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之《日历中的数学》

合集下载

“问题”引路“活动”搭台——活动课《月历中的数字规律》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问题”引路“活动”搭台——活动课《月历中的数字规律》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图1 4
图1 5
图1 6
图1 7
4 . 如图1 5 , 在R t AA B C 中, LC = 9 0  ̄ , AC = 2 , A B = 4 , 分
6 . 如图1 7 , 扇 形 的圆心 角为 9 0 o , . 且半径 为口 , 分别 以 O A、 O B 为直径 在扇形 内作半 圆 , P T l f l Q 分别 表示 两个阴影 部 分 的 面积 ,那 么P 和 Q的大 小 关 系是
1 9 2 6
2 0 2 7
2 1 2 8
2 2 2 9
2 3 3 0
2 4 3 1
2 5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 然后小组讨论 、 交流. 学生观察月历 , 经过小组讨论后 , 小组代表发 言. 学生3 : 横行 的数相差 1 .
学生4 : 竖列的数相差7 .
强 自己实践能力 的过程 . 从这 个意义上讲 , 数 学活动课 的
教学 目的在于培养 学生 的数 学兴趣 、 发 展他们 的实践能
力. 同其他类型形式 的教学课 相 比, 它具有更 加具体的实
践 目标 , 使学生能够 在游戏和玩乐 中得 到提升. 因此在数 学 活动课 中 ,教 师 向学生 提供 充分从 事 数学 活动 的机
师: 同学们 , 我 们一起来 做个 考考老 师的小 游戏吧. 请 你在 准备 好 的月历 上任意 圈 出横 行上 相邻 的三 个数
字, 只要 你把 它们 的和告 诉我 , 我 就能 马上知 道你 圈 出 的是哪三个数字? 生1 : 我圈出的三个 数的和是8 l _
师: 这 三个数是2 6 、 2 7 、 2 8 .
杨 程 锦
活动课《 月历 中的数字规律》 的教 学 实录及评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二章 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优质课教案_1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二章 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优质课教案_18

七年级数学课题:《探索日历中的数学知识》【教学背景】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有大胆、好奇、好胜的特点,学习本章知识前,有初步的用符号表示数的能力,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不深,还不会将学过的知识与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还不能从观察日历中发现数与数之间隐含的规律。

因此本节活动课对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规律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教材分析】《探索日历中的数学知识》选自义务教科书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是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最后的活动课内容。

本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课学习。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日历进行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考虑,用本章学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的加减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在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

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是对整式加减这一章知识的应用,又是为之后探索规律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对日历的研究,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培养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想等数学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学会用字母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教学方法】“游戏开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

【学法指导】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方式进行规律探究。

【教学重点】从实际情境中探索并发现规律、能够利用字母表示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首先请学生来考考老师。

4.2整式的加法与减法(4)数学活动课件(共24张PPT)

4.2整式的加法与减法(4)数学活动课件(共24张PPT)

探究活动2
自然数被3整除的规律
(7): − 能被下列哪些数整除?
A.2B.3 C.5 D.11E.99
解(7)∵=100a+10b+c, =100c+10b+a,
∴ − =100a+10b+c-(100c+10b+a)=99(a-c)
因3、11、99均是99的约数,故 − 可分别被3、
11、99整除.
∴正确的选项有BDE
探究活动2
自然数被3整除的规律
(8):若规定:对任意一个三位数进行M运算,得到整数
M()= + + ,如M()= + + = ,若一
个三位数满足M()=132,求这个三位数.
解(8):依据题意有M()= + + , 且() =132
25

5
12
19
26
a-8
a+13
a-5
a
a+1
a+7
a+8
a+16
探究活动2
自然数被3整除的规律
阅读材料: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初中阶段可以论
证结论的正确性,以三位数为例,设是一个三位数,若a+b+c可
以被3整除,则这个数可以被3整除,论证过程如下:
=100a+10b+c=(99a+9b)+(a+b+c),显然99a+9b能被3整
∵ + + 能被9整除
∴当a+b+c+d能被9整除时,能被9整除
探究活动2

《探索日历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探索日历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探索日历中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探索日历中的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章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3,隶属“综合与实践”领域。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整式的相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内容的编写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

本节活动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将本章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整式的加减实行化简,是整式与整式加减的应用。

一是探究月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二是由数字的排列规律引出运算规律,应用整式的加减实行化简,表示出一般规律,三是如何设字母能够简化表示方法和简化运算。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单元已经系统学过有理数的运算,而且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

但是,本节课的活动是在本章开课之前实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语言表述会受到限制,牵扯到整式加减运算也只能根据有理数这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拓展训练做基础。

三、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数学思考: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3.问题解决:尝试从不同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4.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习重点、难点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但是,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个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凝聚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与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到数学活动课的科学性、趣味性。

结合教材地位、作用,确定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准确表示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准确表示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二章 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优质课教案_1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二章 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优质课教案_12

《探索日历中的问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活动课探究规律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字母表示什么、代数式及其运算,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它是“字母表示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今后学习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基础。

也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了解现实世界的联系提供了帮助。

二、教育教学目标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以前对此类型的问题探究的较少,所以他们在感性的问题上好理解,易解决,但对于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问题接触的少,并且面还很单一,所以对抽象的问题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经历探索规律,运用数学语言表示规律,并验证规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问题中的规律探索,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用符号表示一般规律,用符号运算验证规律是教学重点。

考虑到学生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学生进入初中以来他们接触的数学知识开始由感性的方面向抽象的方面发展,也是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基础,所以在现象累计的情况下,训练学生探索规律并用符号表示一般规律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教法:根据大纲和教材说明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创建问题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探究结论和实践推行应用的宗旨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将利用探究法、观察法、猜想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案之探究日历中的数学规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案之探究日历中的数学规律

1.如图1 ,带阴影的方框中的九个数的和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呢?
图1
(学生观察、计算、讨论、交流并归纳,尝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结论)
结论:方框内数字的和为99,恰好是中间数字11的9倍。

因此,11恰好是方框中9个数的平均数。

2.将带阴影的方框移动后,(1)中的关系还成立吗?
图2
(学生观察、计算、讨论、交流并归纳,尝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结论)
结论:移动后,方框内数字的和为144,恰好是中间数字16的9倍。

因此,16恰好是方框中9个数的平均数。

3.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图3
(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用整式表示数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解:设中间的数为a,则方框中所有的数字如下:
其和为9a
用一个长方形框框住2020年8月的日历表中某三个日期,已知这三个日期之和为57,你能求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吗?
解:(1)设横排中间的数为x,则其他两数分别是x-1,x+1。

依题意得(x-1)+x+(x+1)=57, 解得x=19
因此这三天分别是18号、19号、20号;。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 月历中的数学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 月历中的数学

《月历中的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南昌二中昌北校区夏云翔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数学活动3—月历中的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并探索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考查的难点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整式及整式的加减等相关知识,为本节活动课奠定了基础。

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这节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空间,示范了一个探究规律的基本流程,为后续学习“数阵”、其他找规律的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好奇心强,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习惯,以及个人数学素养却各有不同。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等相关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符号表达能力,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字。

但对用字母表示数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还不是很理解,只是处于一个懵懂的模仿阶段。

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的认识不够,所积累的数学经验也不够丰富,等……,都是本节活动课需要提前考虑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目标:1、会用字母表示月历中的数字,并感受用字母表示数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2、学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月历中的数学发现与问题;3、通过用字母来验证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整式的加减法则;(2)数学思考目标:1、在自主发现探究月历中的规律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2、经历从月历中探究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3、通过对月历中的数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计算、分析、抽象、归纳的能力,体验规律的产生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问题解决目标:1、经历对月历中的数字观察、计算,发现月历中数字是含有规律的,并提出猜想;2、在对月历中规律进行验证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手段去处理问题;3、应用月历中数学规律进行游戏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4)情感态度目标:1、在自主探究月历中数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并适时地表扬和引导,让学生获得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2、经历用数学规律玩游戏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乐于学习;3、在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规律时,通过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第二章数学活动说课稿

第二章数学活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杨晓凤,来自杨峪河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数学活动》。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活动1,用火柴棍摆放图形,探究火柴棍根数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活动2,探究月历中数字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内容解析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将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整式的加减运算进行化简。

两个活动综合运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具体情况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活动1先从图形的特殊情况入手,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思维活动过程。

活动2应用整式的加减探究日历中数字之间的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重点: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数学活动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

②难点:利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准确表示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二、数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的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但是正确理解字母的真正含义,熟悉用符号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活动1中,在总结变化量与n 的对应关系时学生容易出错。

在活动2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探究月历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学生准备一盒火柴棍,一张月历。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1 是一个用火柴棍平成一排三角形的问题。

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已准备好的火柴棍动手摆放图形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会用不同的表达的形式呈现规律,会从数和形两方面进行探究。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日历中的规律”为例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日历中的规律”为例

2220213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日历中的规律”为例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510000)伍晓焰摘要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文章以“日历中的规律”为例,探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关键词活动课;日历;数学思维最近,笔者参加了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的“日历中的规律”的课例研讨活动,活动中两位授课教师教学风格迥异,设计思路也大相径庭,由此引发了笔者关于初中数学活动课的一些思考.1明晰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数学活动属于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人教版教材每一册书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数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相应内容的认识,使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确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根据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要求,数学活动课需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充分体现立德树人鲜明导向,强调研究的过程性和展示结果的立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体现活动的全面性;强调“综合”就是既要注重数学内部知识间的联系,也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教学中不能把“数学活动”等同于“解题活动”.2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在笔者听的两节课中,A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寻找月历中各种情形的规律,注重得到种种规律的结论;B教师关注寻找规律的过程,及时归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后也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关注的是活动过程还是结论?事实上,准确的教学定位离不开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整式的加减”章末的数学活动3.《课标》对整式的加减的要求是:(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利用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来探求月历中的简单数量关系,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学习的结果有三个:一是利用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来探求月历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二是模型思想,三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一个结果属于规则,学生已在本章学习过方法,这节课将在月历中处理问题.后两个结果是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思想方法是陌生的、抽象的,虽然在前面有理数、整式的加减等内容学习中有所接触,但远没达到理解和掌握.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长期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更多的例子、经历更多的时间、需要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本课用字母表示数探求月历中的规律,由于在日历中选取的方案不同可能导致规律不同,但在获得这些规律时用到了蕴含其中的共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学生能学习体会这些思想方法,那么既可以用它们解决更多的相关规律性的问题,又可以为后续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因此本节课获得结论固然重要,但学生在获得规律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创造、思考、交流,感悟体会模型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比规律本身更重要.基于以上的分析与认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表述为:1⃝能利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整式加减运算探求月历中某些数的规律,并能用这些方法设计和解决月历中其他数2021323的规律;2⃝经历探索月历中的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从特殊到一般、模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如何用代数式来表示、寻找月历中的数学规律.教学难点:如何选取适当位置的数来设取未知数,使得寻找规律更简便.3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A教师在上课起始设置了如下复习环节:填空:1⃝三个连续自然数中,若第一个数为n,则后两个数可表示为:、;2⃝三个连续偶数中,若中间数为2n,则前后两个数可表示为:、;3⃝初一(1)班男生为n人,女生是男生的2倍少8人,则女生的人数是人;4⃝三个连续奇数中,若最后一个数为2n−1,则前面两个数可表示为:、.A教师设置此环节的意图是:该班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学习“字母表示数”时对“小1怎么办、大1怎么办”的字母表示存在困难,用字母说明“月历中的规律问题”就更难了,大多数学生能想,但在“能说、能写”上显得力不从心.鉴于学生的知识起点,教师利用题组帮助学生复习基础,为寻求月历中的规律时运用字母表示数扫清障碍.B教师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寻找规律,但由于学生对于根据具体情境写代数式基础欠缺,即使能设计方案,也无法列式,导致后来学生无法深入开展探究活动.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原有知识不仅决定学习难易,而且常常决定学习的成败.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是原有知识,是很有道理的.建议在活动课的教学中,要注意摸清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等状况,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达成.4活动课的教学策略4.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中数学课堂有一种普遍现象,上数学课之前,学生齐声诵读数学定理、概念等.教师们认为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尽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熟背概念、法则.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要吸引学生的注意,不如思考创设怎样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心,要比枯燥地诵读好得多,学生也在兴趣盎然中爱上数学,数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只是为了记住知识的死记硬背,反而学生误以为数学背诵就可以了,数学课等于解题课,并不知道它的应用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丧失兴趣.活动课往往内容丰富有趣,学生参与机会多,是非常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能力的载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始的环节,可以根据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入,带领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日历中的数学”这节课中,B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作为引入:数学家的眼光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同样一片落叶,佛家看到轮回,作家看到伤感、浪漫,物理学家看到万有引力、空气阻力,数学家看到……我们今天用数学家的眼光看待月历中的数学问题.想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看问题吗?看看哪一位同学能成为这一节课最出色的数学家.在这节课快要结束时,B老师与开始环节呼应,数学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结束语:留心处处皆数学(利用PPT展示数码相机、数字电影、动画、火箭之速、粒子之微,卫星、自然界中的分形图),善用数学家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万物皆数”.在上课开始从数学家的眼光、不同角度看待落叶所得到的启发,吸引了所有学生,教师从人类史上经典知识的产生到数学家如何看待数学,既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又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是大家所熟知的例子,同时给学生以鼓励,以一个数学家的眼光审视生活中常见的月历,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找其中的规律,起点低,生活化,学生易接受.这种情境既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力,又直接指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月历中寻找规律.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多样,活动课更加有很多选择性,比如以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本节课有一位老师这样处理:展示一张月历,请同学们随意框住横排上的三个相邻的数,并算出三个数的和,只有你说出这个和,老师就可以说出这三个数是多少.学生与老师开始进行游戏,学生惊奇地发现无论怎么出题,老师都能快速准确给出答案?到底这背后有什么规律呢?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要学习寻找规律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对知识的兴趣而激发的内在2420213学习动机,将影响学生追求学习的质量,而不是表面成绩.出于外因所诱发的外部动机,学生可能追求表面的成绩而不求甚解.如果在情境的创设上多下一点功夫,那么学生就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真正想要学,当内驱力形成,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效率将得到提高.4.2教师指导,有效活动活动课一般有学生的活动环节,但在设置活动的时机和如何组织有效地开展活动值得认真研究,学生活动应在必要时开展,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何时设置活动比较好呢?笔者认为,如果问题呈现多样性,学生有足够的发散、探究空间,并且活动内容不会脱离学生能力要求,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这些情形下设置学生活动,效果较好.如何有效组织活动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但必须拿捏好指导的“度”.教师干预性太强,学生会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教师放任不管,学生可能在活动中浑水摸鱼,没有真正参与讨论,聊自己的东西;也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引,还没有形成研究的方法,不知从哪里下手;有的学生基础较弱,没有发言权,小组活动沦为强者的活动,弱势群体则边缘化.因此,教师在活动课的设计、组织学生活动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紧紧围绕主题、有序地开展活动.下面看看A、B两位教师在活动指导时的做法:A教师:观察下面的月历,请同学们想想它有什么规律?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并把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分享(小组讨论)思考:这种小组活动,讨论范围太大,指向性不明确,因为在提出这个活动之前,老师没有任何范例或提示,学生根本不知道朝哪个方向找规律,还有的学生即便找到规律,可能并不是老师所需要的.这种活动开展效率不高,目标不明确.B教师:问题1,月历中连续三个数有什么规律?问题2,从数学的角度,你能从月历中发现被“九宫格”框住的9个数,其中的数字规律或提出一个问题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你的发现吗?问题3、你能根据图中的“十”字形(或“H”字形)发现一个结论吗?能用字母表示并验证你的发现吗?问题4、你能够尝试设计一个图形框框,研究框住的数字有什么运算规律,并尝试证明吗?B教师以4个问题为线索展开活动,从四个问题串的设计看到,提问由浅入深,活动由指定性到开放性,首先有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从横、竖、斜三种方式找寻规律,目的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用字母表示数”寻找规律的这种方法,然后再出现问题2,问题2的表述清晰准确,清楚指明了活动的目标与方法,使得学生在教师有示范的前提下开展“九宫格”框住的9个数的规律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懂得寻找规律的方法,但缺乏用字母表示数字规律的经验,问题2重点解决如何设取未知数使得运算简便.问题3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学会更深入地提出问题(不仅仅是解答课本的习题),运用学过的整式的知识解决问题.问题4让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探究,分组开始尝试自己设计图形,并用所设计图形在月历上进行探究数字一般规律,尝试证明规律,这样的活动设置增强学生参与课堂能力,还回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并获得成功.这个活动由于铺垫充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课堂上学生视角不一的设计精彩纷呈.教师提问,学生设计图形,自行探索所得图形框住的数学规律,最后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结论.活动中,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释自行设计的任何一种图形,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更高层次图形中的更一般规律.由此可见,活动的设置需要适时,引导要恰当,才能达到好的效果.4.3归纳提炼,反思优化活动课不能仅是活动,除了表面上的热闹,还要带领学生思考活动背后的内涵,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后要进行阶段性小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对问题再进行反思,为后面教学内容打下思路基石.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规律,得到数学结论.在课结束之时也要进行归纳提炼,寻找月历中的规律收获到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用字母表示数,如: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中相邻两个数间的关系,可以小结如下的规律:(1)横行相邻数的大小关系:右加1(2)竖列相邻数的大小关系:下加7(3)上升对角线相邻数的大小关系:右上减6(4)下降对角线相邻数的大小关系:右下加8(下转封底)追”: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有没变化、对称轴有没有变化、顶点坐标有没有变化、增减性有没有变化、有没有过某个定点、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有没有变化等,从中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寻找不变量,把握图像的变化规律,并注意积累解题经验.实际上,对于含参的二次函数y=ax2+bx+c,如果a、b、c之比为定值时,与x轴的交于定点;如果a、b的比为定值时,对称轴或顶点横坐标一定不变;解析式如果能够因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乘积,就意味着对称轴以及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可研究,观察解析式,看有没有哪组值代入,刚好令相关参数全部消除,这就说明图像过某个定点.参考文献[1]张青云.从课本到胡不归—–2017年广州中考第24题思路突破与感悟[J].中学数学,2017(8):86-89.(上接第24页)整节课的小结:4.4关注过程,多元评价活动课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B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小组内发言人的调控,发言的独创性等都可以展开评价,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分数,给了学生更多样的表达想法的空间,也顾及到更个性化的学生需求.综上,初中数学活动课应该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起点的基础上明晰活动课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情境,合理设计学生活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与魅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3]伍晓焰,曾辛金.数学可以这样玩—–广州市初中“玩转数学”获奖作品集[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9.。

日历中的学问

日历中的学问

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和验证呢?
活动二:验证
(1) 水平三邻数: 3a (a-1)+a+(a+1)=___ (2)竖直三邻数: 3a (a-7)+a+(a+7)=____ (3)左上右下三邻数:
a-8
a-1
a
a+1
a-7 a a+7
3a (a-8)+a+(a+8)=____
(4)右上左下三邻数: 3a (a-6)+a+(a+6)=_____
四 教学媒体设计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六 课堂评价设计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日历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 的加减》数学活动的内容。 之前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 数,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日历 中的学问》作为本章的数学活动,既是对前几节所学知 识的回顾,更熟练地利用代数式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培养他们的建模思想。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 索日历中的数量关系,并验证其关系,从而学生可熟练 利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能用字母表示吗?
活动一:初步探究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日 一 二 三 四 1 2 星期 星期 五 六 3 4
5
12
6
13
7
14
8
15
9
16
10
17
11
18
19
26 (3)左下右上对角线上 三个相邻数 规律三:
20
27
21
28
22
29
23
30
24
31
25
左下差6
(4)左上右下对角线上 三个相邻数 规律四: a-8

日历中的规律

日历中的规律

姓名:唐艳伟学校:广西省都安县东庙中学
版本: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数学活动
课题:《日历中的规律》上课时间:2013年10月15日
《日历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了解日历中数学的奥秘。

了解日历中方框里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能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整式准确表示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整式的实际意义。

2、学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将日历中的问题“数学”化。

3、经历探索日历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规律的过程,经历用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来表述规律
的过程。

4、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
流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日历的研究,感受到日历中的数学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2、在解决一系列有趣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
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探索日历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用数学知识解释日历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七年级《月历中的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七年级《月历中的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月历中的数学》教案学习目标:(1)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规律,熟练运用整式的加减,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3)通过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习重点: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规律,熟练运用整式的加减,方程解决问题学习难点: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悬疑激趣:请一名同学在老师给出的万年历中任意选出某年某月的月历,用方框框住九个数,看老师能否很快算出九个数的和二、探究规律活动1 图1是某月的月历.(1)图(1)带阴影的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图(1) 图(2) 图(3)(2)如果将带阴影的方框移至图(2)的位置,(1)中的关系还成立吗?(3)不改变带阴影的方框的大小,将方框移动几个位置试一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组讨论: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学案的四个月历上进行探究,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交流) 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活动2(1)如图(4),如果带阴影的方框里的数是4个,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么?图4 图528293031212223242526271415161718192078910111213634521(2)如图(5),对于带阴影的框中的4个数,又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三、归纳小结:1.说说月历中的数有哪些规律?2.说说在探究月历中的规律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四、运用拓展1.如图(6)我班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本月的同一天,现用一长方形在日历上任意框出4个数,使得这4个数的和为100,他们的生日就是最小的那个数,则他们的生日是____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2728293031图(6)图(7)2.在一张普通的月历中,相邻三行里同一列的三个日期数之和为30,则这三个数分别为__________3.把2014个正整数1,2,3,4,…,2014按如图(7)方式排列成一个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月历中的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数学活动3—月历中的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并探索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考查的难点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整式及整式的加减等相关知识,为本节活动课奠定了基础。

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这节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空间,示范了一个探究规律的基本流程,为后续学习“数阵”、其他找规律的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好奇心强,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习惯,以及个人数学素养却各有不同。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等相关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符号表达能力,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字。

但对用字母表示数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还不是很理解,只是处于一个懵懂的模仿阶段。

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的认识不够,所积累的数学经验也不够丰富,等……,都是本节活动课需要提前考虑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目标:1、会用字母表示月历中的数字,并感受用字母表示数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2、学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月历中的数学发现与问题;3、通过用字母来验证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整式的加减法则;(2)数学思考目标:1、在自主发现探究月历中的规律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2、经历从月历中探究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3、通过对月历中的数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计算、分析、抽象、归纳的能力,体验规律的产生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问题解决目标:1、经历对月历中的数字观察、计算,发现月历中数字是含有规律的,并提出猜想;2、在对月历中规律进行验证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手段去处理问题;3、应用月历中数学规律进行游戏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4)情感态度目标:1、在自主探究月历中数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并适时地表扬和引导,让学生获得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2、经历用数学规律玩游戏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乐于学习;3、在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规律时,通过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

《整式的加减数学活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节数学活动作为七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最后一节,是学生在初步学习数学符号语言后的实际应用.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其次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对未知事物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要关注掌握数学知识之外,更应当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新知的过程,充分提供学生动手的机会.(2)学生通过整式的学习已经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代数式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会进行简单的代数式求值.(3)学生前面接触过简单规律的探索,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思考,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同时能够使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验证所探索的规律,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做”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学习价值.(2)难点: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的寻找,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及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过程的转化.5教学方法(1)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6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走近生活----- 从数学游戏开始、引入课题内容设计:提供能够吸引学生、且富有相应数学内涵的特殊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身边的数学中领会数学的魅力. 在玩游戏的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快速得出隐含的数学规律.过程设计:(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运算,字母代替数字的优越性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做三个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活动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演示多媒体)迈入探究园-----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内容设计 1 •用火柴棒摆三角形来建立模型探索规律.2.日历中的数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一:用火柴棒摆三角形来建立模型探索规律.1•用火柴按图1的方式搭三角形,搭一个三角形需要根火柴棒,搭2个三角形需根火柴棒,搭3个三角形需根火柴棒,搭4个三角形需根火柴棒,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如果要搭n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图1分析: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还可以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分析.解:根据题意,可列表如下:三角形个数123…n火柴棒的支数3 5 7…计算方法3 3 + 2X13 + 2X2…3 + 2(n-1)因此搭n个三角形时需要3 + 2 (n -1)根火柴棒•此题的规律是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棒数增加2 •注意:学生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有下面的思考方法:搭一个三角形有:2 + 1个火柴棒构成;搭两个三角形比搭一个三角形多了2根,有2X2 + 1个火柴棒构成;搭三个三角形比搭两个三角形也多了2根,有2X3 + 1个火柴棒构成;搭四个三角形比搭三个三角形也多了2根,有2X4+1个火柴棒构成;那么,按如上规律,则搭n个三角形有2Xn+1,即:2n +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有的搭建三角形,有的记录,最终引导他们概括规律,从而得出结果.注意: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三角形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根据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了解探索规律过程中变量和不变量的不同作用•可以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通过探索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初步建立这一类有规律递增问题的数学模型.2•类比,变式练习:用火柴棒按图2方式搭正方形,然后思考下列三个小题:图2如图: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火柴棒(1)按图(1)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4X2 - 1根搭3个正方形需要4X3 — 2 根火柴棒;搭4个正方形需要4X4-3根火柴棒;(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4X10 — 9 根火柴棒;(3)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拿到题目后,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答案,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能想到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第(3)小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总结他们的答案,主要是以下几种:方法1: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3x+1根;方法2:上面的一排和下面的一排各用了x根火柴棒,竖直方向用了x+1根火柴棒,公用了2x+(x+1)=3x+1 根火柴棒;方法3: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去多算的根数,共用了4x —(x—1)=3x+1根火柴棒;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先观察搭1个、2个、3个正方形各需火柴棒的根数,分析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找出规律.3•转换类型,灵活变通:如图3所示,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拼成大正方形,拼第1个大正方形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第2个大正方形需要9个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方法拼成的第n个大正方形(n-1)个大正方形多几个小正方形?图3分析:拼第1个大正方形需要4个正方形,则需要的小正方形个数为(1 + 1)2 ;拼第2个正方形需要9个小正方形,则需要的小正方形个数为(2 + 1)2 ;拼第3个正方形需要16个小正方形,则需要的小正方形个数为(3 + 1)2 ;……则拼第n — 1个正方形需要 2 个小正方形;拼第n个正方形需要(n+1)2 (n )个小正方形按照这样的方法拼成的第n个正方形比第(n—1)个正方形多了(n+1)2—n2=2n+1 个正方形.活动一分析评价:本章节活动课在掌握整式加减法则的基础之上增加此教学活动,意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简单推理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找规律的题目在各种试卷中出现,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这种题型一般是给出几个具体的、特殊的数、式或图形,要求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解题的思路是实施特殊向一般的简化;具体方法和步骤是:(1)通过对几个特例的分析,寻找规律并且归纳(2)猜想符合规律的一般性结论;(3)验证或证明结论是否正确.探究活动二:日历中的数学提供能够吸引学生、且富有相应数学内涵的特殊数字的日历,让学生在身边的数学中领会数学的魅力. 借助活动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下面是某月的日历:一二三四五六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一二三四五六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图4 图5一二三四五六七12345678910111213141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一二三四五六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图6 图7(1)日历图的灰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2)如果将带阴影的方框移至图5的位置,又如何?(3)不改变带阴影方框的大小,将方块移动几个位置试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那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4)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5)如图6,如果带阴影的方框里的是4个,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么结论(6)如图7,对带阴影的框中的4个数,又能给出什(7)对于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分析:对于问题(1)、(2)学生易得出结论.(1)中浅色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和为9 9,9 9 = 9 X 1 1.(2)中浅色方框中9个数字之和为144, 144=9X16.(3)教师可让学生再找几个方框试试, 看自己的规律是否还成立.教师引导学生,如果用a表示中间的数,那么其余的8个数应如何用a表示?学生经过观察,可得图8:这9个数字之^ H=a —8 + a7 + a — 6 + a — 1 + a + a+1 + a+ 图86 + a+ 7 + a + 8 =9a.(4)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 因为此浅色方框无论移至月历中的哪个位置,方框中的9个数字都可以用上述方法表示.(5)交叉两数的和相等.若设方框中第一行第一个数为a, 则第二个数为a+1,第二行第一个数为a+7,第—个数为a+8,而a+(a+8)=2a+8, (a+l) + (a+ 7)=2a + 8,所以a+(a+8) = (a+l) + (a+7) .(6)我们仍可以用字母a表示方框中的数.如a+(a+7)=2a+7, (a+6) +(a+l)=2a+7,因此有a+(a+7) = (a+l) + (a + 6) .教学时,也可以先开放,让学生发现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讨论浅色方框中数字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关系课本.也可以鼓励学生发展多种关系,用代数式表示自己的发现.例如方框中第一行两数之和比第二行两数之和小14; 第二列两数之和比第一行两数之和大2; 第一行的第二个数字与第二行的第一个数字的乘积比第一行第一个数与第二行第二个数字的乘积大6等.设计意图以一张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日历开始,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计算验证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其符号感;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发展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利用环境学习” 的设计思想.小结: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作业:日历中的数字还有何规律性,同学们猜想并验证。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一数学活动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活动1 用火柴棍摆放图形,探究火柴棍的根数与图形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活动2 探究月历中数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和变化规律.2.内容解析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将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整式的加减运算进行化简,是整式与整式加减的应用.两个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活动1中的核心问题是寻求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棍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的本质是变化与对应.由于观察图形时入视的角度不同,规律的显现方式不同,得到的表达形式不同,但经过整式的加减运算后得到的结论是唯一确定的.活动1先从图形的特殊情况入手,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地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借助于图形的变化规律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过程,体现借助于图形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活动2应用整式的加减探究月历中数之间的规律:(1)月历中数的排列规律;(2)由数的排列规律引出运算规律,应用整式的加减进行化简,表示出一般规律;(3)如何设字母可以简化表示方法和运算.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数学活动中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二、教材解析本套教科书专门设计了“数学活动”专栏,旨在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有趣的数学活动.其中活动1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入手“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引发学生的思索和探究.问题中并没有先问“图形中含有2,3,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而是直接问“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要解决一般性问题应先从特殊值入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之后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当图形中含有2012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棍?”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体会一般性规律的实际意义.活动2设计了一个问题串,6个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月历中数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应用本章所学的整式的加减探究方框里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较强的探索性.两个活动的侧重点不同,活动1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整式准确地表示数量关系;活动2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应用整式的加减探究月历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两个数学活动检验学生对于第二章内容的掌握情况.本节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为学生留出探索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使得数学结论的获得是通过学生思考、探究活动而得出的.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学生用整式表示出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整式表示出月历中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一般表达式并探寻规律;目标(2)是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学生需要体会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一般规律的方法,先把复杂图形分解,从其中的特殊图形入手,先就个体观察特征,再扩展到一般,最后由整体总结规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模式.在活动2中,分析月历中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时,经常先将月历分解,分别从横、纵、对角线等不同的方向入手观察特征,再推广到一般,用整式表示出数的一般规律;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最优方案.学生体会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寻求规律归纳总结.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这些数学活动,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达成目标(3)的标志: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自主探究两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章学生已经学习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但是正确理解字母的真正含义,熟悉用符号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发现火柴棍根数的变化情况,但要借助观察图形的变化寻找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n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是有一定困难,在总结变化量与n的对应关系时学生也容易出错.所以用整式准确地表示出这种对应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活动2中,探索月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比较容易,但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究月历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准确表示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学生准备一盒火柴棍、若干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一张月历.教师准备几何画板软件供学生使用,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1.数学活动1问题1 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图1(1)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2)当图形中含有2012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师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已准备好的火柴棍动手摆放图形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代表(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小组讨论的过程与结果.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会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规律,会从数和形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形”进行思考和推理,加强对图形变化的感受.在活动的过程中,整理数据,观察火柴棍的根数与n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突破难点.问题1的解决方法很多,下面列出几种常见方法仅供参考.①从第二个图形起,与前一图形比,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增加两根火柴棍,可得三角形个数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 3 3+2 3+2+2 3+2+2+2 … 表达式:3+2(n-1)=2n+1.②每个三角形由三根火柴棍组成,从第一个图形起,火柴棍根数等于所含三角形个数乘3,再减去重复的火柴棍根数,可得三角形个数1 2 3 4 … 火柴棍根数1×3 2×3-1 3×3-2 4×3-3 … 3×n-(n-1) 表达式:3n-(n-1)=2n+1.③从第一个图形起,以一根火柴棍为基础,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增加两根火柴棍,可得三角形个数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1+2 1+2+2 1+2+2+2 1+2+2+2+2 … 表达式:1+2n.④从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的对应关系观察可得三角形个数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3=1×2+1 5=2×2+1 7=3×2+19=4×2+1 … n×2+1 表达式:2n+1.⑤将组成图形的火柴棍分为“横”放和“斜”放两类统计计数,可得三角形个数1 2 3 4 … n 火柴棍根数1+2 2+3 3+4 4+5 … n+(n+1) 表达式:n+(n+1)=2n+1.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同类项.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难点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个题目.1.教师读题,指名回答.(1)5个人+8个人=;?(2)5只羊+8只羊=.?2.师:观察下列各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8x2y,-mn2,5a,-x2y,7mn2,,9a,-,0,0.4mn2,,2xy2.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教师巡视后把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影显示.要求学生观察归为一类的式子,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对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给予肯定.二、讲授新课1.同类项的定义: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8x2y与-x2y可以归为一类,2xy2与-可以归为一类,-mn2、7mn2与0.4mn2可以归为一类,5a与9a 可以归为一类,还有、0与也可以归为一类.8x2y与-x2y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2,y的指数都是1;同样地,2xy2与-也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1,y的指数都是2.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比如,前面提到的、0与也是同类项.通过特征的讲述,选择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作为研究对象,并称它们为同类项.(板书课题:同类项)(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同类项概念,可设问同类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归纳总结)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的同类项概念以及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三、例题讲解教师读题,指名回答.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3x与3mx是同类项.()(2)2ab与-5ab是同类项.()(3)3x2y与-yx2是同类项.()(4)5ab2与-2ab2c是同类项.()(5)23与32是同类项.()(这组判断题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第(3)题满足同类项的条件,只要运用乘法交换律即可;第(5)题两个都是常数项属于同类项.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单看指数不同,误认为不是同类项)例2游戏.规则: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可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从而揭示同类项的本质特征,透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1)3x-2y+1+3y-2x-5;(2)3x2y-2xy2+xy2-yx2.答案(1)3x与-2x是同类项,-2y与3y是同类项,1与-5是同类项.(2)3x2y与-yx2是同类项,-2xy2与xy2是同类项.例4k取何值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答案要使3xky与-x2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k=2.所以当k=2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例5若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指出下面式子中的同类项.(1)(s+t)-(s-t)-(s+t)+(s-t);(2)2(s-t)+3(s-t)2-5(s-t)-8(s-t)2+s-t.(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上面三个例题,例3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由教师标出不同的下划线,并运用投影仪给出书面解答,为合并同类项做准备.例4让学生明确同类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例5必须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变式训练,可进一步明晰“同类项”的意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四、课堂练习请写出2ab2c3的一个同类项.你能写出多少个?它本身是自己的同类项吗?(学生先在课本上解答,再回答,若有错误请其他同学及时纠正)答案改变2ab2c3的系数即可,与其本身也是同类项.五、课堂小结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在多项式中找出同类项,会写出一个单项式的同类项,会判断同类项.第2课时合并同类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法则的探究过程,渗透分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合并同类项.难点找出同类项并正确的合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为了搞好班会活动,李明和张强去购买一些水笔和软面抄作为奖品.他们首先购买了15本软面抄和20支水笔,经过预算,发现这么多奖品不够用,然后他们又去购买了6本软面抄和5支水笔.问:(1)他们两次共买了多少本软面抄和多少支水笔?(2)若设软面抄的单价为每本x元,水笔的单价为每支y元,则这次活动他们支出的总金额是多少元?学生完成,教师点评.二、讲授新课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学生讨论问题(2)可根据购买的时间次序列出代数式,也可根据购买物品的种类列出代数式,再运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将它们合并起来,化简整个多项式,所得结果都为(21x+25y)元.由此可得: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三、例题讲解例1找出多项式3x2y-4xy2-3+5x2y+2xy2+5中的同类项,并合并同类项.答案原式=3x2y+5x2y-4xy2+2xy2+5-3=(3+5)x2y+(-4+2)xy2+(5-3)=8x2y-2xy2+2.根据以上合并同类项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保持不变.例2下列各题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对不对?若不对,请改正.(1)2x2+3x2=5x4;(2)3x+2y=5xy;(3)7x2-3x2=4; (4)9a2b-9ba2=0.(通过这一组题的训练,进一步熟悉法则)例3求多项式3x2+4x-2x2-x+x2-3x-1的值,其中x=-3.答案3x2+4x-2x2-x+x2-3x-1=(3-2+1)x2+(4-1-3)x-1=2x2-1,当x=-3时,原式=2×(-3)2-1=17.试一试:把x=-3直接代入例4这个多项式,可以求出它的值吗?与上面的解法比较一下,哪个解法更简便?(通过比较两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求多项式的值时,常常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这样比较简便)课堂练习.课本P71练习第1~4题.答案略四、课堂小结1.要牢记法则,熟练正确的合并同类项,以防止2x2+3x2=5x4的错误.2.从实际问题中类比概括得出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合并同类项.第3课时去括号、添括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和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和添括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双方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和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难点当括号前是“-”号时的去括号和添括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还记得我们前面用火柴棒摆的正方形吗?记录正方形的个数与所用火柴棒的根数.1.若第一个正方形摆4根,以后每个摆3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4+3(n-1).?2.若每个正方形上方摆1根,下方摆1根,中间摆1根,还需加1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n+n+(n+1).?3.若每个正方形都摆4根,除第1个外,其余的都多1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4n-(n-1).?4.若先摆1根,再每个正方形摆3根,则n个正方形所用的火柴棒的根数为1+3n.?搭n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根数,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所用火柴棒的根数相等吗?生:相等.师:那么我们怎样说明它们相等呢?学生讨论、回答.师评:4+3(n-1)用乘法的分配律把3乘到括号里,再合并得3n+1;4n-(n-1)可看成4n与-(n-1)的和,而-(n-1)可看成n-1的相反数,即为1-n,所以4n-(n-1)等于4n+1-n=3n+1.活动一去括号师:在代数式里,如果遇到括号,那么该如何去括号呢?我们再看看以前做过的习题.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三一、教学内容解析:1.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1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GY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GY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经历探究月历中的数学奥秘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规律,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

2、问题解决: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情感与态度: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用正方形框出的数与数之间的规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规律,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分析: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完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2、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通过这节课体会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会建立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运用---联系拓展”的结构来进行,充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学情分析: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等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符号表达能力,本节是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

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学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再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

然后将问题拓展到数阵中的问题,用从日历中探索到的方法进一步探索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4 2 34 9 10 11 9 10 11
234 9 10 11
16 17 18 16 17 18 16 17 18
还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规律,如: 1、 上图中的如 红线 所示的三数之和相等
(a-8) +a +(a+8)=(a-7) +a +(a+7)=(a-6) +a +(a+6) =(a-1) +a +(a+1)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1001 … …………… …
愉快的40分钟即将结束,你能 把把你的收获和感受同小伙伴们 分享一下吗?
1、(1)在 H 形区域中,7个数的和与正中心数有什么关 系?试用代数式说明这个关系? (2)在w形区域中,七个数的和等于中心数又有什么 关系?如何用代数式来说明这个关系?
2、紫色 线所示的三组数之和相差 21 [(a+6)+(a+7)+(a+8)]-[(a-1)+a+(a+1)]=21 [(a-1)+a+(a+1)] - [(a-8)+(a-7)+(a-6)]=21
3、黑色 线所示的三组数之和相差 3 [(a-6) +(a+1)+(a+8)]-[(a-7)+ a + (a+7)]=3 [(a-7)+ a + (a+7)]-[(a-8)+ (a-1)+(a+6)]=3
日一二三四五六 123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日一二三四五六 123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16
日历中相邻的两个日期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横排相邻: a, a+1 3.右对角相邻: a, a +8
2.竖列相邻:a, a +7 4.左对角相邻: a, a +6
日历中的3个,4个, 5个……紧邻数字有
哪些规律呢?
(1)用 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分别框出日历中三个相邻数字,它
(2)用 有什么规律?
一百只蛤蟆_1_0_0_张嘴,_2_0_0_只眼睛_4_0_0_条腿。
归纳


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











证 成立










不成立
索探新重 头回
日历自述:同学们,对于我的面孔,你们应该 不陌生吧 ,你知道我的来历吗?
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 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2月只有28天,闰年的时候29天。 规定: 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 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单月为小月。
1
2
3
4
5
1.如图,是某年10月份的日历表,如图那样,用一个
圈竖着圈住3个数,当你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
数时,发现这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D )
(A)72 (B)60 (C)27 (D)40
2、如图,在排成每行七天的日历表中取下一个 3×3的方块(包含9个数字)。若所有日期之和为
189 ,则n的值为( C )
5.用一个正方形框出9个数,要使这个正方 形框出的9个数之和分别等于(1)2015(2)2016, 这是否可能?若可能,求出框中最大数和最 小数。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1 2345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 …
2、仿照日历的排列规律,自己列表写出一些数,然后给 同桌设置三个有关数字规律的题目,解答并检查。
同学们,再见!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a -8 a-7 a -6
a -1 a a +1
a -6 a +7 a +8
因为对于任何这种9个数的方框,其中的9个 数都可以如上图表示,它们的和为: (a-8)+(a-7)+(a-6)+(a-1)+a+(a+1)+(a+6)+(a+7)+(a+8) =a-8+a-7+a-6+a-1+a+a+1+a+6+a+7+a+8 = 9a
分别框出日历中四个相邻数字,它们之间
(3)用 间有什么规律?
分别框出日历中五个相邻数字,它们之
日一二三四 五六
123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可( 用12以3代)))是数如在你2式果上4还吗表用面能?示这发。张现月这历样中的,框方这住框99中个个9数数个,最数那中之么间间这的的九一其个个他数数关之可系和以吗与是?该8试吗? 方框正中心的数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
——日历中的数学
说一说
一只蛤蟆 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 两只蛤蟆 2 张嘴,4 只眼睛 8 条腿; 三只蛤蟆 3 张嘴,6 只眼睛12 条腿;

十只蛤蟆1_0_ 张嘴,2_0_ 只眼睛_4_0 条腿;

n只蛤蟆__n___张嘴,_2__n__只眼睛_4__n_条腿;
A. 15B.11ຫໍສະໝຸດ C. 21D.24
n
3、在某月的日历中任意框出如图的4 个数,请你用等式表示a,b,c ,d之间
的关系 a+d=b+c
日一二三四 五六
ab cd
4、在排成每行七天的日历表中,如果某 月的10日是星期五,那么这个月里下面哪个
日期是星期五六 ( AC )
A、4日 B、15日 C、24日 D、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