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果
❖ 几乎所有被试都将电压 提高到了300伏的水平。
❖ 40名被试中有26个人, 也就是65%的被试按照 主试的命令,使用了最 高电压。尽管他们表现 出极大心理压力,但还 是服从了命令。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情境压力的可能原因
耶鲁大学发起的研究一定是好事情,没人怀疑它 我是志愿者,我会尽力完成我的任务 “学生”是自愿来这儿的,对这项工作也有责任 我们是抽签决定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的 他们为这事给我报酬,我要尽力做好 我服从心理学家的安排 他们告诉我们,电击是痛苦的,但没有危险
❖ 比较:非正式群体与初级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
❖ 利益冲突模型 ❖ 核心观点:利益冲突与竞争有利于群体形成。 ❖ 代表人物:谢里夫(Sherif,1966) ❖ 经典研究:夏令营实验
第一阶段:群体的自发形成 第二阶段:群体的强化 第三阶段:超然目标与冲突降低 总 结: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
❖ 实验设计:
自变量:凝聚力和诱导 因变量:生产效率
实验组与参照组
积极 消极 诱导 诱导
高凝 聚力 A B
低凝 聚力 C D
实验结果与发现
❖ 实验结果:
A组高凝聚力,在积极诱导下,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B组高凝聚力,在消极诱导下,生产效率明显抑制 C组低凝聚力,在积极诱导下,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没有A组明显 D组低凝聚力,在消极诱导下,生产效率有所抑制,但是没有B组明显 E组由于没有诱导,生产效率没有什么改变
外部压力
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 设置恰当的群体目标 ❖ 选择合理的领导方式 ❖ 采取有效的奖励方式 ❖ 重视感情的交流 ❖ 利用外部压力
四、群体规范
❖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 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
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 宗则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群体规范可能是群体内部正式规定的,但大部分是在群 体中自发形成的,并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行为及 人格的发展。
❖ 群体规范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
意识形态规范是指社会中的法律观念、道德标准、宗教 信仰、政治观点等。这些观念对于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 有较大的作用。它们可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影响作 用都是间接的,其作用需要通过具体的群体才能发挥。
影响从众与服从的因素
❖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人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命令的发出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 权威的机构性
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利。如:耶鲁大学
❖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当你面对不公正的老师,完全有理由指责他时,你还是 犹豫了。后来同学们接二连三地指出不公平的事实后, 你也跟着一起指责起来。这就是释放效应。
第11讲 社会群体
本讲结构
❖ 社会群体概述 ❖ 群体的形成模型 ❖ 群体凝聚力 ❖ 群体规范 ❖ 群体压力下的从众与服从
一、社会群体概述
❖ 社会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 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 群体规模
即群体包括多少个成员。 在多数情况下,小群体的人数以2-7人为最佳。
空军士兵是与自己的同伴相比的。
5.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为了达成有组织任务、有明确关 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 正式的组织机构。
一般来说,正式群体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其成员有 固定的正式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 分工的人们活动的联合体。
❖ 非正式群体则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地组织起来的。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观 点、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愿结合在一 起,就自然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 次级群体指的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的按照一 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
最为熟悉的次级群体是社会组织。
初级群体的特点
❖ 初级群体的形成一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 成员间的互动是经常的、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 ❖ 初级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 成员间互动遵循的规范不是明文规定的 ❖ 个人能表现出个性的各方面及深厚的感情和复杂的情绪 ❖ 初级群体的成员一般是不可替代的
4. 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 隶属群体即个体所实际参加或隶属的群体, 又称“成员群体”。
比如,家庭、游戏群体、团伙或学校
❖ 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种个人或群体,它或者 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 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
参照群体的功能
❖ 参照群体的两种功能:
比较功能:
❖参照群体是个体借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标准和出发点。
实验结果
❖ 约有75%的人至少有一次与团体内的人保持了一致。 ❖ 被试从于团体做出错误回答的次数约占1/3.
即使在问题情境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个人仍然会因群体 压力产生从众行为。
❖ 概念辨析:
从众:个人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顺从: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 服从:由于明确的命令这种外在力量而引起的从众行为。
❖ 实验结论:
群体凝聚力越高,成员就能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凝聚力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时,高凝聚力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以及程度高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 主要影响因素:
群体规模
❖ 群体规模过大,成员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则会相对减少。
❖ 实验伦理:实际上光点是不动的,但在黑暗的背景中注 视一个微弱的光点,人人都会产生“游动效应”。
❖ 实验在这样两种情况下进行:
第一种情况是被试先接受单独测验,然后再在群体条件下接 受测验。
第二种情况是个体一开始就在群体条件下测验,最后再单独 测验。
实验结果与解释
❖ 实验方式一的结果:
在第一种情况下,单独测验时个体之间判断的差别比较 大,但是在群体中接受测验时,判断差别迅速减少,各 人的判断趋于同一数值。
中国社会心理学者的研究探索
❖ 1985年, 我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在华中工学院重 复了阿希实验。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从众现象的存 在,并且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从众现象越 来越多。
形成的基本条件。
社会认同论模型
❖ 核心观点:人们更喜欢积极的自我概念,会以有偏 差的判断和歧视行为的形式寻求内群的积极特异性。
❖ 代表人物:泰菲尔(H. Taifel)、布朗(Brown)
❖ 核心概念:
社会认同、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认同化过程、 认同解构
❖ 认同的工具与手段:
语言认同:文字 符号认同:图腾崇拜 仪式认同:祭祖仪式
❖ 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规 定的,也不强制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通过多 数人一致的意见,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人的行为。群 体压力虽然不具有强制的性质。
❖ 群体压力是一步步升级的,它使得坚持自己意见的 少数者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
阿希的从众实验
研究发现与深入
❖ 阿希实验的结果与研究:
❖ 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 在指出他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电击,“学生”发生阵阵呻吟。 随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踢 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教师”不忍 心再继续下去,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 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 实验方式二的结果:
在第二种情况下,可以发现群体影响不仅立即发生作用, 而且在被试单独测验时仍然会起作用。
❖ 研究结论 在群体中产生的群体规范,制约着人们的认识活 动,使群体成员在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上趋 向于统一。
五、群体压力下的从众与服从
❖ 含义: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 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 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是直接制约着成员行为的准则。
群体规范的作用
❖ 维系群体的作用 ❖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 行为的定向作用 ❖ 惰性作用。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实验
❖ 实验场景:被试被带进一个暗室,坐在一张桌子面前, 桌子上安放着一个电键。实验者告诉被试,房间变暗后 在前面不远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只要光点一出现, 你们必须去按电键,以便让光点移动。然后让被试估计 出光点移动了多大的距离
❖ 实验详情:给“学生”施以电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每个 电钮上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特开始累计, 依次增加到450伏特,每四个电钮为一组,共七组零两个, 各组下面分别写着“弱电击”、“中等强度”、“强电击”、 “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击”、“危险电 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 如果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兴趣爱好,则成员之间的 行为表现容易达成一致,群体的凝聚力就更强
群体的领导方式
❖ 勒温、怀特: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比采用“专制型”和“ 放任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之间群体凝聚力更高。
群体的内部奖励方式
❖ 个人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易增强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工作责任,有 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3. 内群体与外群体
❖ 威廉·G.萨姆纳:
群体成员将他们自己的群体称为“内群体”,对 它怀有特殊的忠诚感;
同时,他们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其他其他群体,将 其视为“外群体”,并认为它没有自己的群体这 样有价值。
❖ 群体的成员资格是通过群体界线给予定义的。 有些群体界线是有形的,并能够为符号和礼 仪习俗所强化。
三、群体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
员凝聚在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内在聚合力
群体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
❖ 三个层次
表层:以群体成员人际吸引为特征
❖ 对群体规范的遵守是不自觉的、被迫的 ❖ 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缺乏更多一致
中层:以价值取向的统一为特征
❖ 进一步的问题:
在直接强迫的情形下,人们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概况
❖ 实验场景:两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教师的 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 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规范功能:
❖建立一定的行为标准,迫使个体遵从这一标准。
❖ 参照群体理论的著名经验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托夫等人对美国士兵的调查。
参照群体与相对剥夺感
❖ 宪兵:晋升机会较少,满意感却强; ❖ 空军:晋升机会较多,满意感却弱。 ❖ 为什么?
❖ 原因:
使人们感到满足的不是物理上的绝对值,而是与 其同伴相比的心理上的相对值。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wenku.baidu.com加沟通机会,加深相互的关系
对其他群体的影响
❖外界敌意和排斥
❖ 重要作用: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效率
群体凝聚力与效率
❖ 一般观点:
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
❖ 沙赫特的假设:
不能简单地认为高凝聚力群体的效率就一定高,低凝聚力 群体的效率就会低。
群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与群体被引导的方式有关。
❖ 把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 ❖ 成员之间建立广泛而良好的关系
深层:以群体活动的目标统一为特征
❖ 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地看作自己的目标,内化群体规范 ❖ 成员对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 一般作用:
对社会整合与控制的影响
❖使成员更加遵守群体规范,实现社会控制
人数不多; 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 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成员之间具有浓厚的感情关系; 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2.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 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最早提出“初级群体”的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 初级群体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 。
❖ 群体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 籍贯结构、宗教信仰结构、党派结构等等。
所谓群体结构就是指这些成份的有机结合。
1. 大群体与小群体
❖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 接触和联系的,就是小群体;而在大群体中,成员 之间只是以间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 小群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