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同学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1、指名背背俺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二、学习1、理解课题的意思: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俺们听听?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4、学习这首诗:⑴出示整首诗。
⑴指名读一读。
⑴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⑴交流: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评议,他讲得怎样?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山河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一、复习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学习《绝句》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1、学习一、二两句: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考虑:诗人看到了什么?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教案一:《登鹳雀楼》教案古诗概述:《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登临高处、俯瞰大好河山的壮丽感受和对时间的思考。
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创作目的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准备:1. 《登鹳雀楼》课文2. 拓展阅读材料:关于《登鹳雀楼》的相关文章或评论3. 图片或PPT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和实地风景教学过程:引入:在课堂上放映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这幅画的特点和感受。
导入:老师出示《登鹳雀楼》的课文,并带领学生读一遍诗歌。
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读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讲解:1. 找出关键词:鹳雀楼、百丈、俯仰、黄河、万里、群山、飞儿、烟霭、千门、豪情。
2. 解析这些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鹳雀楼是登高处的建筑物,百丈表示高度,俯仰表示往下或往上看,黄河是中国著名的长河,万里表示河流的长,群山表示山脉众多,飞儿是指飞翔的鸟儿等等。
3.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鹳雀楼所带来的美景和壮丽感受的技巧。
实践:1. 让学生自己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和解读,通过朗读和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创作一幅描绘鹳雀楼景观的画作,注重画面的细节和色彩的运用。
拓展: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评论,了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检测与评价:1. 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对学生展示的画作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案二:《静夜思》教案古诗概述:《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静夜思》的背景和创作目的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准备:1. 《静夜思》课文2. 拓展阅读材料:关于《静夜思》的相关文章或评论教学过程: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夜晚的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祥和。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篇一:语文唐诗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3课时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篇二:语文唐诗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精神特质,和唐诗的时代价值,领略唐诗的风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小学语文17-教案设计.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17-教案设计: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学习三首古诗,掌握其基本意思;2.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三首古诗的学习;2.修辞手法的理解;3.语感和文学鉴赏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古诗的背诵和理解;2.诗中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的内容和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2.听解法:播放古诗朗诵录音,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意境;3.朗诵法: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提高其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4.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开展文学探究。
五、教学过程1. 热身(10分钟)播放音乐,让学生放松身心,进入教学状态。
2. 导入课题(5分钟)教师引入三首古诗的标题和作者,并让学生猜测古诗内容和主题。
3. 学习三首古诗(60分钟)(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唐代杜牧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讲解古诗内容和语言,介绍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胡虏”“匈奴”等形象化的借代手法。
播放古诗录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音表现和节奏,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2)《湖上春晓》作者:唐代白居易燕子来时新社,梅花点点头。
惊莺百啭,凌波微步,罗衣翠袖,岸芷汀兰,涧户寂无人见。
散花飞蝶嬉嬉,独立当时,画屏有鸳鸯。
讲解古诗内容和语言,介绍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惊莺百啭”“凌波微步”等描写手法。
播放古诗录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音节奏和情感渲染,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小学语文古诗诗歌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难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古诗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相关图片或实物,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音乐或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二、新课导入1. 介绍古诗的背景知识,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2. 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理解1. 分段讲解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朗读与背诵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提高朗读水平。
3. 选择学生代表进行背诵,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介绍与古诗相关的文化知识,如诗词中的历史人物、地理环境等。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方法。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朗读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古诗背诵和创作作业。
3. 家长反馈:了解家长对学生学习古诗的满意度。
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备注:1.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指定的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同学们,在音乐中你们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的诗词歌赋。
顺势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
2、初读古诗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4、体会情感提问学生:“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深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
5、诵读古诗让学生带着对古诗情感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6、拓展延伸展示与本节课古诗相关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说说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范文五篇大全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范文五篇大全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范文五篇大全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古诗词文化接触的初步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学好古诗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范文,帮助小学老师更好地教授古诗。
教案范文一:《小学生读《登鹳雀楼》感悟万千》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2.掌握小学生适合的《登鹳雀楼》规律;3.学会领悟《登鹳雀楼》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1.异常华美的语言;2.深层次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教学;2.较高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阅读、谈论、解析。
五、教学过程1.短时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登鹳雀楼》全文。
2.学习字词学生选学《登鹳雀楼》的难字,逐字学习,层层深入理解《登鹳雀楼》。
3.认真查阅指导学生逐行认真查阅《登鹳雀楼》,理解全文的精髓与文化底蕴。
4.问题探究(1)词语的解析。
指导学生识别汉字、词性、释义,理顺《登鹳雀楼》的词语。
(2)神韵的领悟。
阐述《登鹳雀楼》的神韵,指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
(3)符号的理解。
探寻《登鹳雀楼》中的符号,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
(4)内涵的分析。
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和内涵,探究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5.延伸阅读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古诗、古文的议题思考,扩展学生对古作文化的接受程度。
6.个人小结让学生独立思考其读《登鹳雀楼》的感悟,给予提出不足之处的建议。
教案范文二:《唐婉:锄禾》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女诗人唐婉及其作品;2.通过《锄禾》感受农耕文化;3.领悟《锄禾》的文化内涵;4.通过《锄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学习背景知识了解唐代农耕文化,让学生了解《锄禾》的背景,升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感悟。
2.朗读古诗通过教师先读整首诗,然后员工读一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逐句齐读,领会每句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小学古诗优秀教案及反思大全
小学古诗优秀教案及反思大全小学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教授小学古诗,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
本篇文档将提供一些小学古诗优秀教案及反思,供教师参考。
一、《悯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悯农》的作者;2.学习古诗《悯农》的基本意思和诗歌结构;3.领悟古诗《悯农》的感情;4.掌握古代“诗句积累人物形象”的方法;5.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生活体验。
(二)教学内容古诗《悯农》学习。
(三)教学过程1、出示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并让学生读几遍,问学生这是哪里的诗,哪个朝代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到这首古诗的全文并背诵。
2、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解古诗《悯农》的语言,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
3、教师指导学生“诗句积累人物形象”的方法。
4、“语言搭建人物形象”这个方法,老师现场形象地讲解并举例,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一个人物形象。
学生练练再言,让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共同评论,相互鉴赏。
5、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谐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四)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的目标不够明确。
本课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部分内容不够详细,阐述不充分,导致许多学生理解方面存在问题。
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本节课的教学还未充分发挥教材和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显得有些单调和老套。
3.学生互动能力不足。
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不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鹅》的作者;2.学习古诗《鹅》的基本意思和诗歌结构;3.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字音和韵母;4.启发学生用想象力理解诗歌和表达情感。
(二)教学内容古诗《鹅》学习。
(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朗读或背诵古诗《鹅》,鼓励学生感受诗歌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望天门山》、《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感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介《山居秋暝》、《望天门山》、《小儿垂钓》三首诗的作者及背景。
2.朗读与解析(1)学生自读三首诗,注意读音、停顿、情感。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韵律。
(3)解析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如“空山”、“新雨”、“悬壁”等。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感悟与拓展(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句的感悟。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类题材的古诗。
5.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分组背诵三首诗,注意纠正发音、停顿等。
(2)组织默写比赛,检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感悟、拓展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山居秋暝》、《望天门山》、《小儿垂钓》三首诗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背诵与默写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发音、停顿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介三首诗的作者及背景,如《山居秋暝》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绘了山中秋日的景色;《望天门山》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小儿垂钓》为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描绘了儿童垂钓的情景。
古诗小学语文教案
古诗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规律; 2. 分析并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能背诵一首古诗并朗读出来。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3.学生能够背诵和朗读一首古诗。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古诗知识,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了解古诗的特点(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韵律、押韵和格律等特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并详细解读一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独特之处。
3. 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15分钟)选取一首简短的古诗,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作者的用心。
4. 背诵和朗读古诗(20分钟)选择一首既有趣又能体现古诗特点的古诗,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和朗读。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节奏,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课堂活动及教学资源准备1.准备展示经典古诗的PPT或幻灯片;2.预先选取需要分析的古诗和背诵的古诗;3.准备大纸张和彩色笔,以便学生在分组活动中记录分析结果;4.准备音频或视频资源,用于展示古诗的朗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和表达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分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朗读环节中,学生展现出了良好的发音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和演绎。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美感和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美感和韵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物,以便进行教学展示。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 内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主题和价值观。
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或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展示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和活动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
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
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原创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原创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古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古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古诗的欣赏和鉴赏技巧;•创作小学古诗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古诗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步入主题(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古诗的五言、七言和律诗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古诗,并举例说明。
3. 鉴赏古诗(15分钟)教师选取数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让学生形容自己的感受。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讨论,讨论古诗的意境、主题、表达方式等。
5.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并解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6. 古诗创作(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写一首古诗,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7. 交流分享(10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古诗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创作的古诗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创作的能力和表达的情感等。
五、教学延伸在学生掌握了古诗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古典文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评价和反思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模板小学语文古诗
教案模板:小学语文古诗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古诗的背诵技巧; 3. 能够理解和解释古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古诗并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1.古诗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2.古诗的背诵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语文教材(含古诗部分);2.多媒体设备;3.黑板和粉笔;4.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背景音乐,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提问:“你们平时喜欢听诗吗?你们能背诵一首古诗吗?”引导学生谈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新知呈现(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首简短的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2.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
操作演练(15分钟)1.分发课堂练习题,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古诗背诵,并互相表演背诵的成果;3.老师逐一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和指导。
深化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意义,开展小组合作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语言重写一首古诗,并进行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10分钟)1.整理古诗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2.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回答课堂小结问题,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背诵一首古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解读;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练习自己创作一首古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讨论和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但在操作演练环节,由于时间紧迫,有些学生未能表演自己的背诵成果,下次可以适当安排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展示机会。
此外,深化拓展环节的小组合作活动需要教师提前规划好,确保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合作、互相学习。
总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小学古诗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理解古诗的意思。
3. 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课件、生字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多媒体设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诗的题目和作者。
2. 介绍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朗读与理解1.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韵律。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
(三)品析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点评,总结讨论结果。
(四)背诵与拓展1. 学生跟读教师示范背诵古诗。
2.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教师检查。
3.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如了解古诗的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等。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书写生字词,搜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身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清晰透彻的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篇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
教案模板小学语文古诗
教案模板:小学语文古诗一、教学目标•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式;•掌握古诗的常见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地朗读古诗,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教学准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集;•教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古代山水画,并简要介绍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表现方式。
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诗的初步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首先,通过示范给学生朗读一首古诗,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体味古诗的韵律和押韵的感觉。
然后,向学生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如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等。
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 基本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古诗的常见结构和韵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古诗的对仗和押韵等。
讲解时,结合具体的古诗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独特魅力。
同时,给学生分发古诗选集,让他们自己阅读和品味,并标注诗句中的韵律和押韵。
4. 创作体验(20分钟)要求学生以古代山水画为灵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
可以借鉴已学过的古诗结构和韵律,也可以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自然的美好,如山水、花草、动物等,并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
5. 分享与展示(10分钟)邀请学生逐一分享自己创作的古诗,并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老师和同学可以一起品味、赏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与鼓励。
6.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古诗,准备朗诵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模仿、背诵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体验古诗的美妙之处。
学生可以在课后准备时间内,组织小组朗诵比赛,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热爱。
四、教学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继续开展古诗创作和朗诵的活动,并加以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一份针对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模板,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0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一、揭题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三、想象,领悟诗意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
(齐读)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唐·李白唐·高适唐·王维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莫愁前路无知己,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