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重点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二是(非强制性)。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感情性)三个特点。

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轮)、(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26.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27.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

(二)单项选择题

1.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A)。

A.海德

B.维纳

C.凯利

D.贝姆

3.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D)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

B.可信赖性

C.吸引力

D.相似性

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B)。

A.顺从

B.服从

C.从众

D.同化

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D)现象。

A.社会抑制

B.社会促进

C.从众

D.社会惰化

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

7.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

A.选择性

B.双向性

C.整体性

D.易出偏差性

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A)提出的。

A.费斯廷格

B.海德

C.谢里夫

D.凯尔曼

9.“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1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D)的存在。

A.中心特征

B.边缘特征

C.从众

D.服从

1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

13.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A)提出来的。

A.凯利

B.海德

C.维纳

D.库利

1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

A.劝说宣传法

B.角色扮演法

C.团体影响法

D.活动参与法

15.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和米勒(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A.伯克威茨

B.多拉德

C.弗洛伊德

D.班杜拉

16.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现象的存在。

A.中心特征

B.边缘特征

C.从众

D.服从

17.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A)。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8.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

A.皮克马利翁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