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最为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而为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文明观念的首要途径。
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对生态文明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授课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多媒体讲解和现场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关注环境保护的兴趣。
特别是对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等方面,应该用数据分析、文献引用、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和看法。
二、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参与无环境污染的生产、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参与环境保护等实际行动,从而在实践中理解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三、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相关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学研究项目来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特别是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们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相关问题,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社会活动在校园与社会活动中,学生们应该时刻在意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问题。
通过参加环保义工、参与环保组织与活动和传播环保知识和文化等方式,来更直观地呈现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的实践行动中。
五、教师引导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美好生态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关生态文明的正向激励和引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着重宣传、规范课堂行为、鼓励讨论和启发学生创新等方式,来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培育和发展。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于生态文明的观念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有以下途径:一、课堂教育:大学课程中应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开设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专业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生态学、环境学等基础知识,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知。
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二、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参观生态园区、生态农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与困境。
鼓励学生自愿参与环保组织和志愿者活动,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思想引导:大学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导与倡导。
在各类校园宣传栏、学生会刊物等宣传载体上发布生态文明相关信息,增加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
通过各类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邀请环境专家、学者等知名人士深入校园,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引导他们积极关注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建设。
四、科技创新: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
研究新能源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科研项目,通过实际操作与研发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提高他们对生态文明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校园管理:大学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管理与建设。
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与绿化机制,设置标志牌、宣传栏、垃圾分类桶等相关设施,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环保规定。
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习惯,养成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好的环保行为。
六、展示比赛:举办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竞赛、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竞争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思想引导、科技创新、校园管理以及展示比赛等多种途径进行培养。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引导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摘要】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可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环保知识。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提供一个实践和体验的场所,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环保理念,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研究与评估,不断改进培养方法,确保培养效果。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宣传教育、研究评估、长期、系统。
1. 引言1.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突出和紧迫。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实践行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既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生态文明传统,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不仅是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责任和使命。
2. 正文2.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和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可以在通识课或必修课中加入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接触到这些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方法(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方法随着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未来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旅游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论文的写作也应进行认真学习。
同时结合实践案例,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成功发展职业奠定基础。
二、实践操作的经验积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通过实习、参加实训、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次实践操作,积累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不仅能够使学生入行快速、提升实践技能,而且对学生个人职业成长以及职业规划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实践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实践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注重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职业素养的体现和表现。
这包括如何着装、如何说话、如何表现出职业化的态度,以及在个人形象、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培养。
四、多方位的实践与实训课程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与实训课程,包括团队分析、案例讨论、职业素质评估等项目,并积极参加其他相关行业的各种交流活动、研讨会和会议等,扩展与拓展对于旅游行业的了解,并能通过对业内人士的交流、洽谈等方式,了解行业创新动态、职业机会与发展趋势。
五、多样化的自我提升和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注意关注职业素质、软技能的培养,不断提升自我。
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了解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等,发掘更多的潜在机遇,为自身职业发展走向提供更多选择。
六、注重英语的学习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旅游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摘要】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中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营造一个环保意识浓厚的校园氛围。
科研与创新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环保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则全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途径多样丰富,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
通过这些途径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多样丰富、合力共同推动。
1. 引言1.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迫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引领社会走向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具有更高的社会影响力。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更是社会环境整体意识的构建过程。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系统、全面地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为构建美丽乡村、绿色校园、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模式正文: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模式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相关课程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阐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阐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
它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度细化和专业升级,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因市场需求旺盛,导致许多学校不具备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条件但盲目的开设,导致毕业后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大相径庭,还有学校过分理论化的教学与企业实践环节的相脱节等等。
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 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影响内涵式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对旅游专业人员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因此,许多高校盲目地追随这一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开设大批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但其实质并不具备开设的条件,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导向使得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思想以及师资力量方面都呈现出较薄弱的问题,更别说实践教学,严重影响着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1.2 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理论化偏重,而实践环节薄弱的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的脱节,以及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毕业就业以及事业的发展。
1.3 教学结构和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在我国,许多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划为理科学科,因此传统的重科技自然的观念一直引导着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重量化考核的人才评估体系,忽视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73%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不感兴趣,尤其是提到行业法律法规时,更是头脑“真空”,对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欠缺使得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急功近利,吃回扣,“宰客”,此类不良现象的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旅游业和学校的形象和名誉。
1.4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一项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称,选择从事的工作和学校学校的课程相悖很远,导致很多知识现在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普遍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不断加剧,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教育大学通常具有丰富的课程设置,例如生态学、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是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观念的最初途径。
这些课程不仅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以及讨论课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创新性。
二、校园实践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文明观念,大学也可以通过组织校园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境维护、清理垃圾等活动,通过体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直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大学也可以开展相关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绿色创新、环保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社会实践除了校园实践外,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实际影响和危害,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社会实践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四、网络教育近年来,网络教育发展迅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例如,各类环保公益组织和官方机构都会在网络宣传环保知识和建议,如“绿色生活”、“垃圾分类”等,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和认识生态文明观念,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尽自己的力量,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培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
培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1. 简介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保护和维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培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培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以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了解生态环境在培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这包括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野生动物、植被等,以及对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的认识。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它。
3. 加强生态教育培训为了培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
这些培训可以包括生态环境知识的讲座、培训课程、案例分析等。
通过这些培训,从业人员可以学习到如何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同时,培训还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4. 制定生态保护措施针对旅游目的地的不同环境特点,需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例如,对于具有丰富野生动物资源的地区,可以采取限制游客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以保护和维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对于具有特殊生态环境的地区,可以采取限制开发、限制建设等措施,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制定这些措施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通过这样的参与,他们可以深入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将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5. 宣传生态教育理念在培养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的过程中,宣传生态教育的理念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如组织座谈会、发布宣传材料、开展生态保护主题活动等。
通过宣传,可以增加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同时也提醒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更加注意和尊重生态环境。
6. 建立监督机制为了确保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教育意识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证,需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方式和观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而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和完善。
本文将就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强化环境保护教育大学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
强化环境保护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相关课程、开展主题讲座和专题研讨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树立榜样树立榜样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邀请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环保领域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环保模范企业或者参与一些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进而树立榜样,激励学生积极投身环保事业。
三、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
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孩子宣传环保知识,教育孩子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四、加强社会宣传社会宣传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媒体平台是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社会媒体平台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环保宣传,向大学生传递环保知识和理念。
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宣传活动,比如举办环保主题展览、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方法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以下是一些方法:一、实习与实践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完成学科含义是最好的方法。
一个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习和实践经验。
通过实习和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旅游业生态系统、营销策略、管理方法以及行业内部规则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商业活动,提高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实习和实践经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锻炼方式。
二、言行举止言行举止是一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塑造形象和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应该保持良好的礼仪,言行得体,形象标准。
在与他人交流时,应该注重表达清晰,明白易懂,精准说服。
同时,在遇到问题时,应该采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去化解问题,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熟悉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全面认知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政策标准和市场趋势等重要信息,这是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学生可以在掌握学校教授的基础课程之外,还可以参考行业内部标准和实践,通过阅读资讯和咨询业内专家了解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变化以及行业最新动态,把握业界趋势和方向,这能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四、协作与领导旅游业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旅游服务的流程。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注重团队协作和领导管理能力。
在模拟的实践情境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协作坐标系,体会不同角色下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尝试不同的沟通和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五、终身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
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交流和分享,不断加深对于旅游产业、行业动态所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保持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领悟力和更新能力。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一、课程教育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他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课程教育。
在各种专业课程中,学校应该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渗透,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进教学计划中。
例如,可以在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中讲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建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
同时,在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环保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二、校园环保活动校园环保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废品回收等。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环保、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并引导大学生参与环保,比如通过校内电子屏幕、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让大学生了解环保的知识和意义。
三、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生态文明相关书籍、报刊杂志等,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和案例,并深入了解环保重要性。
同时,可以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环保组织、参与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等。
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保重要性,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念。
四、网络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
学校可以通过开发各种应用程序、微信推送等方式,将环保相关知识送到大学生的手中,通过互联网加深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教育、校园环保活动、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一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对大学生的意义重大。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途径:1. 教育与宣传:大学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与宣传。
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开设生态文明概论等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了解和认识;专题讲座方面,邀请环保专家、学者等进行讲座,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和经验;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亲身感受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改善校园绿化环境,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建设花草园、湿地公园等生态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感受;加强校园环境的管理,提倡节约用水、合理使用电力等行为,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点滴改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社会实践和实践教育:大学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环保展览、走进工厂、农村、城市社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环境变化和问题,并与相关从业者交流,了解环保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通过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规划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环保事业中的重要性和责任。
4. 榜样引领与社团组织:大学可以通过树立环保榜样的方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可以邀请环境保护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等进行经验分享,或者邀请环保先进个人和团体进行交流讲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学校也可以成立环保社团组织,为热爱环保事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5. 研究与创新:大学可以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为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环保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环保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
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引言旅游业是现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旅游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的破坏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为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培训中,可以向从业人员介绍资源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引起他们对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注。
同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从业人员了解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困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设立奖励制度,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此外,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将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考核指标,也可以推动从业人员更加关注和重视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
环境宣传环境宣传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旅游景区设置相关的宣传牌和标语,向游客和从业人员传达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的意识和认识。
此外,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和展览,向游客和从业人员展示生态系统的美丽和脆弱性,也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在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中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可以让从业人员深刻了解公众对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期望和需求,促使他们更加重视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
同时,通过公众参与,还可以增加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使从业人员更加有意识地参与其中。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观念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强化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明确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校大学生生态旅游意识特点及培育途径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在校大学生生态旅游意识特点及培育途径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级课题( XYS09S17)拉阿曼(Laarman)与德斯特(Durst)于1987年首次提出将生态旅游者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 hardecotourism )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softecotourism) 。
我国大部分学者以此作为研究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的切入点来进行探讨,从环境责任感,生态意识和大众旅游者的区分度上做出了总结[1] 。
但是我国有关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潜在生态旅游者群体生态意识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仅有钟洁、杨桂华等对云南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生态意识的调查[2] 。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提取相关数据,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总结,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如何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做出了阐述。
、生态旅游意识调查及其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主要要以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长沙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也做了同样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意向、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环境、环境责任感、对国内生态旅游产品的感知等。
共计发放问卷400份(湖南省第一师范发放200份,其他四所高校共计发放200 份) ,有效回收358 份,有效回收率为89.5%。
从表1 分析得知,过半的在校大学生还是会选择旅行社组团的形式出游,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经济来源有限,而组团旅游往往比自由出团的方式花费要相对便宜,且选择自由出行的大部分是旅游相关类专业的学生为主;而去往一个旅游目的地之前,61%的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关于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其它会关注人文知识,安全性等问题。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潜意识里会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旅游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避免作出影响目的地环境的行为。
从表2 中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会选择自然风光型的旅游目的地,以亲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并不高,很多人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还停留在表面。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一些途径,来帮助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观念。
一、开设相关课程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的殿堂,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生态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意义。
这些课程也可以引导学生扩大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保护环境的热情,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二、开展生态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开展生态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植树、环保清洁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播生态文明观念。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态保护区、环境监测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生态文明观念。
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可以借助各种渠道,如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生态环境讲座,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深入了解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媒介,播放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宣传片、纪录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四、加强学校环保意识建设学校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保意识建设也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环保倡议书、设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等方式,积极倡导环保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也可以从食堂管理、水电使用等方面入手,加强环保意识的落实,让学生在校园中亲身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的途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发展的推动者,其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呢?以下是一些途径和方法:1. 制定和落实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计划: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如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2. 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让大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3. 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或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绿色出行、环境保护项目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大学生体验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培养生态文明的观念和价值观。
4. 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校可以开设科普教育课程,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增强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科技论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6. 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可以加强与环保组织、政府部门等的合作与交流,组织生态文明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倡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7. 树立典型榜样:通过宣传报道那些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树立他们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8. 增加环保知识普及的渠道:学校可以通过电子媒体、校园广播、校内网站等渠道,不断向大学生传播环保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9. 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学校可以建立环保创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导师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环保科研和创新项目,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10. 进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引导: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绿色低碳生活推广活动,引导大学生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改变对环境的认知和行为,推动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
(生态旅游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高职)一、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本专业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进取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及应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能够胜任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农庄、生态度假村、生态酒店、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服务、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一)知识结构熟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知识,系统掌握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生态旅游项目的策划、生态型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岗位所必需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
(二)能力结构1.具备较强的生态旅游服务技能。
2.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生态旅游相关知识和经营技能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用一门外语处理生态旅游相关业务。
4.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生态旅游管理工作。
(三)素质结构1.思想道德素质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3.业务素质掌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服务和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团结协作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学制要求(一)专业名称: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专业编码:640105(二)招生对象:高中及同等学力毕业生。
要求身体健康,无残疾,无色盲、色弱。
(三)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旅行社、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相关企业。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途径生态人格的形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至关重要。
现在大学生的生态人格存在着生态认知不全面、生态素养不健全,有时甚至功利化、生态行为践行不足等问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生态人格的重要性、加深知识认知、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制定激励考核机制。
旅游管理;生态人格;大学生一、生态人格的定义生态人格的提出与生态危机的恶化和社会经济转型趋势日益明显两个背景有关。
为此,学者们对生态人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此概念出现的时间较短,学者们对它的定义也没有统一。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杨志宝、谢松明提出,“生态人格的内涵包括:人类是生态主体之一,生态人格为人类所特有,生态人格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是相统一的,生态人格是生态人的资格或品格。
生态人格包括生态情感、生态意志、生态信念和生态行为四方面。
”彭立威认为,“生态人格,即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对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
孙力、马宇峰认为,“生态人格是指善于处理人类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格形态”。
张青兰提出,“生态人格是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它将人自身的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界均看成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并将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
”大学生生态人格指的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及品德,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素养和生态践行三个方面。
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形成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促使学校教育走向全面化。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缺失的表现生态人格具有生态认知、生态素养和生态行为三个向度,其中生态认知是真理向度,生态素养是价值向度,生态行为是实践向度。
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缺失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和谐的培育
1942017年12月下半月刊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和谐的培育张秋贺本文阐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和谐培育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加强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开展有专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和谐的培育途径。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和谐培育的目的和意义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自然、协调一致的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肌体内部和外部的和谐,是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生产、服务、管理等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等基本知识,同时熟悉旅游行业现状并具备基本旅游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和谐培育正是对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重视,但在有针对性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和谐的培育还存在片面性理解。
通常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矫治功能,轻视其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服务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学生人数比例相差悬殊,教育的形式单一,甚至把心理和谐的培育与心理咨询划等号。
(二)重视专业教学,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职业岗位多、专业知识面广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思维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根本变化。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生活能力差,面对实践、实习等新的工作环境而心理失衡,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途径[摘要]生态人格的形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至关重要。
现在大学生的生态人格存在着生态认知不全面、生态素养不健全,有时甚至功利化、生态行为践行不足等问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生态人格的重要性、加深知识认知、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制定激励考核机制。
[关键词]旅游管理;生态人格;大学生随着我国人民收入的提高,国民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
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增长稳定,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国内旅游人数28.2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1.41亿人次,其中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71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0%。
但是,在成绩增长的同时,问题也在显现。
旅游人数的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景区的既有环境,有些旅游者甚至对文物直接损坏。
问题的改善需要行业、从业者和旅游者共同的努力。
一方面,需要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改革景区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生态人格的养成,用他们的行动、言谈来影响旅游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我国的旅游教育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开设旅游专业的本科、大专和中职等学校近千余所,旅游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专业。
旅游教育关系到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作为旅游教育工作者要担负起重要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政治思想、道德水平过硬的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旅游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和传播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人格的定义生态人格的提出与生态危机的恶化和社会经济转型趋势日益明显两个背景有关。
为此,学者们对生态人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此概念出现的时间较短,学者们对它的定义也没有统一。
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杨志宝、谢松明提出,“生态人格的内涵包括:人类是生态主体之一,生态人格为人类所特有,生态人格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是相统一的,生态人格是生态人的资格或品格。
生态人格包括生态情感、生态意志、生态信念和生态行为四方面。
”彭立威认为,“生态人格,即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对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
孙力、马宇峰认为,“生态人格是指善于处理人类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格形态”。
张青兰提出,“生态人格是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它将人自身的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界均看成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并将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
”大学生生态人格指的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及品德,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素养和生态践行三个方面。
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形成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促使学校教育走向全面化。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缺失的表现生态人格具有生态认知、生态素养和生态行为三个向度,其中生态认知是真理向度,生态素养是价值向度,生态行为是实践向度。
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缺失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生态认知不全面生态认知是生态道德人格生成的基础,而且生态知识与生态人格属于不同的范畴,生态知识是解决真假的问题,生态人格还解决善恶的问题。
首先,我国经过多年的宣传,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了解比较全面,知晓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
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知识越高,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越高。
但是,大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生态知识掌握不够,对生态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其次,生态人格没能形成。
随着大学生对生态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还没有内化为生态人格,只有“善知”,没有“善行”。
(二)生态素养不健全,有时甚至功利化生态素养是指内在于主体的自我品质,体现了个体生态道德的认知中善的意蕴,它要求以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态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就是说,生态素养是内化的、自觉的,而不是外部的、被动的。
首先,现在大学生虽然接收了大量的生态文明信息,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而是存在于表面,当有需要的时候或者有利于他们的时候才进行表演,并不是主体的自我品质。
其次,一些学生对生态的需要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只是渴望物质生活的品质,缺少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文明。
再次,对生态冷漠,对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漠不关心。
最后,意志不坚定,当遇到困难,容易失去信心。
(三)生态行为践行不足生态行为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原则、规范,在一定的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下,在一定的生态情境下所进行的具有善恶价值和相应承担生态责任的活动形式。
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践行不够,缺少承担生态责任的行动,主要表现在,他们知行脱节,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公共行为,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存在浪费、破坏环境的行为,没能形成“绿色消费”,不能主动对这些行为说“不”或者提出建议。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路径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的生态人格与一般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是要带领游客出游,面临各种可能破坏环境的行为。
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期间尽可能地养成良好的生态人格。
(一)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生态人格的重要性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任,是旅游形象的代言人,是文明的传播者,也是生态的守护者。
在旅游过程中,他们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监督作用,提醒旅游者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尤其是可以制止乱写乱画、随意丢垃圾等行为。
这些作用的形成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态人格,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大学生时需要强调生态人格的重要性,每个任课老师及辅导员、班主任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二)不断重复,加深知识认知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
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知识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一定的时间,重复地学习。
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掌握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首先,要掌握生态道德品质和生态伦理观的知识;其次,课上要结合所教内容,融入生态文明知识,时刻让学生处于一种生态文明的熏陶之中;第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生态人格素质讲座;第四,以身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
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在生活工作中时刻牢记生态文明。
(三)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感染作用和约束作用。
学生在环境的感染下,易于作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从而在表象上或暂时形成生态人格,且随着这种行为的增多,会形成习惯,进而形成品格。
学校不但要营造一个生态文明的大环境,还要营造专业性的小环境。
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需要通过塑造旅游管理的专业的环境来推动学生形成生态人格。
具体来说,在学生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宿舍布置旅游与生态的展片,内容可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展、旅游对生态保护的作用展、旅游对生态破坏展、“我与生态有个约”图片展等。
(四)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外部环境的感染是生态人格的起始,内化于心是最终形成生态人格的表现。
只有学生自己对生态文明感兴趣,主动地学习、实践,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传统的说教模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太适应,所以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
首先,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观的教育,形成认识生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教育学生形成生态的善恶观等生态伦理。
其次,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传播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及视频资料。
比如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慕课、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第三,利用现代化交流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比如利用微信、QQ等交流工具,及时了解学生对生态文明等掌握情况以及疑惑,并作出解答。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行合一是认识事物的合理过程。
所以,实践活动是很好的生态行为践行活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一定要和专业结合,达到专业知识与生态人格的共同成长。
比如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感受生态文明的魅力;开展旅游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开展专题导游讲解比赛,在讲解中融入生态保护;开展辩论赛,如生态文明与旅游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辩论中深入了解生态人格。
(六)制定激励考核机制从“善知”到“善行”是一个需要激励、监督、考核的过程,否则学生会中途放弃。
所以,要制定合乎生态伦理的激励考核办法,在制度上对学生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通过制度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监督、考核、奖罚,从而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态道德理念,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形成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最终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
参考文献:[1]杨志宝,谢松明.论生态人格的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24.[2]彭立威.论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价值指归[J].道德与光明,2011(4):117-121.[3]孙力,马宇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人格培育[J].生态经济学,2005(10):100-104.[4]张青兰.论生态人格的构建[N].光明日报,2010-08-31(11).[5]张晓庆.当代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生活化路径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3(6):146-147.[6]王大贤.生态人格培育机制探微[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5-30.作者:孟英伟于兴艳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