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部位刮痧的方法及顺序
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
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
刮痧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弄过,但是还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正确的刮痧的顺序和方向是什么。
顺序: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躯干部、下肢,最后刮足部。
刮拭方向:背部、腹部、四肢从上向下刮(如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从内向外刮。
刮痧全程三步走
以空气新鲜、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
室温过高时应避免空调或风扇的冷气直吹,室温以不低于18℃为宜。
第一步:选择既便于刮痧者操作,又能充分暴露所刮部位,被刮者感到肌肉放松,可持久配合的体位。
坐位适宜刮拭头、颈、肩、四肢、胸、背、腰等部位。
被刮者面向椅背骑坐,双臂放在椅背上,使其身体有所依靠。
仰卧适宜刮拭前头、头顶、侧头、面、胸、腹等部位。
俯卧适宜刮拭侧头、背、腰、髋、下肢侧面等部位。
取俯卧位时腹部下还可垫一软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肌肉紧张。
侧卧适宜刮拭后头、背、腰、下肢后侧等部位。
第二步:选定治疗的部位、穴位,涂刮痧油或美容刮痧乳,实施刮痧操作。
根据体质、病症和治疗的目的,选定并充分暴露治疗的部位、穴位。
用纸巾保护好刮拭部位下面的衣服。
在刮拭的全息穴区和经络穴位处涂上刮痧油,面部则先涂美容刮痧乳,再开始刮痧操作。
第三步:擦净残留刮痧油渍,穿衣保暖,饮温开水。
刮痧退热的操作方法
刮痧退热的操作方法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痧板在特定穴位和经络上进行刮拭,可以起到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
对于一些轻度的发热,刮痧可以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
以下是刮痧退热的操作方法:
1. 确定刮痧部位:通常选取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进行刮痧。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
2. 准备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可以使用牛角板或玉石板,润滑剂可以使用红花油或润肤霜等。
3. 调节室温:在进行刮痧前,应将室温调节到适宜的温度,避免患者受凉。
4. 刮痧操作:将润滑剂涂抹在刮痧部位,然后用刮痧板在相应穴位上轻轻刮拭,力度适中,以皮肤出现红色痧痕为度。
每个穴位刮拭时间一般为2-3分钟,每个部位刮拭10-15次。
5. 观察反应:在刮痧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刮痧,并采取相应措施。
6. 注意事项:刮痧只能作为应急措施,对于高热、炎症等病症,应及时就医。
同时,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慎用刮痧。
在刮痧后,应避免受凉、过度劳累,并适当休息。
总之,刮痧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对于一些轻度的发热,可以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只能作为应急措施,对于高热、炎症等病症,应及时就医。
同时,在刮痧时也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室温调节和注意事项等事项。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忧郁症 【刮痧部位】
背 部:肝俞、胆俞 上肢部:内关、支沟
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
眩晕
【刮痧部位】
头颈部:印堂、睛明、百会、风府 背 部:脾俞、肾俞
腹 部:气海、关元 上肢部:合谷、内关 下肢部:足三里
惊悸
惊悸是指患者自感心中急剧跳动,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 种病症。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失眠、健忘、 眩晕、耳鸣等。主要由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 心等因素所致。
注意事项:
(1)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操作时,手法宜轻,以补为主。刮前可先给面部涂 些美容液或润肤剂,如貂油膏、胎盘膏、护肤霜、嫩肤霜等,刮后可用热毛巾 热敷面部片刻。
(2)面部美容保健刮痧,可每天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坚持数个疗程,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肩周炎
刮痧部位】
颈 部:哑门、风池、大椎。 胸 部:中府、云门、缺盆。 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2)中风偏瘫在刮痧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针灸、理疗、中西药物等方法综合 治疗。
(3)中风偏瘫病人,宜保持情志平静,饮食清淡,起居有常。在治疗期间应 配合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练习。
面部美容保健的刮痧方法:
【刮痧部位】
(1)舌U前额中间向两侧经阳白穴,舌U至头维穴处(见图3示)。
(2)舌明艮部周围:由印堂穴处沿眼眶上缘,经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醪 等穴刮至太阳穴处(见图1示);由四白穴处沿眼眶下缘,经瞳子醪刮至太阳 穴处(见图1示)。
(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 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刮痧操作方法包括哪些部位
刮痧操作方法包括哪些部位
刮痧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刮痧时,常见的操作部位有以下几个:
1. 背部:从颈部至腰部,刮痧时可用力均匀、轻快地刮动手法。
2. 肩部:包括肩胛骨周围,可以用刮痧板在肌肉上方刮动,可缓解肩颈疼痛。
3. 肩颈部:从颈部到肩膀,以及颈部两侧的肌肉,可以帮助缓解颈椎病症状。
4. 上肢:包括手臂、手腕、手指等部位。
可以缓解手臂酸痛、手指关节疼痛等症状。
5. 下肢:包括大腿、小腿、脚等部位,可以帮助缓解肌肉酸痛、腿部水肿等问题。
6. 腹部:从肚脐往外,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腹部胀气。
7. 面部:包括额头、面颊、下颌等部位,对改善肌肤血液循环、淡化皱纹具有一定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手法和力度,以避免损伤皮肤或引发其他不适。
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刮痧操作。
刮痧部位及操作方法
刮痧部位及操作方法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用刮痧板或类似工具在皮肤上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刮痧部位和操作方法:
1.背部:可以用刮痧板从上到下,或者从中间向两侧刮拭。
可以按照颈椎、胸椎、腰椎的方向进行刮痧,每个部位刮痧约5-10分钟。
2.肩部:可以用刮痧板从上到下进行刮拭,可以按照肩髃(肩胛骨下方突起的位置)的方向刮痧,每个肩部刮痧约3-5分钟。
3.手臂:可以用刮痧板从上到下,或者从肘关节向手腕方向进行刮拭。
可以从上臂开始刮痧,然后逐渐移到前臂,每个手臂刮痧约3-5分钟。
4.腿部:可以用刮痧板从大腿上端向下进行刮拭,也可以从大腿后侧向小腿的方向刮痧。
可以按压胫骨前缘和小腿内侧的方向进行刮痧,每个腿部刮痧约5-10分钟。
5.脚底:可以用刮痧板从脚后跟向脚尖的方向刮拭,也可以用刮痧板从内侧向外侧刮痧。
可以按蹭脚心、跟骨的方向进行刮痧,每个脚底刮痧约3-5分钟。
刮痧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 使用刮痧板时要保持刮痧板与皮肤的角度约30度,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损伤
皮肤。
- 刮痧时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油或者刮痧油来润滑皮肤,增加刮痧的舒适度。
- 刮痧时要避免刮到伤口、皮炎或皮肤破损处。
- 刮痧后可能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红斑或瘀血,这是正常的反应,一般会在几天内消失。
刮痧手法与禁忌
刮痧手法与禁忌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在病人身体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称刮痧疗法。
刮痧是我国民间深受群众偏爱的一种治疗方法。
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
方法是: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
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
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下列情况不宜刮痧: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九种症状禁止刮痧全国首届保健刮痧师职业培训会上了解到,我国目前只有职业刮痧师5万名,大多数美容院、洗浴中心里的刮痧师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中国中医研究院杨金生教授说,刮痧的方向、手法、强度、时间和适应症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
杨教授介绍,古代刮痧多应用于治疗夏季和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消化道疾病。
大多数学者认为,刮痧是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
而在当今,刮痧的功能多半是用来防病保健的。
保健刮痧手法更简便,操作更安全,主要针对疾病早期预防、病后康复、功能性病症以及亚健康症候、减肥美容、消除疲劳、提高机能等。
刮痧疗法操作技术规范
刮痧疗法操作技术规范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
(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
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中医护理操作刮痧操作流程
刮痧的正确步骤为头部、面部、肩背部、胸部、腹部、四肢。
刮痧时力道应由轻到重,单方向用力,与皮肤间的角度为45度,每次20-30分钟,每次间隔1-2周。
1、头部:以百会穴为界,头顶部向前额发际处,头后部向后颈发际处,从左至右依次刮拭。
头部也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
2、面部:面部出瘀影响美观,因此手法须轻柔,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
3、肩背部: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4、胸部:胸部两侧以身体前正中线任脉为界,由内向外,由左到右,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过乳头部位。
5.腹部:先找到肋骨,往肋骨下缘刮到小腹的位置,由上向下,自左向右刮拭。
有内脏下垂者,应由下向上刮拭。
6.四肢:四肢由近端向远端刮拭,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应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刮拭。
刮痧操作规范
刮痧操作规范一、操作准备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嫩竹片或硬币一块,边缘光滑而没有玻璃。
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将刮治部位洗搽干净。
二、刮治部位1、背部: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
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取颈部两侧或喉头两侧。
4、胸部:取第二、四肋间,从胸骨向外侧刮,乳房禁刮。
5、四肢:取臂弯(在肘的曲面)、膝弯(腘窝)等处。
三、操作方法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 1 -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
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
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四、刮治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及预防和急救措施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刮痧常用体位及各部位保健刮痧(图)
刮痧常用体位及各部位保健刮痧(图)一、刮痧的常用体位二、人体各部位的刮痧保健方法人体的整体刮拭顺序是:先头部、颈部、背部、腰部,然后腹部、胸部,最后刮上肢、下肢。
刮拭的方向都是从上往下刮拭,胸部处由内向外刮拭。
每个部位先刮阳经,后刮阴经。
先刮人体左侧,再刮人体右侧。
1.头部【刮拭方法】【主治病症】头部刮痧具有改善头部血流循环,疏通全身阳气等作用,可预防和治疗脑血栓、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眩晕、记忆力衰退、感冒、脱发等。
尤其是借助泗滨浮石砭具特有的超声波和远红外的功能,利用砭石梳子对头部进行刮拭,可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2.面部【刮拭方法】(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开始,分别向两侧刮拭,上方刮至前发际,下方刮至眉毛,经鱼腰穴、丝竹空穴等。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向外刮拭,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刮拭,经过地仓穴、颊车穴等。
【主治病症】面部刮痧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可防治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等五官科疾病。
面部刮痧适宜选用S形刮痧板或小多功能刮痧板,以不出痧为度。
3.颈部【刮拭方法】(1)刮拭颈部正中线:从哑门穴刮至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到肩井穴。
【主治病症】颈部刮痧可治疗感冒、头痛、近视、咽炎、颈椎病等。
适宜采用多功能砭石刮痧板或者方形砭石刮痧板。
4.背部【刮拭方法】背部的刮拭方向是从上到下,骶部的刮拭方向是自下而上。
一般先刮背正中线的督穴,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主治病症】可预防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
适宜使用多功能砭石刮痧板或者方形砭石刮痧板。
5.胸部【刮拭方法】(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鸩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
(2)刮拭胸部两侧:以任脉为界,沿肋骨走向由内向外,先左后右刮拭。
(3)中府穴:宜用刮板棱角部从上向下刮。
【主治病症】胸部刮痧主治心肺疾患,可预防支气管炎、哮喘、乳腺炎、乳腺癌等。
简单刮痧操作流程
简单刮痧操作流程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特殊的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
以下是简单的刮痧操作流程:
1. 准备工具:确保刮痧板干净、无破损,并涂抹适量的刮痧油或介质。
2. 选择部位:根据需要治疗的部位,如颈部、肩部、背部等,选择合适的位置。
3. 放松肌肉:让患者放松身体,深呼吸几次,以减少疼痛感。
4. 开始刮痧:用刮痧板的一角或边缘,沿着经络方向轻轻刮拭,力度适中,不要过重。
5. 持续刮拭:每次刮拭约5-10分钟,直到皮肤出现红润或微紫现象。
6. 结束刮痧:用清水清洁皮肤,擦干后涂抹保湿霜。
7. 注意事项:刮痧后避免受凉、洗澡和饮酒,以免影响疗效。
全身各处的具体刮痧方法!看完此图文会刮痧
全身各处的具体刮痧方法!看完此图文会刮痧肩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一个桥梁,肩颈部承担着人体头部血管、神经、经络与全身的沟通,因此可以说肩颈部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体全身的健康。
通过刮痧疏通肩颈部的经络,不仅可以治疗肩井的疾患,对于人体面部的疾病也有很大的改善。
以下介绍肩颈部的刮痧方法:选择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肩刮拭部位,用热毛巾擦拭清洁颈部刮痧坐位肩颈刮拭方法:首先,在颈部涂抹均匀刮痧介质(刮痧油),并用刮痧板的平面在皮肤上摩擦到有热感为度,被刮痧者一定要放松。
其次,先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两侧的天柱向下刮至风门穴刮痧板应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匀一致,从轻手法逐渐加力到中度手法。
整个刮痧过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种渗透到皮肤内部的力,每一条刮痧带刮拭15-30次。
最后,再从双侧的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风池穴和肩井穴采用点压、按揉法。
颈部一律采用轻手法刮痧,刮15-30次。
肩部刮痧颈部俯卧位刮痧让患者将前额面部放于床的凹孔中,俯卧于刮痧床上,保持颈部前屈而充分暴露颈肩部的皮肤,施者应坐在顾客被刮者的正前方。
从后发际正中的风府穴刮向第一胸椎处的陶道穴,然后刮两侧的天柱至风门,使用轻刮法进行,每一部位刮拭15-20次。
刮拭后发际两侧的凹处的风池穴至肩正中部的肩井穴,在两侧肩上进行刮拭,每一侧刮拭15-20次,使用轻手法,风池和肩井可用点压、按揉手法。
背部刮痧具体操作手法中医认为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俞穴,为内脏气血输注之处,刺激背部脏腑俞穴,对五脏六腑的精气有直接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不但是人的支柱,内在的脊髓神经还是人体大脑与四肢末端及内脏联系的桥梁,人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支配几乎都是从脊柱两侧分布出来的。
根据神经分布和经络腧穴的特点,通过出痧的形式,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散热、提高人体抵抗力的功能。
不仅可以祛风泄热,还可以起到调理全身整体功能的作用。
背部刮痧示意图操作程序如下: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中风偏瘫:中风偏瘫的刮痧治疗应待中风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
【刮痧部位】上肢部:(1)刮手阳明大肠经:由颈前部扶突穴处沿颈向肩背部,经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处(见图3示)。
(2)刮手少阳三焦经:由天牖穴处沿肩背部及上肢后侧,经肩髎、臑会、天井、外关等穴,刮至阳池穴处(见图2示);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
(3)刮手厥阴心包经:由胸前天池穴处沿上肢前侧经天泉、曲泽、郄门、内关刮至劳宫穴处(见图1示)。
(4)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下肢部:(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2)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由环跳穴处沿大腿外侧经风市、阳陵泉等穴,刮至悬钟穴处(见图3示)。
(3)刮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由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冲穴处(见图3示)。
(4)刮足太阳膀胱经:由承扶穴处沿下肢后侧向下,经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仑穴处(见图2示)。
(5)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随证加减:中风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确、颊车、地仓、阳白、太阳等穴(见图1示);语言謇涩者,加刮哑门(见图2示)、廉泉等穴(见图1示);元阳虚脱者,加刮关元、气海(见图1示)、涌泉穴(见图3示)。
注意事项:(1)中风偏瘫宜早期治疗,一般在中风发作后两周左右,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刮痧治疗,半年以内是刮痧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年以内疗效较好,三年以后刮痧治疗疗效较差。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一、头部的刮法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
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
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
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
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
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二、面部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
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
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
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
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
以出痧为度。
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
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刮痧疗法操作方法
刮痧疗法操作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刮痧板的类型:1、椭圆型刮痧板(二)刮痧介质:刮痧油、刮痧乳、石蜡油。
(三)握持刮痧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约呈45度角为宜。
(四)刮痧的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五)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六)刮痧的补泻方法常用为: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相对时间较长。
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症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七)刮痧的时间刮痧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刮拭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的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拭。
(八)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1、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
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九)刮痧手法:轻刮法。
二、刮痧疗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1、一定要先在施术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降低对皮肤的损害,而且更可以增强渗透力,加大治疗功效。
2、在患者体表施术时,施术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进行刮痧治疗。
(1)“实则重之,虚则轻之”。
体质较强、病属实证、病情较重的患者用力稍重,时间稍长些;体质虚弱,病属虚证、病情稍轻的患者用力则轻些,时间短些。
七大常用的刮痧方法[真人示范图]
七大常用的刮痧方法[真人示范图]一、角刮法又分两种:单角刮法、双角刮法1、单角刮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抹上刮痧精油,用刮痧板的一角,朝刮拭的方向倾斜45°,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拭,常规刮拭30~50次。
适用部位:全身各个部位2、双角刮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抹上刮痧精油,以刮痧板凹槽处对准脊椎棘突,凹槽两侧的双角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刮痧板向下倾斜45°,自上而下刮拭,常规刮拭30~50次。
适用部位:常用于脊椎部二、面刮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涂抹刮痧精油,将刮痧板的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60°,自上而下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常规刮拭30~50次。
适用部位:背部、腰骶部和下肢部三、平刮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涂抹刮痧精油,将刮痧板的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15°,自上而下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向下的按压力大,常规刮拭30~50次适用部位:适用于身体敏感的部位四、推刮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涂抹刮痧精油,将刮痧板的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45°,自上而下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刮拭速度慢,按压力大,每次刮拭的长度要短,常规刮拭30~50次。
适用部位:常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和下肢部。
五、立刮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涂抹刮痧精油,让刮痧板与穴位区成90°角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做短距离前后或左右摩擦刮拭,常规刮拭30~50次。
适用部位: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六、揉刮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涂抹刮痧精油,以刮痧板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与皮肤的夹角小于15°,均匀、缓慢、柔和地作弧形旋转刮拭,常规刮拭30~50次。
适用部位: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七、点按法刮痧方法:在穴位上涂抹刮痧精油,让刮痧板角部与穴位成90°,垂直向下按压,由轻到重,按压片刻后立即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常规刮拭30~5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各部位刮痞的方法及顺序
根据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特点选用刮拭方法,根据病症需要决定刮拭顺序。
治疗过程中,同一部位的经穴刮拭完毕后,再进行另一部位的经穴刮拭。
治疗时应使患者体位舒适,有利于配合治疗,尽量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
一、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
1、头部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面利法刮拭。
不必涂刮痞润滑剂。
为增强刮拭效
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
太阳穴:太阳穴用刮板角部从前向后或从上向下刮拭。
头部两侧:刮板竖放在头维穴至下鬓角处,沿耳上发际向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
头顶部:头顶部以百会穴为界,向前额发际处或从前额发际处向百会穴处,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后头部:后头部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后颈部发际处,从左至右依次刮拭。
风池穴处可用刮板角部刮拭。
头部也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
全息穴区:额顶带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刮拭。
顶枕带及枕下旁带从上向下刮拭。
顶
颈前斜带或顶颗后斜带及顶后斜带从上向下刮拭。
额中带、额旁带治疗呈上下刮拭,保健上
下或左右方向刮拭均可。
全息穴区的刮拭采用厉刮法。
2、面部
面部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
面部出瘀影响美观,因此手法须轻柔,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
眼、口腔、耳、鼻病的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才可刮出痞。
刮拭的按力、方向、角度、次数均以刮拭方便和病患局部能耐受为准则。
3、背部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
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肩
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
用全息刮痞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
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4、胸部
胸部正中线任脉大突穴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
胸部两侧以身体前正中线任脉为界,分别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过乳头部位。
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5、腰部
腹部由上向下刮拭。
可用刮板的整个边缘或3分之1边缘,自左侧依次向右侧刮。
有内脏下垂者,应由下向上刮拭。
6、四肢
四肢由近端向远端刮拭,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应从肢体未端向近端刮拭,
关节骨骼凸起部位应顺势减轻力度。
二、整体刮拭的顺序
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向下,先头部、背、腰部或胸、腹部,后四肢。
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据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
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再刮拭身体右侧。
三、治疗刮痞实施步骤
1、选择工具
刮痞板应边缘光滑,边角钝圆,厚傅适中。
应仔细检查其边缘有无裂纹及粗糙处,以免伤及皮肤。
2、解释说明工作
初诊病人刮痞时,应先向病人介绍刮痞的一般常识。
对精神紧张、疼痛敏感秆,更应作好解释安抚工作,以便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3、选择体位
应选择便于刮痞者操作,既能充分暴露所刮的部位,又能使患者感到舒适,有利于刮拭部位肌肉放松,可以持久配、的体位。
一般采取坐位,选用有靠背的椅子。
刮腰背部,男士面向椅背骑坐,女士侧坐,使其身体有所依靠。
刮胸腹部、上肢及下肢前侧采取正坐位。
刮下肢后侧采取双手扶靠椅背的站立姿势,病情重或体力衰弱的虚证病人可采取卧位,根据刮拭部位的需要仰卧、俯卧或侧卧。
被刮拭部位肌肉放松有利于操作。
4、涂刮痞润滑剂
暴露出所刮拭的部位,在刮拭的经络穴位处涂刮痞润滑剂。
使用活血润肤脂可从管口中挤出少量,涂抹在被刮拭部位,用刮板涂匀即可。
如使用刮痞活血剂则将瓶口朝下,使刮痞活血剂从小孔中自行缓慢滴出,忌用于挤压。
因刮痞活血剂过多,不利于刮拭,还会顺
皮肤流下弄脏衣服。
5、刮拭
手持刮板,先用刮板边缘将滴在皮肤上的刮痞润滑剂自下向上涂匀,再用刮板薄面
约1寸宽的边缘,沿经络部位自上向下,或由内向外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
注意每次刮拭开
始至结束力量要均匀一致,每条经络或穴区依病情需要刮20至30次左右。
补泻手法
刮痞疗法以刮板为了具进行治疗,对不同体质与不同病证者应采用不同的刮拭手法。
临床分为三种手法: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
刮拭手法是根据刮拭力量和速度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
1、补法
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能激发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
临床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形体瘦弱之虚证患者。
2、泻法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
临床多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实证患者。
3、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亦称平刮法,有三种刮拭手法。
第一种为按压力大,速度慢;第二种为按压力小,速度快;第三种为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
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而灵活选用。
其中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的手法易于被患者接受。
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
之间,常用于正常人保健或虚实兼见证的治疗。
补泻手法的原则适用于前面介绍的面刮法、角刮法、拍打法。
二、各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刮拭手法。
但不论何种证型,均应以补刮开始,然后根据体质和部位决定按压力的大小,再逐渐向平刮、泻刮法过渡,使患者有适应的过程。
虚证型患者,以补刮法为主,治疗过程中在补刮的基础上,对主要经络穴位,可以短时间运用平刮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实证型患者可以泻刮法治疗后,以补刮法收尾。
或在治疗结束后,对所治经络采用疏经理气法调补气血。
掌握脏腑辩证方法者,可据病情灵活运用,如虚实夹杂型,对经气实的经脉施以泻刮,经气虚的经脉施以补刮。
三、决定补、泻效果的因素
补、泻效果是由机体状态、腌穴特性和刮拭下法一种因素决定的。
刮拭手法是其中
的一种因素。
机体状态与补泻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当机体正气充足时,经气易于激发,刮拭
补泻调节作用显著;当机体正气不足,经气不易激发,刮拭补泻调节作用缓慢。
腌穴的特性也是一种因素,有些腌穴有强壮作用,如足三里、关元,刮拭这些腌穴可以补虚。
有些腌穴有泻实作用,如肩井、曲池,刮拭这些腌穴可以泻实。
中医经络的理论认为“顺经气而行则补,逆经气而行则泻”。
在刮痞疗法中,保健刮痞和一般病证治疗不必拘泥于这一理论,主要以刮拭手法的速度和力量进行补虚和泻实。
对于体质较弱的虚证,可参考这一理论按经气
的运行方向刮拭进行补泻。
经络全息刮痞法的种类与疗程
经络全息刮痞法分治疗刮痞和保健刮痞,可根据健康状况分别选用,治疗刮痞有严
格的时间限制,保健刮痞无时间要求。
刮痞疗法的疗程无明确的时间规定,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一、刮痞的种类
1、治疗刮痞
治疗刮痞适用于各种病证的治疗。
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的作用。
治疗
刮痞必须涂刮痞润滑剂,按上述实施步骤进行。
面部治疗、保健刮痞或美容刮痞可涂活血润肤脂。
刮痞活血剂不可直接涂在面部,以防流入眼内,可先将少许滴在刮板边缘处再利拭面部.
2、保健刮痞
保健刮痞适用于健康人预防疾病,或慢性病的恢复期以及两次治疗刮痞之间应用。
保健刮痞的作用是激发经气运行,疏通经络,舒筋活血。
保健刮痞不使用刮痞润滑剂,用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