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测试题
《过秦论》同步测试卷习题(含答案)
《过秦论》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过秦论同步练习
过秦论姓名()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①始皇既没( ) ②威振四海( )③约从离衡()④赢粮而景从()⑤倔起阡陌之中()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①因河为池()②天下云集响应()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⑤以致天下之士()⑥流血漂橹()⑦九国之师()⑧以为桂林、象郡()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④瓮牖绳枢之子()⑤履至尊而制六合()⑥外连衡而斗诸侯()⑦以愚黔首()⑧序八州而朝同列()⑨却匈奴七百余里()⑩吞二周而亡诸侯()⑾以弱天下之民()⑿约从离衡()⒀尊贤而重士()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⒄自以为关中之固()⒅瓮牖绳枢之子()四、文言句式: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威振四海()⑦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⑧身死人手()⑨委命下吏()五、翻译以下句子: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合众缔交,相与为一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默写: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④文中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
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囊括拱手要害....B.合从逡巡遗镞鞭笞....C.藩篱锋镝劲弩瓮牖....D.墨翟行伍万乘作难....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割膏腴之地蒙故业,因遗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逡巡而不敢进...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将数百之众...蹑足行伍之间揭竿为旗...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的历史事实,突出了“ ”这一中心,说明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B.而倔起阡陌之中C.蹑足行伍之间D.百有余年矣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A.会盟而谋弱秦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高一语文过秦论测试_001
《过秦论》测试学习指要学习目标一、了解我国两汉魏晋时期灿烂的文化成绩。
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衰亡的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露。
二、着重识记理解文言词语,归纳多义词的义项,和有关文言句式,掌握文中通假字。
3、能通顺、准确地口译各篇文章,背诵《过秦论》《鸿门宴》中规定段落和另两篇文章。
重点、难点、关键掌握积累文言词语、对课文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和段落层次。
归纳文章要点。
学习监测第二十一课过秦论课前预习一、下面加线字的形、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A、蒙故业(méng,承接) 度长絜大(xié,衡量)B、履至尊(lǚ,鞋子) 振长策(cè,马鞭子)C、鞭苔天下(chī,打) 制其弊(bì,疲惫)D、逡巡而不敢进(jūn xún,顾虑徘徊) 瓮牖绳枢之子(yǒu,窗户)二、下列加线词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①因(沿袭)遗策②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③秦人开关延(请)敌④信(靠得住)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试使山东(殽山以东)之国⑥因河(河流)为池(护城河) ⑦收天下之兵(军队)聚之咸阳⑧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A、①②③⑤⑧B、②④⑤⑥⑧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④⑤⑧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大体相同的别离是((1)___ (2)___ )(1)A、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B 、内立法度,务耕织。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C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行军用兵之道D 、序八州而朝同列强国请服,弱国入朝(2)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 、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履至尊而制六合。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不爱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
课堂练习及能力训练一、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意②天下云集响应③外连衡而斗诸侯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⑤赢粮而景从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课本练习题
过秦论课本练习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君主,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关于秦始皇的历史故事和他的治国策略,常常成为中学历史课本的内容。
下面是对课本上关于秦始皇的练习题的解答。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实行的国家统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下哪个选项是秦始皇实行的国家统一政策?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相结合D.郡县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相结合答案: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相结合2.秦始皇封建制度的改革在当时对中国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下哪个选项是对秦始皇改革封建制度的描述?A.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B.废除了郡县制,建立了分封制C.改革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九品中正制D.改革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相结合答案:A.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3.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是?A.保卫国家安全B.经济发展C.修复士兵的战斗精神D.进行艺术建设答案:A.保卫国家安全4.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A.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标准B.统一宗教信仰C.推广古代文化D.开展科学研究答案:A.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标准5.秦始皇的丧葬制度表现出对什么的强烈追求?A.生存B.权力C.死亡D.美好的后世生活答案:D.美好的后世生活二、判断题。
根据课本的内容,判断以下说法是正确还是错误。
1.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县制。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标准,推动了文化统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秦始皇的丧葬制度表现出对权力的强烈追求。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5.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无足轻重的君主。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三、简答题。
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秦始皇实行的国家统一政策有哪些特点?答:秦始皇实行的国家统一政策主要包括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修建了连接长城的防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标准等。
2024年海南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4年海南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测试题一、单选题1、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引自______A.《诗经》B.《楚辞》C.《乐府诗集》D.《古诗十九首》2、以“六一风神”创作风格著称的是______A.欧阳修B.苏轼C.王安石D.梅尧臣3、《过秦论》(上)先从秦国的强盛说起,渲染秦国历代君主的功业和秦始皇的威势,为日后秦国的覆亡作铺垫,这种写作手法是______A.欲扬先抑B.欲抑先扬C.前后照应D.侧面烘托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______。
A.《大雅》B.《国风》C.《小雅》D.《商颂》5、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歌《短歌行》的作者是______。
A.阮籍B.曹操C.李贺D.王昌龄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中的“李将军”指的是______A.李广B.李飞C.李广利D.李陵7、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是______ A.徐渭B.李贽C.李梦阳D.袁宏道8、《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______。
A.七斤B.九斤老太C.八一嫂D.赵七爷9、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触怒的皇帝是______。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献帝10、下列体裁和作品对应错误的是______A.小说集——《呐喊》B.散文诗集——《野草》C.散文集——《彷徨》D.杂文集——《坟》11、最初发表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刊物是______。
A.《太白》B.《新青年》C.《大公报》D.《每周评论》12、享有“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的《断魂枪》的作者是______。
A.老舍B.茅盾C.沈从文D.余秋雨13、被誉为“诗仙”的诗人是______A.李商隐B.白居易C.杜甫D.李白14、《史记》代表着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此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______史书体例。
A.纪传体B.编年体C.国别体D.语录体15、乐府原是秦代设立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恢复其制。
过秦论测试题
过秦论学案测试题及答案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 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对下列各句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过秦论测试题
过秦论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6、下面一组翻译中哪一句最准确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收集天下的军队。
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三)(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以下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计25分)1.(1分)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2.(1分)汉武帝时,为了解决诸侯王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A.主父偃B.董仲舒C.孔子D.张骞3.(1分)历史剧《汉武大帝》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那么,下列哪项措施与他无关呢?()A.平定“七国之乱”B.颁布“推恩令”C.统一铸币权D.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1分)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人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5.(1分)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6.(1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7.(1分)CCTV12法制频道要招聘《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孟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8.(1分)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C.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D.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9.(1分)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等,这些报纸中的“燕赵、齐鲁、晋”,与我国古代直接关联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10.(1分)秦末农民战争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牧野之战D.马陵之战11.(1分)“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过秦论》测试题、答案
过秦论》测试题、答案XXX《过秦论》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XXX(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XXXɡ。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XXX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XXX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XXX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 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怜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寻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上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 项中的“有”通“又”。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XXX: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XXX”作为富人的代称,XXX就是XXX,他帮助XXX灭吴。
过秦论课后题答案
过秦论课后题答案过秦论这篇课文都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同学们课后掌握的呢?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过秦论课后题答案,希望你会喜欢!1。
解释以下词语在句中的意义:(1)因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③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⑤相如因持壁却立。
()⑥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④策之不能尽其道。
()(3)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②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
()③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④兵者,国之大事。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④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6)信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2。
找出以下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给其归类。
⑴会盟而谋弱秦。
⑵序八州而朝同列。
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⑷天下云集响应。
⑸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⑹吞二周而亡诸侯。
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⑻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⑼外连衡而斗诸侯。
⑽据崤函之固。
⑾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⒀却匈奴七百余里。
⒁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⒂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第一问,活用的词语:。
第二问,归类:(1)使动用法: ;(2)名词作状语: ;(3)形容词作动词: ;(4)名词用作动词: ;(5)形容词活用名词: ;(6)动词活用作名词:。
3。
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孝公既没。
③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练习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练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诗经》“国风”中揭露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剥削,并表达人民热烈向往美好生活的诗篇是( C )A.《伐檀》 B.《七月》 C.《硕鼠》 D.《君子于役》2.主张“兼爱”、“非攻”的先秦诸子是( B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的作者是( C )。
A、孔融B、曹植C、曹丕D、王粲4、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悲愤豪放之作是( A )。
A、《咏荆轲》B、《饮酒》C、《归园田居》D、《桃花源记》5、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所用典故出自( B )。
A、《诗经》B、《楚辞》C、《论语》D、《庄子》6、《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指( C )。
A、华山B、嵩山C、泰山D、恒山7、下列作品中属于新乐府诗的是( A )。
A、《卖炭翁》B、《琵琶行》C、《长恨歌》D、《钱塘湖春行》8、初唐时期力反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寄兴”和“汉魏风骨”,在复古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新的著名诗人是( D )A王勃 B卢照邻 C沈期 D陈子昂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构的基本线索是( B )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升落过程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10、孟浩然《过故人庄》是一首著名的( C )A山水诗 B边塞诗 C田园诗 D哲理诗11.“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出自( A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12.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 A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13.我国文学史上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作品是( C )A.《陌上桑》 B.班固《咏史》 C.《古诗十九首》D.《孔雀东南飞》14.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 D )A.《短歌行》B.《蒿里行》 C.《观沧海》 D.《龟虽寿》15、《报任少卿书》一文的体裁是( B )A人物传记 B书信 C激文 D上奏朝廷的文书16、曹植《赠白马王彪》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采用首尾蝉联的艺术形式 B采用首尾呼应的表现形式C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D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17、屈原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喻指( C )。
过秦论练习题答案
过秦论练习题答案秦始皇篇第一题:帝国与专制政权在秦国嬴姓的奋斗下,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各个诸侯国,建立了秦朝。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实行了强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样的政治制度被誉为"帝国",也被称为“专制政权”,维持了秦朝多年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题: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工程。
其中,推行法家思想是秦始皇秉持的重要政策之一。
法家主张以法为活,通过制定严厉的法律和行政命令来约束人民,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目的。
而道家思想则提倡以无为而治,即不过度干预民间事务,注重自然的运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题:焚书坑儒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这也是秦朝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焚书坑儒意味着烧毁了很多有关古代学问和历史的文献,同时屠杀了很多学者和儒生。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消除不同学派和思想对国家统一的潜在威胁,同时也是为了提倡法家思想,使统治者的权威被确立和传达到国民心中。
第四题:修筑长城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以保护北方边疆免受匈奴等外族的侵袭。
修筑长城不仅增加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也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通过强制劳动的方式,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和监督。
第五题:统一货币与统一文字秦始皇还进行了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的改革。
通过统一货币系统,秦始皇加强了对经济的掌控,使交易更为便利。
统一文字则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之间的通信和统治,促进信息的流通和民众对政策的理解。
继承篇第一题:秦朝文化遗产秦朝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建筑、法制、文字和统一度量衡等方面。
建筑方面,秦朝兴修了很多重要的水利工程,如灵渠、都江堰等,这些工程至今仍在使用。
法制方面,秦朝借鉴了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对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方面,秦始皇下令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奠定了汉字的基础,为后来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方面,秦朝推行了度量衡的统一标准,在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过秦论测试题及答案
过秦论一、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21题。
1.选出以下加点字注音所有正确的一组A. 膏腴( y u )藩篱( f cn )B. 遂巡( q tn )锋铀(di)鞭C. 谪戍( zhe)笞( ch I )D.境名城( hu i)户牖(y①)崎山 (y OD ) 蹑蒙恬( ti m )足(ni e ) 黔首墨翟( zh a )( qi m)囊括(ncng)棘矜 (j i )赢粮( y in )2.以下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 当是时也,商启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帅,遂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欠遗镰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白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诉苦。
D.蹑足行伍之间,而兴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白之众,转而攻秦。
3.对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B.委命下吏C.才能不及中人D.一夫作难而七庙黑4.以下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爱:怜惜。
命:命令。
中人:平■常的人。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白有余年5.对以下各句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选项是①天下 Q 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济侯③外奴七白余里④H 金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后代帝王万世之业也A.①②③ /④⑧ /⑤⑥⑦B.①⑦ /②⑥⑧ /③④ /⑤C.①⑦ /②③④⑤ /⑥⑧D.①⑦ /②③⑥ /④⑧ /⑤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发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白里,发兵车千乘。
B.后代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D.秦时,“山东”指崎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7.选出对“南取汉中,西笔巴蜀,东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划线词的运用解说正确的一种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同样,表现了作者用词的正确性。
词类活用测试题
词类活用专项练习1、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3、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4、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5、臣请事之。
(《郑伯克段于鄢》)6、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7、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归去来兮辞》)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谏太宗十思疏》)9、登高而招。
(《劝学》)10、耻学于师11、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12、积善成德。
(《劝学》)13、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14、人君当神器之重。
(《谏太宗十思疏》)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16、小学而大遗。
(《师说》)1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18、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19、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20、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21、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22、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23、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2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25、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26、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五人墓碑记》)27、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28、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2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0、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3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32、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3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34、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3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45、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46、洁其居。
(《勾践灭吴》)48、美其服。
(《勾践灭吴》)49、饱其食。
(《勾践灭吴》)5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51、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52、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53、前辟四窗。
《秦末农民大起义》提升训练(解析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新素养·史料实证】1.《过秦论》载:“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A.推行郡县制B.徭役繁重C.赋税沉重D.刑罚残酷【答案】A【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样就巩固了统一,推行郡县制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秦朝实行暴政,表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这些原因最终导致秦朝速亡,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2.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
该观点最能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法家思想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C.秦末农民大起义D.秦朝残暴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赋税、徭役、兵役沉重,秦朝的残暴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法家思想的影响和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的灭亡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
故选D项。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3.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秦朝()A.赋税沉重B.刑罚残酷C.偷盗猖獗D.徭役繁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知,秦朝的刑罚非常残酷,轻罪便会重罚,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刑罚问题,无法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重等问题,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对于偷盗的轻罪重罚,无法说明秦朝偷盗猖獗,排除C项。
故选B项。
《过秦论》测试题、答案
《过秦论》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3.9《秦统一中国》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3.9《秦统一中国》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当中所说的“六合”指的是( )A.齐、楚、秦、燕、赵、魏B.齐、燕、赵、魏、晋、楚C.赵、魏、韩、燕、楚、齐D.韩、赵、魏、晋、楚、齐2.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
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3.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A B C D4.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
他建议秦始皇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些建议和努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 )A.开疆拓土,青史留名B.加强思想控制C.促进国家经济发展D.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5.某纪录片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C.西起陇西,东到朝鲜D.西起临洮,东到河套6.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长城》中写道:“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诗中“防胡万里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嘉峪关,东到东海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D.西起咸阳,东到辽东7.右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历史漫画,这幅漫画最恰当的标题应为( )A.变法B.称“王”C.统一D.仁政8.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
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A.周武王B.齐桓公C.秦始皇D.唐太宗9.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某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10.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过秦论》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同步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过秦论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逡巡(qūn)锋镝(dí)孝公既没(mò)瓮牖绳枢(yǒu)B.鞭笞(chī)藩篱(fān)蹑足行伍(xíng)比权量力(liàng)C.召滑(shào)锄耰(yōu)度长絜大(dú)一夫作难(nàn)D.劲弩(jìng)非銛(tiān)万乘之势(shang)俯首系颈(xì)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秦国本来是一个西域小国,夹在西戎和中原各国之间,生存环境要比中原各国恶劣得多。
直到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国才被封为诸侯国。
B.朝鲜牡丹峰乐团首次来华演出,将演唱多首中文歌曲,这次演出定会成为推进朝中关系发展、增进两国有关领域友好交流合作。
C.读书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贾谊写《过秦论》的目的是为了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专力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遭受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韩愈的《师说》就是阐明从师的道理的。
②“论”这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贾谊的《过秦论》即是如此。
③从秦汉开始,论说文体裁趋于多样化,‘论”“说”是其中常见的两种。
④贾谊借古喻今.以提醒汉文帝要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暴行而迅速灭亡之辙。
⑤在论证过程中,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
⑥“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
A.③⑥①⑤②④B.③②④⑥①⑤C.⑥②④③①⑤D.⑥①⑤③②④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测试题
高一()班学生得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召.滑(shào)藩.篱(fān)作难.(nán)迁徙.(xǐ)
B.膏腴.(yú)蹑.足(niâ)行.伍(háng)氓.隶(mãng)
C.万乘.(shâng)逡.巡(jùn)劲弩.(nǔ)鞭笞.(chī)
D.猗.顿(yī)锋镝.(zhã)谪.戍(dí)黔.首(qi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因利乘便
B.轻而易举斩木为兵揭杆而起
C.翁牖绳枢比权量力度长大
D.亡矢遗族深谋远虑云集响映
3.对各句加点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③④均不同
C. 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 ①②③④相同
4. 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内立法度.,务耕制,修守战之具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5. 对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追亡.逐北
⑤天下云集响.应
⑥赢粮而景.从
⑦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A. 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B. 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 ①⑤⑥/②③⑧/④/⑦
D.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6.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是()
A.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 齐明,周最……乐毅之徒通其意
C.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 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
①威振四海___________ ②合从缔交___________
③倔起仟陌之中__________ ④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
8.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楚百家之言________
②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__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_______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_________
9. 《过秦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杰出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过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10. 默写上句或下句
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④然而成败异变,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训练
过秦论(下)(节选)
子婴立,遂之寤。
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来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
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
安士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1. 下列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A. 山东虽乱,秦地可全而有。
B. 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
C. 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
D. 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1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 当此之世,贤智并列
B. 外连衡而斗诸侯
C. 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
D. 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3. 对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①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②秦乃延入而为之开关
③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4. 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仅得中佐中佐:中等人才作他的辅相。
B.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尝:曾经
C. 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北:败退
D. 形不利,势不便也不便:不方便
15. 对所给文句翻译有误的是()
A. 子婴立,遂不寤译:子婴即位后,最终还是没有觉悟。
B. 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译:名将统率他们的军队,有才之人沟通他们的谋略。
C. 秦小邑并大城译:秦国的小城和大城。
D. 安士息民,以待其敝。
译:安定他的军士人民,等待他们困乏而退军。
三. 语言运用
16. 不改变句子原意,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①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仍用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 B(A. 难—nàn C. 逡—qūn D. 镝—dí谪—zhã)
2. A(B. 杆—竿 C. 翁—瓮 D. 族—镞,映—应)
3. B(①统率②控制③制服④规模)
4.
A(两个“固”均为形容词,“险固”。
B项中前句的“利”为名词“有利的形势”;后句的“利”为形容词“锋利的”。
C项前句中的“遗”为形容词“留下的”;后句中的“遗”为动词,“损失”。
D项前句的“度”为名词,“制度”;后句中的“度”为动词,“估量”)
5. C(①⑤⑥为名作状;②③⑧为动使动;④句为动作名;⑦为形作名。
)
6. B(代词,“这些”。
ACD三项中的:“之”均作结构助词,“的”)
7. ①“振”通“震”②“从”通“纵”③“倔”通“崛”④“景”通“影”
8. ①②为省略句,③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④为被动句
9. 贾谊,西汉,政论,文学,指出秦的过失
10. ①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功业相反也。
二.
11. B
12. A(B. 衡—横 C. 罢—疲 D. 禽—擒)
13. D(①做②替③是④被)
14. D(不便;不利);
15. C(秦国的小城并入大城)
三.
16. ①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的;②这件事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③这件事难道没有成功的希望?④这件事或许还有成功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