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传递函数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传递函数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中信号传递、处理、转换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它对于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自动控制原理中关于传递函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传递函数的定义传递函数是用来描述线性时不变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函数。
对于连续时间系统,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s) = Y(s) / X(s)其中,G(s)为传递函数,Y(s)为系统的输出信号,X(s)为系统的输入信号,s为复变量。
对于离散时间系统,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z) = Y(z) / X(z)其中,G(z)为传递函数,Y(z)为系统的输出信号,X(z)为系统的输入信号,z为复变量。
二、传递函数的性质1. 时域特性:传递函数可以通过拉氏变换将时域的微分、积分方程转换为频域的代数方程,从而简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2. 稳定性:传递函数的稳定性与其极点位置有关。
当所有极点均位于左半平面时,传递函数是稳定的;当存在极点位于右半平面时,传递函数是不稳定的。
3. 零点和极点:传递函数的零点是使得传递函数为零的点,极点是使得传递函数无穷大的点。
零点和极点的位置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4. 频率响应: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
频率响应可以通过传递函数的频域分析获得,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三、传递函数的常见形式1. 一阶系统传递函数: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为:G(s) = K / (s + a)其中,K为传递函数的增益,a为系统的时间常数。
2. 二阶系统传递函数: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为:G(s) = K / (s^2 + 2ζω_ns + ω_n^2)其中,K为传递函数的增益,ζ为阻尼比,ω_n为自然频率。
3. 传递函数的因果性:因果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复平面上的极点全部位于左半平面,即Re(s) < 0。
非因果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复平面上的极点存在于右半平面,即Re(s) > 0。
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一般会受到两类信号的作用,统称外作用。
一类是有用信号或称输入信号、给定值、指令等,用)(t r 表示。
通常)(t r 是加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也就是系统的输入端;另一类则是扰动,或称干扰)(t n ,而干扰)(t n ,可以出现在系统的任何位置,但通常,最主要的干扰信号是作用在被控对象上的扰动,例如电动机的负载扰动等。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系统反馈量与误差信号的比值,称为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二、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1、输入信号)(s R 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令0)(=s D ,这时图1可简化成图2(a)。
输出)(s C 对输入)(s R 之间的传递函数,称输入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简称闭环传递函数,用)(s Φ表示。
而输出的拉氏变换式为2、干扰)(s D 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同样,令0)(=s R ,结构图1可简化为图3(a)。
以)(s D 作为输入,)(s C 为在扰动作用下的输出,它们之间的传递函数,用)(s n Φ表示,称为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简称干扰传递函数。
系统在扰动作用下所引起的输出为三、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系统的误差信号为)(s E ,误差传递函数也分为给定信号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传递函数。
前者表征系统输出跟随输入信号的能力,后者反映系统抗扰动的能力。
1、输入信号)(s R 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为了分析系统信号的变化规律,寻求偏差信号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将结构图简化为如图2)(b 。
列写出输入)(s R 与输出)(s ε之间的传递函数,称为控制作用下偏差传递函数。
用表示。
)()()()()()()()(21s H s G s H s G s G s E s B s G K ===)()()(21s G s G s G =)()(1)()()()(1)()()()()(2121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s +=+==Φ)()()()(1)()()(2121s R s H s G s G s G s G s C +=)()(1)()()()(1)()()()(2212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N s C s n +=+==Φ)()()()(1)()(212s N s H s G s G s G s C +=)()()(s R s s εΦε=2、干扰)(s D 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同理,干扰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称干扰偏差传递函数。
反馈的传递函数
反馈的传递函数反馈的传递函数反馈是一种重要的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空、军事、化工等领域。
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信号作为输入信号重新送回系统,对系统进行补偿或调整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反馈控制中,反馈传递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文将探讨反馈传递函数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一、反馈传递函数的定义反馈传递函数是指反馈系统中输入输出之间的比例系数,它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函数关系。
通常用符号K表示,可以表示为:K = β / (1 + αH)其中,β 表示反馈回路中反馈信号的比例系数;α 表示前向信号的比例系数;H 表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反馈传递函数 K 描述了反馈信号对系统输出的影响程度。
二、反馈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传递函数的计算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仿射变换法和基尔霍夫定理法。
1.仿射变换法仿射变换法是一种重要的电路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中。
利用仿射变换法可以将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为输入输出之间的仿射变换关系。
2.基尔霍夫定理法基尔霍夫定理法是一种基于电路理论的反馈传递函数计算方法,它基于基尔霍夫电路定理建立了反馈回路中的电路模型。
三、反馈传递函数的应用反馈传递函数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中,如机械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电力控制系统、化工控制系统、军事控制系统等。
在实际应用中,反馈传递函数可以用于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等。
1.研究系统动态特性反馈传递函数可以描述反馈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反馈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
例如,可以对系统的响应速度、稳态误差、阻尼比等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
2.稳定性分析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反馈传递函数可以用于稳定性分析,例如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和研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3.控制系统设计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利用反馈传递函数对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通过反馈传递函数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性能。
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2.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 2.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
G r (s )
R (s )
E (s )
C (s ) G (s )
G ( s )[1 + G r ( s )] C ( s) = ⋅ R( s) 1 + G(s)
[1 − Gr ( s )G ( s )] ⋅ R( s) = 0 E ( s) = R(s) − C ( s) = 1 + G(s)
1 Gr ( s) = G (s)
E ( s) = 0
C ( s) = R(s)
例、(1)当 n(t ) = 0, r (t ) = t 时,c(t ) = t 。 、( ) 1 2 n(t ) = t 系统的阻尼比 ζ = 0.5 (2)当 r (t ) = t ) 2 求 Gr ( s )
G1 ( s ) K2 。
10 K 2 1+ • = 0 ⇒ s 2 + s + 10 K 2 = 0 s s +1 2 2ζωn = 1 10 K 2 = ωn K 2 = 0.1
K G 例、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s ) = s ( s + 1)(0.2 s + 1)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满足: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满足: v = 8rad / s γ '' ≥ 40 。 K
ess = 0.1
Gr ( s )
R( s)
G1 ( s )
N(s)
G2 ( s ) K2 s +1
C ( s)
解:根据条件(1) 根据条件(
G2 ( s )[G1 ( s ) + Gr ( s )] C ( s) = ⋅ R( s) 1 + G1 ( s )G2 ( s )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C22(s) R2(s)
对于m个输入量和n个输出量的多输 入-多输出系统的传递矩阵,第i个输出量 Ci(s)与m个输入量的的关系为:
Ci(s)=Gi1(s)R1(s)+Gi2(s)R2(s)+……+Gim(s)Rm(s)
描述n个输出量和m输入量之间的矩阵形式为:
C(s)
C1(s) C2(s)
R(s) E(s) G1(s)
-
B(s)反馈信号
C(s) G2 (s)
其中:
H (s)
C(s)----系统输出信号; R(s)----给定输入信号;
G1(s)、G2(s)----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一般由控制 器、执行元件和受控对象等组成;
N(s)----系统扰动信号; B(s)----反馈信号;
H(s)----反馈通路传递函数,一般表示反馈控制
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为:
C1(s)=G11(s)R1(s)+G12(s)R2(s) C2(s)=G21(s)R1(s)+G22(s)R2(s) 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矩阵形式为:
传递矩阵
C1(s)
=
C11(s)
C2(s) C21(s)
C12(s)
R1(s)
????????????????????????????????????????????????????????????c1smmmmc2sc3scnsg11sg12s
2.6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如下图所示
输入信号 误差信号
干扰信号
N(s)
输出信号
当r12(t)单独作用时,系统简化为如下: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二章-传递函数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典型环节
比例环节 惯性环节 微分环节 积分环节 振荡环节 延时节例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比例环节
1、传递函数函:G(s) K (放大环节)
2、特性:输入输出成正比,无惯性,不失真, 无延迟 X(s) Y(s) K 3、参数:K 4、单位阶跃响应:输出按比值复现输入, 无过渡过程。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4)方框图不唯一。由于研究角度不一样,传递函数 列写出来就不一样,方框图也就不一样。 5) 研究方便。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画出它的方 框图,通过方框图简化,不难求得系统的输入、输出 关系,在此基础上,无论是研究整个系统的性能,还 是评价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是很方便的。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n 2
2
p1 p2 n , p1 p2 2n 2 1
n e p t e p t y (t ) 1 ( ) 2 p1 p2 2 1
1 2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p1 p2 ,当 1时, p1 p2
则
n e p t y (t ) 1 2 2 1 p2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延迟环节
1. 传函
W ( s) e
s
x
y
1
t
1
(t ) 2.单位阶跃响应 y(t ) L1[es 1 s ] 1 3.参数 延迟时间 4.特性:能充分复现输入,只是相差 ,该环节
t
是线性的,他对系统稳定性不利。然而过程控制中,
系统多数都存在延迟环节,常用带延迟环节的一阶
x(t )
1
y(t )
K
t
t
比例环节实例
1)分压器
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公式
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公式
在控制系统中,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表示了反馈信号对系统整体响应的影响。
传递函数描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一般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G(s) = H(s) / (1 + H(s) * F(s))
其中,G(s)是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H(s)是反馈路径的传递函数,F(s)是前向路径的传递函数。
具体的传递函数公式取决于具体的反馈系统结构和控制算法。
常见的反馈环节包括比例反馈、积分反馈、微分反馈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公式:
1. 比例反馈(Proportional Feedback):
G(s) = Kp
其中,Kp为比例增益。
2. 积分反馈(Integral Feedback):
G(s) = Ki / s
其中,Ki为积分增益。
3. 微分反馈(Derivative Feedback):
G(s) = Kd * s
其中,Kd为微分增益。
这些是一些简单的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公式。
在实际控制系统中,可能会使用更复杂的传递函数形式来描述反馈环节,具体取决于系统的需求和设计。
1/ 1。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E(s)
_ G1(s)
H(s)
G2(s)
C(s)
B(s)
第五节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扰动信号D(s)作用
系统的典型 R(s) E(s) 闭环传递函数为: D(s) + G2(s) 结构: _ G1(s) G2(s) C(s) Фd(s)= D(s) = B(s) 1+G1(s)G2(s)H(s) 设 R (s) = 0 H(s) 动态结构图 转换成: 前向通道:
E(s)
前向通道: 反馈通道:
_
H(s) G2(s) G1(s)
第五节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扰动信号D(s)作用
R(s) E(s) C(s) + R(s)作用下误 _ G1(s) -G2(s)H(s)G2(s) 差输出的动态 E(s)= B(s) Фed(s)= D(s) 1+G (s)G H(s) 结构图: 1 2(s)H(s)
反馈通道:
D(s) G1(s) G2(s) C(s)
C(s)
H(s)
第五节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1.给定信号R(s)作用
D(s) 设 D(s)=0 误差传递函数为: R(s) E(s) + _ G1(s) G2(s) E(s) 1 误差输出的动 Фer(s)= R(s) = 1+G (s)G (s)H(s) B(s) H(s) 1 2 态结构图: R(s) C(s)
R(s) = 0 误差传递函数为: D(s)
前向通道: 反馈通道:
D(s)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习 题6-1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5(2500)(+=s s Ks G若要求使速度误差系数100=v K ,相角裕度γ≥°45,设计一串联超前校正装置)(s G c 。
6-2 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1.0(200)(+=s s s G试设计一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度γ≥°45,截止频率c ω≥50s rad 。
6-3设有单位反馈的火炮指挥仪伺服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2.0()(++=s s s Ks G若要求系统最大输出速度为s /12°,输出位置的容许误差小于°2,试求:(1) 确定满足上述指标的最小K 值,计算该K 值下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2) 在前向通道中串接超前校正网络108.014.0)(++=s s s G c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说明超前校正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6-4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s s Ks G试设计一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如下指标:(1) 相角裕度γ≥°45;(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151ss <e ; (3) 截止频率c ω≥7.5s rad 。
6-5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4)(+=s s s G设计一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度γ≥°40,并保持原有的开环增益。
6-6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5)(1(17.4)(++=s s s s G要求阻尼比45.0=ζ,无阻尼振荡频率9.0=n ωs rad ,速度误差系数7≥v K ,试设计一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上述要求。
6-7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s s s Ks G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8=v K ,相角裕度γ=°40,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并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截止频率c ω。
《控制工程基础》第四章习题解题过程和参考答案
《控制工程基础》第四章习题解题过程和参考答案4-1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1G s s =+。
当系统作用有下列输入信号时:()sin(30)r t t =+︒,试求系统的稳态输出。
解: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10()()11()()1()111C s G s s s R s G s Φ===++这是一个一阶系统。
系统增益为:1011K =,时间常数为:111T =其幅频特性为:()A ω=其相频特性为:()arctan T ϕωω=- 当输入为()sin(30)r t t =+︒,即信号幅值为:1A =,信号频率为:1ω=,初始相角为:030ϕ=︒。
代入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有:1(1)A ====11(1)arctan arctan5.1911T ωϕω==-=-=-︒所以,系统的稳态输出为:[]()(1)sin 30(1)24.81)c t A A t t ϕ=⋅⋅+︒+=+︒4-2 已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49()1 1.80.8(0)ttc t e e t --=-+≥。
试求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解:对输出表达式两边拉氏变换:1 1.80.8361()49(4)(9)(1)(1)49C s s s s s s s s s s =-+==++++++由于()()()C s s R s =Φ,且有1()R s s =(单位阶跃)。
所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1()(1)(1)49s s sΦ=++ 可知,这是由两个一阶环节构成的系统,时间常数分别为:1211,49T T == 系统的幅频特性为二个一阶环节幅频特性之积,相频特性为二个一阶环节相频特性之和:12()()()A A A ωωω===1212()()()arctan arctan arctanarctan49T T ωωϕωϕωϕωωω=+=--=--4-3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奈氏图。
(1)1()10.01G s s =+ (2)1()(10.1)G s s s =+(3))1008()1(1000)(2+++=s s s s s G (4)250(0.61)()(41)s G s s s +=+ 解:手工绘制奈氏图,只能做到概略绘制,很难做到精确。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4-1如果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4-1如果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s K s G 试用解析法绘出∙K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并判断下列点是否在根轨迹上. (-2+j0), (0+j1), (-3+j2)4-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5.0()2()(++=∙s s s K s G 试用相角条件检查下述各点是否是闭环极点. )35(,)04(,)03.0(,)03.0(,)21(j j j j j +-+-++-+-4-3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4()2()1()()(+++=∙s s s K s H s G 试证明311j s +-=点在根轨迹上,并作出相应的∙K 和系统开环增益K.4-4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13()(++=s s s K s G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K 从零增加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4-5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1()(2+++=∙s s s K s G试用解析法证明∙K 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根轨迹的复数部为圆弧.4-6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确定分离点坐标. (1) )15.0)(12.0()()(++=s s s K s H s G (2) )12()1()()(++=s s s K s H s G (3) )3)(2()5()()(+++=∙s s s s K s H s G (4) )4()()(3+=∙s s K s H s G Unknown4-7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计算起始角和终止角. (1) )21)(21()2()()(j s j s s K s H s G -++++=∙ (2) )1010)(1010()20()()(j s j s s s K s H s G -++++=∙ (3) )4)(5()22()()(22+++++=∙s s s s s K s H s G4-8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2)(1()1()()(+++=s s as K s H s G 9102≤<a ,试证明K 从0变化到无穷时,系统根轨迹的复数部分是圆, 并确定圆心和半径.4-9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2()3()2()(2++++=∙s s s s K s G试绘制∙K 从+∞→-∞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并确定无超调时∙K 的范围.4-10已知系统闭环根轨迹和反馈通路的零点分布如图(a)和(b)所示,试确定反馈通路根轨迹增益5=∙H K 时,闭环存在重极点情况下的闭环传递函数.4-11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3()4()2()1()()(+-++-+-=s s s s K s H s G 试概略绘制K 从+∞→0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4-12已知系统如图所示,试概略绘制K 从+∞→0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4-13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4.1()6()4()42()()(22++++++=∙s s s s s s s K s H s G试概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并由此确定系统稳定时∙K 的范围.4-14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0()54)(102()()(22>++++=∙∙K s s s s K s H s G在没有确定反馈极性时,将系统构成闭环,且都能稳定运行,试确定此时∙K 所处的范围.4-15设系统如图所示,试概略绘制K 从+∞→0时,系统的闭环根轨迹图,并确定该条件稳定系统稳定时K 值的范围.4-16设系统如图所示,试根据根轨迹确定闭环系统稳定时,增益1K 和2K 的区域)0,0(21≥≥K K D .4-17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出参数b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的根轨迹图. (1) )()4(20)(b s s s G ++=(2) )10()(30)(++=s s b s s G (3) )10010(100)(b s s s G ++=4-18试概略绘制K 从+∞→0时,下列多项式的根轨迹.(1)023223=++++K Ks s s s(2) 010)2(323=++++K s K s s4-19试利用根轨迹法确定下列多项式的根.(1)04.42.61.223=+++s s s(2)012442345=+++++s s s s s4-20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23=+++K Ks as s当a 取不同值和K 从+∞→0时,分别确定使根轨迹具有一个,两个和没有实数分离点的a 值范围,并作出根轨迹.4-21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s s a s K s GK 从+∞→0,当a 取不同值时,系统的根轨迹不同, 试分别确定使根轨迹具有一个,两个和没有分离点的a 值的范围,并作出根轨迹图.4-22设系统如图所示,试概略绘制K 从+∞→-∞时,系统的根轨迹图.4-23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1()11()()(223-+++-=a s s s s a s H s G 试绘制a 从+∞→0时系统的概略根轨迹.4-24已知多项式)3(33)(234+++++=s K s s s s s A其中K 为实数,若要求A(s)=0的根都为复根,试确定K 的变化范围.4-25设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4()2()1()()(2+++=∙s s s s K s H s G试分别绘制正反馈系统和负反馈系统的根轨迹图,并分析其稳定情况.4-26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分析T>τ>0或0<T<τ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并绘制相应的根轨迹.4-27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 )22()1())(1()()(2+++++=∙s s s s s s K s H s G τ为使根轨迹与虚轴无交点,试从渐近线出发确定参数τ的值.4-28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其中H(s)是为改善系统性能而加入的校正装置.若H(s) 可从s K t 、2s K a 和)20(2+s s K a 三种传递函数中任选一种,试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4-29设系统如图所示,已知闭环根轨迹通过(-0.65+j1.07) 点, 试概略绘制K 从+∞→0时系统的根轨迹.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10()1()(++=∙s s s K s G 若已知主导极点的实部为-0.2,试确定对应的∙K 值。
第二章 (2.3,2,4)动态结构图、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D(s)
闭环控制 系统的典型 结构:
R(s)
E(s) E(s)
_
B(s)
G1(s)
+
C(s) G2(s)
Y2(s)
(3) 反馈
R(s)
G(s) H(s)
C(s)
R(s)
C(s) G( s) ( s) 1 H ( s)G ( s)
C ( s ) E ( s ) G( s ) [ R( s) C ( s) H ( s)]G ( s)
C ( s) G( s) ( s) R( s) 1 H ( s)G ( s)
H2 G1 G2 H1
1 G4
G3 a G4 H3
b
例2:综合点移动
综合点与引出 点互换位置了
G 33 G G 11 G
G2
G 22 G H 11 H
错! 向同类移动
1并联
G3 G1
3串联
2反馈
G2 H1
G1
G4 G1 H1 输入 G1 H1 H1
两个
例3 作用分解
G2
a b
两个 输出
G3 H3
4
绘制双T网络结构图
R1
U1(s)
R2
urr(t) U (s)
I1(s)
sc1
I2(s)
1 C 1
I2(s)
sc2
1 C 2
ucc(t) U (s)
Ur(s)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一、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结构在单位负反馈系统中,系统的输入信号为R(s),输出信号为C(s),系统的结构如下所示:______/\R(s)+-,G(s),------------C(s)\________/其中,G(s)为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了输入信号R(s)经过系统传递后得到的输出信号C(s)的关系。
二、单位负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1.传递函数的定义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输入信号经过系统传递后得到的输出信号的数学表达式。
在单位负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计算可以通过应用系统的积分方程来获得。
2.传递函数的计算在单位负反馈系统中,根据系统结构,可以得到以下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1)传递函数的基本形式传递函数的基本形式为:G(s)=C(s)/R(s)其中,C(s)为系统的输出信号,R(s)为系统的输入信号。
(2)传递函数的推导根据系统的结构,可以得到以下传递函数的推导方法:由于单位负反馈系统中,输出信号C(s)等于输入信号R(s)经过传递函数G(s)的传递后得到,即C(s)=G(s)*R(s),因此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s)=C(s)/R(s)=(G(s)*R(s))/R(s)=G(s)推导得到传递函数的结果为G(s)=G(s),即传递函数的值等于系统的传递函数值。
根据上述推导方法,可以得知,在单位负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值等于系统的传递函数值。
1.闭环传递函数的计算在单位负反馈系统中,闭环传递函数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获得:H(s)=G(s)/(1+G(s)*H2(s))其中,G(s)为系统的传递函数,H(s)为闭环传递函数,H2(s)为反馈网络的传递函数。
2.闭环传递函数的特性闭环传递函数具有以下特性:(1)稳定性:如果闭环传递函数的分子阶数小于或等于分母阶数,则系统是稳定的。
(2)频率响应:闭环传递函数可以用于描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特性。
(3)零点和极点:闭环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可以用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频率特性。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kG(s), ks(0.1s,1)1(绘制出闭环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num=[1];den=[0.1 11];t=0:0.001:50step(num,den,t);xlabel('t,sec');ylabel('output');Step Response1.41.2System: sysSettling Time (sec): 3.591System: sysPeak amplitude: 1System: sysOvershoot (%): 8.37e-0120.8Rise Time (sec): 1.98At time (sec): 50output0.60.40.2550t,sec (sec)(2)系统动态性能指标最大超调量8.37e-012%上升时间1.98s调节时间3.59s当阻尼比>1时,由图可知相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是非周期的趋于稳态输出.2.绘制根轨迹图function prog3num=[1];den=[0.1 1 0];kaihuan=tf(num,den);[n,d]=cloop(num,den);bihuan=tf(n,d);rlocus(n,d);Root Locus43System: sysGain: 2.58Pole: -5 + 3.29iSystem: sysSystem: sys2Damping:0.835Gain: 0.582Gain: 0.38Overshoot (%): 0.847Pole: -8.03Pole: -1.65Frequency (rad/sec): 5.99Damping: 1Damping: 11Overshoot (%):0Overshoot (%): 0Frequency (rad/sec): 8.03Frequency (rad/sec): 1.65 0Imaginary Axis-1System: sysGain: 2.54Pole: -5 - 3.22i-2Damping:0.841Overshoot (%): 0.758Frequency (rad/sec): 5.95-3-4-9-8-7-6-5-4-3-2-10Real Axis并分别取Kc值等于0.38、0.582、2.54、2.58时,绘出此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别如下:选择K=0.38时,利用单位阶跃响应观察系统动态性能Kc=0.38,num=[0.38];den=[0.1 1 1 0.38];t=0:0.001:10step(num,den,t);xlabel('t,sec');ylabel('output');Step Response1.41.2System: sysSystem: sysFinal Value: 1Settling Time (sec): 6.151System: sysPeak amplitude: 1.01System: sysOvershoot (%): 1.070.8Rise Time (sec): 3.92At time (sec): 8.57output0.60.40.20012345678910t,sec (sec)选择K=0.582时,利用单位阶跃响应观察系统动态性能Kc=0.582,num=[0.582;den=[0.1 1 0582];t=0:0.001:10step(num,den,t);xlabel('t,sec');ylabel('output');Step Response1System: sysSystem: sysFinal Value: 10.9Settling Time (sec):6.41System: sysRise Time (sec): 3.550.80.70.60.5output0.40.30.20.10012345678910t,sec (sec)选择K=02.54时,利用单位阶跃响应观察系统动态性能Kc=2.54,num=[2.54];den=[0.1 1 2.54];t=0:0.001:10 step(num,den,t);xlabel('t,sec');ylabel('output');Step Response1.41.2System: sysSystem: sysFinal Value: 1Settling Time (sec): 1.141System: sysPeak amplitude: 1System: sysOvershoot (%): 1.63e-0090.8Rise Time (sec): 0.659At time (sec): 4.97output0.60.40.20012345678910t,sec (sec)K变化对根轨迹的影响:在根轨迹图上,随着K值从0的变化,系统是稳定的;由根轨,,cc迹的对称性, 随着K值从0?-?的变化,系统是不稳定的. c3.K=5时对系统进行频域分析,绘制Nyquist图以及Bode图,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第4章-4.9反馈系统简介
R2V1 ( s) R1V2 ( s) V3 ( s) R1 R2
H (s) V2 ( s ) A( s )V3 ( s ) R2 A( s ) R 1 2 V1 ( s ) V1 ( s ) R1 R2 1 A( s ) R2 R1 R 1 1 2 / A( s ) R1 R2 R1
第4章
4.9 系统的互联 反馈系统简介
4.9 反馈系统简介
系统互联的基本方式
级联
输入
H1 ( s)
H 2 (s)
输出
H ( s) H 1 ( s) H 2 ( s)
H1 (s)
并联
输入
H 2 (s)
输出
H ( s) H 1 ( s) H 2 ( s)
反馈联接
输入
输出
H1 (s)
4.9 反馈系统简介
例 某反馈系统如下图,已知子系统的系统函数为
s 试确定 G( s) 2 s 5s 6
(a)为使系统稳定,实系数k应取什么值?
(b)若系统为零界稳定,求k及单位冲激响应h(t)。
反馈系统
4.9 反馈系统简介
解
Y ( s) X ( s) kY( s)G( s)
显然,当 A(s) 时, ( s ) H
V1 (s)
R2 R1 R2
R2 。 R1
V1 ( s) R1
V3 ( s )
R2
V3 ( s )
A(s)
V2 ( s )
A(s) +
V2 ( s )
R1 R1 R2
+
作业
习题4
4-29, 4-30,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首先,要了解开环传递函数,需要先来认识单位负反馈系统。
一个单位负反馈系统是一个由传递函数和反馈回路组成的系统。
在单位负反馈系统中,系统的输入是输入传递函数的输入,而输出则是反馈回路的输出。
开环传递函数定义了一个系统对于所有可以遇到的输入信号的响应。
在单位负反馈系统中,开环传递函数定义了系统对于一个单位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
开环传递函数是定义一个系统的关键,因为它定义了系统的行为,即系统的输入信号和系统的输出响应之间的关系。
开环传递函数的求解有两种主要方法。
一种是由一个称为状态变量的函数求解,另一种是由一个称为系统方程的函数求解。
状态变量方法是一种基于输入信号和状态变量的迭代法,可以用来求解开环传递函数。
系统方程方法是一种基于输入信号和系统状态变量的矩阵求解法,也可以用来求解开环传递函数。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指的是,已知系统的输入信号是单位输入信号的情形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求解。
一般而言,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通过状态变量方法或系统方程方法来求解。
状态变量方法是一种基于输入信号和状态变量的迭代法,可以用来求解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通过状态变量方法,可以从系统的输入信号出发,逐步地求解出系统的状态变量,再根据状态变量求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系统方程方法是一种基于输入信号和系统状态变量的矩阵求解法,也可以用来求解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通过矩阵求解法,可以从系统的输入信号出发,建立系统方程,然后通过求解系统方程,求出开环传递函数。
由上述介绍,可以知道,开环传递函数的求解可以由状态变量方法或系统方程方法来求解。
而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也可以由状态变量方法或系统方程方法来求解。
因此,为了求解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需要先理解以上两种求解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总之,开环传递函数是定义一个系统的关键,它定义了系统的行为,即系统的输入信号和系统的输出响应之间的关系。
前馈函数和反馈函数关系
前馈函数和反馈函数关系
前馈函数和反馈函数是控制系统中两种重要的函数,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前馈函数是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入信号直接加到输出信号上的部分,通常表示为F(s)。
反馈函数是指控制系统中从输出信号中采集一部分反馈信号并将其加到输入信号上的部分,通常表示为G(s)。
两者的关系可以用闭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表达:
H(s)=F(s)G(s)/(1+F(s)G(s))
其中,H(s)表示闭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即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可以看出,前馈函数和反馈函数在传递函数中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等特性。
因此,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前馈函数和反馈函数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一般会受到两类信号的作用,统称外作用。
一类是有用信号或称输入信号、给定值、指令等,用)(t r 表示。
通常)(t r 是加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也就是系统的输入端;另一类则是扰动,或称干扰)(t n ,而干扰
)(t n ,可以出现在系统的任何位置,但通常,最主要的干扰信号是作用在被控对象
上的扰动,例如电动机的负载扰动等。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系统反馈量与误差信号的比值,称为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二、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输入信号)(s R 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0)(=s D ,这时图1可简化成图2(a)。
输出)(s C 对输入)(s R 之间的传递函数,称输入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简称闭环传递函数,用)(s Φ表示。
而输出的拉氏变换式为
2、干扰)(s D 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同样,令0)(=s R ,结构图1可简化为图3(a)。
以)(s D 作为输入,)(s C 为在扰动作用下的输出,它们之间的传递函数,用)(s n Φ表示,称为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简称干扰传递函数。
系统在扰动作用下所引起的输出为
三、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系统的误差信号为)(s E ,误差传递函数也分为给定信号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传递函数。
前者表征系统输出跟随输入信号的能力,后者反映系统抗扰动的能力。
1、输入信号)(s R 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
为了分析系统信号的变化规律,寻求偏差信号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将结构图简化为如图2)(b 。
列写出输入)(s R 与输出)(s ε之间的传递函数,称为控制作用下偏差传递函数。
用表示。
)()()()()()
()()(2
1s H s G s H s G s G s E s B s G K ===)()()(21s G s G s G =)()(1)
()()()(1)()()()()(2121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s +=
+==
Φ)()
()()(1)()()(2121s R s H s G s G s G s G s C +=)
()(1)()()()(1)()()
()(2212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N s C s n +=
+==
Φ)
()
()()(1)
()(212s N s H s G s G s G s C +=
)
()()(s R s s εΦε=
2、干扰)(s D 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
同理,干扰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称干扰偏差传递函数。
用)(s n εΦ表示。
以
)(s N 作为输入,)(s ε作为输出的结构图,如图3)(b 。
显然,系统在同时受)(s R 和)(s D 作用下,系统总输出,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应为各外作用分别引起的输出的总和,将给定作用和扰动作用相加,即为总输出的变换式
式中,如果系统中的参数设置,能满足1)()()(21>>s H s G s G 及1)()(1>>s H s G ,则系统总输出表达式可近似为
上式表明,采用反馈控制的系统,适当地选配元、部件的结构参数,系统就具有很强的抑制干扰的能力。
同时,系统的输出只取决于反馈通路传递函数及输入信号,而与前向通路传递函数几乎无关。
特别是当1)(=s H 时,即系统为单位反馈时,)()(s R s C ≈,
表明系统几乎实现了对输入信号的完全复现,即获得较高的工作精度。
同理,得系统总的偏差为
)()()()(s N s R s s n e εΦΦε+=
将上式推导的四种传递函数表达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1)它们的分母完全相同,均为)]()()(1[21s H s G s G +,其中)()()(21s H s G s G 称为开环传递函数。
所谓开环传递函数,是指在图2-48所示典型的结构图中,将)(s H 的输出断开,亦即断开系统主反馈回路,这时从输入)(s R (或)(s ε)到)(s B 之间的传递函数。
(2)它们的分子各不相同,且与其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有关。
因此,闭环传递函数的分子随着外作用的作用点和输出量的引出点不同而不同。
显然,同一个外作用加在系统不同的位置上,对系统运动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题:
求图4所示系统的 。
解:1、输入信号)(s R 作用下,系统结构图简化为图5.
)
()()(1)()()
()
()(212s H s G s G s H s G s N s s n +-=
=
εΦε)
()
()()(1)
()()()()(1)()()(2122121s N s H s G s G s G s R s H s G s G s G s G s C +++=
)()
(1
)(s R s H s C ≈
)()()()(s D s C s R s C ,)()((s))()(-1)
()()()
()(-1)()(1)()(-1)
()()
()
(3212221322212221s H s G G s H s G s G s G s H s H s G s G s G s H s G s G s G s R s C +=
+=
2、扰动信号)(s D 作用下,系统结构图简化为图6.
图1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图2 给定作用时的系统结构图
图3 扰动作用时的系统结构图
图4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
()((s))()(-1)]()(1)[()()()()(-1)(1)]
()(1[)
()(-1)
()()(321221123122211222s H s G G s H s G s H s G s G s H s G s H s G s G s H s G s H s G s G s D s C +-=
+-
=)
(1s G )
(2s G )
(3s H +
)
(1s H )
(2s H +
)
(s C )
(s R )
(s D R(s)
)
(1s G E(s)D(s)
B(s)
)
(2s G )
(s H +
图5 给定作用时的系统结构图
图6 扰动作用时的系统结构图
)
(1s G )
(2s G )
(3s H )
(2s H +
)
(s C )
(s R )
(1s G )
(2s G )
(3s H +
)
(1s H )
(2s H +
)
(s C )
(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