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情感世界与美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的情感世界与美学研究
摘要王国维的灵魂之苦是他美学研究的内在发端之一。他的情感世界不仅有个人的生命体验,还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造成他情感世界的苦闷原因主要是理想难以实现、身心脆弱以及对生命本体的追问。王国维一度把美学研究作为其情感的栖居地,但最终由于情感的无法排解和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导致其学术转向。
关键词:王国维“忧生”“忧世”美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近代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引进和建立的重要时期,追溯当时美学家的心态,描述学者们的心路历程,对还原美学学科的初创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也能从中了解中国最早的美学家们的学术选择和人生选择。
根据王国维在自序中的说法和他著述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者们大多注意到了王国维心灵的苦闷,并把灵魂之苦作为王国维哲学美学研究的动力。王国维的忧郁首先来自于他先天的个性气质,也来自于后天的文化修养。我们谈及王国维的苦闷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命体验,还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时期的边缘感觉。一“忧生忧世”说
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国维是一个不问世事的学者,似乎他只谈学术不问世事。不仅政治态度保守,研究领域也总是和学术主流有一定的距离。其实,王国维立足于现实世界,超然而不漠然,他自己就提出了诗人“忧生”、“忧世”的说法。《人间词话》里还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显然,在王国维的心目中,“忧世”的境界更大。事实上,王国维作为一个从“士人”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过渡型人物,也不可能没有“忧世”情怀。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人生世事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他研究美学,从关注个体生命出发,以“生活之欲”解密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也不能忘记他面对大众的振臂一呼。他曾在《去毒篇》中指出:“我国衰弱的原因,不在于国民的资格,不在于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道德的衰败,而在于国民情感上没有希望和慰藉。”寻找精神慰藉,拯救国民于无希望之中,在王国维看来是头等大事。
王国维研究戏曲,也出于振兴中国戏曲的考虑。他研究甲骨文、敦煌文献,未尝没有把握历史机遇、振兴中国学术的初衷。他研究西北地理,符合当时对边疆地理了解的需要。王国维也关心时事,在书信中,他与友人多次谈论时局、政治。通过私人信件,我们可以看出青年王国维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即使人到中年,王国维也对政局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关心。在王国维的情感世界中,“忧生”与“忧世”并存,个人的精神危机和民生疾苦是互动的,在审美领域摆脱个人困境和为国民寻找情感慰藉的希望是互通的。
二忧从何来
王国维为什么会有深沉的“忧生”、“忧世”情感?他的忧患从何
而来?美学研究在他的情感世界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877年,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王氏家族人丁稀薄,王国维出生之时,其父年逾三十,整个家族对王国维出世的欣喜和期望自然可想而知。家族的期望,并没有给王国维带来幸运。王国维幼年丧母,父亲又不在身旁。他的幼年经历中,既欠缺母爱的关怀,也缺乏父亲角色在场。这种缺失让王国维的内心深处更渴望情感的抚慰,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提及到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比如,他记录了歌德母亲的聪慧、美丽、高尚、朴素,认为歌德在文学上的天赋是来自于他的母亲。他还反对叔本华的遗传说——形体、智力、意志皆得自双亲不可分割(叔本华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意志来自于父亲,作为附属物的智力种类及程度来自于母亲)。即使在父亲乃誉公归家以后,我们在他的日记中似乎更多见的是对王国维课业的要求。这位严父也许没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所以王国维形成了落落寡欢、沉默寡言的性情。他酷爱读书,除了早慧、勤奋的因素,恐怕也有不善与人交往的原因。王国维似乎没有年少轻狂的岁月,他一开始展示人前的就是少年老成的模样。及冠之年王国维与莫氏夫人完婚,20岁就开始为生计奔波,独立承担家业。王国维并没有因为清贫的家境和不幸的遭遇变得冷漠麻木,相反,在他不善言辞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孤独、热情、真诚的心灵。我们读王国维的诗词,就能感受到他情感世界的波澜。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忧郁主要来自于性格—理想—际遇三者之间的张力。如果分别从现实理想、情感历程、价值求索三个角度来说
的话,王国维的忧郁主要来自于三对矛盾中:志向远大与怀才不遇;身心脆弱与命运坎坷;对人生本质的惶惑与解惑。美学一度是他寻求精神安慰的乐园。
王国维志向高远,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王国维第一次可能会影响人生的选择就是走科举之路。王国维小小年纪就被称为“海宁四才子”,16岁就考中秀才,从此以后考场失意。科举失败后,王国维回到海宁暂时做了一名塾师,他并不甘心,就在1897年的农历年底还曾和同乡张英甫等人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可是由于资金的关系,这个有可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师范学堂的计划仅仅停留在设想阶段。
王国维的第二个选择是投身自然科学,或者这个选择并不完全是王国维的自觉自愿。王国维初到上海写下了《杂诗》三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1901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留学日本,在藤田剑峰的安排下进入东京物理学校。在日本留学期间,王国维日习英文,夜习数学。然而,王国维并没有成为一个科学家,而是对哲学、美学产生了兴趣。
第二个矛盾是身心脆弱与命运坎坷。王国维的身体状况不佳,视力不好,还有腿疾和胃病。在日本留学一段时间,后来不得不因为腿疾回国。到了晚年王国维重病缠身。他的经济状况一直谈不上富裕,时务报社时期,薪水微薄。辛亥革命时期东渡日本,经济上依靠罗振玉的帮助。1916年回国,供职于仓圣明智大学,主要也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随着王国维声名雀起,经济状况也有了起色。根
据王国维1923年的通信,他在北大担任通讯导师期间,三个月薪金是300元。1925年王国维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但王国维无心理财,再加上爱买古书,家里人口又多,晚年依然身无余财。他在遗嘱里说没有分文财产,可见王国维的生活还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
王国维在情感上也是脆弱的。王国维的《人间词》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反映了他的情感特征。王国维着意展现的是一个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人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人间词》共115首。笔者统计,在115首词中,提到“人间”的有33首。其中,属于人间词甲稿的有19首,属于人间词乙稿的有11首,最晚的可能作于1908年。出现“人生”字样的词有两首,“少年”字样的有三首。且从1904年到1907年间,正是王国维美学用力最勤的时期。王国维的词,直接揭示了其美学研究时期的情感世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里,有对亲人的思念,如:
绣衾初展,银旋剔,不尽灯前欢语。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禅无数。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鹊桥仙》
王国维也很珍惜朋友。他约樊志厚给《人间词话》写序言,又知樊性情懒惰,便写好序言一并寄去。可王国维又是孤独的,朋友并不多,人际关系也是困扰他的一个因素,他在词中写道:
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