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考教师编制时候自己整理的希望对准备考编的人有些帮助1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师入编知识点总结

教师入编知识点总结教师是教育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教师入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评审程序,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能够正式地在教育系统中工作。
在进行教师入编考试前,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教师入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教育理论与方法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2. 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指对教育的理论观点和看法,包括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思考。
教师需要熟悉不同的教育思想,了解各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从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学科知识1. 语文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需要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能够熟练地进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
2. 数学数学是一门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科,教师需要对数学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包括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3. 英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
教师需要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4. 科学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能够进行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5.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教师需要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能够启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教师招聘考试之普通心理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

专题一心理学概论1.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A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B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2.个性心理: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3.下列属于什么心理现象A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情感过程B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倾向性C动机、目的、行动――意志过程D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认识过程E性格、能力――个性心理特征4.情感过程:一定的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5.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与规律不研究:心理内容6.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7.人的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8.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9.对人的心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10.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论灵魂》11.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A构造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派)D行为主义心理学E精神分析心理学F人本主义心理学G现代认知心理学12.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研究对象:意识经验采用方法:内省法13.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1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韦特默、考夫卡、苛勒观点:每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15.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华生观点: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16.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观点:分析异常行为、研究无意识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8.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皮亚杰观点: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19.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A客观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E分析与综合原则(系统性原则)20.观察法应在被观察者处于什么状态下进行观察:自然状态21.调查法包括:A谈话法B问卷法C产品分析法22.测验的分类:按一次测量的人数:A个别测验B团体测验按测验的目的:A智力测验B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C人格测验23.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借助于:实验法2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专题二认知25.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记忆口诀(完整)双色标记

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记忆口诀(完整)双色标记《考编教育学和心理学记忆口诀:深度探讨》1.引言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记忆口诀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
而在考编教育学方面,了解记忆口诀的原理和优化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辅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考编教育学和心理学记忆口诀的关系,分析口诀的作用和影响,并共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2.考编教育学与心理学记忆口诀的关系考编教育学作为一门纵横交错的学科,涉及了教育领域的多个方面,其中就包括了学习和记忆的理论和方法。
而心理学记忆口诀作为一种记忆辅助工具,也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考编教育学中,深入了解和应用记忆口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3.记忆口诀的作用和优化方法记忆口诀作为一种记忆辅助工具,具有减少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果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优化记忆口诀的设计和应用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文字口诀外,双色标记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通过将重点词语或句子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可以在视觉上加强记忆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
4.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记忆口诀和双色标记技术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设计和应用口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而双色标记技术则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加强记忆效果,使记忆更加深刻和持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考编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巧妙运用记忆口诀和双色标记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总结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我们了解到了考编教育学和心理学记忆口诀的关系,以及记忆口诀的作用和优化方法。
个人观点和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文所述的原理和方法,灵活应用记忆口诀和双色标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考编必备(教育学+心理学)

D
图4-1
师:你们看!这两条线段是红的长,还是白的长 生:红的长! 师:好,大家说红的长,现在不准改动线的长度,只 是转动一下拐把(转动后如图4-2),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课“用刻度尺测长度”
师:看,现在是红的长还是白得长? 生:是白的长! 师:到底是红线长,还是白线长?
A B
C
D
怎样确切地知道?哪位同学出个点子? 某生:可以用尺子量一下,看谁长。 师:回答的很好,用尺子测量,哪位同学上讲台测量一下? 另一学生:(上讲台用米尺测量)这两根线一样长。 师:可见,凭感觉不能确定两根线谁长谁短,必须进行测量。 那么,什么叫做测量?怎样进行测量?这就是本节课大家要 学会的问题。好,我们现在一起学习第三节:用刻度尺测长 度(板书)。
问题“高”“低”水平的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问题内容 的水平,而不是指提问的优劣,“低水平” 是指学生不需要思维的加工就可以根据记忆 知识直接回答的问题。 提问的优劣取决于“提问是否与学习者特点 相适应,是否与学习的内容相适应”“
4. 根据提问效果的优劣可以把提问分为:
“无效的提问” “有效的提问”。 “有效的提问”是指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提 问。一般而言,如果提问不能在大多数同学 中引起积极的反应,或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 反馈,那么这个问题通常就被认定为无效。
第4章
课堂教学技术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教研室
本章内容结构
3 1 2 3 4 3 5 6 3 7 4.1 导入技术 4.2 4.3 4.4 4.5 4.6 4.7 讲授技术 板书技术 举例技术 提问技术 课堂上的体态语言 课堂管理技术
4.1 导入技术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 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 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
教师招聘中的心理学专考点

教师招聘中的心理学专考点在教师招聘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考官常常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评估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潜力。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论述在教师招聘中的心理学专考点。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教师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具备稳定的情绪状态、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强和善于与人沟通等特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心理学在教师招聘中的应用1. 性格和人格测试性格和人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和行为模式。
在教师招聘中,考官会通过性格和人格测试来分析教师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
比如,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耐心和乐观的性格特点,以便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和交流。
2. 压力和情绪管理教师工作常常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例如课堂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等。
心理学在教师招聘中也关注教师的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并且保持情绪的稳定,以便更好地管理课堂和学生。
3. 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心理学在教师招聘中也会考察教师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与他人合作。
4. 学生心理辅导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在教师招聘中也会考察教师的学生心理辅导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疏导学生的情绪和解决学生的困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如何备考心理学专考点1. 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备考心理学专考点的第一步是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学培训班、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等方式来加强自己的心理学基础。
2. 解析真题和模拟考试了解真题和模拟考试是备考心理学专考点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解析真题和模拟考试来了解考试的形式和出题角度,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技巧。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1、萌发期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
《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
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
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节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1.童年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填空题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概念,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应该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知识。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研究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都有密切关系,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不同。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包括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成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产品分析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心理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人生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包括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1924年,XXX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80年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产品分析法。
其中,实验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和访谈法;个案法是通过深入研究个体来了解心理问题;测验法是通过测量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教育经验总结法是通过总结教育经验来改进教育实践;产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来了解其是否掌握所讲述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常常被考查。
本文将从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习理论、教学策略和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通过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心理学提供了深入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过程的途径。
它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需求和发展特点,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方式和规律。
在教育教学中,学习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学生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激励方法和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探究式学习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策略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1.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体验。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困难,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激励教学激励教学是通过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教师可以运用夸奖、表扬和奖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运用视听等多种媒体工具,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内容。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记忆口诀(完整)双色标记

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记忆口诀(完整)双色标记摘要:一、前言二、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三、记忆口诀的概述四、双色标记法的应用五、总结正文:【前言】在我国,教育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两大重要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共性,同时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上存在差异。
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记忆口诀,并通过双色标记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等问题,关注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而心理学则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以及心理发展等问题,关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教育学与心理学在研究目的和方法上存在共性,如都采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同时也都关注人的发展、成长和教育问题。
【记忆口诀的概述】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本文将介绍一种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记忆口诀。
该口诀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有逻辑、便于记忆的知识体系。
通过掌握这个口诀,读者可以迅速地回顾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双色标记法的应用】双色标记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符号来标记不同的信息,以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双色标记法来区分和记忆重要概念、理论以及方法等。
例如,用蓝色标记教育学相关内容,用红色标记心理学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所需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总之,教育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两大重要学科,掌握它们的知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一种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记忆口诀,并通过双色标记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教师招聘考试是选拔优秀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是考试的重要科目。
本文将整理和汇总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四个层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学前教育1、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答案: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2、简答题: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答案: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学前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技能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其次,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减少因社会不适应导致的心理问题。
最后,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未来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二、小学教育1、名词解释:小学教育答案:小学教育是指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2、简答题:小学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答案: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儿童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初中教育1、名词解释:初中教育答案:初中教育是指对12-15岁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基础知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2、简答题:初中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答案:初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二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三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注重激励评价,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表现和成果。
2021年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教师考编制

2021年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教师考编制2021年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教师考编制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学校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导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第一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第二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研习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研习与教。
第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第四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育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存有哪些?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重新认识(例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重新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影响自学的主要心理因素(例如自学的动机和兴趣、认知和特别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教学学说有何关系?它们各自有其基本理论和研究角度,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共同的问题,也要相互利用各自研究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成果。
只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才能对学校中的学与教这样复杂的现象有比较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而不是隔绝,才可能取得具有实际意义的进展。
4、你认为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一、减少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自学过程的认知;第二、学校教育心理学就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第三、有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第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与普通心理学(考教师编制时候自己整理的,希望对准备考)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3.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2006)4.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5.《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
8.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
10.“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理解。
11.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2.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13.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4.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5.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16.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1.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已经出现。
2.正式学校的产生时间:奴隶社会条件:⑴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⑵文化基础:文字的出现。
⑶政治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3.学校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古代学校和现代学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学校特点: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级性。
现代学校特点:⑴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
⑵学校教育内容极大的丰富。
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⑷摒弃呆读死记的教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⑸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创痛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⑹学校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4.学制:广义上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制度。
(2007真题)5.学制建立依据: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制约。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⑶人口状况⑷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
⑸吸取原有制度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6.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几个部分。
(2007真题)7.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他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想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⑵生产力的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2006)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域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文化史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08)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7.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8.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进而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9.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也对教育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格赛尔的爬楼梯实验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004)2.教育目的的构成:人的身心素质(核心部分),人的社会价值。
3.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4.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本名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5. 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劳动者和建设者、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个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个体本位论(卢梭)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不排斥。
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
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的个性。
(2007)6.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要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要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
(2008)2.教师的德性:善心;责任心;公正。
3.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识知识(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结构:一般能力(观察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特殊能力(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5.教师的职责和角色:⑴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⑵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⑶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6.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多样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创造性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007)7.中学生的基本特征: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
8.现代新型师生关系:⑴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⑵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⑶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9.如何解决师生冲突:⑴建立积极的冲突观。
⑵全面评价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⑶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师生冲突。
(托马斯提出五种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回避策略、强制策略、可知策略、合作策略和妥协策略。
)1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⑶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⑷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11.教师的社会作用:⑴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
⑵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⑶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
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2.教师的劳动任务:搞好教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健康、推动社会发展。
13.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六章课程1.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学科课程(主张分科教学)、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主张“做中学”)。
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第七章教学1.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的一般任务:⑴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课堂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006)4.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制定进度教学计划的顺序:学期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7.上课的基本技能:讲述、教学对话、板书、布置家庭作业。
8.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9.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1.测验种类:论文是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性测验、标准化测验。
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方法、文理科教学方法。
13.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4.班级授课制: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15.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⑵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⑷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
⑸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使学生形成社会性素质和人格特征。
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⑵不利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⑶不利于因材施教。
⑷难以体现灵活性特色;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⑸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
17.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师生可以充分互动。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9.教室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且具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0.常见的教学策略: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布鲁纳——发现学习策略;布卢姆——掌握学习策略;卡尔·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策略;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策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