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什么时候发生的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南京保卫战是指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之间在南京展开的一场残酷决战。
这场战役被称为“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战役之一。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日本侵华背景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日本军队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并随后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1937年7月,日本军队制造了马关事变,导致中国抗战正式爆发。
在此之后,日本军队不断向中国内地推进,企图占领重要城市。
二、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性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多次成为朝代的首都。
而在1937年,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
日本侵略者希望迅速攻克南京,以达到威慑中国政府、迫使中国投降的目的。
三、孤立南京的国际环境当时,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存在着不一致的态度。
某些国家选择对日本采取漠视甚至默认的立场,这使得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呼吁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因此,南京保卫战的发生,带有一定程度的孤立和被动。
四、南京的防守准备南京作为首都,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和民防准备。
尽管中国军队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仍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修筑防御工事、加强炮兵火力、组织民兵队伍等。
南京市民也积极参与到防御工作中,通过筑堤防洪、加固城墙等方式为保卫战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以日本侵华为导火索,南京作为首都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军事准备与国际环境的综合影响。
南京保卫战的发生不仅牵动了中国国内的政治与民众,也引起了国际关注,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章。
这场保卫战最终虽然被日军攻陷,但南京保卫战对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与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通过南京保卫战,中国人民表达了绝不屈服的决心,激发了更多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南京保卫战简介
南京保卫战简介淞沪会战失利后,南京面临城破人亡的危机。
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牺牲无数。
南京保卫战终以中方溃退、南京沦陷宣告结束,战后,日军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南京保卫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方获胜,南京沦陷时间: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地点:南京人物:唐生智松井石根南京保卫战详情双方激战1937年12月1日,其后,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
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
南京保卫战开始,蒋介石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8.1万国军抵抗作战。
4日,南京作战外围战开始。
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
7日,日军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
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
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
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
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0日,日军发起总攻,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
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
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
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
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
中方撤退12月12日,从拂晓开始,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城墙四周房屋倒塌,城墙洞开。
战至中午12点,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二峰沦陷,中华门和中山门被日军突破。
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南京保卫战,2000川军失踪之谜
南京保卫战,2000川军失踪之谜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51期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国民政府调集20多万兵力,准备与日寇决一死战。
12月12日,战事突变,部队准备撤退,于是远道赶来的川军某团只好向南京东南部的青龙山撤退。
但2000多人走进青龙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谜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战况激烈。
国民政府调结20多万军队布防在南京城周围。
当时,72军、74军、93军等部队是从湘沪战场且战且退,来到南京城外布防的。
还有几个师,是从四川、湖北、江西等省紧急抽调来的。
12月9日,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攻克高桥门,向光华门进逼。
夜色中的京杭国道阵地上,远道赶来助战的川军某团2000多名官兵知道:大战即将来临。
出于战术上的考虑,该团担任阵地侧翼对敌警戒任务,重点防御京杭国道一侧敌人可能突如其来的穿插分割。
由于防御方位的原因,部队还没有受到日军的冲击。
12日,首都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突然下达了从南京城撤退的命令,全团官兵哗然。
为了保住有生力量,团长不得已下令全团2000余人向绵延数十里、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撤退。
这一天,天空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城外空旷的地面黄沙扑面。
山区里道路崎岖,巨石散乱,满是参天古树,犹如巨大的鬼影。
在夜色的掩护下,全团官兵最终艰难地进入青龙山区。
然而,这一进入,他们再也没有出来,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战事结束后,日军总司令部在统计侵略“战果”时,发现有一个团的国民党军队不知去向,日军首领认为此事蹊跷。
为防止国民党军队撤往南京西南边的山区,日军从上海出动了两个精锐师团与另外一支部队在南京东南重镇汤山连接起来,形成了三面对南京围攻收缩之势。
同时抽调近万名官兵在湖熟、禄口至宁芜公路小丹阳段布下封锁线、火力网;又在汤山至土桥、淳化镇至双桥门一线实行严密封锁,出动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沿公路布防,骑兵、步兵来回巡逻——而青龙山恰好被围在这两道封锁线内。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南京保卫战是日军向中国首都南京推进所发生的战役,那么你知道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南京保卫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残酷和惨烈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官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那么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是什么,南京保卫战背景与南京保卫战的爆发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通过南京保卫战的背景描述,是否可以看出此战役对战双方所存在的优劣势,如果可以看出,那么南京保卫战对战双方的优劣势是怎样的?南京保卫战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的12月1日,结束时间是同年的12月13日,整场战争自爆发到完结共持续了十三天,虽然持续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其影响之广、后果之恶劣简直振聋发聩。
在南京保卫战发生之前,中国在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这场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的起点标志,同时也是亚洲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事件,在这场战争之中,国民革命军损失惨重。
卢沟桥事件之后,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在上海地区常挑衅生事,为了能够有效的遏制日本人的侵略,同时为了保住财税来源和工业基地,蒋介石决定在上海开辟新的战场,让日本侵略战争获得国际上的关注,并希望日本能够迫于国际各国的压力和舆论停止对中国华北地区的继续侵略。
基于以上目的,在1937年8月11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军向上海地区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共计投入近七十万兵力,但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
在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决定继续向南京地区发起进攻,而后爆发了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的时间南京保卫战以及紧随其后的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已经结痂,但仍然会经常产生隐痛。
为了全方位的了解南京保卫战,必须先关注南京保卫战时间,并弄清楚南京保卫战爆发的时间是否有线索可循,南京保卫战时间是否能够推测?在南京保卫战时间内,整个战争的走势如何,为何会出现那种走势?南京保卫战的发生时间为1937年12月1日,结束时间为同年12月12日,在历经了近十二天的惨烈战斗后,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中国方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2次大型会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22次大型会战站长王坚整理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革命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国民革命军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国民革命军主力。
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
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包围。
但最后会战没有取得应有的战略结果。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万人、近10万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
国民革命军消灭毙伤敌军1.3万人,第5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
日军未能达到预定战略目标。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撤退时损失惨重原因浅析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撤退时损失惨重原因浅析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一役,发生在1937年冬季,而中国军队在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时,撤退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本文将分析导致中国军队损失惨重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浅析。
一、战略失策导致军队无法有效撤退在南京保卫战的后期,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存在失策和错误的决策。
首先,在战役开始之初,中国军队就没有采取及时的措施,没有将南京周边的战略要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导致日军可以轻易地包围南京城。
其次,中国军队在作战过程中没有正确评估和分析日军的实力和战术,因而无法有效应对日军的攻击。
最后,中国军队没有制定明确的撤退计划和路线,导致在撤退过程中出现混乱和无序。
二、装备不足和物资匮乏导致作战力量削弱南京保卫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作战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
一方面,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相对较低,与日军的武器装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使得中国军队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处于劣势,并且无法有效地进行防守和反击。
另一方面,中国军队由于物资匮乏,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弹药和供给线的断裂,导致战斗能力严重下降,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战斗。
三、士气低落和指挥混乱导致战斗效果不佳南京保卫战期间,中国军队的士气明显低落。
在战役中初期的挫折和困境以及军队的损失不断加重,使得士兵们感到绝望和沮丧。
他们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战斗意志,这导致了作战效果的不佳。
同时,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的指挥混乱不堪。
缺乏有效的指挥体系和组织纪律,导致战斗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战斗力。
综上所述,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撤退时损失惨重的原因主要包括战略失策、装备不足和物资匮乏以及士气低落和指挥混乱。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中国军队在撤退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对于中国的历史而言,南京保卫战的血泪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国家的军队,必须在战略规划、装备建设和人员培养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以确保在未来的战斗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战果。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时刻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时刻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暴行和战争罪行,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事件之一。
这一悲惨的历史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时刻,其中几个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些重要时刻展开论述,探讨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一个重要时刻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墙附近爆发的南京保卫战。
当时,日军企图攻占南京,挑起一场残酷而血腥的战斗。
中国军队和南京的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英勇精神。
南京保卫战的重要性在于它标志着南京大屠杀的起点,也为后来的屠杀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重要时刻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13日期间发生的南京大屠杀。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在南京城内实施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暴行,包括大规模屠杀、强奸、掠夺和纵火等。
据估计,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杀害了数十万平民和战俘,使南京成为死亡和惨状的代名词。
南京大屠杀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和人权侵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伤痛。
第三个重要时刻是1946年11月的南京大屠杀国际军事法庭。
在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共同成立了南京大屠杀国际军事法庭,以追究日本战犯的责任。
这个庭审不仅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具体细节,还揭示了日本军队的战争罪行。
最终,多名日本战犯被判处死刑或长期监禁,这是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正义回应。
南京大屠杀国际军事法庭的重要性在于确立了历史真相,为受害者争取了公正和正义,并警示世人反对战争罪行和侵犯人权。
第四个重要时刻是1995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仪式,标志着对南京大屠杀的正式承认和悼念。
公祭仪式的举行,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真相,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它也成为国际社会呼吁和平、维护人权的重要标志,引起了全球对战争罪行和人道主义的广泛关注。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时刻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悲惨的历史事件、珍惜和平、维护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军民抗日的第一南京保卫战
中国军民抗日的第一南京保卫战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高峰期。
南京作为当时中国政府的首都,成为了日军侵略的首要目标。
为了保卫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军队和民众集结在南京发起了英勇的抗战,展开了中国军民抗日的第一场长时间持久的战斗——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的爆发源于国共两党和军队的共同努力。
当时的蒋介石发表了"八一"抗日演说,号召全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将共产党置于了国共合作的重要位置。
中国共产党积极响应,组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加入到了保卫南京的战斗队伍中。
在这种共同抗日努力下,南京保卫战得以付诸实施。
南京保卫战的开始并不顺利。
日本侵略军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明显优势,首先攻占了中国政府的各个重要机关和军事据点。
然而,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滥杀无辜的暴行,中国军民不畏艰险,奋起抵抗。
他们以身殉国的精神,筑起了一道道人海防线,坚决捍卫着南京的尊严。
南京的民众也积极参与到战斗中,为抗击日寇提供物资和情报,为中国军队的抵抗提供了坚实的后援。
南京保卫战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日本侵略军对南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围困战。
中国军民辛勤劳动,使得日军无法迅速攻占南京,为国际援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南京保卫战的壮烈场景深深震撼着世界各国。
据统计,中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超过30万。
然而,他们坚守到底,守护住了南京这座历史璀璨的城池,为中国军民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京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重大。
首先,这场战斗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成为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象征。
其次,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后期的全民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打下了扎实基础。
此外,南京保卫战还向整个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支持也进一步增强。
总结起来,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
它展示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抗日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勇往直前,坚决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保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南京保卫战
最后,南京保卫战也是一场对人 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这 场战役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成为 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事件。 同时,南京保卫战也成为了中国 抗日战争中的一座历史丰碑,对 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 团结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京保卫战
总之,南京保卫战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事件,对于中国、日本以及全世界都有着深远
南京保卫战
首先,南京保卫战是中日军队之 间的一次大型会战,对于中日两 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都有 很高的要求。在这场战役中,中 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和坚定的意志,但也暴露出了装 备和训练方面的不足,以及指挥 系统的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 在后来的抗战中得到了逐步解决
其次,南京保卫战也是一场人道 主义灾难。在战役期间,日军犯 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包括大屠 杀、强奸、焚烧等行为,给南京 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些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谴责和抗议,也促使中国政府采 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平民和 打击战争罪犯
的影响
通过对这场战役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斗经历以
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南京保卫战
-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部突围撤退。13日,南京失陷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 要战役,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一 次重大失败。下面我将从背景、经过和
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这场战役
南京保卫战
背景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在多个战场 上面临着日军的进攻。其中,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 治中心,成为了日军进攻的重要目标。为了保卫南京, 中国军队组建了南京卫戍部队,由唐生智担任卫戍司令 长官,负责指挥作战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
南京保卫战:抗日战争著名战役介绍南京保卫战背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
于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
11月8日,日军分路直逼南京,11月30日,广德失守,日军逆向南京右侧背迂回,形成对南京东南至西南面的包围。
南京保卫战战斗开始1937年12月1日,江阴要塞失守。
4日,日军完成了对南京东面的包围。
这样,南京的第一道防线江宁、牛首山、淳化、汤山、龙潭之线已暴露在敌军面前。
1937年12月9日,南京南郊秦淮河畔炮声连绵不断。
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攻克高桥门,向光华门进逼。
夜色中的光华门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上校望着远处一言不发。
此时已不用言明,每一个士兵都知道,大战就要来临。
10日上午,日军占领大校场的通光营房,炮轰光华门。
谢承瑞团长指挥部下依托城墙坚决还击,并将战况向教导总队总队部汇报。
总队长桂永清中将命令,炮兵团立即入城,设阵地于明故宫,支援谢团。
炮火中的日军依然不断冲锋,至下午三时,已推进到护城河一线。
晚八时,一支十余人的日军敢死队冲入光华门外城城门洞内。
谢承瑞团长向在午朝门督战的桂永清总队长建议火烧日寇。
获得批准后,谢团长亲率士兵运送汽油到外城箭楼。
半夜时分,将汽油灌进城门洞并投下火种。
霎时浓烟滚滚,枪炮声声。
火还未熄,谢团长命令打开城门并率领一排战士反击。
城门洞中的日寇不是被烧死就是被击毙。
光华门阵地安然无恙,而谢承瑞团长冲锋在前,被火焰灼伤。
受伤的谢团长撤回阵地后又一次向巍然屹立的光华门望去。
他保住了光华门,但他不知道就在不远处的通济门,71军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少将已经以身殉国。
通济门的战事是在10日下午爆发的。
城墙在炮火中倾颓,259旅的将士们与日军殊死搏斗,终因缺口太大,阵地失守。
南京保卫战的胜利
南京保卫战的胜利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的战争蔓延至中国的首都南京。
南京保卫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战。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中国军民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生命。
本文将探讨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以及这场战役的深远影响。
一、南京保卫战的背景南京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2月,当时的南京是中国的首都。
日本侵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上海,随之向南京进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方面决定将南京作为抵抗的中心,坚决保卫这一重要城市。
二、南京保卫战的准备中国军队在南京城内加固了城墙,设置了大量壕沟和障碍物,筹备了足够的弹药和粮食。
同时,中国政府和军队还迁移了大量的文物和人民,以免被日军掠夺和屠杀。
这一系列的准备使得南京保卫战有了一定的优势和抵抗力。
三、南京保卫战的激烈战斗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日军发动了残酷而无情的进攻。
中国军队和民兵们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抵抗意志。
他们利用城墙和壕沟进行坚守,并进行了多次英勇的反击。
南京街头战斗连绵不断,激烈异常。
虽然中国军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们坚守到底,保卫了南京。
四、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与意义南京保卫战的胜利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南京保卫战打破了日军“百日攻占中国”的计划,使得抗战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篇章。
其次,南京战役震慑了日本侵略者,让他们意识到中国军民并不是容易对付的。
最重要的是,南京保卫战的胜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为整个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五、南京保卫战的影响南京保卫战胜利后,南京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中国政府将南京保卫战胜利日设为“南京保卫战胜利纪念日”,以此来纪念这场重要的胜利。
南京保卫战的英勇事迹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南京保卫战的胜利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抵抗的精神。
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
南京保卫战
抗战故事选编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是1937年继淞沪会战之后,日军向中国首都南京推进所发生的战役,日本称为南京攻略战。
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
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
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六个星期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
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中国抗战初期的军队训练素质极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
12月1 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
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抵抗作战。
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
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特别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
此战,中国军队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了日本侵略军。
但日军以8个师的兵力分兵进逼,使守军处于三面被围。
背水一战的不利地位,再加上军事当局在组织指挥上采取消极防御,使守军处处设防被动挨打,最后决定突围又未拟定周密计划,致使大量部队团于城内,惨遭日军杀戮。
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5万余人。
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星期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专题讲座
• 11月13日,日军舰15艘入长江。
• 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告移都重庆。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 司令官(任职命令24日才刊登)。
• 11月22日,松井石根正式向参谋本部呈报,主张“必须攻占南京”。
•日军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旳 长达6个星期旳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与此同步,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 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旳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 向扬州迈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迈进中。已渡 至江北旳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旳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告南 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消,撤至江北旳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 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1937年)12月1 江阴要塞;是日, 据松井石根旳要 令第八号:“华 官须与海军协同, 南京”。其后,日 句容、溧水,突 复廓防御阵地,直 中国守军与日军 拼死决战。南京 蒋介石任唐生智 队司令长官,指
• 撤退
• 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所在旳武汉大本营对南京旳战况也极为关注, 每日都有问询及指示旳电报,当蒋介石发觉撤至南京部队旳战斗力及士 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 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 当得知当涂附近已经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为防止南京守军被 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旳顾祝 同以电话转告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 突围。
• 南京保卫战,从战略上讲确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中国旳最终战略就是将南 北战线拉成东西,犹如当年俄罗斯迎击拿破仑一样,以退为进,拖垮敌人。 上海一战,已到达了初步诱敌旳目旳。
南京保卫战惨烈一幕 15万守军为何8天就被破城
其次是通讯不畅也造成了损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 日17时,唐生智下令各部队突围撤 中兵力于南京城郊,做消极防御, 人是可信的数据。在战斗中真正 失。当唐生智下达撤退的命令时,
在淞沪会战结束后的撤退中,国民 退,至此,南京保卫战宣告结束。 固守孤城如同坐以待毙。而当日 阵亡的人数并不多,多数官兵死 不知什么原因,命令没有传到南京
枪掩体的枪眼做得都很大,很容易 码头渡江,其余部队均由正面突
果然,11 月 8 日淞沪会战结束后,
被敌人发现进而集中火力加以摧 围。这一原则本比较切合实际
日军便兵分两路直逼南京:一路以
毁。位于四郊的炮台工事,虽以钢 的。但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时,他又
上海派遣军第 9、13、16 师团主力
1937 年日军进入南京。
一段《洪羊洞》,他唱的是余派,唱
张学良将军对国家的爱和关 “看来你替我想得比我自己想的 次唱完之后,他都非常兴奋,率性 逝世,之前谈过的“美国之行”也
得很有韵味。宴会后不久,我们 切通过很小的细节透露出来,深 都‘周到’,但是你唯独忘了一点, 地开怀大笑。张学良将军说过, 就随之搁浅了。
见到陈立夫先生,他为我们分别 深地打动着我们。有一回,电视 我是个中国人!”讲到这件事时, 不喜欢京剧,就不是中国人。他
每次见面,我们都会唱上几 了一个月的台湾之行,带着难忘
我们到达不久,举行了一场 看电视、吃饭、唱戏——唱戏当然 哈大笑了。一起吃饭的时候,他 段,我们唱,张将军也唱。他能够 的 记 忆 和 依 依 不 舍 的 心 情 返 回
欢迎宴会,张学良将军、辜振甫夫 是最重要的内容。将军长期以来 谈到过去的一些经历。比如他曾 一口气唱好几段传统戏的选段, 北京。回来后不久,张学森先生
老人家特别强调:“我必须得有我 的国格和人格。”
唐生智与南京保卫战的几个问题
唐生智与南京保卫战的几个问题唐生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役,其中包括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1937年12月,持续了近两个月,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这场战役意义重大,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唐生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作战计划和指挥能力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他的一些决策和行动也引起了争议和质疑。
下面是唐生智与南京保卫战的几个问题。
一、唐生智的作战计划南京保卫战期间,唐生智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对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入侵。
唐生智制定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和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采取了分兵抵御、集中兵力反攻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增加了中国解放军的作战效果。
他还加强了对军事力量和物资的统一调配和管理,保障了前线士兵的供给和后勤支持。
二、唐生智的指挥能力南京保卫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唐生智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
他利用积极防御策略,从容决策,深入带领部队,完成了各项任务。
他还注重士气的保持和提高,对士兵的培训和训练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确保士兵的战斗能力和战斗精神。
他还与其他部队的指挥官保持联系,积极沟通和协调,最终实现了部队的统一指挥和协作作战。
三、唐生智的决策和行动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期间的一些决策和行动引起了争议和质疑。
比如,他在战斗中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术,这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被认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唐生智还下令收缴民用枪支弹药,引起了当时南京民众的不满和反对。
此外,唐生智还在兵力调动上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部队的支援到位不够及时,导致了战斗的困难和失利。
综上所述,唐生智参加南京保卫战期间表现出色,他的作战计划和指挥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同时,他在决策和行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唐生智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领导和组织部队的能力,他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南京雨花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雨花西路,是一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地。
它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南京保卫战和邱少云等烈士英勇抗战精神的象征。
南京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并对该市展开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据称有30多万无辜百姓遇难。
南京保卫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意志和顽强的抵抗能力。
雨花台是南京保卫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中国军队在雨花台地区建立了防线,顽强地对抗日本侵略军的进攻。
尽管中国军队面对着敌人的进攻,但他们奋力抵抗,坚守阵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步伐。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尤为令人敬佩。
邱少云是南京军官学校的学生,他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投身战斗,与同学们并肩作战。
在战斗激烈的雨花台地区,邱少云为保护炮兵阵地不被日军占领,奋不顾身地冲向敌军,将一颗手榴弹引爆,英勇牺牲。
他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人们,并成为了抗战时期的英雄。
为了纪念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南京市政府在1973年修建了雨花台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面积相当于雨花台战场的三分之一,它包括了纪念碑广场、规模宏大的英烈祭祀区、以及以邱少云为主角的纪念堂等。
纪念馆向游客讲述了南京保卫战的历史,展示了邱少云和其他英勇抗战者为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除了雨花台,南京的中华门也是抗战的重要地点之一。
中华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一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门。
在抗战期间,中华门曾经是中国抗日军队的司令部所在地。
当时,中华门一带是南京保卫战的前线。
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华门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的最后阶段。
中国军队在中华门一带奋力对抗日军的进攻,保卫着南京的尊严和领土。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这座城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如今,中华门已经成为一个纪念抗战的重要地点。
游客们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南京保卫战的残酷与英勇,缅怀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献出生命的英烈。
抗战中南京保卫战事件过程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
这标志着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就下令调集9个师团20万人马,分三路向南京发起进攻。
自淞沪一役,上海陷落后,南京就直接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早在11月中旬开始,蒋介石已先后三次召集高级幕僚商讨保卫南京的问题,在蒋介石的心中南京依山傍水,自古为帝王之都,也是天然要塞。
加上重兵把守和坚固的工事,至少能受两三个月吧。
事实上,南京处在长江的弯曲部,西北两面背水,正是兵家所谓的背水一战的绝地。
蒋介石调集14个师10余万兵力来驻守南京,他们才刚从淞沪战场退下来,尚未来得及整补,则又踏上保卫南京的征程。
12月3日,各路日军开始进逼南京外围。
5日拂晓,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12月10日松井石根下令攻城,六七十架飞机掩护着地面部队向雨花台、紫金山等守军阵地发起进攻。
12月11日晚,就在中日军队打的正酣之时,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唐生智于12日凌晨召集参谋人员,制定撤退计划及命令。
成百上千的中国士兵,在长官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战死。
在火光冲天的首都里,没有组织的总撤退,使南京居民陷入空前的狂乱状态。
抗战史上一幕最大的悲剧开始了。
全城大乱,通往下关码头的道路上,挤满了争相过江的军民。
江边一望无际却看不到一只船的影子。
原来唐生智为了表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早就让交通部长将下关原有的两艘大型轮渡撤走,自断退路。
并通知守卫浦口的第一军和挹江门的第36师,凡从南京向长江北岸或由城内经挹江门去城外的部队和军人都要制止,如不听从可开枪射击。
当撤退命令下达后挹江门守军未能及时接到命令仍阻止撤退,造成挹江门堵塞,部队混乱不堪,各自争先抢渡。
南京市长兼警备司令萧山令率宪兵部队到达江边,苦渡无舟,遂令所部自扎木筏渡江,因人多舟少至13日晨仍有大部分部队无法渡江。
这时日军第6师团已尾随追来,向撤退的中国军民开火。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抗战记忆: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
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是中国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役。
这两场战斗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以及中国抗战的胜利。
南京雨花台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至12月18日,日军进攻南京,中国军队为了保卫首都,奋力抵抗。
雨花台是南京的一座重要军事要塞,守备着南京城的北门。
在
日军猛烈的攻势下,中国军队坚守了五天五夜,最终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这场保卫战
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标志之一,象征着中国人民对于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抵抗。
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保卫战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的士气和抗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场战斗体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精神,展现了中国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雨花台
和中华门也成为了中国抗战的象征,成为了人们缅怀抗战英雄的圣地。
这两场战斗也告诉我们,坚守是抵抗、胜利的重要前提。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
军队用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抵抗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抵抗精神也在整个抗战中得
到了体现,成为了中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标志。
通过铭记抗战历史,我们可以铭记那段艰苦的岁月,缅怀那些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
继承他们抗争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奋斗。
也让我们意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1937年惨烈南京保卫战
1937年惨烈南京保卫战2019-12-01 12:40:0912月1日抗战南京保卫战爆发1937年:国军8万对日军20万的惨烈战役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历史上的今天,跟着萨沙每天学半分钟历史。
1937年12月1日抗日战争中南京保卫战开始。
12月1日抗战南京保卫战爆发1937年:国军8万对日军20万的惨烈战役南京保卫战中,中日两军力量悬殊,此战是必败的。
保卫南京的国军部队,只有13个师加上中央教导总队。
这些部队如果满员可能有10万多军队,实际上只有8万多人。
这13个师中,除杂牌军徐源泉第2军团的2个师、邓龙光第83军中的1个师是新到达的部队以外,其它10个师全是从上海撤至南京的部队。
他们疲惫不堪,兵力所剩无几。
以几个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为例,满员应该是1.4万人在淞沪战场的激战,让他们都补充了四五次兵力,每次补充大约一千五至两千人。
到了淞沪作战末期,这3个师的士兵几乎换了一遍。
比如800壮士谢晋元手下的一些士兵,他自己都不太认识,是刚刚补充到队伍里面的新人。
即便这样火线补充,撤退到南京时,各部队兵力损失超过一半甚至三分之二。
1.4万编制的一个师,实际上有六七千人就很不错了。
至于教导总队的损失也很严重。
本来应该有3万人编制的教导总队,在上海伤亡非常巨大。
主力6个步兵团退到南京以后,仅仅补充了些新兵,仍然缺额不少。
根据当时教导总队参谋处第一课作战参谋刘庸诚回忆,“平均每个连约缺少编制定额的15%”。
可见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教导总队,怎么也凑不出来着3万多人。
实际教导总队参战人数,除去缺额和训练接收新兵人员,总数不过万余人。
要知道,教导总队可是所谓的御林军,是蒋介石最为重视的种子部队,无论士兵补充还是物资补给,都是优先优厚的。
教导总队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到了南京以后,给部队仓促补充了一些新兵,却于事无补。
这些新兵并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枪都端不稳的”,无法应付这么惨烈的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序变无序,撤退变溃逃
12日,日军对南京攻击达到最高潮。中午前后中华门首先失守,南京城防全线动摇,唐生智意识到按原计划14日晚撤退已来不及,遂决定提前至当晚撤退。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师以上指挥官开会,宣布了蒋介石11日晚发来的择机撤退的电报,部署撤退计划。其要点是“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其实质是要求各部队以攻势行动,利用进攻之敌间隙,敌进我进,从正面突围,突围后转进皖南山区。笔者认真研究了命令“附纸”,其为各部队规定的“突围地境(即突围方向、地段)”、“行军地境(即行军路线)”和“到达集结地(即行军目的地)”,应该是可行的,突围部队经过努力,大部是可以完成的。尽管执行这一命令有困难,却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可惜兵败如山倒,计划如同废纸。
日本方面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新的战斗序列。日本军队由华中方面军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构成。此外,还有通信部队、铁道部队、航空部队、工兵部队、兵站部队等。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淞沪会战令蒋介石几乎赔光了老本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均爆发于1937年,淞沪会战是高潮,南京之战是尾声。若非城破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骇人听闻,这场有如鸡肋的战役可能早就被湮没于历史云烟中,被人淡漠遗忘了。
惨烈的淞沪会战令蒋介石几乎赔光了起家的老本,却没有达到令欧美列强援华的战略目的。唯一的收获是,经此一战,蒋介石确立了自己领导抗战的统帅地位。
淞沪会战后,被打得支离破碎的国民党军队退守南京一线。而日军则趁胜追击,剑指蒋介石政府的首都;;南京。
断掉守军退路却留下逃生船只
在南京保卫战爆发前,心知南京无法固守的蒋介石秘密迁都,政府机关开始陆续向武汉一带转移。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已带相关政府机构抵达重庆,重庆作为战时临时首都的陪都角色已内部确定。为了保存实力,避免出现淞沪之战那种不惜血本以致家底赔光的惨剧再度发生,蒋介石将大批空军战机与大量的通讯器材运往后方。这为后来南京之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缺乏制空权,缺乏通讯交流的败因埋下了伏笔。
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中国方面
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约15万左右,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加上从他处抽调来的10个师,总共13个师,再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共计1万2千余人)、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满编将有18万人左右,然而除去第10军的第41师及第48师是汉口开来的增援部队,其余均是由上海战场撤出,受创整补中的残部。因此实际上么时候发生的
南京保卫战是继淞沪会战后,中日双方展开的又一场大战。因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这场战役双方的争夺激烈程度足以想象。南京保卫战具体始于何时,又在何时结束,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南京保卫战发生的时间,希望你喜欢。
南京保卫战发生的时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1937年12月1日到12月13日的这场战役史称南京保卫战。
日军按套路出牌
日军从上海向南京的进攻,还是因循了历史的老套路,这主要是军事地理环境使然。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第八号命令》,正式命令华中(即我华东方向)方面军“攻占敌国首都”,方面军司令为松井石根大将。方面军主要由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组成,共8个师团、2个旅团和海军一部,共20余万人,与中国军队形成2:1的优势,这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是不多见的。日军主力上海派遣军5个师团、1个旅团组成北路兵团,沿太湖北走廊顺京沪铁路向南京发起主要攻击;由第10军3个师团、1个旅团组成南路兵团,沿太湖南走廊向南京发起辅助攻击;另以天谷支队(旅级)在镇江附近渡过长江沿江北攻击浦口,国崎支队在当涂附近渡过长江,沿长江北与天谷支队形成对进攻击,在浦口地区会合,阻击南京守军从下关;浦口渡江北撤;再由一部船艇部队从太湖湖面北进,协助上海派遣军在常州、无锡地区阻击回撤守军。这一进攻部署面面俱到,轻重得当,堪称完美;同时又是一个按套路出牌的打法,应该早在中国军队的预料之中。
出于这一目的,蒋介石将中日决战之地选在上海。首先,上海云集各国侨民,有很多国家的领事馆。一旦中日决战,战火无情,难免要触犯各国利益,欧美列强怎会无动于衷?其次,上海处于蒋介石控制的江浙核心地区,既是蒋介石政府的财赋重地,又是国民党军队易于集结征调之所。
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蒋介石调集75万人马与日本海陆空30万军队决战上海。军队人数虽多于日本,但因两国军力的综合实力差距过于悬殊,苦战3个月后,最终,此次会战以国民党军队伤亡30万精锐、被迫撤退的惨重代价告终。而拥有全面优势的日军仅伤亡4万余人,蒋介石精心打造的数个德械师也惨遭重创。
日本战略决心统一难,定力差
日本军部势力是军国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军队统帅权在天皇,军部一般指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宪法赋予军令长官(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总长)“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于是,军部成为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操纵国家政权的政治势力;同时陆军和海军也经常不一致,在进攻中国的主要方向上,陆军力主华北,海军力主华东(上海),很难形成统一决心。日本政府、陆军、海军的不同意见都需要天皇“裁决”,而天皇本人并没有决策辅助机构。这是日本战略经常出错的深层原因。
南京历来易攻难守
南京的攻防,离不开所处的军事地理环境。长江从安庆、芜湖开始,由向东流转向北;北东流,古时这一段称“横江”,江右为江东,江左为江西。长江北东流至南京城北,在这里一个大转弯成120°钝角,向东南流去。在这好似臂弯的钝角中,坐落着南京城。所以南京城一大面背水(西北、北、东北背长江),三小面开放(东、西各一部,南面全部)。北方军队要进攻南京,往往从离南京不足100千米的上游当涂(古姑孰)和下游的镇江(古京口)南渡过江,然后对进,在南京城南包抄钳击南京,如同瓮中捉鳖。南方军队进攻南京,就更方便了,主力从南京的长江上游芜湖、当涂方向向南京进击,一部兵力绕过太湖,在太湖南北走廊向南京包抄,南京背水还击,没有机动余地,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守不守南京?国民党内部几乎一边倒主张放弃这座孤城。以足智多谋著称的白崇禧旗帜鲜明地对蒋介石说:“部队在上海都打残了,退到上海外围还没喘过气来,在这么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更谈不上打一场艰苦的保卫战,你要听我的话,南京,干脆放弃算了!”
日本政府本没有攻占南京的计划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中国抗战史时,总以为日本内部在侵华问题上是铁板一块,似乎日本侵华的每一项指令与举措都是自上而下的。
南京保卫战什么时候发生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掀开全面侵华的序幕。虽然蒋介石鉴于国力孱弱的实际状况,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希望延缓对日决战的进程,但日本却不给蒋介石丝毫喘息之机,中日决战如箭在弦!
当时,中日之间的国力对比,军力差距是全方位的。蒋介石深知,仅凭中国一家之力应对日本进攻,打平都是奢望。唯有将中日争端升格为国际问题,引发列强对日本的强力干涉,弱势的中国才能逃过一劫。在这一大背景下,已被逼向墙角的蒋介石只能做鱼死网破的殊死一搏,即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日本进行一场决战。拉欧美列强乃至苏联搅入中日纷争,令欧美大规模援助中国、武装中国。如此,中国才有希望转败为胜。
为何日军占领南京后要进行屠城。而德军占领巴黎,苏联占领柏林,美军占领东京,都没有爆发屠城。原因在于日军想利用屠杀威慑中国民众,用恐怖高压来瓦解中国军民的战斗意志,无论南京是战是和都难逃屠城厄运,只因它是首都。但是日军这一暴行,这却激发起了中国更坚强和持续的抗战决心。南京守军面对强敌虽然没有成功的保卫住这座城市。但是他们在直面比自己强大几十倍的敌人的时候,已经用牺牲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勇气。
南京之战,8万国军残兵与30万日军激战10天,战死达40%,受伤无数。作为一只军队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这是战斗不力吗?百万德军据守的柏林也不过只守了1个多星期。论战斗意志,二战欧洲战场那些被对手合围的部队也没有几个可以打到死亡40%还不投降和崩溃的。至于后面那场无序混乱的撤退,那应该由最高指挥官唐生智和那部分提前逃跑的将领负责,而不应该苛责那些为首都保卫战曾付出自己生命的官兵。
军事准备动手早,但未完成
日本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取得淞沪战场胜利后,发现中国军队无序溃退,中国首都南京就在眼前,于是立即进军南京。日军这一行动,使其侵华主攻方向开始按蒋介石的战前谋划由北向南转至由东向西,即上海;南京;沿长江溯攻上来。那么战前沿此线的各道防御地带应该建设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了吧?可实际情况是,有一定准备,但很不充分,战时基本没有发挥关键作用。分析其原因是,上层决心不大,基层不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