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分类及主控因素

合集下载

13碳酸盐台地沉积解析

13碳酸盐台地沉积解析
台地边缘垂向加积明显,较多的沟 道和重力流,发育 6种沉积类型
二、生物礁和浅滩 2、浅滩 4)台缘滩 (1)位置:分布于台地边缘、浅水高 能环境 (2)岩性:厚层块状亮晶颗粒灰岩, 颗粒分选磨园好,发育交错层理、平 行层理和波痕。
第一节 沉积环境类型和特征
三、局限台地 1、位置:指海水循环受限、盐度不正 常的低能浅海,与广海之间有障壁 2、岩性:暗色厚层灰泥灰岩,缺少层 理构造,较强生物扰动
二、生物礁和浅滩 2、浅滩 2)堤滩(障壁滩) (1)位置:位于有泻湖的海岸地区,
外侧为开阔海,呈堤状障壁平行岸线 延伸 (2)岩性:中厚层亮晶颗粒灰岩,
颗粒分选磨园好,发育向上规模变小 的交错层理。
二、生物礁和浅滩 2、浅滩 3)点滩 (1)位置:零星分布于台地内部的、 与局部水下隆起相关的浅滩 (2)岩性:中厚层亮晶颗粒灰岩, 颗粒分选磨园好,发育交错层理、波 痕。
均匀缓坡的沉积特点 外缓坡
外缓坡介于风暴浪基面与密度跃层(PC)之 间,可出现与风暴作用有关的沉积作用,形 成分散的、具粒序的浊流沉积和泥灰岩沉积
缓坡盆地常以纹层状粉屑碳酸盐岩、 生物扰动灰质泥岩等沉积为特征。
第二节 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
一、碳酸盐缓坡
2、缓坡类型-据剖面形态划分
2)远端变陡缓坡
重力流沉积
二、镶边台地
2、镶边台地类型 -考虑海平面升降速率
沉积型,过路型和侵蚀型
第二节 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
二、镶边台地
3、沉积型边缘的台地类型
垂向和侧向加积,发育6种盆地
二、镶边台地
3、沉积型边缘的台地类型 1) 潮坪-泻湖 ◎颗粒质灰泥灰岩和泥灰岩,可有点礁; ◎海平面下降发育潮坪; ◎海平面上升发育泻湖和礁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2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2

灰色厚层癞痢状灰岩(锡矿山组)
灰色白云质泥质条带灰岩(佘田桥组)
隆回六都寨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主要以灰色泥晶灰岩、泥灰岩,呈中厚层状,局部含有“癞痢”凝 块状灰岩,上部约有60m为灰色、暗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顶部约有15m厚的黄褐 色钙质泥质粉砂岩。岩性特征反映该时期的水体深度较浅,为局限台地相沉积。
南丹罗富黑色薄层硅质岩(榴江组)
望谟桑郎硅质岩-灰岩型
南丹罗富灰黑色薄层泥岩(罗富组)
贵州桑郎泥盆系剖面
泥盆系上统
上统响水洞组,
主要以深灰色及灰 黑色薄层钙质泥岩 夹薄层夹黑色硅质 层台盆相环境局部 为硅质灰岩组成的 台棚相环境交替出 现;代化组则以台 棚相的深灰色及灰 黑色钙质泥岩夹杂 部分的中薄层深灰 色生屑灰岩及泥晶 灰岩沉积为主;者 王组主要以深灰色 及灰黑色中薄层泥 晶灰岩、灰黑色中 薄层燧石层及灰黑 色薄层钙质泥岩为 主,反映了深水台 盆相沉积。
在本次野外地层踏勘中,典型的台地边缘礁环境的剖面有紫云石头寨二叠系 生物礁。
紫云洞礁前生物角砾灰岩
紫云石头寨二叠纪生物礁 GPS: 25o44.965N,106o05.755E
6、台地边缘斜坡相
位于台地前缘斜坡处,主要由各种碎屑组成,沉积物极不稳定,其大小和形 状变化极大,主要的岩石类型有各种石灰岩,如泥晶石灰岩、砂屑石灰岩、沉积 角砾岩等,这取决于水的能量,岩石颜色从暗色到浅色,有大型的滑塌构造,切 断层理的外来岩块、斜坡泥丘以及碎屑注入岩脉等。
灰黑色薄层炭质泥岩夹 炭质硅质泥岩(代化组)
灰黑色薄层硅质岩(者王组)
深灰色钙质泥岩夹中薄层细晶灰岩 及粉砂岩(代化组)
深灰色钙质泥岩夹中薄层细晶灰岩 及粉砂岩素描(代化组)
紫云火花泥盆系、石炭系剖面

第二节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第二节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第二节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是一种描述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环境的模式,通过研究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可以获得沉积相特征、沉积环境变化和沉积动力学演化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关于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的详细介绍。

碳酸盐岩是一种由碳酸盐矿物主导的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白云石、薄层灰岩等。

它们普遍出现在海洋、湖泊和浅海盆地等水体中,是地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沉积岩类型之一、碳酸盐岩中富含的古生物化石和古地理信息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古气候和古地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是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碳酸盐岩样品的沉积学特征,建立的一种描述沉积相变化的模式。

它考虑了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对碳酸盐沉积过程的影响,通过解释不同地质年代和地理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沉积特征,来推测古地理和古环境演化。

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可以根据沉积相的不同特征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

根据控制碳酸盐沉积的主要因素,可以将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分为五个基本类型:悬浮物沉积型、化学沉积型、沿岸沉积型、台地沉积型和裂隙/溶蚀沉积型。

悬浮物沉积型主要发生在富含悬浮物质的环境中,如内陆湖泊、盐湖和湿地。

这种沉积相模式下的碳酸盐岩多为均一的细粒度结构,常常伴随着粘土矿物的沉积。

化学沉积型主要发生在浅海和海湾等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中,水体富含钙离子和碳酸盐。

这种沉积相模式下的碳酸盐岩由于水中的钙离子超饱和度高,所以会发生大量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大量的碳酸盐沉积。

沿岸沉积型主要发生在海岸带和浅海环境中,受到波浪、潮汐和洋流等动力因素的影响。

这种沉积相模式下的碳酸盐岩通常存在多个沉积相,如沉积槽、潮间带和滩涂等。

台地沉积型主要发生在台地和大陆边缘等广泛分布的地区。

这种沉积相模式下的碳酸盐岩通常呈现台地沉积环境的特征,如平缓的坡面和波浪状的平原等。

裂隙/溶蚀沉积型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区和岩溶地貌中。

这种沉积相模式下的碳酸盐岩通常伴随着丰富的裂隙和溶蚀构造,如洞穴、溶洞和喀斯特地貌等。

碳酸盐台地的类型、特征和沉积模式——兼论华北地台寒武纪陆表海—淹没台地的沉积样式

碳酸盐台地的类型、特征和沉积模式——兼论华北地台寒武纪陆表海—淹没台地的沉积样式
酸 盐缓 坡和镶 边 陆棚 作 了详 细 的亚 类 划 分 ,将 两 者平 等 对 待 并 提 出 了 “等 斜 缓 坡一 远 端 变 陡 缓 坡一 镶 边陆 棚 ”的动态 发展 演化 模式 。
在 过 去数 十年 中 ,不 同人 用 不 同方 式 提 了大 尺 度碳 酸盐 沉积 环境 的术 语 ,即便 同一 术语 在 不 同 语 境下 意义 也不尽 相 同 :例 如 陆表 海 就 具有 灵 活 而 多 重 的含 义 ,分 别 强 调 以硅 铝 层 作 为 海 底 为 特 征 (此 时 这 个 术 语 包 含 陆 缘 海 ),以 发 育 在 陆 内 为 特 征 ,以地 形起 伏小 为特 征等 等 :碳 酸盐 台地 有人 用来 泛 指浅水 碳 酸盐 的沉 积环 境 .也 有 人 只 用 来描 述 镶 边 陆 棚 (Ahr,1973;1974;Wilson,1975;Read,1982; Tucker and Wright,1990;梅 冥 相 ,1997,2011;Beyer, 2005;顾 家 裕 等 ,2009;Kim et a1.,2012:Gilleaudeau and Kah,2013;陈安清 等 ,2017)。归 结起来 ,大致 可 以分 成镶 边 陆 棚 (rimmed shelf)、缓坡 (ramp)、陆 表 海 (epeiric platform)、孤 立 台地 (isolated platform)和 淹没 台地 (drowned platform)5个 平 行类 别 。尽 管 这 些类 别都 广泛 发育 在 各 种 地 质 背景 下 ,尤 其 在 被 动
关 键 词 :碳 酸盐 台地 ;陆 表 海 ;寒 武 系 ;华 北 地 台 ;沉 积 模式
在 20世 纪 50年代 以前 ,人 们 对碳 酸盐 岩 的 认 识 几乎 全 是 笼 统 的 “深 水 化 学 沉 积 作 用 ”的 产 物 。 到 60年 代 ,Shaw(1964)和 Irwin(1965)首 次 提 出 了 陆 表海 和 陆缘海 的概 念 ,强 调 了碳 酸盐 的浅 海 成 因 和 生 物 成 因。 在 此 之 后 ,Laporte(1969)、Ahr (1973)、Kendall(1978)、关 士 聪 等 (1980)、Schlager (1981)、Pratt and James(1986)等 人 对 碳 酸 盐 的 沉 积 环境 和相 带进 一 步 细 分 ,使其 具 有 更 加 广 泛 的 适 用 性 .其 中最 引 人 注 目的 是 Wilson和 Tucker的 工 作 。Wilson(1975)建立 的 9个标 准相 带 使碳 酸 盐 沉 积 模式 趋 于完 善 ,而 Tucker(1981)的模 式 则 将 碳 酸 盐 沉积 相与 7种 主 要 环 境相 联 系 ,明确 提 出 了以 台 地一 陆表海 为 主的浅 水碳 酸盐 沉积 体系 和斜坡 一 盆 地 为主 的远 洋 深水 碳 酸 盐 沉 积 体 系 。从 80年 代后 期 至今 ,对碳 酸盐 沉 积 模 式 的研 究 不 再 局 限 于 台地 内部相带 的划分 和沉 积特 征 的分 析 ,而 是 更 强 调不 同构造 背景 、海平 面 变 化 和气 候 条 件 下 碳 酸盐 的沉 积作 用 和 相 模 式 。 以 Read(1982,1985)为 代 表 ,他

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及类型识别方法

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及类型识别方法

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及类型识别方法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沉积岩,能够记录地球历史以及古生物演化等相关信息。

因此,对碳酸盐岩地层的划分及类型识别是地质学研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

下面将介绍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和类型识别的方法。

碳酸盐岩地层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常采用塌陷盆地、隆升盆地和台地等划分体制。

对于古海平面变化较小的塌陷盆地,可以根据不同古水深条件下沉积体系特征进行地层划分。

例如,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以滩洲、珊瑚礁、浅滩等为主,水深逐渐增加时,相应的沉积环境也会从浅水雲洲过渡到深水灰汤盆地。

而隆升盆地的地层划分则更多地依赖于构造运动,以构造隆升和侵蚀剥蚀为特征。

除了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外,根据岩石组分和岩性特征也能够对碳酸盐岩地层进行划分。

根据碳酸盐岩中的不同成分比例,可以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等不同类别。

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和/或矿物质组成,通常呈灰色、白色或黄色,质地较硬。

白云岩则主要由高晶度的白云石组成,通常呈白色或灰色,纹理较细腻。

而长石石英砂岩则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通常呈白色或粉红色,质地稍软。

此外,根据溶蚀作用的程度,碳酸盐岩地层还可以分为台地与溶洞地形。

台地是由于溶蚀作用的不均一程度造成的,通常呈现为平坦的地形,地表上分布着溶洞、塌陷和溶洞堆积物等地貌特征。

而溶洞地形是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空洞,通常呈现为洞穴和洞室,地表上则没有明显的地形特征。

碳酸盐岩地层类型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岩性特征分析、岩层测井和岩芯描述等。

岩性特征分析是通过对岩石中显微组分、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岩石类型。

岩层测井则是通过测井曲线的分析,包括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测井和电阻率测井等,来获得碳酸盐岩地层的物性参数,并进一步推断岩石类型。

岩芯描述则是通过对岩芯的取样分析,观察岩芯的颜色、结构、颗粒组成等特征,来确定岩石类型。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和类型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岩石组分和岩性特征分析、岩层测井和岩芯描述等。

层序地层学-第5章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层序地层学-第5章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浅海孤立台地背景
浅海孤立台地作为一种大型、较厚的垂向加积三复合建造,在 远离区域性盆地边缘缓坡或 台地处出现在巴哈马晚第三纪和中 新世 Terumbu台地就是这样的例子。 拉张盆地中的地垒式断块常常诱发孤立台地的发育。这些断块 可以作为沉积浅海碳酸盐岩的场所.而泥质深水沉积 物局限在 地堑内。孤立台地通常具有陡峭的边缘,那里可能是台地的面 临开阔海洋的一侧。
(1)层序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暴露、 溶蚀等特征
(2)斜坡前缘的侵蚀作用 (3)淡水透镜体向海的方向运动 (4)上覆地层的上超和海岸上超的下移
(1)层序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具明显的暴露、溶蚀等特征
碳酸盐台地或陆棚沉积背 景上的陆上暴露,可通过 古岩溶特征来识别。 如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奥陶 系顶部、新疆奥陶系顶部、 川东石炭系黄龙组顶部等 发育的古岩溶。
4 地形的控制作用
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区域性前积滩和台 地、 浅海台地或孤立台地的地形特征不同,所 形成的碳酸盐沉积的特征不同,叠置样式也有明 显的差异。
第二节 层序关键界面的识别
一 层序界面的识别
二 首次海泛面的识别
三 最大海泛面的识别
一 层序界面的识别
1 层序界面类型
2 I型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1 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2.构造沉降和沉积背景的控制作用
构造沉降---可容空间的变化 构造抬升---碳酸盐岩台地暴露---碳酸盐停止生长, 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喀斯特地貌 构造下沉---形成新的可容空间,沉积
沉积背景--盆地结构 非局限性盆地:具有正常的、循环良好的水体, 生物繁盛,碳酸盐发育 局限性盆地:盐度高、含氧量低,生物少,碳 酸盐不发育
第五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背景及其控制因素

碳酸盐沉积模式

碳酸盐沉积模式

三、开阔台地 开阔台地一一是指海水循环好、盐度基本正常的浅海,其 水体能量一般较低,但在浅水区常常发育生物礁和浅滩。 开阔台地相以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灰泥颗粒 石灰岩,颗粒主要为原地堆积的正常海生物化石。岩石多呈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缺乏层理构造,生物扰动强烈。还 常见风暴岩夹于正常沉积的岩石之中
3、Z带(低能带)
①位于Y带的向岸方向,直到滨岸为止②此带水很浅,波浪和潮汐作用 都很弱③此带宽度较大,可达几百英里宽。 ④此带海底坡度很小,或近于平坦,因而海水广泛漫布。 ⑤在靠近滨岸的地带,如因气候炎热干燥,水流停滞,可使海水蒸发,含 盐度不断提高,从而形成白云石以及各类盐类矿物的沉积 ⑥此带形成的岩石主要是泥晶石灰岩、泥晶白云岩以及蒸发岩 ⑦化石少见,但叠层藻度相当发育。 ⑧沉积构造:干裂、冲沟、鸟眼、生物钻孔等。 地质历史中的碳酸盐岩,绝大部分是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的产物
五、生物礁 生物礁是指造礁生物原地生长产生抗浪格架的碳酸盐岩隆起 体。现代海洋温暖浅海发育珊瑚礁 生物礁油气藏的油气储量巨大,世界上发现了许多大型生物礁 油气田,如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泥盆系生物礁油气田,伊拉 克 Kirkuk油田属碳酸盐台地边缘巨型生物礁油田,我国四川东部 晚二叠世长兴期生物礁气藏等。
二、按地理分布划分的碳酸盐综合相带模式一威尔逊模式
威尔逊(J.L. Wilson.1975)归纳了陆棚上碳酸盐台地和边缘温暖浅水环境 中碳酸盐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他把碳酸盐岩沉积划分为三大沉积区, 九个相带,24个微相 从横切陆棚边缘的剖面看,按从海到陆的顺序,这九个相带 1.盆地沉积区,与欧文的X带相当: ( 1)盆地 (2)开阔陆棚,(3)碳酸盐斜坡脚
①位于浪底浪基面之下,一般来说海底很少受到扰动,只有在特殊情况 下才有海流的干扰。所以是一个低能带。 ②此带宽约几百英里。 ③沉积物主要是来自Y带(高能带)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灰泥。 ④生物:各种底栖生物和藻类都不发育;大量有机物质和浮游生物、自 游生物、可以在这里堆积下来。 ⑤沉积构造:水平层理发育。 ⑥颜色:由于这一环境安静缺氧,所以多呈暗色。 ⑦沉积厚度:其沉积速度一较高,向上渐减弱。

碳酸盐岩沉积相可编辑全文

碳酸盐岩沉积相可编辑全文

1. 实际材料图 常用简化后的地质图为底图。图面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层位的露头分布情况。 (2)注明编图使用的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的位置。 (3)所有剖面点统一编号,以便查阅。
2. 沉积相柱状剖面图:是根据野外和室内的成果,综合分析后 编制而成。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解释性的。包括地层单位系统、 实际材料(层号、厚度、样品等)、相标志(岩性、成分、颜 色、层理、结构构造、生物类型、生态特征、成岩后生变化等) 和沉积相类型四个方面。
潮上带-蒸发、交代
潮间带-交代、沉积 潮下带-沉积
潮上带沉积(蒸发作用)
潮间带波状叠层石-交代、沉积作用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二、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 2、海滩、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波浪作用 在不同古地形、古物源和水动力作用下,形成 不同沉积类型的颗粒碳酸盐浅滩。
鲕滩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积特征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一、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1、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温暖气候条件的浅海环境。 S30°、 N30 °之间是碳酸盐岩沉积的有利环境
30° 30°
二叠纪古地理
特提斯多岛洋
30度
30度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沉积相模式
2、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Irwin,1965)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陆源 物质流入陆表海沉积环境的碳酸盐沉积 作用。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沉积相模式
3、陆表海沉积相模式(Irwin,1965) 依据陆表海能量特征,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2、相带沉积特征
1)盆地相
位于浪底(或波基面)和氧化界面以下, 水深超过几十米至几百米,为静水还原环境。 主要为深海沉积物和浊积岩沉积

渤海海域沙一、二时期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渤海海域沙一、二时期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套 厚 度大 、 分 布 广 泛 的湖 相 碳 酸 盐 岩 。根 据其 沉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P 5 1 2 . 2
渤海 海 域 在 构 造 位 置 上 位 于 渤 海 湾 盆 地 东 北
部, 为叠覆 在华 北地 台古 生 界 地 层 之 上 的新 生 界 裂
实践 。本 文从 渤海 已钻 井 资料 出发 , 分 类 型 全 面 总 结 海域 内湖相碳 酸 盐 岩沉 积 模 式 特 征 , 并 在 分 析其
的特点 , 所 钻遇 的碳 酸 盐 岩发 育规 模 及 沉 积 特 征不
尽相同, 非单 一沉 积模 式 可 以概 括 。笔 者 根据 多 年
的油气 藏或 含油 气构 造 ( 图1 ) 。
对 于渤 海海 域 内的这 套 碳 酸 盐 岩储 层 , 前人 及 笔者 均 曾做过 一些 研 究 , 取 得 了一 些 初 步认 识 和勘 探成 效 - z 引。然 而 , 钻 前 准 确 预 测 碳 酸 盐 岩 优 质 储 层 分 布依 然是 处 于探 索 阶段 的难 题 。究 其 原 因 , 除
对 平坦 、 面积 不 是 很 大 的 高 地 。根 据 笔 者 理 解 , 湖 相碳 酸 盐岩 台地 应该是 个很 大很 平坦 的滩 ,常常被
收 稿 日期 : 2 0 1 1 — 1 2 — 1 9 ;改 回 日期 : 2 0 1 2 01 - — 2 1 作者简介 :宋章强( 1 9 8 1一) , 男, 工程师 , 主要从 事沉积储层预测研究 。E — m a i l : s o n g z h a n g q i a n g @1 6 3 . c o m 资助蒇 目:国家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 田及煤层气开发 ” 子课题“ 近海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 ” , 项 目编号 : ( 2 0 1 1 Z X 0 5 0 2 3 - 0 0 2 )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文献综述引言随着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带及储层特征的不断深入研究,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一段和良三段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其沉积相带(尤其是台缘滩亚相)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哈拉哈塘地区大量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以及探讨了该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及台缘滩的展布规律。

台缘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对研究区域良里塔格组潜在油气储量层位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1 沉积相的概念相这一概念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的,并认为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研究中,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使用。

20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对相的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简单的看做“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种观点则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为环境;还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总和。

油气田探勘及其他沉积矿产勘探事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相的研究,使人们对相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

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相的概念中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当把相简单地理解为环境,更不应当把它与地层概念相混淆。

《沉积学》(姜在兴,2003)把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是发生沉积作用的场所。

沉积环境是由下述一系列环境条件(要素)所组成的:1)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的分布及地势的高低;2)气候条件,包括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3)构造条件,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的隆起与坳陷;4)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包括介质的性质(如水、风、冰川、清水、浑水、浊流)、运动方式和能量大小以及水介质的温度和深度;5)介质的化学条件,包括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Eh)、酸碱度(pH)以及介质的含盐度及化学组成等。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3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3

面积大、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
烃源岩方面,找到了大油田,但油气源不清楚
厚40m
厚40-60m
log(TOC)
我国南方碳
0.01
0.1
0.4 0.5 1
10

酸盐岩层系发育
T3-J


多套优质烃源岩, 但烃源岩、早期


T1+2


油藏的演化过程
界 海
及其衍生物对现
地层
P


今天然气藏的贡 献、动态演化过 程不明。
7、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相
镶边碳酸盐岩台 地,经修正的 Wilson相模式的 标准相带
相带横向展布的常见类型(镶边台地模式内,相带的分布由 海平面的位置所控制,A.高水位;B.静止水位;C.低水位)
8、陆棚模式
无镶边冷水(温带)陆棚的水动力区以及亚分类, 浪基面的侵蚀范围在30m—70m之间变化,涨水时的 浪基面可达到120m,风暴天气浪基面约在2模式)
陆表海台地和陆表缓坡模式(该模式针对的 是很浅的沉积环境,可以延伸至很广阔的区 域,对于陆表海台地可达上千公里,对于陆 表缓坡可达上百公里。以低能量相为特征)
由海向陆分为X、Y、Z三带X带---深水低能带,波基面以下灰泥及浮游 生物碎屑——有利于生油
Y带----近岸高能带,波浪、潮汐 的主要作用带,礁、滩 ——良好的储集 相带
4、碳酸盐岩缓坡模式
单斜缓坡的碳酸盐岩缓坡模式(将缓坡分成内缓坡、中缓 坡和外缓坡;晴天浪底、风暴浪底分隔的三个区域能量不 同,缓坡长度在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之间变化)
5、塔克模式
6、威尔逊模式(1969, 1975)
1-盆地相;2-广海陆棚相;3-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4-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相;5-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6-台地边缘浅滩相;7-开阔台地相;8-局限台地相;9-台地蒸发相。

27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王)

27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王)
28
第三节
现代深海碳酸盐沉积
29
第三节
现代深海碳酸盐沉积
在深水斜坡及远洋水深碳酸盐沉积 物中,还常见有钙质重力流沉积。陆隆 区,有可能出现等深流沉积。
深水碳酸盐沉积体系:与碎屑岩的 结构和分布相似。
30
方解石的补偿深度—CCD
(CCD——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
随水深增加,由于水温降低和压力增加,使碳酸 钙溶解的饱和度增大,方解石和文石的溶解速度也 增加。在某一深度上碳酸盐沉积物的溶解速度和供
极地冰川气候带,冰冻 风化作用明显,物理风 化中等,化学风化弱
41
第二节
三、海平面变化
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
构造作用和气候条件共同控制着海平面的升降变化。
42
第二节
三、海平面变化
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
43
三、海平面变化
此外,海平 面下降引起海 洋缩小、陆地 面积增大、剥 蚀增强、底形 坡度变陡;上 升引起陆表海 广泛分布,河 水变深、流速 降低。
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气候(包括平均温度、 降雨量和突发性事件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即 地球具有气候的分带性。从而导致沉积物分布 具有分带性。
40
极地冰川气候 带,冰冻风化 作用明显,物 理风化中等, 化学风化弱
潮湿热带气候带, 化学风化明显, 发育富泥的细粒 沉积物
热带潮湿-干旱气候带 包括多种气候类型,物 理风化较弱,但河流作 用显著,化学风化强。
应速度达到平衡。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沉积物被
溶解而不能沉积下来,粘土质和硅质便相对得到富 集。现代海洋的CCD在4500m之下。 Ca2+ + 2HCO3ˉ = CaCO3 ↓ + H2O + CO2↑

碳酸盐缓坡台地模式

碳酸盐缓坡台地模式

具有裙滩的缓坡
具有障壁滩的缓坡
具有点礁的缓坡
高能缓坡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1)具有裙滩的缓坡
•紧临海岸发育,无泻湖,可有潮坪
•沉积颗粒灰岩,多种交错层理和波痕
•平行岸线延伸,呈向海加厚的楔形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2)具有障壁滩的缓坡
•浅滩形成障壁,有泻湖和潮坪沉积 •少见陆源碎屑的颗粒灰岩,有潮道 •呈底平顶凸透镜状,宽2-20km
3、外缓坡:灰泥石灰岩、生屑质灰泥石灰岩,含多样正 常海生物群化石,生物扰动强烈,向上变细 的风暴沉积,可发育点礁
碳酸盐缓坡台地二)远端变陡缓坡
在近岸处具有均匀缓坡的特征,坡折发生 在远离高能带、水体较深的地方。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根据沉积相带类型划分
碳酸盐缓坡台地 沉积模式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一、碳酸盐缓坡(ramp): 海底向海平缓倾斜(坡度通常小于1°
)、水体逐渐变深的碳酸盐沉积环境,从 ° 近岸高能波浪作用带向下逐渐过渡为深水 低能环境,期间没有明显的坡折。(陆内
为陆表海)。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与镶边台地的区别: 缓坡通常缺乏连续的礁带,高能浅 滩位于海岸附近,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砾屑 石灰岩中缺乏来自浅水的砾屑。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3)具有障壁滩的缓坡
•点礁与浅滩共生,有泻湖
•高能沉积环境,礁格架和颗粒灰岩夹灰泥岩
和生屑质灰泥灰岩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4)高能缓坡
•发育海岸沙丘、海滩和陆棚碳酸盐岩砂 •海岸沙丘和海滩复合体: 沉积石英砂和碳酸盐砂 海岸沙丘—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海滩—冲洗层理
14
碳酸盐缓坡台地沉积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分类及主控因素1 前言碳酸盐岩地模式是理解碳酸盐岩相的分布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原生孔隙率的分布及其成岩史有关的保存情况的重要辅助工具。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 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场所。

中国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都有重大的发现, 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最近都有重要的突破, 因此, 碳酸盐岩台地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各种观点、方法层出不穷。

通常用来描述不同台地的许多术语,对于地质学家来说往往具有不同的含意。

本文根据前人对碳酸盐台地的研究总结归纳其类型划分及其相模式。

2 分类2.1 不同地理位置、坡度、封闭性和镶边性下的碳酸盐岩台地类型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地理位置、坡度、封闭性和镶边性把碳酸盐岩台地分为以下类型: 缓坡开放型无镶边台地、缓坡封闭型无镶边台地、陡坡开放型无镶边台地、陡坡封闭型无镶边台地、缓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缓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陡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陡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礁滩型孤立台地、岩隆型孤立台地。

表1 碳酸盐岩台地分类(据顾家裕,2009)2.1.1 缓坡封闭型无镶边台地此类台地的特点是整个台地地势平坦且相对开阔, 虽然台地边缘没有明显的镶边, 但在台地边缘发育水体较浅的滩地, 对水体交换有一定的阻隔性, 台地上主要以潮坪沉积和澙湖沉积为主。

在潮上带发育膏泥坪、膏盐坪和含膏白云岩等, 而在潮间带主要沉积以泥晶为主的云岩、藻云岩和少量的藻屑云岩, 下部见砂屑坪沉积等; 澙湖中以泥晶白云岩和纹层白云岩等为主; 台地边缘滩中见凝块白云岩和少量的鲕粒白云岩。

2.1.2 陡坡开放型无镶边台地这是一类比较简单的台地。

台地岸坡坡度较陡, 滨岸水动力强度较高, 滨岸沉积主要是粒级较粗的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灰岩或一定量的鲕粒灰岩, 在一些地区岸边还发育一定高度的风成沙丘;向外则是一个相对有一定坡度的开阔台地, 沉积物主要是泥晶灰岩和泥质灰岩, 沉积物由岸至海逐渐变细, 直到台地边缘出现更大坡度的斜坡。

2.1.3缓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该类台地的特点是台地广阔, 但由于受台缘带滩礁复合体或滩的阻隔, 台地内部水体交换阻滞,水体的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台地内主要沉积膏泥岩、膏盐岩或大量的石膏; 台地边缘发育生物礁或礁滩复合体, 在一些水体交换并未受到影响、较开放的地区, 水体盐度正常, 可以形成一定量的小型礁体或台内滩; 在滨岸地区主要是浅水平坦的、膏泥岩沉积的潮坪或泥坪.2.1.4 缓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该类台地的特点是台地边缘具镶边, 即存在一个大型生物礁的边缘, 但生物礁分布断续, 台内水体交换通畅无阻。

2.1.5陡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该类台地的特点是滨岸坡度较大, 水体能量强, 主要发育粗粒的生物碎屑滩、鲕粒滩或少量的点礁, 而广阔的台地区则水体较深、能量较低, 沉积细粒的泥晶灰岩和泥质灰岩, 偶见台内浅滩, 台内不发育蒸发岩。

在台地边缘区发育明显的生物礁滩复合体, 但断续的生物礁滩复合体对台内水体的交换阻隔较小, 水体流动畅通。

2.1.6滩礁型孤立台地此类台地在中国南海广大海域有分布, 大部分是在海底喷发的火成岩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生物礁。

2.2不同受力机制下的碳酸盐岩台地类型碳酸盐岩台地生长在构造高点之上, 如断层的上升盘、背斜和底辟的顶部。

按照基底的受力机制,可将碳酸盐岩台地分为伸展作用控制下的基底断块台地、旋转断块台地和生长断块台地; 挤压作用控制下的生长背斜台地、孤立台地、顶部刺穿台地和前陆边缘台地; 底辟作用控制下的盐底辟台地和火山基底台地; 及其它因素控制的被动大陆边缘台地和三角洲顶部台地。

2.2.1伸展作用控制下的断块台地1)基底断块台地[ 前期形成基底断裂, 当物质充足、水体适中即水体处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时, 在基底断层的上升盘便会发育碳酸盐岩建隆, 同时在下降盘发育盆地沉积。

2) 旋转断块台地主要形成于海底断陷盆地中(如红海苏伊士海湾) , 形成机制与基底断块台地相似, 旋转断块台地的独特之处在于断块形成之后要发生反转。

3) 生长断块台地[ 2 ] 生长断块台地的整个形成过程包括碳酸盐岩的生长、后退和碳酸盐岩侧翼偶尔的坍塌。

通常, 碳酸盐岩台地的形成经历3 个阶段。

第1 阶段, 由孤立的点礁组合成一个顶部水平的大型台地, 坡度角较缓, 该阶段是碳酸盐岩的生长阶段。

第2 阶段, 同沉积断层的出现导致碳酸盐岩台地的侧翼发生坍塌在断层的下降盘形成低水位楔沉积, 此时斜坡角变陡。

第3 阶段, 碳酸盐岩台地继续生长, 由于物质不够充足, 导致台地面积一期期缩小, 台地面积的缩小使台地沉积更加不稳固, 导致后期还会发生碳酸盐岩台地的侧翼坍塌发生2.2.2 挤压作用控制下的台地1) 生长背斜台地生长背斜之上碳酸盐岩台地2) 孤立台地孤立台地底部为先期形成的背形3) 顶部刺穿台地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 基底断层未出露地表, 仅在顶部形成隆起。

碳酸盐岩台地形成于隆起之上。

4) 前陆边缘台地此类台地的沉积环境为前陆盆地。

2.2.3 底辟作用控制下的台地及其他类型的台地1) 盐底辟台地发育于盐底辟上部2) 火山基底台地常形成环礁发育于热沉降海底火山的顶部, 呈加积碳酸盐岩台地3) 被动大陆边缘台地是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宽广厚层台地4) 三角洲顶部台地形成于三角洲进入浅海的地方。

3 控制因素3.1 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古地形(貌) 控制台地的分布位置和基本类型众所周知, 构造运动对台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古地形的高低及坡度的陡缓对海侵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当岸坡陡的时候, 海岸水动力强, 形成一些较粗粒且结晶较好的碳酸盐岩, 如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亮晶鲕粒灰岩等; 若坡度平缓、波浪消能, 水动力弱, 则形成泥晶灰岩、泥质灰岩等。

特别是在台地边缘区,由于具相对较高的地形, 则在外海波浪的作用下可以形成粗粒的碎屑滩, 甚至形成生物礁; 相反在没有任何古地形的高地, 或是一个向海倾斜斜坡, 则将是较深水的泥质灰岩或泥晶灰岩的沉积。

在台地发育过程中构造的变动和断裂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引起地形的变化, 进而改变沉积环境, 造成沉积物的变化。

因此, 古地形控制了台地的类型和沉积物的性质和相。

3.2 海平面的升降控制台地类型及沉积物的变化海平面的变化对台地类型改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当海平面上升的速率超过了台地上沉积物的沉积速率, 台地将被淹没, 改变了原来台地的类型和沉积物的性质; 反之, 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了碳酸盐沉积物前积的速率, 台地将会暴露或停止发育或遭受剥蚀而被破坏。

只有在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与海平面的变化相适应的情况下, 台地才能正常发育。

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的控制因素除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变化外还受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变化。

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构造运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 可容纳空间变化直接控制碳酸盐岩的沉积潜力。

碳酸盐岩沉积属于跟随性生长模式。

当构造抬升、相对海平面下降时, 碳酸盐岩生长速率减慢直至碳酸盐岩台地露出水面而停止生长。

当发生构造沉降即相对海平面变深时, 且保证物源充足的情况下, 碳酸盐岩会随水体快速向上生长。

与碎屑岩不同, 碳酸盐岩属于原地生长模式, 它的发育与否直接受原地沉积物供给的影响。

水体适中时利于造礁生物生长, 可为台地形成提供大量物源, 水体太深或太浅都会抑制造礁生物生长, 间接影响碳酸盐岩的形成。

气候中的降雨量、温度及光照对碳酸盐岩的形成同样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降雨量影响水体盐度, 水体盐度、温度和光照影响造礁生物的生长及水体的循环。

气候还会影响沉积层序中沉积物的类型。

气候干旱和水体循环较局限的环境下, 容易产生蒸发岩沉积物。

结束语关于碳酸盐岩台地的分类本文只是做了简单的总结与归纳,对其主控因素做了一些阐述,这些总结与归纳尚具许多不完整性甚至错误。

希望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中能进一步完善,能够对中国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关于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1] Geir Elvebakk , David W H , Lars Stemmerik1 From isolated buildups to buildup mosaics : 3D seismic sheds new light on upper Carboniferous - Permian fault cont rolled carbonate buildups , Norwegian Barent s Sea [J ] 1 Sedimentary Geology , 2002 , 152 : 7~171[2] Valentina Zampetti , Wolfgang Schlager , J an – Henk van Konijnenburg , el al1 Architecture and grow the history of a Miocene carbonate platform from 3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 Luconia province , off shore Sarawak , Malaysia [J ] 1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2004 ,21 : 517~534[3]Stacy Lynn Reeder, Eugene C. Rankey, et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idal flows and ooid shoals, Northern Bahamas[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8, 78:175-186 [4]SMITH R M H,WARD P D.Pattern of vertebrate extinctions across an event bed at the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aroo Basin of South Africa [J].Geology,2001,29: 1147 -1150.[5]Beauchamp B, Desrochers A. 1997. Permian Warm2to Very Coldwater Carbonates and Cherts in Northwest Pangca [ C ]. In: James N P ,Clarke J A D ( eds) . Cool Water Carbonates,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56: 327 - 347.[6]Davi P J,刘健. 1990. 澳大利亚东北部碳酸盐台地的演化[ J ]. 海洋地质译丛, 5: 38 - 49.[7]高志前,樊太亮,焦志峰,等. 2006.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样式及其沉积响应特征[ J ]. 沉积学报, 24 (1) : 19 - 27.[8]尹微, 樊太亮, 郭刚2006 不同受力机制下的碳酸盐岩台地类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第28 卷第4 期188-191[9]顾家裕马锋季丽丹 2009 碳酸盐岩台地类型、特征及主控因素古地理学报第11卷第1期 21-27[10]梅冥相, 邓军, 高金汉, 等. 广西高龙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的生长发育模式[J]. 现代地质, 2003, 17(4): 395- 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