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浙江、江苏、辽宁等地均有流行。
• 敏感的鱼类有草鱼、青鱼、鳙、鲮、银鲴、黄颡鱼
等,其中鲮鱼苗最为敏感,广东有些地区鲮鱼苗的
发病率达70%~80%,死亡率高达90%以上;流行 于5~10月,尤以5~7月为甚。 • 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暴 发此病,在几天内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病 鲤 全 身 布 满 白 点 状 卵 甲 藻
草 鱼 全 身 被 卵 甲 藻 包 裹
发病规律
• 本病发生于酸性水(pH5~6.5)鱼池中,放养密 度大,鱼池水浅而又投喂不足,鱼体偏瘦弱 的农村山塘养鱼最易患此病,水温22~32℃ 时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为主要发病季节。
防治方法
• 不论是预防和治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 向池中施放生石灰,每1/15公顷用10~20 千克,每隔1周到10天施放1次,以调节 水质,促使卵甲藻死亡。
症状和病理变化
• 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
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
棉毛状,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
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
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
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
症状和病理变化
• 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 多,鳃上有出血、瘀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斑鳃;
病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 诊断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丝中鳃霉菌丝 寄生状况。
青鱼苗鳃显微镜下可见菌丝 示病鲢花斑鳃示意图
流行情况
• 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我国的广东、广西、
症状
• 发病之初,病鱼在池中成群拥挤在一起,并分成小群
在水面转圈式环游。病鱼的背鳍、尾鳍和背部出现白
点,体表黏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点迅速蔓延
到全身,肉眼观察,容易误诊为小瓜虫病,但仔细检
查,可见白点之间有充血斑点,以尾部尤为明显。病
情后期,鱼体上白点堆积并联结成片,鱼身像包裹了
一层米粉,故称打粉病。此时病鱼多呆滞于水面,游 动迟缓,停止摄食,最终死亡。
第8章 真菌性疾病(Fungal diseases)
鱼类由于真菌(Fungus)感染而患的病,叫鱼类真 危害水产动物的主要是藻菌纲的一些种类,如水霉、 绵霉、鳃霉、鱼醉菌、链壶菌、离壶菌、海壶菌等,
菌病。真菌是具有细胞壁、真核的单细胞或多细胞体。
同时还有半知菌类的镰刀菌,以及丝囊霉菌等。真菌
病不仅危害水产动物的幼体及成体,且危及卵。目前
诊断方法
• 用显微镜检查鱼鳃,当发现鳃上有大量 鳃霉寄生时,即可作出诊断。
防治方法
•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
1.清除池中过多淤泥,用浓度为450mg/L生石灰或
40mg/L漂白粉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季节,
定期灌注清水,每月全池遍洒l~2次生石灰(浓度为 20mg/L左右),必要时可全池泼洒漂白粉(浓度为 lmg/L);掌握投饲量及施肥量,有机肥料必须经发酵 后才能放入池中。
附:鱼类藻类病-卵甲藻病
• 本病又名“打粉病”,在我国东部和南方一 些省中流行,尤以丘陵、山区的池塘养鱼中 较多见。主要为害幼鱼,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冬片鱼种和2龄以上成鱼也曾报告因患此病而 死亡的病例。
病原
• 病原为嗜酸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是一种寄生性单细胞藻类。
预防措施
1.药物彻底清塘,杀死孢子
2.避免鱼体受伤
3.亲鱼受伤后在患处涂抹1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或涂抹
磺胺药膏
4.加强亲鱼培育,提高受精率;选择晴天孵化
5.鱼巢消毒。棕榈皮水煮;水草、塑料绳用药物消毒, 然后洗净 6.产卵池、孵化用具也要清洗、消毒 7.粘性卵最好采用室内淋水孵化
早期治疗
• 外用药(任选一种): 1. 美兰2-3mg/L 2.小苏打(碳酸氢钠)食盐合剂(1:1),8mg/L遍 洒。 • 内服: 任选一种抗菌药拌饲投喂(如磺胺类、抗生素等),以 防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
二、鳃霉病(Branchiomycosis)
• 本病为我国池塘养鱼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主要为害鱼苗、夏花鱼种阶段,发病后
死亡率可达50%以上,为口岸鱼类第二
类检疫Biblioteka Baidu象。
病原
• 病原尚未深入研究,据从形态观察,草 鱼鳃上的类似于血鳃霉(Branchiomyces sanguinis),青鱼、鳙、鲮鳃上的类似于 穿移鳃霉(B. demigrans)。
•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
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
病鲫全身长满水霉
斑点叉尾鮰胸鳍、尾部水霉着生
花鲈头部旧棉絮状水霉
白仔鳗胸鳍上水霉着生
流行情况
•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 26℃均可生长繁殖,有的种类甚至在水温30℃时还可生长繁殖。 繁殖适温为13~18℃。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 伤的均可被感染,而未受伤的则一律不受感染,且在尸体上水 霉繁殖得特别快,所以水霉是腐生性的,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 发性感染。 • 在活的鱼卵上有时虽可看到孢子的萌发和穿入卵壳,但是如果 胚胎发育正常,则内菌丝一般就停止发育,也不长出外菌丝; 当胚胎因故死亡时,则内菌丝迅速延伸入死胚胎而繁殖,同时 外菌丝亦随之长出,当菌丝长得多时,附近发育正常的卵也因 菌丝覆盖窒息而死,这样恶性循环,有时可引起全部卵死亡。 • 河蟹、鳖等也可患病,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河蟹无法蜕壳, 最后死亡。
对真菌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及早
期治疗,有些种类是口岸检疫对象。
一、水霉病(Saprolegniasis)
• 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养殖鱼类和其他水产 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生, 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 值。
病原
• 病原是多种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 (Achly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