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_周宁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总第191期)No.11,2010Serial No.191
收稿日期:2010-3-5;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0-4-18
*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澳基础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08B01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周宁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
自1986年正式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以来,[1]澳大利亚在教师教育方面取得了极
大成就。当前,该国已经建成了完整、健全、高效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师教
育体系,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起步晚、
发展快、质量高、有特色的典型。一、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
(一)萌芽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世纪末,澳大利亚大陆为英国人发现,并成为英属殖民地。这种身份决定了这个时期澳大利亚的教育基本上是英式的教育,师范教育也不例外。澳大利亚教师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公立初级师范学校—福特街初级师范学校(The Fort Street Model School )成立于澳大利亚移民人口迅速增长的19世纪
中期,由此揭开了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序幕。在这一时期,
创立于英国的“小先生制”(Pupil-teacher system)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857~1867年,受英国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影响,澳大利亚掀起了自由、民主、平等、世俗的教育运动。继此之后,又掀起了强迫义务教育运动的高潮。此时,一些殖民区就在原有师范学校的
基础上创建了师范学院(Teacher ’s College)或培训学院(Teacher Training College ),[2]实际相当于中等师
范学校水平。1881年,维多利亚女王又发布《大学法令》,规定大学对师范学院的帮助。[3]久而久之,大
学的部分基础学科就演变成为师范生正规教学大纲的一部分。
(二)曲折发展阶段(1901~1945年)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原来的殖民区改为州。联邦政府取消了州与州之间的关税,加强了各州之间的联系,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大选中获胜的工党也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工人子女也要接受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口号,1912年又提高了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地刺激了师范教育的发展。同时,联邦政府将教育主管权下放到各州,各州大学通过设立独立[摘要]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经过萌芽发展、曲折发展、复苏变革和稳步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
完整健全的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体系,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起步晚、
发展快、质量高、有特色的典型。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呈现出从“州权分立”到“联邦集权、州权下放、学院自治”的特点;在学位授予制度上呈现出学位逐渐统一和专业划分更细的特点;在培养模式上呈现出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思路的特点;在实习制度上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关键词]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周宁之**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长沙410001)51
的教育院系,颁发教育学位等方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然而,这段时期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1929~1931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澳大利亚师范教育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在此期间由于教育财政困难,教学设备缺乏,有的州被迫关闭一些师范学院,或不同程度地缩减了师范学院的招生人数,致使不少地方不得不重新启用“小先生制”,或任用未受过师资训练的已婚妇女担任教员。
(三)复苏变革阶段(1946~1985年)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澳大利亚进入战后恢复期。20世纪50、60年代,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移民补贴法又吸引了大批移民。这为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到1962年,澳大利亚的公立师范学院上升到28所;[4]发展至1980年,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已达68所。[5]旧有独立的师范学院全部销声匿迹,高等教育学院代替师范学院承担了培养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
然而,人口增长必然导致教育压力的相应增加。同时,企业待遇优于教师,也造成许多教师竞相离职,各州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缓解教师匮乏的压力,如增加教师工资,奖励优秀教师,提高师范生津贴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教师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数量不仅显著增加,师范教育体系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包括证书制度、课程设置、实习制度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1975年联邦政府还建立了教师中心(teachers centre),以推进教师教育资源建设。
(四)稳步发展阶段(1986年至今)
1986年,澳大利亚法案(Australia Act)正式宣布澳大利亚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澳大利亚教育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教育投资稳步上升,接受教师教育的人数稳步增长,很多州立小学教师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迫切希望建立更完善更统一的教育机制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联邦政府连续发表了三个国家宣言,即1989年的《霍巴特宣言》,[6]1999年的《阿德莱德宣言》[7]和2008年的《墨尔本宣言》,[8]都对当时的全国教育提出了统一的指示性发展方向,并对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提出了要求,指明了发展路径。
2001年7月,在各州、地区教育部长级会议上,联邦政府建立了“教师质量和教育领导工作小组”,致力于有关教师职前准备、持续专业发展和教师标准等问题的解决,并于2003年5月发布了《有关教师标准、质量和专业化的教育职业国家声明》,[9]提出了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2003年7月,正式颁布了《教师职业标准的国家框架》,[10]以此进一步落实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要求。
二、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特征
(一)在管理体制上呈现出从“州权分立”到“联邦集权、州权下放、学院自治”的特点
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初,宪法授权教育事务主要由6个州政府通过各自的教育部,负责设置教育政策并投入实施。联邦政府对教育没有责任。
二战结束后,联邦政府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于是一改教育权下放到各州的做法,开始联邦集权,主要措施有:第一,联邦政府逐渐承担起全部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1957年,大学的全部经费来源中,联邦经费只占其中的1/4。[11]60年代,联邦政府不仅提高了投资比例,而且开始考虑对高等教育学院的经费帮助。70年代初,联邦政府迅速增加教育投资。1971~1972年度联邦教育总开支为3.46亿澳元。1974~1975年达到15.4亿澳元,两年就增加了4倍。[12]到1974年,联邦政府已经开始完全承担大学及高等教育学院的全部经费,同时还承担了各州教师学院的所有财政经费,并对经认可的私立教师学院提供高等教育计划财政支持。第二,在联邦教育部领导下设立了一系列教育研究和咨询机构。例如,澳大利亚教育理事会、教育局长大会、大学委员会、高等教育委员会、技术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