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蒙学与中国文化精髓(2011、9、26)陈文忠
一、传统蒙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蒙学”含义
1、“蒙学”辞源
“蒙学”一词,源于《易经》。
《易经》前四卦:乾、坤、屯、蒙
乾卦第一:天乾
坤卦第二:地坤
屯卦第三:初生
蒙卦第四:蒙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蒙卦”释义:
《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今译: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3、“蒙学”含义
古代“蒙学”也称“蒙馆”,是古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等。
“蒙学”者,启蒙教学也,通过识字教学和诗礼教育,开发童蒙智慧。“蒙学”被古人视为“圣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机构分为三级:蒙学堂、寻常小学、高等小学。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五岁,修业四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仅有章程,并未开办。
(二)蒙学之书的产生
蒙学之书,由来已久。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
秦代李斯的《仓颉篇》:秦朝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改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仓颉篇》。原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一名《急就章》。今本三十四章。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学字。首句有“急救”两字,故以名篇。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蒙学名篇《千字文》,就其编撰意旨而言,仍以识字为目的。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载,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子读书,让殷铁石选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周兴嗣,并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利用一夜时间,将这些字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些文字一经组合,不仅连贯押韵,而且文意完整,由于构思精巧,文采飞扬。人们往往视《千字文》为美妙的文章,反而忽略了它初始的编撰用意。
(三)蒙学之书的发展
蒙学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与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平民对知识的需求密切相关。
古代“四民”,称“士、农、工、商”。教学与教材出现事实上的“双轨制”:“士”:“学以居位曰士”,居位就是做官;要做官,非通经籍、应科举不可,儒家经籍便成了士大夫阶级的法定教科书。“农、工、商”:无非“辟土殖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但也需粗通文字,以应付生计,不得不另求简便之路。“蒙学”于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兔园册》:据王应麟《困学纪闻》,为唐梁王李恽僚属杜嗣先著。李恽有兔园,因以名为《兔园册》。收集古今事迹,用对偶文句匪类编集,分四十八门,三十卷。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学童读本。此书已佚,仅存序文残篇,见《鸣沙石室佚书》。《新五代史·刘岳传》:“岳名家子,好学,敏于文辞,善谈论……宰相冯道世本田家,状貌质野,朝士多笑其陋。道旦入朝,兵部侍郎任赞与(刘)岳在其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道反顾何为?’岳曰:‘遗下《兔园册》尔。’《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故岳举以诮道。道闻之大怒,徙岳秘
书监。”(《新五代史》,第632页。)
《兔园册》,后用以指读书不多的人当作秘本的肤浅书籍。
隋唐五代,蒙学读物的功能为之一变。这一时期蒙学读物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识字的功能已逐渐减退,而知书达礼的功能不断增强,宣扬伦理道德和传授历史知识成了主要特色,前者以《太公家教》为代表,后者以《蒙求》为代表。
《太公家教》是唐中叶以后在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它主要辑录前人的嘉言警句而成,其内容以道德说教为主,强调教子之法,常令自慎。言不可失,行不可亏。”其行文以四言为主,亦杂以长短不一的句式,这种体式对后世的《增广贤文》、《名贤集》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李瀚撰写的《蒙求》,采取经传故实,编为四言韵语,共596句,2389字。全篇对仗工整、韵律纯正,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之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医药、占卜等等,确实是一部知识性的教材。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曰:“自中唐至于北宋,是书为童蒙课本,最为通行”。
宋代的“村书”:陆游《秋日郊居》第七首:“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陆游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此类为田夫牧子所诵读的“村书”,便是唐宋以降的“蒙学”书了。
宋、元、明、清则是蒙学读物的繁荣时期。据粗略统计,这段时期蒙学读物的数量不下于千种,较此前的任何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流传后世的蒙学读物,像《百家姓》、《神童诗》、《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大都上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民间少儿教育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蒙学读物专门化的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仅以伦理道德教育的读物为例,就可见一斑。对学童直接进行道德教化的读物,当以南宋陈淳的《经学启蒙》和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为代表。《经学启蒙》开篇就说:“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性相近,道不远。”依次陈说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等等的行为规范。《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荣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演化为三字一句的韵语,阐说孝弟、谨信、仁爱、力学等伦理规范。
二、传统蒙学的种类与教学
(一)蒙学的分类
清代·郭尧臣:“蒙学诗”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陈,天地玄黄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
就中一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俗称“三、百、千、千”,是传统蒙学的基本教材。此外,常见的蒙学书还有《弟子规》、《五字鉴》、《神童诗》、《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以及《大学》、《中庸》等等。
传统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知识类:识字:《千字文》、《百家姓》、《捷径杂字》、《包举杂字》等等;
识事:《幼学琼林》、《重订增广贤文》
识史;《龙文鞭影》、《五字鉴》
2、伦理类:《三字经》、《经学启蒙》、《弟子规》、《弟子职》、《女儿经》等等。
3、诗歌类:《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等等。
(二)蒙学的教学——四阶段:伦理教化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第一阶段;识字与写字——《千字文》、《百家姓》、《捷径杂字》、《包举杂字》等等;
第二阶段;识事与识史——《龙文鞭影》、《幼学琼林》:“读了《幼学》走天下”。
第三阶段;韵文训练——《声律启蒙》、《千家诗》、《唐诗三百首》
第四阶段;阅读与作文——《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古文笔法百篇》、《四书集注》。
(三)传统蒙学的功能:赤子之心与心灵陶冶——“哲学中的婴儿”
陆陇其《松阳讲义》论“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