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合集下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蓝光敏感的视色素 。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
奋程度的比例不同:
0:0:97 蓝色感觉
99:42:0 红色感觉
31:67:36 1:1:1
绿色感觉 白色感觉
四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力(视敏度)
概念:眼分辨细小结构的能力。 衡量标准:以人能看清最小视网膜像为标准
视力表制定: 人眼在5米处看清:第10行E字时,视角为1’,视力
(1)色素细胞层:保护作用,防止强光刺激。输送 营养物质。 (2)感光细胞层 (3)双极细胞层 (4)神经细胞层
2.感光细胞及其特曾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视网膜分布 很不均匀 黄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视锥细胞少 盲点:无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视锥细胞有三种
分布密度和对触、压觉的敏感程度: 鼻、口唇、指尖高 胸、腹部次之 手腕、足最低
2.触觉域和两点辨别阈:将两个点状刺激同 事或相继触及皮肤,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 激点的最小距离。成为亮点辨别域。
逐渐增高 手指 口唇 脚趾 足背 腹 胸 背
(二)温度觉
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它们各自独立。 温度超过30-46C0热点,皮肤感觉热,温度在升高, 只有痛觉,温度低于30C0,冷觉。
传导纤维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自主N传入纤维
2 牵涉痛
①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
过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肾脏 兰尾
体表疼痛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 上腹部
部 位 左臂尺侧 肩胛间
沟区 或脐区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耳 中耳 鼓室: 是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小腔,内有听小
骨,有咽鼓管通口腔。 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外连骨膜
内接内耳,传递振动。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经 内耳 前庭 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位听神经相连。
二、小学生感官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感光系统:由视网膜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1)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黄醛+ 视蛋白) 2)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在昏暗的光 线下工作,看见黑色、白色、灰色的阴影。) 3)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缺乏维 生素A患夜盲症。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 色觉产生的三原色学说(与3种视锥细胞含的感光 色素有关)
• 清光眼:眼内压异常升高或房水循环受 阻压迫视神经
• 白内障:晶状体失去透明度(创伤、有 毒物质、感染、老化引起晶状体蛋白质 浑浊,置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 散光:角膜受损或晶状体不规则的弯曲 度从而使光线折射变形,视野中出现模 糊的区域,配戴特殊的球镜。
• 色盲:与遗传有关
• 色弱:与营养、健康有关
• (一)眼
• 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远视的特点。晶 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强。
• (二)耳
• 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个短管,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鼓口和咽 口在一个水平面上。口腔有炎症时容易引 发中耳炎。
• 儿童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听力障碍 甚至耳聋。(链霉素、奎宁、卡那霉素、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chui zhen
Deng
听骨链
听觉的形成
• 声源传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进入耳撞击 骨膜,骨膜的振动传递到中耳引起三块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的依次振动。 镫骨的振动传到了内耳的液体,刺激了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发送 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大脑分析重组后 形成了能听到的声音。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人眼的适宜刺激:
波长370 ~ 740nm的可见光波。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dioptric system and accommodation
(一)光的折射和眼内物像的形成


简约眼(简化眼)reduced eye 简约眼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 设计的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
单一球面折光体系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强光下, 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看不清物 体,1分钟左右,视觉恢复正常。 此现象称为明适应。
视杆细胞在暗处合成且大量积聚的视紫红质
强光 迅速大量分解
瞬间眼前出现光耀夺目而 看不清实物
1分钟后 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三)视野(visual field) 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 此时该眼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
适应: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 器, 而传入神经上冲动频率下降的现象。
注意:感受器的适应并非疲劳
肌梭 触觉 刺激
时间(s)
快适应(rapid adaptation) : 皮肤触觉感受器有利于感受器 再接受新的刺激 出现 快慢 慢适应(slow adaptation ): 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有 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机能进 行持久的调节
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无 光 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功能
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 经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进而 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感受器的分类
01
02
03
04
化学感受器
能够感受化学刺激,如气味、 味道等,常见于口腔、鼻腔等 部位。
机械感受器
能够感受机械刺激,如压力、 振动等,常见于皮肤、关节等 部位。
温度感受器
能够感受温度刺激,如冷、热 等,常见于皮肤、口腔等部位 。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
01
02
03
信息传递方式
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 神经系统的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进行处理。
传递速度
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慢直接 影响到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速度。
信息整合
大脑对来自不同感受器的 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 完整的感知印象。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适应外界环境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能够随 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 适应,维持生物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为反应。
生态平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维持生态平 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动物通过 感知天敌的存在来避免被捕食。
物种交流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也是生物之间 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如视
觉、听觉和化学信号等。
06
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功能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 功能,了解生物体如何接收外界刺激 并作出反应。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器官
总结词
嗅觉感受器能够检测和传递外界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刺激,嗅觉器官则负责接收 这些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详细描述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内的嗅细胞,它们能够检测到气体的浓度和特征,并将其 转化为神经信号。嗅觉器官还包括鼻腔内的其他结构,如鼻甲和鼻腔粘膜等,它 们共同作用将气体的刺激传递到嗅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Na 内流(Na 通道开放)(暗电流) Na 外运(Na 泵主动转运)
静息电位
光 照
光照
感受器电位
部分Na 通道关闭,Na 外运Na 内流
超极化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
传向视觉中枢
视紫红质
1个光量子
变视紫红质Ⅱ
激活G蛋白(Gt,传递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效应器酶) cGMP分解,cGMP↓ 外段视盘膜Na+通道关闭,Na+内流↓ 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终足神经递质释放
视觉代表区:
1 、位置:枕叶距状裂 的上下缘(17区)。 2、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 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 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 射到距状裂的上 ( 下 ) 缘 ; 黄 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 的后(前)部。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从明亮处进入黑暗处时,最初什么都看不见,经过一定
到耳蜗的,耳蜗的感音装置又是如何把声
波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的。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1、听阈 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 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 2、最大可听阈 当声音强度增加到一定 限度时,不但引起听觉,同时引起鼓膜的 疼痛,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
3、听域 不同声波频率的听阈 连线与 不同声波频率的最大可听阈连线所包含的 面积称为听域 。
在感受器细胞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把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 时,不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 将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 的某种特有的序列传入中枢,称为感受器 的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以恒定强度的刺激连续作用于感受器 时,虽然刺激持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的脉冲 逐渐下降,主观感觉可减弱或消失。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官
2
2
1.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2. 眼的视觉功能
3. 耳的听觉功能
4.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官
3
3
1.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1.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感觉的产生: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感受刺激 传导通路的信息传入
4
中枢的整合分析
4
1.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1.1.1 感 受 器:分布在体表或机体内部专门感受各
成像于视网膜上。
9
2. 眼的视觉功能
2.1.3 眼的折光异常
种类 原因 成像 临床表现 矫正
近视 眼球前后径过长; 成像于视 折光系统能力过强 网膜前
视远物不清
凹透镜
远视 眼球前后径过短; 成像于视 视远、近物都 凸透镜 折光系统能力过弱 网膜后 不清,易疲劳
10 散光 角膜表面不同方向 物像扭曲 的曲率半径不等 变形
视物模糊
柱面镜
10
2. 眼的视觉功能
2.2 视网膜的感光换能功能 2.2.1 视网膜的两套感光换能系统
组成 视杆系统 视锥系统 视杆细胞、双极细胞、 视锥细胞、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会聚式联系 神经节细胞单线式联系
分布范围 特点
功能
视网膜周边部 中央凹 对光的敏感度高,没有 对光的敏感度低,有色 11 色觉,视物精确度低 觉,视物精确度高
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靠近蜗顶,感受低频声波。
16
16
4.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4.1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 椭圆囊和球囊:感受头部空间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 半 规 管:感受旋转变速运动 4.2 前庭反应 4.2.1 前庭姿势反射 4.2.2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4.2.3 眼震颤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详细内容为第13节,主要包括感受器的基本原理、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与功能;2. 了解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器的基本原理,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生理学挂图,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模型,PPT课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体生理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分布,提出问题:“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有什么作用?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感受器的基本原理;(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讲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2. 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3.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及功能;(2)举例说明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3)分析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2. 答案:(1)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器官。

分类: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

功能:感受外界刺激,传递神经冲动至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觉器官:将感受器传递的神经冲动转化为特定感觉的器官。

分类: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等。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12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1课时 眼和视觉)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 说出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4. 说明光是视觉感受器的感受刺激; 5. 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其矫
正方法。
教学目标:
• 能力目标
1. 使用眼球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 2. 通过对“同学患近视眼情况”的调查,提
高做科学调查的基本能力; 3. 通过对图片、模型和视频的分析,提高读
图、分析、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感受人体 结构的精巧与复杂,自觉接受有关眼的卫 生保健的教育。
镜头(调节物距)
胶卷 (感光) 光圈(控制光线)
1.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 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3. 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 射光线
角膜
房水
(瞳孔)
晶状体和 玻璃体
折射作用
视网膜 视神经
成像产生兴奋 传导兴奋
视觉中枢
产生视觉
•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
问题引入:
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一、眼与视觉
1. 眼的结构
睫毛 下眼睑
泪腺 泪点
泪 眼球 器
鼻泪管
利用动画观察眼球的结构(点击图片)
总结眼球的结构
提出问题:
我们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3. 视觉的形成
透镜成像原理
活动:观察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2. 认同异常视觉与不良习惯的关系,关注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眼健康。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三) 眼的折光异常
1.近视:
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过强.远处物体
成像:在视网膜的前。
矫正:凹透镜 2.远视: 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 成像:在视网膜的后。 矫正:凸透镜。
3.散光: 原因:角膜经纬线曲率不一。 成像:在视网膜的前和后。
矫正:圆柱形透镜。
三、眼的感光功能
盲点的测试: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处,用遮 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 划一“+”字记号。令受试者注视“+”字。实验者将 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此时, 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 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 置。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 视标时记下其位置。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 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 标刚能被看见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 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2.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 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3) 编码作用 Coding
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把刺激所包涵的 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
*质量编码: 大脑皮层特定部位、特定的传导通路、特定的感
受器、适宜刺激
*强度编码:刺激强度越大,被激活的感受器数量越多, 每一个感受器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也越大,导致传入神经产 生的冲动频率越高。冲动频率反应刺激强度。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 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
光线
折光系统
折射(空气─角膜折射最强)
折光与成像原理: 类似凸透镜.常用简约眼解释。
利用简约眼计算眼前10m处30m高的物体,视网膜成 像0.45mm.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教案标题: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目标:1.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功能。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3. 掌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主题,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感受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是如何通过它们来感受世界的?知识讲解:3. 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感受器是指能够感受外界刺激的器官,感觉器官是指能够产生感觉的器官。

4. 分别介绍不同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并解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a. 眼睛:感受光线,帮助我们看到事物。

b. 耳朵:感受声音,帮助我们听到声音和判断方向。

c. 鼻子:感受气味,帮助我们嗅闻和辨别味道。

d. 舌头:感受味道,帮助我们品尝食物的味道。

e. 皮肤:感受触觉,帮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压力。

活动实践: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受器或感觉器官进行深入研究。

6. 每个小组根据选择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展示,展示其功能和应用。

7.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互相学习和分享。

讨论与总结:8.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功能。

9. 引导学生思考: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保护和保持它们的健康?作业: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受器或感觉器官,撰写一篇小论文,描述其功能和应用,并提出保护和保持其健康的建议。

教案扩展:- 可以引入更多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如舌下腺、内耳、皮肤的不同区域等。

- 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 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不同动物中的异同,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教案评估:- 观察学生在引入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 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的实验或展示是否准确和完整。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九章 感觉器官







4、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主要途径)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经听骨链和卵 圆窗进入耳蜗 骨传导:(次要途径) 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进而引起耳蜗内淋 巴的振动 可以判断听觉异常产生部位及原因


声波在耳内传导的主要途径
声波
耳廓(收集) 锤骨 砧骨
外耳道 镫骨
鼓膜 前庭窗
光线
折光系统

折射(空气─角膜折射最强)

折光与成像原理: 类似凸透镜.常用简约眼解释。 利用简约眼计算眼前10m处30m高的物体,视网 膜成 像0.45mm. 简约眼折光率约1.33


简约眼
(二) 眼的调节

正常人眼在安静状态下看6m以外的远物 时,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摄入眼内时近 似平行光线,经折射后正好成像在视网 膜上,所以不需要调节即可看清物体。 通常把眼在静息状态下所能看清物体的 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概念: 370~740nm 类型: 一般生理特性: 16~20 000Hz 适宜刺激(视网膜——一定波长的电磁波; 耳蜗毛细胞——一定频率的机械振动) 换能作用(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 神经的动作电位) 适应现象(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 感受器时,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下降) 编码功能(把刺激包含的信息同时转移到动 作电位序列中,起转移信息的作用)

位置改变或变速运动使内淋巴振动,引起 毛细胞兴奋,传入中枢,产生头部位置和变速 运动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二)骨半规管
为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C”形的弯曲小管,按 其位置分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 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一个有膨大部的骨脚 称壶腹骨脚(壶腹嵴),另一个无膨大部的骨脚称单 骨脚。 壶腹嵴是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 旋转变速运动时,相应半规管内淋巴液与半规管 运动不同步,刺激毛细胞兴奋,传入中枢,产生旋转 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部分发生 了病变?
视觉形成 (结构)
眼球(感受器)
视神经(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神经中枢)
二、近视及其预防
调查所在班级的近 视率,了解近视对 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光线 光线
凸透镜 凹透镜
使光线 汇聚
使光线 发散
正常眼 近视眼
矫 正
晶状体曲 度过大
凹透镜
眼球前后 径过长
4.如图,近视眼示意图以及可以佩戴的矫正眼镜分别 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答案:C A C B
D、乙和丁
课后作业
1.请绘制眼球的剖面图,并标注各部 分结构。(参照书本81页) 2.完成优化设计第2节相关练习。
视网膜 (感光细胞)
视神经
1.眼球的结构
眼球的内容物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课堂检测: 请标出下列眼球的结构。
5
1
2
3
6
4
眼球剖面图
2. 视觉的形成
2. 视觉的形成
光线
角膜 (折射) 瞳孔
(调节光线)
(折射) 视网膜
视神经
形成物像
传导冲动
晶状体 (折射) 玻璃体
大脑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思 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 考 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
2.在人的眼球结构中,我们常说的“黑眼珠”、
“白眼珠”分别指的是( )
A.虹膜、巩膜
B.巩膜、脉络膜
C.视网膜、脉络膜 D.角膜、巩膜
3. 青少年近视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而且对将来的 工作和学习都会造成很大影响.下列措施中不能预 防近视的是( ) A. 看书写字一小时左右就应该休息远眺 B. 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左右 C. 看书写字时光线越强越好 D. 每天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感受器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掌握人体常见的感觉器官以及它们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感受器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常见的感觉器官及其结构与功能;3.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4.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器的分类和功能,常见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用举例的方式告诉学生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例如:当我们触碰到热水时,我们的手会感到热。

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2.讲解感受器的定义、分类和功能(10分钟)- 感受器的定义:人体感知外界刺激的器官。

- 感受器的分类:热感受器、寒冷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和视觉感受器等。

- 感受器的功能:接收和传递外界刺激信息。

3.介绍常见感觉器官及其结构与功能(10分钟)- 触觉感受器:皮肤、舌头;- 嗅觉感受器:鼻腔内的嗅毛;- 味觉感受器:舌头上的味蕾;- 听觉感受器:耳蜗内的毛细胞;- 视觉感受器:眼球内的视网膜。

4.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作用(10分钟)-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起着接收和传递外界刺激信息的重要作用;- 例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外界的温度、触感、气味、味道、声音和光线等,从而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

5.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20分钟)- 实验材料:冷热水、小喷壶、棉花球;- 实验步骤:a.准备两杯水,一杯放冷水,一杯放热水;b.请同学们轮流将手放入冷水中,然后放入热水中,记录手部感受;c.用小喷壶喷洒香水,让同学们闭上眼睛,闻一下,感受味觉感受器的刺激;d.用棉花球轻轻触摸同学们手臂,观察触觉感受器的反应;e.同学们就观察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取长补短。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小组合作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交流心得,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小组间的互动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多元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布置以下任务: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收集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相关的生物实例,下节课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突出亮点,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如盲人的导盲犬、猫头鹰在夜晚捕猎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教学将采用问题导向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感受器是如何帮助生物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不同生物的感觉器官有何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三章“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具体内容包括感受器的基本概念、种类与功能,以及感觉器官的结构与作用。

重点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感觉器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2. 了解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分类、功能及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作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生理学挂图、模型、PPT;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生理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2. 知识讲解:a. 感受器的概念、分类和功能;b. 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c.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3. 例题讲解:结合PPT,讲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实物;b. 学生动手制作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感受器:a. 概念b. 分类c. 功能2. 感觉器官:a. 视觉器官b. 听觉器官c. 嗅觉器官d. 味觉器官e. 触觉器官3.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感受器的分类和功能;b. 描述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c.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a.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认识;b.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实验室等,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c.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入探讨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时眼与视觉一、教学目标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设计思路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

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1)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

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

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

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三个同学通过触、听、看,将判断结果写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

分析答出:触觉、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兴奋,倾听,跃跃欲试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指导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点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

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

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本P80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③播放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频④反馈点拨对照眼球,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

(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2视觉的形成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是怎样失明的?说明了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请学生哑剧表演:进出电影院出示猫的瞳孔调节图片: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引导探究:拉住窗帘,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讨论:1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3近视和远视请患近视和远视的同学谈看物体的特点、感受。

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进行矫治呢?演示动画,引导学生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预防近视引导学生谈怎样预防近视?强调预防为主,间适当休息自己的眼睛,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

讨论:凯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光明,我们该如何对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同桌相互观察,得出眼睛有眼睑、睫毛,眼球,肌肉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表演,观察同桌的瞳孔变化;思考,讨论,得出瞳孔变化的原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谈近视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

观察掌握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谈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讨论,回答。

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

和发散思维能力。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近视成因的兴趣,顺利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

进一步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感受盲人的痛苦,培养学生爱护盲人的情感。

(三)总结深化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

2布置下探究,任选一内容(1)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我班或我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与对策。

(2)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为盲人献爱心(3)读一本好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4)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各种途径,调查眼科学的发展现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小论文。

思考,归纳,总结。

倾听,思考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深化知识,使探究活动由堂延伸到外。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时: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

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

(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

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

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学生:晶状体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

(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

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

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

请同学们观察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

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一个厚,一个薄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

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

(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

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

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

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

仔细观察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