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 第一章:美的本质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

美学原理考试要点

美学原理什么是美学: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因此他建议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这么新的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原理;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深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一现实生活中;荷迦兹着有美的分析,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孟子:全面继承孔子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仁”变“修身“为”养气“突出”人性“的作用在美的观点上提出”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理论中研究自然美的特点郭熙林泉高致第一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自然创造中如何产生美但是在生产中的产品斌不是一切都是美的;美的产生: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第二章社会美美的存在形式都是根源于实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重在内容:“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第三章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1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优美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3使人在怡静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第四章形式美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主要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高级形式●什么事形式美法则再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应用这些法则答: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义:1、研究和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 ,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应用方法: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1、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为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2、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创造中既要遵循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生搬硬套某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不同,灵活运用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艺术美;第五章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反对机械模仿自然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理解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第六章意境与传神传神——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第七章优美与崇高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形式上的特征表现: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优美表现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明水秀莺歌燕舞夕阳西下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一张不可阻遏的强大气势表现:粗狂激荡刚健雄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名词: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着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2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3 、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4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5 、实验美学: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6 、直觉: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7 、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8 、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9 、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10、悲剧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13、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4、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15、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有意味的形式”;17、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或情感要领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18、意向: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人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19、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20、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21、灵感: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2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37.丑: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9.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论述题:1 、论为什么美符合生活的常识,确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答: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⑴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悲也有喜,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在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确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学是生活;⑵“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有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第二句的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2 、深入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99 -102答: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3 、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答: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⑵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黄山的“猴子观海”;4 、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答: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6 、论优美的特征: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原理考研试卷真题答案

美学原理考研试卷真题答案

美学原理考研试卷真题答案1.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是指美所固有的、决定其特性的内在属性。

它通常与和谐、平衡、比例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2. 如何理解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面对美的事物时所进行的感知、评价和体验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美的形式的欣赏,也包括对美所引发的情感和精神的体验。

3. 请简述古典美学的主要特点。

古典美学强调美的形式和比例,认为美是和谐、秩序和比例的体现。

它倾向于将美视为客观存在,与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相分离。

4. 现代美学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流派?现代美学中,有多种理论流派,包括表现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等。

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5. 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审美体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个人的情感和认知水平。

审美体验可以是艺术欣赏,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或人造环境的体验。

6. 如何理解“艺术即体验”的观点?“艺术即体验”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观众的个人体验和情感反应。

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观众的体验中不断被重新创造和理解。

7. 请分析“美”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可能更重视比例和形式的和谐,而东方文化可能更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 美学研究在当代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当代美学研究正逐渐从传统的艺术美学扩展到日常生活美学、环境美学和数字美学等领域。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美学研究中。

结束语:美学原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去欣赏和体验周围的世界。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美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聊城大学

美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聊城大学

美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聊城大学聊城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提出并命名的。

答案:鲍姆嘉通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

答案:感性认识的完善3.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答案:艺术哲学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侧重研究花、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

答案:对5.学习美学需要注意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答案:注意结合艺术实践;将美学原理与美学史相结合;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注意美学与人生的联系第一章测试1.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

答案:美的理式2.在“美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的观点与柏拉图的观点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答案: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3.以下对于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答案:柏拉图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的本质”的问题;柏拉图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等;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4.以下对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解正确的是()。

答案:理念和感性显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占统治地位,感性显现是理念的自我显现5.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答案:博克;康德;亚里士多德第二章测试1.孔子对于《韶》乐和《武》乐的评价,体现了()的审美准则。

答案:尽善尽美2.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就是研究“美是什么”。

答案:错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审美观照要“取之象外”,关注“象外之象”。

答案:对4.以下属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含义的有()。

答案: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景象、生成不同意蕴;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美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差异性5.以下哪些命题,是庄子提出来的()。

答案:逍遥游;心斋第三章测试1.旧唯物主义者用精神来说明世界的本源,把自由创造看做是心灵的创造。

答案:错2.马克思认为,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学原理-第一讲-美学原理概述

美学原理-第一讲-美学原理概述
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 D: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及审美心理学的学科。
、美学的概念: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经验、审 美意识)、美的创造(艺术)及美育规律 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现代意义
1、审美可塑造公民素质。
A:热爱人生与人格道德(人生观) B:提高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艺术修养)
2、审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遥 无 人 敌 ! 好 酒 清 清 淡淡, 越久越 醇; 好 朋 友 简简 单单, 越久越 真; 好 缘 份 久 久 长长, 地老天 荒; 真 诚 友 谊甜 甜蜜蜜 ,叫人 终身难 忘。 祝 端 午 节 快 乐 ! 你 的 衣 服 整洁环 保身体 晶莹柔 软皮肤 洁白光 滑内心 丰富多 彩身材
匀称棱角分
本课重点 什么是美学 学习美学的现代意义 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1、关于美学的四种争议:
A: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嘉通)
B: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黑格尔) C:美学应该是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美学研究的对象 1. 美的问题 2. 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问题 3. 艺术的问题 4. 美育德问题
美学的内容安排:
1、美的本质及形态 (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
2、美的类型(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3、美感的本质特征 4、美感的心理因素
5、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
美学原理
第一章 美学概论
? 为什么学美学
主要为了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培养美的创造能力
? 美学学什么
缘 -字 有 你 有我 ,爱-字 有甜 有苦, 情-字有 思有恋 ,想-字 有牵有 挂,你 -永远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第一篇: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 “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

” 五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意象”的概念:源头:《易传》:“立象以尽意” 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融” 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 朱光潜、宗白华: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

“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

”(朱光潜:《诗论》)“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宗白华)“意象”作为美学概念朱光潜:(“意象”、“物的形象”、“物乙”)“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论美》)“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力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PPT课件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PPT课件

.
19
• “兴”——“兴于诗,立于礼”,是说“言 修身当先学诗”。
• “观”——“观风俗之盛衰”。
• “群”——“群居相切磋”。
• “怨”——“怨刺上政”。
• 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 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 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
.
20
孟子
• 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 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
5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 亚里士多德——从物质方 面探讨美的本质 ,“容易感 受的事物才是美的 。”他 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
真实性 ,美只存在于具体 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 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如“秩序、匀称与明确、 大小”等。

.
6
古 希 腊 雕 塑 《 拉 奥 孔 》
.
34
宋元明清美学
• 宋代美学的重要特点是,既不向往神仙或宗 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业绩,它面向现实的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 趣,纯任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现,推崇平淡 天然的美,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 伪饰。
.
35
• 在文艺批评及绘画上,将其分为“逸、神、 妙、能”四品。认为逸品最高,其特征是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行具, 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
33
•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世俗化 的;作为哲学它是艺术化的;作为中国化的 佛教,他又是儒学化的。这使它大受那些徘 徊于出入进退之间,既满怀修身治平理想, 又随时准备隐退山林,返璞归真的文人士大 夫的欢迎。
•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认为佛(觉悟者)与众生(不觉悟者) 的区别只有一念之差(迷即佛众生,悟即众 生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章美的本质及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的溯源;2、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探析;3、理解美的特征。

学习重点:掌握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难点: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引新:温习导论的内容,提问:1、什么是美学?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提示:上节课讲到,“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生活中,美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我们要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那么,关键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它、研究它?二、关于美的本质的若干已有的观点美的本质之所以成为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有二:一是由于美的现象具有广阔性、复杂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客观世界都有美的现象存在;二是由于审美评价的差异性、可变性,是因人而异的,带主观性的。

(一)西方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1、唯心主义观点(1)柏拉图:美是理念,是一切美的具体事物的真正源泉。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

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

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

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唯物主义观点(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

(2)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

(3)狄德罗:美在关系——物物关系、物本身各部分的关系、物人关系、人人关系等。

(4)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二)中国当代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主观派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2、客观派蔡仪:美是典型。

3、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琴》诗的评价等。

4、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P26(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叶朗《美学原理》(有节略)

叶朗《美学原理》(有节略)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第⼆讲美的本质问题(1):美的普遍性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注意:“美是什么”“什么是美”是两个问题“美是什么”——给“美”下定义——普遍性“什么是美”——给具有“美”特征找到案例——经验性⼀问题:给“美”下定义是很难的“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XX美吗?”“什么是美?”美的感受VS美的定义(前者偏重个体感觉经验;后者偏重普遍经验)——问题:美是什么?美是因⼈⽽异的?如果美是因⼈⽽异的——没有讨论的必要。

⼝味⽆争辩——美不具有普遍性——美学就不是学科⼀、美的普遍性问题1、美是否具有普遍性?三个判断:——这个杯⼦是红的——事实判断——证明——这个杯⼦是热的——感官判断——⽆法证明——不要求⼤家普遍同意——这个杯⼦是美的——审美判断——⽆法证明——要求⼤家普遍同意审美判断、趣味背后是⼀个⼈⼀⽣见到的全部东西的总和审美意味着选择,选择的本质是做判断——判断的基础是见识Ps:客厅墙壁上挂⼀幅画,挂什么?问题:审美判断与事实判断、感官判断区别是什么?——是个⼈的主观感觉的判断,但⼜要求普遍同意——有特殊性的同时,⼜寻求普遍性——美学为什么能成为⼀门学科?蕴含着⼀种普遍性——美的普遍性——美不为个⼈意志所转移——美的客观性——美的规律性——学科2、中西⽅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普遍性认识历程(1)、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开⼭⿐祖)哲学美学思想核⼼:“数是万物的本源”——数是⼀切事物的本质,也是美的本质——美是和谐的数黄⾦分割——0.618应⽤:五⾓星斐波拉契数列:第三个数宇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1、1、2、3、5、8、13、21前⼀项和后⼀项作⽐之后形成数列:1/1、1/2、2/3、3/5、8/13、13/21(2)、苏格拉底观点:⼀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在于它合不合⽬的。

结论:美就是有⽤。

(3)、柏拉图:理念A.洞⽳之喻——光明世界:理念世界VS影⼦世界:现实世界B.床之喻——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事物的分有和模仿。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美学原理第一章 美是什么

美学原理第一章 美是什么
•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 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 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 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 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 听者。”
•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不可能把它们割裂 开来。”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 ↓ 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 → 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二、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 讨论的中心问题:
“美是什么”
→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美在物还是在心”
“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高尔太:《论美》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 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 寻找一些吃食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搏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实际上,纯洁,冷静,深远,高傲,自由……等等,与星星,与老鹰无关,因 为这是人的概念。星星和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高傲,自由。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 上。
• “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 • “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
‘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 “美在意象”
“对于‘主观’的恐惧”

美的本质和特征

美的本质和特征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歇
2)“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 鸣鼓、琴瑟、芋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 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非乐也!”
3)“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
女 高 音
女 高 音
天体音乐
男 高 音 假 声









13
黄金分割:0.618
•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 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近似值是0.618。
•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 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个数值 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 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产生 二、美的本质 三、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美的特征
1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的雏形
2300万年前,人科动物与猿类分化; 400万~370万年东非古猿开始直立行走; 200万~170万年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人类进入
旧石器时期,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75万~50万年前,爪哇和北京猿人,能够控制火; 40万~25万年前,阿舍利文化,从生理解剖学判
义。
26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课后习题详解(1-17章)【圣才出品】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课后习题详解(1-17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②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如研究美感不同于科学认识、伦理道德认识的特点。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中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理性的关系,这些都是属于审美心理学。

③艺术问题有两种情况且都是结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a.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作全面的研究,即从哲学上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b.侧重于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④美育问题a.包括美育的本质特征、任务以及美育的实施。

b.美育是为了提高审美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便更好地去创造美。

2.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答: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表现为:(1)时代需要美学通过从理论上对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发展加以概括,能够更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在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和能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学习美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能把娱乐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对群众的精神生活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的本质一般说来,大家对生活中美的事物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西湖真美”,“这校园很漂亮”,“雷锋的性格很美”,“这件事办得真是爽”。

谁也不会把一个相貌丑陋品行卑劣的人看作美人,也不会对一只死老鼠大加赞美。

但是要从理论上说出美的本质,给美作一个概括的说明,回答“美是什么”,这却是不容易的事。

“美是什么?”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这问题已提出二千多年了,过去多少哲学家、美学家曾花过不少精力,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今天美学界也还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意见也很分歧。

这里,我们先介绍各派的意见,然后再论述自己的初步看法。

一、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学说古往今来,关于美的本质看法很多,不必一一列举,只把主要的几种介绍如下:(一)美是一种绝对理念这种看法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

他们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现实世界不是第一性而是第二性的,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

但这意识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人之外的意识,即理念。

这个理念就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它产生出来的。

他们的美学观点就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认为美就是一种观念,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而存在于世界的一种理念。

只有这种美的理念才是永恒的、真正的美。

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美的事物都是由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

柏拉图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少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的本身、善的本身等等。

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①“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

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它部位;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的物体,例子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世俗化 的;作为哲学它是艺术化的;作为中国化的 佛教,他又是儒学化的。这使它大受那些徘 徊于出入进退之间,既满怀修身治平理想, 又随时准备隐退山林,返璞归真的文人士大 夫的欢迎。 •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认为佛(觉悟者)与众生(不觉悟者) 的区别只有一念之差(迷即佛众生,悟即众 生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 • • •
曹 丕——“文以气为主” 顾恺之——“以形传神” 谢 赫——“气韵生动” 王僧虔——“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 之”
《 洛 神 赋 图 》
东晋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通过人物典型外在特征的描绘, 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 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魏晋南北朝美学
• 人物的品藻 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 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 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 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 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到了晋代门阀 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 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使得这一时期 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 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 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 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孟 子
• 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即充实人 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 美有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是人的品德,即 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美的形 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美与善是不可分的。 • 主张人格美是有等级的:美、大、圣、神。 • “养吾浩然之气”。
荀子
• 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主张“人性恶”, 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 与教育的结果。 •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即美是有功利的,可以 用来为社会服务。 • “比德说”——德,即人的品性、政治伦理德行, 如德、义、勇、正、善等,所谓比德,就是从不 同的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性 习的相似。就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和 人的特性的客观化、自然化。如“以玉比德”等。
隋唐五代美学
• 隋末唐初的美学重申了先秦儒家主张美善统 一、重视文艺的积极社会作用的思想,但没 有陷入只要善、不要美的片面性。唐代统治 阶级不否认美的价值,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确立一种同统治阶级积极创业、励精 图治的要求相适应的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 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陈子昂对“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所谓 “汉魏风骨”的提倡就是代表。
• 苏轼则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哲理角度 上观察了美与艺术问题。主张文章要“得 之自然”,但他更强调要如“行云流水” 一般,“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他鼓吹庄子“游于物之外”和禅宗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与宇宙合 一的精神,推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 妙理于豪放之外”。强调个体的性情、趣 味的表现,并赋予它更加自由无羁的色彩。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 亚里士多德——从物质方 面探讨美的本质 ,“容易感 受的事物才是美的 。”他 充分肯定了现实世界美的 真实性 ,美只存在于具体 的美的事物之中,美首先 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 如“秩序、匀称与明确、 大小”等。 •
古 希 腊 雕 塑 《 拉 奥 孔 》
(四)狄德罗:美在关系
• 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 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方面探讨 美的本质 • 狄德罗的“关系”包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 一是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它的 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 。 二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三是指事物与人的关系,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中 阴阳相济 和 执两用中


• 孔子 • 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第一次深刻地解 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 等问题。 •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 的美称为“质”,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 • 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 “群”、“怨”四个方面。
• “兴”——“兴于诗,立于礼”,是说“言 修身当先学诗”。 • “观”——“观风俗之盛衰”。 • “群”——“群居相切磋”。 • “怨”——“怨刺上政”。 • 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 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 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
• 不足(1)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 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 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2)颠倒了物质与 意识的关系,把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 体化,并把它说成是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根 源。 • 可贵之处(1)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 么是美的”这两个基本的概念;(2)讨 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 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 快感等.
• 墨子说:“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 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 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 圣人之务”。在墨家看来,事物总是先 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有美,美与功 利、善是不可分的。 • 法家以“功用”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根本 标准,攻击儒家所提倡的包括艺术在内 的“文”, 认为它有 “乱法”、“害 用”等恶劣作用,反映了急功近利的要 求。
• 黑格尔是把理念打 入客观存在内部去 否定客观事物的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 艺术美,在艺术美 中所谓“理念的感 性显现”,就是指 作品的“意蕴”的 显现.
哥特式教堂
•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定义虽是客观唯心主 义的,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刻的辩证法的思 想: • 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理念是内容,感 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 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 动的作用。
庄子美学
• 以寓言的方式打通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的 界限。 • 提出“心斋”、“坐忘”等审美心理特征。 • 认为美的最高本准的问题。 • 论述了艺术创造和审美感受的技艺和方法。
墨家 法家
•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 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 • 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 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 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 利”。认为“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
楚骚美学
• 代表人物是屈原和他的《离骚》。 • 楚骚代表了先秦美学中的一种新倾向,它同儒、道 两家都有联系,但又有所区别。 • 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 “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 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 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在形式上,还追求着一种 “惊彩绝艳”的强烈官能感受,大不同于儒家所崇 尚的“诗无邪”和庄严肃穆的作风。 • 它吸取了道家遨游宇宙,大胆想象和勇敢揭露黑暗 的批判精神,但又不接受道家避世退隐、不谴是非 的消极态度,而坚持对虚伪丑恶作不妥协的顽强斗 争。
• 中唐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佛学禅宗日益 侵入文艺和美学的领域。禅宗思想适应了徬 徨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许多地主知识分子和 文学艺术家的矛盾心理。 • 禅宗关于通过直觉、顿悟以求得精神解脱、 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在唯心主 义的神秘形态下包含有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 心理特征的深刻理解,和美学有明显相通的 地方。王维晚年的诗歌和绘画被认为是禅宗 美学思想的最早体现者,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 元代的美学思想直接承接宋代,只在某些局 部问题上有所深化。这一时期关于绘画的某 些理论著作比过去远为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 宋代宫廷画院传统的、新的审美情趣和标准。 特别是著名画家和诗人倪云林(1306~1374) 提出的所谓“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的说法,突出强调了主体的情感、 心灵在艺术中的表现,是宋代和禅宗相联的 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进一步发 挥。
(五)康德:美是主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形式
• 康德 ——美是主观的
• 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 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以情 感为内容,它不同于单纯的 快感(以某种欲念的满足为 目的),审美的快感是一种 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所以,趣味判断是一种情感 判断。
•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 • 1 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使人愉快的活 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 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 2 这种愉快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像概 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 3 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只有一 种主观的合目的的形式。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 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 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 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与不美的原因; • 4 认为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 然的普遍有效性。
中国美学历程
•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 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从精神上有力地 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 理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 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形象语言 来表达。
(一)中国古典文化对美的理解
先秦两汉美学
《周易》“中和” 天人合一
(七)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美本质的基本看法: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 19世纪末叶以后,从主观心理方面研究 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研究的主流: • 里普斯——美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移情是审美的关键; • 叔本华——美的根源是意志; • 克罗齐——美是心理直觉的成功表现; • 科林伍德——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想象表 现情感。
• (六)黑格尔 ——“美是理
念的感性显现”
• 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发展了柏拉图 的美是理念说。在哲学上,黑格尔亦 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 的,是理念的自我显现。而“美就是 理念的感性显现。” 就黑格尔把美的 根源仍归结为一种精神实体,归为理 念而言,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 思想,但黑格尔批评了柏拉图把理念 与感性事物对立起来的观点。在黑格 尔看来,理念必须通过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表现出来,理念就存在于感性 事物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