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 二是加大高 职 院校教 师职业 能力 的培 训力 度 , 励 教师 下企业 鼓 锻炼 , 参与企业 、 行业各类资格培训; 三是紧抓“ 双
师” 教师 队 伍 教 学 能 力 的 提 升 , 化 青 年 教 师 “ 强 导 师制 ” 发挥 以老 带新 、 , 以高 带低 的传 帮带作用 。从 以上 三方 面建设 的 师资 队伍 符 合高 职 教 育 工学 结 合人才 培养模 式 改革 的基 本 要求 , 是高 职教 育培 也
综合实践项 目课 , 用于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
训练。具体的每个项 目课程应实施 “ 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 工学结合一体化 的课程 , 就是把课程 内容 设计为与对应职业工作相关 的任务项 目, 把课堂教 学学习过程设计为工作任务 的操作过程 , 让学生通 过完成实际操作工作任务实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 通过每一个项 目 课程 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从事该 项 目工作的基本技能; 通过全部专业方 向课程 的学 习, 学生可以形成该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 的开发 以该专业相应 的职业技 能为依据 , 以职业技能项 目为导 向, 以职业任务为 驱动。课程 内容的核心是“ 从某一工作 的具体过程 出发 , 确定为完成这一工作所应采取的行动 ”体现 , “ 生成性 目 ” 标 的核心思想。这样 的课程具有开发 基础过程化 、 课程内容综合化 、 组合形式项 目化、 实
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 ,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 目标 , 深化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顶 ”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 我们认为要实现 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标 , 专业建 设与改革的着力点就要 围绕工 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 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 以专业 ( ) 群 人才培养 方案 的制定为核心 , 以任务驱动 、 目导向 的课程开发 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职高专教育的“职”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学生的职业要求,即必须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
•
专——“专”是说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内部应该服从于不同的行业对
职业技术的要求,也就是说,同样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学校,因为所面
向的行业不同,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突出行业的专门化要求,
• 特点是:
• 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 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 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 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 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
以工作任务为 中心;课程结 构灵活;所学 内容实用
以工作规范为 中心;所学内 容针对性、实 用性较强
内容倾向于综 合性、实用性
功能 能全面增进职 业能力;提高 教学效率
使技能专精、 熟练;使技能 训练高效
使职业技能阶 梯式发展
局限 知识缺乏系统 性;发展潜力 较弱
职业的发展潜 力和适应性较 弱
专业理论教弱
• “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狭义的理解,即指教学方式, 即通过组织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 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的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 可以体现出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的特点。
• “国际合作模式”等事实上应是办学模式而非人才培 养模式。“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称为一种“教学模 式”更为恰当。
模式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 养过程的管理; • 泛化说,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这一 教育类型的教育模式,将其内涵的界定扩大至整 个教育活动的范畴内进行考虑。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科 诺蠢
高职 院校教 师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邓 小 燕
( 南通航 运 职 业技 术 学院 交通 工程 系 , 苏 南通 2 6 1 ) 江 2 0 0
摘 要: 针对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出了高职 院校对教师的要求, 指 介绍 了高职 院校教师培养 的现状 , 出了高职院校教 师培养的方法。 提 关键词: 高职 ; 师资 ; 养模式 培
32学历层次 的提高 . 教师的学位水平是其学识 、 学术水平的重 要标志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 保障、 激励机 制, 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 , 支持青年教 师到重点大学攻读硕士、 士学位 , 博 进而提高整 个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再次是鼓励普通高 校为高职高专定 向培养研究生学历教师,构建 高职高专研究生学历师资培养渠道。 33 -实践能力的提 高 主 要有 三条 途 径 : 意义 。 l 高 职院 校 对 教 师 的要 求 是派 到专 业对 目的企业 参与生产过 程 高职教育 就是高等职业教育 , 既有高等教 得 不 到发 挥 的管理和设计 。高职院校 中有不少是有行业依 育 的特点 , 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 根本任务是培 23实践 的场所和机会少 , . 制度不够完善 托的学校,其依托的行业能为学 院中教师实践 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 适应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 高等职业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 教学 的能力 培养提供得 天独厚 的校外学 习条 务第一线需要 的德 、 、 、 智 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素 而实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因此 , 高等职 件。 选拔基础好、 潜力大、 学风正的年轻教师“ 走 质高 、 能力强 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对高职 院校的 业教育 的教师 , 不仅要具备 系统的理论知识 , 还 出去” 到企业 中去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 , 师资提出了不同于普通高 校教师的要求 :教师 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这就必须积极地为教师 培训 , 累实际工作经历 , 积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 既要懂理论知识 , 又要会实际操作。 理想 的高职 提供经常接近市场 、了解市场的条件,提供进 了解企业 的发展动态 ,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的 教师应该是具备“ 双师” 素质 的专才。这样的教 修、 实践的机会 。 但是 , 院校受条件所 限, 职业 产 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 为专业调整 、 课程设置 、 教 师才能既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授课 ,叉能以 教结 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 ,部分企业叉不愿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可靠的信息。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指导学生的实际 意接受教师参加顶岗实践 ,使得教师参加实践 二是在校 内实习基地直接参 与生产和教 操作。 的场所难以保证 ,加之高职学校普遍感到经费 学指导。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投 内实验、 习、 实 实 所 谓“ 师” 双 型师 资是 指不仅具有较扎 实 紧张 , 进修 、 实践常常得不到落实, 即便是有 , 也 训基地 , 进行专业试验 、 生产操作 、 工程测量 、 计 的专业理论基础 , 还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 不 往往 是 走形 式 。 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 提高专业技术技能 仅能解决职业实践中出现 的一般 问题 ,还能以 此外 , 由于职称制度、 晋升制 度、 工资制度 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指导学生 的 尚不完善, 许多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 , 践 实 三 是校企合作鼓励 面向企业 的科技 开发 实际操作 ,并且还具有一定的专题研究能力的 热情不高。所 以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职教学内容 与服务 。 通过合作 , 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 教师。 老化 ,与普通高等教育雷同,形不成 自己的特 持 , 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 ; 专 2 高 职 院 校 教 师培 养 的 现状 色 , 挥 不 了 自己 的优 势 , 足不 了 市 场 需求 。 发 满 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 科研 、 营销、 服务等 虽 然高职院 校的师资队伍建 没取 得了很 2 . 4教师的工作量过重.无精力 自我提升 活 动 , 时 掌 握企 业 最新 技 术 , 强 了生 产 实践 及 增 大的成绩 , 与“ 师” 但 双 型素 质 的要 求 还 有 很 大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 自身生存 和发展 , 充分 和科研能力 ,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 的差距 , 难以满 足培养 2 世纪高素质的新型应 挖掘校内现有人力 、 l 物力等资源潜能 , 努力扩大 学 过 程 中。 用人 才的 需 要 。 招生规模 ,而为节省开支 ,又要尽量少 引进教 结 束 语 21教师的来源渠道受到限制 . 师。 这样教师工作量激增 , 导致教师们常年累月 “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所 目前 ,我圉高职 师资来 源主要有 四个渠 地埋头 于琐碎的日常工作, 疲于奔命, 深感精力 在 。我们只有积极构建 “ 双师型” 教师队伍才能 道 :. a直接录用各类 本科院校( 包括综合性大学 、 不济 , 自我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 没有精力 使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 , 办出水平。在“ 双师 师 范类 院 校 、 术 性 大学 ) 业的 本 科 生 、 士 向“ 技 毕 硕 双师” 型教师 冲击。 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面前, 同专业应 从本 不 生 ;. b从相关企业 或高校中引进 、 调入 ;_ 聘 。 c夕 3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方法 专 业 的 实 际 出发 , 主动 开 辟 科学 而 有 效 的 “ 双师 从 企 业 、 校或 社 会 上 临时 聘 用 , 成 学 校 兼 职 高 组 31 学 基 本 功 的提 高 .教 型 ” 师培 养 的 模式 和 途径 。 教 教 师 队 伍 ;. 接 留 本 校毕 业 生 。以上 四种 来 源 d直 在 个 人 自学 的基 础 上 ,集 中辅 导 教 育 学 、 参 考 文献 各 占一定 比例 , 形成有效 的互补。但总体 看来 , 心理学 、 教学法理论 。对新人校的教师 , 一般要 【】 小 燕 . 家示 范性 高职 院校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1陈 国 力 度 尚且 不 够 , 目前 高职 教 师 的 l源 还 很单 一 。 经 过 两 年 时 间 ,由学 校 指 定 副教 授 或 讲 师 中 的 研 究Ⅲ . 育探 索 ,0 9 3 . 丧 教 20 ( ) 据统计 ,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教学业务尖子传 、 带 , 帮、 大力实施“ 青蓝工程 ” [】 。 2孙连杰. 加强“ 双师” 素质师资培养, 促进 高职 的教师 占 8 % ,而从企业调 入的所 占比例 为 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指导教 教 育 内涵建设 l l 5 天津 职业 院校联 合学报 , J 1 8 , % 其他来源所占比例为 7 % 。 师对新教师在职业道德 、 教育教学水平、 科研能 2 0 ,0 6 . 0 8 1( ) 22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偏低 ,实践能力 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 ,重点帮助新 教师迅速 f】 . 3郭秀丽. 高等职业教育师 资队伍建设 存在的 差 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指导教师要通 过指导 问题 与对策研 究 .濮 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我国法律规定 , 普通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硕 新教师备课 、 为其上示范课 等途径 , 帮助新教师 2 0 ,2 1 . 092() 士学位 。 由于历史的原 因, 新建 高职院校一般都 尽快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 ,指导新教师开 作 者 简 介 : 小燕 ( 9 1 , , 北 蔚 县 邓 1 8 ~)女 河 是按照 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 “ 三改~ 展科研活动。合 同期满后 , 学院成 立由教务处 、 人 , 南通航 运 职 业技 术 学院 交 通 工程 系助教 , 硕 补” 路子的要求转 型而来 , 这些院校的教师大多 人事处 、科技处和各系部负责人组成 的考核小 士 只具有大专、 中专学历 , 他们在学历上还来不及 组 , 依据合同条款对 “ 青蓝工程 ” 实施情 况进行 提高 , 硕士、 有 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不多 , 教学 考核, 考核合格后 , 为指导教师发放奖励金。 高等职业 教育 的兴起 是工业化 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要 求。 高职技术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标的实现主 要依赖于建设一支人员精 干、素质优 良的师资 队伍 , 他们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 , 是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形成办学特点、 促进高等职 业教育发展 的根本所在。 然而, 高职院校教师的 培养却远远 不能满 足高职院校发展 的要 求 , 因 此 ,高职 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研 究有很现实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改革实施方案与步骤
实施方案
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 项任务和责任人,确保改革有序进行。
VS
步骤
开展试点和示范工作,总结经验并逐步推 广,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同时加强监督 和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0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
总结词
成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职院校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 积极的作用。
03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 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 用的职业技能。
详细描述
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双证书”制 度等,成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 竞争力。
案例二:某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改革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某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对专 业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重点发展与区域经 济紧密相连的专业,同时优化课程设置,加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和建议,以期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 数据和信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0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高职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相长 的职业教育 课 程方 式 类 群 。狭 义 的 工学 结 合人 才 培 养模 式 , 校 内学 习与校外 企业有 偿顶 岗 的工作 学期 总 即指 课 时分配不 小于 2 1或 “ 工半 读 ” : , 半 的校 企 合作 共 同 培 养 新型应 用技术 人才 的标准 型课程计 划和范 式 。 从 以上对工 学结合 的人才 培养模 式 内涵 的分 析 , 该模 式 主要具有 以下 几方 面的特征 :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争 - ・ ・ ・ - ・ ・ ・ ・ ・ . ・ ・ . . 孛 寺 争 争 夺 牵 { 夺 夺 寺 夺 寺 + 牵 ÷ 夺 夺 夺 夺 牵 孛 寺 夺 夺 孛 幸 夺 夺 夺 。 ÷ 寺 夺 夺 夺 夺 幸 { 夺 孛 ÷ 夺 孛
高职 教 育工 学 结合 人 才 培 养模 式 探 析
易 静
( 河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经 管 系, 南 漯 河 4 20 ) 漯 河 6 0 2
摘
要 : 工学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 育人 才培养的创新模 式 , 于深化教 学改革、 炼专业特 色, 对 提 创
建 专业特 色品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 结合我 国现 行 高职教 育工 学结合 的人 才培 养模式 内涵、 征、 型形 特 典
本特 征 , 还要 强化 、 出这 一特征 。 突 ( ) 工” “ 二 以“ 与 技能 ” 中心 为 “ 工学结合 ” 才 培养 模 式 运行 的 主要 特 点 、 点 和 人 难
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 模式 , 时期 我 国在 以就业 为导 是新 向的职业 教育科 学发 展 观指 导 下 的一 种 新思 维 和 新 的合 作教育理 论与 实践 体 系 , 是一 种 课 堂教 学 同 企业 实 践 、 顶 岗工作分 段或 有序 交替 、 学用 相 长 的课 程 类 型 、 构 与制 结 度 。其功 能是具 体引导 高职教 育走 内涵式 发展 道路 , 学 让 生 专业技 术能力 、 岗位 能 力和 职 业 素质 , 在学 校 与 企业 两 种育人资 源和 学习 环境 中得 以强 化 提 高 。它 既是 促进 就 业 的一种 机制 , 也是 造就 和培养适 应现代 化建 设需 要 的高 技 术专 门人才 和高素质 劳动者 的根 本途径 与方法 。 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 模式有 宏观 与微观 、 义 与狭义 之 广 分。 ( ) 观 的工学 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 一 种加 速改 变 1宏 是 以学校 和课堂 为 中心 , 强学校 教育与 生产 劳动 和社会 实 加 践 相结合 的高等 职业教 育改革 与发 展的认 识论 , 以及更 符 合 中 国国情 的“ 合作 教育 ” 办学 思 想 、 育人 制 度 、 行原 理 运 与措施 。微观 的工学结 合人 才培养 模式 , 等 职业 人才 是高 培养可开 发 、 创新 、 体操 作 的一 种 以让 学生 拥 有 在 真实 具 工 作环境 与 岗位上 充 分 锻 炼 的 , “ 作 学 期 ” 显著 特 以 工 为 点 的“ 作教 育 ” 案 、 程 结 构 、 行 计 划及 程 序 。 ( ) 合 方 课 运 2 广义 的工 学结合 人才 培养模 式 , 是指那 些彻底 打破 以课 堂 为 中心 的教学 方式 , 充分 体现 “ 合作 教 育 ” 征 , 分 实施 特 充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近 几 年 国家 采取 各 种 措 施 积极 地 来 促 形 势 来看 我 们 国 家 当前 的 毕业 生就 业 形 势依 然十 分 严
峻 ,就 业 压 力仍 然较 大 。因此 实施 创 业
就 能掌握 一项能 直接上 岗的技能 。这种 具 体 的技能 和实 习经验有利 于他们 成为成 功
以降低 成 本 、 提 高工 作 效 率 ,从而 提 高 员 工 的满 意 度 。 人 力资 源 管 理信 息 化 是 必然 的趋 势 。企 业 要 完 成 现代 管理 方 式 的转 变 ,适 应 多 变 的生 存 环境 ,必 须 要 不 断进 行 管 理模 式 的创 新 和 变 革 ,加 快
人才 战 略
0DERN ∈NT∈RPRI £ S C T RE UL U
是传 统 所 认 为 的经 验 性 的 工 作 。都 具 有 很强 的技 术 性 ,各 种 职 能 工 作 也 因此 变
得更 加的 专业化 。
高 职 院校 创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探 析
文, 张丽 平 高 等 职 业 学 校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面
变革 ,以及推 动企 业创 新 。
素 质 教 育和 能 力 培 养 ;创 业 教 育 不 仅应
心 ,以改革人 才培养模 式和课 程体 系为重 点 ,大 力 推 进 高等 学 校 创 新 创业 教 育 工
作 ,不 断提高人 才培 养质量 。职业教 育应 该 将职 业技术 教育与创 业教 育相融合 、职 业 技术 素质培 养和创 业素质培 养相 同步 ,
应 就 业 市 场 的 实 际需 要 ,培 养生 产 、服 务 、管 理 第 一线 岗位 需 要 的应 用 型 、技 能 型 专 门人 才 。高 等 职 业 院校 职 业 教 育
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合力育人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合力育人模式探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辅导员作为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等问题;而任课教师则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然而,在高职教育中,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育人效果不够显著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探讨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合力育人模式的实施,为高职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现状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其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然而,高职教育中存在一些诸如“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等痼疾。
同时,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高职教育机构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多层次。
三、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合作现状分析在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是两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目标也各不相同。
这造成了一些不利因素,如:1.辅导员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方向等问题;2.任课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3.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充分,合作互动存在一定障碍。
四、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合作的必要性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也逐渐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走向全面素质培养。
这使得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重要。
通过合作,辅导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表现进行全方位跟踪和指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任课教师则可以利用辅导员的优势资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状态,为合理制定教学方案提供帮助。
五、合力育人的模式与实践在高职教育中,合力育人模式从“疏导型”向“引导型”转变,需要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紧密合作和协作。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运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文章主要从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企业自觉提高校企合作能力及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为工学结合提供政策保障政府在保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能够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使企业更好地支持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
可见,政府不仅能够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
具体来讲,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教育立法,保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德国的“双元制”在工学结合方面能够成为楷模,关键在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德国的《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与《职业教育法》规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职业教育合同”的签订也做出了一定的保障,为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支持力度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为使高职教育学校培养更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我国需要根据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运用法律的手段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高职学校中得到有效运用。
2.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政府能够对《企业法》进行重新修订,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规定为责任和义务的形式,通过法律强制性手段使企业充分参与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育中,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政府可以在企业的教育投入、企业职业院校学习之后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使企业享受到一定的优惠,从而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热情。
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重要 。目前 , 国职业 教育体 系中师 资培养 模式 的 我 构 建 和创 新 , 既是 职业 教育 教 学改 革 发展 需 要 , 又 划 、 统筹 安排 、 系统 实施 是 我 国教 师教 育 改革 的需要 。
一
结合 区域中职业教育发展 的需要 ,对职业教育师 资 的培 养从 思 想 道 德 、 业 修 养 、 识 结 构 、 践 职 知 实 能 力 和创新 思想 等方 面 ,适 应 职业 院校 教育 教 学 工作 的需 要 。 ( ) 业教 育 师资 培养 模 式 的构 成要 科 学规 二 职 任何培养模式都应有科学规划 , 统筹安排 , 系 统 实施 路 径 ,并 详 细地 说 明培 养 过程 的 逻辑 步 骤 施程序为:1科学规划 目 , () 标 系统实施培养 。系统
适应我 国现代 职业教 育发展 需要的教 师培 养模 式。
关 键 词 : 教 师 资 ; 养 模 式 ; 建 职 培 构
基金项 目:江苏省职业教 育教 学改革研 究课题“ 高职院校三依托 、 三合 一工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的研 究与实践”
( 目编 号 : C 9 项 z G2 )
作者简介 :宋建军 , 常州信 息职业技术 学院高职研 究室教授 , 男, 研究 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 业教 育。
中图 分 类 号 : 7 0 G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6 4 7 4 (0 2 2 — 0 7 0 1 7— 7 7 2 1 )0 0 6 — 2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 到 职业 教 育 质量 的 提高 ,而 职 业教 育 的 师资 培 养 有 着 职业 的特点 和要 求 ,积极 探 索职 业 教 育师 资 培 养模 式 的构 建 ,适 应 职业 教 育发 展 需 要就 尤 为
高职教育模式下设计专业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陈晶锐
( 春 职 业 学院 艺 术 设计 系, 春 1 3 0 伊 伊 5 0 0)
【 关键词] 资建设; J I 币 人才培养; 解决对策
高职 教 育 的师 资 队伍 建 设 明 显 别 , 因 为 师 资 、 金 、 践 实 训 基 地 建 但 资 实 设 等诸 多 困难 也 没 能 真正 将 高 职 教 育 的 课 程 体 系规 划 圆满 . 上课 的 顺 序 、 程 在 课 的选 择 上 均 存 在 缺 陷 。教 学 内容 上 因 为 有 的老 师 自 己 的实 践 经 验 也 不 足 .所 以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多 以讲 授 基 本 理 论 知 识 为 主 .真 正 实 践 的 环 节 则 仅 仅 是 给 学 生 布 置 一 定 量 的 作 业 .老 师 只 是 简 单 地 指 导 下怎样做作业 , 因此 . 正 的实 践 只能 真 是 学 生 进 入 社 会 以后 。这 种 课 程 体 系和 教 学 内 容 本 身 的 不 合 理 就 造 成 学 生 和 市 场 严 重 脱节 . 非 所 用 。 学 2 实 践 实 训 基 地 建设 滞 后 。我 们 现 . 在 很 多 高 校 的 情 况 却 是 没 有 设 计 实 践 工 作 室 . 乏 与社 会 良好 办 学 的举 措 . 有 缺 没 实 习 基 地 .即 使 有 实 训 基 地 我 们 的 学 生 和 老 师 也很 少 有 机 会 真 正 的 使 用 。 这 种 情 况造 成 的后 果 就 是 教 师 的 理 论 知 识 教 学 与设 计 技 能 实 践难 以 做 到 统 一 :学 生 对 实用 艺术 与社 会 市 场 的 商业 运 作 联 系 不 足, 少对市场的认知 , 缺 缺少 真 正 的 实 践技能 , 业后不能立即为单位所用 , 毕 和 实 际 岗位 脱 节 , 需 再 培 训 上 岗。 还 三 、 决 以上 问题 对 策 解 1 .着 力 培 养 适 应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 师素质” 师队伍。 双 教 教学 . 先 就 是要 首 教 , 后 才 是学 生 学 。 然 我 们 现 在 很 强 然 虽 调 学 生 在 大 学 阶 段 的 自学 能 力 培 养 , 但 我们老师的任务还是要先教育学生 。因 此 ,培 养 懂 理 论 、具 备 优 秀 实 践 经 验 的 “ 双师 素质 ”教 师,是 未 来 高 职 教 育 的必 然 选 择 。 我 们 可 以 通 过 几 个 措 施 来 培 养 “ 师 型” 师 。 先 . 以 由学 校 牵 头 让 双 教 首 可 些 中 青 年 教 师 到 与 自己 教 授 专 业 相 关 的 企业 实 习锻 炼 。 比如 . 教 授 家 具 设 计 让 的 老 师 去 光 明 家 具 厂 等 家 具 企 业 亲 自学 习 家具 由设 计 到 产 出 这一 过 程 中 一 系 列 的 制造 工艺 和相 关 的 细 节 .真 正将 理 论 联 系实 际 。其 次 , 由学 校 出资 , 励 老 师 鼓 去 那 些 高 职 教 育 成 功 的学 校 去 进 一 步学 习深 造 ,鼓 励 老 师 利 用 课 余 时 间学 习一 些 先 进 的 设 计 制 图 软件 。 次 , 校 可直 再 学 接 从 企 业 聘 请 技 术 专 家 或 技 能 骨 干 作 为 特 聘 或 兼 职 教 师 。 现 任 教 师取 长 补短 , 和 确 保 “ 师 素 质 ” 教 师 队 伍 的 数 量 和 质 双 量, 以满 足 对 于 师 资 建设 需 要 。 2 .深 化 课 程 体 系 与 教 学 内 容 改 革 . 建 立 完 善 科 学 的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 课 程 建 设 与 改 革 是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核 心 .也 是 教 学 改 革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 我 们 应 从 以 下 几 点 来着 手 : 先 。 们 应该 积 极 与 相 关 首 我 行业 企业 合作 开发 课 程 .根 据他 们 对 职 业 岗位 的任 职 要 求 开设 相 关 课 程 。不 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紧密相 连。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重要性
概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并采用相应的培养 方案、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重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
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创新
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
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等,结合本土实 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
推广国际化证书课程
推广国际化证书课程,如国际注册会计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使学生获得国际认可 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灵活、教学方 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等。
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同时,还将加强信息技术与教 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VS
技能培训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帮助学生 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的就 业竞争力。
03
CATALOGUE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与行业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委员会
成立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 合。
关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出现旨在弱化中高职教育的分割隔离,提供更多的教育途径和发展机会,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和衔接,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和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首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学生学历的缺陷。
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般只能获得中专毕业证,靠一技之长来就业或继续深造,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则能获得专科学历,学历等级更高,获得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使学生在中职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学校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的学历,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其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中职学校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高职学校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中职学校时就接触到高级的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培养,使其技能水平得到更早和更深入的提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传统的中职学校毕业生一般只能从事基层职位,薪资待遇相对较低。
而通过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深造获得更高的学历,也能够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资,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最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还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学生。
总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历水平、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优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教育的深入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工作探析
高职 院校 学 生 工 作 从 一 开 始 就 沿 用 传 统 本 科 院校 学 生 工 作模 式 和方 法 , 作 职能 的 重 点 是 管 理 与 教 育 , 中 工 其 管 理 是 主要 职能 ,在 实 际工 作 中 主要 是 通 过 制 度 管 理 来 开 展 工作 。尽 管 在 工 作 中碰 到 了诸 多 的 问 题 和 种 种 的不 适 应 ,但 在 高 职 院校 自身 的体 制 和 工 作 模 式 还 没 有 建 立 和 完 善前 ,试 图通 过 时 间来 适 应 这 种 成 型 的传 统 工 作 模 式 及 方 法 。然 而 , 随着 时 间 的推 移 , 临 的 问 题 却 愈 加 凸 面 显 , 其 原 因 , 高 职 院 校 与 本 科 院 校 在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究 是 教 育类 别 、 化 氛 围 、 文 以及 职业 能 力 培 养 等 方 面存 在 着 较 大 的 差 异 ,使 得 高 职 院校 学 生 工 作 在 实 施 过 程 中 出现 了 许 多难 以克 服 的 问题 。与 此 同时 , 精 英 教 育 到 大众 化 教 从 育 的转 变 过 程 中 ,本 科 院校 也 在 积 极 探 索 新 形 势 下 学 生 工作 走 专 业 化 、 学化 、 制 化 和 人 性 化 的 道路 Ⅲ。 科 法
作 用
高 等职业教 育人才 培养 目标定 位为 “ 素质 ” 高 高 的“
技 能 ” 才 , 将 此 目标 任 务 分 解 成 两 大 部 分 : 学 工 作 人 若 教
因此 ,高职 院校学生工作 需要 进行积极 的探索和调 整, 在借鉴本科 院校经验 的基础上 , 究和实践适合高等 研
职业 教 育 人 才培 养 规 律 ,并 在 实施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中把 握 “ 素 质 ” 涵 及 要 求 , 成 具 有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特 点 的学 高 内 形 生 工作 体 系 , 我们 面 临 的重 要 课题 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和完善,未来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
0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01
02
03
强调技能培养
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 心,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 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为主
通过实践教学、实验、实 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 操作中掌握技能。
校内实践教学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校外实践教学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 实践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价,确 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词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详细描述
该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业实 践平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案例三
总结词
国际化、合作办学
详细描述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 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以确保教
学质量。
05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信息化教学
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多媒体、 网络平台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
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个性化培养
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针 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 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情感、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需求导向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
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3)特色品牌的原则。
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高职院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高职教育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专业设置还不够理性和完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复现象,相对热门的专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抢着开设,从而导致没有自己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的办学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
(3)人才培养教育内容老化。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作者:王静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8期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客观需要,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崭新教育模式。
本文主要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困境及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1.1 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突出岗位需求的专业本位特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
1.2 技术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涵盖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就人才培养类型而言,主要是“技术型人才”而非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能力特征为技术性,在科学与技术互动的背景下,技术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科学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从业者具备宽广的基础能力与高度的专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技术”,是为面向某一职业群,以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支撑的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技术创造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这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技术性”的特点。
1.3 专业性和实践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其特有的针对性,使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面向某一职业群、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等为基础的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专业性人才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入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在工作第一线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
基于高校战略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高校战略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文章以高校战略管理的“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制定—战略实施策略”研究范式为主线,利用SWOT分析工具剖析我国高职教育的战略环境,提出新时期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规划,并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分别从目标体系、内容与方式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对策,探索高职教育的战略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战略管理理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高校战略管理的内涵高校战略管理是指“高校为了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在充分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高校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与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
①高校战略管理的基本点是使学校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以使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其管理过程可以借用Wheelen & Hunger 模型的思路,即环境分析、形成战略、制定战术、评估控制,其特点为复杂性、灵活性、差异性等。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SWOT分析在高校略管理的视角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木桶效应”,因此,构建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找到高职教育的“短木条”,并利用好现在的发展机遇和现有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加长“短木条”,这样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水位”不断上升。
SWOT分析(见9页表)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国高职教育的各个长短“木条”,由此也有利于我们构建更合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校战略管理理论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战略规划通过上述对我国高职教育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从战略选择过程找出适用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总的指导方针,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战略层面设计重点:第一,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战略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C E R OR Z AR E H I ON
高职 教育 人才 培养模 式探 究
唐 锋 波
( 宝鸡职业技术 学院,陕西 宝鸡 7 1 1 ) 2 05
摘 要 :从 高职教 育人才 培养 模 式 的内涵入 手 ,分 国特色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是大胆 地在 实践 道路 上前 行 析 了当前高 等职业 教 育人才培 养具 有人 才层 次 的高级 还 是适 时停 下脚 步进行 理论 反思 是每 个高 等职业 教育 性 ,知 识 、 能 力 的 职 业 性 , 人 才 的技 术 性 ,培 养 手 段 者都 可 能面 临的 困惑 。 的多样 性 的特 性 ,并从 高职 人才 培养 目标 出发构 建 高
一
职 教育人 才 培养模 式 。 关键 词 :高 职教 育 ;培 养模 式 ;人才 培养 层 次
、
准 确 把握 高 等职业 教 育人 才培 养 的特 性
1. 才层 次 的 高级 性 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高职教育 的特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 :以 直接 满足经 济和 社会 发展需 要为 目标 ,以培养 学生 的 社 会职 业能力 为主 要 内容 ,以教学 与 生产 实践相 结合 为 主要 途径 和手段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是学校 和用 人单 位 共 同确定 的具体 培养 目标 、教学 内容 、培 养方 式和 保 障机 制的 总和 。 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和创新 是高职发展 的一个热点 , 是借 鉴 国际高 等职 业教 育的 人才培 养模 式还 是探 索 中
2. 识 、 能 力 的职 业 性 知
高 职教 育是 针对 职业 岗位群 来培 养人 才 的一种 教
作者简介:唐锋 波 ( 2 ,男 ,宝鸡职业技术学 院基础部 讲师 ,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及研 究工作。 1 7 -)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摘要]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师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专任教师总规模、教师素质、教师培训等方面仍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以“双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为途径,以企业挂职实践为突破口,规范师资培养,推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师资;双师素质;入职资格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者、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各类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实训指导教师。
尽管专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
1.1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德国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
理论课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同时参加规定时间的实习和社会实践。
第二阶段为两年见习期,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担任少量的教学任务,并参加各种研讨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论。
两年见习期满,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到职业学校独立任教。
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接受普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1~2年的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和有关的职业教育学培训。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升管理能力。
教师进修深造和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能力类培训。
1.2 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实训教师的培养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实训教师必须年满24岁,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具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通过主管部门(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考试。
实训教师的培养包括业务资格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
业务资格培训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组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法律基础知识等。
2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德国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教育培训场所进行职业教育,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
在师资培养上,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职教师资高质量的前提条件从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国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
德国关于职业教育以及师资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包括《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以及各种继续教育法规等。
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师资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以及进修培训内容,从而保证了职教师资队伍的高质量。
2.2 “双师”素质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是从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双师素质是核心。
不管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甚至理论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的学习与进修。
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同样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
2.3 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联邦政府负责校外及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各司其职,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
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是政府一级的职教师资基本立法与协调主管部门;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工会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就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问题向州政府提供咨询;综合性大学负责培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工商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办学机构,负责本地区或企业内职教师资培养以及检查、审核(包括考试)等事务。
培训企业的雇主代表对实训教师的聘用享有参与表决权。
大型企业独立培训自己的实训教师。
教师在企业实习进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3 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但相比国外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我国高职师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1 师资数量与素质不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高职教师数量显得不足;在教师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不到30%,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2%,也达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的要求。
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许多“双师型”教师只有“证书”但缺乏实际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
3.2 职称评审标准与教师素质能力要求不相匹配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的设定上与普通高校区别不明显,仍强调学历、科研论文数量和进入核心刊物的级别,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缺少考评指标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还十分明显。
这势必造成高职教师素质能力低下,教学活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实践指导变成纸上谈兵。
3.3 缺乏入职标准,技能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的要求把关;新进教师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缺乏职业技能指导的能力。
由于目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在取得教师身份和职称评审方面困难重重,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继续引进人才困难。
此外由于学校待遇相对不高,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
由此导致高职教育发展越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4 对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4.1 完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高职教师入职资格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要加强有关职业教育与师资队伍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高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从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设定高职教师入职资格条件,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4.2 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稳定高职教师队伍在逐步完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培养模式的同时,要稳定师资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是关键。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规范高职教师培养模式、严格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职教师国家公职人员(或类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职教师安心从教,潜心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视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以“双师”素质为核心建设师资队伍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入职和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通过合格的专门培训机构实施,使高职教师的深造和继续教育常态化、专业化、终身化。
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制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落实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所需资金,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通过深造、继续教育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教师所任教的职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极寻求与相关大企业合作,建立专项经费建设教师挂职锻炼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切切实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4.4 广开渠道大力引进行业专家成为专任教师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熟练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
要打破教师必须是高学历的观念,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并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任实训教师。
4.5 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随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进一步扩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相对延长,许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移到企业来完成,其中实训教学部分基本由企业兼职师资担任。
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执教能力是关键。
4.6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生产结构和服务结构发生变化,技术与企业组织、企业管理理念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
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进“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具体形式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更新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设一支职教理念先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职教师资队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1]陈明昆.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2]杨勇,贾云楼.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及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3]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职教论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