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裘锡圭先生其人和其在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介绍了裘先生《文字学概要》一书的创作情况,并结合本书的特色浅谈了对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文字学概要一、裘锡圭先生简介裘锡圭先生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
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先生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裘先生从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裘锡圭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成就裘锡圭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力求做到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尊重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注意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利用地下文字资料对先秦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 文字学研究裘锡圭先生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作字符。
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
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
他认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他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
裘锡圭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
裘锡圭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基础要扎实些,考虑要全面些裘锡圭1关于打基础要学习研究古汉语,首先记录汉语文字的形音义要能够掌握,当然指的是现在看的古书,当然比如研究商代汉语那么要看甲骨文金文,是进一步的事情。
但事实上有许多字至今谁也搞不清楚,但是一般的要争取掌握。
要掌握好象很简单,其实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很难掌握的一种文字,过去有一种论调说汉字落后,我们汉字没有形成拼音文字是因为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这些说法现在都不相信了,应该说汉字还是适合于汉语。
到目前为止汉语这样的语言,恐怕只有汉字这样的文字体系才能相适应。
我们应当承认,由于汉语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式,汉字确实比较难掌握。
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个事实,战战兢兢、认认真真地来学习。
首先讲讲字形。
关于打基础第一就是辨明字形,这几个是我自己的错误,所以说"谈谈经验教训"首先是"棄",从甲骨文看就是两个手用簸箕把孩子扔掉。
当然有古代的民族背景在里面。
"棄"这样写是正确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写这样一个字形" "把中间部分错误写成世界的世。
"偶尔"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写成"偶而",甚至在我的《文字学概要》里面也有痕迹,里面已经改了,还有个别没有改掉。
这是我自己的例子。
可见社会上也好学术界也好汉字掌握得不好的情况相当多。
第二个例子就很一般了,首先是"宧"yi2本义为"屋子东北角",和"宦"字形很近。
宦本来表示到别人家里当臣仆,宀示房子、别人的家,下面就是臣仆。
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形近出错,在印刷品里很常见。
明代有个学者、文学家叫赵宧光,常被写成" 赵宦光",他在明代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说文》的学者,有一部著作叫《说文长笺》。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毕竟“文字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有点高深莫测。
但是读着读着,就被裘先生的讲解给吸引住了。
裘先生就像是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们在文字的历史长河里畅游。
从古老的甲骨文开始,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符号,一下子在裘先生的解读下有了生命力。
我仿佛能看到几千年前的古人,拿着简陋的工具,一笔一划地刻下他们的生活点滴,可能是一次狩猎的收获,也可能是对神灵的祈祷。
甲骨文里那些奇奇怪怪的形状,原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一个都是一个小小的历史胶囊,封存着远古的秘密。
再到金文,那精美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像是穿上了华丽衣服的文字贵族。
裘先生把金文和甲骨文的联系与区别讲得清清楚楚,让我明白了文字是怎么在不同的载体和时代背景下逐渐演变的。
书中说到汉字的结构类型时,就像是在给汉字家族分户口。
什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色。
象形字就像是一幅幅简笔画,比如“日”字,真的就像那个圆圆的太阳。
指事字则更巧妙,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个小标记,就有了新的意思,像“刃”字,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刃的位置,感觉古人好聪明,就像在玩文字的创意游戏。
会意字就像是文字的小剧场,两个或者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含义,像“休”字,一个人靠在树上,那就是休息的画面感啊。
形声字就更厉害了,一半表音一半表意,就像给文字安装了一个记忆小助手,方便大家认字。
这本书也不是那种轻松得像看漫画一样的读物。
有些地方还是挺有挑战性的,比如说那些复杂的古文字字形的分析,还有关于文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理论探讨。
有时候得停下来,反复看几遍才能理解。
但是当你真正理解了之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谜题。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再看周围的汉字,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灵。
我开始留意街边招牌上的字,会想这个字以前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
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二)文字形成的过程1.前文字阶段:A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B记号:硬性规定的符号云南红河哈尼族的契约木刻原始人的图画与文字的区别:用图画代表事物,没有用它们来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2.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假借字——形声字(1)表意字、记号字表意字:凡是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的字,我们都称为表意字。
局限:语言里有很多词是很难或完全不可能给它们造表意字的。
记号字:有些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作为硬性规定而确定关系的,称为记号字。
局限:记号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联系,难记难认,不容易被接受。
不论哪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在形成过程中都极少造记号字。
(2)假借字: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者这种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称为假借字。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3)形声字:由表音的符号和指示字义的符号一起组成的字,称为形声字。
a假借字上加表意字符;翌小官b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凤早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二、原始文字如何发展成为文字体系?在增加新字的同时,需要进行以下改进:1.摒弃文字画式的表意手法2.简化字形并使之趋于固定3.使文字的排列逐渐变得与语序完全一致把蛋抛第二章汉字的性质第一节意符音符文字或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从字符看汉字的性质)P10一、区分两个概念:P91.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音也有义)花: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20130589《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摘要《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一作者简介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汉史的研究。
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
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
二读书笔记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定义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
“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
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
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
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
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
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
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
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一)意音文字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
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篇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咱就说,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那感觉真是不一般!这书吧,一开始我还真有点犯怵,心想: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啊!可真正读进去了,嘿,还挺有意思。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文字的起源、发展啥的,让我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人一笔一划创造文字的场景。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稀奇的?但我觉得吧,文字的演变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从最初简单的象形符号,到后来复杂多样的字体,这一路走得可不容易。
比如说,“日”字最初就是画个圆圈,中间加个点,代表太阳。
这多形象啊!可后来经过不断变化,才成了现在咱们熟悉的样子。
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我就在想,古人咋这么聪明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迷糊。
有些概念太专业,我可能得反复琢磨好几遍。
比如讲到文字的分类,什么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我就有点晕乎。
我觉得吧,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讲得再通俗点呢?但不管咋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文字的认识那是上了一个台阶。
以前觉得文字不就是写字嘛,现在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也许以后我看字的时候,不再是简单地看它的形状,而是会想到它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你们说,这是不是一种很棒的收获?篇二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就陷进去了!这书里讲的文字学知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惊喜。
比如说文字的构造,原来每个字的组成都有它的道理和规律,可不是随便瞎搞的。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写错别字被老师批评,当时还觉得委屈,现在才明白,那是自己没搞懂文字的构造啊!还有文字的演变过程,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这一路走来,文字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不禁在想,要是没有这些变化,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啥样呢?可能交流都成问题啦!不过,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让我脑袋都大了。
裘锡圭:治学三精神
命的轨迹 中,为革命,为学术,奋斗
终 生。
他的《 鲁迅 的 生平 与杂 文 》( 陕 西人 我和 内子 多次到北 京去 ,总要 去朝 内
民 出版 社 ,内部 发行 )出版 了,立即
( 摘自《 中华读书报 》 2 0 1 2 年1 2
月 1 2日)
史家胡同5 号看望李师及师母 王振华。
逢其 时。
李师 生 于 1 9 2 4年 1月,1 9 8 8年 逝世 ,一生醉心 于研究鲁迅 。他在 《 亲 制悼词 》中,对 自己作 了如 实的评价 : “ 六十 多年 来,为党为祖 国培养 了一 大批 中国现代 文学和鲁迅研 究人 才,
坚持五 四 以后新 文 学的 战斗传统 ,发
冶学应有三种精神 一 、 实事求是; 二、 不怕苦 , 持之 以恒 三 、 在学术 问题 上,
个多世纪。
古文 字研究是 一门清苦 的学 问,
对 人公平 。”在 《 治学 的 文字卷 ,语 言文字 与古文献 卷 ,古代 对 己严格 ,
一
天都 未给他饭 吃 ,到 了晚上 ,才扔
赠我 一册。 时为文化 沙漠 时期 ,人们 迫切 需要精神食 粮 ,这部 书的出版适
目 蠲 教
裘锡 圭 :治学 三精 神
。 颜 维琦
到 今 年为 止 ,这 位年 近八 旬
历 史 、思 想 、民俗 卷 ,杂著 卷 , 显示 出先 生广博 的涉 猎和 深厚 的
造诣。
的学 者 已在 古文 字学 的 园地 里埋 头耕耘了半个 多世纪 。 认真 、 求真 , 是他 一 生 的追求 。他秉 承 实事 求 是 的原 则 ,追 慕 “ 以学 术 为天 下 公 器”的真正的学者精神 。 即将过去 的 2 0 1 2 年 ,对裘锡 圭 先 生来 说 是不 寻常 的 一年 :历 经5 年 的整 理 编校 , 《 裘 锡 圭学 术 文集 》六卷 本终 于面 世 。这是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篇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最近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会很枯燥,毕竟文字学嘛,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裘锡圭先生的讲解那叫一个清晰明了,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师在你耳边细细道来。
书中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阐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人们是如何一点点创造和改进文字的。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意思?我跟你说,这可太有意思啦!比如说,汉字从最初的象形字,慢慢变得越来越抽象和复杂,这不就像我们人一样,从天真无邪的小孩慢慢长成心思缜密的大人嘛!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文字的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这让我觉得,原来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可能有人觉得某个观点很对,但我却觉得“也许”还有别的可能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古代人知道我们现在对他们创造的文字研究得这么深入,会不会感到惊讶呢?哈哈,这谁知道呢!总之,《文字学概要》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的是太棒啦!篇二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这书可真不简单!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起来,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裘锡圭先生的论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字神秘世界的大门。
我在里面看到了汉字的前世今生,那种感觉,咋形容呢?也许就像一个迷失在沙漠里的人突然找到了绿洲!比如说汉字的结构,以前我觉得不就是横竖撇捺嘛,能有啥讲究?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什么形声、会意、象形,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我就在想,老祖宗们可真是聪明绝顶啊,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来记录和表达呢?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关于文字演变的争议话题。
哎呀,这可让我纠结了!有时候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可转头又觉得那个说法也不错。
这感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入門▕裘錫圭《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之“古文字學”
入門▕裘錫圭《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之“古文字學”在古漢語等方面的知識之外,上古史和考古學(包括古器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來說也都是很重要的。
例如:學殷墟甲骨文,應該有一些商代史和殷墟考古的知識。
在殷墟考古方面,初學者可以看胡厚宣《殷墟發掘》。
學金文,應該有一些商周史和青銅器研究方面的知識。
在青銅器方面,初學者可以看容庚、張維持的《殷周青銅器通論》。
上面提到的各方面的知識,都是學古文字的人所應該具備的。
在開始學古文字的時候,至少應該先在這些方面取得一些常識。
在學古文字的整個過程裏,應該不斷積累這些方面的知識。
下面簡單談談學習古文字學範圍之內的知識時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要認識古文字發展的全過程古文字的內容豐富多樣。
按時代可以把古文字分爲商代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文字和戰國文字。
戰國文字又可以按地域分爲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如稱秦系文字則可以包括春秋時代的秦國文字和小篆)。
對六國文字還可以進一步作分國的研究。
按照文字所附著之物的性質,古文字又可以分爲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璽印文字、貨幣文字、陶器文字、簡帛文字等種類。
學習、研究古文字的人,可任意選擇自己的主攻方向。
但是不管你如何選擇,對古文字發展的過程都必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各種古文字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如果專攻一種不及其餘,所專攻的那種古文字決不可能研究得很深很透。
李學勤在《談自學古文字》裏說他起初“是先學甲骨和戰國文字的,到六十年代不得不補學青銅器,說明不管先學什麼,想要在古文字學範圍內有所建樹,還得認識古文字發展的全過程。
”這是經驗之談,值得我們重視。
但是我們强調認識古文字發展全過程的重要性,並不是要求學古文字的人對各種古文字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是要求他們不分主次地同時學幾種古文字。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齊頭並進地同時學幾種古文字,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最好先集中力量學一種古文字,在基本掌握了這種古文字之後,再集中力量去學另一種。
裘锡圭:读古书必须要知道字的古义
裘锡圭:读古书必须要知道字的古义前面的话裘先生的一篇文章,谈到了读古书必须要知道字的古义,不然就会闹笑话,文章中举了一些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文章很长,为了方便阅读,编者加了小标题。
怎样才能更好地知道字的古义,裘先生也给出了方案,往下看:上课中的裘先生读古书必须按照古人的语言习惯和用字习惯去理解字义,这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
不但初学者往往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用字习惯去读古书,以致发生误解;就是研究者,甚至是颇有经验的研究者,有时也不免犯这种错误。
在这篇小文里,我们从平常读书时注意到的这类错误里,选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希望能促使初学者注意,在读古书时少犯这种错误,在读跟古书有关的今人著作时少受这种错误的影响。
我们所从取例的著作,有一些从总体上看是相当不错的,我们选出的个别错误自然无损于这些著作的价值。
从另一方面说,既然在比较好的著作里也有这种错误,强调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就更显得有必要了。
“诡”字的古义是不同、相异有一种中国哲学史,在论述汉代思想家王充对卜筮的态度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指出卜筮完全是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祈求福祐,关于占卜吉凶,全系人们随意解释。
如像同为一件事,子贡占卜得凶.而孔子占卜得吉,乃是因为孔子较子贡有“诡论之材”(《卜筮篇》)。
即孔子解释卦辞时更善于诡辩。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2册123页,人民出版社,1963。
)作者的这种说法跟王充的原意几乎完全相成。
在汉代,世俗认为龟、蓍是神物,卜兆、筮数是天地对卜策者的答复,因此往往“舍人议而就卜筮,违可否而信吉凶”(《论衡·卜筮》)。
王充对这种迷信思想的确是反对的。
可是他反对卜筮并不彻底。
《论衡・卜筮》里还有这样的话:夫钻龟揲蓍,自有兆数;兆数之见,自有吉凶;而吉凶之人,适与相逢。
吉人与善兆合,凶人与恶数遇;犹吉人行道逢吉事,顾睨见祥物,非吉事祥物为吉人瑞应也;凶人遭遇凶恶于道亦如之。
可见王充认为卜筮所得的兆数,本身是有客观的吉凶的,吉人必得吉善的兆数,凶人必得凶恶的兆数。
考釋古文字之方法
考釋古文字之方法演講者:裘錫圭(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指導教授)整理者:劉雪妹(成功大學甲骨學研究室研究助理)按:中國大陸甲骨學宗師胡厚宣先生和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應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甲骨學研究室黃競新博士的邀請,蒞校作爲期兩天的訪問講學,學術活動包括爲中文所選修甲骨學的研究生期末公開報告,作講評,與文學院師生舉行座談、甲骨學研究室工作指導和公開演講等,本文爲裘錫圭先生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晩上七時卅分在文學院鳳凰樹劇場内的一場演講。
考釋古文字不但是方法問題,也是看古文字的價值問題,過去談中國文字,主要是《說文解字》,後來古文字資料慢慢增多,但研究《說文》的學者和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往往彼此不了解情況。
而研究古文字者,認爲古文字有很多資料,可用來糾正《說文解字》,證明《說文》學者研究的錯誤。
相對地亦有很多人不相信古文字,認爲有些考釋很荒唐,這是因爲古文字學者,有些缺乏傅统《說文》學基礎。
所以應以傅統的小學、説文學、古文字學结合,互相促進,合者兩美,離者兩傷。
考釋古文字的根據不外字形和文例(即字的用法)兩個方面。
有時由於資料的限制,只能從一方面加以考慮。
但不能特別偏重某方面,且態度要客觀。
就字形本身而言,應核對已有的資料,如沒法核對時即根據漢字结構的規律去判斷是代表語言的哪個詞,具體從字形上去考據。
而字形方面缺乏可供研究的綫索的字,只能從文例方面加以考慮。
也就是從語言的角度看問題。
而绝大多數古文字的出現都是古例,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發展出來的。
認爲某字是什麽字,考慮當時文例即是一重要的啓發,而有時能讀出文例的字形,爲何如此書寫,在《説文》中是否有此字則尚不可知,所以文例很重要。
因此若沒有文例可供研究的字,只能從字形方面加以考慮,這些是特殊情況,有些偏重文例,有些則偏重字形,但在一般情況下,考釋一個字,應該盡量做到在字形和文例兩方面都能講得通。
若有兩個字看起來很類似,但是掌握它的演變規律,還是會有差別的,因此古文字演變的規律,與(對)考釋古文字有很重要的影響,若不了解它的演變規律,有些字就沒法考釋出來。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裘锡圭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
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
“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
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
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年6期5页)。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
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
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
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
《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
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
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
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
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
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
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
”(6页)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古文字篇)【4】
裘锡圭、沈培:⼆⼗世纪的汉语⽂字学(古⽂字篇)【4】⼆⼗世纪的汉语⽂字学裘锡圭沈培三、古⽂字研究(三)秦系⽂字研究秦系⽂字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字和秦代⽂字。
建国以后特别是七⼗年代以来,秦系⽂字的材料不断发现,其中简牍⽂字资料占有相当的数量。
1975年12⽉湖北云梦睡虎地第⼗⼀号秦墓出⼟⽵简1100多枚。
其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种、效律、秦律杂秒、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书甲⼄⼆种,是战国末期⾄秦始皇时期之物。
同年12⽉⾄1976年1⽉⼜在同地四号秦墓出⼟了家书本牍⼆件。
此后,秦系⽂字的简牍资料陆续有所发现。
如1979年⾄1980年间四川青川县发现的⽊牍、1986年9⽉⽢肃天⽔放马滩发现的⽵简、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发现的简牍、1993年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发现的⽵简等等。
睡虎地秦简整理⼩组编写的《睡虎地秦墓⽵简》(⽂物出版杜,1990),发表了1975年底睡虎地秦墓出⼟的全部⽵简,对研究有很⼤推进作⽤。
到⽬前为⽌,以这批秦简为资料的⽂字编已经出版了三种(张世超、张⽟春《秦简⽂字编》,⽇本京都中⽂出版社,1990;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字编》,湖北⼈民出版杜,1993;张守中《睡虎地秦简⽂字编》,⽂物出版社,1994)。
由于⼤量⽤古⾪书写的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的发现,⼤家才认识到早期⾪书的真正⾯貌,并且认识到⾪书不是秦统⼀后在⼩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秦国⽂字的简俗体为基础⽽形成的(裘锡圭《从马王堆⼀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的⼀些问题》,《考古》1974年1期;吴⽩匋《从出⼟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书》,《⽂物》1978,2)。
这在⾪书的研究上是⼀个突破。
有⼈对⼩篆到⾪书的演变作了专门的研究(赵平安《⾪变研究》,河北⼤学出版社,1993),还有⼈对⾪书作了⽐较全⾯的研究(任平《说⾪》,杭州⼤学出版社,1997)。
秦系⽂字的⾦⽂、⽯刻、陶⽂等资料,也有不少⼈加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呢,毕竟文字学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
可是啊,裘先生就像是一个特别耐心的导游,带着我在文字的迷宫里穿梭。
这本书讲的文字知识那叫一个丰富。
从古老的甲骨文说起,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宝盒,那些歪歪扭扭的甲骨文符号,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裘先生把甲骨文的构造、意义和演变都讲得头头是道。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日”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个点,多形象啊,就像古代人抬头看到的太阳一样。
这让我不禁感叹,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充满了智慧,他们用这么简单又直观的方式来记录事物。
然后呢,讲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就像看一部超级长的历史纪录片。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个阶段的文字都像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
篆书就像是一位穿着古装、举止优雅的古人,笔画圆润规整;隶书就像是刚从篆书那里解放出来,变得更加舒展和自由;楷书就像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士兵,方方正正的。
这个演变过程里充满了故事,比如隶书的产生是为了书写方便,是人们在实际使用文字过程中的一种创新。
这让我明白,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裘先生在书里还讲到了很多文字学的理论知识,像六书之类的。
以前我对六书的理解就是停留在课本上干巴巴的概念,什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但是读完这本书,就像是给这些概念注入了灵魂。
比如说形声字,这可是汉字里的大家族啊。
像“河”这个字,左边的“氵”表示水的意思,是形旁,右边的“可”表示读音,是声旁。
这种组合方式既体现了汉字表意的特点,又巧妙地解决了记录语言的问题。
这就好像是汉字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发展模式”,既能让人看到字的大概意义,又能方便人们去读。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就像攀登一座高峰。
有些地方需要我反复琢磨,那些复杂的论证和分析就像是山路的崎岖路段。
但是当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之后,那种成就感就像登上山顶看到美景一样。
裘锡圭文字学笔记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
(本书采用的立场)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3.文字形成的过程前文字阶段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表意字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假借字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形声字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定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间现有的相关资料:古汉字资料:甲骨文+金文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刻画符号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b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认为只能看作符号而不能看作文字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1=民族学立场论证角度2=与古汉字中象具体之形的符号的比较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认为不能看作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作者观点: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不会早于夏代◆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论证:‧不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前期的零散资料※其它几何型符号‧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后期的汉字特点1=距离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第七章表意字一表意字的定义按照作者的观点,三书应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类。
裘锡圭: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裘锡圭: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
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
“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
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
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年6期5页)。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
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
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
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
《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
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
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
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
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
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
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
”(6页)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裘锡圭: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裘锡圭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
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
“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
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
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了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年6期5页)。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
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
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
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
《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
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
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
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
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
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
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
”(6页)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
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的(如玺印、货币)。
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的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的价值。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有条理。
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读一本。
初学者可以看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
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的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的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的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的古汉语很不相同的特殊语言。
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
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明知故犯。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的。
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些不同的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
除去少数很特殊的情况,两个通用字的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
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声母相同而韵母明显不同的字,或是韵母相同而声母明显不同的字,读起来显然有别,古人怎么会把它们当作通用字来用呢?从古到今,语音在不断变化。
现在同音的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有可能差别很大。
现在的读音差别很大的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有可能很相近甚至完全相同。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有些古文字资料是韵文,释读这种资料,没有古音学知识也是不行的。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
要确定分别见于古文字资料和古书的两个声旁不同的形声字究竟是不是一字的异体,也需要古音学知识。
此外,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还会碰到其他需要用古音学知识的情况。
我们即使自己不进行研究工作,为了判断别人在古文字研究中作出的跟古音有关的结论是否正确,也必须学古音学。
一说到古音学,青年同志往往谈虎色变。
的确,要想精通古音学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
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研究古文宇,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古音学知识。
我的古音学知识就很肤浅。
初学者如果能认真读一下王力的《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和《汉语史稿》上册,掌握音韵学最重要的一些术语和上古音声母、韵部的概况及其后来演变的粗略情况,然后在碰到跟古音有关的问题的时候勤查工具书,就不至于出大纰漏了。
查字的上古音的工具书,比较容易使用的有近年出版的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
(编按: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也很容易使用。
)董同龢的《上古音韵表稿》和周法高的《上古音韵表》,是上古音方面的重要工具,可惜都不大容易找。
如果实在找不到上面举的那些书,在需要知道一个字的上古声母的时候,可以先在《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或新版《辞源》里查出这个字的中古声母,然后再按照语音演变规律折合成上古声母(在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根据语音演变规律,指出某两个字的声母在上古是否相同或相近,就可以解决问题);在需要知道一个字的上古韵部的时候,可以查清人朱骏声编的按古韵部收字的字典《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定声》。
这部书近来出版了影印本,容易找到)。
不过《定声》的韵部名称都是取自六十四卦卦名的,跟通用的古韵部名称不一样。
要想知道二者的对应关系,可以看王力《古韵分部异同考》一文中的“诸家分部异同表”(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1册77——79页)。
《定声》中少数字的归部有错误,例如支部的“系”“奚”等字误入脂部,幽部的“灶”字误入侯部等等(《定声》称支、脂、幽、侯为解、履、孚、需),使用时应该注意。
《定声》以小篆为标准字形。
它不但按古韵部收字,而且每部中还按声旁排列形声字,以某一个字为声旁的字都排在这个字后面。
此外,《定声》解释字义有假借一项,其下列举所释之字的各种假借用法。
这些特点使它成为很适合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使用的一种字典。
但是《定声》对形声字结构的分析并非全都正确;由于时常把音义相近的字的关系跟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混为一谈,它所举的假借用法也往往有问题。
这些在使用此书时都应该注意。
在跟古文字有关的文章里,把古文字资料里的一个字说成上古音跟它并不相近的某个字的通用字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
例如有人把见于战国陶文的地名“格氏”的“格”读为“葛”。
其实在上古音里,“格”属铎部(鱼部入声),“葛”属月部(祭部入声),一般说并不存在通用的条件。
有人把一种楚国金版上的文字误释为“鼒”,读为陈蔡之“蔡”。
“鼒”是之部字,“蔡”是祭部字,也是不能通用的。
我们有了古音学知识,就不会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
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
有志学古文字的青年,在传统文字学方面一般都是有基础的。
在这方面我们只想强调一下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的重要性。
古文字学发达以来,学者们指出了《说文》篆形和解释上的不少错误。
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说文》的价值,也没有降低《说文》对古文字学的重要性。
《说文》是资料丰富、体系严密的一部小篆字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即隶书、楷书)之间的一道桥梁。
如果没有《说文》,不少字在古文字里和隶、楷里的字形就很难联系起来了,要把这些字的古文字辨认出来也就比较困难了。
有些在古文字里有明显区别的字或偏旁,在隶、楷里已经变得混而不分或很容易混淆了。
要想弄清楚这方面的情况,也离不开《说文》。
研究古文字的人如果对《说文》不太熟悉,就很容易闹笑话。
例如有一位在古史学方面颇有贡献的已故学者,曾把甲骨文里一个从“止”从“”的字释为“達”(“达”的繁体)。
但是根据《说文》,“達”所从的声旁本是从“羊”“大”声的一个字,跟“”毫无关系(“”字据字书音niè,“執”字本从此)。
还有一位学者把古文字里“年”字的异体说成从“壬”声,把它跟古音与“壬”同声同韵的“稔”字联系了起来。
但是根据《说文》,“壬”本作(古文字本作I);上引“年”字异体,下部从“人”从“土”,跟“廷”的声旁“壬”字同形,跟“壬”字却毫无关系。
到楷书里,这两个字才被有些人写得混而不分(按照字典仍有区别,“壬”字中横长,“壬”字下横长)。
《说文》还收了一些早于小篆的古文和籀文的资料,并保存了一些对字形的较古解释。
这些对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周代铜鼎铭文自称器名所用的那个字,往往写作从“卜”从“鼎”。
《说文》“贞”字下说:“卜问也。
从卜,贝以为贽。
一日鼎省声,京房所说(这大概是由京房传下来的旧说。
上古“鼎”、“贞”二字读音极近)。
”“鼎”字下又说:“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贞‟(此从小徐本,大徐本脱去上句)。
”如果注意到《说文》“贞”字下所引“一曰”的说法以及“鼎”字下关于古文字用“贞”字、“鼎”字的情况的说明,就可以断定铜鼎铭文中那个从“卜”从“鼎”的字,就是不省声的“贞”字(这已为西周甲骨文所证实)。
铜鼎铭文把“鼎”写作“贞”,跟《说文》所说的“古文以贞为鼎”同例。
“贞”在这里是“鼎”的假借宇。
可是过去却有学者把金文中借为“鼎”的“贞”字释为“鼒”,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袭用这种误释。
这就是由于对《说文》不够熟悉的缘故。
殷墟甲骨文里贞卜的“贞”都作“鼎”。
这跟“籀文以鼎为贞”同例。
一般把甲骨文中借为“贞”的“鼎”字直接释作“贞”,严格说起来也不是很妥当的。
从上面所说的情况来看,要想学好古文字,不在《说文》上下一些功夫是不行的。
但是《说文》是很难读的一部书,精读一遍要花很多时间。
在古汉语等方面基础比较差的青年人,读起来尤其困难。
由于对内容不能真正理解,读了往往记不住,效果不大。
按照我的经验,在开始学古文字的时候,可以先很粗地翻阅一下《说文》,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能精读一部分当然更好,但不必急于通读全书。
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勤查《说文》的习惯。
不但在学习、研究古文字的时候一碰到有关问题就要去查,就是在阅读书报的时候碰上了一个记不起它的小篆写法的字,也应该去查一查。
查《说文》并不是很轻松的事。
即使有索引可以使用,也还是会有查了半天还查不到字的情况。
我们决不能因为怕麻烦就少查《说文》。
勤查《说文》能减少以至消灭由于对《说文》不够熟悉而犯错误闹笑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