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效应
液相色谱 基质效应
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分
离和检测复杂混合物中的成分。
在液相色谱中,样品溶解在流动相(液体)中,通过与固定相(通常是固定在柱子内部的材料)相互作用,使不同成分在流动相中以不同速率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基质效应是指在液相色谱分析中,样品中的一些组分与流动相或固定相相互作用,导致它们在柱子中的保留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分离和检测。
基质效应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 保留时间变化:某些样品组分可能与流动相或固定相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它们在柱子中的保留时间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分离结果。
2. 峰形变化:基质效应可能导致峰形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尾峰或峰形不对称等现象。
3. 峰分离不完全:某些样品组分的基质效应可能导致它们与其他组分的分离不完全,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4. 背景干扰:基质效应还可能导致背景信号的增加,使得检测到的目标组分信号被干扰,从而影响定量分析。
为了解决基质效应带来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化流动相组成:调整流动相的成分,优化其pH值、离子强度等参数,以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
2. 选择适当的固定相: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液相色谱柱,固定相的化学性质对基质效应影响较大。
3. 使用前处理方法: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如固相萃取、蒸发浓缩等,可以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
4. 校正和内标法:在定量分析中,可以采用标准品校正或内标法来消除基质效应对结果的影响。
总之,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基质效应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条件设置,可以提高液相色谱的分离效果和分析准确性。
基质效应回收试验
基质效应回收试验
基质效应是指样品中待测组分在提取、分离、检测过程中,由于基质组分差异而引起待测组分响应变化的现象。
基质效应会影响到样品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因此需要进行基质效应回收试验来评估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基质效应回收试验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准备不同基质的样品,包括空白样品和含有待测组分的样品。
2. 将标准溶液加入到不同基质的样品中,制备成不同浓度的加标样品。
3. 对加标样品进行提取、分离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4. 比较不同基质下的检测结果,观察是否存在明显的基质效应。
5. 如果存在明显的基质效应,可以采取措施如基质匹配、样品净化等来减小基质效应的影响。
通过基质效应回收试验,可以评估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基质效应的影响,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基质效应
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传统的消除基质效应的前处理方法有: ➢蛋白质沉淀(PPT) ➢液液萃取(LLE) ➢固相萃取(SPE) ➢样品稀释(或减少进样量)等
其中,蛋白质沉淀的效果最差,液液萃取可以达到较好的进化效果,但 对于极性化合物的回收率较低,固相萃取柱为最有效的消除基质效应的 方式。 但对于不同分析物,要通过实验来确定最优的前处理方法。
11
采用基质标准溶液校正
基质标准溶液,即将空白样品经前处理后,加入一定量待测物标准 ,用以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是最常见的补偿基质效应的方法。
12
外源性组分在生物样品中不存在,但同样会带来基质效应,其由样品前处理过程引 入,包括塑料和聚合物的残留、邻苯二甲酸盐、清洁剂(烷基酚)、离子对试剂、 有机酸、缓冲液、SPE柱材料、流动相等。
5
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选择合适的色谱分离条件 ➢优化质谱分析条件 ➢选时非挥发性的基质组分与分析物离子竞争产生,这些非 挥发性基质组分将雾滴牢牢吸在一起,阻止其分裂成更小的微滴。根据接口处 离子化和离子蒸发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这种竞争可能妨碍(离子抑制)或增强(离 子增强)所分析目标物离子的形成效能,亦即分析目标物离子的形成效能与进入 电喷雾源的基质密切相关。
ESI的离子化主要是在液相中发生,而APCI的离子化过程是基于气 相反应。APCI离子抑制效应的影响较小,是由于当分子间的反应发 生时,待测成分已处于气相中。
10
选择合适的内标
内标选用与待测成分结构相似,性质相近的化合物。 同位素内标是消除基质效应首选的内标物,其与目标物具有相同 的化学性质和保留时间,可以抵消质谱离子化过程中的基质效应, 同时消除前处理过程中的差异。
LCMS测定中生物样品的基质效应问题
农残分析检测中的基质效应及消除
农残分析检测中的基质效应及消除
基质效应是指在农残分析检测中,样品基质所引起的误差或干扰。
基质效应的存在可
能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农残分析检测中,需要采取措施来消除基质效应,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基质效应常常来自样品基质中存在的物质,如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的糖类、脂肪类、蛋白质等。
这些物质与待测农药或农残分析中的目标化合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
到分析结果。
一种常用的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是样品前处理,即通过提取、净化等手段将基质中的
干扰物质进行去除或稀释。
可以使用溶剂提取的方法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物质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或其他手段将干扰物质去除,最终得到纯净的样品溶液进行分析。
另一种常用的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是使用内标物质进行校正。
内标物质是与目标化合
物相似的化合物,在样品中添加一定浓度的内标物质后,可以通过测定内标物质的峰面积
或峰高与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或峰高的比值来校正基质效应。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基
质效应的影响,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减小基质效应的影响。
可以选用色谱柱、色谱条件和检测
器等,以尽量减小基质和目标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在农残分析检测中,基质效应是一个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适当的样品前处理、使用内标物质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消除基质效应,得到准确可靠的
分析结果。
农残分析检测中的基质效应及消除
农残分析检测中的基质效应及消除基质效应是指分析样品中存在的其他物质对农残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效应。
由于农残分析通常是在复杂的基质中进行,如蔬菜、水果等,这些基质可能包含多种化合物,并且其成分和浓度在不同样品间也可能存在差异。
基质效应是农残分析中常见的问题,会对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基质效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1. 基质干扰:基质中的化合物可能与待测农残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分析结果偏高或偏低。
基质中含有与待测农残具有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可能会与待测农残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分析结果偏高。
某些基质成分可能会与待测农残形成复合物,导致农残难以从基质中释放出来,使得分析结果偏低。
2. 色素干扰:一些基质中含有天然色素或色素前体,它们可能与农残在分析过程中形成有色产物,导致光谱分析或色度测定结果的误差。
尤其是在紫外光谱和可见光谱分析中,色素干扰是较为常见的。
为了消除基质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固相萃取(SPE):通过选择性地吸附农残进行分离和净化,将目标农残从基质中分离出来,降低基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2. 液相-液相分配(LLE):在液相体系中,通过溶剂的选择性分配,将目标农残从基质中转移到新的溶剂体系中。
这样可以消除基质对农残的干扰。
3. 背景修正:对分析结果进行背景修正,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
背景修正是通过测定样品中不含目标农残的样品(去农残样品)的信号,并将其作为背景信号减去。
4. 校正曲线:建立针对不同基质类型的校正曲线,根据基质中的特征物质的浓度,对分析结果进行修正。
5. 样品前处理:在样品准备过程中,采用物理处理(如研磨、溶解、稀释等)或化学处理(如酸解、酶解等),将基质中的干扰物质去除或降低,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
消除基质效应是保证农残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需要根据具体的样品特点和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还需要加强对基质成分的研究,建立更为准确的分析方法和校正模型。
《浅谈基质效应》课件
VS
详细描述
近年来,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基质材 料,如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这些材 料在基质效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通过优化基质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可以显 著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降低背景 干扰,为生物分子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提供有力支持。
基质效应的理论模型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理论模型是研究基质效应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 可以深入理解基质效应的机制,为实验研究提供指导。
校正因子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需要使用校正因子来校正基质效应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校正因子的 值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文献报道获得。ຫໍສະໝຸດ 03基质效应的消除与减小
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
01
基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基质效应的影响较大, 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是减小基质效应的关键。
02
应选择与待测物相容性好、热稳定性高、挥发性低 、无毒无害的基质材料。
02
通过建立校正曲线或校正模型,将基质效应校正到理想状态,
可以提高目标分析物的测定准确度。
注意校正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避免引入新的误差或影响测
03
定结果的可靠性。
04
基质效应的实际应用
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对生物样品分析的影响
生物样品中复杂的基质成分可能对目标分析物的检测产生干扰,影响分析结果的 准确性。
基质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添加剂
基质中加入的添加剂,如盐、缓冲液等,可能会对基质效应产生影响。
杂质
基质中的杂质,如残留的有机溶剂、重金属等,也可能对基质效应产生干扰。
基质效应的定量评估
峰面积变化
通过比较目标物在不同基质上的峰面积变化,可以定量评估基质效应的大小。
浅谈基质效应
调查偏差(survey bias): 用参考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制备物(如室间质评样品) 时往往得不一致结果,这种差异称作调查偏差 校准偏差(calibration bias): 参考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同一批新鲜血清的结果一致,表 示这项常规方法没有方法误差,如有差异则代表常规方法 的“校准偏差”(calibration bias)
比方法重复测定结果均值的均值。
结果解释
将处理过样本的 值代入回归方程得到其预期 值,并将 、
值在
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
的95%预期区间,如果处理过样本的
的95%预期区间之外,说明处理过的样本存在基质效应,反之则说明其没有
基质效应
减少基质效应的主要措施:
• • •
改进室间质评样品,使其作用更像新鲜人血清;
及 ,再以 lg Xi为x轴, 为y轴绘制散点图,对新画的散点图进行直线回归分析或多项式 回归分析。
•
计算预期区间:
值可以计算出一个预期 的95%预期区间= 值
根据回归曲线,对已给定的 再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式中:n为绘制回归曲线所使用的患者样本的数目;Sy.x为回归曲线的标 准误,其计算公式可以参考CLSI最新的EP9文件; 为第i 个患者样本或 处理过标本比较方法3次重复测定结果的均值,但是本实验判断结果时只 需要计算处理过样本的预期 值的预期区间; 为所有患者样本对
浅谈基质效应
叶桂样
相关概念
•
基质(matrix):又称基体或介质,是指在分
析样品中,除基质。
•
基质效应(matrixeffect):指检测系统在分析
样品中的分析物时,处于分析物周围的基质对
基质效应
10
2.色谱条件的优化
基质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内源性物质与待测物一同流 出色谱柱,从而产生竞争抑制引起的。优化色谱条件,改 变内源性物质与待测物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使其流出 的速度不同,从而进入质谱的时间不同,这样便可以去除 或降低基质效应的影响。
11
3.质谱条件的选择
基质效应在液质检测中有所体现,但在液相-紫外检 测中却没有,这与其检测原理相关。在液质分析中,电喷 雾离子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较常使用。 ESI源由于其电离原理是液相离子化,内源性物质与待测 物竞相竞争液滴表面,从而基质效应比较明显。故在实际 应用中,如果遇到使用ESI源基质效应较大,可以考虑换 用APCI源尝试一下,看看响应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基质效 应是否有所降低。同时,还可以考察一下正离子检测模式 和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基质效应的大小,一般情况下,负离 子的背景噪音要低于正离子的背景噪音。
基质效应
洪
倩
倩
2011.02.11
一、基质效应的概念
所谓基质(Matrix),指标本中除分 析物以外的一切组成。以测定血中红霉素 的浓度为例,除了红霉素之外的蛋白、磷 脂及其他内源性物质皆为基质。
1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文件,基质效应的定义为: ① 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成分对分析物 测定值的影响; ② 基质对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分析物的能力的 干扰。广义说来,基质效应也应包括已知的 干扰物(如红霉素测定中磷脂、血红蛋白、 抗坏血酸等都是干扰物),但目前只将基质 效应限于生物材料中未知或未定性的物质或 因素(如粘度、pH等)的影响。
7
第二种:样品处理后加入法(可以定量)
8
五、基质效应的消除或降低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化学分析中,基质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
基质常常对分析物的分析过程有显著的干扰,并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溶液的离子强度会对分析物活度系数有影响,这些影响和干扰被称为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什么是基质效应?基质是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
基质常常对分析物的分析过程有显著的干扰,并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最常用的去除基质效应的方法是,通过已知分析物浓度的标准样品,同时尽可能保持样品中基质不变,建立一个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
固体样品同样有很强的基质效应,对其校正也尤为重要。
对于复杂的或者未知组分基质的影响,可以采用标准添加法(standard addition method)。
在这一方法中,需要测量和记录样品的响应值。
进一步加入少量的标准溶液,再次记录样品的响应值。
理想地说来,标准添加应该增加分析物的浓度1.5到3倍,同时几次添加的溶液也应该保持一致。
使用的标准样品的体积应该尽可能小,尽量降低过程中对基质的影响。
评价方法较简单的采用相对响应值法A:在纯溶剂中农药的响应值B:样品基质中添加的相同含量农药响应值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B/A×100比较复杂的标准曲线测定法配制3组标准曲线。
第1组用有机溶剂配制成含系列浓度待测组分和内标的标准曲线,可以做5个重复。
第2组标准曲线是将5种不同来源或不同品种的的空白样品经提取后加入与第1组相同系列浓度的待测组分和内标后制得。
第3组标准曲线采用与第2组相同的空白样品在提取前加入与第1组相同系列浓度的待测组分和内标后再经提取后制得。
通过比较3组标准曲线待测组分的绝对响应值、待测组分与内标的响应值比值和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确定基质效应对定量的影响。
第1组测定结果可评价整个系统的重复性。
第2组测定结果同第1组测定结果相比,若待测组分响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明显增加,表明存在基质效应的影响。
基质效应的评价
基质效应的评价基质效应是指细胞外基质对于细胞行为和功能的影响。
基质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结构,包含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组成。
在细胞外基质中,细胞能够感知到并与基质相互作用,从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和存活等生理活动。
下面将从细胞生长、细胞迁移和细胞信号传导三个方面来评价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对细胞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基质提供了细胞黏附的支持,并提供了细胞生长所需的生理和机械信号。
细胞黏附在基质上时,会通过细胞外基质中的信号分子激活细胞内的生长因子受体,从而启动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
此外,基质中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分子也可以直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进一步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因此,基质对于细胞生长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基质效应对细胞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细胞迁移是许多生物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肿瘤转移等。
基质可以提供细胞迁移所需的支持和方向性信号。
细胞在基质上的黏附和运动依赖于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蛋白和整合素等分子的相互作用。
这些分子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的纤维网络可以提供细胞迁移所需的支持和导向。
此外,基质中的化学和力学信号也可以调控细胞的迁移速度和方向性。
因此,基质对于细胞迁移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基质效应对细胞信号传导具有重要影响。
基质可以调控细胞的信号传导过程,包括细胞外信号分子的识别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
细胞外基质中的分子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启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功能和行为。
此外,基质中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也可以直接影响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
例如,基质的刚度可以影响细胞外信号分子的受体的活性和信号通路的激活。
因此,基质对于细胞信号传导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基质效应对于细胞行为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质通过调控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信号传导等过程,对细胞的生理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基质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过程,并为疾病的治疗和组织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基质效应与校正曲线
基质效应与校正曲线引言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样品进行测量和分析。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干扰因素,例如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是指样品中其他成分对目标分析物测量结果的影响。
为了准确测量目标分析物的含量,我们需要进行基质效应的校正。
本文将介绍基质效应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校正方法,并详细讨论校正曲线的建立和使用。
1. 基质效应的概念基质效应是指样品中其他成分对目标分析物测量结果的影响。
这些成分可能会干扰目标分析物的检测和定量,导致结果偏低或偏高。
基质效应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样品的复杂性、化学反应、吸光度和发光度等。
2. 基质效应的产生原因2.1 样品复杂性样品中可能存在多种成分,它们的存在会干扰目标分析物的检测。
在环境水样中进行重金属离子测量时,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等成分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
2.2 化学反应样品中的化学反应也会导致基质效应。
在酸碱滴定中,样品中存在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会与滴定试剂发生反应,从而影响滴定结果。
2.3 吸光度和发光度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吸光度和发光度也会对目标分析物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这是因为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能与目标分析物重叠,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3. 基质效应的校正方法为了消除基质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干扰,我们需要进行校正。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校正方法:3.1 外标法外标法是最常用的校正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同一条件下测量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并建立目标分析物浓度与测量信号之间的关系。
通过测量样品信号并利用校正曲线进行计算,得到目标分析物的准确含量。
3.2 内标法内标法是在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内标物,用于校正基质效应。
内标物与目标分析物具有相似的性质,但其测量信号与目标分析物不重叠。
通过测量样品和内标物的信号,并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可以消除基质效应的干扰。
3.3 标准添加法标准添加法是通过向样品中添加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并测量样品和添加后的混合溶液信号的差异来校正基质效应。
液相色谱质谱基质效应
液相色谱质谱基质效应
液相色谱-质谱(LC-MS)是一种分析化学技术,广泛用于复杂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和定量。
在这个过程中,"基质效应"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它可能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质效应通常指的是样品基质成分对分析物信号的增强或抑制。
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中,基质效应主要由样品矩阵中的其他成分(如蛋白质、盐、脂质等)引起。
这些成分可能与分析物竞争电离源中的离子化,从而影响分析物的检测。
1.信号抑制:这是最常见的基质效应,其中基质成分
干扰或抑制了分析物的离子化,导致检测信号降
低。
2.信号增强:在某些情况下,基质组分可以促进分析
物的离子化,从而增强信号。
3.离子抑制/增强的机制:这种效应可能是由于电离源
中的空间竞争、电荷竞争或化学反应(如离子对形
成或酸碱反应)。
4.影响因素:基质效应的程度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样品的复杂性、制备方法、分析物的性质、使用
的离子化技术等。
为了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策略,如改进样品准备方法(如固相萃取),优化色谱条件以更好地分离分析物和干扰物,以及使用内标物进行校正。
理解并控制基质效应对于确保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至关重要。
(完整word版)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Carry over和Cross-talk一、定义:1. 基质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
如果分析的是生物样品,那么生物样品中的基质可能会增强或者抑制其响应,从而对我们影响我们检测,这就是基质效应;2。
如果我们的线性范围很宽,ULOQ很高,那么在分析完ULOQ后,可能在系统中残留一些待测物,这样就会对低浓度的检测有影响,这就是Carry over;3。
我们进行MRM或者SRM检测时,不同的离子通道间可能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这就是Cross—talk。
备注:ULOQ是定量上限,定量下限是LLOQ二、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MS中,一般认为可能源于待测组分与生物样品中的基质成分在雾滴表面离子化过程的竞争。
其竞争结果会显著地降低(离子抑制)或增加(离子增强)目标离子的生成效率及离子强度,进而影响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也有人认为基质效应是由于待测组分与基质中内源性物质共洗脱而引起的色谱柱超载所致,这些成分常因在色谱分析中与目标化合物分离不完全或未被检测到而进入质谱后产生基质效应。
三、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比较实际样品和空白溶剂在Q1 SIM中的响应值。
更加一个实际的方法是将被分析物的纯品加入空白基质和纯溶剂中,比较两者的信噪比.如果样品中被分析物浓度已知,则可将分析物加入纯溶剂中,使之达到与样品中分析物的浓度一样。
如果样品中分析物浓度未知,或者是纯粹的无分析物的基质无法得到,则可用分析物的同位素内标分别加入到样品和纯溶剂中,比较二者响应差别。
通常基质效应可用抑制系数衡量,绝大部分情况下降低信号响应,抑制系数<1,少数情况下,也能增强响应信号,此时抑制系数>1.一般是1)用流动相配制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待测物,并加入内标,测得响应值; 2)空白血浆提取后加入与1)相同浓度的待测物和内标,测响应值基质效应 ME%=响应值2/响应值1×100%这样,不同浓度的待测物的基质效应和内标的基质效应均可得到。
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可能源于待测组分与生物样品中的基质成分在雾滴表面离子化过程的竞争。
其竞争结果会显著地降低(离子抑制)或增加(离子增强)目标离子的生成效率及离子强度,进而影响测
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基质效应的评价:
一般是
1)用流动相配制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待测物,并加入内标,测得响应值;2)空白血浆提取后加入与1)相
同浓度的待测物和内标,测响应值
基质效应ME%=相应值2/相应值1×100%
这样,不同浓度的待测物的基质效应和内标的基质效应均可得到。
如果是有机溶剂提取,则很简单,只要把准备作为1)组进样的溶液加到空白血浆提取吹干后的管子里,振荡离心一下进样就可以了,加入的体积就是复溶时的体积;
如果时蛋白沉淀,则复杂一些。
就是待测物和内标的混合物加入相同体积生物样品基质与其对比的基质后测相应值,前者的结果就是2,需把空白血浆按比例加入沉淀剂,离心后取上清加入即可;后者的结果就
是1,只把空白血浆换成水再加入沉淀剂即可。
一般基质效应最好做5-6份(当然越多越好,但是考虑到实际操作,5-6份比较现实)不同来源的空白基质,这样可以考查待测物在不同基质中的介质效应情况,如果介质效应在不同浓度,不同基质中基本一致,且不影响样品的测定,则个人认为有基质效应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样品在标准曲线和样品中的基质效应一致,则用其定量也是可以的。
如果不一致,则最好避免或者减轻基质效应。
减轻基质效应的方法主要有:改变前处理方法;改善色谱条件(尽量把峰往后推,保留时间靠前,比较容易受基质效应的影响;如果有切换阀,最好把样品峰出峰前一分钟之前的都切换调);改用APCI源(ESI
源比较容易受基质效应影响)等。
基质效应
混合实验法
中心实验室基质实验方法(以D2、D3为例子)
1、因为空白基质难以提取,所以D2-IS、D3-IS(同位素内标)为作为D2、D3的替代物 2、取5个不同年龄段,性别男女都有的血清样本作为基质参考,复溶液作为空白 3、把5个血清样本进行完整前处理(不加内标),得到的样品溶液作为5种基质,然后建立7种 不同比例的(基质/空白)样本溶液,加入同样量的D2-IS、D3-IS,上机检测(比例为0基质、 10%基质、20%基质、40%基质、60%基质、80%基质、90%基质),得到D2-IS及D3-IS的内标峰 面积(表3) 4、基质效应值为:(1-A/B)*100% 当基质效应 5、只有在基质效应控制在20%以内,方法才能被认可
基质抑制效应及基质增强效应
(针对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生物样品中的化合物所产生的基质效应)
在生物样品(以血浆为例)中,引起基质效应的主要是磷脂、胆固醇等 内源性物质。他们随同待测物从色谱柱上一起被洗脱出来,经离子源气 化,进入质谱进行检测分析。而就在液滴气化、发生库伦爆炸变成小液 滴直至产生气体离子的过程中,这些内源性的物质由于极性较大,会同 待测物离子竞相竞争液滴表面,从而导致待测物的离子化效率降低或增 强,引起响应降低或增高,这就产生所谓的基质抑制或基质增强效应
二、基质效应的产生原因
三、基质效应确认方法
混合实验
柱后灌注法
选取目标分析物的纯溶液、生物基质样本 以及二者的1∶1混合液,分别处理后进样 分析。如果1∶1混合液样本的响应值与生 物基质样本和纯溶液样本响应值的均值相 比,差异低于一定比例(20%),则证明 基质效应是否存在并不影响目标分析物的 准确定量,该法用于评价相对基质效应。 以25(OH)D3为例,分别对其绝对基质效 应和相对基质效应进行考察,由于25(OH) D3为内源性激素,很难找到不含25(OH) D3的空白基质,可通过向经前处理的血清 样本中添加一定量的内标25(OH)D3[2H3]作为后加标样本,与等量的未经提取 的纯溶液样本获得的色谱峰面积进行比较, 考察方法的绝对基质效应;采用混合实验 的方法,即通过检测血清基质样本、溶液 基质样本、二者质量比1∶1混合物这3种基 质样本中待测物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来计 算相对基质效应(表1、2)
《浅谈基质效应》课件
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基质效应的影响因素
样品基质的组成
不同基质中各组分的含量和种类对基质效应 的影响不同。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基质效应的敏感程度和选 择性不同。
目标物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目标物与基质中各组分的相互作用程度会影 响基质效应的大小。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基 质效应的大小。
03
基质效应的存在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在实际 检测中需要加以控制和消除。
基质效应的分类
基质增强效应
01
样品中某些物质可以增强目标物的检测信号,从而提高检测的
灵敏度和准确性。
基质抑制效应
02
样品中某些物质可以抑制目标物的检测信号,从而降低检测的
灵敏度和准确性。
基质无关效应
03
样品中某些物质对目标物的检测信号没有明显影响,这种效应
01
基质效应研究将促进分析化学的发展,提高分析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02
基质效应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实际样品分析中的复杂问
题,提高分析效率。
03
基质效应研究将推动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拓展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新型消除技术
研究并开发新型的消除基质效应的技术,如 利用纳米材料、分子印迹技术等。
05
基质效应的未来展望
基质效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发展趋势
01 基质效应在分析化学中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 的领域将更加广泛。
02 随着技术的进步,将开发出更加准确、灵敏、可 靠的基质效应检测方法。
03 基质效应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 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农残分析检测中的基质效应及消除
农残分析检测中的基质效应及消除
基质效应是指在农残分析检测过程中,样品基质对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产生的干扰影响。
基质效应可分为正基质效应和负基质效应两种情况。
正基质效应是指样品基质中的某些组分会干扰检测农药残留的结果,使得检测结果偏高。
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消除样品基质对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干扰。
常见的
消除正基质效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深度净化法:通过将样品基质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去除干扰物质,以提高农药残留
检测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净化柱或吸附剂对样品进行净化处理。
2.样品稀释法:将样品基质与相应溶剂按比例混合,以降低基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可以将样品与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再进行检测。
3.基质匹配法:选用与样品基质相似或相同的基质作为标准替代品,进行检测分析。
可以选用相同品种的农产品作为标准替代品,以消除基质效应。
1.样品浓缩法:将样品基质进行适当的浓缩处理,使得样品中潜在的农药残留更易被
检测到。
可以使用浓缩柱或浓缩仪对样品进行浓缩处理。
2.辅助剂法:添加一定量的辅助剂到样品中,以提高农药残留的检测灵敏度。
辅助剂
可以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减小负基质效应的影响。
3.萃取改进法:通过改进样品基质的萃取方法,增强农药残留的提取效果,以提高检
测灵敏度。
可以改变提取液的配比、提取时间等条件,优化提取效果。
在农残分析检测中,消除基质效应对于准确测定农药残留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
样品的不同特点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农药残留分
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质效应计算公式
基质效应计算公式基质效应是指基质环境对细胞和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在生物过程中,基质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而基质效应的计算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影响,有助于预测和控制细胞代谢产物的生产。
下面将详细介绍基质效应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基质效应指数(Modifier effect coefficient,MEC)的概念。
MEC是描述某种基质成分对细胞生产产物的影响程度的系数,在代谢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MEC简单的数学表达式为:MEC = (Cp - Co)/Co其中,Cp为基质成分添加后代谢产物产量,Co为基质成分不添加时的代谢产物产量。
以某个生产酒精的细菌为例,如果我们想知道在含有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基质环境下,酒精的产量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得出MEC值:MEC = (Cp - Co)/CoMEC (5 g/L) = (10 mg/L - 4 mg/L)/4 mg/L = 1.5这个MEC值表示,在添加5 g/L的葡萄糖后,酒精产量比不添加葡萄糖时增加了50%。
这个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个基质环境下,葡萄糖对酒精代谢过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容易被代谢所利用。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示例。
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基质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基质条件下细胞代谢过程的动态变化,才能更准确地计算MEC 值。
此外,基质效应的计算还可以用到其他的定量模型,如线性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糊逻辑模型等,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基质环境与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并为生物工程设计、代谢工程和工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总之,基质效应计算公式是实现基质环境对细胞代谢过程的定量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的基础理论之一,更是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
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1. 嘿,你知道吗,基质效应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样品本身的复杂性呀!就好比一道超级复杂的拼图,各种不同的成分交织在一起。
比如说在检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时,血液里那么多其他的物质不就可能会干扰检测嘛,这可真让人头疼啊!2. 哇塞,基质效应还可能是因为分析物和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呢!这就像两个人在互相较劲儿,影响着最终的结果。
举个例子,在检测食品中的某种添加剂时,食品本身的成分和添加剂之间的作用不就可能带来干扰吗,这多烦人呀!3. 哎呀呀,基质的组成差异也会引发基质效应呀!就好像不同的球队,实力和风格都不一样。
比如检测不同来源的水样中的污染物,因为水样基质组成不同,那产生的影响能一样吗,这可太让人纠结啦!4. 嘿,你想想看,基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也能导致基质效应呢!这就如同不同材质的布料,特性完全不同。
像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时,土壤的质地等性质不同,对检测的干扰不就出来了吗,真让人无奈啊!5. 哇哦,基质中存在的共提取物也会是原因之一呀!这就好像一群人里混进了几个捣蛋鬼。
比如在检测植物提取物时,那些一同被提取出来的其他杂质不就可能捣乱嘛,这可真伤脑筋!6. 呀,分析方法的选择不合适也会产生基质效应呢!这好比选错了工具去干活。
比如说用了一种不太适合的方法去检测复杂样品,那不出问题才怪呢,这可咋办呀!7. 嘿,基质的浓度也会有影响呢!就像药量的多少会决定效果一样。
比如在检测高浓度基质中的微量成分时,这浓度的差异不就容易带来麻烦吗,真让人发愁啊!8. 哇,仪器的性能也可能引发基质效应呀!这就跟车子性能不好跑不快一样。
要是仪器不够灵敏准确,检测的时候能不出问题吗,这可太糟糕啦!9. 哎呀,实验环境也能影响基质效应呢!这就好像天气对人的心情有影响一样。
如果实验环境不稳定,那对结果的干扰能不大吗,真让人郁闷啊!10. 嘿,人的操作因素也不能忽视呀!这就像司机的驾驶技术影响行车安全一样。
要是操作人员不熟练或者不细心,能不导致基质效应吗,这可太关键啦!我的观点结论: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真是多种多样啊,在实际工作中可得小心应对,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检测结果的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质效应、Carry over和Cross-talk
一、定义:
1. 基质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
如果分析的是生物样品,那么生物样品中的基质可能会增强或者抑制其响应,从而对我们影响我们检测,这就是基质效应;
2. 如果我们的线性范围很宽,ULOQ很高,那么在分析完ULOQ后,可能在系统中残留一些待测物,这样就会对低浓度的检测有影响,这就是Carry over;
3. 我们进行MRM或者SRM检测时,不同的离子通道间可能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这就是Cross-talk。
备注:ULOQ是定量上限,定量下限是LLOQ
二、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
MS中,一般认为可能源于待测组分与生物样品中的基质成分在雾滴表面离子化过程的竞争。
其竞争结果会显著地降低(离子抑制)或增加(离子增强)目标离子的生成效率及离子强度,进而影响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也有人认为基质效应是由于待测组分与基质中内源性物质共洗脱而引起的色谱柱超载所致,这些成分常因在色谱分析中与目标化合物分离不完全或未被检测到而进入质谱后产生基质效应。
三、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
比较实际样品和空白溶剂在Q1SIM中的响应值。
更加一个实际的方法是将被分析物的纯品加入空白基质和纯溶剂中,比较两者的信噪比。
如果样品中被分析物浓度已知,则可将分析物加入纯溶剂中,使之达到与样品中分析物的浓度一样。
如果样品中分析物浓度未知,或者是纯粹的无分析物的基质无法得到,则可用分析物的同位素内标分别加入到样品和纯溶剂中,比较二者响应差别。
通常基质效应可用抑制系数衡量,绝大部分情况下降低信号响应,抑制系数<1,少数情况下,也能增强响应信号,此时抑制系数>1.
一般是1)用流动相配制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待测物,并加入内标,测得响应
值; 2)空白血浆提取后加入与1)相同浓度的待测物和内标,测响应值
基质效应 ME%=响应值2/响应值1×100%
这样,不同浓度的待测物的基质效应和内标的基质效应均可得到。
(85%-115%之间认为不存在基质效应。
)
如果是有机溶剂提取,则很简单,只要把准备作为1)组进样的溶液加到空白血浆提取吹干后的管子里,振荡离心一下进样就可以了,加入的体积就是复溶时的体积;
如果是蛋白沉淀,则复杂一些。
就是待测物和内标的混合物加入相同体积生物样品基质与其对比的基质后测相应值,前者的结果就是2,需把空白血浆按比例加入沉淀剂,离心后取上清加入即可;后者的结果就是1,只把空白血浆换成水再加入沉淀剂即可。
四、考查待测物在不同基质中的介质效应情况
一般基质效应最好做5-6份(当然越多越好,但是考虑到实际操作,5-6份比较现实)不同来源的空白基质,这样可以考查待测物在不同基质中的介质效应情况,如果介质效应在不同浓度,不同基质中基本一致,且不影响样品的测定,则个人认为有基质效应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样品在标准曲线和样品中的基质效应一致,则用其定量也是可以的。
如果不一致,则最好避免或者减轻基质效应。
五、如何减少基质效应、Carry over和Cross-talk
基质效应(尽量采用有效的净化方法,来降低基底的影响):
基体效应包括干扰组分的影响和背景值的影响。
干扰组分是必须要分离出去的,而背景值的消除一般是采用标准加入法或基线扣除法。
目前常用的基质效应消除方法有(简单提及):
1. 选择合适的样品制备方法,即采用有效的样品净化方法,这是最有效的消除基质效应影响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不能简单地说某种方法优于另一种方法,由于每种组分对基质效应的敏感度不同,其适宜采用的样品制备方法也不同,要通过实验来确定。
2. 改善色谱分析条件:采用反相色谱分离,适当地增加待测组分的保留时间;减少进样体积(尽量把峰往后推,保留时间靠前,比较容易受基质效应的影响;如果有切换阀,最好把样品峰出峰前一分钟之前的都切换调);
3. 优化质谱分析条件:在允许的条件下改变离子化方式,如改用APCI源(ESI源比较容易受基质效应影响);
4. 选择内标;
5. 配置基质曲线;
6. 可以采用标准添加法(standard addition method)。
在这一方法中,需要测量和记录样品的响应值。
进一步加入少量的标准溶液,再次记录样品的响应值。
理想地说来,标准添加应该增加分析物的浓度1.5到3倍,同时几次添加的溶液也应该保持一致。
使用的标准样品的体积应该尽可能小,尽量降低过程中对基质的影响。
调整色谱保留时间。
通常来说死时间的基质效应最严重且多为离子抑制,要尽量避免死时间出峰。
当然,也不能说避开了死时间就万事大吉。
在方法开发阶段,可以做一对回收率样品和基质效应样品在不同色谱条件下考察基质效应。
尽量缩短保留时间提高通量,同时避免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绝大多数是由于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物质与分析物共流出,产生离子抑制或者增强,最好的采用内标法校正,固相萃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弱基质效应。
基质曲线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基质效应,但是太费时间,拿牛奶举例,不同品牌的牛奶的基质效应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测定一种牛奶就配置一条基质曲线,太繁琐。
基质效应我们做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来统计数据后发现,不同样品引起的基质效应差别比较大,就是不同产地的同种样品基底效应也不接近,这样无法找出一个比较合适的系数对结果校正.现在我们只是用多种小柱组合净化,来尽量减少干扰物质,降低基底的影响,从效果来看还可以.至少不用每次都做基质效应了.
用基质溶液配制标准曲线或用基质溶液配制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一些检测标准方法中也提到.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即使是同一种基质的不同样品,产生的基质效应也会有不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更有效的方法还是尽量采用有效的净化方法,如SPE、液液萃取、GPC、冷冻离心等。
考察基质效应的方法可以采取柱后灌流的方法,会很快速很清晰的看到是否有基质效应。
(管柱后灌流(post-column infusion),或者柱后灌流,用于评估不同样品前处理所产生的基质效应。
具体方法是于液相色谱柱流析后利用T型接头(Tee)连接另一个注射器(syringe pump),连续注射待测物,并将基质萃取物一并打入液相液相色谱柱,可以观察到不同保留时间点待测物的响应值的变化。
若待测物保留时间附近信号下降,表示基质中的成分会抑制待测物;反之增强。
)
(就生物样品而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内源性磷脂,大概占整个血样的10%左右,我一般通过分离来解决,如果分不开的话就改流动相的PH值,还不行的话就优化前处理条件,实在不行的话就只能换离子了。
一般这几种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基质效应,最后一招就是用固相萃取,但是成本比较高。
有没有人关注过vehicle,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分析工作,特别是加入了吐温-80,PEG-400等表面活性比较大的东西,如果你发现内标在毫无理由的乱跳的话并且你找不出任何原因的话就很有可能是其中的vehicle在起作用了。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啊!
一直在做血样的分析,对“vehicle”深有感触。
如果DOSE溶液的溶剂含吐温-80,PEG-400等表面活性剂,则对分析物或内标干扰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内标响应波动很大(一般是标曲和样品的内标很不平行,前几个时刻点的样品影响最大),可以考虑调节流动相梯度,使出峰时间避开干扰物,也可考虑换内标。
对于被影响最大的前几个时刻点(尤其是IV 样品),可以采取稀释样品的方法避开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基质加标做标准曲线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就是内标或者标准品只能溶于有机溶剂中,而这些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加入到空白基质如血清中时很有可能导致蛋白被提前沉淀,从而造成内标或者标准品在空白基质中的分布不均。
————前处理的吗,也需要首先进行去蛋白等的处理才能进行分析。
Carry over
1. 可以通过设置较合理的洗脱梯度,即要有强洗脱程序。
2. 对自动进样器,可以多设置几次洗针程序,洗阀程序(选择适当的洗针溶剂)。
不同的进样器残留可能不同。
3. 在高浓度样品后多进几针空白样品。
4. 一般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并在曲线后加进一针定容液以验证是否有残留。
在实际检测中有遇到。
个人觉得对于不同情况的残留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就残留的影响程度来看,对于程度较轻的残留,如只是对后一针样品有影响,可以采用穿插空白分析的方法来避免。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标准曲线进样后都会进一针空白。
但对于较严重的空白,则就需要对系统进行一些清洗了。
就残留的部位分可分为仪器部件和管路的残留及色谱柱中的残留。
对于存在于仪器管路和部件(如进样器)的残留,可将流动相换为异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1:1),并在进样瓶中也装入足够多的相同溶液,连续进样20针左右,一般就可以去除。
若是残留在色谱柱中,则需要针对残留物的性质,选用合适的方法对色谱柱进行清洗,而且最好换用一根更适合的色谱柱。
Cross-talk
曾经遇到过。
一般情况下,即使两化合物的母离子相同,其子离子也不会完全相同,采用MRM方式,可尽量选用不同的子离子进行分析。
但若母离子、子离子、保留时间均相同,则可能是需要改换色谱柱或流动相,看是否可以在液相分离上寻求一些帮助了。
若两物质性质太相近实在无法分离,那只能分别进样分析。
一般要选2个以上的离子对MRM,会降低 cross talk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