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合集下载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弗里德里希· 维勒(Friedrich Wöhle), 1800年7月31日--1882年9月23日,德国化学家。 他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 命力”学说而闻名。
德米特里· 伊万诺维奇· 门捷列夫,19世纪俄 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但是真正第 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 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 的),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 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 只有六天。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 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 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 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 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 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 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 观性原则。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人, 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 人。
思考:牛顿的科学成就?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 它是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 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 与自然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对于日常应用,对于 科学上的细小研究让然是有效的”,但是,“他们在绝对 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主张“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应 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的加以考察的、固 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从而“堵塞了自 己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它 “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 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地、高度地统一。

这种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体现在对于客观世界,对于主观世界、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同时它又处在相互联系、运动发展之中;人的思想、意识是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 的本原。
上述观点属于哪一种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有什么优点 和局限性?
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发展和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 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于十六世纪末逐渐发展成为机 械唯物主义.后来成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它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物质结构的原子层次,认为原 子是垒起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世界统一于原子。它 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了解是从物质结构着眼,其认识基点 停留在古典物理学水平。 机械唯物主义把各种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 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事物的变化是事物的不断重复 和循环。其变化原因在于外因的影响,否认内部矛盾对于 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上,离开人 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历史的 了解是唯心主义的,具有不彻底性。
(1)通过图片感悟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人类的影响。唯物主 义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人们不断获得成功,结出 累累硕果;唯心主义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一旦人们在思想上 陷人唯心主义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导致失败。
(2)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 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 性要作具体的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 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 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大 力提倡。 (3)一切唯心主义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就 其某些部分而言,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因 此,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唯心主义全 盘否定。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扩展资料: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

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

⼏种唯物主义唯⼼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独⽴存在;⼈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某种或某⼏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

如中国古代⽤“五⾏”(⾦、⽊、⽔、⽕、⼟)或⽓(阴阳、元⽓、精⽓),古希腊⽤原⼦、⽔、⽕,古印度⽤“四⼤”(地、⽔、⽕、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上学唯物主义,以孤⽴、静⽌、⽚⾯的观点即形⽽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推动;认识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起过重要作⽤。

机械唯物主义,形⽽上学的唯物主义,⼗七世纪和⼗⼋世纪盛⾏于欧洲。

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机械⼒学原理来解释⼀切现象和过程,⽤孤⽴的、⽚⾯的观点观察世界,把⾃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辩证⽅法研究⾃然界、⼈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般规律的科学,是⽆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固有的对⽴统⼀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类社会发展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阶级的世界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旨在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规律,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概念出发,探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真正实体,一切事物都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结果。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力图通过抽象的方法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来说,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是稳定、固定的,可以通过分析和整理来了解和掌握。

而辩证法则是一种相对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强调事物的多面性、矛盾性和变化性。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内在的矛盾和斗争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辩证法关注事物的辩证运动,强调事物的变化是由矛盾斗争推动的。

辩证法也强调通过矛盾斗争的调和和超越,事物能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过渡。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旨在超越传统的抽象和静态的形而上学观点,从辩证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重视事物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部矛盾和斗争的作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试图通过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和触动,揭示事物的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理解事物的历史发展趋势,并为社会实践提供指导。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力量。

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

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并通过斗争和调和相互转化。

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排斥的,但它们又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

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不稳定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而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辩证唯物论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

既承认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也承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异和观点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异和观点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主要差异和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流派,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主要差异和观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更加强调物质的静止和不变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外部因素推动的。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更加强调认识的直观性和局限性。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更加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观、运动观、发展观、认识论和实践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和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更加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一种更加科学和先进的哲学思想。

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1、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机械唯物主义又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概念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尓(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特征A)机械性。

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

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

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

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唯物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唯物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规定了在解决问题的状况怎样问题上的方向。第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想观点从来不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辨证的观点。没有辨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自然辩证法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2)主要内容: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哲学: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义: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机械唯物主义:亦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历史形态(课本为狭义)。

它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自觉提出和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性原则。

局限性在于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机械性);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具有形而上学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

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形式之一,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形式之一,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志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基本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体系,它们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上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作用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认为一切都是由物质来决定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基本要素,它们在世界上的作用比物质更为重要。

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和矛盾的关系。

首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辩证法上的不同表现为,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对立统一的原理而相互联系的,这是世界上的基本规律,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通过意识和精神的作用而相互联系的。

在唯物主义看来,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而在唯心主义看来,意识和精神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驱动力和决定因素。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对立统一和意识作用的辨证法不同,唯物主义强调对立统一的原理,而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和精神的作用。

其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形而上学上的不同表现为,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的存在和作用而产生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精神是世界上的基本实体。

在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世界上的本原和基础,而在唯心主义看来,意识和精神是世界上的本原和基础。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和精神的决定作用。

总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上存在着一种对立和矛盾的关系。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作用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认为一切都是由物质来决定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基本要素,它们在世界上的作用比物质更为重要。

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和矛盾的关系。

唯物主义强调对立统一的原理和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和精神的作用和决定作用。

这种对立和矛盾的关系在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是一种辩证的看法,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点。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则是哲学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体系。

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性是世界的基本实质,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则是认为精神是世界的基本实质,物质只是精神的表象。

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强调通过感觉、经验和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而唯心主义则认为认识是由精神活动来完成的。

在本体论上,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心灵是世界的本质。

在价值观念上,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进步是由物质条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思想和道德是世界的基本价值。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体系,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和运动的统一。

形而上学则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体系,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永恒和不变的本质所决定的。

在辩证法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在形而上学中,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本质所决定的。

辩证法强调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和孤立的。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中实现的。

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是形而上唯心主义,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永恒和不变的本质所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强调物质的发展是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中实现的。

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也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认为精神的发展是由永恒和不变的本质所决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在不同的范畴和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唯物主义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唯心主义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机械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机械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机械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自然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要理清不同自然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发展脉络。

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形成和具体特征,然后说明了这三种自然观与当时科学水平的关系。

认识到现实总是先于哲学,哲学只是现实的反映。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用新的现实改造旧的观念,而不是用旧的观念束缚新的现实。

关键词:三种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与联系,实事求是一、厘清不同自然观之辩证关系的重要性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总看法,总观点,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1]不同自然观对人们的行为有不同的指导意义,自然观是人行为做事的方法论。

但三种不同的自然观之间相似而又不同,其间的界限往往让人搞不清楚。

因此常有发生使用错误的自然观指导自己的所作所为还不自知的事情,但错误的自然观导致错误的方法论,错误的方法论又会使人做出错误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厘清不同自然观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二、对三种自然观的简要认识(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因东西方文化差距及地理因素导致的信息交流困难,所以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上有两种存在,一种是西方的起源于希腊并逐渐发展开的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种是古代中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2]这两种自然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其本质思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起源可追溯至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之后其他人在此基础上思考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阿那克米西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和希八索认为是“火”,恩培多勒思最后集众人所长,并加上新的元素“土”,认为万事万物由四种元素,土、火、水、气,组成。

这就是古希腊朴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占据主流的四气学说,当然还有别的学说,类似留伯基、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毕达格拉斯的“数即万物”,但都不是主流,大多数人还是接受四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编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征A)机械性。

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

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

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

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

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

比如,培根就提什么“二重真理论”,把人的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启示”。

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主要代表人物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010年03月22日星期一下午08:37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为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狭义: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

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广义: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

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

”(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

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

“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

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

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为什么叫形而上学?谁翻译的“形而上学”这个词我不知道。

其词源应该是来自于老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是指的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以这样的方法看问题,自然就显得空洞而不实在,抽象而不具体,玄之又玄。

这正和中国古代认为“道”的学问是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暗合。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翻译者将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方法论翻译为了“形而上学”。

21、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2、上述解释在一般辞典、书本里都能找到。

很多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根本原因不是找不到对行而上学的解释,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形而上学”这么一个古怪名字?为什么不叫“学下而行”或者“下学行而”或者别的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解释“行而上学”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书叫“physics” ,这个词现在翻译为“物理学” ,古代中国刚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把它翻译为“形学” ,意思是“关于物体(形)的科学” 。

后来亚里斯多德把他的一些思想写成一本书,叫“metaphysics” ,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或之上)的科学” 。

当时中国译为“形而上学” ,意思是“形学之上的科学” 。

这本“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因此后来就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表示孤立、静止、片面的哲学观点。

4、形而上学的典型例子:刻舟求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形而上学”一词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指哲学史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其二是我们所熟悉的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但在现行的人的主观意识流中,第一种观念已被遗忘,反之第二种认识占据了主流,成为了绝对。

还真有形而下。

《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我国早期的翻译者把西方的哲学书翻译过来的时候看老子正好有这句话符合要翻译的主题,以后就管那类哲学思想就叫形而上。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