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12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教案八篇
《琵琶行》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和要求: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品味诗的艺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白居易简介(略);2: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2)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
8:课后比较欣赏乐曲。
(李贺〈〈李凭箜篌引〉〉《琵琶行》教案篇2《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导入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
”导入。
作者简况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运用讨论法,探讨《琵琶行(并序)》在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从《琵琶行(并序)》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琵琶行(并序)》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角度,探讨《琵琶行(并序)》的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练笔。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是一首古代文学名篇,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以琵琶为主题,描写了一个琵琶女子的悲惨遭遇和她对生活的无奈抱怨。
本文将以“琵琶行”为教学设计的主题,介绍如何通过分析该篇古诗的内容、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琵琶行》的内容和结构;3.理解《琵琶行》的主题和意义;4.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内容1.《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唐代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和动机。
2.《琵琶行》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琵琶行》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包括琵琶女子的遭遇、她的抱怨和对生活的感慨。
同时解读《琵琶行》的结构,包括四六句的对仗和平仄韵律的运用。
3.《琵琶行》的主题和意义探讨《琵琶行》的主题和意义,包括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琵琶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和技巧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琵琶演奏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与琵琶相关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讲解唐代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他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和动机。
3.分析《琵琶行》的内容和结构分段解读《琵琶行》,引导学生理解琵琶女子的遭遇和她的抱怨,同时分析四六句的对仗和平仄韵律的运用。
4.讨论《琵琶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就《琵琶行》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5.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对偶等,让他们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和技巧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6.示范演练选取《琵琶行》中的几个重要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让他们体验琵琶女子的心情和情感。
7.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与《琵琶行》相关的短文或诗歌,鼓励他们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琵琶行教案设计范文
[教案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诗,共四百余句,讲述的是唐朝时期一个女子从家乡到长安,又返回家乡的故事。
本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唐朝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人民风情等的丰富内涵。
教学《琵琶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唐朝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风俗;(2)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3)掌握《琵琶行》的诗歌结构、情感和背景;(4)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化传承和思维品质;(2)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形象的塑造;(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于:1、如何教学生理解《琵琶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2、如何教学生掌握唐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3、如何提高学生复杂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感交流策略在本课堂中,特别需要注重情感交流。
通过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讲解《琵琶行》的时候,需要注重节奏的控制,以情感讲课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体验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这种情感交流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歌的情感认同。
2、交互教学策略本课堂的教学策略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交互式教学。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示、模拟情景以及情感互动等策略来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成绩,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五、课堂教学步骤本课堂教学步骤分为四个阶段:1、导入:教师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请学生朗诵《琵琶行》五言诗的第一篇。
2、课堂教学:通过讲解《琵琶行》,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示、模拟情景以及情感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和情感交流。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琵琶行》教案7篇《琵琶行》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诉身世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
《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
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
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
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
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
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
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
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教学设想: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展示PPT)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
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
(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
(2分钟)二、初步感知: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
(播放琵琶曲)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
(PPT)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朗读1分钟)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三、赏析: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琵琶、弹奏、悠扬、忧愁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 《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韵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琵琶行》的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如描绘细腻、意境优美等。
(2)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等。
(3)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4. 活动实践(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古代宴会上欣赏琵琶演奏的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或美景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感受“声中之情”教学重难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方法:朗读、探究学生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对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且想象和联想能力不强。
学法指导: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解到诗歌中一共描写了三次音乐的演奏,你发现哪一次的音乐写得最为精彩的吗?明确:是第2自然段二、朗读感知1、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2、教师正音,朗读指导3、个别学生朗读三、具体研读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边提问边板书)音乐特征情感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低眉信手声声思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微委婉珠玉落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畅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铁骑突出高亢雄壮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视觉、听觉融通——通感)(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四、拓展训练听蜀僧睿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教案初中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 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领悟。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琵琶行》的译文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学习,强调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2. 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二、诵读鉴赏(15分钟)1. 学生齐读《琵琶行》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范读《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精讲解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深层含义。
3. 教师重点解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四、实践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表演,可以是朗诵、舞蹈或者戏剧等形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琵琶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的领悟程度。
《琵琶行》 设计
《琵琶行》设计【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设计(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琵琶行》设计(网友来稿)《琵琶行》设计(网友来稿)田守凤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1学生谈听后之感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三品“情”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
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1学生讨论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作者邮箱: tian _wangmiao163《琵琶行》教案设计(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篇2:《琵琶行》教学设计关于《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能够解读古代文学背景,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诗意。
2. 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长恨歌》的学习,了解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2. 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提问:“你们对古代音乐有什么了解?”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理解诗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琵琶行》的背景知识。
3.3 课堂讲解1. 讲解《琵琶行》的诗意和诗意。
2. 分析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4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3.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琵琶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四章:作业布置1. 背诵《琵琶行》。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音乐与情感表达的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琵琶行》的诗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的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教案3篇【精选】《琵琶行》教案3篇《琵琶行》教案篇1 教学目的: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辅助:幻灯片开课时间:20xx年3月开课班级:高三〔6〕班教学过程:1.导入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分析^p :中学语文在线① 老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三次:岸上闻曲船上听曲船上再听曲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第二次:“幽愁暗恨”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宏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响?作者为什么要叹息?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齐读第四节,考虑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卧病地僻心苦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齐读第五节,考虑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 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 理解《琵琶行》中所表达的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入课题。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 分析诗中的琵琶女形象。
- 让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琵琶行》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品味作者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体味富于详略、虚实变化的叙事手法体味作者如何化无形之音为有形之言的体味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子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2)品味白居易诗作的艺术风格(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3.教学方法(1)教法与学法:合作探索、诵读法(2)用具媒体组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学生搜集的资料等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运动1.作者作品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了解和接触, 29 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他抱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直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冯律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县中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 43 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白居易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之了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因此他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
后升任中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晚年锐气大减,思想消沉,过着半退隐的生活。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白居易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以下是 ___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参考阅读!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2.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3.品味描写音乐手法4.理解诗歌主旨意蕴教学重难点:1.诗歌叙事特点2.音乐描写特色教学过程:一、教学导语长安米贵,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二、介绍写作背景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三、诵读诗篇教师范读、释词、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四、研读诗篇一)序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略)(详)(详)(略)(略)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
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
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
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附图表)琵琶女白居易京倡音乐京官商妇谪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骚》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发情感的。
问6:古代 ___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易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当然不例外。
问6: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今读来是不是仅仅读出他们两人感伤身世?你对这句诗又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二)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送客无管弦转轴拨弦却坐促弦忽闻琵琶声四弦一声弦管急1.描写次数: (一) (二) (三)2.特点: (暗、略) (明、详) (明、略)3.诗人反应:主人下马客不发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问1:“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问3:诗人在写琵琶女和写琵琶声时是做到声情并茂的,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二者紧密结合的?——以情写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
五.小结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作业背诵全诗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采集、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称“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1、注意读音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2、听配乐朗读3、自由散读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每二课时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二、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商妇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谪官恨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
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3、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