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合集下载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毕业论文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毕业论文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1-18岁之间。

这一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时期,而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晚期,高中生则处在青年初期,虽说他们的认识特点各有差异,政治成熟性也各有不同,但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是身心急剧变化,充满各种矛盾的时期。

比如:物质需求量不断增长与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性成熟与道德、法治观念的矛盾;活动能量大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的产生,最易使他们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倾向的影响,进而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因各种问题行为而形成的“差生”(多指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差)的教育与转化,就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令人头痛的问题。

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给家庭、学校、社会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行为。

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少年犯罪”和“越轨行为”等有密切联系,比如:恶意破坏、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吸烟、酗酒、逃学或离家出走;行为放荡、早恋或不正当性行为等。

个别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疾病,心理变态,甚至吸毒、抢劫、强奸、自杀等越轨行为。

纵观中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社会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知识贬值”、“金钱万能”、“游戏人生”等“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不良影响。

这些“副文化”通过影视和形形色色的出版物直接影响着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这就出现了“有时学校教育一年当不了一小时的负面冲击”的“负效应”。

二、家庭教育缺陷。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对中学生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对孩子造成了极大心理压力,以致产生严重的厌倦情绪;有的家长则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施罚,迫使孩子只能用逃学或离家出走方式来发泄不满和反抗;还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对子女娇生惯养,更有在父母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等等。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课程论文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课程论文

考试焦虑案例分析一,案例:小刘,平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进入初三,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的要求高了,家庭的希望大了,心理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总怕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

从进校门的第一天,小刘学习就相当刻苦,家里也从来不会让小刘干活,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学校知识学习上。

可是每次考试前一天小刘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总是复习到很晚,睡觉时也睡不着。

进入教室手发抖、出汗、心慌、总想上厕所。

一拿到试卷,一旦有不会的题就大脑一片空白,明明会的东西也全都忘光了,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小刘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唯恐出现失误,对不起学校和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的努力。

可是小刘越紧张越考不好,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办。

考试的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小刘的心上,久久不能搬去。

无疑,对学习和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小刘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不能自拔。

二,理论说明:我们所提出的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中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和公共生活准则、学习规范、个人年龄特征个人身份有矛盾相冲突的行为,这种行为给社会、家庭、学校教学造成了影响和危害,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了学生智能发展,进一步发展能导致心理疾病或者犯罪行为。

在目前学术界所指的问题行为和一些概念存在着混用或交叉的情况,比如偏差行为、不良行为、变态行为等。

但是他们的基本含义差不多:这种行为时属于偏离了正常同龄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社会、家庭、学校的期望,不被人接受;这种行为对自己本人和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对考试恐惧的反应。

适当的焦虑可以给学习者一些心理压力,提高思维的张力,成为学习的动力,但是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降低考试效率,使“应考能力”下降。

要想减轻考试焦虑,学生在准备考试时应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并在复习一段时间后稍作休息。

当感觉到身体有肌肉紧缩、冒汗、心悸等焦虑症状出现时,则可以用“肌肉放松训练”来缓解焦虑症状,深呼吸,放松全身;或是走出室外走动走动,使头脑清醒。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处在青春期的阶段,他们正在经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过程,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角色和价值观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中学生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情绪波动大、抗拒变化、不负责任、上瘾等。

缺乏责任感中学生的责任感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

在生活学习中,忽略了对学业、生活和自己的责任。

比如迟到、荒废学业、不讲卫生、对伙伴无礼等。

中学生的责任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

自我中心中学生还存在自我中心的现象,他们不太关心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亲友、学校等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我行我素”,缺少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属于社交能力的障碍,需要家长和老师及心理医生的帮助和引导。

情绪波动大中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往往在一些事情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认知和行为的障碍。

尤其是在考试、比赛、交往等关键时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出现剧烈的波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绪管理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影响,引导中学生通过自我认识,寻找和运用有效的情绪管理方式。

抗拒变化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往往抗拒改变,不喜欢新的环境、人际交往和学习方式。

一旦遇到改变,往往表现出厌恶或拒绝。

在学校管理中,学生应该通过引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积极应对变化的态度。

不负责任中学生往往缺乏负责任和担当的意识,常常敷衍学习和生活任务。

面对失败和挫折,他们容易产生逃避和放弃。

这种情况会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多给他们信任和重视,并在教育工作中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上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已经深入中学生的生活,这些媒介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都会带来一定影响,甚至出现上瘾的情况。

因此,家长和学校的管理者需要积极关注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中学生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实,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关,为此,学校及家长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并提供创造性问题解决策略,帮助中学生解决问题行为,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情感资本,从而发展其优秀品质。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行为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常,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不听从教师管理、学习压力大、玩手机、缺乏自律和专注力不佳。

不听从教师管理是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行为之一。

这种行为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破坏教学秩序,甚至侮辱教师。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是学生对教育的态度存在问题所致。

要纠正这种不良行为,教师需要耐心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长也需要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与教师配合进行学生的行为矫正。

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过大的学习压力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加当下不良行为的发生。

教师和家长需要适时地给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够放松自己,在学前活动、户外休闲等方面多给予支持。

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玩手机是中学生中也很常见的问题行为。

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也具有极大的娱乐功能。

然而,青少年的自制力往往不够,一旦过于沉溺于手机游戏、社交网络等方面,就会对学习带来影响。

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与其共同制定一些使用规则,避免因为手机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缺乏自律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之一。

缺乏自律表现在无计划、无规律的生活方式,不遵守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以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信用。

教师和家长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律性格,可以通过日常晨检、座右铭、日记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规划自己生活及学习的好习惯,并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专注力不佳也是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

大部分中学生缺乏精力,进而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专注力。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亲身示范、培养阅读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度。

同时,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从根源上保证学生的专注力。

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正

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成因及矫正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矫正邓文婷 164078摘要:青少年处于一个青春期、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校园问题行为映射着学生的自我、家庭和学校。

关键字:问题行为厌学道德失范隔代教育一、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的表现(一)问题性行为的界定问题行为指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

目前,心理学界对问题行为有不同的分类。

主要观点有这样两种: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智力活动问题行为(例如学业困难、逃学、厌学、抄袭等);情感问题行为(如上学恐怖、学科恐怖、考试恐怖、师生关系恐怖等);人格问题行为(如性格孤僻、粗暴,反社会行为,品德不良行为,成瘾行为等);青春期问题行为(如青春期自闭症、青春期逆反心理等);习惯性问题行为。

另一种是将问题行为分为:反约束型问题行为(如上课迟到、早退、喧哗、起哄、考试作弊等);对抗性问题行为(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破坏公私财产等);自抑型问题行为(如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自暴自弃,无休止的自怨自责,长期不能自拔,性格孤僻,拒绝与人交往,失落)。

(二)中学生校园问题行为主要表现1、厌学行为小学阶段知识内容简单,学生对自我期望值较高,升入初高中后,由于课业加重,部分同学多次或长期遭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弃心理。

部分学生仅凭个人喜好上课,不喜欢老师或听不懂直接放弃,上课各种小动作或看课外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甚至一些学生为了转移课程失败的沮丧以过激行为对抗家长与老师。

2、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劳动态度与意识差。

平时在学校里也不愿意打扫卫生,偷工减料、拈轻怕重。

学习中怕吃苦怕动脑,作业抄袭,甚至出现花钱请别人做作业。

出现不平等的等级观念,看不起基层的劳动者、农民,崇拜老板、高官、明星,不少人希望不劳而获。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1. 引言1.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缺乏沟通、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学校管理混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睦等都会诱发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3. 社会环境:社会是中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的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示范、媒体影响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4. 自身因素: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心理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影响其行为。

部分中学生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或者受到外界负面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了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2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旷课、打架、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矫正和预防这些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行为往往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家庭教育缺乏、学校管理不到位、社会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体,而是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犯罪行为的产生。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重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矫正和预防这些问题行为,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问题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挑战。

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到中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威胁。

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势在必行。

在此,本文将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的相关问题。

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方面,一些中学生存在着不愿意上课、不完成作业、成绩较差等问题,这可能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方法错误等因素有关。

在情绪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经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这往往是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等原因所致。

在人际关系方面,一些中学生可能存在着孤僻、不合群、攻击性等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经验、缺乏自信等原因造成的。

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矫正。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关注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方式,通过增加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当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当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情绪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社交技巧培训等,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交往能力。

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问题行为,如违纪、违法、上瘾等,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矫正。

在这方面,社会应当加大对相关法律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增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增强违法意识。

学校和家庭也应当引导和关爱这些问题学生,帮助他们走出问题,重返正轨。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中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行为

中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行为

中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行为一级段落标题:引言中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关键的阶段,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许多中学生在行为上面临着一些独特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涉及学业方面,也涉及社交和心理健康方面。

本文将探讨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建议。

二级段落标题:加重课业压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许多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

他们不仅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和阅读任务,还要准备各种考试和测试。

因此,许多学生倾向于过度依赖背诵和死记硬背来获取好成绩。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针对这个问题,教育机构和家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中学生应对课业压力。

首先,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合理规划时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寻求帮助。

其次,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将其纳入评估体系。

最后,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支持学生成长的环境。

二级段落标题:沉迷手机和网络现代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过度使用手机和沉迷网络已成为常见问题行为。

他们常常在功课时间或睡觉前玩手机、上网聊天甚至沉迷于虚拟游戏中。

这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交关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机构、家庭以及社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中学应该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其次,父母应该起到良好榜样作用,在家庭中建立明确的规则,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和上网的时间。

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

二级段落标题:缺乏社交技能中学时期是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许多中学生存在着缺乏有效社交技能的问题。

一些中学生可能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另一些可能过于依赖虚拟社交网络,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建立良好关系。

为帮助中学生提升社交技能,可以从教育、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学习、探索和成长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问题行为也日益突出,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中学生问题行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进行矫正呢?我们需要明确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中学生问题行为往往是在青春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期,中学生生理、心理上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改变。

加上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各种诱惑,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层出不穷。

逃学、早恋、打架、抽烟酗酒等行为成为了一些中学生的日常,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我们需要认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性。

中学生问题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问题行为会影响健康成长,影响学业成绩,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前途。

而对于社会来说,中学生问题行为会扰乱社会秩序,增加社会治安压力,影响社会稳定。

必须认真对待中学生问题行为,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

那么,我认为中学生问题行为应该如何矫正呢?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教育引导,对中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行为矫正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之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社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中学生参与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在对待中学生问题行为时,不应简单粗暴,而应该采取科学、理智的态度,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行为规范等多种手段对中学生进行矫正。

也要给予中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鼓励。

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面临着各种身心上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一些问题行为也随之而来。

中学生问题行为不仅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也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困扰。

及时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和矫正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1. 叛逆行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个性逐渐形成,对外部世界开始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因此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叛逆行为。

他们可能会对学校、老师、家长提出异议,甚至做出一些逆反的举动。

2. 逃避学习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考试竞争,有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开始逃避学习。

他们可能不愿意完成作业、不愿上课,甚至逃课。

3. 不良社交一些中学生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开始参与一些不良社交活动,比如吸烟、酗酒、早恋等。

这种行为不仅对自身成长不利,也可能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不良的示范作用。

4. 暴力行为在一些情况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暴力倾向,例如故意捣乱、欺凌同学等行为。

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措施:1. 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是中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需要积极合作,共同关注中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校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表现,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

2. 言传身教对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除了及时进行纠正外,更要进行言传身教。

老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3. 心理疏导中学生问题行为可能与其心理状态有关,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专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解决心理困扰,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 规范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对于一些轻微的问题行为,可以采取口头警告、批评教育等方式。

对于严重的问题行为,学校应当严肃处理,以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5. 社会实践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行为规范。

论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法

论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法

论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法韩茂盛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这说明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高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少年。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形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2. 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3. 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论文】中学生中常见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正初探

【论文】中学生中常见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正初探

中学生中常见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正初探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班主任,更要深入观察和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帮助其改正。

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怎样解决学生经常迟到旷课的问题。

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原因多样化,如最普遍的是有些学生平时养成惰性,喜欢睡懒觉,再就是厌学,不喜欢课程内容或课程老师,对课堂无兴趣,还有故意跟老师作对、课堂压力大、喜欢上网好玩等原因造成迟到旷课。

认真分析起来,首先是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纪律意识、责任感、自控能力,其次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过度追求自由、个性,存在叛逆心理等。

如我们班有个叫李某的男生经常旷课,不仅对他个人的成长不利,还拖了班级的后腿,天天扣分,对班里其他同学也造成较坏影响。

我曾经多次训斥过他,软硬兼施,家长找过了,交给学校领导处理过了,但效果不佳。

后来想想,这个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能靠简单的训斥和靠家长压制来解决问题,而要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让他从内心深处有所触动。

这个学生是不容易降服的,他的脸皮也厚,批评她还不停的辩驳,带有一幅一屑不顾的神态。

他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插在衫袋,眼睛没有正视我。

我微笑着问他:“你每天早上几点起床?”“7点左右”,“为什么那么晚起床?”“醒不来,睡过头了!”“你家没人叫你或没闹钟吗?”“爸妈晚上加班都不在,闹钟响睡得死听不见”。

我听了后知道爸妈晚上加班是真,听不见闹钟响是假,但没有当场点破,而是仍然微笑着说:“这样吧,反正你村离学校不远,我也去过你家,而我每天早上喜欢晨跑,就绕你村跑,顺便叫醒你,怎么样?”他好象不相信,说:“行呀!”然后回去了。

中学生行为矫正

中学生行为矫正

中学生行为矫正课程名: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论文名:浅析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对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巴哈尔古丽.如则麦麦提学号:222011317011030(一)家庭因素1、父母教育不当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很高,如希望孩子每门100分,在学校拿什么奖等,在这些竞争面前,许多孩子都存在着少许的自卑倾向,就因为孩子未能完成父母给孩子定下的目标,对孩子的关心也变得淡了,有时甚至孩子没能完成他们所定下的目标,而对孩子打骂,却从不去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导致孩子压力过大,成绩提不上来,甚至下降,最后沉默寡言,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很没用,从而自卑心理明显的显现出来。

王智弘说,染上网瘾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种心理特质----自卑;自卑心越重,就越容易沉迷网络,而这一种心理,很大程度是后天性环境造成的,如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容易陷入网络,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幼儿园园长,大儿子学业有成,深得父母宠爱,而小儿子却一事无成,两个儿子见面时,小儿子由于自己的碌碌无为而萌发了自卑心,从而和父母的关系日益紧张,而他通过“天堂”游戏的不断升级来获得成就感,后来这个孩子因此而两年没上学”。

2、家庭条件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出身家境贫困,特别是在农村,限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素质程度低下,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缺乏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家境不好,无论从自己的穿着、生活都比不过有钱学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另外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影响甚重。

自卑感个体差异大,还有年龄差异,是一种心理上的缺乏。

3、娇生惯养当孩子上学时,他面临着社会生活的一种新体验。

一方面这场体验会让他显现出他发展中的错误。

而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在家中处处受宠,他们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从小听到的都是赞扬的话,当他在一个陌生的、不受家人保护的生活环境中,心里就会产生极大的受挫感,和其他能比他更好的料理自己生活的同学,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强度比平常人甚至更大。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关于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论文美术系11.1班迟晓旭三号关于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近年来,随着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了;再加上家长对学生在经济上的逐渐放宽,使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有何对策呢?一、成因分析1、学生主观认识的偏激性或片面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

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地渗入了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

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地认同甚至羡慕某些本来就不正确,但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

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地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2、家庭、社会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造成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教导的正确,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小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其家庭原因是:(1)家长过分溺爱,使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2)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使子女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3)父母管教方法粗暴,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4)不健康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自卑和怨恨心理。

社会原因包括:(1)社会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社会诱因的侵蚀。

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KTV、录像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不良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

(2)不良书刊和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由于受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已显现出上升趋势,其表现为外向攻击型、内向退缩型、过错型三种类型,主要特征包涵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动机特征、行为特征。

面对中学生已出现的问题行为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行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进行分析,寻找原因,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措施,有效的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问题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表现出的与其年龄阶段不相称的,干扰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既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也涉及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目的与方法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随着形势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社会不良现象的污染等因素,显现出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起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出现了什么样的中学生问题行为?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特征是什么?为了明确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

找出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方法有效地加以矫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目前有关教育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偏重于外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内化因素。

我们认为要有效地持久地教育好中学生问题行为,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重点还是学生本体的作用。

如何通过学生本体作用来达到目的?首先得明确引起他们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然后才可着手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003年10月我们对万盛区10所中学运用观察法、调查法(电话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问题行为的约占6%。

由于中学生问题行为比例较大,在成因分析中我们发现引起目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中,家庭的不良影响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引起问题的因素,但不是引起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引起中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变化,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复杂多样化。

下面将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来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首要来源。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父母过分溺爱、家长缺乏教育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学生出现偏离正轨的行为,并且难以及早发现和纠正,造成了问题行为的积累。

家庭教育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营造积极阳光的家庭氛围。

学校管理也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中学生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对问题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学校还应该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工作,帮助中学生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和问题。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仅给予了中学生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中学生接受到了许多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困扰,难以正确看待与辨别其中的是非。

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应该加强沟通和理解,学校要加强管理和心理健康工作,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价值观念。

只有各个层面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学生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阶段,面临着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这种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指导,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相应的矫正方法进行浅谈。

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逆反行为:逆反行为是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表现为对权威的抗拒和对规则的不遵守。

逆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不强,自尊心过强,对权威的不信任等原因所致。

2. 学习问题行为:学习问题行为包括逃避学习、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兴趣不对等原因导致的。

3. 沉迷游戏: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中学生沉迷的主要问题之一。

沉迷游戏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4. 不良社交行为:中学生在与同学或者老师的交往中,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冷漠、攻击性、欺负他人等不良社交行为。

以上只是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年龄、环境、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针对这些问题行为,矫正的方法也需要因材施教。

对于逆反行为的矫正,学校和家长需要一致配合。

学校可以采取进行心理辅导、集体谈话、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念,提高对规则的遵守意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建立和孩子的沟通渠道,使孩子能够愿意倾听和接受家长的指导。

对于学习问题行为,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中学生沉迷游戏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对游戏沉迷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

浅析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浅析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浅析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其矫正师大学美术学院王亚伦 155000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中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被无视,不少行为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更加突出,如果不与时矫正,对于学生的未来是很可怕的。

本文就关注中学生问题行为即通过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概念进展划分概述,明确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本质和变现形式;从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影响;在此根底上,提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矫正一、什么是问题行为什么是问题行为呢?中学生问题行为是不是意味着就是“问题学生〞、“差生〞呢?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展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1928)最早对问题行为进展定义,他认为:“行为,从社会意义来看,是社会评价和社会规的结果;而问题行为那么表示在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

我国不少学者学者对该问题进展了外乡化研究,并对这个概念进展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具体化。

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也将其翻译成行为困扰、不良行为。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开场感到适应的困难,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在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1]吕勤等(2003)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开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对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与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2]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开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因性( 神经心理性) 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

[3]敏,莉等认为“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4]纵观国外学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虽然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意义。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浅谈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作为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中学生会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而问题行为则是其中最为普遍和突出的一个。

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及时得到矫正。

首先,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有些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不喜欢上课,大量缺勤、旷课等现象。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表现为不遵守校规、乱发小广告、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

其他一些行为则可能表现为自闭、自我放弃、沉迷游戏等。

其次,导致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些道德问题、价值观等因素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些问题可能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例如在家庭中遭受家暴、家长忽视等;学校方面,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不良、同学关系等方面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行为。

而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和诱惑更是让很多中学生迷失方向的主要因素。

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当注重前期的预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保障他们的情感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多开展有趣、有益的活动。

另外,一旦出现问题行为,父母与老师都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合理地得出结论,并帮助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和同学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容忍的范围,进一步加强教育让其遵守规则。

如果仍然存在问题,就需要采取一些更加强有力的措施,例如接受专业心理辅导。

总之,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应该采用综合措施,包括前期的预防工作和后面的矫正措施。

在实践中,需要服从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摆脱问题行为的纠缠,成为健康自信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154130 朱静怡【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方面更多地关注了人本身,体现了以人为本,学校也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本身及其行为。

本文关注中学生问题行为:通过对问题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和主要内容;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矫正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什么是问题行为呢?中学生问题行为是不是意味着就是“问题学生”、“ 差生”呢?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1928)最早对问题行为进行定义,他认为:“行为,从社会意义来看,是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的结果;而问题行为则表示在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

我国不少学者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具体化。

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内也将其翻译成行为困扰、不良行为。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开始感到适应的困难,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在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1]吕勤等(2003)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2]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 神经心理性) 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

[3]赵敏,李莉等认为“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4]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虽然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意义。

归纳起来,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体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

那么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不符合社会规范,比如:吸烟、饮酒、攻击、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偷窃、赌博等。

[1]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中学生问题行为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通现象?问题行为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如中学生问题行为是出现在中学生这个特定的阶段,许多问题行为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可能就不复存在了,比如叛逆行为。

那么,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过。

综上可知,问题行为并不一定就是“问题学生”或“ 差生”。

同时,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普遍现象,需要中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正确对待,共同努力解决。

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也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而应该是中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学生个体因素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有其独特性。

青少年处于一个青春期、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遭受到困扰挫折,容易引发紧张不安或焦虑,于是采取防卫机制,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

[5]青少年是人生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充满着既对立又统一多种矛盾,是成熟又不成熟、渴望独立自主又不能完全独立、想要有所作为却难有大作为、豪情万丈却意气用事等诸多几乎相反的因素相结合,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有问题行为的产生。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受的失败和挫折是引起和加重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作为逃避挫折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

经常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同学认可、老师的的关心,导致其成就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经常体验到由挫折引起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状态进而引发了一些消极行为反应。

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容易采取扰乱课堂纪律、抽烟、违纪等方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李梅[6] 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不良者的问题行为比其他学生更多、更严重。

(二)家庭因素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类心灵温暖的港湾,家庭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人在成长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表现在心理上。

青少年更易出现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处在学生阶段,就产生了“问题行为”。

表现“问题行为”学生的身上缺少的并不是许多家长十分重视的学习成绩,他们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

他们没有健全人格,不能适应竞争;他们没有健康的情绪,乐观的心态。

他们观点偏激,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观模糊。

研究发现,有这些“问题行为”的学生,缺少亲情的爱抚,没有家长的科学管理,很难与人交流,有些还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他们的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体现了父母与孩子进行交往的形式,因而对其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父母的婚姻状况也是中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完整或不和睦家庭的家长往往无法全心地照顾孩子,使孩子长期处于家庭的纷争中,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没有安全感,因而比较容易出现孤僻、自卑、抑郁等内向性的问题行为和打架、违纪等外向性的问题行为。

一个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问题家长,往往有问题家庭。

(三)学校因素除了家庭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受到同伴、教师等因素的影响。

1、同伴因素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近年来,交往不良同伴(deviant peer affliation)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7] 不良同伴关系有许多具体的表现:(1)同伴模仿。

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但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是非判断力。

同时,中学生向往成人的行为方式,误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群体作为模仿的榜样,在中学生中拉帮结派,进而使加入此类群体的学生表现为攻击性等问题行为。

(2)同伴对比。

在学校,同学就是同伴,年龄相仿、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最容易发生比较,有意无意、或多或少。

可能由于成绩、家庭、外貌等方面的不一样,比较中产生自卑及相应问题行为。

(3)同伴排斥。

这容易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产生自卑、自负、退缩等情绪性问题行为。

2、教师因素教师是中学生在学校另一个接触的主要对象。

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例如教师没能公平的爱护每一位学生(现实中,一般的老师更倾向于对成绩好的学生好一些);或是没有尽到管教的责任,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亦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激反应,如大加训斥学生等(例如,笔者一次上课时,看到一位同学趴在桌子上,没人认真听课。

于是,我走过去拍了他一下,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他。

结果,他情绪激动,也顾不上尊重老师了,回应道:“吼什么吼……。

”事后,才知道,他那天身体不舒服。

)。

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

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

(四)社会因素社会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由于前几年社会上流行的“知识无用”、“金钱万能”、“游戏人生”等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不良影响。

这些不良文化通过影视和形形色色的出版物直接影响着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这就出现了“有时学校教育一年挡不住社会一小时的负面冲击”的“负效应”。

同时,一些电影、游戏里的暴力场景往往也可能导致不好的影响。

观看媒体暴力是否会引起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解释这两者关系的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煽动理论,宣泄理论。

过去40年以来,大量的研究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观看媒体暴力是促使攻击发展的一个因素。

在实验室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接触电影或电视暴力行为的儿童(包括男孩和女孩)随后的行为将更为攻击性。

[8]三、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少危害,尤其给中学生自己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要预防和矫正问题行为。

鉴于以上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问题行为的产生受到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和预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结合中学生主体的特点,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矫正。

(一)家庭矫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类心灵温暖的港湾,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成员的行为对中学生行为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从家庭方面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极为关键。

良好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

同时,父母要时刻注意关心孩子,关注学生情绪、行为的变化,多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多开导、引导他们,使其顺利、健康的成长。

(二)学校矫正同伴、教师以及学校学业负担对中学行为的影响深远,也都是导致中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托学校进行干预非常必要。

在学校进行干预时,可以依据行为科学,采用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PBS)的干预方法。

[9] 这就要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有效的学校环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促使有意义的行为出现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生活质量。

比如,完善学校的评价体系,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并积极评价。

学校还可以开好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

(三)社会矫正党和国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弘扬主旋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净化社会环境。

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电影等的监管,过于暴力的情节应该尽量少出。

总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可以防治的,尤其对中学生的早期预防极为重要。

不仅要注重于减少和消除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更要从预防出发,着眼于研究与培养中学生积极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因此要积极探讨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教育者对这部分青少年应给以特别关注。

一经发现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端倪, 则立即给以矫正, 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10]参考文献[1]邵海英.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 卷第3 期[2]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vo126 2003(1):130- 132[3]崔丽霞, 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3) 112- 120)[4]赵敏,李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J].新西部, 2010[5]邵海英.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 卷第3 期)[6]李梅.学业成绩、同伴交往与学生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问题行为形成机制初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7]王素华,陈杰,李新影.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 年第21 卷第2 期)[8]张珊明.国外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年5月[9]翟静,李宪伟,刘金同. 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0]王淑兰.藻溺蒸粼薰燕瞩预防与捧正[J].青年学刊,1994年0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