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灵魂学说

合集下载

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点。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 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 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
他第一个集中注意于定义。 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 不过他认为定义是关于非感
性事物的, 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 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断变化, 所以不能有一
个共同定义。 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称为理念, 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全都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 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 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
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 离开了理念就没有
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
的不完满的摹本, 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
均出自动词 idein(看),本义指 “看见的东西 ” 形即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 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
感性的来源, 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 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
表达的。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 “相 ”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
的桌子自身, 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 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
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 “摹仿”源自毕达戈拉斯学派关于万物摹仿数的思想, 只有“分有”是新的概念。 不过,“ 有”分“ 仿与” 际摹上并实无本质的差别, 不同之处 只在于有无造物主。 因此可以说, “摹仿”是有造物主的 “ 有分” “ 有,”分无造是物主 的“摹仿”。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 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 一个是可知的对象。 存在是
知识的对象, 不存在作为空无, 是无知的对象, 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

关于柏拉图的思想总结

关于柏拉图的思想总结

关于柏拉图的思想总结一、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各自的德行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

如果这三个阶层能够各司其职,不相逾越,国家就能达到正义。

受斯巴达的影响,他主张在统治者和武士中间实行平均主义这一原则,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家庭,优生优育,按照不同的年龄进行严格教育,指导培养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柏拉图还承认四有财产和家庭地位。

他认为没有私人的利益社会虽然是最美好的和最幸福的社会,但“这种理想也许对于高于人类的生物可能存在”。

二、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和他的灵魂说密切联系他的灵魂说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与灵魂的不朽。

和教育关联最大的是“学习就是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这是因为让哲学家做王实际上就是要使政治权利和哲学智慧结合在一起。

如何才能培养哲学王?柏拉图就是通过“灵魂的转向”来加以阐述,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固有能力能够掌握正确的方向。

由于这种心灵转向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遂成为《理想国》的一个重要主题。

三、柏拉图认为遗传、环境教育对人都有影响1.研究了遗传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认为人之优劣决定于遗传,决定于他是否有优秀的父母,所以主张优生优育,除了遗传因素,人的发展还决定与良好的教育与环境,这应该是由好的国家制度来解决,这其实也能表现出柏拉图重视国家对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接受了希腊各城邦尤其是雅典教育的经验,把初等教育分为音乐教育和体育。

并且还注意到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但他认为,游戏不仅仅是玩耍和娱乐,也应于道德教育相结合,游戏有一定的规范,要防止在游戏中出现违反纪律和秩序的现象,否则儿童将受其同化,也就不可能培养严肃而守法的公民。

四、柏拉图主张女子应受到与男子平等的教育1.在担负国家职务方面不分男女,不论是执政者还是军人,女人和男人一样都应成为候选人。

那么女子应同样受到与男子同样的音乐教育与体育。

柏拉图式恋爱学说

柏拉图式恋爱学说

柏拉图灵魂学说以及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物质是流动的,是无机的。

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型”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型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型论:假设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

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

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

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

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像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

再假设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

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你想:如果他一转身,看到墙头上高举着的人偶时,会有何反应?首先,强烈的火光会照得他睁不开眼睛,人偶的鲜明形状也会使他大感惊讶,因为他过去看到的都只是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

如果他想办法爬过墙,越过火炬,进入外面的世界,他会更加惊讶。

在揉揉眼睛后,他会深受万物之美的感动。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与清楚的形体。

他看到了真正的动物与花朵,而不是洞穴里那些贫乏的影子。

不过即使到了现在,他仍会问自己这些动物与花朵从何而来?然后他会看到天空中的大阳,并悟出这就是将生命赋予那些花朵与动物的源头,就像火光造就出影子一般。

这个穴居人如获至宝。

他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自己新获的自由而欢欣雀跃,但他却想到那些仍然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是“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像罢了。

柏拉图中的正义观及其思想启示

柏拉图中的正义观及其思想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及其思想启示摘要: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关于正义的探讨是一个久远而常新的话题。

在堪称人类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正义的典范之作——《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其灵魂学说为理论基点,详尽地阐释了正义的两种形态: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并进而指出了正义实现的三种路径,为世人描绘出了一个和谐国家的蓝图。

《理想国》问世距今已有2000多年,然而柏拉图关于正义的深刻见解和独到分析对于当下国家和个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甚至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正如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所言,“全部的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而已。

”[1]雅斯贝尔斯也认为柏拉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后来人都只是在钻研由柏拉图开始的问题而已。

柏拉图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堪称人类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正义的典范之作——《理想国》,其中对正义的阐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作用。

一、正义观的基本内涵正义是《理想国》一书的核心观点。

柏拉图借老师苏格拉底之口,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克洛法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讨论“何为正义”这一命题,对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正义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和“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三种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反驳,继而提出了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相统一的正义理论。

(一)理论基础:灵魂学说柏拉图的正义理论是与其灵魂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其正义观的理解须从灵魂学说入手。

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构成,其中理性居于人的头部,控制着人的思想活动,是灵魂唯一的特性;激情位于人的胸部,是理性分成的一个部分且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腹部,是一种比较高尚的冲动,雄心大志和热爱权力等等;欲望则存于人的腹部,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肉体的欲望或服从理性而成为一种德性,或背离理性而造成邪恶。

柏拉图《裴洞篇》灵魂观探析

柏拉图《裴洞篇》灵魂观探析

摘要:《裴洞篇》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的代表性作品,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论述了自己的灵魂学说:灵魂不朽。

灵魂高于并主宰着身体,身体阻碍和干扰灵魂到达其纯粹世界,只有死亡才能真正摆脱灵魂的干扰,实现灵魂的纯粹,同时灵魂不朽也是道德上的至善的根据。

关键词:柏拉图裴洞篇灵魂观《裴洞篇》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代表其中期思想的重要的著作。

“讲的是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临刑服毒以前,和他的朋友及学生们就哲学家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从而论证灵魂不灭进行的一场对话”。

[1]本文根据原著的逻辑论证过程来探讨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的思想。

1提出论证的主题文章开篇以艾克格拉底和裴洞为对话者,引出本篇所要论述的主题:灵魂不朽。

首先前者向后者询问苏格拉底被处决前一天的情况,由后者向前者说明苏格拉底临死前状况。

其中第一点是为何苏格拉底在判决以后过了好久才被处决,原因是雅典人从到岱洛进香直到返回为止,这段时间要保持城邦清净,不能有任何人被处决,所以才会拖了这么久。

裴洞向艾克格拉底叙述了苏格拉底死时的实际情况:苏格拉底在临死时感到非常幸福,言谈举止安详从容。

接着裴洞叙述了苏格拉底与家人诀别的情形,这时他感觉既痛苦又快乐。

这时格贝插话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在狱中写诗,苏格拉底回答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事自己神圣的使命,即从事哲学工作,哲学就是自己神圣的使命。

在这里苏格拉底解释了人自杀是不能容许的,因为“人生如在狱中,不能自己越狱潜逃”。

[2]P8主宰人的生命的神,在其没有表明愿意他死的时候就自杀,是违背神意的,应该接受处罚。

那么就可以说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所有物,死是由神指定的,哲人自愿赴死是和神的这种任务不符的,死亡时应该是忧伤而不是象苏格拉底那样幸福。

苏格拉底开始对这个问题提出申辩,他说自己坚信死亡就是前往智慧善良的神那里,与神为伍,那当然是不应该忧伤的。

在这里苏格拉底说:“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哲次互鉴ZHEWENHUJIAN ----■-■蔡韬/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摘要:《理想国》是柏拉图在思想成熟 的中期写下的 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思想从早期,中期至晚期演进中 的承前启后之作。

在《理想国》中,柏拉一步发展了早期的 学说,并将对于灵魂的分析与理想城邦的构建勾连起来。

本文合《理想国》《斐德罗篇》的文本,从灵魂的构成、灵魂的 功能以及灵魂与政制的关系三个方面 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学说进行。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灵魂学说 政制苏格拉底再起中首先赋予了灵魂认识论的含义。

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对于灵魂的关注,对灵魂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 和阐述。

图的灵魂、政治及认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 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以《理想 》文,中关于灵魂的述进行分析。

一、灵魂的结构在《理想》的第四章中, 图集中了灵魂的组成,即“欲望”,“”,“性”。

性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 ,在想城邦中相当于统治者的身份。

理性关于真实的存在( )的识,因,美德中的“智慧”应。

“”则是灵魂中怒等情感相关的情绪,在城邦中当于 (辅 h荣誉和 ,因 美德中的“”相应。

“ ” 性 是偏向于“性”的,但也可能被“欲望”所支。

“欲望”则是灵魂中最 的,它与人的欲望和联系,它是人们用以感受爱、饿、等等物欲之骚动。

“欲 望”对应于城邦中的劳动者阶级。

然 , 图确指出“欲望”哿“制”具有确的对应关系。

图指出,“和慧是由于存在于:的不同部分中得国家成的和智慧的”, 制则是“ 于全体公”,制是处于不同等级的人在谁应 当 治和 应当 治的问题184的 。

由此可见, 图指的“制”是仅限于劳动者的美德,而 是全体城邦成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问 题 成的。

,黑格尔认为,制是普遍性的美德,但是最适合于劳动阶级:首先,“劳动是在个别事物上的 活动,别事物是要到普遍的,是了普遍而在的。

”劳动的 虽然是个别事物,但是 的是城邦-普遍物,因最终将由个别到普遍;,劳动者阶级的灵魂中 的程度最低,因最需要节制促 到协调的。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四)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四)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四)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感性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张唯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

柏拉图象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

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回忆说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10]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

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

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

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11]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

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

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

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

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

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

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

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

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名词解释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名词解释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起源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
前347年)关于灵魂体验意识存在的思考,引发了数千年来传奇般的
哲学探讨,也成为西方研究领域的一个标志。

经典的柏拉图灵魂回忆
说的关键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一份灵魂,而这种灵魂生来就具备一套
完整的概念、记忆和理解,包括病证、故事、习俗和生活经验等,当
他们把这些结果投射出去,他们就可以把这些记忆释放出来,浮起对
这个世界疯狂的感受。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提供了一种更开发的解释,这种解释源于柏拉图本
人的研究活动——他更倾向于解释灵魂行为的本质而非内在意思,认
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的力量可以把一个人的期待值、梦想、联想、恐惧千百地释放出去,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疯狂的感受,因此很多人认为柏拉图的这种学说转化了传统的灵魂哲学的观念,使
这种观念更加实际、活跃和动态。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活力的理解认知机制,它表示
一个人可以从自身灵魂中获得智慧和信心,这样一种理解可以让一个
人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赋予其更强大的决策、设计、
创造能力。

实际上,世界上每个人有一半的能力来从自己的灵魂里把
经验和洞察力拿出来,应用在各种新的情境中。

这一理论不仅帮助我
们认识自己的全方位能力,也有助于理解与世界联系的宏观方面,让
我们迅速穿越不同世界观带去更多洞见。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影响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影响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影响作者:尹红霞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2期摘要:“灵魂”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大众广泛关注、探索的对象。

作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无疑是灵魂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他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灵魂理论体系。

其灵魂观深受老师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灵魂的本质与构成、灵魂不朽与灵魂轮回等进行了创造性论述。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生命运动的原则,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本原,他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分别对应着三种美德,在国家中相当于三个等级。

并且柏拉图认为灵魂永恒不朽,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灵魂的原本所知,这就是其著名的“回忆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无论是对当时城邦的发展、哲学主题的研究还是对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西方哲学;影响提到“古希腊三贤”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正是柏拉图、苏格拉底(老师)、亚里士多德(学生)。

柏拉图作为承前启后的伟大古希腊哲学家,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怀特海曾这样说过:“西方哲学传统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

”这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极大的肯定与说明。

柏拉图的思想内容繁多,具有过程性与动态性。

一般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但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当属其中期思想,其中《理想国》是集大成之作,包括柏拉图的伦理学、政治学、本体论、认识论等,思想深邃。

灵魂观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何为灵魂自远古时期“灵魂”就被提起,但从古希腊时代才真正开始被人们意识到并进行研究。

在古希腊神话中,灵魂是与肉体相对的非实体对象,他能给予肉体生命,离开肉体后,它便存在于彼岸世界之中。

在最初的意义上,灵魂“是指呼吸,是指情感、感觉等意识活动的主体。

”而早期研究灵魂的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奥尔弗斯教派”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原,只有在俗世中净化灵魂才可摆脱肉体的羁绊。

他们主张“万物皆有灵”与“灵魂不灭”。

血气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论

血气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论

血气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论谢宝贵【摘要】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的灵魂被认为是由理性(nous)、血气(thymos)和欲望(epithumia)三部分组成的.其中,血气在柏拉图的灵魂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这一点过去却被学者们所忽视.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此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理想国》中相关论述的仔细解读,揭示血气的复杂内涵;其次,对血气在人的灵魂中的地位以及它与灵魂中其他两部分即理性和欲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关于如何培养血气的方法.【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3)005【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血气;柏拉图;《理想国》;灵魂【作者】谢宝贵【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血气(thymos)①[1]57-58被柏拉图视为人的灵魂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柏拉图灵魂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因此谈论柏拉图笔下的血气就不得不谈论他的灵魂论。

然而,以往对柏拉图思想的讨论很少触及到血气这一方面。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血气对于柏拉图灵魂论的意义。

不过,我们在讨论柏拉图的灵魂论之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柏拉图的观念中,不仅人是有生命与灵魂的,而且日月星辰以至整个宇宙也都是有生命与灵魂的。

这一切都是由唯一的神或者说造物者(Demiurge)所创造和赋予的。

但是,这些事物的地位等级是不一样的,最高的是宇宙,其次分别是日月星辰与人②[2]。

本文所说的灵魂论,是针对人的灵魂而言的。

柏拉图是位极其强调灵魂而贬低身体的哲学家。

他的所有学说都与灵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许多对话都谈论到灵魂。

但是比较系统地谈论人的灵魂的对话则并不多,最主要的有三篇:《斐多篇》、《理想国》和《斐德若篇》。

这三篇对话都对人的灵魂进行了区分,并分别描述对应部分的作用和地位。

理念论

理念论

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 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

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家庭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关系,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报有很高的热情。

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作者:张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柏拉图在继承了灵魂的认识论的前提下,对灵魂的意义又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灵魂的存在是独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永恒精神实体,物质世界与理念世界需通过灵魂才可以沟通的,其本身包含理性特质和求真向善的能力性,一切生命的运动都以其为原则。

柏拉图开创了那个时代相对完善的纯理论思辨的灵魂系统,并且创造性地对灵魂的本质与特点、构成与类别、统治与永恒、功能与净化进行了论述。

他在认识论意义上研究灵魂的新思潮,使灵魂逐步脱离于实体、宗教,富予理性精神意义,让整个西方哲学都沉浸在“理性”的统治之中,顺沿着“求真”、“向善”的两条路径向前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不朽;精神实质;现代意义作者简介:张蕊(1988-),女,民族:汉,籍贯:双城,学历: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

[中图分类号]:B50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3一、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柏拉图灵魂论的重要主旨就是他对“灵魂不朽”的论证。

恩师苏格拉底的死对其“灵魂不朽”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斐多篇》中曾描述苏格拉底从容不迫的面对死亡,他认为:“哲学家是不怕死的,是不在乎所谓的享乐吃喝的,因为他们不是为别的,正是因为他们为死和死后做准备的,必定是在孜孜以求地寻求着死”[1]。

死亡就是肉体与灵魂相互独立存在的一种状态。

灵魂只有挣脱肉体的束缚,精神才会被净化,思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柏拉图用五种方式论证“灵魂不死”的观点。

第一,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证。

柏拉图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相互转化而产生万物。

他认为“凡是对立的东西总是从它的对立面产生的在每一种对立中,都有两个相反的转变过程,从对立的这一方转为对立的那一方,又从对立的那一方转为对立的这一方”[2]。

生和死的关系也是相互对立的。

人的成长就是由生到死的过程,既然生能产生死,因此生也一定是由死产生的,生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的灵魂在离开肉体后也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存活。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

影响力
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教父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融合。而在早期基督 教时期(公元2-5世纪)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
新柏拉图主义的重要性不仅因为他影响了提出第一个神学体系的俄利根,而且它借由迪奥尼修斯的著作影响 了一切以后基督教神秘主义形式及大多数古典的基督教神学形式,特别是关于上帝、世界和灵魂的学说。普罗提 诺认为它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净化(Katharsis)灵魂的宗教体系。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
评价
评价
柏拉图主义与对手长期争论的焦点是独立于世界的精神(或超感觉的实在)如何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问题, 也是存在和价值的最终起源问题。这种粗略的概括不适用于怀疑主义学园,对现代怀疑派柏拉图主义者桑塔亚那 也不甚公正。柏拉图主义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这个原则,提出各种论证为其辩解。但是,凡积极的拥护者, 似乎都凭借某种信念,依赖某种体验,而不依靠简单的结论。他们的对手通常遵循亚里斯多德路线(柏拉图《巴 门尼德篇》第一部分有一定程度的预见),认为柏拉图学说假定的二重实在和诸多实体没有充份的证据或论据加 以证明,它们与感觉世界的关系也不能合理地解决。论证依然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停止,但毫无疑问地,柏拉图 主义在欧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 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 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 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 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 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 学世界”。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作者:严明明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一直以来,灵魂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其灵魂学说是后来关于灵魂不朽说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的灵魂观在柏拉图哲学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为柏拉图自身的哲学思想“理念论“铺路,而且其灵魂观为西方广大学者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灵魂;不朽;道德;理念在人类社会中,关于灵魂说一直成为历代哲学家们所探寻和思考的对象。

柏拉图在运动变化的万物之先加上了不死的灵魂,使万物的运动从属于它,并结合永恒不变的“理念”学说,论证了“灵魂不朽”的含义,从而在对以后的西方宗教关于灵魂不死与升华等思想的宣扬有着重大启迪的同时,却也充满了理性与宗教的神话的尖锐性冲突。

可以说,古希腊神话孕育了许多哲学的火种,也孕育了柏拉图的灵魂观。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奥尔弗斯教是柏拉图灵魂观的一大思想来源。

奥尔弗斯教宣扬的神创人、灵魂轮回和净化、灵魂不朽、崇尚彼世幸福生活的思想,都极大的影响了希腊人的人生价值观,并直接影响了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学说,它们是古希腊史上神秘宗教与思辨哲学结合的典范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对柏拉图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

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在完整意义上把哲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人,他被人们所熟知源于在数学领域上的成就。

他将数学与神学进行奇特结合,既是一个宗教先知,也是一个数学家、哲学家,开创了数学在哲学研宄中的重要地位苏格拉底的灵魂思想是柏拉图灵魂观形成的又一大源泉。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摘要】灵魂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整个西方哲学时代,哲学家们都将灵魂作为重要部分进行研究。

随着西方哲学的演进,关于灵魂的各种学说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而在希腊哲学时代的两位重要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通过分析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的灵魂观,达到学习和领悟科技哲学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灵魂一、灵魂的涵义灵是指人的生命力或生命的本能,魂是指人的思想或情感的层面,而灵与魂在一起组成了另一个名词——灵魂。

灵魂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所有的意识活动的集合体,但是灵魂在很多宗教思想中都存在,系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份。

许多宗教都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

[1]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他们对灵魂有不同的解释。

但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任何灵魂存在的证据。

最早用灵魂一词来表述哲学观点的哲学家是泰勒斯,在那个时候“灵魂”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气息”。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民族、宗教等原因对灵魂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灵魂”是有生命者的本质,人的灵魂则是人的本质,人的死亡同样代表了灵魂的消失。

有人认为人死亡后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灵魂却未消失,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再次轮回,灵魂会进入新生的人或生物体内,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

但是究竟灵魂存不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谁都不能证明。

在古希腊时代中,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的理解。

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一)对灵魂做三重区分在柏拉图看来,正义的灵魂就是和谐的灵魂,不朽的灵魂。

每一个人如果内在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

其中,《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们为灵魂的三个部分。

[2]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

从柏拉图的_洞穴比喻_来浅谈灵魂转向_王根磊

从柏拉图的_洞穴比喻_来浅谈灵魂转向_王根磊

思想战线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9卷ɴ.2013Vol.39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浅谈灵魂转向王根磊*摘要: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深刻的寓意,“洞穴比喻”中囚徒走出洞穴,克服困难得到理念知识,然后返回洞穴中。

这一过程是灵魂附着身体遗忘理念知识,经过训练学习,然后回忆起理念领域的知识的现实写照。

同时,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阐明了哲学家的使命,表明了哲学家是实现灵魂转向的真正引导者。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比喻;灵魂转向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概述“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思想,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又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他的灵魂学说思想借助于当时希腊地区流行的奥尔弗斯教,这种宗教从东方吸收了一种灵魂转世的学说。

①柏拉图吸收了灵魂转世说思想发展了他的灵魂学说,而他的“洞穴比喻”则很生动地说明了他的灵魂学说的现实意义。

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描述的是一群囚徒世代被铁链锁在洞穴里,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直视眼前墙壁上的场景,他们只能看到由身后的火堆影射到眼前墙壁上晃动着的影子,但他们不知道造成这些影像的原因,久而久之,他们就把这些影像看成是真实的事物。

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挣脱了铁链的束缚,转身回头发现了造成洞壁上影子的原因,才明白他们看到的影子只不过是幻影而已。

他再往洞口走,发现了洞外广阔的天地和丰富多彩的事物,但由于太阳光太强烈了,使他的眼睛感到痛苦难受,他一开始只能看阴影和水里的倒影,慢慢适应后才可以看清周围的事物,最终才可以回过头来看太阳。

当他明白了这一切真实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于太阳的光照之后,他决定回到洞穴之中,把真相告诉其他囚徒。

然而这一行动换来的只是其他囚徒的合伙攻击,大家甚至都认为他的眼睛已被损坏了。

②这一囚徒走出洞穴发现真实,然后再重新回到洞穴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柏拉图通过这个比喻来说明灵魂转向的过程,这是我们获得真理性的一般认识、最终把握到善的理念的过程。

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一)灵魂的三重区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

第四讲 柏拉图

第四讲 柏拉图

苏格拉底是“我曾知道的所有的人中最聪明、最正派、
最优秀的人” “感谢上帝,我生为希腊人而非野蛮人,生为自由人 而非奴隶,生为男子汉而非女人;尤其是,我生逢苏格 拉底时代。” ——柏拉图
4.游历四方
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离 雅典避难,后到各地游历后游历小亚细亚沿岸、 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 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企图实现其贵族专制的政 治理想,但未能如愿。
灵魂转向说

“线喻”之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 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 推论和理智
灵魂转向说
猜想的对象是影像,由此产生的是人们的偏见和成见。 相信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的是感性认识, 因其对象的变动不居,所以感性认识也不具有可靠 性和确实性。 推论(dianoia)的对象是数理理念,它的活动特点 是不得不先设定一些假设,并且视之为不证自明, 然后由假设开始,通过逻辑推理继而达到答案。 理智(noesis)的对象是伦理方面的理念
5.创办学校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在雅典近郊 阿卡德米圣殿附近的园林中,创建学(Acadamy)
6.再度出游 前367年,到达叙拉古,欲实践自己的理念,
未能成功,被贩卖为奴隶,后由学生赎回。
7.讲学去世 前360年,回到雅典学院,347年,在朋友
的婚礼上与世长辞,享年80岁。
学园中除哲学外,还讲授和研 究数学(算术、平面几何、立 体几何)、天文学、谐音学、 动植物分类学,学术空气自由, 吸引了希腊最有才华的人,如 亚里士多德、泰阿泰德(重要 几何学家)、欧多克索(当时最 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等。 后两人整理出可应对芝诺批驳 的演绎系统,从而引出了欧几 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 德的鼎盛年为前300年)。学院 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 529年为东罗马皇帝尤士丁尼 所封闭。

柏拉图“灵魂不朽”学说阐释

柏拉图“灵魂不朽”学说阐释

作者: 王新国(教授/硕士生导师)[1];周俊萍[1]
作者机构: [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21-123页
主题词: 灵魂;不朽;理性;肉体;回忆;柏拉图
摘要: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学说提升到新的理论角度,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其灵魂学说是后来关于灵魂不朽说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的灵魂具有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和理性的本质,但他关于灵魂不朽六个方面的证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内蕴着某种逻辑错误,而且是通过粗糙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其中充满了理性和宗教神话的尖锐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与生命追求
内容摘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科学分野了两种主流的思想。

一种以灵魂不存在为前提,这正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关乎生命与死亡的思想。

另一个是以灵魂存在为前提的,本文介绍的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即以承认灵魂存在为前提。

通过探寻与了解柏拉图的灵魂学说的发展轨迹与内容。

有序连贯的了解灵魂的创生、灵魂在宇宙的地位、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灵魂内容与属性、灵魂的回忆以及灵魂的轮回学说,探求柏拉图的以灵魂为本性的人的生命的本质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灵魂、生命追求、理性、轮回、死亡、回忆、感觉、欲望
正文:自我17岁意识觉醒以来,生命意义问题便十分严肃的突然横亘在我面前,使我无法跨越、而又无法摆脱、无法逃避。

我知道眼前是一个无底而又令人绝望的深渊,因为终极的死亡将会使一切对自我失去意义,人生仅仅是一场痛苦的向死挣扎,一切都无法挽救生命存在的消亡,因而生命的追求从最初起就被渲染上一层悲剧的色彩,无论生命的历程多么奇绝、绚丽、传奇也无法摆脱一死,死一日不除,存在的荒诞感,虚无的潜袭就会时时对你原本火热的激情釜底抽薪。

然而,假若灵魂存在,生命之后犹有生命呢?那样生命又会有另一番追求与意义。

柏拉图的世界是灵魂存在并且灵魂永生的世界,灵魂由神创造,并且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

他说创造者将灵魂放在宇宙的中心,它贯穿并包围宇宙使它成为一个作圆形旋转的球。

柏拉图曾用对立转化规律与回忆说证明灵魂的存在。

灵魂是先于宇宙躯体的,不仅仅在生成上先于躯体,而且在价值上高于躯体。

如此他将世界做了明确的二元划分,即存在一个精神上的理念世界和物质上的现象界,而肉体和灵魂就是这俩个世界区分的延伸。

然而灵魂与肉体却同时为拥有生命的人所拥有,柏拉图将此解释为灵魂的堕落,灵魂在附着人体之后,忘却了曾经观照的理念领域。

但是,柏拉图并不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复合,对人来说其本性为灵魂,肉体仅仅是灵魂达到终极目的的载体而已。

灵魂作为人的本性,其所要追求的目的即是身在现象界的人的生命的目的。

柏拉图认为宇宙是有终极目的的,梯利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说:柏拉图从终极的原因或目的方面对宇宙作根本的解释,把一切置于一个普遍的目的,即善的理念之下,因而他是反机械论,主张目的论的。

如此,那灵魂——生命的本性——怎样达到目的,实现生命的意义呢?
首先应考察灵魂的属性和内容。

柏拉图将灵魂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性、激情、欲望并且将其肉体的行为相对应,理性位于头部,控制着人的思维并且唯有这有理性的部分是唯它具有的属性。

柏拉图这样表述:人的灵魂中的理性也就是宇宙灵魂中的理性,这是创造者培植与给予的,只是人的灵魂中的理性的纯洁度差是第二第三等的。

因为人的理性还有感觉、欲望和情绪。

激情与欲望分别位于胸部与腹部较为次等的位置。

情绪与欲望是灵魂中不纯净的部分,灵魂依靠肉体而获得它们。

柏拉图认为肉体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构成的而激情与欲望则是这四种元素的运动引起的混乱。

肉体的那部分是知识的障碍物,灵魂要靠纯粹的理性去把握纯粹的真理,必须不受他它的干扰。

灵魂中的三部分是等级分明的,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最高原则,它是不朽的是宇宙中纯粹理性的一部分,与之相比,激情与欲望则随肉体的覆灭而消亡,并且激情是高于欲望的。

理性在灵魂中统摄着激情和欲望,而当欲望服从理性时那身体对灵魂是有益的;如果欲望违背了灵魂,那身体将对灵魂产生有害影响。

在此,欲望与理性的斗争结果在灵魂轮回中起着重要作用。

灵魂轮回说认为灵魂在第一次降生时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处于不利的地位。

然而在这之后,灵魂会由于不同的遭遇和机运而上升
和下降,灵魂轮回时可以成为好的火坏的生物,灵魂轮回是以创造者即神宣布的命运律作为理论基础的并且命运律不是偶然发生作用的,它是灵魂中理性和非理性斗争的结果,理性克服非理性的混乱可以过好生活,否则就不能正确的生活。

灵魂在轮回进化中其关键作用的并非中国的灵魂轮回所强调的善恶报应,而是是否追求智慧和认识真理,而有如何追求智慧和真理呢?柏拉图提出了灵魂回忆说。

前面提过,灵魂在附着与肉体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堕落,肉体阻碍了灵魂对知识的追求。

灵魂回忆即是用来求得知识的。

这里的知识是柏拉图定义的狭义的知识,如这头猪是黑色的,那么这其中的感觉经验绝非知识,因为只是感觉意义上的知识,所以在柏拉图不能看作知识,他定义的知识乃是观念中的知识。

是通过感情启发进而引起理性认知得以探知灵魂中潜在的、原有的“黑色的猪”的“型相”的知识。

据柏拉图所说,一切知识都是灵魂创生之前在冥杳之中的回忆,而学习即回忆的作用,就是通过感官启发进而通过理性思维探知或唤醒潜在的知识。

通过回忆得到知识获得真理与智慧进而净化灵魂,如此说来,尘世的人可通过不断的回忆学习获取知识,从而使灵魂不断得到净化。

然而灵魂获得最大的净化正是灵魂离开肉体的时候,即死亡的时候,那这样灵魂在一世获得最高智慧之时正是死亡之际!柏拉图由此说回忆是“死亡的练习”,而通过理性追求知识的哲学家则成为了不惧死的人。

因此,肉体是灵魂轮回的载体,肉体的消亡恰恰是灵魂的一次质的飞跃。

死亡在此意义上成为了幸福之事。

不知两千年前19、20世纪那批生命哲学家存在主义们作何感想,这位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特等人多深深忧虑的死亡竟是柏拉图之类的哲学家们灵魂进化的强力助推。

然而毕竟他们认识之间本质差异在于生命的本质属性是肉体还是灵魂。

死亡是肉体的终结,在前者看来也是生命的终结,意识(灵魂失去神性之后)也随之消失。

在后者看来,死亡仅仅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而已。

柏拉图于此对生命的追求当然仍未结束。

根据他的灵魂轮回说,他将当时代的人分为九等。

第一等是爱智慧、爱美、爱好诗神缪斯的,其次是守法的君主、战士和统治者,第八等是智者和蛊惑者,第九等是僭主。

之后,他讲了灵魂轮回的问题,灵魂要一万年才能恢复羽翼,只有爱智慧的哲学家是个例外,他们如果连续三千年保持不变,便可恢复羽翼飞回"型相”世界。

而其他的灵魂则没有此特权,他们要经历审判火受罚或上升然后再不断经此过程循环、轮回。

当时的哲学家定然不是天生神定的,而作为一种职业是可选的,因而似乎这条捷径给予了很多人机会。

由此,柏拉图完成了灵魂由创生的到堕落到回忆、求知最后复归“天上”的获得救赎的过程。

从而为生命也探索到了一条完满、清晰的追求之路。

这条道路以追求至善的最高理念为终极目的,从而能够为普世的人提供一条合理的、有益的、可为的人生道路。

无论是否存在神、是否存在灵魂、是否有前世今生的轮回,我们暂且持一种怀疑态度,因为科学发展至今无法证实灵魂存在也无法证否。

柏拉图为我们提出的人生追求,为人类畅想或建构的生命图景,至少在美丽程度、幸福程度、希望程度上要优于自然科学击溃宗教神学、判定上帝已死以来的众贤哲们构造的以悲剧底蕴为铺垫的人生构想。

然而生命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使返回柏拉图构想的世界又如何?生命就此终极的保持原状吗?绝对不会如此,任何一个终极目的的提出都将会成为思维长河的沿岸,只要人类依然存在那就决然没有终极目的的得出。

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在追求终极的路途上寻求那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梯利《西方哲学史》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
斯塔斯《批评的希腊哲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