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一个理论简史(一)

合集下载

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

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

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社会运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它是指由特定群体或个人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

一、社会运动的成因1.社会问题与压力社会运动通常是由社会问题引起的。

当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时,人们就会感到压力和不满,进而采取集体行动来解决问题。

例如,贫困、失业、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问题都会引发社会运动。

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促使人们采取集体行动来表达诉求和争取权益。

2.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社会运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这会导致一些群体感到不公平和被忽视。

当这些群体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采取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例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利益冲突,进而引发社会运动。

3.社会变革的需求社会变革的需求也是社会运动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当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人们就会寻求改变,进而采取集体行动来推动社会变革。

例如,女性权益、同性恋权益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需求,进而引发了相应的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的发展1.组织化程度提高随着社会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组织起来,形成各种形式的组织,如工会、政党、社团等。

这些组织的出现提高了社会运动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其影响力。

同时,这些组织也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媒体在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媒体可以传递信息、表达诉求、传播观念,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社会运动;另一方面,媒体也可以监督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为,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

因此,媒体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为灾难不断发生,使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潜在风险,风险问题由此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主题。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都归因于“人为风险”的扩大,这些人为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或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它们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人为风险”。

1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一、风险与社会风险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在西方文化中,英语词典将风险(Risk)解释为危险的潜在性或财产和价值的损失(the potential for danger or loss of an asset)。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从词源的分析中认为风险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贝克与吉登斯一样,将风险视为一个现代概念,认为风险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用以刻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一个概念。

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的特征: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对风险的把握和预见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风险是一个预期性概念,客观存在的损失性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因而风险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损失性揭示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摘自《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

以下我们主要介绍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或直接影响的一些理论、学说。

这些理论、学说即构成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早期社会学家一般都不太关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及斯宾塞等从实证的观点及社会有机论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关联性、互赖性及整合性,以此暗示社会的持续特质与稳定形态。

而以解决社会不稳定为对象的社会福利,被视为是短暂而过渡的矫正行动。

社会问题解决之后,社会福利亦当随之消失。

斯宾塞就曾严厉批评社会改革的方案。

在他看来,慈善性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作用不外在于阻碍社会进化的规律。

后来的社会学家如迪尔凯姆及韦伯等,对社会问题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对解决问题的改革行动持怀疑态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行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开创了通过政府干预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先例。

继之,欧洲各国陆续制定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政策。

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把发表于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the Beveridge Report)提出的理想付诸实施,开创了现代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的新纪元,亦开启了社会福利理论研究化阶段。

不过,在1970年之前的欧美福利理论研究,研究者只是试图从欧美社会福利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分析模式,其所抱持的观点,除了秉承古典社会学家对社会福利研究漠不关心的态度,其记述社会福利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必需性,正如牛津大学的弋德索普(John H.Goldthorpe)在1962年所批评的,完全是一种“为解释而解释”的观点。

只说明了社会福利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事实,即“社会福利存在的状况”,而未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理想类型的含义与作用●社会行动的含义与类型●理性的含义、类型与作用●权威的三种类型●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方法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理性化;科层制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

他对社会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组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

本章将简略介绍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论、理性化理论、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生平简介(a Biographical sketch)P120-122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市。

韦伯的父亲是一个法学博士,做过议员,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

韦伯韵母亲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对宗教具有虔诚的信仰。

韦伯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多个弟妹,其中一个弟弟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虽然早熟,但体弱多病、孤僻、羞怯。

他成长予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的常客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高谈阔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韦伯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4岁生日之前,他已写出两篇历史论文。

1882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主要钻研法学,同时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知识。

1884年在服了一年兵役后,韦伯返回父母家中,并到柏林大学就读。

他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母亲讲求禁欲的宗教价值观,而对追求享乐主义的专横父亲越来越憎恨。

1889年韦伯获得博士学位,1891年又以重要论文《罗马农业史》通过教师资格论文答辩,并于次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的讲师,同时还兼任正式律师。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而风险社会的风险一般是不被感知的,并且只出现在物理和化学的方程式中(如核威胁和食物中毒)。换言之,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绝不是具体的物,它们是看不见的,也是人的感官感觉不到的。风险社会中,风险源于工业的过度生产,与早期工业风险相比,核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和基因工程的风险,既不能以时间也不能以空间被限制,又不能按照因果关系、过时、责任的既存规则来负责,与此同时,它们也不能被补偿和保险。因为它们是现代化的风险,是工业化的一种大规模产品,而且系统地随着它的全球化而加剧。
在四个阶段中,关于风险的争论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中的问题,相反,它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而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而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
(三)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1.风险社会的焦点
贝克指出,从总体上说,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面临的挑战是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它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加以限定。因此,第一次的、工业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和原则——阶级对立、民族的国家地位以及线性的、技术经济理性与控制的想象等,均被绕过和废除了。
2)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贝克指出,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替代,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和虚构的东西所替代。
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
这一广义上的风险概念表明了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战胜种种副作用。这种体现了控制要求的风险概念是以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的明确界定的后果为前提的,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风险性质。由于阶级社会的风险及其后果是限于某个区域的,即只涉及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地区,因而也就可以通过保险手段予以地域。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风险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可以明确感觉到的。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第三讲 社会挫折

第三讲 社会挫折

(二)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温勒
• 认为个体在需要的压力下会产生紧张心理状态, 若需要得满足,紧张消除;个体的需要若得不到 满足,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产生失 败的情绪体验,即挫败感。
• 因此,他认为需要满足是避免挫折的重要条件。
简评:
• 这一观点符合实际,但个体的需要并非静止不变的, 它是无止境的。个体的需要不可能一一得到满足。 所以,这种企图通过满足需要来避免挫折的设想实 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2、社会学习理论(班图拉):
——人的攻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 “目睹攻击行为”的实验: 实验组、对照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充气娃娃的不同
玩法。后单独玩;
• 实验组儿童攻击行为比对照组多12倍以上,因此认为
攻击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与挫折关系不大。
简评:
• 从方法、技术方面讲,他的设计、指标科 学,但违反研究的伦理学原则,不利于儿 童的心理健康。
(三)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
1、自我安慰(合理化):
个体遭受挫折后,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表现为“酸葡萄式”、“甜柠檬式”。
•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不可能全部获得满足, 进行自我安慰在某种条件下也不失为一种自我防 卫的办法。
2、自我整饰(掩饰)
• 把烦恼、苦闷埋藏在内心,以弥补失败所带来的自 尊心上的挫折。
• 生活中人们的需要不可能全部满足,当 主要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不愉快 的情绪反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条件:人际关系紧张,领导方式不妥, 经济待遇低,生活中的不幸……
生理:体力、外貌、生理缺陷…… 2、内部原因
(主观原因) 心理:能力差、意志薄弱、不合群、自卑…… ——最重要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

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

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

风险具有四个特点:风险的特点(1)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

因此风险计算中的经济赔偿无法实现;(2)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预警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3)由于风险发生的时空界限发生了变化,甚至无法确定,所以风险计算无法操作;(4)灾难性事件产生的结果多样,使得风险计算使用的计算程序、常规标准等无法把握。

贝克的生态主义视角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生态主义运动成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的核心力量。

民众对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了切身的感受。

而美苏两个大国的核武器竞争不断升级,给人们的心头罩上了“核冬天”来临的恐惧。

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了泄漏事故,造成了地区性的灾难,涉及到相邻的几个国家。

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变成了现实,也成了风险研究者最关注的问题。

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或者说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新的未来图景,因此他对于风险社会的出现并不悲观,而是认为这些新的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在贝克的分析中,有―个概念特别值得重视,即“有组织地不负责任”(organized inesponsibility)。

他在《解毒剂》(Gegengifte)一书中指出,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套话语来推卸责任。

这样一来,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危险转化为某种“风险”。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规律,其中,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与研究。

社会行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的社会行为,而社会运动则是指集体行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过对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结构和动力。

1. 社会行动:行动的背后社会行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各种行为。

这些行动可能包括个人的日常言行,也可能是集体的抗议、行动或示威。

然而,每一个行动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动因。

个体的社会行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家庭教育氛围等。

群体的社会行动则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群体内部的组织结构、领导层的激励和动员、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社会行动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和变革。

2. 社会运动:力量的凝聚社会运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由一群具有共同利益或目标的个体组成。

这些个体可能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或其他社会问题而联合起来,并通过集体行动来争取自身权益的保障或社会变革的实现。

社会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动力。

首先,社会运动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即一定数量或比例的人群具有相同的诉求或目标。

其次,社会运动需要有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存在,他们能够凝聚群体的力量,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规划。

最后,社会运动需要有一定的动员和传播渠道,以便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3. 社会行动与社会运动的互动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行动可能催生社会运动的形成,而社会运动也可能促使更多的社会行动的发生。

社会运动通常通过各种集体行动来实现自身目标,这些行动可以是游行、抗议、罢工等。

社会行动则是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以个体行为为基础,通过集体行动的形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的互动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病理论主要内容

社会病理论主要内容

社会病理论主要内容社会病的基本概念:(一)社会病的定义社会病,是指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须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目前,主要社会病有自杀、吸毒、吸烟、酗酒、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青少年妊娠、车祸、精神障碍、遵医行为不良等。

(二)社会病的特点1、公共性2、根源复杂3、严重的危害性4、防治需要全社会的综合努力5、社会病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或公共卫生问题(三)社会病必须具有公共性这一点将社会病与个人烦恼区别开来。

1、在一个社区中如果只有个别人酗酒,且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生活时,我们可以分析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或者还需分析其家庭关系,来了解酗酒的原因。

但是,如果这个社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经常喝得醉醺醺,引起家庭暴力、危险驾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那就不得不对这个社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分析了。

2、社会病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社会病当然与个人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产生社会病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原因不是个人行为因素,而是社会因素。

例如:青年少犯罪可能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法、家庭不和睦等因素有关。

3、社会病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这种危害性可以表现为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表现为对社会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

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看,随着人类健康状况的转变,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例如,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前10位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已经成为第5位的死亡原因,在15~34岁年龄组自杀是第一位死亡原因。

又如,近年来我国酗酒行为的增加是导致交通事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4、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综合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共政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

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社会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卖淫、吸毒等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理解社 会心理学中的社 会影响理论

理解社 会心理学中的社 会影响理论

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人。

这种相互作用的现象,正是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影响理论所研究的核心内容。

社会影响理论试图解释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受到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改变个人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的。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常见的场景。

当你走进一家餐厅,看到里面几乎坐满了人,你可能会认为这家餐厅的食物一定很不错,从而更愿意选择在这里就餐。

这就是一种社会影响的表现,即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希望被群体接纳和认可,避免被孤立和排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认为群体的判断往往比个人的判断更准确。

然而,从众并不总是盲目的。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经过思考和判断,然后决定是否从众。

例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从众。

但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我们可能就不会轻易从众。

除了从众,社会影响还包括服从和顺从。

服从是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被迫做出某种行为。

在一些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即使被要求做出违背道德和伦理的行为,很多人也会因为服从权威的命令而照做。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因为服从权威而做出错误的决定?顺从则与从众和服从有所不同。

顺从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主动迎合他人的要求。

比如,一个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而努力学习,或者一个员工为了避免被上司批评而按照上司的要求做事,这些都是顺从的表现。

社会影响理论还关注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这两种现象。

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表现出更好的行为绩效。

例如,运动员在观众的加油助威声中,可能会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会更积极地思考和发言。

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他人的存在激发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

马列文论课 《论自杀》

马列文论课 《论自杀》

社会的悲哀迷梦-------论自杀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尽管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但中国始终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在发展。

在一个如此艰苦却又美好的历史进程中,自杀的例子是屡见不鲜,于是我们思考是什么东西让这些人们择死,而不愿意在共产主义的迷梦中沉睡。

择死之人,并不是中国传统观念上看来的,仅仅是精神、心理问题,逃避和不堪肩上的社会责任。

同时,也是社会环境锻造出来的结果。

因此,这篇文章主要结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现今的自杀现象进行探讨。

一、非社会原因首先我们明确地定义“自杀”: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指导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应当是人。

人是具有意识的、能动地对这个世界万事万物做出反应。

通常在非社会造成的非正常个人原因中,自杀主要针对于精神错乱者而言。

若是将精神错乱比作黑色,正常的心理比作白色,神经衰弱则是鉴于精神错乱和正常心理状态之间的一种灰色状态。

通常这类人神经敏感,沉迷在自我想象力营造的空间,越是接触活跃的生活,反而越是空虚和怅然若失。

一丁点不在意的小事,或许正常人认为理所当然或是无所谓,可能给他们的眼前是被放大的,过分纠缠而达到变态的程度,以至于其他器官的功能处于了瘫痪的状态。

在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自杀论》里对自杀方式做了以下四类分类:1、躁狂性自杀。

这类人群主要是出于幻觉,或者是某些荒诞性观念。

自杀是为了躲避某种危险或者某种想象的耻辱。

,或者是为了服从他从上面接到的一道神秘的命令等等。

这类人自杀的动机以惊人的速度出现、变化和消失。

2、忧郁性自杀。

这种自杀与极度抑郁和过分忧伤的综合状态有关,这种状态的人不再正确地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与他的关系。

娱乐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他把一切都想象成是丑恶的。

生活只是使人困扰和痛苦。

社会行动的结构读书笔记

社会行动的结构读书笔记

社会行动的结构读书笔记读《社会行动的结构》二、帕森斯对前人的分析和评价(一)个人主义的实证主义这里的个人主义实证主义主要是一些极度强调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论,帕森斯批判了霍布斯的秩序理论、洛克的古典经济学理论、马尔萨斯的功利主义理论、马克思的阶级对抗理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这些理论倾向容易导致激进实证主义。

(如:强调遗传和本能的生物学还原论和强调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他们都极度强调客观的因素,而把主观观点完全抛弃。

)他们的理论缺陷在于把人原子化,对人的主观性在社会行动中发挥的作用视而不见,行动者的“目的-手段”被忽视,难以研究包含着丰富情感和大量非逻辑行为的社会行动。

(二)马歇尔他有着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

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

相比之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

也就是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

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更加空虚,不可靠,远离真理。

他提出的著名的“效用”理论,以边际效用和生产率、消费者的过剩、替代原则和最大限度满足学说等概念加以阐述,构成了一个严格的功利主义成分,其基本假设是个人在使手段适合于目的是具有合理性。

这是他经济学理论的逻辑中心。

他的理论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财富的研究”和“关于人的研究”。

然而这两个成分不可能单独存在,后者是一种关于活动与生产和获取财富过程之间关系的理论。

马歇尔把经济学设想为一种关于具体经济活动的完整认识的科学。

他认为不应当仅仅用功利主义的“需求满足”的模式来具体认识个人主义社会,因为个人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某些共同价值,如道德规范或自由。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当人际交流广泛、彼此影响力大时,社会一体化程度便高,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也就大,越轨行为便会减少;反之,则是社会一体化程度下降,上功能混乱,社会趋于解体,出现社会失范, 越轨行为便会增加。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默顿非预期性结果理论

默顿非预期性结果理论

默顿非预期性结果理论
非预期后果定律是许多理论的产物,但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Robert K.Merton)在193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目的性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The Unexpected Results of Purpositive Social Action),其中涵盖了五种不同的方式,特别是政府大规模采取的行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非预期效应的定律,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尽管其普遍精神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中也相当常见,但仿佛大自然对我们企图控制它而嗤之以鼻。

非预期效应的概念是指,当人们介入到包含很多移动组件的系统,尤其是生态学和经
济学时,由于系统组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这个介入反而会产生超越预期的效应,还
会产生许多未曾预见或不可预见的效应。

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将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以此凸显科学所独有的文化和精
神气质。

1957年默顿又补充了独创性这一规范。

1、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内容和科学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普遍性
2、公有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3、无私利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活动谋取私利。

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5、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会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一个理论简史(一)摘要]行动的意外后果是人类活动的独有现象,社会学家默顿、吉登斯和贝克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理论问题作了系统的讨论。

默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意外后果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理论问题和范畴提出来,从功能主义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作了具体的研究。

吉登斯将意外后果的范围扩展到风险,直接把现代社会的意外和风险与专家知识的特征及其运用联系起来,从而深化了这一问题的研究。

由于不满吉登斯过分强调专家知识的作用而忽视意外后果以及人们对它的无知的重要性,贝克从行动者之间基于社会分层和权力分化而在知识和理性上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来解释意外后果和风险,认为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造成人们对意外后果和风险的无知,并使工业社会转变成风险社会。

这三位社会学家还就意外后果和风险的预防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功能主义;结构化理论;社会风险理论有意图的社会行动会导致出乎行动者意料的后果,这是人类活动的独有特点。

长期以来,许多社会科学家从不同的侧面论及了这一现象。

例如,亚当·斯密认为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个人的自利行为促成社会整体利益增进的非个人意图的后果。

马克思则指出,资产阶级财富和工人阶级贫困的双重积累导致资本主义自掘坟墓的意外后果。

从涂尔干对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的区分,到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亲和关系的研究、帕累托对非逻辑行为的解释,从萨姆纳对风俗形成的论述、弗洛伊德对无意识行为的强调,到结构主义对“深层结构”的寻觅和哈耶克对“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后果的讨论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这个论题,以至于有人认为社会科学的“最独特的任务,就体现在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研究中”。

但是,理论体系和术语的不同使这些思考的连续性模糊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把意外后果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提出来,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没有关于意外后果的系统研究2]894。

直到1936年,默顿发表《有意图社会行动的非预期后果》,才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理论问题和范畴提出来进行系统的讨论。

此后,默顿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吉登斯、贝克也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此作专门论述。

本文将对这三位社会学家对意外后果的系统性研究作一分析。

一、意外后果的功能主义理论默顿从功能主义立场对此作了专门的讨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有潜功能、自证预言和自毁预言三种不同类型。

(一)作为潜功能的意外后果默顿认为某一特定社会行动的后果,从其对系统整体延续的贡献来看,存在着正功能、反功能和非功能三种类型;就其能否被行动者事先所认识而言,存在着“为行动者所意图且知悉的有助于系统适应或顺应的客观后果”与“既非主体所意图亦未被主体所知悉的客观后果”之分,前者是显功能,后者是潜功能。

默顿的“意外”后果是“既非意图且非意料”的后果,不包括那种“事先意料到的非意图”后果。

就其对系统的作用来说,意外后果既可以是正功能的(潜一正功能),也可以是反功能的(潜一反功能),甚至有时是非功能的(即与系统生存无关)。

另外,默顿的意外后果仅指已发生行为的现实性意外结果,不包括未发生行为的可能的意外后果(即吉登斯、贝克所说的风险)。

默顿以意外后果(潜功能)概念来分析社会行动,不仅可以把以前社会学容易混淆的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区分开来,而且对于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有厘清作用;可以发现社会行动的多种后果,揭示表面现象下面隐藏的矛盾,获得超越常识的客观知识,促进社会学的重大进步;可以避免以朴素的道德判断代替客观的解释。

他对区别行动的主观目的与行动的功能后果的强调,直接来源于乔治·H.米德、涂尔干、w.G.萨姆纳、w.I.托马斯和F.兹纳涅茨基等人的思想。

他曾应用这一概念分析了新教伦理对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科层组织对人格,科学奖励制度对学术腐败,偶然因素对科学发现所产生的意外后果。

他提到认识上的疏忽和错误、心理上的无意识冲动和刻板印象、社会上的意识形态偏执和互动网络的复杂、“社会结构的相互依存”等等可以解释各类意外后果。

(二)自证预言和自毁预言默顿还提出自证预言和自毁预言这对概念,意在分析情境定义如何影响人的行动及其结果。

自证预言是指起初对一种情形的虚假定义引起了新的行动,并使原有虚假的东西变成了真实的。

而自毁预言是指预言家一旦公布和传播其对未来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预测或研究结论,并且当这些预言被有关行动者所相信时,可能会产生预测者意想不到的后果。

也就是说,公布预言的行为本身导致了预言的失败,而且预测愈“科学”、愈有权威,其失败的可能性就愈大;相反,如果这些预言不被公布或相关行动者根本就不相信这些预测时,或许预言就不会失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被具有反思能力的行动者所利用的预测变成了影响具体情境的新因素,可能会改变事态的发展过程——预测失败了。

自证预言与自毁预言都来源于托马斯定理。

这个定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而且也对这种情境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作出反应,情境定义参与了社会事实的建构,因此,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当作是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产生真实的影响。

自证预言与自毁预言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后果。

前者的发生是因为某种被人们共同接受的定义导致他们产生趋同的行为,因而使原本仅仅是虚假的东西变成了现实。

而后者的发生也是由于某种被人们共同接受的定义使他们产生某种共同行动,但是这种共同行动的结果是阻止预言所说的情况的发生,预言被否证了。

默顿指出,预测结果可能会受到人们的知识和信念的影响,这是人类事务所独具的特征。

而那些不涉及人类行为领域的预测则不是这样的。

譬如,气象学家预报明天会下雨,若预报准确,不管人们的意志和行为怎样,第二天都会下雨,这是因为自然现象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过,他没有预料到在技术条件许可情况下人类也可以改变天气。

默顿认为自毁预言对社会科学提出了尖锐的方法论问题,表明了对预测和预报的经验验证的困难。

它表明,社会事实不同于自然事实,因为它不是给定的、无历史或超历史的客观实在,而是研究者和行动者共同参与建构的。

正是相信社会科学家的预测才导致预测的失败,而预测的失败又削弱了社会科学的权威,这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连带后果,那就是人们对社会科学抱有既相信又怀疑的矛盾态度。

二、意外后果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称赞默顿行动意外后果的分析“堪称经典”,但他不同意将意外后果与功能分析掺和在一起,认为把意外后果当做潜功能来分析忽视了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能动作用与意外后果的因果关联。

吉登斯应用结构化理论(以及后来的反思性现代化理论)来分析意外后果。

(一)结构化理论与意外后果吉登斯将意外后果界定为“非意图后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outcomes),包括三种情况:(1)行动的“接续效应”,即某一初始情境引发了一系列后继事件的累积;(2)由各种有意图行为的复合造成的“不合人意的效应”,即多个有意行动聚合在一起的最终结果偏离了每个人的意图;(3)行动的意外后果以某种非反思性反馈循环的形式构成行动者下一步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

在意外后果的原因解释上,吉登斯认为功能分析虽然注意到了行动者的有意行动与其实际后果之间的差异,也假定了行为是有意图的,但没有详细讨论这种个人理性,而是关注如何发现社会系统的理性,也没有提出一种将功能需求定位与它们在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中导致的后果联系起来的机制,因而算不上是对意外后果的真正解释。

吉登斯认为,只有对有意图的活动及其意外后果进行解释才能说明这一问题,因为正是有意图的行动导致了意外的后果。

不过,他同时警告不要掉进某些现象学家的“阴谋理论”陷阱,这种阴谋理论认为所发生的都是某些人精心设计的结果,他们没有认识到社会行动的结果往往会脱离始作俑者的控制。

吉登斯声称结构化理论和“结构二重性”范畴能够避免上述两个错误,可以更好地解释意外后果问题。

结构化理论把特定社会行动视为有目的的行动,研究者可以通过指明限制行动者行动能力的那些因素、分析行动者的理性和动机来揭示行动的意外后果怎样从行动者有意行为中产生,以避免功能主义忽视行动者意图的错误。

这种行动“流”图式表明,有意图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的行动条件的制约,但这些意外后果不应像功能主义那样被设想为是对实践生产的持存状态的说明。

结构二重性概念意指社会结构既是有意图行动的条件和中介,也是其非预期的后果:一方面,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通过例行化的有意图行动得以非预期地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这些意外后果又反过来构成下一步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从而可避免阴谋论。

(二)意外后果、风险与现代专家知识在考察现代性境遇下的社会行动时,吉登斯更多地使用风险这个概念。

大致说来,他的意外后果主要涉及行动的(事先预料到的和未预料到的)现实性非意图后果,而风险指的是在与未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它与可能性、不确定性等密切相关。

风险既可以被行动者认识,也可能不为他们所知晓。

吉登斯强调对风险的反思即风险意识的作用,认为意外后果和风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意外后果乃风险意识的前提,风险意识是对意外后果的反思,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吉登斯认为,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意外和风险有其独特性。

就产生根源来说,现代社会的风险主要来自现代性的反思性、战争工业化的人类暴力和个人的无意义三个方面。

就表现形式而言,在现代社会中,意外和风险不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式多样,而且形成了许多制度化的风险环境。

从影响范围看,现代社会的意外后果和风险影响到全球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并且这些风险的产生和后果无法准确预测和精确控制。

吉登斯特别强调专家知识在意外后果和风险的产生中的作用。

为什么科学知识的增长没有创造出一个我们能够预期和控制的世界,反而产生出许多不确定性?吉登斯认为,这与现代专家知识本身的特征以及人们对它的反思性运用直接相关。

第一,现代专家知识是脱域性的抽象知识,这些抽象的专家知识在不断被“再嵌入”到它所由以产生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时,会改变行动的情境,使之转向新的方向,远离人们的预期,从而导致意外和风险。

这是“再嵌入”过程中发生的“操作失误”。

第二,抽象知识是专家在特定场合根据理性或理想而人为制造的,难免会因脱离实践而导致“设计错误”。

第三,“现代专家知识的专业化本质直接导致现代性的无规律的失控品质”,因为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和“自我指涉”很有可能使它们之间彼此矛盾,这时行动者只好求助于非理性信念或直观感觉来进行决策,因此无法对其行动进行准确预期。

第四,在专家知识被运用于社会行动时,权力分化、价值多元和社会知识循环等因素导致意外和风险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