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154130 朱静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方面更多地关注了人本身,体现了以人为本,学校也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本身及其行为。本文关注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对问题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和主要内容;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矫正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

什么是问题行为呢?中学生问题行为是不是意味着就是“问题学生”、“ 差生”呢?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1928)最早对问题行为进行定义,他认为:“行为,从社会意义来看,是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的结果;而问题行为则表示在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

我国不少学者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具体化。

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内也将其翻译成行为困扰、不良行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开始感到适应的困难,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在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1]

吕勤等(2003)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2]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

非内因性( 神经心理性) 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3]

赵敏,李莉等认为“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4]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虽然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意义。归纳起来,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那么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不符合社会规范,比如:吸烟、饮酒、攻击、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偷窃、赌博等。[1]

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中学生问题行为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通现象?问题行为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如中学生问题行为是出现在中学生这个特定的阶段,许多问题行为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可能就不复存在了,比如叛逆行为。那么,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过。

综上可知,问题行为并不一定就是“问题学生”或“ 差生”。同时,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普遍现象,需要中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正确对待,共同努力解决。

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也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而应该是中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学生个体因素

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有其独特性。青少年处于一个青春期、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遭受到困扰挫折,容易引发紧张不安或焦虑,于是采取防卫机制,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5]青少年是人生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充满着既对立又统一多种矛盾,是成熟又不成熟、渴望独立自主又不能完全独立、想要有所作为却

难有大作为、豪情万丈却意气用事等诸多几乎相反的因素相结合,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有问题行为的产生。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受的失败和挫折是引起和加重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作为逃避挫折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经常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同学认可、老师的的关心,导致其成就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经常体验到由挫折引起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状态进而引发了一些消极行为反应。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容易采取扰乱课堂纪律、抽烟、违纪等方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李梅[6] 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不良者的问题行为比其他学生更多、更严重。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类心灵温暖的港湾,家庭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人在成长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表现在心理上。青少年更易出现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处在学生阶段,就产生了“问题行为”。表现“问题行为”学生的身上缺少的并不是许多家长十分重视的学习成绩,他们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他们没有健全人格,不能适应竞争;他们没有健康的情绪,乐观的心态。他们观点偏激,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观模糊。

研究发现,有这些“问题行为”的学生,缺少亲情的爱抚,没有家长的科学管理,很难与人交流,有些还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他们的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体现了父母与孩子进行交往的形式,因而对其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婚姻状况也是中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完整或不和睦家庭的家长往往无法全心地照顾孩子,使孩子长期处于家庭的纷争中,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没有安全感,因而比较容易出现孤僻、自卑、抑郁等内向性的问题行为和打架、违纪等外向性的问题行为。一个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问题家长,往往有问题家庭。

(三)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受到同伴、教师等因素的影响。

1、同伴因素

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近年来,交往不良同伴(deviant peer affliation)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7] 不良同伴关系有许多具体的表现:

(1)同伴模仿。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但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是非判断力。同时,中学生向往成人的行为方式,误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群体作为模仿的榜样,在中学生中拉帮结派,进而使加入此类群体的学生表现为攻击性等问题行为。

(2)同伴对比。在学校,同学就是同伴,年龄相仿、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最容易发生比较,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可能由于成绩、家庭、外貌等方面的不一样,比较中产生自卑及相应问题行为。

(3)同伴排斥。这容易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产生自卑、自负、退缩等情绪性问题行为。

2、教师因素

教师是中学生在学校另一个接触的主要对象。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教师没能公平的爱护每一位学生(现实中,一般的老师更倾向于对成绩好的学生好一些);或是没有尽到管教的责任,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亦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激反应,如大加训斥学生等(例如,笔者一次上课时,看到一位同学趴在桌子上,没人认真听课。于是,我走过去拍了他一下,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他。结果,他情绪激动,也顾不上尊重老师了,回应道:“吼什么吼……。”事后,才知道,他那天身体不舒服。)。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

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

(四)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知识无用”、“金钱万能”、“游戏人生”等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

可低估的不良影响。这些不良文化通过影视和形形色色的出版物直接影响着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这就出现了“有时学校教育一年挡不住社

会一小时的负面冲击”的“负效应”。

同时,一些电影、游戏里的暴力场景往往也可能导致不好的影响。观看媒体暴力是否会引起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解释这两者关系的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煽动理论,宣泄理论。过去40年以来,大量的研究

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观看媒体暴力是促使攻击发展的一个因素。在实验室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接触电影或电视暴力行为的儿童(包括男孩和女孩)随后的行为将更为攻击性。[8]

三、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

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少危害,尤其给中学生自己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要预防和矫正问题行为。鉴于以上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问题行为的产生受到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和预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结合中学生主体的特点,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矫正。

(一)家庭矫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类心灵温暖的港湾,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成员的行为对中学生行为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家庭方面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极为关键。

良好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同时,父母要时刻注意关心孩子,关注学生情绪、行为的变化,多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多开导、引导他们,使其顺利、健康的成长。

(二)学校矫正

同伴、教师以及学校学业负担对中学行为的影响深远,也都是导致中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托学校进行干预非常必要。在学校进行干预时,可以依据行为科学,采用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PBS)的干预方法。[9] 这就要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有效的学校环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促使有意义的行为出现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生活质量。比如,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并积极评价。

学校还可以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

(三)社会矫正

党和国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弘扬主旋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电影等的监管,过于暴力的情节应该尽量少出。

总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可以防治的,尤其对中学生的早期预防极为重要。不仅要注重于减少和消除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更要从预防出发,着眼于研究与培养中学生积极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因此要积极探讨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教育者对这部分青少年应给以特别关注。一经发现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端倪, 则立即给以矫正, 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10]

参考文献

[1]邵海英.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 卷第3 期

[2]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vo126 2003(1):130- 132

[3]崔丽霞, 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3) 112- 120)

[4]赵敏,李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J].新西部, 2010

[5]邵海英.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 卷第3 期)

[6]李梅.学业成绩、同伴交往与学生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问题行为形成机制初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7]王素华,陈杰,李新影.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 年第21 卷第2 期)

[8]张珊明.国外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年5月

[9]翟静,李宪伟,刘金同. 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

[10]王淑兰.藻溺蒸粼薰燕瞩预防与捧正[J].青年学刊,1994年04期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几个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2014-2015学年下学期 《班主任工作技能》搜索调研 -几个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姓名:陈兴富 学号:201315010103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2013级师范一班 指导教师:陈晓蕾 2015年6月

【摘要】: 摘要 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以及形成心理困扰等方面的不正常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日常行为规范。

【In this paper】 Abstract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refers to th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inde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moral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and form the abnormal behavior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etc.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not only affects the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to the adverse impact o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Keyword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modification everyday behaviour.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对策_德育论文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对策 我校学生中形形色色的不良行为确实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了。重视,即再也不能漠视其存在;深思,即应考虑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这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是有重要意义的。为此,我将所发现的我校学生不良行为归纳如下,愿和同仁们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对策。 一、吸烟。尤以初中男生为甚。课间十分钟,他们躲在男厕所里,吞云吐雾,如入无人之境。我们刚开始检查时,一进厕所就能抓个现行,可见学生吸烟行为多么普遍。通过对抓到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谈认识、写检讨、请家长、通报批评),有了一定好转,但还不能杜绝。 二、和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过密。有些在校学生与社会上流里流气的小青年交往密切,还领其到校。一次课间检查时,发现一位貌似学生的社会青年在教室前的走廊上抽烟,其神态简直就像个流氓阿飞,而我们的一些学生还报着一种欣赏的眼神看着他。抓住他时,态度极其蛮横,不接受处理。经查,该社会青年经常到校,还混在学生中上课,既上过文化课,还上过体育课。据他自己说,和我校某班某生是好朋友,所以常来学校找其玩一玩。经过教育并警告其不许再到学校来,然后礼送出校门。然而,刚过了一周时间,又在校内发现了该社会青年的身影。这次,则是和初三一女生在走廊上交谈。抓住之后,滞留在校警务室,让门卫及保安认清该人面貌,防止其以后再混入学生中溜进我校。然后共同批评,令其写出书面保证,并通知其父亲来校,在保证书上签字后领回。这是发现了的,肯定还有没发现的。这一现象的主要危害是对校园安全构成威胁。表面上看,是社会青年的问题,而根子在我校学生身上。 三、翻墙入室的“本领”。这主要表现在某些住宿男生身上。当宿舍熄灯之后,就有一些男生溜出宿舍,翻过男生宿舍北边高高的墙头,出去上网,然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诊断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指中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有的是违纪, 有的则属于一般违法。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上进行诊断,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尽管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道德认识错误。美国戈达德的研究成果表明:低能与违法确有关联。不良行为中学生智力一般是偏低的,他们对许多道德规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形成了模糊的或颠倒的道德观。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是其道德认识中的三种主要的错误观念。 (二)道德情感失调。我国的郑和均、邓京华把道德情感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等五个方面,经过抽样调查: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持积极情感的分别接近或超过80%,而对责任感持积极情感的只占40%左右。不良行为中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低下。道德情感的失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义感,甚至以受害人的痛苦为乐。 (三)道德需要畸形发展。在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自主的需要和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占据重要的位置。不良行为的中学生,更

是强烈地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自主。但他们较为低下的认识能力和不良行为,又使他们难以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自主。当他们的需要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满足时,则只能用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方式来争强好胜、表现自已而得到满足。 (四)道德意志薄弱。一般来说,中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性表现为抑制不够和冲动过剩两个方面,所谓抑制不够就是说,只要有一点冲动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冲动过剩则包括一触即发的爆发性冲动和只要有一点不满就大发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思考 根据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上述诊断,思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我们教育工作的误区就显而易见了。 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失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忽视道德教育,一切问题全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一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道德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道德教育力量的单薄性之间反差的存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二个失误。道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问题少年的定义及矫正

问题少年的定义及矫正 (10103114139 10小教本数学翁米红女) 摘要:当前我国一些青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并导致了行为偏差,成为问题青少年,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分析了问题青少年的成因,主要论述了对问题青少年的矫治方法。本文认为对青少年的矫治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问题少年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问题少年也被定义为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1】现在,有关在校学生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经常能看到中学生吸烟喝酒、打架、勒索等,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如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那么产生问题少年的原因有哪些呢?知道问题所在的原因才能对 症下药。首先我觉得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由懵懂不谙世事的儿童一下子窜出了老高,处于心理的断乳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存在逆反心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能力还较差,容易出现违反纪律、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所以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1】而且这个时候的孩子也开始面对升学的压力,会有厌学、违纪的现象。而且人际关系的冲突也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

影响。另一方面问题少年的形成跟家庭教育分不开。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有些家长自己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反面教材,家长的行为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家长嗜赌成性,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家暴,用恶劣的手段处理人际纠纷,这些行为孩子必然会去模仿。所以父母一定要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格,正确的方法去管教孩子。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不能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得道理。除了家庭,还有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也会让这些青少年迷失成问题少年。像很多的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对他们的毒害很大。很多背离社会伦理道德的书籍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给学生的成长带了极坏的影响。很多影片录像的不正确的引导会让青少年迷失,最终走向犯罪。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矫正这些问题少年的行为呢?我觉得可以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我觉得转变问题学生需要爱心和耐心。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用爱心去关心他们,教师要努力发觉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立即进行表扬和鼓励,使 他们知道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对他们充满了期待。作为老师要耐心等待他们的转变。问题少年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中间总有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能一看到他们反复,就认为他们不可救药,而是要允许他们反复,在反复中不断进步。我们在平时教育他们时,经常要求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以及归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传媒学院) 姓名:袁瑞 专业:教育技术 年级:2012级 学号:930 指导教师:王卫东 传媒学院 2013年9月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归类以及原因探究 【摘要】:当代青少年是跨越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给予很好得重视,并且根据其原因找出调理的方法。 【关键词】:焦虑抑郁症强迫症社交恐惧恐学学习障碍性别角色模糊形象烦恼恋爱受挫精神分裂叛逆虚荣冲动 引言: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而杂发展阶段,难免受到自身各种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青少年自己积极努力配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当代青少年可以健康的成长 一、焦虑 1、焦虑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 2、焦虑症的起因 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社会心理因素;焦虑症的发生多与社会背景相关,与生活事件刺激为主要致病源,如生活窘迫、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与移民、生意失败、遭遇意外等也有密切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一个人的品性与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不无道理。因此,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习惯如不加以控制和矫正,对其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将带来不利影响。 一、中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今大多数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良习惯。不良习惯在中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就不良动作而言,有抽烟、嗜酒、赌博、迷恋游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就处世和办事而言,有自由散漫、办事拖沓、讲话粗鲁、出口成“脏”等;就学习态度和程度而言,有态度不端正、厌学、怕学、精力不集中、懒得思考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至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自动化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习惯中受益匪浅,也会因坏习惯而深受其害。 二、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第一、家庭是不良习惯形成的直接原因。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实际行动的影响实现的。所以,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习惯的形成。比如有的学生张口脏话,伸手打人,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们都会说:“在家父母就是这样教我的。”可见,家长的不良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第二、社会环境是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但某些制度有不成熟、不完善的今天,社会上某些人存有重物性。一些商人因经济性的需要心理,时不时给什么都好奇的学生出售烟酒,有的网吧仅找中学生的钱,这样有令不禁,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逐渐染上了抽烟、酗酒、迷恋网吧,甚至染上赌博等不良习惯,既荒废了学业,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园地,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可眼下,社会上的某些物质性,赌博风给宁静的校园也带来了影响,再加上,某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粗暴,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罚款、课堂上接电话、上课迟到等等,都会使学生仿效,形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等不良习惯。 第四、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其不良习惯形成的关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因素诸如情绪、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情绪易失控,行为易反常和重复,好走极端,兴趣爱好广但无恒心,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使他们是非不分,常在外界的刺激、诱惑和影响下重复错误的行为,难以用理智的闸门控制住自己的言行,日积月累便形成不良习惯,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乃至走上不归路。 三、中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树造良好效果。 中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虽有所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任,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榜样。俗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语言”。孩子的习惯就是在父母有意无意的行为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所说:“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 学校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教育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和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大对不良社会环境的治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少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与本质脱节的行为严惩不贷。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让孩子们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学校部分学生情况,谈几点做法。 问题: 1、个别同学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爷奶文化低,在家不好好学习,四处乱串,这家跑跑,那家跑跑,有时还几个人骑车游玩。这不仅影响别的同学的学习。家长出于情面,不好说。就多次找到老师。 2、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生活,其自主意识差,学习差,打架、骂人、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经常拿别人的学习用品。 3、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现象,如果不加强引导,都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建议: 1、自己管好自己,明确学习的目的。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2、明确打人、偷盗是犯罪,不仅给家人带来经济上的负担,还会给自己戴上一顶“犯罪分子”的帽子。(贼娃子、痞子)。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另外、自己要整理好自己东西,不随手乱扔。贵重物品不要带到学校来,也不要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要显摆) 3、学会理财,给自己准备一个存钱罐,这也避免小偷盯着你,也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财不外露) 措施: 各班班干部认真负起责任,帮助班主任了解班上的情况。尤其是安全员和生活委员。看看那些同学带一些奇怪的东西,那些同学带10元以上的零花钱。其次、班长和学习委员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那些同学有小偷小摸(乱拿别人的东西或别人没同意抢东西的)得行为,有拉帮结派的(就是我给你好处你跟我一伙),学习上开始下滑的(也就是以前学习好最近跟某些同学学坏了),放学后有拦路打劫的或欺负小同学的或勾结社会上的小混混。其他同学也要监督举报。 总之、好习惯是从小养成,坏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我们要扼制坏习惯,让好习惯发挥它耀眼的光芒。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解读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行为问卷,随机抽取3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果: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能部分预测中学生问题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 1.前言 自1928年威克曼开展研究以来,问题行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1]。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迄今为止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本研究将问题行为分为内隐行为问题和外显行为。内隐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因子,外显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因子。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家庭因素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变量。本研究以家庭变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为自变量,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倾向。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2]。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3],研究物质环境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比较多,但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而研究青少年精神环境对问题行为的研究则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就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旨在进一步寻找造成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揭示影响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为家长和教师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一定依据和帮助。 2.被试与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抽取山东省济南、泰安、聊城、淄博6所学校,选取被试32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男生86人,女生219人;初中生49人,高中生119人,大一学生137人。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湘 课题的由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生的行为关系到他 们身心的健康及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 课题的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形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及内因, 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步骤:1、制定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 3、进行访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 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 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 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 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 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 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 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 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 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我 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 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 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小学生不仅应该储备知识,更应该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身心健康。主要以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他们日常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纠正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行为教育;换位思考;心理引导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坏习惯,就像疾病一样,使人受害终身。”在现阶段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能进行有效学习;上课听讲习惯不好,在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能有效复习;不会刻苦钻研,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懂得独立思考等。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则至关重要。就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86.5%的受

访者表示学习习惯是从小学时期养成的。 2.生活方面 现阶段的小学生都是“00后”,在家庭中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生活方面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进行劳动锻炼,造成了小学生懒惰的习惯。作为独生子女,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分依赖家长,不懂得自我管理;同时电脑、手机等一些高科技和信息化事物渐渐进入每个家庭,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度沉迷电脑游戏、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3.品德方面 我国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这就说明小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然而现在的校园内经常出现不文明的不良习惯,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说谎;高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在校园内打架、骂人等;有的小学生不懂得爱惜公物,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还有小学生出现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果一些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的时候不加以纠正,长大后很有可能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4.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何秀华 张某,男,今年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观擦,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喝酒、上网吧,同学很怕他,平时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若同学不搭理他,他还骂别人;老师若有批评,他还不服气,双眼瞪着老师,常常抄袭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偶尔还偷偷拿别人东西。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疼爱孙女,无暇关注张某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张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爷爷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张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与任课老师协商、班委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张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正方法。 1、提高认识。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开始帮助她矫正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 3、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我在课间总是走到她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等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激发了她下大气力矫正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张某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现在她每每打电话给父母汇报在校情况时,其父母都很吃惊,问这是我儿子吗?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正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2012年5月2日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青少年问题矫正的实践报告

1.来访者的自我概述 我们是个特殊的家庭,在这些年当中没有人懂得我们的艰辛和痛苦,我的儿子叫赵文齐,是一个孤独症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控能力,更没有自尊自信的人,今年已经14岁。我的孩子小的时候非常可爱,也非常省事,跟正常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但从2岁以后发现了不对劲,你叫他他没有反应,像聋孩一样。但是当时认为可能是听觉的问题后到医院就医,经检查无任何异样。我们想可以使发育晚的原因,所以知道他4岁时发现问题的严重才到哈尔滨求医,经哈医大诊断为孤独症。明白了之前一直发生在他身上却无法解释的一些孤独症的症状:喜欢听音乐,尤其是欢快型的音乐,也只有音乐才能让他安静下来。日常的行为很刻板,情绪不稳定。到5岁之后发展到会突然尖叫、手舞足蹈,依旧不会说话,偶尔会蹦出几个单音节的音,无主动性语言,自言自语时的话语无人能懂。 从带他到医院说是自闭症时开始,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从天掉下来的病,不知病因,无法治愈,别人是无法理解我们当时的痛苦,这是一种从天堂到地狱撕心裂肺的痛苦,真是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甚至想到和孩子将来一起到天堂,也许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现在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的“特殊”也越来越明显,他甚至没有上学的资格,真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总之什么都不知道。 2.既往经历与个人成长情况 小齐的父亲是油公司的职工,母亲则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父亲有酗酒的爱好,母亲的性格则较为内向。小齐的妈妈在生小齐时,由于在顺产与剖腹产选择之间犹豫不决,延误了生产时间,导致小齐最后剖腹产生下后,脸色带青。医生曾说过,小齐出生时间延误并脸色带青,可能会对智力产生影响。建议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到医院检查一下。但是当时由于新生儿的降临带来了巨大的喜悦,这可是小齐父亲这一代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小齐父亲的弟兄所生的皆为女孩,所以小齐的父母并未对医生的话产生重视。同时也因为在此之前,小齐的母亲怀有身孕,但在初期B超检测中知道是女孩,遂考虑再三打掉了。但在打胎过程中小齐母亲的输卵管折了后接上,很不容易才再次怀孕,所以小齐妈妈在怀孕期间很谨慎小心,轻易不进行活动。也因为小齐的母亲性格较为内向,在孕期也很少与小齐进行交流沟通。 小齐在六岁前所住的地方离亲戚朋友家较远,平时的来往不是很频繁。又因为父母的工作较忙,疏于对小齐的照顾,所以小齐在六岁前身边没有什么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小齐从出生时就比较乖,不喜欢哭,日常生活比较好照顾,所以知道小齐两岁时依旧不会说话,连最基本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的时候,小齐的父母才渐渐开始着急。但是小齐在其他的方面并未有明显的特征,小齐的父母仅认为是发育较晚,孩子的性格大概是随了母亲,比较内向,不喜欢说话而已。后到三岁多时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初时曾怀疑小齐的听力是否有问题,但经过检查一切良好,后咨询医师,在小齐四岁时确诊为孤独症。 在知道小齐的症状之后,小齐的父母进行了多方咨询,四处求医,但效果均不是很明显。在治疗期间,小齐一直坚持吃医生所开的促进大脑发育的药物,同时也到很多培训机构参加相关的训练等。但是在一切的努力之后,小齐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医生曾经建议小齐最好多多接触一些同龄的玩伴,对小齐非常有好处,但是小齐的父母之此之前曾尝试着送小齐到幼儿园锻炼过,结果均以发现孩子不正常后拒收。因为小齐在幼儿园和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样,不喜欢和他人玩耍,对老师的话也置若罔闻。最让幼儿园老师不能接受的是没有自己的动手能力,吃饭需要老师喂,而且饮食非常单调,不是固定吃的东西就坚决不吃。老师经常对小齐无可奈何。同时小齐的父母发现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会欺负小齐,而小齐不会还手也不会说话告诉老师这种情况,直到小齐的父亲在一次接小齐放学的时候发现之后心疼不已,向老师反映情况多次后,小齐的父母经过商量决定不再送小齐上幼儿园。此后小齐曾被送到特殊的学校进行学习,但发现小齐均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小齐的父母也非常担心小齐会受到伤害,所以直到小齐8岁时,一直是生活在家里。 随着小齐年龄的渐渐增长,小齐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因为没有任何一所正常的学校会接收小齐,而小齐的生活环境也不利于他的成长。后小齐的父母与其在学校工作的姨妈商量之后,送到其姨妈的二年级班级进行学习,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小齐可以多多接触小朋友,感受一下周围的氛围。小齐一直随着班级学习生活,直到五年级小学毕业。在此期间,小齐的症状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善,因为小齐对音乐和绘画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