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赏析课程感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已经临近结束,回想这一学期上的纪录片赏析课,学到的东西还真不少。除了对纪录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外,更多是纪录片给我带来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每一次看完影片后,影片中的人和事都会引发我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我想这也是我上这门选修课的最大收获。

记得第一节课上,老师让我们谈谈对纪录片的理解。那时,我对纪录片的理解仅仅是纪录片就是纪录真实的事情,其中的人或事都是真实的。对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的方面是一无所知。其实到现在,我还是不懂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等,还是弄不明白主客观因素的关系,但是,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只要在看完影片后能够有自己的思考,或者是影片中的人或是引发了你的思考,就说明没有白看这部影片,说明时间就没有浪费,就是值得的。从《北京的风很大》到《幼儿园》,每一部影片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北京的风很大》让我看到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一比一的片比,直接面对百姓的对话,都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流浪北京》让我看到了流浪艺人的艺术人生,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动了我,我钦佩他们的顽强和执着,也钦佩他们为了追求艺术而放弃很多我们常人所追求的东西,比如金钱等。在国庆的前夕,老师给我欣赏了《毕业生》这部影片,看完这部影片后,我真的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也思考了就业的问题。在影片中,陈志勇的经历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学历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学历和能力究竟是怎样的联系?陈志勇说的一句话:学历上不占优势,并不等于能力上不占优势,真的是这样吗?可是为什么企业招聘人员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呢?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去规划大学的生活,怎样在大学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陈志勇是一名学生干部,主管社团实践方面的工作,活动组织能力很强,但专业成绩一般。这让他在招聘会上连连碰壁,碾展于北京与武汉之间。最后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到媒体单位工作的追求。他说过的人是要有追求的,人不能没有追求,人是要有希望的,但是不能乞求;只要适应了现实,你就生存下去了。这句话很有道理,人是要有追求,但是你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现实毕竟不是童话,现实是残酷的。

在纪录片赏析的课上,老师一直强调纪录片中主客观因素的关系,还特别地让我们欣赏了张以庆导演的三部作品:《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这三部作品中,都有主观因素的介入。但是我认为主观因素的介入并不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会因此而降低纪录片的价值。在张以庆导演的三部作品中,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的介入都是为了服务客观因素。在《舟舟的世界》中,主观因素是最强的,影片中有大量的字幕和话外音,但是这又是应该的。《舟舟的世界》所要展示给我们的是像舟舟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同时引起观众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但是作为影片的主角舟舟,他是一名先天性智障患儿,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行动方面都与常人有着极大地不同之处。这时如果没有字幕、旁白等主观因素的介入,观众就可能难以理解舟舟的行为,有时甚至会产生于导演的想法相违的情况。例如影片中,舟舟在某一商场逛的时,看到一群少年在玩商店的东西时,他会气愤而且大声地驱逐那些少年:“走开!快点走开!再不走开就揍死你!”这时旁白解说舟舟对这些少年的行为或许在某个程度上是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的体现。如果没有解说,我们会很难理解舟舟的行为,会认为那只不过是舟舟的的普通表现罢了,因为舟舟是一个智障儿,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了解说,我们就会去思考平时旁人对舟舟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或许舟舟曾经就遭到过这样的对待,或许平时很多人就在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另外,如果没有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说明,我们也很难了解到舟舟具有的对音乐极具

感知能力的天赋,他对音乐演出近乎天才般的指挥在字幕和旁白的解说下显得更让人佩服。但是又会引起我们对舟舟这类特殊群体归宿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给舟舟这一类群体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呢?使得他们具有的才华不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被埋没,让他们找到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

在《英与白》中,主观因素似乎少了,但是却与客观因素完美的结合起来了。《英与白》中讲述的是人与动物的一种情感,影片中字幕和旁白都少了许多,因为有些情感并不需要说出来,我们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的到。在影片中旁白说英英不喜欢别人坐他的木马、英英会提醒人及时换便盆等等,这些都把英英人性化了,确实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英英已经具有人的部分特征了,比如英英会很乖的坐在凳子上欣赏窗外的风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会盯着电视屏幕看节目,英英与白能够“交流”等。通过影片客观因素的展示和主观因素的解说,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在《幼儿园》中,似乎主观因素又少了,更多的是客观画面的展现。还有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模糊地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影片的开始就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是的,每个人都有孩童时代,都有过在幼儿园的经历。导演不需要过多的说明他的意图,我们就能够理解导演要表达的东西。过多的说明反而会显得累赘,导演是明智的。

不管是哪一部影片,都或多或少有主观因素的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也是导演实现影视的导向作用的一种手法,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另外,观众也是有思想、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人,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究竟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多大,还要看欣赏影片的人是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