第一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难点:负数的意义,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带有负数的实例若干
★预习导学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例如,。
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有理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计算。
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6、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是重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的意义和运算符号的确定是难点。
课时分配1.1正数和负数2课时1.2有理数5课时1.3有理数的加减法3课时1.4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1.5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本章小结2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1.1.1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2、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3、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重点;正确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负数的引入我们知道,数产生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投影1~3:图1.1-1]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 ;为了表示“没有”、“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投影4](1)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2)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U1),黄队胜蓝队(1U0),蓝队胜红队(1U0),三个队的净胜球分别是2,-2,0,如何确定排名顺序?(3)2022年我国产量比上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上面三个问题中,哪些数的形式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数-3、-2、-2.7%与以前学习的数有区别。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整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整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整数的比较、加减法运算规则。
3. 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整数的比较和运算规则。
三、教学内容1. 整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整数的比较。
3.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整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 导入整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负数的概念。
2. 通过简单的例子,介绍整数的表示方法,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第二步整数的比较1.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整数比较的概念。
2. 教授整数比较的基本规则,包括绝对值大小和正负性的判断。
第三步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 解释整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2. 解释整数的减法运算规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
3. 通过练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练。
第四步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整数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相关内容。
2. 课件和投影仪。
3. 教学课件和练题。
六、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评估,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
2. 布置相关作业和练题,以检验学生对整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对学生的作业和练进行评分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练题。
2. 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研究,如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提升数学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整数教案》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大意。
(3)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阐述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章 静电场(全章教案)

第一章静电场全章概述本章主要研究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场强和电势是分别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的两个物理量。
正确理解场强和电势的物理意义,是掌握好本章知识的关键。
本章的其他内容,如导体在电场中的静电感应现象和静电平衡问题,实质上是电场中力的性质研究的继续;电势差、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的变化等是电场的能的性质讨论的延伸;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则是电场中上述两性质的综合运用。
本章的内容是电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准备知识。
新课标要求1.掌握库仑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2.了解电场、电场强度及电场线,能进行电场强度的计算,特别是在匀强电场中的计算。
3.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理解电势,能画出等势面。
4.根据做功原理,能够计算两点间的电势差。
5.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能进行简单计算。
6,了解电容器的构成及常用的电容器,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性质。
7.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及偏转,并会对其进行计算。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起电方法及实质,认识元电荷,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实理解概念及定律,化抽象为具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抽象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电荷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教学用具:静电感应演示器、玻璃棒、丝绸,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学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多少是用电荷量来表示。
教师: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如何使物体带电?学生:不带电的物体内存在电荷,且存在等量正、负电荷,在物体内中和,对外不显电性。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1基本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六、力的分类: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篇2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

二、会计的概念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也有所差别。
当然对已经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记录计算的经济活动,还必须运用货币量度加以综合反映。
(2)以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为核算依据
这里的真实、合法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严格依据审核无误的合法原始凭证进行,以保证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计算
连续:指会计记录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不能中断,不能按照主观意愿或某种目的改变记录顺序。
2.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帐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业务。从西周开设“大宰”来掌管王朝财权,设“司会”来掌管王朝计政。当时的会计主要是为奴隶主占有奴隶并榨取其劳动产品、为巩固奴隶制服务的。
3.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唐代出现了“四柱结算法”,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四柱清册”。“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平衡公式表现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相当于现代会计账户的余额计算公式“期初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通过这个平衡公式,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四柱清册”的创建和运用,为我国传统的记账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类最初的会计行为——计量和记录行为,是建立在数学的表现方式上。因此,到目前为止数学依然是现代会计学的一大支柱。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数学教案
标题: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概念,能识别正数、负数和零。
2.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2.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法则
3. 有理数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如温度计上的读数,账单上的数字等。
2. 新知讲解:
(1) 介绍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2) 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法则,强调符号法则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有理数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设计一些有理数的计算题和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在家完成。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

初中历史第一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2. 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1.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的理解。
2.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第一章《人类文明的开端》。
2.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回顾人类的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2. 提问:人类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包括猿人的出现、智人的发展等。
2. 讲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人类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提问: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2.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包括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佛教、儒家思想等。
2. 讲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和文化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内容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前言,通过对盖茨比的一些描述和悬疑元素的引入,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本章重点呈现了人物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于成功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盖茨比;2. 理解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成功的向往;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把握盖茨比的神秘感;2. 难点:理解和体验盖茨比对成功的向往。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盖茨比的图片和简单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出示问题激发思考;2. 预导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几个与盖茨比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3. 理解课文: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成功的向往;4.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盖茨比形象的理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盖茨比的特点;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思考对于成功的理解和个人追求。
六、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其他作品中的神秘角色,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福尔摩斯等,并进行分享讨论;2.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盖茨比为模板,写一篇关于自己追求成功的短文,并进行相互点评。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前言,通过对盖茨比的描述和悬疑元素的引入,我们体验到了盖茨比的神秘感和对成功的向往。
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盖茨比形象和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于成功的思考和追求。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水平。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生物的主要类群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的种类3、生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被子子[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配合课件][讲述]: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在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当然还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
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
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实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实行准确的分类。
[FLASH]“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
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实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跟着老师的提示思考并举出自己所知的有生命的物体:人、狗、花、树木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石头、大山、水、桌、椅等。
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200多万种生物。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群。
对游戏颇感兴趣,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在电脑上操作填图。
对生物的分类知识有无脊椎动物鱼类动物两栖类脊椎爬行类动物鸟类哺乳类其他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能生长。
2、生物能实行新陈代谢活动。
3、生物能产生后代。
4、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表扬]:看来同学们对生物类群的知识了解得还真不少。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5篇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经受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
利润=售价-本钱;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依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本钱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待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本钱=15假设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x=125答:每件服装的本钱是125元。
三、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2024年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科学教案15节

2024年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科学教案15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15节。
详细内容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分类,重点探讨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分类。
2. 学会计算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矩形板、正方形板、直尺、圆规。
2. 学具:三角板、矩形板、正方形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和作用。
2. 基本概念:讲解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用教具拼出三角形、矩形、正方形,观察其特点,并计算面积和周长。
4. 例题讲解:讲解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及分类。
2. 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生活中找一个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物体,测量其边长,并计算面积和周长。
2. 答案:(1)等边三角形:面积3.46cm²,周长6cm;等腰三角形:面积6cm²,周长10cm。
(2)长方形:面积15cm²,周长16cm;正方形:面积16cm²,周长16cm。
(3)学生自行测量并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对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还需加强。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一、第一章教案:物质与材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2. 教学内容a.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物质的观察和实验3. 教学步骤a. 引入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讲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进行物质观察和实验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显微镜、试管等。
二、第二章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位置和结构,掌握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
2. 教学内容a. 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3. 教学步骤a. 引入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讲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4. 教学资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气候图表等。
三、第三章教案:生物与环境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
2. 教学内容a.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3. 教学步骤a. 引入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4. 教学资源生物标本、生态瓶、观察工具等。
四、第四章教案:人体与健康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
2. 教学内容a.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健康的生活方式c. 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3. 教学步骤a. 引入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讲解健康的生活方式c. 观察和实验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4. 教学资源人体模型、健康宣传资料、实验器材等。
五、第五章教案:科学与技术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掌握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
高一数学第一章的优秀教案实用1篇

高一数学第一章的优秀教案实用1篇高一数学第一章的优秀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__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
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__73的解集吗?【问题7】例2的讲解。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第一章《勾股定理》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制作直角三角形模型,演示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中,我尝试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例子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问题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选择更具针对性和生活化的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考虑在下次活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3. 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 能够正确运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2. 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
3. 化学术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物质的分类方法;
3. 化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4. 化学术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进行相关讨论。
3. 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4.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并展示一些实验进行说明。
5. 教授化学术语的运用,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6. 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澄清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
3. 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并能正确运
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深化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物质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技能目标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课思路与方法】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
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投影:图1-1 下雨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 木材燃烧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1-4 瀑布下落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
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钢铁生锈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镁带能燃烧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出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
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生:有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 钢铁厂的高炉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
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
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形状规则蓝色的固体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的液体。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生成蓝色的沉淀。
4.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
变成白色。
5.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变成蓝色。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进行如下的分析:1.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4和5,原因是硫酸铜固体带结晶水时为蓝色,不带结晶水时为白色。
2.有沉淀生成的实验是3,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这是我们认识物质,进一不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思考:根据前面的观察,你能总结出硫酸铜晶体有哪些性质?分析:硫酸铜晶体是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加热的情况下变成白色的固体,遇水又重新变成蓝色。
提问:在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师:根据物质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演示实验:在盛有2毫升鸡蛋清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发现有鸡蛋清发生凝固。
这是由于鸡蛋清中的蛋白质与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现象。
根据这个性质,你能说出硫酸铜的一种用途吗?分析: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多液可以消灭病虫害。
思考: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分析:根据白色的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的性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可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课堂小结:要想知道某一种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沉淀、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变化一、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形状,状态,颜色是否变化,是否生成气体和沉淀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教学后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典型的物理变化:物态变化,机械运动,地球运动,本章主要学习化学变化。
教材首先让学生来讨论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然后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接着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为以后的学习中来判断化学变化是否有发生打下基础。
最后是物质性质的应用。
这其中贯穿着一个这样的思想:变化→性质→用途§1.2探索酸的性质(3-4课时)【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酸的共性和三种常见酸的个性,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难点:酸的共性和个性的生活应用【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第一课时: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第二课时:试管多支,盐酸、石蕊、氢氧化钠、氢氧化铝、鸡蛋壳、铁钉(生锈的和不生锈的)、氧化铜,氧化铁粉末第三课时:试管、锌、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制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第四课时:浓盐酸、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试管、玻璃棒、烧杯,纸,硝酸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第四课时:查阅酸的用途,调查酸(雨)的污染【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1、2知识块1课时,第3知识块2课时(包括探究活动),第4知识块1课时。
【教学过程】剂,能显示亮粉红至蓝的一系列颜色,它生长在灌木丛的酸性土壤中活动: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来测定物质的酸碱性(课前准备)个别实验,课后继续课外探究:花的颜色除了和色素有关以外,和土壤的酸碱性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习题:1.下列物质不属于酸的是()A、HNO3B、NaHCO3C、H3PO4D、HI2.用简单的方法区别水和硫酸,并写出实验步骤3.思考:一位科学家在做研究时不小心将盐酸滴到了紫花上,紫花逐渐变红色。
看到这么个现象,许多问题在他的脑子里涌现出来,如果你是那个科学家,你会有什么问题,你会有什么想法?培养应用提高学生从现象和材料中提出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能力作业:预习酸有那些性质,找出更多的区别水和盐酸的方法为下节课做准备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三种强酸和醋酸的电离方程式)二、酸碱指示剂第2课时第三课时§1.3探索碱的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目鱼、奶酪、米、麦、面包、酒类、花生、薄肠、糖、饼干、白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