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合集下载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摘要: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

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

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

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

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

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

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

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

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

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

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

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

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

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

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

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象浅析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象浅析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象浅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姚亦登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 2008,(10)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idwx20081005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过自己的余生。
在中国古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朱门酒内臭,路有冻死骨”等关于酒 的名言佳句。但我却认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借酒抒情 是她试图解除痛苦的一种方式。“我们读<漱玉词》时。
94
当然李清照词中抒写“愁”的意象还很多.这些意 象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形象性.常给读者以丰富的想 象,给读者提供一个很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正是这些意 象的组合运用,使得李清照的词增强了情感力量。
不尽。 四、用雁来表达思念之愁
李清照词中的“雁”字也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 字。一提到雁,人们很容易想到大雁传书,除此之外,在 李清照词中,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我们较为熟悉 的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 是候鸟,春来北飞,秋来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在 这里.给我们点出了凉秋,使词人萌发出一种悲秋的思 绪。同时在这还寄托着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又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这里 的大雁呜叫着向南飞去。词人却回不了家,她看到雁的 南归心理格外伤心。除了思夫思乡情感之外,还因为丈 夫已逝,北宋已亡的因素。词人只能在思念与孤独中庹
二、借酒消愁
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中总有个“愁”。精神生活上的一 种痛苦感,表现在易安词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悲伤、忧 郁、孤独。Iq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是词人 在落日的黄昏后.因为思念别离的丈夫.把自己主观的 “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巧 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 念。又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敢他。晚来风急”,词人试图 用酒来麻痹自己的心灵和情感.还是无法敢得住晚上 骤然袭来的寒风的这折磨,反而使身心均感到苦楚。 三、风雨喻愁 自然界的景物随处可见.然而一阵清风却常常会 吹起词人情感的涟漪:一阵急雨更会搅乱词人心中的 愁绪,使人坐卧不安。无怪乎陆机《文赋》道:“悲落叶于 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 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雨丝、情思,本是不相干的事物, 但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拘泥于客观的现实, 而是诉诸人的主观感受。雨丝和情思、愁思在形状上有 相似之处。即词人想要借迷蒙霏微的雨丝,表现情思、 愁丝之纤细、深永、轻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叶阔,细雨敲 打,显碍雨意更浓,愈发增加愁苦情调。点点细雨滴在 梧桐树上,这种愁苦又有谁去理解?正如她的离愁连绵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

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

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

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

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

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

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

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

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

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

《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作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她在北宋未年动荡时期,历经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重大变故后的孤寂落寞与悲凉愁苦心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作品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2、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摘要:李清照的“愁”是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重,无可奈何又无法摆脱。

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破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

关键词:闲愁无奈惆怅哀愁悲愁、人生在世,“愁”恐怕是难免的,正因为这样抒写愁怀便成了古代诗词经常性的主题。

象唐代大诗人杜甫,面对“国破山河在”的社会现实,写下“忧端齐终南,项洞不可掇”来发其忧国忧民之愁;李白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其人生短暂岁月易逝之悲;谢眺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喻其无穷之愁;白居易用“欲识愁多少,高于滟预堆”言愁之多;李颀用“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言愁之深。

尤其是宋词中言愁之多,浩如烟海,可堪“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

”但李清照却是说不尽的“万种闲愁”中开得最艳丽的一朵,她的词几乎触目皆愁,“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愁语”。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1084年生于名门宦族之家。

词人正逢北宋发生大转变的时期。

这就使她短暂的一生既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又经历了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

李清照之愁情,便正是由其所感所触所历而生的,她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正由于她“感之深”,她的愁之所以如此动人,正因为她“发之切”。

她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愁之有因,有终。

她的词不朽,她的愁千古。

李清照的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浓浓的“愁情”。

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破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

作为女性词人,她又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所以她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绪写到了极致。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别情佳作。

全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揭示了中华民族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展现了她精湛的审美传达技巧。

一、作品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浅析李清照早期词之“愁”

浅析李清照早期词之“愁”

浅析李清照早期词之“愁”李清照,生于宦族嫁于相府,其前期生活优裕闲适。

由于她所处的那个历史年代,她所出生的士大夫阶级,以及她对生活的特有的敏感,造就了李清照这样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

不过,这个时期的愁,更多的是贵族仕女的富贵的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流露;这个时期的愁,如袅袅炊烟,淡而无伤,忧而不痛,柔弱低回,婉约细腻。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代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

时光变迁,美好景物流逝,都会给她带来无尽的哀愁,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开头两句描写昨夜风急、雨却疏疏落落的场景,词人刚刚从梦中醒来,残存的酒意尚未消去,然而风雨中的海棠却依然牵动着词人敏感而焦急的心,她急于想知道: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外面的海棠花是否美丽依旧?是否遭遇了风雨的摧残?这里透示出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闲愁。

当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时,侍女却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回了一句:海棠依旧。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通过对春去落花的感伤,抒发了年华易逝的忧愁,反映了对春光流逝、花事已去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里的“瘦”字不仅仅代表鲜花的日渐稀少,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的惋惜之情。

在这首词中,词人的“愁”只字未提,而我们领略到的却是一种淡淡的青春易逝的愁绪。

还有一首写若有若无的闲愁的词作《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春天生机盎然,所有的生命在苏醒,而女词人却在玉炉沉水香的袅袅残烟中沉沉睡去。

醒来却发现女孩子们在这越冬的燕子尚未飞回的暮春时节,早已迫不及待地跨出闺门去做斗百草的游戏了。

然而,暮春天气阴晴难料,刚才的“淡荡春光”转眼却变成了“黄昏疏雨”,庭院寂然无声,只有沙沙的春雨和被雨打湿的秋千在微微摇荡,令人感到寂寞惆怅。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她的词作含有细腻、柔软、纤弱的女性意识,同时又展示出洒脱、坚强、自信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的词作中,展现出她对于爱情的苦恼和烦扰,思念和相思之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总是借助丰富的联想,以及对劳动、自然、琴棋书画的喜爱与感悟,表达自己的愁情,表达对逝去年华的追怀,表达人生的无奈与懊悔。

本文旨在分析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探讨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李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情感深沉、凄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愁情。

她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细腻、曲折,而且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结合在一起,以此为自己的哀怨添上几分孤寂,几分无奈。

她笔下的爱情,常常是欲说还休、似有而无,把痴情凝成一种又一种感慨,有时候细碎而含蓄,有时候浓烈而悲壮,而这种深情的表达,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个一贯的情感主题,这种愁情的主题,使李清照的词作带有一种浓重的生活气息。

李清照的愁情是多面的,既有对逝去年华的追怀,又有对故国的关注和思念,更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红楼梦里说颦颦,天涯何处无芳草。

墨韵浓荷凄婉,思绪飞远,梦魂系瑶疆,旧时相识,已是忘却烟霞。

故友今夜何处,所谓琼枝玉树?”这首《如梦令》词,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年华的怅惘之情。

词中“红楼梦里说颦颦”用来引发读者的联想,把逝去的岁月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怅惘的感觉。

而“墨韵浓荷凄婉”中,墨韵代表了作者的意志,荷花则是作者纵情芳华的代表,这样,想象和思维在词里得到大展,更加凝练了愁情的气氛。

二、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静默寂寞李清照词中有很多细腻且寂寞的描写。

她运用词语巧妙地表达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例如:“梦中早觉不是梦,月落胭脂深几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语通过内心反应,表达深沉的伤感之情,令人心酸。

她的誓言,从不张扬;她的痛苦,从不倾诉,而是以词作静默寂寞的倾诉方式,表现出她对爱和生活的深思和反思。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前言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悲情动人的词风而著名。

其作品虽少,但却传颂不衰,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李清照词作品中探讨其愁情以及言愁的艺术。

李清照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品往往表达一种悲愤情感,是因为她经历的生活阅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李清照的生活遭遇多次变故,使她经历了丧偶、亲离散、家财尽失等磨难,这些都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描写了女子思念已逝爱人的痛苦和无奈,其中两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名还带雨余香。

/多情却被无情恼,美人不肯嫁春风。

”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感慨美人不肯归来。

这种愁情的体现,甚至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另外,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表现她情感孤寂的一首词,其中“一生阅翫五车书,不负如来不负卿。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淡漠,同时也表现了她心灵的寂寞。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都带有一种倾诉情感的色彩,通过词作表达出来,感染和启迪了无数的读者。

李清照的言愁艺术李清照的作品以其婉约柔美、深沉动人的风格而著称,她的词作流淌着她孤独的心灵。

她善于运用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而言愁艺术也是她词作中的一大特色。

言愁,就是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忧愁和思慕。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言愁是她最擅长的艺术表现。

从《声声慢》中的“听取眼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如梦令》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词句都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思念和忧愁。

除了言愁,李清照的词作中还有着极具诗意的表达方式,例如《如梦令》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浣溪沙》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惆怅清明帘卷人。

”这些独特而充满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让李清照的词作充满灵性,润泽人心。

结语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品,她那深沉的情感和婉约动人的文字,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词作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人类情感文化的珍品。

一寸柔肠千缕愁思——论李清照词的愁情

一寸柔肠千缕愁思——论李清照词的愁情

小说世界IAOSHUOSHIJIEXJun. 2016 June 5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情愁,还是写少妇相思幽怨的离愁,或是写老年孀妇凄苦境遇的悲愁,都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代表著作《潄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留传下来的词,书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情”。

一、“愁情”来源(一)生活环境落差李清照早期生活无忧无虑,对美好事物都有一份细腻情感。

一首《点绛唇》“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特有的天真、活泼、开朗、羞涩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早期婚姻美满,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

甜蜜爱情生活的破灭,使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这对李清照本人的成熟、成长,以及她后来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风雨摧残蹂躏的悲苦命运来写照自己当时的境况。

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也深感到李清照那沉重的心理负担,那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心痛。

(二)两地分居相思苦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

夫妻相爱甚笃,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

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悼亡词:李清照的悼亡词是她词作中的重要部分,这些词表达了她对逝去丈夫赵明诚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思。

这些悼亡词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充分展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声声慢》这首词中,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绘了自己在寻找、探索和思念丈夫的过程中的情感波动,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2. 愁情词:李清照的愁情词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词表达了她个人的离愁别绪、忧患苦闷等情感。

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绘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这些愁情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离别、忧患和苦闷等情感的普遍表达。

3. 闲适词:李清照的闲适词主要描写了她生活中的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的场景。

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绘了自己生活中的轻松愉快和悠闲自在的状态。

这些闲适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生活中的另一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咏物词:李清照的咏物词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或花卉的描绘,表达她的情感和心境。

在《浣溪沙》这首词中,她用“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自己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这些咏物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5. 爱国词:李清照的爱国词主要表达了她对国家兴衰的关心和忧虑。

在《夏日绝句》这首词中,她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衰的关心和忧虑。

这些爱国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李清照的愁,首先是一缕闲愁。

《一剪梅》将这一份闲愁演绎得极为细腻: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

不能说错,却总嫌不贴切,关键是一个“闲”字没有说透。

闲愁,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相反愁情别绪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排遣不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然而,此愁又生出多少闲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好一份闲情逸致,却以一个独字透露了羞与人言的相思之愁。

正是:愁生闲,闲生愁,绵绵无绝期。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认作情侣之间一份甜蜜的思念,却是没有读出那一份闲愁的滋味。

其实,这一段相思,包含着女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点埋怨与一丝无奈。

“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思念,“谁”字自然是指丈夫赵明诚。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下阙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的“红藕香残”相呼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可见,这首词描写的并不是甜蜜的相思,而是一种隐隐的恨淡淡的怨浅浅的忧,似痛非痛,愁中带伤,正是这一段难以言说的闲愁。

愁生何处?当然是与丈夫的别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元伊世珍《琅记》:“易安结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的是功名利禄。

明诚出生官宦之家,自然会奔赴各地,求学进仕,沉浮于宦海。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生活空间很多时候局限于自己的闺房。

初入夫家之时,她曾同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

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 ),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化为旷达。

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相关文献:1、2011年刘海涛在菏泽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

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

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

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2、2013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徐梅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认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

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

此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3、2002年陆立玉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中发表的《愁肠千结话李词——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认为,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也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愁,还是写少妇的离愁,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哀愁,都是那个苦难时代的真实反映,读来震撼人心。

4、2009年王春华在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上发表的《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中认为,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在词、诗、散文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同时,她又工书、善画,通音乐可以说多才多艺。

而奠定她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则是她的词。

而她的词又以写愁为主,李清照现存的四十五首词(不包括存疑的)直接以"愁"字入词的就有十四首之多,更有虽整篇不见一愁字却字里行间都浸透着愁的词。

5、2011年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刘玉昭在《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蕴》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家的代表,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其词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6、2002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陆问政在《试析李清照词中“愁”字运用及其思想意义》中认为,李清照在宋代词坛上,是惟一能与一流名家相抗衡的女词人。

其词作的1/3均运用了“愁”字。

本文根据李清照不同生活阶段对“愁”字的运用进行了分类,并对“愁”字的审美特点和思想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

7、2012年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兰芳在《走进李清照——坚毅刚健、婉约清新》中认为,读李清照早年的词,会读到一种纯纯的少女情怀和闺中朦胧的情思;读李清照婚后的词,会读到一种甜甜的幸福以及别离丈夫后,思念丈夫的离愁别绪;读李清照晚年的词,会读到一种社会动荡、流离患难之苦、国破家亡之恨;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才气不输男儿、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但是她生活的写照更是南宋王朝的缩影,从妩媚秀丽、格调清新到凄清哀婉、苍凉悲楚。

她的凄美、她的愁苦、她的才情、她的高洁傲岸、她的坚毅刚健、婉约清新全部都从她的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她的词中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愁",本文主要从李清照的经历和词中分析她的性格。

8、2012年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廖小春在《论李清照词中的生命自觉》中认为,本文论述了李清照对生命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包括生命在自然、爱情、赏花中的美好体验,生命在爱情、离别、家国不幸中的愁苦反映,以及生命对黑暗现实的奋力抗争。

李清照的生命自觉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追随者,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精神财富。

9、2013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的李朋在《李煜和李清照愁情词的比较》中认为,李煜和李清照俱为词史上的言愁高手。

由于人生经历、性别气质、文化素养诸方面的原因,他们笔下愁的具体内涵和艺术表达又各有异同。

联系具体作品,对二人笔下的愁情描写作一番比较,以此探讨其异同的成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家的人生际遇、个性气质、文化素养对其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

10、2013年贵州遵义师范学院的王正江的《男权制社会下李清照愁源探析》中写道,李清照是愁的化身,纵观词作中愁之源,有人认为是孤寂、国破家亡和多愁善感。

结合她生活的封建社会和男权制时代的背景,根据其作品分析,笔者认为愁源自"好花易败、红颜易老、怀才不遇、性别歧视"也是必然。

11、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严文婧在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情中认为,《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凄苦生活的代表作,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含蓄婉约的风格,用凄怨的抒情成就了千古绝调。

本文借助对诗词的解读,再现了作者那国破家亡之痛、思乡怀旧之情、感叹身世之悲、飘零转徙之苦,催人泪下,触动心灵。

12、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卫宏伟在《试析政治对南宋词嬗变之影响》中认为,词至南宋,发生诸多嬗变而异于北宋,政治因素是其重要原因,涉及词之题材风格、功能、言情方式、情景关系、词体观念发展诸方面。

题材方面,不同词人身经乱离之后,或浅吟低唱,抒悲苦之情;或大声疾呼,以期挽救时局。

功能方面,不论言志还是叙写个人行藏,均与政治相关。

言情方式方面,比兴寄托之大量使用,情景关系方面之因情叙景,以及出于言志需要而产生词体观念之发展,皆与政治影响有直接或间接之关系。

13、2013年马卓昊在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上发表的《李清照词中以表达愁情的情感隐喻及其情感》中认为,人的情感很难把握,是非常抽象的,在表达上往往要借助一些具体事务,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起伏跌宕,各种各样的愁情挥之不去,她站在女性的角度,极为细腻地将自己的身世经历通过文字流传于世。

14、1979年岳国钧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发表的《略论李清照的词》中认为,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杰出诗人如秋夜繁星,兢相辉映。

遗憾的是,女诗人却如晨星寥落,不大协调,而女诗人中能与众多大诗人比肩并驾的,更是屈指可数。

唯有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如异军突起,以她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李清照是宋朝词坛的一颗明星,在诗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15、2011年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耿春梅在《细琢淡品悲欢空切——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探析》中认为,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后期境遇孤苦。

其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形象鲜明,伤感细腻。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曾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总结: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登峰造极。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出现“愁”字,而且她述愁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最负盛名了。

在她的笔下,赋无形之愁以有形,这“有形之愁”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

如“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满怀愁绪像春蚕吐丝一样缠绵纷乱;“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旧愁上更加新愁,犹如“楼前流水”一样流不尽,淌不完;素来为人称道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更把愁写成了有体积、有重量的实体。

此外如“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等等,也都写得形象可感,十分巧妙。

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国破家亡的深深的哀愁。

就是在一些看似超逸、欢悦的作品中,也蕴涵着词人的孤寂和愁苦。

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和独特的视角的选取是李词言愁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