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情感世界与美学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92915 美学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定稿)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其实,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

词曲中物象“藤、树、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因此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透过“形”看到“神”,挖出作品的主旨。

王国维对美学三种境界的认知。

王国维对美学三种境界的认知。

王国维对美学三种境界的认知。

我十八岁读大学,一直到现在,在大学时代所学到的关于古典诗学的审美,到现在的记忆还特别深。

古典文学课老师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在黑板上写出他的名字,老师还特别幽默,用粉笔把他的头像画出来,这个人就是王国维。

他的最杰出的作品是《人间词话》,他是这么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孤独是一种骄傲,作为一个文学爱好或者写作者,你必须经历孤独感,当你真正意识到孤独感的时候,你离正式下笔就不远了。

你同时要意识到,这个孤独跟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是一层浅水,而孤独是更深的湖。

第二种境界是什么呢?王国维是这样讲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们处在人生中,而人生充满苦痛,我们有幸来过,活着并忍耐着也是一种幸运。

面对我们曾经爱过而得不到的人,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我突然想起萧伯纳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人生有两种痛苦,第一种痛苦是得不到你心爱的人,而第二种痛苦是你得到了你心爱的人。

第二种痛苦比第一种痛苦更残酷,萧伯纳没有继续说下去,他的潜台词是这样的:得到便意味着失去,你得到心爱的人,你最终还要失去心爱的人。

只有认命,才能保有尊严,这是一种坦然面对的心境,这也是王国维讲的第二种境界。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境界,是一种恍然大悟,拨开云雾见蓝天,一种突然而至的释然,既悲且喜的高峰体验。

刚才谈到王国维对美学三种境界的认知,是想对年轻的朋友们说,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文学名作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也在不断地提升,坚持下去,文学之美和文学的魅力,才能成为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在读到一首好诗,可能比自己写出来一首好诗更为兴奋的道理。

这些年,读到中国当代诗人写出好的诗歌,我发自内心为他们高兴,因为我读他的作品我便处在他所创作的诗歌氛围里面,而在这一刻,或者说几分钟里,我的时间是诗歌的时间。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作者:马懿睿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5期摘要:王国维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在王国维先生的作品中,他对古文字、西北史地、蒙古史料、中国戏曲史以及词学等方面研究颇多,有关美学的作品比较少。

但是这仅有的少部分文章却开创了近代美学史上的新篇章。

本文对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实行了研究。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思想研究引言作为美学体系中的经典之作,《人间词话》将中国美学和诗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不但构建了以“境界”为中心的鉴赏诗词准则,还提议了“大词人”、“真感情”等诸多拥有特殊意义的观念、界限,更深层次地体现了王国维先生内心深处的人生美学追求。

可以这么说,王国维先生对我国现代美学与艺术精神的进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1]一、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形成王国维先生的美学思想不仅承袭了我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精华之处,更汲取了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部分看法,其美学思想是完美的中西结合。

王国维先生全面地研究过西方哲学和美学历史,并用心学习过西方学者叔本华与康德的美学思想。

所以,他在文章中,数次引用尼采与叔本华的相关语录,这在当时的词话中是独一无二的。

王国维先生的哲学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

总的来说,王国维先生的哲学思想进步历经三个阶段。

[2]第一阶段,王国维先生全面地学习过西方哲学史,且用心地研究过叔本华、康德、洛克、休漠等学者的作品,尤其赞赏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他觉得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观点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进步思想。

但是,他意识到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是“半出于其主观的气质而无关于客观的知识”,即叔本华所推崇的哲学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客观的唯物主义。

在万般不舍和纠结的情况下,他停止了对哲学的研讨。

[3]第二阶段,王国维先生在备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完成了诗词写作,在其相关作品中,运用了诸多以诗词、词话为主的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文章,汲取了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的精粹。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努力。在王国维看来,现实人生深陷入各种功利织网中,这是造成人生悲剧体验的根源。
11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解脱之道,就在于进入纯粹、超功利的审美体验中。第三章论述了“悲剧人生的审 美超越”这一理论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展现与应用。王国维要求作品要 以对真理之追求为前提,非常重视作品的独立价值,他把寻求真理作为审美独立性的追 求。王国维吸收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哲学中的“超功利”学说,反对为一时之功利的“鲡 镪"、“文绣”的文学。王国维一方面颦决反对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价值观;另一方而,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姓名:黄晖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游小波 20080801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王国维青少年时代的“苦痛"人生经历与其所受到的中外文化的影响出 发来探讨其美学体系的内在系统性,以揭示王国维美学思想对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这一 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王国维这一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本文认为,王 国维所遭遇的苦痛人生经历造成了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这种悲观主义思想在叔本
中文文摘
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王国维的开拓之功可谓巨大,王国维开启 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王国维以天才的敏锐洞察到20世纪初美学转向的大潮,他把 美学引向了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的紧密相关的现代美学的审美底蕴。 王国维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寻与他的文学研究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现象,王国维 把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渗入到了他的的血液当中, 成为其生命的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深处涌动着生命底蕴。在王国维的美学思考中凝聚 着他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关切、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寻求超越的努力,并且正是围绕这一 切所展开的思索与寻求超越的努力在全部意义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悲剧人生”是王国维人生思辨的理论基点。他以人生苦痛为出发点,去探究文学 如何解脱其苦痛的艺术规律,从而构建起王国维独特的诗学。王国维诗学是以“人"为 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存,思考人类的苦痛并期望以“审美精神”来实现人类苦痛解脱途 径的学说。 因此,本文将从“悲剧人生”角度出发,探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悲剧人生的审美 超越"这一精神内核,以及其诗学建构、历史价值这几个方面对王国维诗学做一个整体 上的关照与论述。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集,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诗歌世界。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就是以自然和宁静的美感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王国维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极具美感的宝库,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源泉,他热爱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感受。

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他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美丽的风景,还有生机勃勃的鸟兽描绘得非常生动,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其次,王国维也极尊重宁静之美。

他认为,宁静是所有美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也是灵感的源泉。

他的诗歌里,常常能看到他对宁静的追求,他把梦中的宁静海洋、宁静的湖泊、宁静的夜晚等描绘得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的恬淡美感。

最后,王国维也认为,人们应当以理智的审美来衡量美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抨击空洞的浮华,赞美纯粹的审美,他认为,只有经过理智审美的过滤,才能把美的真谛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和理智审美完美融合起来,把自然和宁静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他的诗歌激发了读者对美的追求,也指示我们正确认识和追求美的真谛。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

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看艺术作品的“意境”内容摘要:文章从王国维的美学角度肯定了艺术作品的意境,分析了艺术作品具备意境的条件,并提出了欣赏艺术作品意境的方法。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艺术作品意境意境指的是诗(词)、画、戏曲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界。

意境的形成,应有赖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场景)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相融,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诗、赋、词、曲、小说、骈文、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中西美学“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把“意境说”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成为他的文艺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部分。

他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

”由此可见,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

他认为有无境界,以及境界之深浅是衡量作品的标准。

从他的美学角度看,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托物抒情,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

那么,按王国维的美学标准,艺术作品怎样才是有“意境”呢?一、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王国维认为境界的实质,就是作者主观因素和所描写的对象,也就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以及上文引用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认为心境和物境都包含在境界中,即所谓“情景相生”。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二、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 精神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传统文化 精神的精髓。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境界说”是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他 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有真实、深刻和独立的意境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 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得益 彰,体现了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一、《艺概》对《人间词话》的 直接启迪
《艺概》是刘熙载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是中 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人间词话》则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 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作品。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大量引用了 《艺概》中的内容,这无疑证明了《艺概》对《人间词话》有着直接的启迪作 用。
概述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20世纪初。这部作品集中体现 了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间词话》 中,王国维对美的本质、文学的价值、诗人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 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分析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传承与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主张 创新。他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应深入学习古人精华,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勇 于创新。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学价值。
参考内容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 诗词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从现代美学观念出发,把传统的"境界"说进行了 一番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需要。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 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美学家。

他的学术成就、诗歌创作和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间词话》和《笔记》两部作品中,其中关于“古雅”和“意境”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古雅”——呈现的是一种内在的审美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审美品质特征,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他将“古雅”看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气息。

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情感,它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标准。

古雅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而是一种内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审美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古雅”是一种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认同,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气质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阐释和理解,人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审美情感和内在情感,体味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情感魅力。

三、结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美学思想通过对“古雅”和“意境”的探讨,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理解。

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学习和领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让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的审美视野和文化情感。

希望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学习和领悟,使我们更加热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术的舞台上展现出更为绚丽多彩的光彩。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

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

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

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

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去。

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王国维。

忧郁的性格,悲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担,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性格上也异常敏锐。

恰恰在他青年时代,正好又面临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根本找不到出路。

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热爱自由,有着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抱负。

陈寅恪为其撰写的碑文写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王国维思想的形成,除了他自身性格造就外,还必须要提到的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文学批评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对于美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人"和"诗词意境"等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首先,王国维主张"以美育人"。

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存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提倡人们通过欣赏和创造美,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认为,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能够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促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

王国维的"以美育人"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奠定了一种以美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诗词意境"的概念。

他认为,诗词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还要追求一种高度的意境,即通过表现特定的意象和意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要追求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意境的最高境界。

他通过对诗词的解析,强调了表达意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追求意境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还重视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有层次的,通过艺术的安排和选择,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他强调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体的,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种高度的艺术整体。

他在批评古代诗词时,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种注重形式和结构的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其"以美育人"的思想和对"诗词意境"的追求,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

他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内容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文的‎美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和戏曲方‎面,卓有贡献。

虽然,他的美学理论‎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对人生有着悲‎观色彩,具体论断亦不‎一定都准确,但是,其对封建主义‎儒家文学理论‎专讲“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种‎突破。

此前,梁启超、黄遵宪致力于‎“诗界革命”,偏重于内容带‎有政治色彩,而对于诗中美‎的境界的艺术‎塑造探讨很少‎。

近代讲美学是‎从王国维开始‎的。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文艺批评是有‎历史贡献的,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1)以《红楼梦评论》为例《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的一篇重‎要美学论文。

王国维借对《红楼梦》的评论,表达了他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

他以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为基础,融含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人生作出的‎分析是:人既有身,就必有欲望,有欲望就不可‎能没有追求。

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就会有其他的‎欲望随之而产‎生,如此生生不已‎、循环往复,人就永远处于‎欲望不能被满‎足的苦痛之中‎。

但是,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获得了‎满足,人不再有新的‎欲求对象了,人也不会感到‎幸福。

因为当人无所事事的时候,空虚、无聊、厌倦之情就会‎立刻同人袭来‎,这时生活本身‎就将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这同样是一种‎痛苦。

由此,王国维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即欲望,人生即痛苦。

王国维将入生‎的本质归于欲‎望与痛苦当然‎片面,但这种敢于直‎面人生、不粉饰和掩盖‎人生患难的生‎存态度是比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要深刻的。

王国维还把对‎《红楼梦》美学价值的体认与对国民性的剖析结合起‎来。

他认为中华国民的精神是世‎间的、乐天的,表现在艺术趣味上,则是喜欢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结局。

《红楼梦》却一反这种传‎统的乐天文化‎,以悲剧告终,从而使人透彻‎地看待人生与‎痛苦的关系,虽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但这正是其深‎刻美学价值之所在。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王国维的时代开始接受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而真正对王国维产生影响或者说被他所接受的只有叔本华一家之说,而对于康德、尼采等并未接受太多,基本采取了与叔本华一致的观念。

在接受叔本华思想中,王国维将重点落在了叔本华美学中,并与传统审美经验做论述,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叔本华美学的转化上,他主要将叔本华美学思想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在文学批判中展示美学主张,极少抽象地谈论美的概念、美的本质。

虽然王国维深受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曾两度以前清遗老身份投江殉情,但在对待传统审美趣味上,王国维大胆以西方美学价值标准对其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一切美皆形式之美”,并把美的形式分成“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

第一形式指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客观现实中的美;第二形式指客观现实反映在各种艺术中的美的形式,也就是由客观自然之美的第一形式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并系统地将西方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综观历史,中华文化到了近代日渐衰落,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每况愈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审美上的停滞、疲劳。

王国维感慨:"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长久以来,美学一直附庸于儒家的政治主张需要与伦理实际需求。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地位,致使艺术形式停留在如何生计、如何服务的层次,不能进入存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最终沦落为情感表达与宣泄的工具,失去了更为纯洁、质朴的精神品位,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无意识伤害。

《红楼梦》的成书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似乎又回到了《山海经》的混沌缥缈、《诗经》的柔情浪漫另一方面又对权力、政治的一反常规地否认。

对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讲:“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情感世界与美学研究摘要王国维的灵魂之苦是他美学研究的内在发端之一。

他的情感世界不仅有个人的生命体验,还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造成他情感世界的苦闷原因主要是理想难以实现、身心脆弱以及对生命本体的追问。

王国维一度把美学研究作为其情感的栖居地,但最终由于情感的无法排解和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导致其学术转向。

关键词:王国维“忧生”“忧世”美学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中国近代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引进和建立的重要时期,追溯当时美学家的心态,描述学者们的心路历程,对还原美学学科的初创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也能从中了解中国最早的美学家们的学术选择和人生选择。

根据王国维在自序中的说法和他著述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者们大多注意到了王国维心灵的苦闷,并把灵魂之苦作为王国维哲学美学研究的动力。

王国维的忧郁首先来自于他先天的个性气质,也来自于后天的文化修养。

我们谈及王国维的苦闷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命体验,还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时期的边缘感觉。

一“忧生忧世”说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国维是一个不问世事的学者,似乎他只谈学术不问世事。

不仅政治态度保守,研究领域也总是和学术主流有一定的距离。

其实,王国维立足于现实世界,超然而不漠然,他自己就提出了诗人“忧生”、“忧世”的说法。

《人间词话》里还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显然,在王国维的心目中,“忧世”的境界更大。

事实上,王国维作为一个从“士人”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过渡型人物,也不可能没有“忧世”情怀。

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人生世事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

他研究美学,从关注个体生命出发,以“生活之欲”解密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不能忘记他面对大众的振臂一呼。

他曾在《去毒篇》中指出:“我国衰弱的原因,不在于国民的资格,不在于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道德的衰败,而在于国民情感上没有希望和慰藉。

”寻找精神慰藉,拯救国民于无希望之中,在王国维看来是头等大事。

王国维研究戏曲,也出于振兴中国戏曲的考虑。

他研究甲骨文、敦煌文献,未尝没有把握历史机遇、振兴中国学术的初衷。

他研究西北地理,符合当时对边疆地理了解的需要。

王国维也关心时事,在书信中,他与友人多次谈论时局、政治。

通过私人信件,我们可以看出青年王国维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即使人到中年,王国维也对政局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关心。

在王国维的情感世界中,“忧生”与“忧世”并存,个人的精神危机和民生疾苦是互动的,在审美领域摆脱个人困境和为国民寻找情感慰藉的希望是互通的。

二忧从何来王国维为什么会有深沉的“忧生”、“忧世”情感?他的忧患从何而来?美学研究在他的情感世界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877年,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

王氏家族人丁稀薄,王国维出生之时,其父年逾三十,整个家族对王国维出世的欣喜和期望自然可想而知。

家族的期望,并没有给王国维带来幸运。

王国维幼年丧母,父亲又不在身旁。

他的幼年经历中,既欠缺母爱的关怀,也缺乏父亲角色在场。

这种缺失让王国维的内心深处更渴望情感的抚慰,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提及到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

比如,他记录了歌德母亲的聪慧、美丽、高尚、朴素,认为歌德在文学上的天赋是来自于他的母亲。

他还反对叔本华的遗传说——形体、智力、意志皆得自双亲不可分割(叔本华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意志来自于父亲,作为附属物的智力种类及程度来自于母亲)。

即使在父亲乃誉公归家以后,我们在他的日记中似乎更多见的是对王国维课业的要求。

这位严父也许没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所以王国维形成了落落寡欢、沉默寡言的性情。

他酷爱读书,除了早慧、勤奋的因素,恐怕也有不善与人交往的原因。

王国维似乎没有年少轻狂的岁月,他一开始展示人前的就是少年老成的模样。

及冠之年王国维与莫氏夫人完婚,20岁就开始为生计奔波,独立承担家业。

王国维并没有因为清贫的家境和不幸的遭遇变得冷漠麻木,相反,在他不善言辞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孤独、热情、真诚的心灵。

我们读王国维的诗词,就能感受到他情感世界的波澜。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忧郁主要来自于性格—理想—际遇三者之间的张力。

如果分别从现实理想、情感历程、价值求索三个角度来说的话,王国维的忧郁主要来自于三对矛盾中:志向远大与怀才不遇;身心脆弱与命运坎坷;对人生本质的惶惑与解惑。

美学一度是他寻求精神安慰的乐园。

王国维志向高远,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

王国维第一次可能会影响人生的选择就是走科举之路。

王国维小小年纪就被称为“海宁四才子”,16岁就考中秀才,从此以后考场失意。

科举失败后,王国维回到海宁暂时做了一名塾师,他并不甘心,就在1897年的农历年底还曾和同乡张英甫等人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可是由于资金的关系,这个有可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师范学堂的计划仅仅停留在设想阶段。

王国维的第二个选择是投身自然科学,或者这个选择并不完全是王国维的自觉自愿。

王国维初到上海写下了《杂诗》三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1901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留学日本,在藤田剑峰的安排下进入东京物理学校。

在日本留学期间,王国维日习英文,夜习数学。

然而,王国维并没有成为一个科学家,而是对哲学、美学产生了兴趣。

第二个矛盾是身心脆弱与命运坎坷。

王国维的身体状况不佳,视力不好,还有腿疾和胃病。

在日本留学一段时间,后来不得不因为腿疾回国。

到了晚年王国维重病缠身。

他的经济状况一直谈不上富裕,时务报社时期,薪水微薄。

辛亥革命时期东渡日本,经济上依靠罗振玉的帮助。

1916年回国,供职于仓圣明智大学,主要也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

随着王国维声名雀起,经济状况也有了起色。

根据王国维1923年的通信,他在北大担任通讯导师期间,三个月薪金是300元。

1925年王国维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

但王国维无心理财,再加上爱买古书,家里人口又多,晚年依然身无余财。

他在遗嘱里说没有分文财产,可见王国维的生活还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

王国维在情感上也是脆弱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反映了他的情感特征。

王国维着意展现的是一个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人间”。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人间词》共115首。

笔者统计,在115首词中,提到“人间”的有33首。

其中,属于人间词甲稿的有19首,属于人间词乙稿的有11首,最晚的可能作于1908年。

出现“人生”字样的词有两首,“少年”字样的有三首。

且从1904年到1907年间,正是王国维美学用力最勤的时期。

王国维的词,直接揭示了其美学研究时期的情感世界。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里,有对亲人的思念,如:绣衾初展,银旋剔,不尽灯前欢语。

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禅无数。

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

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

——《鹊桥仙》王国维也很珍惜朋友。

他约樊志厚给《人间词话》写序言,又知樊性情懒惰,便写好序言一并寄去。

可王国维又是孤独的,朋友并不多,人际关系也是困扰他的一个因素,他在词中写道: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

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

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

——《八声甘州》王国维的多愁善感还表现在伤春悲秋,寻常景物在他那里都被涂抹了一层凄苦的色彩。

其词中较常出现的意象有雨、夕阳、秋柳、残花、落叶、孤雁。

王国维是一个渴望真情且懂得珍惜感情的人。

他特别强调“真”,他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真”不仅是他评论文学的标准,还是他生活的理想境界,具有某种人生信仰的意义。

第三,惶惑与解惑。

王国维在中西哲学的交汇点上必然产生“人应该是什么”的思考,其根源于近代社会个人本体意识的觉醒。

这也正是王国维诗词不同于前人的特质,即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对人本质的惶惑让青年王国维的精神世界爆发了一次思想危机: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的出现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真正的自我是什么?人是否有能力寻找到答案?“我身即我敌,外物非所虞。

人生免襁褓,役物固有馀。

”“身”一直是王国维追求“大道”的束缚。

为了追求“大道”,要摆脱束缚和情感上的苦闷,在理智上他试图做一个强者。

他特别向往“超人”,推崇叔本华美学的天才论和“智力上的贵族主义”,对此他毫不避讳。

可他又发现了天才不得不承受的痛苦。

事实上,叔本华本人也认识到了天才的寂寞和悲剧命运。

天才的创作和脑力高于时代,自然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同。

人生的幻灭感和天才的苦痛让王国维的“解惑之旅”充满了悲剧感。

三何以解忧王国维试图通过审美及美育获得情感的慰藉。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中国自古就有的。

现代美育思想却不是从中国古代的“美育”直接发展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目的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还是对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反拨。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以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为知识背景,是在“教育救国”的观念上抱着救亡图存的目的发展起来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美育”一词最早由蔡元培于1901年所作的《哲学总论》引入。

王国维刊于1903年8月的《教育世界》上的《论教育之宗旨》已经明确使用了美育这一概念,也是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美育之价值与功用的历史文献。

王国维从1903年到1907年还写下了《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孔子之美育主义》、《教育家之希尔列尔》、《霍恩氏之美育说》等一系列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王国维阐释了现代的美育思想。

首先,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来源看,他主要选择了席勒的美育思想。

王国维继承席勒的美育思想有三个方面:第一,注重美育和德育、智育的联系,认为美育是塑造“完全之人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划分是建立在对康德哲学的接受和人心理功能的区划以及人生存方式的认识基础上的。

第二,认为通过艺术和其它审美现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人带来情感的慰藉,还是人具有超越性的体现。

第三,王国维继承发展了席勒的游戏说,是在康德哲学的“天才论”和“超利害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真正的大诗人不满足于发表自己的情感,而以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为满足。

除了在学理上探求美育的心理机制和理论外,王国维还在具体的科目设置上体现了美育思想。

他认为小学阶段音乐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调和感情,除了声音美之外,还要有歌词美。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美育论是从情感入手疗救人生的,美育指向人格的完整和高尚。

美育的目的就是治疗感情上的空虚,并且由于审美的无利害性质,人可以摆脱生活之欲的控制,得到最纯粹的快乐。

与之相比,虽然梁启超的美育论也是从情感的角度进入美育的,但是他更强调的是美育的社会功能和效应。

在王国维研究美学前,可以说他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一直没有找到一块适合自己的阵地。

在苦苦寻觅之后,他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投身的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