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和育人
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育人,即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受过教育的公民,以及具备国际胜任能力的未来主人翁。
(二)培养有素质的公民
我国坚持民主与法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拥护宪法法律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掌握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懂得道德行为准则,形成自觉拥护共和国宪法、协助政府完成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的有素质的公民。
(三)培养自我实现能力
我国在教育目的上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实现能力,在德、智、体、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教育着重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坚持个性教育,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包容、无私的精神,养成自我学习、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 1 -。
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
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寓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本身的目的之中。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开始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
那时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学校。
《孟子》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见《大学》、《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儒家的这一套教育目的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3篇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一篇:初等教育的目的初等教育是指在儿童的学龄期内进行的教育,通常包括小学阶段的教育。
初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基本品德、知识和能力。
首先,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品德。
在学龄期,儿童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初等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特点,培养儿童的品德素质,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比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协作精神、助人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初等教育应该培养的品德。
其次,初等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等,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初等教育,儿童可以掌握基础的阅读能力、计算技能、科学知识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学习成绩,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
最后,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指儿童掌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影响着儿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初等教育,儿童可以培养这些能力,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成为素质高、知识丰富、道德成熟、能力全面、主动求知、实践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中等教育的目的中等教育是指高中阶段的教育。
中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首先,中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崇德向善的思想品德。
中等学校是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典型代表,其肩负着培养栋梁之才的使命,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等教育应该培养的思想品德。
其次,中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科学文化素养。
中等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最重要的阶段,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等等。
只有综合素质过硬,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中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中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实接轨,培养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等,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中国的教育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全面发展: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良好审美情趣和劳动习惯的社会主义公民。
3. 服务国家战略: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特别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需求。
4. 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5. 终身教育: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鼓励和支持公民终身学习,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个人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要求。
6. 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这些教育目的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现代化,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适应和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内容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内容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2. 基础知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
3. 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4. 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6. 体育和健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的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7.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用技能,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者做好准备。
以上内容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目的的实施,我们希望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健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中国教育的目的精神实质,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重视发展智力、肢体、德性及美育,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现代文明常识、全面发展潜能和国际视野的国民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的教育目的精神,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核心目标。
在德育方面,鼓励孩子们做到真诚、宽容、互助、公正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道德操守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文明的行为和合理的世界观。
在才育方面,注重国家利益、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以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等,努力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中应变能力强。
为了落实教育的目的精神,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级设置各类任务,形成一个完整而完善的学校体系。
在国家规定的课程框架内,学校可以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加强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注重青少年特殊情境下可能发生的职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教育部门还会实施科学管理,落实监督规章,完善各类考核措施,以实现教育的目的精神。
在中国,教育的目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教育体系,也体现在教育政策中。
例如,政府鼓励人才的自主发展,推动学校的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倡导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改善生活条件,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必要的资源支持。
总之,中国教育的目的精神实质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全面发展潜能,形成一种完整而完善的学校体系,落实科学的管理实施,运用创新的技术和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学校培养目标
问题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其理论根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其精神实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立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在一致性,又有重要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惟独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干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问题〔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1902 年以前,我国并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在 1902 年所发表的"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
首先提出了制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宗旨的必要性。
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粹,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中体西用〞的方针,中学以忠孝为奉,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艺能为主,以造就国家听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
1906 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前两条为“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创造以距异说者〞;后三条则是“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
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2 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一文中.主废除清政府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因为“忠君与政体不和,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教育是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而教育的目的则是塑造未来的国民,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教育的目的的精神实质是多方面的,体现着国家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就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展开具体讨论。
教育为培养人才服务首先,我国教育的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为了培养人才服务。
教育系统是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注重传承和创新,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求。
教育为实现全面发展服务其次,我国教育的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
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另外,我国教育的目的的精神实质还体现为为社会进步服务。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追求,更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
通过教育,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教育为民族复兴服务此外,我国教育的目的的精神实质也体现为为实现民族复兴服务。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历经沧桑,但始终追求民族的独立、富强和振兴。
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人才,推动中国实现从强到美的伟大转变。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体现为培养人才、实现全面发展、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服务。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唯有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全民受教育,才能推动国家向着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方向发展。
我国教育的未来应当立足于这些精神实质,不断探索创新,实现教育的目标。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联系与区别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为主,题型为单、多、判,偶尔涉及辨析题。
考察内容主要涉及含义、联系以及区别。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教育目的”的和“教育方针”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都体现的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为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2.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区别①定义不同。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目的”只是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②作用对象不同。
“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事业提出来的,关注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它是一个国家及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南。
而“教育目的”作用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总要求,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③范畴不同。
“教育方针”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是微观的。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
“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或范畴。
新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按时间排序):1、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 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 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 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
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
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名词解释
我国教育目的的名词解释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身心、智慧和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德、有才、有用的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我国教育目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点,下面将对我国教育目的进行名词解释。
1.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
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培养学生在知识、思维、情感、意志、体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和综合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仅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2. 智育: 智育即智力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智力、知识和认知能力。
在智育方面,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智育目的是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3. 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操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具备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是德育的关键目标。
4. 体育: 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能、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发展身体,增强体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5. 美育: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教育。
美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6.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劳动技能和创造力的教育。
劳动教育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劳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坚持和毅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价值的认识。
7.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为国家作贡献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坚实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和谐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各种文化和精神需求,向他们传授历史、科学、文艺和其它知识,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和道德品质,具有有效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国情和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该把这一基本要求转变为实施地方教育的实际标准,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坚持以教育改革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加强教育的管理,使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首先,需要加强全民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培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程应融入多元文化,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在传播社会主义理念和共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积极思想行动的积极性。
其次,教育要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加强教学的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掌握实用技能,掌握各种工具和计算机技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在课程安排中,要把文科和理科课程相结合,把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相结合,把职业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结合起来,通过鼓励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自主学习,以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独立性、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最后,要加强师资的培养。
教师要掌握专业技能,熟悉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的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潜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应该把实施地方教育的实际标准转变为培养坚实的社会主义公民,满足人民的各种文化和精神需求,建立新的教育体制,以改革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加强教育的管理,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下,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培养综合能力,掌握实用技能、知识和技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思想行动,使社会主义未来充满希望。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1、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在教育目的的价值价值观念上,始终存有着个人本位学说和社会本位学说的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存有惨烈的争议。
在当今时代认为,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就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建议二者同时实现融合。
2、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教育的超越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
3、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类主体教育涵盖两层含义:第一,它不仅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
第二,类主体教育它不仅仅就是心智方面的教育,而是人的完备人格、真善美的统一,不以打败占据为目的,而以人的“并存”或“可视化”主体性、主体间性为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中国现代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宗旨,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家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对外开放,集聚社会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中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自觉性。
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增长,使中国人与世界接轨。
三.培养有爱国精神和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还要培养有爱国精神和责任感的公民,把基本道德融入学生思想,自觉学习、传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对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营养在学生心中,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 1 -。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
一、基本目的
(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人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包括诚实守信、真诚健康、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善良目的、尊重老长、勤俭节约、革新创造等。
(二)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的人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能主动投身到实施祖国繁荣昌盛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去,进而推动祖国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培养善良友爱、向善竞技的人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善良友爱、向善竞技的人,使教育的学习者不但应有理性的正确思想观念,而且要有和谐的情感。
二、其它目的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努力把学校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育结合,形成一个有序的、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的理想观念和社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强调人的价值观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强调人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心智、道德和经济等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对自己满意的个性。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能思考问题,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发挥全部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
x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加强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中华民族立国家存亡的使命。
一是“向尊重人权、保护公平正义、追求民族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全体人民共同理想的最高要求。
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家民族自信、与时俱进的社会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与要求。
三是“教育是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真正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砝码。
四是“加强青少年学习技能,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接续者”,是准备迎接来和挑战的迫切要求。
五是“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加快推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的有力保证。
总之,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加强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履行中华民族立国家存亡的使命。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不仅在身体、智力、道德、思想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质。
在我国教育中,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因此,我国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我国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国教育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教育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开始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实践、创新等多方面的表现。
我国教育注重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发展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
我国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注重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化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将继续朝着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方向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本章的内容结构、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章内容,要遵照从基本的原理到史实;从历史到当代;从我国到世界各国的顺序,培养学生在较为全面的了解教育目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有所议论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对教育史上教育目的论稍加分析,可把教育目的观划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⒉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⒊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⒋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⒈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
在当今时代看来,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融合。
⒉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教育的超越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
⒊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仅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
第二,类主体教育它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教育,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不以征服占有为目的,而以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为目的。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思想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⒈全面发展的人的量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
“多方面”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其可能的多方面的去发展。
这六个字充分表明了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广度。
⒉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要求和规定。
“自由”首先是指个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其次是指个人的发展有不屈从于外界的客观条件。
所以,质的方面的充分与自由不是在否定量上的尽可能与多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⒊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统一”的含义包括两个要点:第一,统一于个体;第二,统一于物质生产的劳动的过程当中。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分工的历史指明,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否统一于个体或者统一于劳动生产的过程当中,是区分发展性质是片面还是全面的根本标志。
(二)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及其特点
⒈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⒊现行的教育方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意志,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对我国建国以来提出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发展,第三,现行的教育方针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
(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⒈实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方针是“三个面向”
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
现在,基础教育要迎接新世纪挑战,承担起基础性的任务,就必须首先深刻的把握“三个面向”的内涵,然后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针。
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
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从素质教育总的目标出发,来具体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总的教育目的。
⒊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本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人必须走出目标单一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这一培养目标深刻的反映了现时代的价值观,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集中展现。
第三节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
1.为什么要“培养完人”
(1)在现代社会中为现有社会“培养完人”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2)教育的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导致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2.“培养完人”的内涵
培养完人,是针对于现代社会中只让人获得“片段知识”和“理智工具”的现象,针对于现代社会中青年人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现象,提出人的发展和培养包括“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和学习过程。
”因为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未完成性,所以他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富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去不断地继续学习。
4.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
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1.学会认知
(1)“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
(2)“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4)学会认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
“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2.学会做事
(1)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
(2)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
(3)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
(1)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2)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3)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4)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4.学会生存
(1)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2)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目的
1.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2.英国的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
3.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