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味”英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人民早已将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并用它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受到母语迁移、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模式套用在英语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味”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等方面深受汉语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中国味”,与标准英语相差甚远。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味”英语常常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众多学者建议修正甚至摒弃中式英语。然而,也有不少中式英语拥护者,其中不乏英语母语者认为中式英语的“中国味”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幽默,在一定限度内应该被接受。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作一简要分析。坚信中式英语会在宽容客观地氛围中扬长避短,自然发展。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味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30-02
1 引言
15世纪末,英帝国在世界上殖民主义的扩张使英语得以全球性传播。而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语的全球性渗透越演越烈。如今,由于英国、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英语已经成为唯一的国际语言,并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中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全球各个国家掀起一股“英语热”,中国也不例外。然而,英语传播到各个国家后,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母语迁移的影响,导致了英语的“本土化”。因此,现代英语被贴上了不同国家的标签,产生了印度英语、日本英语、黑人英语等变体。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应用于英语中,这种带有浓厚“中国味”的英语被语言学界称为中式英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尝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
交流。中国人所讲的“中国味”英语帮助中国人能与外国人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但这种英语的“中国味”,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正常开展。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对“中国味”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进行简单描述,以期待“中国味”英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2 “中国味”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学界至今未能找出中式英语起源的确切时期及背景,但多数语言学家们认为中式英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世纪初中式皮钦语出现之时。所谓皮钦语,是指说不同语言的人由于贸易或移民等原因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混合语。中式皮钦语始于17世纪三十年代中英两国贸易蓬勃发展之时。那个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已高度发展,许多国家竞相寻找海外市场,英国对中国这片未被探索的广阔土地觊觎已久。1630年代初,英国商船敲开了中国广州的大门。中英两国贸易蓬勃发展。为了能更好地与英国商贩沟通,许多国人
尝试讲英语。由于并未经过系统学习,他们所说的英语带有明显中国腔调和特征。比如,车夫问英国商人“需不需要车”,他们会说“want car no car?”;很多人用“the sky is raining”来表达“天在下雨”。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开黄腔”是“open yellow gun”,“好久不见”是“long time no see”,“one dollar”是“温大拿”。人们说的这种照搬汉语模式、甚至不能被称为英语的中式皮钦语常常令对方不解其意,然而借助夸张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双方最终又能相互理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式皮钦语都被用作中国人与英国商贩的沟通工具。此时的中式皮钦语被视为中式英语的雏形。然而到了19世纪,中国开始在普通学校及教会学校中讲授标准英语,皮钦语的地位逐渐没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标准英语。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在各个院校中进行讲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英语热”。然而,尽管学习英语几乎成了中国的全民运动,因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中国人在习得与使用英语时仍会不自觉地套用汉语规则,他们无法像英语母语者一样讲英语。中国人讲的英语仍然带有明显的汉语特征。语言学界将这种“中国味”英语命名为中式英语,并一直沿用至今。
3 “中国味”英语的特征
正如语言学家medgyes曾经说过,“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无论他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象母语者一样说这种语言”,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尽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英语,但仍然无法掌
握标准英语。他们所讲的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义等各方面都无不带有汉语特征。
3.1语音特征
由于所属语系的不同,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特征也各不相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孤立语,音节封闭,因此汉语的音节间没有连音;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音节不封闭,组成音节的音素仍保持自己的发音特征,整个音节的发音是一个拼合过程。除此之外,汉语属于声调语言,一个音节一个音调;而英语属于语调语言,强调重音。由于上诉语音差异,中国人在讲英语时没有英语应有的拼合过程,相反,受到汉语语音特征的影响,他们讲的英语像是一个一个单词蹦出来的,声调没有起伏,重音不明显。因此听起来“中国味”十足。
3.2 词汇特征
中式英语的“中国味”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由于受中式思维及汉语结构的影响,中式英语的词汇具有词义重复、形近词混淆、搭配不当和内涵意义外延意义不清等特征。例如,“i can’t afford to buy an apartment right now.”在这句话中,“afford to”已经含有“能承担,买得起某物”的意思,因此“buy”就与“afford to”词义重复了。又如“a highly respectful hero”,该词组中的“respectful”的中文解释是“尊敬的”,但它的英文含义是“对别人表现出尊重”,显然“respectful”用在这里不正确,应替换为它的形近词“respectable”,意思是“受人尊敬的”。再如,
“receive the telephone”明显是按照汉语意思生硬翻译,它的意思不再是“接电话”而是“收到电话机”,如此不当搭配常令英语母语者无法理解。最后,在“a cleaver boy”中“cleaver”的中文解释是“聪明的”,但它的内涵意义带有贬义色彩,常指“狡猾的,投机的”,因此正确的说法应是“a smart boy”。如此种种,都显示出中式英语的词汇“中国味”十足,有的甚至不能被另一方所理解。
3.3 句法特征
所谓句法,是指组织句子的规则。汉语与英语的组句规则差异颇大,中式英语的句子带有明显的汉语句法特征,主要表现为顺序颠倒,成分重复,省略不当等。例如,“yesterday, i bought a book in a local book store.”从某种程度上说,该句不能被看作是错句,只是不那么标准而已。英语母语者习惯将表达时间的状语放在句末,因此更地道的表达应为“i bought a book in a local book store yesterday.”又如,“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hina needs to know america better and america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该句中“china”和“america”有相同的行为,无需再重复讲述,因此标准的说法应是“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hina needs to know america better and vise versa.”再如,“hope you can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该句中省略掉了主语,成了无主句,显然不符合英语句法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