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 第一章:美的本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墨子说:“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 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 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 圣人之务”。在墨家看来,事物总是先 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有美,美与功 利、善是不可分的。 • 法家以“功用”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根本 标准,攻击儒家所提倡的包括艺术在内 的“文”, 认为它有 “乱法”、“害 用”等恶劣作用,反映了急功近利的要 求。
庄子美学
• 以寓言的方式打通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的 界限。 • 提出“心斋”、“坐忘”等审美心理特征。 • 认为美的最高本质是“道”。 • 提出“大美而不言”的命题。 • 关于审美标准的问题。 • 论述了艺术创造和审美感受的技艺和方法。
墨家 法家
•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 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 • 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 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 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 利”。认为“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
楚骚美学
• 代表人物是屈原和他的《离骚》。 • 楚骚代表了先秦美学中的一种新倾向,它同儒、道 两家都有联系,但又有所区别。 • 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 “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 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 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在形式上,还追求着一种 “惊彩绝艳”的强烈官能感受,大不同于儒家所崇 尚的“诗无邪”和庄严肃穆的作风。 • 它吸取了道家遨游宇宙,大胆想象和勇敢揭露黑暗 的批判精神,但又不接受道家避世退隐、不谴是非 的消极态度,而坚持对虚伪丑恶作不妥协的顽强斗 争。
(七)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美本质的基本看法: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示出Biblioteka Baidu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 19世纪末叶以后,从主观心理方面研究 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研究的主流: • 里普斯——美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移情是审美的关键; • 叔本华——美的根源是意志; • 克罗齐——美是心理直觉的成功表现; • 科林伍德——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想象表 现情感。
隋唐五代美学
• 隋末唐初的美学重申了先秦儒家主张美善统 一、重视文艺的积极社会作用的思想,但没 有陷入只要善、不要美的片面性。唐代统治 阶级不否认美的价值,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确立一种同统治阶级积极创业、励精 图治的要求相适应的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 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陈子昂对“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所谓 “汉魏风骨”的提倡就是代表。
孟 子
• 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 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 美有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是人的品德,即 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美的形 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美与善是不可分的。 • 主张人格美是有等级的:美、大、圣、神。 • “养吾浩然之气”。
荀子
• 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主张“人性恶”, 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 与教育的结果。 •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即美是有功利的,可以 用来为社会服务。 • “比德说”——德,即人的品性、政治伦理德行, 如德、义、勇、正、善等,所谓比德,就是从不 同的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性 习的相似。就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和 人的特性的客观化、自然化。如“以玉比德”等。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理解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数的和谐
(二)柏拉图 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 柏拉图从客观精神方面探 讨美的本质
• 柏拉图 ——“美是理
念。” “理念”是精神 性的实体,是万物的本源, 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 具体事物是第二性的,是 由“理念”派生的,只是 “理念”的影像或摹本。
(五)康德: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形式
• 康德 ——美是主观的
• 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 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以情 感为内容,它不同于单纯的 快感(以某种欲念的满足为 目的),审美的快感是一种 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所以,趣味判断是一种情感 判断。
•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 • 1 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使人愉快的活 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 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 2 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像概 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 3 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只有一 种主观的合目的的形式。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 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 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 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与不美的原因; • 4 认为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 然的普遍有效性。
• • • •
曹 丕——“文以气为主” 顾恺之——“以形传神” 谢 赫——“气韵生动” 王僧虔——“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 之”
《 洛 神 赋 图 》
东晋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通过人物典型外在特征的描绘, 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 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世俗化 的;作为哲学它是艺术化的;作为中国化的 佛教,他又是儒学化的。这使它大受那些徘 徊于出入进退之间,既满怀修身治平理想, 又随时准备隐退山林,返璞归真的文人士大 夫的欢迎。 •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认为佛(觉悟者)与众生(不觉悟者) 的区别只有一念之差(迷即佛众生,悟即众 生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 中唐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佛学禅宗日益 侵入文艺和美学的领域。禅宗思想适应了徬 徨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许多地主知识分子和 文学艺术家的矛盾心理。 • 禅宗关于通过直觉、顿悟以求得精神解脱、 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在唯心主 义的神秘形态下包含有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 心理特征的深刻理解,和美学有明显相通的 地方。王维晚年的诗歌和绘画被认为是禅宗 美学思想的最早体现者,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魏晋南北朝美学
• 人物的品藻 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 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 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 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 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到了晋代门阀 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 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使得这一时期 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 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 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 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道家——老庄美学
•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 理论基础之上 。 • 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 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 实性。它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 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主张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灭文章、散 五采”。
• 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 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 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 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 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 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他们说“朴素而天 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 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 不足(1)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 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 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2)颠倒了物质与 意识的关系,把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 体化,并把它说成是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根 源。 • 可贵之处(1)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 么是美的”这两个基本的概念;(2)讨 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 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 快感等.
• 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 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方面探讨 美的本质 • 狄德罗的“关系”包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 一是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的 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 。 二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三是指事物与人的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宋元明清美学
• 宋代美学的重要特点是,既不向往神仙或宗 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业绩,它面向现实的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 趣,纯任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现,推崇平淡 天然的美,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 伪饰。
• 在文艺批评及绘画上,将其分为“逸、神、 妙、能”四品。认为逸品最高,其特征是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行具, 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 文学上:欧阳修是宋代在各个方面开风气之 先的人物。他主张文章应“得之自然”,欣 赏“宽闲之野,寂寞之乡”的自然美,要求 绘画画出“萧条淡泊”之意、“闲和严静, 趣远之心”。
• 元代的美学思想直接承接宋代,只在某些局 部问题上有所深化。这一时期关于绘画的某 些理论著作比过去远为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 宋代宫廷画院传统的、新的审美情趣和标准。 特别是著名画家和诗人倪云林(1306~1374) 提出的所谓“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的说法,突出强调了主体的情感、 心灵在艺术中的表现,是宋代和禅宗相联的 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进一步发 挥。
• 苏轼则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哲理角度 上观察了美与艺术问题。主张文章要“得 之自然”,但他更强调要如“行云流水” 一般,“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他鼓吹庄子“游于物之外”和禅宗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与宇宙合 一的精神,推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 妙理于豪放之外”。强调个体的性情、趣 味的表现,并赋予它更加自由无羁的色彩。
中国美学历程
•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 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从精神上有力地 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 理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 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形象语言 来表达。
(一)中国古典文化对美的理解
先秦两汉美学
《周易》“中和” 天人合一
• 黑格尔是把理念打 入客观存在内部去 否定客观事物的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 艺术美,在艺术美 中所谓“理念的感 性显现”,就是指 作品的“意蕴”的 显现.
哥特式教堂
•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定义虽是客观唯心主 义的,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辩证法的思 想: • 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理念是内容,感 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 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 动的作用。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 亚里士多德——从物质方 面探讨美的本质 ,“容易感 受的事物才是美的 。”他 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 真实性 ,美只存在于具体 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 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如“秩序、匀称与明确、 大小”等。 •
古 希 腊 雕 塑 《 拉 奥 孔 》
(四)狄德罗:美在关系
中 阴阳相济 和 执两用中
儒
家
• 孔子 • 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第一次深刻地解 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 等问题。 •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 的美称为“质”,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 • 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 “群”、“怨”四个方面。
• “兴”——“兴于诗,立于礼”,是说“言 修身当先学诗”。 • “观”——“观风俗之盛衰”。 • “群”——“群居相切磋”。 • “怨”——“怨刺上政”。 • 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 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 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
• (六)黑格尔 ——“美是理
念的感性显现”
• 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发展了柏拉图 的美是理念说。在哲学上,黑格尔亦 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 的,是理念的自我显现。而“美就是 理念的感性显现。” 就黑格尔把美的 根源仍归结为一种精神实体,归为理 念而言,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 思想,但黑格尔批评了柏拉图把理念 与感性事物对立起来的观点。在黑格 尔看来,理念必须通过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表现出来,理念就存在于感性 事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