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3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分类与布局模式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交通对不同类型用地的影响 土地利用模型
3.1 城市土地利用的分类与布局模式
3.1.1 我国城市土地的用途分类
“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城市功能范畴 (如居民区、工业、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 关空间及休闲区)中的空间分布或地理类型。 传统上,土地利用是指对地面空间的利用(或 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利用)。
3.4.1 汉森(Walter G. Hansen)模型
可达性对住户数的影响: 任意时点小区间住宅开发可能比=各小区可以 作为住宅地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比
模型的特征:
➢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 ➢时间距离不明确; ➢适用于短期预测。
3.4.2 劳瑞(I.S.Lowry)模型
概述
劳瑞模型是美国学者Lowry(劳瑞)在匹滋堡市 的交通规划中提出的预测方法。
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 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 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
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土地开发强度过高, 将会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
交通运输通过增强可达性作用于用地布局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展将引起城市用地 布局与结构的变化。决定城市结构有三个要素:地理 特征、相对可达性、建设控制。
3.3.2 交通对商业区位的影响
商业区位的特征
商业设施及其服务对象是商业活动中的两个最 基本的要素。商业设施聚集而形成商业中心, 其服务对象则散布在周围的一定范围内,两者 通过交通设施联系起来。
从方便和效率两方面考虑,商业区位的主要特 征之一就是通达性高,即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以保证购物者能顺利、通畅地到达商业中心。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三章学习辅导(上.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三章学习辅导(上.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三章学习辅导(上)第三章农用土地利用规划一、耕地利用规划1、概念耕地规划就是在已确定的必保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组织耕地利用的问题。

2、意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其意义是:(1)是科学利用耕地的保证。

通过耕地规划可以实施农作物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农作物,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不断地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2)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通过规划将耕地上的山、水、田、林、路得以合理组织,为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有效地利用农机具和畜力,正确组织劳动和生产过程创造良好的秩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为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通过耕地规划可以合理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种植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

同时,山、水、田、林、路的合理配置,也可减少田间农业建设用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耕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方便生产,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

“山”:指的是山地丘陵的耕地规划设计,要考虑水土保持,设计一些水保工程;根据丘陵地形复杂的特点,安排不同的作物种植区。

“水”:指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排工程。

要考虑少占地,节约用水,方便田间作业,节约资金。

“田”:田块设计要根据耕地特点、耕作制度、农机具使用等方面。

“林”:指的是农田防护林。

“路”:指的是田间道路。

方便田间作业和运输,节约耕地。

三、耕地利用单元的规划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的规划设计,包括田块方向、边长、形状等;耕地利用单元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如灌渠、排水沟、防护林带、田间道路等。

确定田块的方向要考虑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田间作业、水土保持、灌溉等,地下水位高的地块,要考虑降低地下水位;风害严重的,特别注意防风。

确定田块的大小、形状主要涉及田块的长度、宽度及面积。

田块长度主要根据机械作业、土地平整、农田灌溉和排水等的要求来确定。

宽度主要考虑田间机械作业的幅宽、末级排水沟间距和林带的距离。

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交通定义(狭义):人或货物的地点间,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交通的分类:在经济学领域,按照供给与需求原理,分为本源性交通需求、派生性交通需求。

交通规划定义: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规划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交通规划分类:按移动对象:旅客和货物交通规划。

按交通方式: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港湾、空港交通规划。

按交通设施:网络和节点按交通服务:公共、特定用户和特定交通服务按对象空间规模:国际、全国、区域、城市和地区按规划目标时期:长期(>15年)、中期(5-10)、短期(5年)交通调查:居民出行调查、货物流动调查、机动车OD调查、断面交通量调查交通规划过程流程图(实在不好弄成电子版,建议大家手绘吧~)第二章★交通调查: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交通调查的目的: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准确分析规划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规划设计的经济、运输、交通量等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并且制定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并且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方案,达到规划工作、指导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交通调查在交通规划中的作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依据交通调查的种类:按调查对象分为对道路上的车辆的调查和为了明确人们的活动性质而进行的调查。

按交通调查的组织部门划分为全国统一组织规划的交通调查和按照项目需要组织的调查交通调查的内容:1、交通运输调查2、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3、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查4、建设资金调查5、交通规划影响调查交通量调查: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也在逐渐加大,在城市各种项目建设中,交通规划属于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不仅能够将土地利用率有效提升,还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巨大的便利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紧密,相关人员应当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交通战略布局综合考虑,不断优化城市交通与土地一体化规划措施。

本文详细阐述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关系引言:在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中,相关部门只片面考虑影响交通的各方面因素,却没有对诸如环境、资源消耗等其他因素加以重视,因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

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将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做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是有充足的土地利用。

而城市的土地面积和结构也对交通规划模式有着影响。

因此,城市交通规划首先应当立足城市土地基本特点,真正改善城市交通。

第二,若在交通规划中对城市的土地过度使用,不仅会加重交通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严重的也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市容。

第三,整个城市的交通规划会对城市的自身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若在城市中比较繁华的地区出现土地使用过度的现象,这一地区不仅会有交通阻塞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公共安全等的隐患,另外,交通繁华和交通萧条也会使城市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

由此可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之间既互相推动又相互制约[1]。

二、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现阶段在一些城市中,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仍然有一些问题,常见的有城市规模过大、城市中心过分集中、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等,这些都是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在不断转型和变革期间,由于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及人们的意识影响,使得城市用地也在不断变化。

道路交通规划-3

道路交通规划-3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就业人口和人口可以改写成: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三、ITLUP(Integrated Traffic and Land Use Package) 模型 ITLUP(Putman),由非集计居住分配模型(DRAM)和就业分 配模型(EMPAL)组成;两个模型均为Lowry模型的修正形式。 DRAM:采用小区吸引力和一个小区的工作人员到其他小区的 DRAM 就业岗位的可达性来评价各小区住宅分配的主要因素。 EMPAL:根据前一时间的就业和小区的吸引力来分配就业。 例如,假定住宅选择在对雇员最有吸引力的地点,就业岗位 在住宅最易接近的地点。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理念的变化 传统的规划理念:将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利用) 规划的专项规划,强调交通规划的附属作用; 新的规划理念:交通与土地利用互为因果关系,交通 设施的建设拉动沿线的土地利用,相反土地利用的变 化带来人们出行活动的变化,从而诱发交通的生成, 促进交通设施的建设。 强调交通的导向,尤其是公交 的导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作用。 交通规划促进或带动城市规划 总体布局
Pi :i小区的新增户数; Pt :全市在时刻t的新增户数; Oi:小区i的新增住户可能比; Oj:小区j的新增住户可能比。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模型的特征: A、自区的可达性不能在其所在区考虑; B、时间距离不明确; C、适用于短期预测。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模型—A Model of Metropolis, 1964 二、劳瑞(I.S.Lowry)模型 劳瑞 模型 1、劳瑞模型 目的:利用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定量关系式,原则上 对象区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没有人员的出入) 决定:满足各小区土地利用形态的住户数和就业人口的分 布

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由交通拥堵引起的低效率化
用途 用途区域的变更
降低人均交通量
多 样 复合开发 化
移动距离的变化
进行住宅区和工作区一体化开发,住宅靠近上班地点,可以减少通勤出行距离。如 果业务办公功能分散,有可能会增加业务出行距离。尤其是依赖于机动车直接实施集 约化,有可能会造成道路严重拥堵,增大交通环境负荷的危险性。
要减缓这一进程的发展,有必要对市内的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 进行重新认识,从根本上去改变以往的认识和作必要的重新整理。
43
②适宜的交通方式分担和市区结构: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
集约型城市的干线道路的交通功能与支线道路的联络功能 的关系较以往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道路建设层次构成从根本 上进行重新认识。
41
4. 集约型市区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空间价值比以前增值大,在土地资产价值升值的同时, 还要求和交通空间等多种功能共存。
42
① 集约化的促进与城市规划
随着所有的城市对汽车利用量加大和土地利用向郊外发展,对 环境的负荷也正逐年加重。尤其是大规模店铺和医院等公共设施向 郊外迁移,更加速了市中心的衰退。
⑥大消費市场:为了成为大消費市场、刺激消費财物、服务性 的生产,通过这些质量和数量的提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和促进生活多样化。
4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取决于以交流为基础的④~⑥ 项内容的体现程度的大小,体现程度高的场所为城市。
所谓「城市」就是指以人与人的「交流」为基础 而建立起来的场所。它是以某个场所与其它场所的「 关联性」为基础的。这些关联性是通过「交通」确立 其相互关系。 因此,「城市」与「交通」是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表 里一体化的关系。
10
图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模式图
交通的层次性

交通运输规划原理 第三章

交通运输规划原理 第三章

8大类:R居住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 路与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
第2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我国城市用地分类表
第2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我国城市用地分类表
第2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我国城市用地分类表
第2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交通规划促进或带动城市规划总体布局
第1节 概述
第1节 概述
第Hale Waihona Puke 节 概述第1节 概述6、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
① 交通技术创新和城市形态演化:北 美和欧洲的城市形态都深刻受到 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的影响, 但是两地城市形态的演化却走不
同的道路,原因是北美城市由小
汽车交通所主导,而欧洲城市更 倚重公共交通。 步行-马车时代(1800-1890) 有轨电车时代(1890-1920) 汽车时代(1920-1945) 高速公路时代(1945-2000)
N为住户数; D为时间距离;
j g Ei / Dij
i 1

j 1
n
j
1
为住户潜能;
n为交通小区数; g为修正系数; f为总人口是就业人口的倍数 Z为最小可能经营规模或土地利用制度
N j j N
约束条件:
劳瑞模型
第3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3.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
不同的用地性质、规模和区位等
第2节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第3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1、汉森模型 2、劳瑞模型 3、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
第3节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
土地利用模型: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 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a.预测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对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 行动结果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 b.优化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社会效益目标最大化所

3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 规划体系
一、按行政隶属划分
行政区划单位
全国 省 地市 县(市) 乡(镇)
体系
层次
任务
地位 作用 特点
全国 规划
省级 规划
市级 规划
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
计划及国土规划规定,确定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和
措施,协调各省级行政区பைடு நூலகம்的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在
着重解决市、县间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各市、县的规划目 宏观控制性、 于强化
标、土地利用方向。
指导性规划 指标控

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市级规划
任务。
县级 规划
乡级 规划
为基层规划,确定本市县的规划任务,市、县内不同地区的 土地利用方向,各部门用地布局规模和范围,水利交通等基 础设施的布局和用地范围,其核心是在规划图上划出土地利 用区域,同时规划出各种区域的土地利用原则、土地利用方 向、限制条件、管理措施。
落实县级规划,具体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落实基本 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落实和反馈县级规划用地分区界线 和用地指标;落实县级规划用地区内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
基层 规划
最基 层、 末级 规划
实施 性、 管理 性规 划
注重规 划实施 的可操 作性
具有一 定的微 观规划 性质
二、按规划性质划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三、按规划期划分
长期 中期 年度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四、其他分类
按对象分
城市 乡村
按规划范围分
区域性 用地单位
按区域性质分

城市交通设施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

城市交通设施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

城市交通设施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变得愈发重要。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设施和优化土地利用,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土地利用策略,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

一、城市交通设施规划的重要性城市交通设施规划是指对城市内道路、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良好的交通规划可以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此外,城市交通设施规划与土地利用紧密相连,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规划时需综合考虑,以实现最佳效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城市土地利用策略是指基于城市规划要求和交通需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其最大化地满足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

具体来说,土地利用应该通过合理把握城市扩展方向、密度和用地结构,来平衡人口、交通和环境的关系。

1. 城市扩展方向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时,应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发展方向来确定城市的扩展方向。

这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扩展密度城市的扩展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或建筑物数量。

在土地利用策略中,要根据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和道路网络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扩展密度。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交通拥堵和生活质量下降,过低的密度则会浪费土地资源。

3. 用地结构优化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是指合理配置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用地,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和工作需求,同时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

例如,将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相互结合,以减少通勤距离和交通需求。

此外,合理规划公共设施和绿地空间,也能够改善交通状况和居住环境。

三、实施城市交通设施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的具体方案在实施城市交通设施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交通需求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案:1.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运行效率,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

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课本重点

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课本重点

第一章绪论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

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

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

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

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摘要: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飞速,城市的覆盖率也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

但在城市化的脚步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较为常见的有城中村现象,它给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形成了一定障碍。

相同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以及交通规划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其中包含着一些几乎无法消除或难以解决的矛盾,当然它们也有很多关联。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关系1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联第一,针对我们国家的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来说,因为社会环境的复杂导致它会受到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实际过程当中进行共同规划的难度是巨大的。

通常地,我们是先将土地利用的规划做好,以此为基础,才能够继续进行更为详细的城市交通规划。

实际的政策落实当中,只有二者间良好的相互作用才可以有效的推动整个城市更加全面地发展,然而上述的顺序性的规划模式在反馈的周期上比较浪时间,这样就会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一定的阻碍,进而给整个城市的发展的脚步带来较大的影响。

第二,我们国家的土地市场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改革也是土地制度需要面对的现实。

针对我们国家目前大部分城市,土地的开发工作的开展非常迅速,持续有新土地需要被开发,原本的城市交通规划很难与当下的土地开发的形态进行良好的配合,所以强化二者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它们进行一个同步的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土地置换的脚步,以保证整个城市在短期甚至长期的发展当中能够更加稳定。

以此为基础,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规划的同时也要站在城市交通方面考虑,综合考量二者的配合,建立模型对实际情况进行预测,从而给出更加合理的交通系统评价。

同时我们也要按照以上的结论来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加强其合理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其协调发展与进步。

针对城市的交通规划,在对方案进行制订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土地规划的同步测试,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二者的同步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 交通系统供求分析

第三章 交通系统供求分析

3.2 交通系统供给分析
边际陈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表现为: 1. 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必然下降; 2. 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必然上升; 3. 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最低;
如何证明上述结论?
3.2 交通系统供给分析
三.短期成本曲线
一旦企业规模确定,固定资产短期内将不发生变化,这时的成本曲线称 短期曲线。在短期内,总成本的变动由可变成本引起而固定成本不变,如
图1所示。图2是与总成本对应的单位成本曲线。
图1 总成本曲线
图2 单位成本曲线
3.2 交通系统供给分析
对照两图,可以看出短期运输成本有几下几个重要特征: (1)总成本曲线完全取决于可变成本曲线; (2)总成本曲线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生产中使用的可变投入要素 的生产率。 曲线的形状由什么因素确定? 总成本曲线与需求量的导数代表什么?
3.2 交通系统供给分析
交通运输成本的结构 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使用成本+生产成本+消耗时间成本+外部成本
生产成本
内容 使用成本 时耗成本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交通工具购置费用
使用过程的原料、劳动力、动力的使用费用 运输过程的时间成本和延误成本
外部成本
缓解污染、造成其他使用者的拥挤成本
生产成本属于固定成本,使用成本、时耗成本、外部成本的和构成可变成本。
客货流需求。例1,在欧洲、日本可以看到大量的残疾人在出行,而在我国 似乎很少; 例2,广州亚运会期间公共交通免费,吸引了更多老年人乘坐。
3.1 交通系统需求分析
交通需求增长不是因为交通供给水平的改善,而是因为社会经济系统的
变化,如人均收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增大等,引起交通需求函数的变化 或交通需求曲线的移动,从而引起需求数量的变化。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特点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K12课件
1
导入
在乡村,我们经常能看到基本农田保护牌。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 护,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为什么 要设立基本 农田保护区?
K12课件
2
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摇篮,我们的衣食住行 都离不开土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土地分为耕地、林地、 草地和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
3.说说我国耕地的基本特点。
K12课件
11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K12课件
12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是立国之本,国民经济各行业的
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商业、交通、
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
猛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我国土地资源
K12课件
7
我国的难利用土地
1.难利用土地比重高,制约着土地的深度开 发和集约利用。 2.土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资源开发与生态 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3.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体质量较差,严重影 响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4.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探开发程度总体较 低,制约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5.地质灾害频发,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利用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K12课件
13
在土地资源利用的诸多问题中,优质耕地面积减少 最为严重。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耕地总量减少了 670多万公顷,其中多数为城镇扩展占用的优质耕地。
K12课件
14
若干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建筑占用耕地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知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知识
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解决交通能耗与污染、交通 安全和大城市交通拥堵三大热点问题
交通规划干什么?如何完成?
交通规划干什么?如何完成?
内容安排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交通调查 第3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4章 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第5章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第6章 交通的分布 第7章 交通方式划分 第8章 交通流分配 第9章 交通需求预测的其他模型 第10章 交通规划实例
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数:40学时2.5学分 授课学时:40学时 参考教材:《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
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第2次印 刷
主要教学参考书
1.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第2版;陆化普等著;清华 出版社;2006
2.交通规划模型及其应用;毛保华等著;中国铁 道出版社;1999
3.城市交通规划;肖秋生、徐慰慈编;人民交通 出版社;1989
第五节 交通规划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0~1970 目的: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 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长期交通规 划 方法:四阶段预测法出台分析单位由车辆出 行至人的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导入;一般化费 用的使用;个人选择模型的发展 状况: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 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
日本:1952年东京机动车OD调查
第五节 交通规划的发展
二、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Jones1983的分类 第一阶段1930〜1950
目的:由新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 挤 方法: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为基础的交通 成长预测;基于经验的交通流分配& 第二阶段1950〜1960 目的: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 通的规划&高通行能力、长期规划 方法: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汽车道路 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流分配 参数: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中两个相互关联且至关重要的方面。

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效率和质量,而土地利用的状况又反过来制约着交通规划的实施和效果。

因此,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交通方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形式和布局。

例如,公共交通的发展会促进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密度开发,而私家车的普及则可能导致城市扩张和居住区分散。

2.土地利用对交通规划的影响:土地利用的状况会对交通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密度开发需要高效的交通网络来支撑,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则可能导致交通需求分散,需要通过交通规划来优化交通流线和组织。

3.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互动: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而合理的土地利用又可以减轻交通压力,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为了实现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综合交通规划:进行综合交通规划,考虑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实现交通网络的高效运行。

同时,考虑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确保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

2.公共交通优先: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3.土地利用调控:通过土地利用调控,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密度开发和城市边缘的合理扩张,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交通引导城市发展:通过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发展,例如,通过建设交通走廊来促进城市的发展,或者通过限制交通走廊来控制城市的扩张。

5.智能化交通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学者J. M. Thomson四种城市布局模式: l 充分发展小汽车的模式 l 限制市中心发展的模式 l 保持强大的市中心的模式 l 限制交通的模式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充分发展小汽车的模式
l 又称完全机动化模式。 l 不强调市中心的作用,就业区比较分散,城市
中心区与郊区界限不是很明确,城市郊区化和 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l 与该种用地模式相对应的是快速干道在城市内 和周边郊区构成密集的网络,适应于小汽车的 出行。 l 代表城市有:洛杉矶、底特律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PPT文档演模板
•洛衫矶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限制市中心发展的模式
l 当市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为缓解市中心区 的交通拥挤而采用的一种折中办法。
l 既强调市中心的作用,以维持城市的繁荣,又 有缓解市中心的交通拥挤,其办法是建设环路 以减少横穿市中心的交通量。
l 代表城市有:墨尔本、哥本哈根、旧金山、芝 加哥等。
l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可达性高的地方比低 的地方所吸引的出行多,可能产生新的中心,或者高 地价的住宅区,从而改变城市的结构。
l 交通的发达使得城市中心区的过密人口向城市周围疏 散,城市商业中心更加集中,规模加大,土地利用的 功能划分更加明确。
l 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 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异常活跃。
l 我国1991年3月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 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 将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2 国外城市土地用途分类
l 日本的《城市规划法》规定了居住类、商业类和 工业类 3大类、12小类土地用途。
l 德国的福兰克夫于 1891年、柏林于1892年分别 将城市土地分成了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两大类。
l 美国土地用途采用分区制 (zoning) 分类并由各 州政府制定,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 日本的城市土地用途分类
用地大类 居住类
细分类 1.第一类低层居住专用地 2.第二类低层居住专用地 3.第一类中、高层居住专用地 4.第二类中、高层居住专用地 5.第一类居住专用地 6.第二类居住专用地
l 在一定的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 上限的,存在均衡的商业规模。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均衡商业规模
l 随着商业功能的加强,交通抑制人流的增加,限 制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二者处于均衡状态。
l 不同的交通条件所能承受的人流规模不同,相应 地,商业规模也不同。通达性越好的区域,均衡 点越靠近右上方。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具有一定目的的土地利用者 )
•a.基础产业部门( basic sector )—已知条件
• 工业、大型贸易公司、中央政府机关、高校等。 • 不由对象城市地域的社会、经济规模决定。
•b.非基础产业部门( retail sector )-模型内部决定
•模型的特征:
➢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 ➢时间距离不明确; ➢适用于短期预测。
3.4.2 劳瑞(I.S.Lowry)模型
•概述
劳瑞模型是美国学者Lowry(劳瑞)在匹滋堡市 的交通规划中提出的预测方法。
该模型是在假定研究对象地域为与外界不存在人 员流动的封闭的城市地域的前提下,采用对各土 地利用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表达的关系式,对 决定各交通小区土地利用模式所需的住户及就业 者的分布加以确定的模型。
l 屠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 城市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1 交通与区位理论
区位的组成及交通因素在其中的体现
l 区位不仅包括地球上某一事物在空间方位和距离上的关 系,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 交通对不同类型用地的影响
3.3.1 交通与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l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 化的理论。
l 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尤 其是社会现象中的经济现象的理论。
l 区位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其标志是1826年屠能(Thunen)发表的《孤立国同农 业和农民经济的关系》。
l 交通建设优化商业的区位条件,促进商业区的发 展。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3 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l 寻求交通方便的地区; l 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 l 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3 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限制交通的模式
l 主要是通过建立多级中心,以及建立综合功能 的社区,使居住、就业、上学、购物等日常活 动大都可以在本社区内完成,以减少长距离的 出行需求。
l 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小汽车在市中心的作用,在 市中心区大力发挥公共交通。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交通对商业区位的影响
l 在不同的商业区位之间,交通条件越好,意味 着服务对象在数量上越多,在空间上分布越广, 该商业区位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
l 对同一个商业区来说,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 通达性的提高,其作为商业中心的外部环境也 就得以改善,商业活动随之扩张,土地区位更 加优越。同时,商业设施吸引的购物人流也会 对交通设施提础更高的要求。
工业类
PPT文档演模板
8.近邻商业用地
9.商业用地 10.准工业用地 11.工业用地 12.工业专用地
以对附近居民提供日用品为主要业务、供商业和其它 业务用途的土地
供以商业为主的业务用途的土地
供对环境没有恶化影响的工业为主用途的土地
供工业用途为主的用地
主要供工业用途的用地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3 城市用地布局模式
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l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 脉、江河、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l 经济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在人类历史过程中 经过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创造出的地理关系。自然地理 位置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得以实现。
l 交通设施是城市与其周围地区以及城市内部各功能区 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城市赖以形成和发展 的先决条件。交通地理位置一般又是自然地理位置与 经济位置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4 土地利用模型
•土地利用模型是描述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 为以及表现作为其结果的实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 布模型。
•预测模型是指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分析处于该 地域内部的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行动的结果将产生 什么样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
•优化模型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关于地 域全体的社会福利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 利交通与土地利用
•可达性:
•:i区对j区的某活动主体的可达性值;
•:j区内某活动主体的规模,例如就业人口;
•:i区与j区之间的时间距离;
•:参数 。
•小区i的总的可达性值:
•3.4.1 汉森(Walter G. Hansen)模 型
•可达性对住户数的影响: •任意时点小区间住宅开发可能比=各小区可以 作为住宅地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比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2 交通对商业区位的影响
商业区位的特征
l 商业设施及其服务对象是商业活动中的两个最 基本的要素。商业设施聚集而形成商业中心, 其服务对象则散布在周围的一定范围内,两者 通过交通设施联系起来。
l 从方便和效率两方面考虑,商业区位的主要特 征之一就是通达性高,即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以保证购物者能顺利、通畅地到达商业中心。
• 商业、服务业、地方政府、中小学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 单 • 吸引顾客,受地区人口、经济规模影响。 向
作 •c.住户( employment or population )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4 交通对住宅用地区位影响
l 住宅用地区位要求交通便利,通达性好,使居 民能够便捷地进行工作、娱乐等出行。
l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对住宅区的自 然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居住区首先从工商混 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 较为优越的城市外围地带建立独立的居住区。
l 典型代表有:香港、伦敦、新加坡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2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交通发展 与土地利用相互促进。 l 用地通过产生出行量来作用于交通运输系统; l 交通运输通过增强可达性作用于用地布局。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用地通过产生出行量来作用于交通运输系统
l 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 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 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
l 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土地开发强度过高, 将会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
PPT文档演模板
第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交通运输通过增强可达性作用于用地布局
l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展将引起城市用地 布局与结构的变化。决定城市结构有三个要素:地理 特征、相对可达性、建设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