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合集下载

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加法运算律评课稿加法运算律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法则之一。

它规定了加法运算的一些特性和性质,为我们进行简化和优化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就加法运算律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法则。

一、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进行多个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任意改变加法的顺序,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

也就是说,a+b+c的计算结果与(b+c)+a以及(a+c)+b是相等的。

例如,对于三个数的加法运算3+5+7,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顺序为(3+5)+7或者3+(5+7),最终结果都是15。

这一特性在实际计算中非常实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变换,简化计算过程。

二、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在进行两个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交换加法的顺序,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

也就是说,a+b的计算结果与b+a是相等的。

例如,对于两个数的加法运算3+5,根据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交换顺序为5+3,最终结果都是8。

这一特性使得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顺序,提高计算效率。

三、加法单位元加法单位元是指在加法运算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数0,任何数与0进行加法运算,结果都等于原数本身。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数a,都有a+0=a和0+a=a成立。

例如,对于任意数的加法运算3+0,根据加法单位元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结果3。

这一特性在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可以用于简化计算过程,将多个数的加法转化为一个数与0的加法。

四、加法逆元加法逆元是指在加法运算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数-b,使得b与原数a 进行加法运算,结果等于加法单位元0。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数a,都存在一个逆元-b,使得a+(-b)=0和(-b)+a=0成立。

例如,对于任意数的加法运算3+(-3),根据加法逆元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结果0。

这一特性在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可以用于求解未知数或者简化复杂的运算过程。

加法运算律是数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运算法则之一。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在物理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一共有3个例题,期中教材的处理是例1为第一课时,例2和例3为第二课时。

熊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例1和例2两个新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授新。

我认为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验算和口算方面的知识,对此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正好也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熊老师这样处理教材也是比较合适的。

下面就熊老师的课谈谈我个人的感想:1、内容充实,节奏明快。

在熊老师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奖品,学生用心的思考,答对了或做对了题就好比获得了一份奖品的喜悦。

多样化的题型设计即使是层出不穷的映入学生的眼帘,也不会使学生有疲倦感。

自始至终学生都能精神饱满,紧跟老师的节奏进行思维活动,所以孩子们有高频率的课堂练习机会。

师生在课堂上相处轻松而又愉快。

2、情境导入,简单、直接,充满乐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位老师和多少位同学,这种来自身边的鲜活例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激情。

他们想:“老师到底是想干什么呢?”不同的疑问和猜测充满了学生的头脑。

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再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

从一环节导入另一环节贴切、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3、题目设计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熊老师在习题的.设计上别具匠心,着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能力。

不但有各种丰富的题型,鲜明的层次,而且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收获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习题连一连将可以运用运算定律的式子连起来,很多同学开始不加思索的说:45+63与63+54可以连起来,仔细观察后才发现45与54不相等。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本次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技巧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自信心。

首先,老师通过引入问题、举例说明等教学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加法运算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包括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等。

接着,老师通过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本质和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精心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老师还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达到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实际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本次课堂教学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教师探索教学新思路,开拓教学新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1 -。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今天听了3节《加法运算律》的课,感受颇深。

三位老师教学风格各具特色。

顾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先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通过提问列出算式,观察分析算式特点,从而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接着通过研学单,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得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在整个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为了清楚的展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老师希望得出(28+17)+23和28+(17+23),可是,后面一个算式很少有学生会在17+23上加括号,只会把17+23放到前面去加,顾老师机智地说:“如果改变它们的位置,可以写?”这样,一下就得到了28+(17+23)。

整堂课,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扎实有效。

马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列出的算式,找出算式的`特点,从而推出猜想:无论怎样交换三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进而通过举例验证算式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加,无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为了让学生记住算式的这一规律,马老师还和学生做起了手指游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记住加法结合律,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整堂课,马老师关注学法的渗透:观察分析—推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袁老师的课,风趣,幽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具体表现在:(1)上课起立,学生的凳子噼啪响,袁老师幽默地说:“没事,就当凳子在为我们鼓掌。

”(2)一位学生再举加法结合律的例子时,出现了小数7.65,可是这个孩子在读小数时,读成了七点六点五,孩子都在笑,孩子表现出了尴尬,但袁老师却幽默地说:“没事,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数字有用呢!”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为这个孩子化解了尴尬,同时还鼓励了那些有想法但不太敢发言的,让他们明白,有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就算说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补充的。

运算定律评课稿

运算定律评课稿

运算定律评课稿运算定律评课稿引言:运算定律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原则,它们为我们进行数学运算提供了准则和规范。

在本次评课中,我将对运算定律进行详细的评析,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一、加法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包括交换律和结合律。

交换律指的是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和。

结合律指的是无论数的顺序如何分组,最终的和都是一样的。

交换律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代数中,我们可以对多项式的加法进行重排,从而更方便地进行计算。

结合律则能帮助我们对多个数进行加法运算时,更有效地确定计算顺序。

二、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交换律指的是乘法运算中,两个数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积。

结合律指的是无论数的顺序如何分组,最终的积都是一样的。

分配律则是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规律。

乘法运算定律在代数中应用广泛。

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可以对多项式进行重排和分组,从而简化计算。

而分配律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时,将之分解为更小的计算步骤,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其他运算定律除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数学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运算定律。

例如,指数运算定律包括指数相乘、相除和指数的零次和一次幂等规则。

这些定律在求解指数运算问题中,帮助我们简化计算和推导。

另外,还有除法运算定律、减法运算定律等。

这些定律在数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学运算。

总结:运算定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法则,对于学习和应用数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其他相关定律为我们提供了数学运算的规范和准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通过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我们能够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运算定律的讲解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五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五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五篇)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示主题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屏示等式:28+17=17+ 28)【评析:使用新教材后,许多教师对数量关系的运用弱化了,不少老师在这里就算式论算式,就运算论运算,出了力,却效果差,此处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来列式,为理解加法意义服务。

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因此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都是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不同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这是一篇有关小学数学课堂的评课稿,主要探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学习内容在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和提升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我会讨论这一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一、总体评价在课堂中,学生们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实际运用这些规律完成算数运算。

课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们所接受的知识。

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例如,可以在视觉上以图示的方式呈现,而对于更偏向于实践的学生,则可以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a+b=b+a,即交换加数的位置不会改变结果。

在课堂中,掌握了这个课程的学生,一定对其中的概念有所了解并掌握。

但是,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仅仅是口头掌握这种规律而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许多学生习惯于使用计算器,从而不会感到很困难,但是这不利于他们真正了解概念。

因此,推荐在课堂上使用较少的计算器,使得学生们能够自己手算,从而熟悉这个规律的含义和用法。

三、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a+b)+c=a+(b+c),即不管加哪两个数,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种规律适用于范围广泛的数学问题,因此也非常重要。

不过,在课程中,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尚未理解这种规律的重要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5+7,可以单独加起来得14,也可以拆成2+5再加7,同样得到14。

学生需要明白这个规律的应用,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

四、教学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技巧,使用演算法或其他连续练习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老师可以通过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不仅可以强调规律和公式的应用,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实例,尝试通过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知识点,例如购物和收银的情境,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引导和举例,相信能够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数学的应用。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1、《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

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2、《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一等奖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数学教学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精选9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精选9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精选9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精选9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

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

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

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示范课《加法的交换律》评课稿

示范课《加法的交换律》评课稿

示范课《加法的交换律》评课稿4月27日,是“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研讨活动”的第二天。

知道今天有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吴玉国老师的示范引领课《加法的交换律》,为了能坐个好座位,一大早我和室友就起床去吃早饭。

幸运的是竟然和吴玉国老师坐在了同一张餐桌上。

吴老师很健谈有彬彬有礼,他边吃饭边和我们大家交流工作上的问题,对于大家平时教学中的疑惑他耐心的一一进行详细的解答。

期待已久的公开课开始了,吴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的内容,由于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所以吴老师这节课的授课对象用的是三年级学生。

让三年级的孩子学习四年级的知识,差一年的年龄难免会让孩子们理解起来费神。

于是课前吴老师和孩子们亲切的交流,鼓励孩子们要向子路一样勇敢和有质疑的精神。

他对孩子们说道:“咱们三(9)班的“子路人”都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谈话,吴老师让学生放松了下来。

为新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吴老师开始上课了,他问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吗?你是怎么样知道的?”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运算律?说说你的想法。

”“你能说一个算式吗?还有别的算式吗?”)接着吴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还会列别的算式吗?”吴老师进一步引导“你还可以列举这样的加法算式吗?”此处,吴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看,他他说的算是和别人的不一样,把这样的加法算式上升到了几百几十几,加几百几十几,”吴老师说:“谁再接着来?”学生思维被打开了。

这时吴老师话锋一转,说:“如果用方块和圆形,将34和49分别盖起来,同学们说一说,方块儿里盖的是什么数?这节课的亮点随之展现。

同桌之间先交流,然后请同学上台来汇报,吴老师说请李同学上台,“李老师,开讲!”……把学生推到前台,老师退到幕后。

吴老师引领学生提升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盖子里盖的可以是一个数,一个字母,一个式子”,结束新课。

课中的‘盖子’运用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实现了由具体的某个数扩展到一般自然数,由具体的字母渗透到更大的数集,由具体的整数式扩展到一般的代数式。

加法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结合律评课稿

关于陆世龙老师考核课的评价意见2012年11月13日下午听了陆世龙老师所上的考评课,这节课是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这节课陆老师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陆老师在教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课堂的引入陆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

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

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桥镇中心小学职称考核组2012年11月13日篇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评课稿《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这节课几位老师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四年级加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在四年级加法运算中,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即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加法运算也满足结合律,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的顺序可以改变,但结果不变;同时,加法运算还满足加零律,即任何数加零仍等于原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运用这些加法运算定律。

对于学生而言,加法运算最初是基于物品的数量和集合的概念进行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物品和集合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律。

例如,通过图形、实物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交换律,再通过练习和游戏巩固加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加法运算定律。

总的来说,教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需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和规则的深入讲解,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 -。

评课稿:《加法交换律》

评课稿:《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评课稿这次在蒲吕小学接受了这学期的第一次教学上的洗礼,来自蒲吕小学四(1)班的陈平老师展示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课。

陈教师的课堂都是紧紧围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听过之后我真的是忍不住的鼓起了掌,这是将知识已经升华了的课堂,将情感态度直观在课堂上得到落实的一堂扎扎实实的课。

这次就重点讲讲陈老师的《加法交换律》。

她的课题是《我们一起学数学》,一开课就以生活中的两个实例作为判断题的材料让学生判断是非,为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做了铺垫。

然后她以一句“在数学中,也有交换位置”顺其自然的引入新课内容,先给学生一个加法交换律的大概框架,让学生形成一种猜想,再将学习材料提供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本来,我以为到这再来个课堂小结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但是陈老师不是,她接着问了一句:减法、乘法、除法它们有交换律吗?然后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探究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总结。

这才是本节课的亮点。

确实,针对《加法交换律》本身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根据教材安排的课时下来,比较费时,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这种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有意无意的在应用了的规律的探究提不起兴趣,像陈老师这样的安排,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也会印象深刻一些。

这次听课后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好教材,教好教材?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

这都需要教师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

因此,我要深入挖掘整个小学数学教材间的联系点,将知识融会贯通,用最好、最严谨的课堂来呈现学生掌握的知识。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加法零律。

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课堂互动环节,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解决实际加法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十分合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将知识点分解为三个具体的定律,让学生们逐个学习。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示和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定律的应用。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深入理解加法运算的奥秘。

在课堂互动环节,老师与学生们进行多次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本节课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提取例子,让学生们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加法运算的应用。

综上,本节课设计合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使得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加法运算的定律。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 1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
猜想——验证,经历探索过程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2个算式: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大家得到“二不变”和“一变”,此时老师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

我觉得这一细节很重要,这个“=”是大家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形式化的画上等号,而没有依据。

面对大家这个共同的猜想,老师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而是请学生照样子写一写这样的算式,并指名上来板演,集体评议这些算式正不正确,能不能画上等号。

在教学中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渗透“枚举归纳”这个重要的验证方法,最后推导出加法交换律这个运算律。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老师更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重点强调到位: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老师对重点强调到位。

例如,加法交换律是加数、和不变;加数位置变了这个二不变一变规律,老师在教学时时刻反复提问学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以此提醒学生清楚其规律并与结合律相区分。

练习设计显层次
巩固环节的三次闯关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增难度,注重运算律的运用,这样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在第二关的“现学现用”,让学生计算每组的两道题后,如果再让他们比较,说说两道算式的联系,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此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在做一个小结就更完美。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点评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点评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点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者在明确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游戏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者以一组游戏题导入新课,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 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原因出在哪儿呢?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教学过程中教者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建模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调动学生自学的热情。

教者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现了传授知识的飞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学内容,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了达到巩固本节课知识的目的,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

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解决课前埋下疑问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在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充分享受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评课稿:《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我参加了我校35岁以上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聆听了本组三位教师所执教的数学课。

其中,段校长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课前准备到课中探究,再到课后延伸,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时间安排井然有序,各环节过度恰到好处。

这堂课堪称高效课堂。

本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研究,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研究加法的运算律。

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学生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研究全过程。

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下面说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一、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课前,老师借助“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激发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需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创设了良好地氛围。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研究做好了铺垫,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中形成转换的思想。

这点睛一笔对本堂课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规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朴实无华中张显教学魅力。

XXX的教学风格朴实无华,但教学魅力却张显无遗。

她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通过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同时,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总之,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使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公开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
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

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
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

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

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
(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
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当然,以上知识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不是科学还有待老师们指正,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