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 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合集下载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方面有了很多变化。

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

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

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

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

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浅析GB4943.1—201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及实例应用

浅析GB4943.1—201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及实例应用

浅析GB4943.1—201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及实例应用作者:吴伟峰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对于通过电网供电的电子产品,要保证其安全性,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便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对于不同产品,各个标准均制定了符合本产品的考核方法及要求。

本文以标准GB4943.1-2011为依据,并通过实例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该标准中的考核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GB4943.1-2011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与其他电子产品的标准中所规定的定义几乎相近。

爬电距离是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和金属防护界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它考核的是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主要是保证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

电气间隙是两个导电零部件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它考核的跨接在绝缘上的瞬态过电压或重复的峰值,主要是保证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绝缘击穿。

2影响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因素2.1电气间隙电气间隙在GB4943.1-2011中主要由绝缘类型、绝缘材料污染等级、海拔高度,电场条件,机械影响有关。

海拔高度:因为大气压力不同,电气间隙在不同的海拔所能承受的电压冲击不同,产品在≤2000m的海拔高度的倍增系数为1.0,2001~3000之间倍增系数为1.14,3001~4000之间倍增系数为1.29,4001~5000之间倍增系数为1.48。

电场条件:导电部件的布置直接影响电场强度的均匀性,均匀性不同的电场对电气间隙的要求不同,非均匀电场比均匀电场的电气间隙要求大。

2.2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GB4943.1-2011中主要由绝缘类型,绝缘材料的污染等级和有效工作电压有关。

绝缘类型主要分为基本绝缘,功能绝缘,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

绝缘材料的污染等级,即CTI值,分为材料组别I,CTI≥600;材料组别Ⅱ,600>CTI≥400;材料组别Ⅲa,400>CTI≥175;材料组别Ⅲb,175>CTI≥100;具体测试依据GB/T 4207中的测试方法。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2006-11-18TRACY19840608在网上有很多关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理论内容。

但是对于这两个概念,有时候不免混淆。

能否以贴图来说明这两个的概念。

还有一个问题: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的概念。

这是相对于变压器来讲的,还是继电器。

它们如何规定。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正确理解:在各电器产品的国家强制标准里均涉及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两个术语,从概念上讲,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分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它存在于两个平行的绝缘材料的连接处,它有可能存在于固体或者气体绝缘之间。

而电气间隙则是“两导电部件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易触及表面的空间最短距离”。

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大地之间,当他们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因此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气应该维持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的材料,因此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的绝缘材料来决定。

因为一般来说空气的额定电气强度是最弱的,所以两个导体间的爬电距离应该按照空间来决定。

电气安全标准IEC60601-1的内容安全距离及其相关安全要求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请问各位:灯具标准里面,灯具里面的极与极之间的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量什么部件之间的?,是接线端子极间,还是灯座两触点之间.?,还是其他的什么地方
此外通常爬电距离有好几段,除了用到游标卡尺,还需要用什么呢,还是用游标卡尺一段一段的量,再将其全部加起来
在灯具里的爬电距离有二方面:一是空间距离即在二极或二极与金属(不包含孤立的用作固定的金属)之间无阻隔,二是表面距离即在二极或二极与金属之间有阻隔从阻隔表面量起的距离。

在不同的灯具里,爬电距离是不同的,如UL的153灯具和1598灯具就有所不同,UL灯具与欧规灯具又有所不同。

灯具标准里有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2大类要求
爬电距离:是指沿表面经过的最短的直线距离
电气间隙:是指空间中,无阻隔情况下的最短直线距离(点与点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两极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至少要满足基本绝缘要求,两极是指电源进线的两极,一般不是指灯座,开关等标准元器件上的两极,因为这些元器件的安全要求分别由其所属的标准规定,这里要求一般针对灯具中电源线和内部导线以焊接的方式连接的情况,比如软管灯串中,电源线与内部导线是以焊接连接的,再比如某些灯具内部有电子线路,电源线焊接在PBC 上等这样的情况。

在测试时,一般是从严要求,挑最短距离测量,电气间隙是空间距离,不叠加。

爬电距离则是有叠加的情况,比如从带电部件到可触及表面的爬电距离,因为经过的面不会在同一平面,那每段都需要量,而后相加得出。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概念的理解
1、电气间隙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考核电器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 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
与金属外壳之间 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 在电场的作用下 空气介质将被
击穿 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 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
距离 这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 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
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3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4的材料 因此两个
导电部件
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材料来决定。

空气是一种普通、可靠、便宜的
电气绝缘介质 通常情况下 对1mm的空气间隙 低于1200v 有效值的电压能够维持其
绝缘性能 当电压升到2900v有效值以上时 空气不再是绝缘材料了。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
的是 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 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
缘材料的不断老化 绝缘性能的下降。

因此也可以说 空气中的隔离空间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7防止8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 显然电压越低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隙数值可以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电器的长期使用 还会使电气绝缘属性的减小 如灰尘、其
它导电微粒会积累污染绝缘材料表面 引起漏电起痕甚至电气导通 大气中的
固体颗粒 尘
埃和水能够桥接小的电气间隙。

因此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值还与电器的工作环境 污染
等级有关。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来源:赛宝信息中心作者:佚名时间:2007-09-03 09:45:57 字体:[大中小] 收藏我要投稿GB4943-2001(IEC60950:1999)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相对于其他标准较有特色。

下面是对GB4943-2001第2.10条的一些理解。

1.从保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尺寸的目的来理解明确保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尺寸的目的是理解和实施执行以及对其进行检测的基础。

根据标准表述“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

爬电距离的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

”,可以看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的不同。

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而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

就如何确定电气间隙的要求,标准第43页的注4表述为,“在表2H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污染等级来选择合适的列,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来选择适当的行,注意最小电气间隙值”,令人费解。

该段的英文原文为“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lumn in table 2H for the nominal AC MAINS SUP PLY voltage and Pollution Degree. Select the row appropriate to a WORKING VOLTAGE equal to the AC MAINS SUPPLY voltage. Note the minimum CLE ARANCE requirement.”可见,应将“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来选择适当的行”翻译为“再按等于电源电压的工作电压来选择适当的行”,理解起来也就非常轻松了。

另外,表2K中第1行第4列中“额定电源电压>300V~≤600V(瞬态额定值4000V)”应为“额定电源电压>300V~≤600V(瞬态额定值2500V)”2001版IEC60950已经将表2H和表2K中第1行内容的作了改变,由原来的“额定电压xxxV(瞬态电压值xxxxV)”变更为“瞬态电压值xxxxV(额定电压xxxV)”,这一变化表面上看只是顺序的简单重排,但新版本显然更强调和体现了“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这一原则要求,版本的变更无疑更加有助我们理解标准的深刻含义。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安全的重要概念,电气间隙是指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最小空隙,而爬电距离则是指电流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的最大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安全操作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防止电流穿过人体或其他物体,从而避免发生电击或其他安全事故。

因此,在安装电气产品时,应首先考虑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以确保安全。

例如,电气间隙在插座安装时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防止电流穿过固定的插座件,导致电击。

因此,在插座安装时,应确保电气间隙足够大,以避免发生电击事故。

同样,在电气设备安装时,应考虑爬电距离,以防止电流穿过其他物体,从而避免电击或火灾事故的发生。

安装时还应考虑电缆的数量、路径和外观,以确保安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保护电气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安装电气设备时,应特别注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并确保它们符合规定的要求。

另外,应定期检查电气设备,以确保电气安全。

浅析GB 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浅析GB 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1、电气间隙就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 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必须维持一个不会产生空气介质被 击穿的安全距离。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和导电零部件与 设备界面之间,当其中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 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会永久失效或者 暂时失效。
2、在确定两种不同额定电气强度材料之间的最短 距离时,由于空气的额定电气强度通常是最弱的,因此两 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由空气的绝缘性能来决定的。
实际表现
防止短路,达到试验中电气强度的要 1 功能性要求
求,偶然性的浪涌,瞬时过电压;
导电性微粒或灰尘,潮湿和冷凝水的 2 工作环境要求
堆积,海拔高度的变化;
3 电路工作要求 开关负载,内部提升电压;
绝缘属性的 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绝缘漏电起痕的

要求
特性。
表 4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解释
图 4 爬电距离要求的查询步骤
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 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详细要求见 2.10.3。”电气间隙的 要求涉及 GB4943-2001 标准表 2H、2J 和 2K 三个表。 表 2H 和 2J 适用于一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表 2K 适 用于二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
GB4943-2001 标准第 2.10.3.2 条注 4:“确定电气 间隙使用表 2H 和表 2J:在表 2J 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 污染等级来选择合适的列,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电 压来选择适当的行。注意最小电气间隙值。
3.3 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换方法
GB4943-2001 标准第 2.10.3 条相关的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 换方法见 GB4943-2001 标准附录 G,现将有关方法用方框图型式 标示出来。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和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代方法。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关键参数之一,用于评估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气间隙指的是电气部件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而爬电距离是指在电介质表面上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着表面发生潮湿、腐蚀、粉尘等环境引起的电气击穿的最小安全距离。

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测试。

要确保测试环境符合相关标准,例如室温、湿度等因素要符合规定要求。

要准备好测试设备,如测量仪器、传感器等。

在进行观察时,可以使用显微镜等放大工具对电子产品进行详细的检查。

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包括导线、电阻、电容等。

通过测量这些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电气间隙的大小。

2. 观察电子产品的电介质表面是否有潮湿、腐蚀、粉尘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电气击穿,需要保持足够的爬电距离来避免电气事故发生。

3. 通过电气击穿测试来确定爬电距离。

在测试过程中,通常在电介质表面施加一定的电压,观察是否发生击穿现象,得到最小爬电距离。

除了观察和测试,还需要参考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估。

国家标准GB4706.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则》、IEC标准以及行业协会等都提供了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具体要求和测试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电子产品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品性质进行评估和判断。

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子产品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和测试,可以评估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正常使用中不会发生电气事故。

参考相关标准和规范能够提供更科学、准确的评估方法,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指导。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

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定义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爬距】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飞距】.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在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小)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大)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原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2.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重要性
3.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4.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对电气安全的保障作用
5.总结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提纲】详述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规定
在我国,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主要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等标准中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它是防止电气设备发生短路、击穿等故障的重要参数。

电气间隙则是指设备中带电部件与地(或设备外壳)之间的距离,它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防止电弧闪络和击穿的关键指标。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法、折算法和查表法。

直接法是根据设备的实际尺寸和电气参数进行计算;折算法则是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折算;查表法则是根据标准图表进行查询。

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则主要依据设备的工作电压、频率、湿度等因素进行。

此外,我国标准还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检验和验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
行操作,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总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是保障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依据。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讲解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讲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注意:可动零部件应使其处在最不利的位置; 爬电距离不能小于电气隙
举例:
高压柜在高海拔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怎么决定? 依据什么标准? 平常的高压柜是以海拔不超过1000m设计的,高海拔 的电气间隙按海拔每增加1000m(在1000m的基础上),间隙 加大10%(例如10KV开关柜海拔为3000的电气间隙应该大 于或等于125+125*20%为150mm) 爬电距离可按照II级污秽条件来设计其外绝缘爬电距离,即 瓷质18mm/KV,有机绝缘为20mm/KV(个别污秽较重地区可 按25mm/KV来考虑)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测量手段的选择
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路径后,就可用游标卡尺、千分尺 、 直尺等量具进行度量,按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隙的最小距离 (注意工作电压的大小)来判断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 否合格。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测量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时的注意事项
浅谈爬电距离 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定义:
爬电距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必须经 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可以看做是一个带 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包括带电零件之间以及带电零件与接 地零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带电零件与易碰零件之间的最小空气 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 相互替代。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1、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2、确定材料组别; 3、确定污染等级; 4、确定绝缘类型(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功能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由于煤矿井下空气潮湿、粉尘较多、环境温度较高,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

为了避免电气设备由于绝缘强度降低而产生短路电弧、火花放电等现象,对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做出了具体规定。

自由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裸露导体之间和它们对地之间才不会发生击穿放电,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电气间隙:是指两裸露导体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不同电位的两个导体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对于隔爆型和增安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备注:表中a、b、c、d是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对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二的规定。

表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
○2按IEC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对泄痕指数测定的推荐方法》测定。

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

额定电压越高要求的爬电距离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通常是用耐泄痕指数来表示。

耐泄痕指数是指固体绝缘材料能够承受50滴或100滴以上的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的最高电压。

绝缘材料根据相对泄痕指数分为a、b、c、d共四个级,a级最高,d级最低。

常用绝缘材料耐泄痕指数分级见表三。

表三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10k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0k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0k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10kV电气设备中的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这两个东西啊,就像是守护10kV电气系统安全的两大卫士,虽然听起来有点专业,但我一说你肯定能明白。

先来说说电气间隙吧。

电气间隙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这个距离是在空气中测量的哦。

你想啊,10kV的电压可是不低呢,要是两个导电部件离得太近,那高压电可就容易在它们之间“抄近道”,这就是我们说的电弧放电现象。

就好比两座山峰之间,如果距离太近,闪电就可能直接从这座山跳到那座山上去,那可就危险了。

所以呢,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规定了10kV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

这个间隙得足够大,大到能让高压电规规矩矩地在自己的线路里走,不去乱串门。

一般来说,10kV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在125毫米左右。

这就像是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挖了一条足够宽的“护城河”,让电压老老实实的。

再来说说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就和电气间隙有点不同了。

它指的是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着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

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呢?你看啊,在电气设备运行的时候,绝缘表面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沾上灰尘啊、水汽啊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就像一个个小捣蛋鬼,会破坏绝缘性能。

当有电压存在的时候,电流就可能会沿着这些被污染的绝缘表面“偷偷摸摸”地爬过去,这就是爬电现象。

那爬电距离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而设置的。

对于10kV电气设备来说,爬电距离通常会比电气间隙要长一些,大概在250毫米左右。

这就好比在绝缘表面给电流设了一条长长的“迷宫通道”,即使有那些小捣蛋鬼捣乱,电流也很难顺着绝缘表面爬过去。

这两个距离的规定可不是随便定的哦。

它们是根据大量的实验、经验以及对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制定出来的。

如果电气间隙或者爬电距离不满足要求,那可就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比如说,可能会导致电弧放电,这不仅会损坏电气设备,还可能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而且爬电现象如果严重的话,也会慢慢破坏绝缘材料,使电气设备的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

低压柜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浅析

低压柜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浅析

低压柜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浅析低压柜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浅析1定义(GB 7251.1-2013)1.1电气间隙(3.6.1)2个导电部分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

1.2爬电距离(3.6.2)2个导电部分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值(GB 7251.1-2013)2.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通则(GB 7251.1-2013·8.3.1)1)作为成套设备组成部分的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2)应采用最高电压额定数据来确定各电路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依据额定冲击耐受电压,爬电距离依据额定绝缘电压)3)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适用于相对相,相对中性线,除了导体直接接地,还适用于相对地,和中性线对地;4)对于裸带电导体和端子,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至少应符合与其直接连接的设备的有关规定;5)短路电流小于和等于宣称的成套设备额定数据时,母线和/或连接线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永远不应减小至成套设备的规定值以下。

2.2电气间隙值(GB 7251.1-2013·表1)电气间隙应足以达到能承受宣称的电路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U imp)。

电气间隙应为表1的规定值。

(GB 7251.1-2013·8.3.2)表1 空气中的最小电气间隙额定冲击耐受电压U imp(kV)最小的电气间隙(mm)≤2.5 1.54 36 5.58 812 14根据非均匀电场环境和污染等级Ⅲ决定2.3爬电距离值1)依据所选择的成套设备电路的额定绝缘电压(U i)去确定爬电距离。

对于任一列出的电路,其额定绝缘电压不应小于额定工作电压(U e)。

(GB 7251.1-2013·8.3.3)2)任何情况下,爬电距离都不应小于相应的电气间隙。

(GB 7251.1-2013·8.3.3)3)爬电距离值不小于16mm为宜。

详见GB 7251.1-2013·表2。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属于电工电气产品安全距离的两种形式,在灯具、信息技术设备、音视频设备以及家电类产品的安规检验中均不可或缺。

而实际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文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定义及测量谈谈几点理解。

定义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人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一般而言,如果不是污染等级为1,爬电距离通常要大于电气间隙。

测量步骤步骤一)电气间隙的测量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二)爬电距离确定步骤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确定材料组别;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要求值: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

在日常测量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同的人往往结论有差异,首先要注意是否引入了过多的人为误差。

针对具体产品选用恰当的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GB4943-2001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文|广州威凯检测技术研究所电子试验室陈永强[摘要]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入手,阐述了GB4943-2001标准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考核目的,及污染等级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并归纳了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用方框图的形式总结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的查询步骤,最后简单介绍了工作电压的测试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污染等级、工作电压GB4943-2001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和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IEC60950-1:2005Shortestpathbetweentwoconductiveparts,orbetweenaconductivepartandtheBoundingSurfaceofthee-quipment,measuredalongthesurfaceoftheinsulation.Shortestdistancebetweentwoconductiveparts,orbetweenaconductivepartandtheBoundingSurfaceoftheequipment,mea-suredthroughair.GB8898-2001在两个导电零部件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

IEC60065:2001+A1:2005Shortestdistancealongthesurfaceofaninsulatingmate-rialbetweentwoconductivepartsShortestdistanceinairbetweentwoconductivepartsGB4706.1-2005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

GB9706.1-1995沿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路径。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

GB4793.1-2007两个导电零部件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两个导电零部件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

器件槽L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器件槽L图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图示表1各大安全标准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GB4943-2001标准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相关内容是依据IEC60664-1《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则、要求和试验》制定的。

从各大安全标准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电气间隙就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必须维持一个不会产生空气介质被击穿的安全距离。

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和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当其中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会永久失效或者暂时失效。

2、在确定两种不同额定电气强度材料之间的最短距离时,由于空气的额定电气强度通常是最弱的,因此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由空气的绝缘性能来决定的。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考核目的2.1电气间隙一定程度的电气间隙是为了防范跨接在绝缘的上瞬态过电压或重复峰值电压。

GB4943-2001标准第2.10.1条规定“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详细要求见2.10.3。

”电气间隙的要求涉及GB4943-2001标准表2H、2J和2K三个表。

表2H和2J适用于一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表2K适用于二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

GB4943-2001标准第2.10.3.2条注4:“确定电气间隙使用表2H和表2J:在表2J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污染等级来选择合适的列,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电压来选择适当的行。

注意最小电气间隙值。

在表2J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污染等级来选择适当的列,在这列中按实际工作电压峰值来选定相适应的行,读出右手边两列中的一列所需要的附加电气间隙值,并把它加到从表2H中得到的最小电气间隙上就得到了所需的最小电气间隙总和。

”注4凸显了“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这一原则。

电子产品由于电路中采用滤波器等元器件,使得该部位的实际瞬态电压值有所下降时,有关电气间隙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测得的瞬态电压值来确定。

GB4943-2001标准第2.10.3.4条有关“瞬态电压电平的测量”的要求,正是对“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这一规定的灵活运用。

而电气间隙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的不同要求也是由于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所承受的瞬态过电压不同所造成的。

2.2爬电距离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

GB4943-2001标准第2.10.1条:“爬电距离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详细要求见2.10.4。

”爬电距离的要求只涉及表2L,因为爬电距离是根据工作电压、污染等级和材料组别决定的,通常和一二次电路的瞬态过电压无关。

2.3污染等级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灰尘、水份和过小的距离间隙,在潮态环境下非导电性污染转化为导电性污染,会引起印刷线路板的漏电起痕甚至电气导通。

当电子产品绝缘表面的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电气绝缘间隙属性降低,导电部件之间的漏电流加大,形成闪络,造成绝缘材料的损伤,最终形成带电通道。

考虑导电部件距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污染等级。

污染等级是依据产品的工作环境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查找表2的适用范围来确定相关产品和部位的污染等级。

表2污染等级的确定2.4材料组别对爬电距离的影响“材料组别”只对电子产品的爬电距离产生影响。

对爬电距离进行测量时,必须注意到绝缘材料的漏电起痕指数(CTI)。

材料组别的确定是通过进行材料的CTI测试完成的。

表4列举了材料组别和CTI的对应关系。

当获得了被测材料的CTI测试值后,对照表3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材料的材料组别。

1被密封或能隔绝灰尘和潮气的元器件和组件,能通过第2.10.7条试验封装的和密封的零部件2GB4943标准适用范围内所包括的所有设备3设备的局部环境受导电污染的地方,或受干的非导电物污染的地方,这种干的污染物在达到所预料的凝露情况下可能会导电。

标准市场标准法规三、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查询步骤3.1电气间隙指标的查询步骤图3电气间隙要求的查询步骤图4爬电距离要求的查询步骤Ⅰ600≤CTIⅢb100≤CTI<175Ⅱ400≤CTI<600Ⅲa175≤CTI<400表3材料组别和CTI的关系2.5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导体导体功能性要求工作环境要求电话开关要求绝缘属性要求图2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12功能性要求防止短路,达到试验中电气强度的要求,偶然性的浪涌,瞬时过电压;工作环境要求导电性微粒或灰尘,潮湿和冷凝水的堆积,海拔高度的变化;3电路工作要求开关负载,内部提升电压;4绝缘属性的要求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绝缘漏电起痕的特性。

表4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解释决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功能性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电路工作因素、绝缘属性因素这四大方面的决定因素,表3是上述4大决定因素的实际表现。

3.2爬电距离指标的查询步骤3.3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换方法GB4943-2001标准第2.10.3条相关的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换方法见GB4943-2001标准附录G,现将有关方法用方框图型式标示出来。

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和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代方法。

四、工作电压的测量工作电压定义:当设备在正常使用的条件下工作时,所考虑的绝缘或元器件上所承受到的或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

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工作电压测量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试项目的基础,其工作电压值的大小只是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指标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数,并不涉及合格与否的判定。

标准市场标准法规4.1工作电压的测量1)供电电源:被测样品的供电采用隔离电源,示波器等测试设备的供电采用稳压电源。

采用样品与测试设备分开供电的方法,对测试人员起到更好的安全保护作用。

2)参考平衡点的选择:将I类试验样品的中线与地相连,II类试验样品的可触及金属件或变压器次级与中线连接。

3)样品情况:被测样品的网电源输入电压设定在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的上限,负载保持在额定或最大负载情况下,被测样品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运行。

4)测量点的选择:·初次级之间起隔离作用的元器件(如电源变压器,开关电源变压器,光电耦合器,Y电容器等);·初级与地距离较小的地方测量。

4.2示波器的使用工作电压的测量中最主要的测试设备就是示波器。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下述两点:1)首选100:1衰减的测试探头,防止被测部位的工作电压过高,损坏示波器。

2)在显示屏上调出完整的正弦波形而不能是局部波形,在完整的波形上进行有效值、峰值、频率等波形参数的测量,否则将影响示波器的电压读数。

4.3工作电压测试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初级与地之间工作电压测试过程中,若被测初级部位是直接与网电源的相线或中线相连,该点的工作电压值就是被测样品的网电源输入电压。

而其它初级点与地之间的工作电压值仍以实际测量值为准。

2)工作电压完整波形的频率应是与被测样品网电源的频率或是叠加在网电源频率上的高频信号;3)测量多管脚元器件(变压器或光电耦合器等)的工作电压时,要将所有的管脚进行排列组合测量以确定最大值;4)示波器的测量探头外层是接地的,测量时为了保证测量人员的安全,建议用探头外层测量电源的次级,探头中心测量电源的初级;5)由于测量工作电压时,被测样品必须恢复所有的接地连接;6)当工作电压的测量值小于网电源的输入电压时,工作电压要网电源的输入电压的参数确定。

参考文献:[1]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2]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3]沈宇雯正确理解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J].安全和电磁兼容,2006.3[4]刘群兴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理解[J].安全和电磁兼容,2004.4[5]司徒军Gb4706.1-200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合格判定[J].电子质量,2006.10图5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换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