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5689f1249649b6649d747aa.png)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2、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等高线的判读四、学情分析七年级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1、活动: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学生展示)(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1.活动:(设置疑问)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2)课件展示: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872f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6.png)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经典教学教辅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0889a7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5.png)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了解绝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2、动手制造山体模型;先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先生学习地理兴味,培养动手操作的理论能力。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等高线的判读四、学情分析七年级重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根据其心思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留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想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想和分析成绩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求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味)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1、活动:浏览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先生展现)(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反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绝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1.活动:(设置疑问)甚么是等高线?如何制造等高线表示图(等高线地形图)(1)先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表示图”,领会等高线是怎样绘制的?(2)课件展现: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先生认真观察,抽象感知)在电脑上展现等高线地形图,和运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先生本人动手画出等高线。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13497daec3a87c24028c49c.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归纳重点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从学业水平试题题型中归纳重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思考导入【精典题型导入】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
(4)山顶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学生思考上题,每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找一同学上黑板,写出考查的知识点。
【教师评价】写得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共同复习这几个知识点。
【出示复习目标】1、山体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利用等高线识别山体地形部位3、利用等高线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4、等高线疏密判断坡陡、坡缓【教师补充、强调】地理课程标准表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山峰等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加深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二、回顾所学,巩固交流【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要求学生明确:(1)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cb2a3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f.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包括山峰、山脊、山谷等。
除了列出的三种部位,其他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需要学生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坡的陡缓形态,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结构合理,首先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方式,然后详细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本节的重难点为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以及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评价设计本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教材结构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研究态度。
对于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同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cb45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6.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科目:高中地理课题名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举例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2)理解等高线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他探索科学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体验生活、爱护环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三、教学过程:主要环节师生活动新课过程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老师】讲解、展示图片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是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学生】思考、听讲、记笔记请思考:绝对高度(海拔)与相对高度有何区别?【学生】思考、听讲、记笔记并回答问题。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老师】讲解、展示图片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各点的连线称作等高线。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老师】演示等高线的作法、展示图片四、 练习读华北某地地形图,据图判断: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B.①<②C.①>②D.③=④2.下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 )五、教学评价:整堂微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掌握知识要点,能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这节课主要是从地形图判读的一个小点入手,来判读地形图中常见的形态和坡度大小的判读,内容集中,难度不大,整体教学效果很好。
【老师】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老师】讲解、展示图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学生】思考、听讲、记笔记请思考:在不同的等高线图上如何判断坡度大小?【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老师】点评、讲解、总结。
【老师】展示课堂练习【学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老师】陈述:今天课的内容已经上完,大家一起来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1.4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图的判读 微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图的判读 微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b9a53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8.png)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三、本课小结教师:在翻越六盘山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极高的军事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个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对于地形判读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实际战斗中灵活应用地形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你学会了么?
四、巩固训练
迁移提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吧。
我校研学小组到图示地区进行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地形以____、____为主,若量得甲、乙两聚落的图上直线距离是3.5厘米,则两地间的实地直线距离约是____千米。
(2)研学小组为了攀登该山峰设计了①、②两条线路,其中比较省力、适宜命名为休闲步道的是线路____,理由是____。
若③处有河流发育,是因为此处为____(填写地形部位名称)。
(3)若图中甲、乙、丙聚落中只有一个是城市聚落,则____聚落最有可能是城市。
教师讲解:该区域,西北部等高线高程大多在200米以下,东南部等高线密集,海拔在500以上,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若量得甲、乙两聚落的图上直线距离是3.5厘米,依据图上比例尺,图上1cm 表示实际距离1km,则两地间的实地直线距离约是3.5千米。
(2)研学小组为了攀登该山峰设计了①、②两条线路,其中比较省力、适宜命名为休闲步道的是线路①,理由是①处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起伏越小,地势越平坦,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起伏越大,地势越陡峭。
若③处有河流。
七上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七上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e6e029f8c75fbfc67db2c7.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导入---情景导入山图片登山提问:同学们,大家看这张图片,猜猜这是哪里?生:……玉蟾山承接:对,这就是我们泸县玉蟾山,正巧明天周六了我们隔壁班的一位同学要去玉蟾山爬山,所以出发前收集了一幅关于玉蟾山的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
地形图他们应该怎么读呢?过渡:其实判读这样的地形图并不难,我们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这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了。
哪五关呢?我们来看一看第一关。
(二)新授1.第一关:会读高度师: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量的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他们在图上明明看到,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能为小甲和小丁解读他们的疑惑吗?生:能承接:好,这里涉及到两个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这两个概念,快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活动一(表扬: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学习习惯真的特别的棒,不仅完成了导向案,还在书上将对应的内容勾画了出来)师:好,同学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海拔?生1:。
海拔师:那什么是相对高度呢?生2:。
相对高度师:假设我们的教师地面为海平面,海平面为0米。
那老师的身高叫什么?生:。
海拔师:也叫?生:绝对高度承转:那相对高度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大家理解,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呢?师:老师和这位同学的身高差叫做什么呢?生:。
相对高度承接:那大家现在能不能为小甲和小丁解决疑惑了?生:能师:哪位同学来?生:。
丁山是海拔高度,甲山表示的是相对高度。
承接:我们了解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那我们能不能顺利的通过第一关呢?请同学1分钟快速完成教材P33的活动题。
大家都完成的很快,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甲的海拔。
乙的海拔。
甲乙之间的相对高度?生:1500米生:500米生:1000米师:我们来看答案,都是正确了,恭喜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承转:我们知道地表是这样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不平的地表表示在平面图上?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那这样的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呢?请同学观看视频。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d6506eb307e87100f69626.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高考目标要求(一)、高考考纲内容: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三)、高考命题趋势: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二、知识结构: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2.等高线的特点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三、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1. 坡度陡缓的判断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3.局部地区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引入新课。
(2分钟)2.微课视频《等高线的基本知识》(7分钟)微课里面主要讲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①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相等—同线等高②同一幅等高线上等高距相等—同图等距③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④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⑤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稀疏处坡度较缓—稀缓密陡。
(4)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强调:分水线与集水线●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02ae28240c844768eaee66.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让学生明白“等高线”概念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3、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并能够在图中进行识别。
4、了解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会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和在地形图上判读五种主要地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明白地形图中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概念。
2、熟悉五个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3、让学生认识五种主要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面起伏并结合适当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导入:今天的日期是?2019-12-25 圣诞节图片:圣诞老人提问:昨天平安夜同学们收到圣诞礼物了吗?没有。
但今天最棒小组将会获得老师的神秘圣诞礼物。
过渡:那是因为圣诞老人在群山之上盘旋,找不到落脚之处。
所以我们要送给圣诞老人一份礼物,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交给他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目标引领: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部位,并能解决 实际问题。
提问:同学们提前已经复习,你认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答:教师追问重要知识点,学生答对的奖励该组一面旗帜。
并由此引入绘制山顶等高线地形图。
板画:将图中海拔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提问:上图表示的是哪一种山地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生答:山顶提问: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是什么? 生答: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课件:巩固提升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里大外小 探究与合作(一):第1、2组讨论并写出山脊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第3、4组讨论并写出山谷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第5、6组讨论并写出鞍部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300300200300200200 200200100200100100100100 100100100100100300第7、8组讨论并写出陡崖部位等高线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60b49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d.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等高线地图更是我们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内容源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因其总是在三维和二维空间相互转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图的制作过程,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认识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陡崖,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过程,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陡崖的基本特征,学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3、通过观察读图、绘图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环境】视频教学【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问:我们如何绘制一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呢?首先测量出该山体各处的海拔高度,将海拔为100m的点依次连接,海拔为200m的点依次连接,海拔为300m的点依次连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三条高度相等的线,将这三条线垂直投影到海拔为0m的海平面上,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这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了。
提问:山体上有哪些重要的部位吗?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什么特征呢?山顶:指山地的最高部分。
特征:用心向四周降低。
鞍部:指相邻两个山峰之间比较平缓的部分。
特征:位于两个山顶之间。
山脊:指山顶呈长条状延伸,山脊最高点的连线称山脊线。
特征:等高线凸向数值较低的方向。
(凸低为脊)山谷:指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处。
特征:等高线凸向数值较高的方向。
(凸高为谷)陡崖:指近似于垂直的山坡。
特征:多条等高线重合处,用表示。
思考:如何在地图上判断山体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练习题:判断山体各个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学案例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a01f8a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5.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案例《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本节课是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形图上辨认山峰、山脊、山谷等山体的不同部位。
初步学会将地表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地图知识相结合,为后面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案例描述:活动一:初识等高线1、导入:教师情境导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老师和孩子到郊外爬山。
来到山前,老师拿出了一幅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设疑:图中的800、850等数据时什么意思?为什么有的线稀疏,有的线密集?我们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进入新知的探究,对新课的教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师使用类比的方法(出示教师和自己孩子的一幅身高比较图,引导学生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采用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引入新课学习,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理解)活动二:学地形1、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地理课本第25页的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辨认出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并认真观察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
2.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习题。
完成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的等高线特点填空。
活动三:绘制等高线1、小组活动:各小组用教师课前自制好的模型,依次从山脚到山峰把每一块土豆的底截面线绘在学案上的空白处。
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
2、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地把抽象的等高线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活动四:探究学习1、小组活动:让学生对照已完成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1)思考:陡坡和缓坡地等高线地形图上疏密情况如何?讨论交流: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3f4a8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d.png)
教学设计【教学题目】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相关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中的内容,是本章内容中承上启下的部分。
对地图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下一节内容“地图的应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3.能够在中识别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断坡度的陡缓;4.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设计合理的活动路线,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5.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及观察身边地理现象的习惯。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重点】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判断坡度陡缓【教学难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判断坡度陡缓环节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小宇想在周末让爸爸带他去爬山看瀑布和小溪,现在爸爸给了小宇一幅地图,并给他设置了学习任务关卡,让小宇确定游玩目的地和大致路线。
帮助小宇一起闯关。
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兴趣就能引发学习动力新知教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自主学习,填写学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31文字内容,完成学案第1题【强调区别】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知识补充】我国海平面为黄海,即黄海海拔为0【课件展示】PPT展示学案填写内容答案【提问】展示图2-2-1,请同学回答问题:1、甲乙两地海拔是多少?(甲1500米乙500米)2、甲乙两地间相对高度是多少?(1000米)【练习】学生完成书本P31读图2-2-1第二题,学生回答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对错并讲解(教师进行纠正)【过渡】在认识了海拔和相对高度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表的五种基本地形。
二、认识地表五种基本地形【自主学习,填写学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P32图2-2-2,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第2题的表格。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0e201d5727a5e9856a6161.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高考目标要求: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3、理解等高线的主要特点。
4、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平面地图、立体模型及等高线地形图认识区域的坡度起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候差异等。
能说出小区域一些要素特征,并能比较差异,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
2、综合思维: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掌握科学方法探究等高线基本特征规律,利用规律学会分析不同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区域问题,分析不同要素特征,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区域各要素特征,综合培养等高线空间观念。
在分析中提升学生储存知识的技能,提升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3、人地协调观:通过各种等高线案例判读练习,以及分析对比,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人地协调观念。
4、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储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以便下节课解决各种生活生产中问题,认识自然景观自然规律的实践能力。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归纳小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地理试题有着无图不成题的特点,等高线等值线图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率很高,所以本章节知识的复习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高度的基本概念讲授新课:通过图文提问,学生回答,回顾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理清概念。
一、高度绝对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我们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什么呢?怎么绘制得到的呢?二、等高线1、概念:通过图文展示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动态展示,形象生动,学生观察,展示过程中强化等高面、等高距等概念原理2、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文并用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得出如下结论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77c0cb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6.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
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
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d780144693daef5ff73d61.png)
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探究
学生代表展示
探究成果
学生观察、理解,
加深印象
学生读图、判断、填空
验证自己的判断结果
学生思考,填空
加深理解
归纳总结,填表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注重图图转化
引发思考
激发学习热情
存疑待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发挥多媒体的表现功能,将绘制原理形象化,为进一步的探究做铺垫
【课堂探究】
探究内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识别地形类型以及地形部位
活动一:试一试(见导学案第1页)
初步识别地形类型(宏观整体)
【初步展示探究成果】
出现分歧-----正确与否-----存疑待查
【动态演示】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学生思考
学生读图,初步判断
填学案
学生展示
探究成果
学生产生疑惑
学生观看动画,
加深理解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课 题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高二、2班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数值、疏密,正确判断某一地区的地形类型,以及具体的地形部位;
3、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坡度的陡缓,能够熟练地读出某地海拔高度,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学会初步判读,培养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发挥多媒体的强大表现功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举一反三
巩固落实
存疑——解疑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会求海拔,相对高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本节的重难点为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6.认识山地模型的五个不同部位
(2分钟)过渡:你有没有登过
山,(欣赏我国的名山
大川)尽管山有千姿百
态,但是不外乎由几个
基本部位组成,你都认
识山地的哪些部位?
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经
常有河流流经的是?
学生代表到前面指模
型找出山地的五个不
同的部位,并说出特
点
山谷处水是汇集的,
容易发育河流。
图片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向同学
们展示所认识的山地的部位,
培养的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的思
维转换能力。
7.认识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的等高线形态(13分钟)过渡:山地的五个不同
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
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师指导学生根据山地模
型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
图,多媒体展示绘制步
骤
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互动,总结山顶、
山脊、山谷、陡崖、鞍
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
图上的位置或形态特
点。
教师总结:
山峰:海拔由外向里升
高鞍部:两个山峰的中
间部位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地
方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的地
方向海拔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
找出山地的五个不同
部位
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
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表示山顶的等高线
数值由外向内有什么
变化?
2、鞍部所在的位置有
什么特点
3、陡崖的等高线有什
么特点?
4、山脊和山谷的的等
高线形态有什么相
似?又有什么不同?
培养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通过
给学生生动直观的观察,亲手
的绘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
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
知识
把问题细化,帮助学生更有针
对性地讨论。
同时培养学生积
极思考、主动探究和语言表达
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相对高度
三、山地基本部位
二、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
八、巩固练习
绘制一座山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从100米等高线开始绘制,等高距为100米,山地西侧较为平缓,东侧较为陡峭,南部是山谷,山峰海拔4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