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1体味文化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必修三1、1导学案

必修三1、1导学案

【课前预习】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文化现象。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无不表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

(2)其中,既包括,又包括。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特别是通过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等都属于文化;人们实行,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但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课堂探究】材料一:近年来,一些城市展开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重庆市经过多次研究提炼后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这八个字确定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青岛将市民精神提炼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济南市城市精神为:“诚信、创新、和谐”……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会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

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上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2)结合材料二,评析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是因为文化作用很大,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课后巩固】1、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下列属于文化的是①世界正面临粮食和能源双重危机②科学发展观③电视剧《士兵突击》④温家宝出席第63届联合国大会⑤千年古树⑥到鸟巢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2、下列属于文化的是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④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⑤千年古树⑥园林雕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3、某边远山村,长期以来因为交通不便,难以脱贫。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2:1.1 体味文化 (1)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2:1.1 体味文化 (1)教案

体味文化『新课推进』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文化“万花筒”◇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探究提示:(1)略。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

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

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 1.1体味文化 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 1.1体味文化 学案教师版

1.1 《体味文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1.基本要求: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理解文化的力量。

2.发展要求: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社会的作用。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勇于挑战,全力以赴。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难点:文化的内涵
1.1《体味文化》
探究活动一: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的特点有: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探究活动二:
(1)“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是文化现象。

依据是:文化是人创造的,纯粹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文化。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高中政治必修三精品学案:1.1体味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精品学案:1.1体味文化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时1体味文化学习目标要点晨背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3.理解文化的形式和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5.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新知』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含义(1)内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①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②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小提示: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小拓展:(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特有,所以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1)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2)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2.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讲授以下知识点:
1.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文化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功能,使学生了解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文化的多样性:讲解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特点,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3.体味文化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感受文化、认识文化,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文化领域的理解和认知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较为表面,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应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授过程中,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如“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5.结合所学知识,对家中或社区中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影响。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体味文化》【导学案】1(1)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体味文化》【导学案】1(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体味文化》探究型导学案1【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记文化的内涵等相关知识,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和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激情参与,享受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1.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第一课的第一框,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

2.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提升理解能力,为课上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3.在预习过程中熟记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等重点基础知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预习导学案】一、教材助读(在预习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p4—p9,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问题) 1.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文化特色:2.什么是文化?它包括哪两个方面?3.文化的特点有哪些?4. 文化的形式有哪些?什么是文化活动?5. 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记忆)二、回归课本自己动手列出本课知识框架【课堂探究案】一、合作探究、讨论质疑(在充分预习自学记忆的基础上,回顾预习收获,先独立思考作答,切忌照搬课本,以提高课堂合作探究的效益)(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情景探究]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辨正误,说道理:【探究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科学知识,不应包括材料中提到的各个方面,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探究2】文化是动物和人共有的,所以说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高中政治 1.1.1体味文化学案 新人教必修3

高中政治 1.1.1体味文化学案 新人教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记文化的内涵等相关知识,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和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激情参与,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学习重点:文化的含义,文化的作用【基础自学】一、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文化特色:二、文化是什么1.什么是文化?它包括哪两个方面?例2:何振梁先生说,“奥林匹克运动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无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

”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是指( )A.思想、理论、信仰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产品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C.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D.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例1:【2011·安庆期末】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

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C.传统建筑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材料强调古村落、古民居对徽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物质载体对文化的影响,B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C错误;A、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三、文化的力量1. 文化的形式有哪些?2. 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记忆)例3: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这主要是因为A.“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C.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D.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例4:(2010年高考·江苏卷18)青海省玉树地政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与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死难者超度祈祷,给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

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1.1.1《体味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1.1.1《体味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1.1.1《体味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1.1.1《体味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1.1.1《体味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1。

1。

1 《体味文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3)通过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文化是什么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

在课前预习的指引下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文化的内涵、力量.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

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时期。

3.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和而言的,是指。

文化包括和两个部分。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1.1《体味文化》探究型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1.1《体味文化》探究型导学案2

《体味文化》探究型导学案2【使用说明】1、课前,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

2、课堂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文化的内涵。

三、自学引导知识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1)“大文化”(广义):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广义的文化与“文明”含义相近);(2)“中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文明”)。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小文化”(狭义):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拓展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非物质现象)(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非自然现象)(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中,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节课以体味文化为主线,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进而培育文化自信。为此,本教学案例围绕课程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探究的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共享
案例中,小组合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4.反思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反思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方法,促进自身成长。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1.1 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1.1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课标要求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形式、文化现象、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文化形态、文化性质等概念,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认识文化的力量。

培养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

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校园文化现象和社会上各种文化现象。

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情景导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有机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艺术表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镜头。

(课件展示文化活动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方式二:话题导入一缕清风,吹开诗书万卷。

如火青春,描绘五彩画卷。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

今天,咱们就走进文化生活,共同体味文化。

方式三:设问导入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1)文化究竟在哪里?(2)文化到底是什么?(3)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化生活?●教学地位分析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看文化的概念的界定为全书使用文化概念提供了规范基础。

从本单元、本课来说,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及力量是理解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文化与人的关系的必要准备。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体味文化导学案 必修3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体味文化导学案 必修3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课前预习案教材助读基础知识定位(在课本上找到相关知识,并用色笔标注)•1。

从自己对文化生活的感受,说说文化是什么——内涵?•2。

你是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的——特征?•3。

文化对社会、个人有哪些作用——作用?课堂探究案(一)感受文化现象大家一起说:(1)你参加过哪些学校的文化活动?(2)看看我们的校园存在哪些文化现象(如教室、寝室。

)?(3)阜阳有哪些著名古代文化?(4)自己的老家文化有什么特色(饮食、艺术、民俗)?(二)探究文化内涵你同意他们三个人当中谁的观点?为什么?请说说你对文化的理解。

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所说的内容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只是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理解文化的含义,应该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看。

文化的外延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凡是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都称之为文化的外延。

上述三位同学对文化的理解是从外延的角度来说明的。

李明所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王云所说的摄影作品、文艺节目等属于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内容,张成所说的市民文明公约属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

(三)探究文化特点:1.思考:教室外的仙人掌花在荒郊野外是不是文化?清颍苑中灵壁石在地下未采之前是不是文化景观?这说明文化什么特点?2.情景模拟:背景:冬日的早晨,寒风凛冽时间:上午第一节课刚刚开始活动:二位学生(男女各一人)表演迟到者不同的进门方式,(女学生,轻轻推开门,然后关上,男生重重推开门,若无其事走向自己位子)其他学生观察,点评:谁有文化?思考:那这个重重地推门且不关的学生是不是就没救了?不是。

如果老师和同学提醒他一句话,他回头轻轻关好门。

政治必修3 1.1体味文化导学案

政治必修3 1.1体味文化导学案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是同的。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例题案】
1.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提醒:文化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碍作用。笼统地认为“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文化的双重性。
4想一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提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精神”转化为“物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人的实践,如果没有人的实践,精神永远是精神,精神不会自动转化为物质力量。
2、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户,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习题案】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 ?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 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文化“万花筒”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⑵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1、文化的形式有哪些??2、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2)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这样。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1、文化是什么?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一、文化“万花筒”二、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三、文化的作用1、文化的形式多样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机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已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导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体味文化”这一框,了解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的作用。

二、预习内容(一)文化“万花筒”阅读教材,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点(二)文化是什么阅读教材6〜7页相关内容,思考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特点有哪些?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特点(三)文化的力量阅读教材8〜9页的内容,思考一下:怎样认识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阅读教材第8页《共产党宣言》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的相关内容。

思考一下文化的力量3.感悟文化的力量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空白的地方。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二、学习过程(一)文化“万花筒”一一描述文化现象探究活动一:(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二)文化是什么——文化概念的界定探究活动二:1、文化是什么?2、归纳文化的特点。

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 这说明()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

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

这表现出文化()A. —种精神力量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C.人类特有的现象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

回答4 ~6题。

4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B.长江和黄河C.泰山和黄山D.长城和故宫5.“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6.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它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 马克思的一论述对我们理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有何启示?课后练习与提高1.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生活,是因为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2.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战士器舞姿供他人欣赏;密封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

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这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是人的唯一素养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D.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3.《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

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这说明: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B.文化是神的恩赐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4.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①与人类社会俱来的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③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培养出来的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而逐步培养出来的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5.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③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③④6.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问题: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参考答案课内探究学案探究一:⑴就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甌收听血出刚上点播等・⑵如戏曝歌憲曲艺' 音乐等.①)仅仅把文ft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貝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册全騎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內涵。

探究二;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斟冃对于经济、政祜而吉的人粪全部精袖活动及其产晶口其中,既包括世畀观、人主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盾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按术、咼言和裒字等非意识形态95程分.2(D交化―种精桶现象<2?文化;1L种社会现冢<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養养当堂达标选择=1〜5 C B B D C0.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熟<2)从文化与人们个嫌的关系来看,人是文itffltd造肴,也是文化的创造物;<3)从物质裁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婪表现芮穡神力量!(4)从文优性质上看,有先进与后进、腐朽之分,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灰展的作用不同.iK后媒习与提高飞AC B AS.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腸奁人们认谀世畀和改造世畀过程中转化次物质力重, *扯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②先逬的、健康的文优对个人成故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