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句,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各则语录内容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层面的目标。

原文及译文: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语文及译文: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原文及译文:7.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8.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原文及译文: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原文及译文: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2.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十二章分别阐述的道理《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许多借鉴意义,这篇文章每一则语录都阐述了不同的道理。

体现了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思想。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仁道四、义利观: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的社会功能知识拓展:文中包含很多的成语,请积累。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 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 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 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 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
第十章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 意看了。”
第十一章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 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 (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第十二章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 “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第十三章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 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 可以祷告了。”
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 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 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 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 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 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以下是《论语》的全文翻译(共20篇):第一篇: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二篇: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盂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子产举于昭陵,鱼肠乎其中而无脊,鲍叔牙乎其中而不缺脊,吕不韦乎其中而异于彼诸侯。

且也贤者各自爱,亲之则畏,疏之则怨。

惟伊大孝之人,南面而已矣。

”第三篇:八佾孔子问政:“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子曰:“可以,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上也,民其血狂之。

”第四篇: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五篇:公冶长公冶长以终身之粮,换一宝瑞,三月而末也。

子曰:“怨乎?似之拙与?否则?”第六篇:雍也雍也之言,虽舜、舞、之言舍予,吾必听之。

如用之,则行之;不如用之,则攘臂而扔之。

第七篇:里储里储善耕而不善莳,以耕为先,莳则不及也。

树木成畦,不立而芸,其过之矣夫!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第八篇:公山公山弗扰以费,召,子欲之,以其子之妻召之。

子曰:“公山弗扰以费,完者其如之何?”第九篇:先进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第十篇:泰伯泰伯问:“荀卿治国,何如?”子曰:“好问,其哲不愧。

再拜而谢之。

彼问于我,我对而未尝见其人。

”第十一篇: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十二篇:公孙龙公孙龙三略不望复见于天下,夫然后三年之丧,天下之久丧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藏龙卧虎,言简意赅,让人受益匪浅。

十二章是《论语》中最为关键的章节之一,本文将介绍其原文及翻译,以便更好地了解《论语》中的智慧。

第一章:“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第一章,也是一种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表达。

通过学习不断让自己进步,待人接物时保持愉悦和坦荡,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这种态度正是“君子”应持有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弘扬的教育观。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是讲述如何做一个好的政治家,用德行的高尚来影响他人,如同北斗星定位,影响众星。

只有做到以德治国,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一章是孔子对于周朝正宗礼仪的批评。

孔子认为礼仪应该体现出真正的美德、智慧和道德准则,而八佾舞却成了纯粹的炫耀和虚荣。

这一章也呼吁人们要保持真诚和清廉,而不是给人虚伪的印象。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先行展现自己的仁爱,才能向别人展现美德。

在选择同伴或亲人时,也应该首先看重他们是否有真正的仁爱之心。

道德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影响人们的心灵,这个道理至今依然适用。

第五章:“公冶长篇”“子曰:‘公冶长以练绳为业,又曰:‘伯乐相马,非其之谓也。

’”公冶长以练绳为生,而伯乐却以寻找出色的马匹为己任。

孔子在这一章中告诉人们,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职业和所爱,不要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活和事业选择。

自己觉得值得的,不一定是他人所喜欢的。

第六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善,竞而不伐,全而能弘其道,我未之学也。

’”孔子在这一章中讲述的是自己的学习之道。

他认为要多读书,多接受信息,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然后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信以为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翻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作品介绍:《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又名《论》。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介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丰富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读过《论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自学的过程中。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论语》的原文及翻译,并解析其中的精髓。

《论语》的原文《论语》共有20篇,包含了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一个不同的主题。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些著名语录和对应的原文: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仁篇》)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而篇》)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篇》)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罕篇》)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颜渊篇》)8. 吾日三省吾身。

(《卫灵公篇》)《论语》的翻译《论语》的翻译遵循了汉英对照的方式,以传达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下面是对上述原文的翻译: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Isn't i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When you see a good person, think of becoming like her/him. When you see someone not so good, reflect on your own weak points.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翻译:If your plan is for one year, plant rice. If your plan is for ten years, plant trees. If your plan is for 100 years, educate humanity.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语文八上必备文言文翻译

语文八上必备文言文翻译

一、《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读: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勤奋学习,按时复习。

同时,也表达了对待朋友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待误解和批评的宽容心态。

二、《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解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即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领民众向善。

三、《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义之地才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仁义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解读:这句话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选择居住在仁义之地,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四、《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是个器具。

”子贡说:“什么样的器具?”孔子说:“是宗庙里的瑚琏。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就像器具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挥。

五、《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喜爱所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以上对《论语》中重要篇章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教育、治国、为人处世的看法。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思想家孔子思考人生价值观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伦理理念的总结,是儒家哲学文化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仁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仁的定义、仁的法则、仁的表现以及实现仁的方法,深刻地把儒家思想的重要要素展示出来,可谓是论语乃至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

下面为仁篇的原文及翻译:子曰:“仁义、礼、智、信,为仁之本。

”孔子说:“仁,义,礼,智,信实是仁的根本。

”曾子曰:“仁者先友后臣,友以先礼。

”曾子说:“仁者先交朋友,后从属宰相。

要以礼待友。

”子曰:“先礼,后求仁。

”孔子说:“先以礼待人,后可获得仁者。

”子曰:“仁者无敌于世,不失其节;仁者如昆弥。

”孔子说:“仁者无论什么情况都无法击败,也不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仁者如昆弥般,都是不可动摇的。

”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说:“仁者,不仅能立自己,也能帮助别人立起来;不仅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也能帮助别人达到相同的目标。

”子曰:“仁者,忠信、恭敬、爱人,善行。

”孔子说:“仁者,忠实而诚实,恭敬而虔诚,对人有爱心,善行可贵。

”子曰:“忠则尽仁,而能容人;恭则尽义,而能违人;因其所不足,而发其说。

”孔子说:“忠实可以说明仁的完整,也可以容忍别人的不足;恭敬可以说明义的完整,也可以违背别人的意愿;要根据自身的不足之处,发挥自己的才能。

”子曰:“仁者,行仁不以禄,恶己不以利。

”孔子说:“仁者,不以物质利益去行道德仁义,也不以自身的利益去行恶。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篇原文及翻译1. 《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研究并按时复,不是很令人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2. 《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治理国家,就像北辰那样,坚守自己的位置,而众多星星都围绕着它。

”3. 《八佾篇》黄帝问于王昭君曰:“有冯唐氏者,闻之陈蔡,左右言其状貌。

黄帝愿见,使人因奏,辞曰:“动容貌,失次第。

人容貌美,然后可相见也。

若须黄帝,群臣不定。

”黄帝向王昭君问道:“有位叫冯唐氏的人,听说他的外貌很出色。

黄帝想见一见,派人邀请。

冯唐氏却回答说:‘外貌动容,失去整齐顺序。

只有貌美的人,才可以见面。

如果还想见黄帝,群臣们没有定论。

’”4. 《里仁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礼仪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恢复礼仪,天下就会回归仁道。

要成为仁者,要靠自己,还是要靠他人呢?”5. 《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让你的女儿嫁给他,即使他被关在监狱中,也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罪。

”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嫁给了公冶长。

6. 《雍也篇》子谓雍也:“冯其床,弗谨人。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修其行。

”孔子对雍也说:“褪去你的被褥,表示你对自己不够谨慎。

”孔子说:“古人说话不出口,是因为惭愧还没有修行。

”7. 《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求,诗焉,曰:‘三纲三世,古之人皆死矣,然后今之无道也已。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守信用好求,就有了诗。

说的是:‘古代的三纲五常已经死去,然后才有了今天的无道。

’”8. 《泰伯篇》泰伯始兴,为于成周。

子季康子问:“末师何如?”子曰:“進德相师。

”曰:“退之。

”“退”,字有出,其义“远也。

论语翻译习题

论语翻译习题

1.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这篇讲的是里仁。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唯有仁者爱人,这就是他一辈子奔走呼号的政治理想。

可见孔子诸侯能否采纳他的仁政很是看重。

Lau: The Master said, “He has not lived in vain who dies in the evening, having been told about the Way in the morning.”Gu: Confucius remarked, “When a man h as learnt wisdom in the morning, he may be content to die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un sets.”Legge: The Master said, "If a man in the morning hear the right way, he may die in the evening hear regret."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Lau: The Master said, “The gentleman is versed in what is moral. The small man is versed in what is profitable.”Gu: 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sees what is right in a question; a fool, what is advantageous to himself.”Legge: The Master said, "The mind of the superior man is conversant with righteousness; the mind of the mean man is conversant with gain."3.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文言文翻译

《论语》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如果不牢固,就会忘记。

要忠诚守信,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爱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为‘文’。

”《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享受知识的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以上是《论语》中部分章节的文言文翻译,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思想,对于我们的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全集

《论语》全集

《论语》选读“仁”篇(一)【原文】樊迟①问仁②。

子曰:“爱人。

”问知③。

子曰:“知人④。

”(《颜渊》第一二·二二)【翻译】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二)【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②。

”(《颜渊》第一二·一六)【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三)【原文】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述而》第七·三0)【翻译】孔子说:“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

”(四)【原文】子曰:“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里仁》第四·一)【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五)【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

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翻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六)【原文】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卫灵公》第一五·三六)【翻译】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七)【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卫灵公》第一五·三六)【翻译】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掌控好人的喜好和厌恶之情。

”(八)【原文】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学而》第一·三)【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一)【原文】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

小人怀惠⑤。

”(《里仁》第四·一一)【翻译】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二)【原文】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翻译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翻译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翻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句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篇》《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又名《论》。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里仁篇》26章原文及对照译文如下: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4.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4.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

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

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论语《里仁篇》翻译及原文《论语》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论语《里仁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里仁篇》作者:佚名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篇》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

《论语》原文完整版注音、注释、翻译目录1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全文翻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全文翻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翻译意思为: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义: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文章简介: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翻译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翻译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翻译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①。

”【注释】①逮(dài):及,赶上。

【翻译】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解读】不要轻许诺言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雪公老人《讲要》当中解释这句话说,「古人不轻易出言,惟恐言出而行不及,是为耻辱。

」这个话的意思确实讲的就是这样。

所以古人不讲话则已,一讲话必定是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说到要是做不到,那不就是骗人吗?那是耻辱。

自欺欺人,这是君子最可耻的事情。

所以『耻躬之不逮』,躬就是身,包括自己的行为,不逮就是不及,说到做不到,不行!特别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教育的,有责任劝导别人一起学,但是自己先要做到。

你做到了再说,你是圣人;说了就去做,就能做到,这是贤人;说到做不到是骗人。

朱子《四书集注》当中引「范氏曰」,范氏是宋儒范祖禹,说「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

」说君子讲话、说话、承诺都是什么?尽量不说,不得已才说,这不是说说很难,「非言之难」,说并不难,有什么难的?是因为行之难,你说到就得做到,说是很容易,做很难。

所以古人都是慎于言,而敏于行。

行为上多做,口头上少说,这就远离耻辱。

下面范祖禹又说,「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

」这是常常有一类人,确实是这样,他做不到,他偏偏喜欢说,他不行!但是他轻言,讲话很随便,大言不惭,讲起圣贤之道能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自己你看看《弟子规》,连一条都没做好,这就是耻辱!你说得愈多,不是愈让人笑话,不等于自己打自己嘴巴?所以我们在这台上讲,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天天说,现在都一天说四小时,讲这么多,看看自己做到了多少,很惭愧,圣人是做不到了。

为什么?圣人是做了再说,我们都没做到。

但是要说,为什么要说?还是因为没人说,说得人太少。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翻译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翻译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翻译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摘自《论语·里仁篇》。

意思是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原文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即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
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
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
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
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
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
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
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
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
道的人。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
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
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