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看地形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区别;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3、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培养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陆地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展示图片)这些地表形态如何在地图上呈现出来呢?请看地形鸟瞰图和平面地图,说出它们的缺点。

看来这两幅图都不理想。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看地形图。

展示图片。

[讲授新课](出示教学目标)(师)在这幅图上,这些带有数值的、封闭的曲线是等高线和等深线。

(展示模型)这是一个山体模型,通过测量能测出某点的海拔,现在我们找几个海拔相同的点,如海拔为100米的点。

我们把这些相同的点连成线,就组成一条曲线,这就是等高线。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200米、300米、400米、500米等等的等高线。

把这些等高线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得到由多条等高线组成的图。

(生)观察、讨论,交流意见。

师引导点拨(结合模型、课件演示,以及学生观察和讨论的情况,总结等高线的特点)总结:1、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2、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我们在这种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既可以清楚地读出各地的海拔,还能够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的陡缓。

像这种由等高线组成的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同样道理,我们还可以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叫等深线。

(点击出示)有了等深线就可以判断海底的深度和起伏。

等高线地形图(过渡)知道了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那么,不同的地表形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秭归县茅坪中学汪青【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教材通过同一地区的三幅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优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出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迁移的潜在基础。

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科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依据《地理新课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知识层面低的特点,本节课设计了情景导入,微课直观展示,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合作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即按“探、学、议、演、练”的思路进行,借助多媒体,循序渐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功能,彰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夯实“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认陆地的五种地形类型。

4.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课题:学看地形图教师:王江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地形图上准确识别。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地形图的成图过程。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绘制方法;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土豆、小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荆轲刺秦的故事,让学生发现地图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导出地图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本课将讲述地图中最重要的一种-----地形图。

教授新课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利用土豆模拟山脉及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等高距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然后,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和山地模型,说出缓坡与陡坡等高线形态上的区别(等高线稀疏是缓坡,等高线密集是陡坡)。

3、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所以分层设色地形图诞生了。

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然后让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对照高程表,从图上找出五种地形类型。

总结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4、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部位让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也观察土豆制作模型,由学生绘制出模型的地形图,从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出各种地形部位的名称,并说出其等高线特征,师生互动,最后得出结果。

3.2.2学看地形图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学看地形图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结合地形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2.结合地形观察,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平原、高原、盆地等陆地基本类型的图片。

设问: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新知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过渡:有一种地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各地地形,海拔高低、面积大小非常清楚。

学习等高线地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等高线。

板书:1.等高线和等深线讲述: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定义。

播放:视频《何为等高线地形图》辅助学生理解。

提问:等高线有哪些的特点?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学生:读教材图3-31,分组讨论。

明确:①同图等距,同线等高;③等高线都闭合,除陡崖外,不相交,不重叠。

③线密坡陡,线稀坡缓。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判断地表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判断山体的部位。

其中,掌握判断山体部位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来学习这些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状特征。

板书:3.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讲述并展示图片: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分布,中间高,四周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

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读图3-33,完成教材中相关任务。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存在自己的不足,那就是高低起伏不够直观;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等。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它来“化个妆”,上个色,这就变成了另一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图。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坡面图的对应关系、铺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土豆),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切割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②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讲授新课
(一)自学
结合图3.38完成p33活动,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
③等高线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三)等高线
导 学 过 程
批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教师:(多媒体播放个典型地形的风景图片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板书)
2、学生: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在黑板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点a和点b,估算这两点的高程。(如果难以理解,可以作铺助线,将点对应到坡面图,即可估算出这个点的高程。)
学生:培养学生目测与估算的能力
(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课件展示)
1、山顶:等高线高度值从中心向四周渐小。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案名称:地形图的判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地形图的解读方法。

3.能够根据地形图判断出对应的地貌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入活动(5分钟)1.展示一幅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询问学生对地形图的了解程度。

2.引导讨论,让学生说出地形图中可能包含的信息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地形图的定义和特点:地形图是以等高线、阴影和颜色渐变等方式表示地表地貌的地图,可以反映出山脉、平原、河流等地貌特征。

2.讲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等高线、阴影和颜色渐变。

3.示范解读地形图的方法:观察等高线的距离、形状、分布情况,以及阴影和颜色的变化,来推断地貌特征。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发放地形图的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查看地形图,并根据地形图回答问题。

2.指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理解等高线之间的间距代表的高度变化;观察阴影和颜色的变化,推测出地形的起伏和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图上的特征,比如山脉、河流、平原等,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对地形图的解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2.梳理出地形图解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总结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形图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地形图解读工具,如地形图软件、地形模型等,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和应用。

2.组织学生前往户外进行地形图实地解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地形图解读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地形图,写出地貌特征的判断和解读,并提供相关理由。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听讲和接受知识。

2.可以通过展示多个不同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对地貌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3.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实地解读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岳阳汨罗市新市中学倪锋教材简析:《学看地形图》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之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之地势、丰富多彩之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的地图中(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

地形图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

地形图的判读为之后学习各大洲和各地区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2、对比地形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竞赛法,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认各种地形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五种山地形态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是山谷与山脊的辨别。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小组竞赛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等。

教学程序:一、安排任务:国庆期间,我班准备组织学生开展登红花山(课件展示景观图)的活动,起点为B.C.D三处,目的地为A地。

要求:分三个小组,①组要求体验攀岩的刺激,还要在该地区第二高峰插上红旗,②组要沿河流行进,③组要翻越该地区的最高峰。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选择合适的地图,并选择合适的起点,说明理由。

2、目的地的地形名称是什么?估计最高峰的海拔大约有多少米?3、请推测,哪一组能最先到达目的地?二、认识地图:课件展示红花山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问:四幅图中,只有平面图是我们学过的,能不能选择它来完成任务呢?并简单说明平面图不能选择的理由。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案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地形图识别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单元。

3. 学生能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和地形描述。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教学难点:1. 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和地形单元的识别。

2. 地形分析和地形描述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地形图的样本或投影片。

2. 地形分析和描述的案例或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地形图的概念,让学生对地形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见过地形图?你们认为地形图有什么作用?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1.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形单元、坡度等。

2. 介绍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等。

三、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10分钟)1. 讲解如何阅读地形图,如识别地形单元、读取等高线等信息。

2. 介绍如何分析地形图,如分析地形的坡度、地形的变化趋势等。

四、地形分析和描述的实践(10分钟)1. 提供一些地形分析和描述的案例或实例,让学生进行实践。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分析和描述,可以用口头描述或绘图的方式进行。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对学生进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的复习和巩固。

2. 评价学生的地形分析和描述的实践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专业人士进行地形图的实地讲解和示范。

2. 组织学生进行地形图的制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地形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观察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技巧。

《 学看地形图 》课时教学设计

《 学看地形图 》课时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教学策略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入【古墓导入】1.近年来不同盗墓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寻找古墓是一门学问,有一种职业可以让我们去探究埋藏地底下千年的秘密。

它就是考古员,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古来一场充满刺激与未知的古墓探险。

过渡:考古工作者要经常外出考察,其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就是要学会借助地形图对所处的环境了然于胸。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get的技能-学会看这幅图。

2.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一份小三角形代表一个组,根据闯关情况,结合问题难易程度,爬相应的海拔,爬的最高的小组和最低的小组均可获得奖励。

游戏的主题是借助地形图考察大家有没有当考古员的潜质。

【设计意图】1.通过创设考古情境、借助考古的身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与教的活动【技能修炼之初识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原理】1:展示等高线地形图,问题设计:1)有谁知道这幅图叫什么名字?2)等高线怎么理解?3)这幅图是如何绘制的?补充讲解:重点借助3D立体图。

一个立体的山,把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绘制成线,投到水平面上,相当于把立体图啪的一下子压平,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等高线地形图。

【设计意图】1.考察大家有没有事先预习,对等高线地形图有初步的认知。

2、深化学生对等高线和等高距的理解。

为后面等高线地形部位的学习做铺垫。

【技能修炼之初识地形图-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1.看图连线,观察山地不同部位的基本特征。

对山体部位有初步感知。

2.结合表格提示,归纳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特征。

3.了解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征后,展示等高线地形简图,让学生写出字母所对应的不同部位。

【设计意图】1.通过立体的山体,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不同山体部位的差异。

也为后面立体转化成平面做铺垫。

2.通过观察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让学生找不同,能够迅速抓住不同的部位等高线鲜明特征。

2.3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5.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动画认识等高线的相关特点及海拔高度。

2.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的制作原理及坡度陡缓。

3.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来表示五种山体地形部位与等高线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并能够通过地图加强对地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地理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性,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还未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听不懂而焦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简单动手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PPT演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八百里狮驼岭遇到太白金星化身报凶,悟空为知虚实探山,路遇巡山小妖小钻风,他口中念叨:大王叫我来巡山~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小钻风一起巡山,看看山中是什么样子。

[新课教学]课件展示两幅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语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在本节内容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地图。

观察同一座山的不同表现方式,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信息,结合上节所学知识比较海拔地势的差异并总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有大面积的平坦部分;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陡峭;山地较高,500米以上,坡陡沟深;丘陵较低,崎岖不平;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教案标题:学看地形图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学生能够解读地形图中的地貌特征和地理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地貌特征的解读和分析。

3.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或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手册。

3. 地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电脑展示一张地形图,并向学生解释地形图的定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法,并让他们猜测一些常见符号的含义。

探究(15分钟):1. 分发地形图样本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观察地貌特征和符号表示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和解释地形图中的符号,帮助他们理解每个符号的意义和用途。

3. 让学生尝试解读地形图中的地貌特征,并提出问题或观察结果。

讲解(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观察和问题,向他们解释地形图中的地貌特征和地理信息。

2. 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山脉等符号,并解释其代表的意义。

3.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分析和判断。

练习(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手册,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地形图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3.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并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或资源。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让他们运用地形图解读地理环境。

2. 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地形图,加深对地貌特征和符号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使用地形图进行地理研究或项目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地形图教案初中

地形图教案初中

地形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能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要素。

3. 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实际的地理分析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地形图上各种地形要素的识别。

2. 地形图在实际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

2. 地形图阅读和分析的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能识别出哪些地形要素?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二、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

2. 教师讲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的间距、颜色等。

三、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

2. 教师提问:你能识别出哪些地形要素?如山峰、山谷、河流等。

3.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讲解地形要素的识别方法。

四、地形图在实际地理分析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地形图,并提出一个问题,如:某地区最适合发展什么农业?2. 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并讲解分析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学会了如何阅读和分析地形图了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地形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阅读和分析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撰写地形图分析报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要素,并能够运用地形图进行实际的地理分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

3、能通过地形图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4、通过多媒体、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形图上区别山脊、山谷。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模型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红河谷》谈感受,突出地形图的重要性,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学看地形图过渡: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绘在平面图上呢?这就用到等高线(理解概念、强调海拔高度)。

[电脑演示]“等高线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学生观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一、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结成线。

举一反三:解释等深线过渡:有了等高线我们就可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二、等高线地形图[电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解说,使学生明白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熟悉等高线地形图。

[解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说出图中等高距。

合作探究:等高线的特点:①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②同一地图上的等高距相等;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过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那密到重合,会是什么地形呢?引导:等高线重合后形成近乎垂直的陡坡,即陡崖。

坡度起伏最大的地形是山地,陡崖是山体的一个部位,在山体模型上认识一下其它部位的名称和特征。

让学生利用山体模型或自己的手,认识山体各个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是怎样显示山体各部位的?通过景观图、实物图、地形图、模型的比较认识陡崖的特征。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案【设计意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

3、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4、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办法:实验、观察、讲解、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末,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英国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他们说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

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侵略的英国军队。

这些图画的真是“蝴蝶”吗?其实他们画的是地形图,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当我们去爬山的啥时候,是否想过哪个坡陡,哪边坡缓,哪边爬山容易,哪边难?如果看看等高线地形图,就明白了。

学习新课: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视频,然后大家总结绘制原理: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请学生根据视频讲解总结弄清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相邻各点的连线。

等高距: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差环节三:想一想得特征M对照刚刚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想一想,请总结等高线的特征:①同一等高线上任意一点的高度都______;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______。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学看地形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形象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方法迁移的潜在基础。

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同时限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水平,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师生对话、读图分析、合作探究、flash模型直观展示等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计导学案,讲练结合,及时巩固进行随堂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并结合乡土实际,设计野外实践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考试说明要求:1.在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在地图上识记世界重要地形区的分布与名称。

了解世界著名山脉(系)的分布概况。

3.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docx

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docx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是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首先通过一幅地形鸟瞰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 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判别山体的基本部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和观察山体模型,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通过观察山体模型,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三、教法简介: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生活处处有地理”周末Jack跟着爸爸来到长沙县某山调研,来到目的地后,Jack 正回忆着地理课上老师说的山体的基本部位,爸爸拿出了张手绘的等高线地形图,Jack看着眼前的山脉,再看看爸爸手中的地形图,好奇的问:爸爸你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地形图的呢?在听Jack爸爸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想想办法来帮Jack解开这个谜团吧。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①用彩色泡沫板制作一座山体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山体部位。

②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制山体模型,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介绍自己使用的等高距,展示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图拆开山体模型,在黑板上临摹出每一个等高面的轮廓,叠加在一起,形成等高线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学案

学看地形图 学案

学看地形图【学习目标】: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会判断坡度陡缓以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相对高度。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会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特点。

【知识衔接】【自主学习】根据知识衔接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1、等高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2,⑴A和B的海拔是____和____米。

可见: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_____相等。

⑵A与C的相对高度是_____米、C与D相对高度是____米,由此可知:同一幅等高线图中,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_____的,这个距离叫等高距,这幅图的等高距是_____米。

3、如图3为什么?甲坡等高线比较________(稀疏或稠密),乙坡等高线比较___________。

由此可以看出:等高线______(稀疏或稠密),坡度较陡;等高线_______(稀疏或稠密),坡度较缓。

【拓展延伸】读右图4,(1)你能估算出山顶C的海拔高度大约在多少米和多少米之间?(2)图中AC、BC图4【课堂探究】结合课本39页图2-49,完成下图的连线(同桌合作完成):【课堂检测】A、B地B、C地C、D地D、E地2、老师说:“这次我们登的山比较高。

”你从图上可以看出山顶海拔高度是:()A、400米B、500米C、600米D、400米以上500米以下6、如右图,(1)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米。

(2)小清河画有两条支流,其中支流________河画错了,原因是____________。

读材料:小敏班上准备组织一次登山活动,同学们个个都兴高采烈。

为了安全,老师拿出一张等高线图(右图)说:“这是我们要登的山,它比较高,大家注意……”接着,强调了安全事项,顺便复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要求同学们上山后留心观察这些地形区。

据此回答15~17题。

15、老师强调图中有一个悬崖,很危险,希望大家上山时一定要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能力目标:1.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识别各种陆地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
丘陵)。

情感目标:1.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自己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平时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中的“学看地形图”部分,是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极限特工3》中跳伞、滑草及玩滑板的部分)同学们,视频中所体现的是什么地形呢?(学生:山地)那视频中的主人公做了哪些极限运动呢?(学生:滑草、滑板、跳伞……)那在做这些危险运动之前,他需不需要提前做些准备呢?如果需要的话,他需要提前了解些什么信息?(学生:海拔、坡度、天气、路线……)在准备的过程当中,桑德的助手给他准备了两幅地形图,如果你是桑德,你会选择哪一幅图呢?(课件展示地形图及等高线地形图)大家看右边这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你们能说出这一幅图要怎么看吗?(学生:不知道)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怎么看等高线地形图。

新课讲授:首先大家拿出地理填充图册,打开24页,完成下面的这幅图,请大家用圆滑的曲线,把数值一样的点,也就是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看看能得到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等高线的概念是什么呢?(学生: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等高线。

)在陆地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会得到等高线,那等深线要怎么得到呢?(学生:在海洋里把深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

)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呢?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是一定的,我们把它称作等高距。

了解完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
我们要来了解一下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

(播放视频)
课堂练习:请根据刚刚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提问: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坡度陡的一面,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一面,等高线稀疏。


课件演示:等高线(等深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等高线(等深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课件演示:出现两幅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这两幅图各代表什么地形?(A图表示的是山地,B图表示的是盆地)。

过渡不同的地形,它的等高线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这种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能知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那么,其它地形又是怎样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的呢?
课件演示:展示山地、山脊、山谷等的等高线地形图,利用地形实体和各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让学生更易理解。

讲解: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绘制成的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说出A/B/C/D/E分别代表什么山体部位。

根据地形图,出A地的海拔。

课后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相应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