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解剖与临床综合征

合集下载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

经典及少见脑干综合征脑干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中脑、脑桥或延髓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干梗死占脑梗死的9.0%~21.9%。

不同病因的脑干病变引起其内部的多个神经结构受损,出现具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了解脑干综合征相关知识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根据TOSAT病因分型分为4种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干综合征最重要的病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致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通常发生管径大于400μm的大中动脉。

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载脂动脉阻塞穿支开口最为常见,其次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以及混合性。

➤心源性栓塞根据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的,其中以心源性栓塞最为常见。

常见的栓塞部位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小动脉病变最常发生于脑桥,小动脉的管径多为200μm以下,且多为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

基底动脉穿支病最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

➤动脉夹层颅外椎动脉夹层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25%〜30%。

椎动脉夹层的病因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外伤或按摩、肌纤维发育不良、感染、偏头痛、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耽氣酸血症等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或眩晕,后颈部或头部疼痛;也可能是无痛的,发病前通常无明确的创伤史。

➤少见病因临床上少见病因起病表现为不同的脑干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病毒、细菌、结核、螺旋体、脑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神经-白塞病)、纤维性肌营养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等。

经典脑干综合征经典脑干综合征中Wallenberg综合征较为常见,而其他综合征较不常见,近些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报道存在差异性,且对经典的脑干综合征病因的报道不尽相同,临床患病率和不同病因统计见表1,其中闭锁综合征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死率高、预后差。

延髓

延髓
14
2)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来自对侧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 脑干的外侧区上行,终止于腹后外 侧核。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
脊髓丘脑束 spinothalamic tract
3)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 维交叉后组成三叉丘系。与内侧 丘系经核而
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
成。
舌下神经三角
hypoglossal
triangle
迷走神经三角 vagal triangle
界沟 sulcus limitans 前庭区 vestibula area 听结节 acoustic tubercle 正中沟medi sulcus
7
(2)脑干的纵向区分
脑干的结构可以纵向的组合成四个平行的部分:
顶盖上区
中脑部称为顶盖 上丘
室 腔 顶部:的
下丘 脑桥的顶部为上、下髓帆
后 方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室腔部: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延髓下部的中央管
被盖:室腔前方的广大区域
基底部:中脑的大脑脚底、脑桥部 的基底和延髓的锥体
滑车神经 trochlear n.
展神经abducens n.
面神经facial n.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
迷走神经vagus n.
副神经accessory n.
11
(二)非脑神经核:属于中继核团
1)薄束核与楔束核nucleus gracilis and cuneatus :
橄榄 oliva
舌咽神经

大脑解剖与临床 pdf

大脑解剖与临床 pdf

ß 记忆力、 注意力、 阅读差。 能拆分的 字如鞋、 豌记忆好 ,枫叶写 成风叶, 笔顺循序 错误,乌 龟写成乌 归考虑视 觉加工障 碍
颞叶:
⑴听觉区(41、42区):颞上回中部、颞 横回
⑵感觉性语言中枢(22区):颞上回 ⑶命名中枢(37区):颞中回后部 (4)嗅觉中枢:钩回和海马回前部 (5)颞叶前部:记忆联想、比较 (6)颞叶内侧:边缘系统(海马)
出汗、皮肤扩张等 ß Foster-kennedy syndrome:额叶底面肿
瘤出现同侧嗅觉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 头水肿。
定位
ß 大脑前动脉-下肢瘫 ß 大脑中动脉上肢瘫 ß 凝视麻痹-皮质侧视中枢 ß 偏瘫-皮质脊髓束 ß 运动性失语-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ß 下肢瘫痪、二便障碍-旁中央小叶
强迫性抓握和摸索综合征
原发脑肿瘤和脑转移瘤、脑血管病、变性病
一侧强握和摸索反射多提示为额叶病变;
两侧强握和摸索反射则常见于精神障碍和意识
不清的病人。
额叶内侧面
ß 旁中央小叶-二便、下肢膝盖下 瘫痪
ß 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矢状旁脑膜瘤 ß 大脑前动脉双干闭塞和胸段脊髓
病变鉴别
额叶底面
ß 脑挫裂伤、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 ß 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
联系纤维、皮层-皮层下投射纤维 ß 主要脑叶及功能 ß 半球偏侧化
大脑皮层三种成分:神经细胞及纤维、胶质细胞和血管
大脑皮质:
按种系发生
异生皮质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 3层
旧皮质(嗅脑)
3层
同生皮质:新皮质,占大脑皮质表面90%以上 6层
大脑皮质的细胞分层
(1)分子层:含来自深层的纤维、末梢、最外层,占10% (2)外颗粒层:含大量星状细胞,小锥体细胞,占9%; (3) 外锥体层:含中、大型锥体细胞,占1/3; (4) 内颗粒层:含大量星状细胞,占10%; (5) 内锥体层,中、大型锥体细胞,超巨锥体细胞 (中央前回),占20%; (6) 多形层:含梭形细胞,Martinotti细胞,星状细胞 ,占20%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



3. 中脑

中脑腹面上界为间脑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 腹侧面一对粗大的纵行隆起,称为大脑脚底,由大量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大脑 脚底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窝底称后穿质,有许多血管出入的小孔。大脑脚底的内侧有动 眼神经根出脑。 中脑背面上、下各有两个圆形隆起,分别为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连接上丘与间脑外侧膝 状体及连接下丘与间脑内侧膝状体之间的条状隆起,分别称上丘臂和下丘臂。胚胎时期的 神经管腔在中脑成为大脑水管。

5.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的顶朝向小脑,顶的前部由 小脑上脚及上髓帆构成。后者为二上 脚间的薄层白质板,向后下与小脑白 质相连,其下部的背面被小脑蚓的小 舌覆盖。滑车神经根穿行于其上部, 并在其内交叉后出脑。 顶的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 织构成。下髓帆亦为白质薄片,在小 脑扁桃体下方延伸,介于小脑蚓的小 结与绒球之间。下髓帆的室腔面衬以 一屋上皮性室管膜,外面覆以软膜。

小脑的机能区、分叶 (临床解剖学)
1. 绒球小结叶或古小脑

绒球小结叶位于小脑下面的 最前部,包括属于两侧半球的绒 球处下蚓的蚓小结,以及连接绒 球与蚓小结之间的绒球脚。绒球 小结叶主要按受前庭神经核和前 庭神经的纤维。 它在进化过程中已见于没有 四肢只有躯干的水栖动物。由于 这类动物没有四肢运动,仅需维 持躯干的平衡,所以绒球小结叶 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平衡。又由于 绒球小结叶是小脑在进化过程中 最早的部分,因而又把它称为古 小脑。


延髓

在背面则以菱形窝中部横 行的 髓纹为界。 在延髓背面,上部构成菱形窝 的下半。在下部,脊髓的薄、 楔束向上延伸,分别扩展为膨 隆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 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 是薄、楔束终止的核团。在楔 束结节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脑 下脚。

常见的脑干损害综合征

常见的脑干损害综合征

桥脑损害
☻ Millard-Gubler syndrom(脑桥腹外侧综 合征)
● 1855年由法国医师Millard 报道, 其后Gubler又有相继报道
● 外展神经、面神经及其核、锥体束、脊髓丘脑束、 内侧丘系

桥脑损害
☻ Millard-Gubler syndrom(脑桥腹外侧综 合征)
● 病灶侧外展麻痹、周围性面瘫 ● 病灶对侧肢体偏瘫 ● 血管病、肿瘤和炎性脱髓鞘
脑干的血液供应

中脑损害
☻ 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征)
● 1856年由英国医生Weber首先报道 ● 大脑脚综合征 ●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偏瘫
中脑损害
☻ 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征)
● 中脑大脑脚底受损 ● 肿瘤、血管病和动脉瘤

大脑脚综合征
中脑损害
☻Parinaud综合征(垂直性注视麻痹综合征)
●上丘: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上丘上半司眼球向上运动 上丘下半司眼球向下运动

中脑损害
☻ Benedikt综合征(动眼麻痹-不自主运动综 合征)
●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 ● 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 ● 血管病或肿瘤

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
痛温觉受损+对侧偏身位置觉、振动觉、精细触觉
受损(三叉N脊束及脊髓丘脑侧束+内侧丘系)
桥脑损害

☻ 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

眩晕、呕吐、眼震、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前庭神经核及小脑下脚+脊髓小脑前束)

同侧Horner综合征(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

脑干的解剖及病损表现考核试题及答案

脑干的解剖及病损表现考核试题及答案

脑干的解剖及病损表现一、选择题1、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和()。

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单选题]*A、中脑、间脑、延髓B、中脑、脑桥、延髓√C、间脑、脑桥、延髓D、丘脑、间脑、延髓2、脑干网状结构的一些核团接受各种信息,传至丘脑,后传至大脑,维持人的意识清醒,若出现病损,可出现()[单选题]*A、感觉异常B、语言障碍C、肢体偏瘫D、意识障碍√3、脑干中轴内弥漫性分布的()和()交替排列的“网状”区域,称网状结构。

[单选题]*A、胞体纤维√B、神经核突触C、神经胞体D、神经核纤维4、()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

[单选题]*A、脑干√B、脑桥C、中脑D、间脑5、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提示()损害。

[单选题]*A、展神经B、动眼神经√C、前庭神经核D、锥体束6、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提示()损害。

[单选题]*A、桥脑B、中脑C、丘脑D、延髓√7、延髓梗死患者常见症状不包括()[单选题]*A、眩晕B、眼肌麻痹√C、吞咽困难D、交叉性感觉障碍8、脑干的分为()、()和()。

[单选题]*A、中脑间脑延髓B、中脑脑桥延髓√C、间脑脑桥延髓D、丘脑间脑延髓9、一侧()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单选题]*A、中脑√B、延髓C、间脑D、脑桥10、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和()。

[多选题]*A、神经核√B、上下行传导束√C、网状结构√D、核团1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损的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多选题]*A、眩晕恶心呕吐√B、吞咽困难√C、构音障碍√D、病灶侧共济失调√12、脑桥腹外侧核病损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多选题]*A、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B、对侧中枢性偏瘫√C、对侧偏身感觉障碍√D、周围性神经麻痹√13、脑干是维持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活动的“生命中枢”,是除()外,所有感觉信息传至中枢的必经之路。

脑干解剖与临床

脑干解剖与临床

该文件内容是本人在网上收集的,整理的!其中解剖部分的内容与《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一书的相关章节一致!!前几天逛园子时,看见有战友寻找此书,现将其贴出共享!!!第一小节后循环血管区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后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

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

在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首先搞清楚后循环的血管解剖及其所支配区域的大脑结构的解剖,是最关键的步骤。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准确诊断,依赖于对后循环脑血管及其支配区的脑组织解剖结构的熟悉。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主要包括3个方位:①嘴尾位:也可以说为脑组织的矢状位。

即确定病变于延髓、脑桥、中脑、丘脑、大脑半球的后部或小脑的位置;②背腹侧位:即判断病变是位于脑干的顶盖、被盖、还是基底部;是小脑的上部还是下部,或多部位并存;②内外侧位:在脑干,就要确定病变是位于其内侧(中线附近)还是外侧,是单侧还是双侧,或两者均存在。

病变在小脑时,就应明确其定位是在小脑内侧(蚓部)还是外侧(半球),或两者均有。

位于丘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的病变,应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左侧还是右侧,或双侧均有;在单侧时,就要明确其病变是位于内侧还是外侧,最好明确具体位置。

有了上述3个方位的立体定位后,再确定病变区的供养血管就很容易了。

而确定病变血管,是搞清脑缺血的病理及脑缺血发生机制的第一步。

另外,在作出定位诊断时,应本着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就某一脑神经核团(如脑干的10对脑神经核团)而言,是局限在某一部位,但其上下传导通路及其与周围结构相连系的旁路,则涉及到了大脑的多个部位。

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ppt课件

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ppt课件

脑干损伤的
临床表现
1
中脑 脑桥 延髓
是脊髓在颅内的延续,共有10 对颅神经(Ⅲ ~ Ⅻ )位于此处
2
一、脑干解剖及功能
中脑含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核团,与调控眼 球运动(外展除外)、瞳孔的收缩及调节、大 脑的清醒程度有关;
桥脑含有运动、感觉、面部副交感神经支配 及眼外展的神经核团;
延髓则分布着有关吞咽、舌运动、说话及某 些内脏神经的运动核团,延髓尚控制呼吸、心 跳、随意肌运动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
受损时,出现呼吸节律的紊乱,如陈-施呼吸; 当脑桥中下部的长吸中枢受损时,可出
现抽泣样呼吸. 当延髓的吸气和呼气中枢受损时,则发
生呼吸停止。
8
不同呼吸类型提示脑干对应损伤部位 强调:病情进展可致症状变化,临床即呈现不同呼吸 类型的改变!
平静呼吸伴叹息、哈欠 潮式呼吸
持续规则过度换气 长吸样呼吸 丛集性呼吸
6
二、脑干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3.锥体束征 包括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出现等。如脑干一 侧性损伤则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包括 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及病理反射阳性。严重损伤处于急性 休克期时,全部反射可消失,病情稳 定后才可出现。
7
二、脑干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4.生命体征变化 (1)呼吸功能紊乱: 当中脑下端和脑桥上端的呼吸调节中枢
共济失调性呼吸
9
二、脑干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5.生命体征变化
(2)心血管功能紊乱:当延髓损伤严重时,表 现为呼吸心跳迅速停止。较高位的脑干损伤时出 现的呼吸循环紊乱常先有一兴奋期,此时脉搏缓 慢有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快或呈喘息样呼吸, 以后转入衰竭,最终心跳呼吸停止。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若供应耳蜗的血流阻断可引起突发耳聋。
2021/10/10
16
脑桥动脉 是许多小支,全起自基底动脉。
分三组:
(1)旁正中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核、皮质 脑桥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以及内侧丘系的腹侧 部。
(2)短环旋动脉 自基底动脉两侧发出,绕行脑桥腹 面,从脑桥腹外侧穿入脑桥底,分布于脑桥底外侧的楔 形区,此区是旁正中动脉长环旋动脉供应区之间的地带。 包括皮质脊髓束和内侧丘系各一部分纤维、脑桥核和 脑桥小脑纤维、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及其核的一部分。
2021/10/10
18
2021/10/10
19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受损的三大症状:
颅神经(Ⅲ~Ⅻ)症状;
长束(锥体束及感觉系)症状;
小脑(脊髓小脑束及绳状体)症 状。
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 神经损害,对侧瘫痪或感觉障碍。
2021/10/10
20
脑干的基本功能
1、颅神经的基本功能
(3)长环旋动脉 从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后,绕至脑桥 背面穿入脑实质。
长环旋动脉的供应区包括:V至Ⅷ对脑神经核、内侧丘 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小脑上脚和脑桥网状 结构。
通常所指的脑桥出血,多为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
2021/10/10
17
大脑后动脉 为基底动脉的终未支。发出后在动
眼神经和小脑上动脉的上方绕大脑脚向后行,进入海 马沟,再横过海马回后端入距状沟。在整个行程中大 脑后动脉与小脑幕裂孔关系密切,它先行于小脑幕裂 孔的内侧,不久即跨至幕上,并在颞叶底面直行。在 脑底面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平行由内走向外,中 间夹有动眼神经根纤维。由于大脑后动脉由内走向 外,动眼神经根纤维在动脉后方由后上走向前下,相 互间走行呈垂直交叉,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 马回钩由幕上移至幕下,造成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 后动脉可向下移位,压迫牵拉其后下方的动眼神经,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因为缩瞳孔纤维在动眼神经的 上方周边部,所以首先受压,表现瞳孔散大)。

脑干综合征

脑干综合征

Fovil综合征(横断面局部解剖)
二、桥脑常见综合征
2、密拉-古布勒(MillardGubler)综合征 即桥脑基底外侧 综合征。
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 表现:病灶侧---周围性面瘫,眼球外展不
能。(面神经外、展神经受损)。 对侧---肢体偏瘫。
病因:炎症和肿瘤常见
Millard-Gubler综合征(横断面局部解剖)
桥脑中部横切面
侧综合征。
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和被盖部 表现:病灶侧---周围性面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
头部向健侧轻度扭转(面神经、外展神经、内侧 纵束受损)。
对侧---中枢性偏瘫,感觉障碍。 (锥体 束,内侧丘系受损)。 病因:多见于血管病
二、桥脑常见综合征
3、雷蒙德-塞斯塔(RaymondCestan)综合征, 即桥盖综合征。
病灶位于桥盖部,外展神经和面神经之上。 表现: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面部感觉障碍,
双眼球向病灶侧凝视。(结合臂,三叉神经,外 展神经及内侧纵束)。
对侧---半身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 病因:小脑上动脉受累,桥脑背盖部肿瘤。
Benedikt综合征(横断面局部解剖)
一、中脑的常见综合症
3、克劳德(Claude)综合症 即 动眼神经和红核交叉综合症,临床 少见。
病灶位于中脑被盖部的红核。 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半身共济失调。
Claude综合征(横断面局部解剖)
二、桥脑常见综合征
桥脑下部横切面
病因:本组综合症多由神经根损伤所致,核区病灶引起者罕见。
谢谢!
前外侧沟有舌下神经
底面观
侧面观
脑干复杂的结构决定了临床上几乎所 有综合征都是由于局部病变破坏了某些区 以及特定的神经核和传导束所致。

系统解剖脑干实验报告

系统解剖脑干实验报告

系统解剖脑干实验报告引言脑干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结构之一,位于脑的底部,与脑血管相连,负责调节人体的许多重要功能。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次系统解剖脑干的实验。

材料与方法材料- 一具离体人脑(从合法途径获取)- 解剖刀具- 显微镜- 实验室配套设备方法1. 将离体人脑放置在解剖台上,并进行外观观察,记录脑的整体结构及外形特征。

2. 使用解剖刀具进行小脑蚓部分解剖,将小脑蚓暴露。

3. 切开小脑蚓,观察并记录小脑的细微结构。

4. 将小脑蚓两侧的小脑半球分离,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5. 切开脑干,剥离出脑干的各个部分,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记录各个部分的结构和特征。

6. 利用显微镜对脑干的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和记录。

7. 结合理论知识和观察结果,深入讨论脑干的功能和相应神经途径。

结果与讨论脑的整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观察离体人脑具有灰白质交替排列的特征。

整体上呈现椭圆形,前部突出(前脑区域),后部圆润(小脑区域)。

脑表面有许多起伏,称为脑回,这些脑回对增加脑的表面积起到重要角色。

小脑的结构观察小脑呈叶片状结构,位于脑干底部。

小脑蚓是小脑的中部,为纵向结构。

小脑蚓切开后,可以观察到细密的细胞层次排列和结构,这些细胞负责控制人体的运动协调。

脑干的结构观察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方,是脑干的最宽处,也是重要的生命支持区域。

脑桥位于延髓的上部,具有重要的中枢功能。

中脑则位于脑桥的上方,是脑干最上部的部分。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可以看到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纤维。

同时,延髓含有很多生命支持中心,如心率和呼吸调节中心。

脑桥在神经纤维交汇的区域,负责控制眼底肌肉和面部肌肉的运动。

中脑则具有视觉和听觉反射的重要功能。

脑干是人体调节许多生理功能的中枢,通过神经纤维和核团的连接和协调来实现。

结论通过系统解剖脑干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脑干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率、眼睛和面部肌肉的运动等。

脑干解剖

脑干解剖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上方以视束为界,下方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续。

脑桥和延髓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称为第四脑室。

第Ⅲ~Ⅻ对脑神经附着于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1.延髓(medulla oblongata)长约3cm,是脊髓到脑的过渡部,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下接脊髓并与脊髓的沟、裂相连。

延髓腹侧面正中线上的纵裂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构成。

在锥体下端绝大多数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是橄榄(olive),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舌下神经由此沟出脑,在橄榄外侧的后外侧沟中,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三者根丝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2.脑桥(pons)位于脑干的中部,其腹侧面膨隆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是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基底部正中有纵行的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

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

脑桥下缘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延髓分界,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前庭蜗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除造成听力障碍和小脑损害的症状外,还可压迫位于附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颅神经的解剖和临床下

颅神经的解剖和临床下

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
• 解剖生理
后组颅神经ⅨⅩⅪⅫ
• 舌咽神经:咽部运动、咽舌后1/3味觉、腮腺分泌
¤ 运动:中央前回内囊膝部疑核(上部),出脑干 颈静脉孔咽上缩肌吞咽功能
¤ 感觉:舌后1/3、咽上部、中耳、外耳道、后颅凹、硬 脑膜岩神经节孤束核中部——内侧丘系丘脑
(Ⅲ)
(Ⅰ)
(Ⅱ)
交叉
中央后回
神经性(螺旋神经节、
耳蜗神经)
中枢性 一 侧病变无耳聋,弥散病变双侧受损皮层聋,但听反射 保存。
• 鉴别: 类别
传导性 为主 感觉性 为主
临床表现
Weber
偏患侧
偏健侧
Rinne 音调丧失
AC〈BC
低频
AC〉BC
高频
临床表现
• 前庭神经:
¤ 刺激症状:眩晕、眼震、自发肢体偏斜(自发指误、闭目 难立、星形足迹)
¤ 损毁症状:前庭反应减弱或消失 ¤ Meniere氏病:眩晕、呕吐、耳鸣、水平眼震,常常伴有
听力减退,眩晕发作随耳聋的加重而减少甚至停止。 ¤ 前庭神经元炎:感染后眩晕、呕吐、前庭功能下降、肢体
偏斜、眼震、无耳鸣、耳聋,数周后恢复,无复发。
眩晕性质
前庭周围性眩晕 旋转性或向上、下、左、右摇晃的运动感觉
¤ 味觉岩神经节孤束核味觉丘系丘脑味觉中
(Ⅲ)
(Ⅰ)
(Ⅱ)

¤ 副交感:下涎核岩神经节鼓室神经鼓室丛岩 浅小神经耳神经耳神经节腮腺
后组颅神经ⅨⅩⅪⅫ
• 迷走神经:外耳道感觉、吞咽、发音、内脏运动、
内脏感觉、心血管运动 ¤ 运动:中央前回内囊膝部疑核中部,出脑干颈
静脉孔软腭咽环甲肌声带 ¤ 感觉:外耳道、鼓膜下部颈静脉神经节三叉神经

脑干出血的问题

脑干出血的问题

脑干出血的问题----a988b11e-7163-11ec-b18d-7cb59b590d7d脑干出血临床上较少见,约占全部脑出血的10%[1]。

该病发病急、病情重,愈后较差,病情凶险,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由于发病原因不是十分明确,临床症状复杂,临床上常易漏诊、误诊,治疗效果欠佳。

近十几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脑干有了新的认识,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

现就脑干出血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疗、预防作一综述。

1病因1.1原发性脑干出血高血压是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国内有资料报道为78.1%[2],少数患者血脂增高或有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病史,这些因素均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联,故脑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干出血的次要原因[3]。

其他还有与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口服避孕药及抗凝有关[4]。

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与病前个体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重体力劳动及健康状况有关[5]。

1.2继发性脑干出血继发性脑干出血的发生与脑干周围组织对脑干压迫的速度,及周围组织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都有关系。

继发性脑干出血多发生于中脑及脑桥上段。

约半数患者继发于大脑半球深部出血。

脑梗死继发脑干出血:脑梗死后由于脑水肿等导致脑干受压、变形、移位致使脑干内微小穿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被牵拉、破裂而出血。

2病理脑干的大体解剖部位:原发性脑干出血桥脑出血占90%以上,中脑出血少见,延髓出血罕见,从临床病历分析桥脑出血病历最多,一般认为旁正中动脉是桥脑出血源动脉,此动脉呈直角从基底动脉发出,且其血流方向与基底动脉血流方向相反,故易受血压之影响而破裂出血。

根据出血部位可分3型:(1)被盖基底型;(2)基底型;(3)被盖型[6]。

3病变时主要表现的机制3.1锥体束受累的表现脑干病变时,典型的表现是病变同侧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交叉性麻痹,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

颅底神经解剖和常见综合征

颅底神经解剖和常见综合征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01
颅底神经解剖知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颅底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02
熟悉常见的颅底神经综合征有助于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患者,避免漏 诊和误诊。
03
了解不同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04
不断更新和深入对颅底神经解剖和常见综合征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医 学科学的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颅底神经解剖的重要性
颅底神经解剖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
颅底神经解剖有助于深入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为疾病的 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颅底神经解剖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必备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提高手术技巧和治 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因子如电疗、光疗、超声波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 紧张。
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神经压迫或损伤,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显微镜下神经减压术、神经 修复术等。
介入治疗
通过微创的方法,如神经阻滞、射频消融等,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缓解疼痛和 其他症状。
预防和康复训练
者通过研究这些变异,有助于深入了解颅底神经的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
颅底神经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
针对颅底神经综合征,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近 年来,新型药物如靶向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在临床试验中 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选择。随着显微手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安全性和 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颅底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 经,其结构复杂,分布广泛 ,对头部和颈部的运动、感 觉、自主神经等功能起着重 要作用。颅底神经的解剖结 构对于理解其功能和疾病发 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内部结构的特点 灰白质配布没有脊髓有规则 灰质柱断裂成一个一个的核团 网状结构发达
2020/8/6
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 分为3类:
➢ 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 ➢ 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
换元 ➢ 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
特殊躯体感觉核:分别位于前庭区深面的前庭神经核 和蜗腹侧核以及听结节深面的蜗背侧核。接受来自内 耳的平衡觉和听觉纤维。
2020/8/6
非脑神经核
上丘核:参与应答视觉和听觉刺激对眼的位置的反射;下丘核:参 与听觉反射活动;红核:参与调节屈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黑质: 参与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脑桥核:作为大脑、小脑皮质之间的 纤维联系的中继站;上橄榄核: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蓝斑核:与 睡眠和觉醒有关;薄束核与楔束核:参与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 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下橄榄核:可能 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与小脑之间纤维联系的重要中继站,参与小脑 对运动的控制。
2020/8/6
一般内脏运动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又称副交感核,共4对,分别为动 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 相当于脊髓骶副交感核。它们发出纤维管理头颈胸腹 部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缩以及腺体的分泌。
2020/8/6
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核
一般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下部,相当于脊髓的中间 内侧核。接受来自内脏器官、心血管系的一般内脏感 觉纤维。 特殊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头端,接受来自味蕾的味 觉传入纤维。
2020/8/6
脑 神 经 核
2020/8/6
脑 神 经 核
2020/8/6
小血管闭塞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传统的腔隙综合症,并且没有皮层 功能障碍。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支持诊断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正常,或在脑干或皮层下存在< 1.5cm的病灶 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
2020/8/6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 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导水管。
2020/8/6
2020/8/6
视交叉 视束 基底沟 小脑中脚 锥体 橄榄 锥体交叉
2020/8/6
脑干腹侧面
大脑脚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桥小脑角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上丘 下丘 蓝斑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2020/8/6
脑干背侧面
滑车神经
小脑上脚 面神经丘
前庭区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比脊髓内构要复杂得多,但也由灰、白 质构成,所不同的是脑干灰质不像脊髓是连续的细胞 柱,而是机能相同的神经细胞聚集成团组成的机能柱, 断续于白质之中。
2020/8/6
一般躯体感觉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1对,即三叉神经感觉核,位于内脏 感觉核的腹外侧,纵贯脑干的全长。根据位置分为三 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 相当于脊髓后角Ⅰ~Ⅵ层细胞,并与之相连续。它们 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和口、鼻黏膜的一般躯体感觉冲动。
2020/8/6
特殊躯体感觉核
2020/8/6
内侧丘系
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 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体、肢体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
2020/8/6
2020/8/6
脊髓丘系
来自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髓 丘系的主要成份
传递对侧躯干、肢体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2020/8/6
锥体束
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 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亦 有部分纤维起自额、顶叶其他皮质区。
脑干的解剖与临床综合征
2020/8/6
目录
脑干的神经解剖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常见的脑干临床综合征
2020/8/6
一.脑干的神经解剖
2020/8/6
脑干的外形
脑干(brain stem)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 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位置: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 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和小脑相邻。
中继核与网状核合称为非脑神经核
2020/8/6
脑神经核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分化的相当精细 复杂,其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也随之出现与 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
2020/8/6
脑神经核
1. 躯体运动性核(柱):支配舌肌、眼球外肌 2. 一般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 特殊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如咀肌、面肌、 咽喉肌等 4. 一般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 5. 特殊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味觉纤维 6. 一般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角膜等 的感觉纤维 7. 特殊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内耳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2020
脊髓丘系
2020/8/6
脊髓丘系
外侧丘系
由起于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所组成 其主要传导双侧的听觉冲动
2020/8/6
2020/8/6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组成三叉丘系 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
触压觉
2020/8/6
2020/8/6
脑干的白质
脑干中的白质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 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 长的上行纤维束: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 丘系、三叉丘系和内侧纵束等。
➢ 长的下行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及红核脊髓束、顶盖 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
➢ 出入小脑的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中脚 和上脚。
一般躯体运动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 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相当于 脊髓前角运动核。它们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别 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随意运动。
2020/8/6
特殊内脏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核的腹 外侧,网状结构内。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 核、面神经核、疑神经核和副神经核。它们发出纤 维支配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及胸锁乳突肌和斜 方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