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进展论文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2d433d6de80d4d8d05a4f5d.png)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目前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病,则机体代谢变得毫无规律,极大地影响了人体正常机能。
基于此本文凭借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析,最终总结出了下述结论:其发病机制主要受制于若干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糖代谢紊乱、肾脏血流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异常,遗传因素以及氧化应激等。
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根治方法。
Abstract:Diabetic nephropathy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once the onset of disease,the body metabolism becomes irregular,greatly affecting the normal function of the human body.Based on this,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and finally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he pathogenesis is mainly affected by several factors,such as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s,renal blood flow changes,abnormal cytokine expression,genetic factors and oxidative stress.In-depth study of its pathogenesis is helpful to determine the best radical treatment.Key words:Diabetic nephropathy;Pathogenesis;Cytokine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目前糖尿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同时也是造成终末期慢性肾病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因素,几乎将近45%的终末期肾病均是由此原因引起,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极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4ac94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a.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成糖尿病肾病,而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上升。
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及早期防治机制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在研究这一领域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涉及高血糖、糖尿病肾病的遗传易感性、代谢因子、炎症和纤维化等因素。
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细胞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蛋白尿的产生等。
糖尿病肾病的遗传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肾脏并发症。
代谢因子、慢性低级别炎症和纤维化等因素也会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关于其早期防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针对高血糖对肾脏的损伤,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首要措施。
早期干预、规范化治疗、控制饮食和药物治疗都可以有效地延缓肾脏病症状的进展。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被应用到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中。
肾脏保护素和抗纤维化药物等可以通过减少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和改善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一些新的靶向治疗方案也在研究中,如氢气治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等,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除了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的研究,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管功能等指标。
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清肌酐水平、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
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生物标志物(如尿中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标志物等)也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蛋白质摄入控制,例如ACEI/ARB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逆转肾脏损伤。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9d544e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a.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Summary: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往往无法逆转,将在短时间内导致终末期肾脏衰竭,是第一位慢性肾脏病死亡原,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因此,糖尿病肾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综述,为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Keys: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往往无法逆转,在短时间内导致终末期肾脏衰竭,嚴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因此,糖尿病肾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对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传统观点认为糖代谢亲乱和其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也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是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一大研究突破,更为临床糖尿病早期防止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综述,为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1.1 遗传因素糖尿病肾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有研究结果显示,有糖尿病肾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肾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3倍。
与此同时,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有研究发现ACE,AGT,PPARG等基因是与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遗传学机制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1],可以为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方向,但是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性遗传性疾病,而且还未发现在发病中起到相对突出作用的基因,因此,这些候选基因与糖尿病肾病发病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1.2 糖代谢紊乱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糖代谢亲乱引起的高糖状态及其造成的肾脏血流力学异常是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其主要机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肾脏局部过度激活。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2c97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8.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是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防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对肾脏的损害引起的,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高血糖、氧化应激、趋化因子、基质增生等。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增加,从而损害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造成蛋白尿等症状。
高血糖还会诱导体内趋化因子的产生,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加速肾脏病变的进程。
研究还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还涉及到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导致肾小管和间质的纤维化,加重肾脏功能的损害。
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研究进展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早期防治研究。
早期干预高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
研究人员发现,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逆转早期的肾脏病变。
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因素,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多种新的干预手段,例如抗氧化剂和抗炎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水平,从而减轻肾脏的损害。
一些研究还发现,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增生也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干预手段,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糖尿病肾病防治的前景和挑战尽管研究人员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是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对其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针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机制与治疗研究
![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机制与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084b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c.png)
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机制与治疗研究糖尿病肾病,也称为糖尿病肾病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
本文将对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详细探讨,并介绍目前的治疗研究。
一、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机制1. 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损伤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小球损伤,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细胞增生等改变。
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受损,从而引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2.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葡萄糖排出过多。
同时,尿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也会引起渗透性利尿,进一步加重肾小管的负担。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3. 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的参与在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机制中,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血糖状态下,肾脏中的细胞因子产生增加,炎症反应被激活,进而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的损伤。
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的变化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4. 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高血糖状态下,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导致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
氧化应激损伤会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加重糖尿病肾病的程度。
二、糖尿病患者肾病的治疗研究1. 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肾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控制血糖水平开始。
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等,这些药物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 蛋白质饮食的调整糖尿病患者肾病的治疗中,蛋白质饮食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延缓疾病的进展。
而在晚期糖尿病肾病中,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可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减少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3. 药物治疗的进展目前关于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还在不断进展中。
一些新型药物如骨形态发育不良细胞素(FGF-23)抗体和二磷酸鸟苷酸化酶抑制剂(ENPP1i)等被发现可以减轻肾脏损伤,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de9a5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4.png)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情况、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多元化,涉及遗传、代谢、免疫、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遗传因素:多项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研究和基因关联分析揭示了一些与糖尿病肾病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基因、糖代谢相关基因等。
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主要驱动力。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引发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积聚,也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免疫炎症反应: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症反应也起着重要作用。
肾小球和肾间质中的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等,都是糖尿病肾病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表现。
氧化应激:糖尿病状态下,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导致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ROS可直接损伤肾脏细胞,引发细胞凋亡和坏死,进而促进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机制,以便为糖尿病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9bc88a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5.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约4000万人患有糖尿病肾病,其中中国患者数占到全球的40%以上。
糖尿病肾病最初出现时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进展到晚期时才会产生尿蛋白等症状。
因此,早期防治对于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学特征是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和肾小管细胞损伤。
虽然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有很多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理包括以下方面:1. 高血糖作用。
高血糖时,其氧化应激和糖基化终产物等都可诱导肾脏损伤。
2. 高血压作用。
高血压时,肾小球滤过膜的血流增加和内在肾小球袢压力升高,导致肾脏毛细血管壁的损伤和增生。
3. 蛋白尿作用。
蛋白尿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吞噬且表达成分改变,发炎反应加强,从而导致肾小管炎症累及肾小球。
4. 纤维化作用。
当发生肾小球的血管损害,肾脏血流减少时,引起细胞外基质堆积和细胞外基质增生,导致肾小球硬化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可逆转的损伤。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防止肾功能丧失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若干研究进展:1. 早期诊断。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是预防肾功能丧失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尿肌酐比值、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等方法进行筛查,对尿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2. 药物治疗。
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ARBs(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
糖尿病肾病治疗期间使用这些药物可减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3. 控制血糖。
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肾脏损伤。
通过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等手段,使血糖控制达到正常水平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措施。
4. 膳食治疗。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注意膳食中糖分和蛋白质的摄入量。
建议减轻饮食中高蛋白、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的摄入。
5. 医生定期检查和管理。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2bf452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a.png)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1. 本文概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DN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
本文旨在综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其病理生理学过程,包括高血糖诱导的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等多个方面。
本文还将讨论近年来关于遗传因素、microRNA调控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在DN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策略的优化以及新疗法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一种由糖尿病引发的慢性肾脏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
DN通常被定义为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的肾脏损害,这种损害与高血糖有关,并可能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糖尿病肾病的分类通常基于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疾病进程。
在临床表现上,糖尿病肾病可以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和临床糖尿病肾病。
早期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增高和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而临床糖尿病肾病则表现为持续性的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
在病理改变上,糖尿病肾病可以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肾病和增生性糖尿病肾病。
非增生性糖尿病肾病主要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系膜基质的增多,而增生性糖尿病肾病则表现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明显增生,甚至可能出现肾小球硬化。
根据疾病进程,糖尿病肾病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正常白蛋白尿期、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以及临床蛋白尿期。
这些阶段反映了糖尿病肾病从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ffdaa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d.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研究表明,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早期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干预这些主要因素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原因之一。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滤过膜,造成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过多的葡萄糖摄入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和蛋白质的沉积,进一步损害肾小管结构和功能。
高血糖还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肾组织纤维化等途径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发展。
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高血压会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高血压也会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导致尿液中的蛋白质排泄增加。
严格控制血压是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高胰岛素血症也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胰岛素血症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和蛋白质的沉积,损害肾小管结构和功能。
胰岛素还可以直接促进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加尿液中的蛋白质排泄。
控制胰岛素分泌水平对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针对这些主要发病因素,早期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减轻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近年来,胰岛素治疗和胰岛素模拟剂等新型药物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的风险。
第二,血压控制也是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关键。
降低血压水平可以减轻肾小球内压力,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和ARB等,它们具有保护肾脏功能和减少尿液中蛋白质排泄的作用。
干预胰岛素水平也是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降低胰岛素水平可以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质和蛋白质沉积。
近年来,针对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相关的异常生理状态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早期防治研究还包括抗氧化剂、抗炎剂和抗纤维化剂的应用等。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探讨及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探讨及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ac1fccf6bd97f192379e998.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探讨及治疗进展糖尿病肾病本身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细胞因子、炎性反应、氧化应激、高血糖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深入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
标签: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治疗;疗效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引发的严重的、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
现阶段,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疗效,通常只能够延缓疾病的发展,所以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特异性治疗方案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1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分析1.1高血压高血压是显著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会导致血压进一步攀升,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的情况。
毛志敏等在研究中提出,糖尿病肾病在早期主要体现为尿中排出微量的白蛋白,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最终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而高血压会导致症状进一步加剧,对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1]。
连续排出尿蛋白以后,大部分患者的血压会进一步升高,但严重高血压的情况相对较少。
原有高血压的患者会进一步加剧肾脏损伤,皮子凤等提出进行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糖尿病肾病早期主要体现为肾体积变大、白蛋白排泄率增加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治疗,能够避免(或者延缓)患者向大量蛋白尿症状发展[2]。
1.2生化代谢紊乱①高血糖影响,慢性高血糖症状是引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因素。
主要依据在于以下几点:因为微血管病变症状引发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主要是由高血糖的具体时间与程度所决定;动物实验性糖尿病会引发在某些层面与人类糖尿病较为相似的肾脏损害与视网膜损害;将非糖尿病供体肾脏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可能会引发微血管病变的症状,然而其能够利用同时进行胰脏移植来控制血糖;无高血糖症状患者不会存在糖尿病性损害。
所以,存在实质性材料支持慢性葡萄糖血症是引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起始因素,然而通常认为其是间接性的[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cb2000b9f3f90f77c61ba5.png)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进展糖尿病肾病(DN)也称肾小球硬化症,晚期发展为肾功能衰竭,继而进行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就DN的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机作一综述。
标签: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医病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DM)患者逐年增加。
作为DM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N已成为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的首要原因,极大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DN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课题。
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1.1 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1]导致了高灌注、高滤过、高代谢状态,高滤过使基底膜增厚、小球局灶硬化,引起内皮细胞的损害,使蛋白滤过增加;高灌注激活了蛋白激酶C和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促进蛋白尿生成。
1.2 糖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持续高血糖状态使葡萄糖毒性产物形成,激活了多元醇通路和己糖通路,加速细胞凋亡,促使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
高血糖还可造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蓄积[2],激活PKC。
氧化应激可使足细胞损伤,电荷屏障减弱,滤过功能下降,蛋白漏出增多。
1.3 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指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反应性、敏感性降低,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高血脂除引起动脉硬化外,还能直接损害肾脏功能。
1.4 代谢性炎症和细胞因子DN是一种慢性低度、由代谢引发的炎性反应,这种炎症发生的信号通路类似传统炎性反应机制[3]。
细胞因子是一组多功能的肽类物质,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也是DN重要的致病介质。
1.5 遗传因素DN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和家族聚集性,常为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易感位点在染色体3q(1型DM)、染色体20及12(2型DM)[4]。
另外,醛糖还原酶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及白细胞介素6基因的多态性也与DN紧密相关。
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中无DN的病名。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dc8e5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3.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包括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糖尿病肾病发病的第一步是高血糖对肾小球的损伤。
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内的细胞功能和结构异常,使肾小球腔内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渗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肾小球内的细胞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增加,导致细胞内的毒性代谢产物积累,引起细胞凋亡。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高血糖造成一系列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介质的激活,导致肾小球内的炎症反应增加,进一步加剧肾脏的损伤。
炎症反应还可以刺激细胞凋亡和纤维化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恶化肾脏功能。
早期防治是糖尿病肾病管理的关键步骤。
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和尿蛋白定量。
早期干预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等措施。
在研究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发现,降糖药物和降压药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有一定的效果。
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等降糖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和改善肾功能。
降压药物中的RAAS抑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也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和改善肾功能。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中得到了应用。
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可以改善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减轻肾小球损伤和炎症反应。
再如,一些天然药物和中草药的提取物也显示出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
早期防治是糖尿病肾病管理的关键步骤,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近年来,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药物治疗和新技术的应用。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揭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早期防治策略。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62222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3.png)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和高血压等因素导致的肾脏损伤。
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分子机制。
本文将就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做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高血糖对肾功能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高血糖对机体内多种分子机制的影响所导致的。
高血糖会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肾脏功能。
它可以诱导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和自由基的生产,这些因素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的厚度增加和肾小球滤过速率的下降。
此外,高血糖还可以刺激肾小球细胞的生长和基质分泌,这些细胞激素可引起肾小球硬化和纤维化。
二、血压水平对肾脏的影响高血压可导致肾系减少和肾脏功能下降,还会增加心脏和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可导致肾脏小球高动态压力,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积累在肾小管中的细胞和基质的量。
长期高血压还会引起肾小动脉壁结构的改变,导致肾脏较小的动脉管腔变窄或闭塞,最终导致肾脏组织缺氧或缺血。
三、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细胞凋亡是正常细胞分化和生长所必需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但当过度发生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糖尿病肾病中,细胞凋亡的发生是一个关键的过程。
高血糖和高血压等因素会刺激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的凋亡。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凋亡,其结果是导致基底膜增厚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多。
这些现象最终权衡反映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糖尿病肾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支持机构,它通过调节血容量和维持血压稳定来维护机体的内环境。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一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的状态,从而导致钠和水的潴留以及高血压等现象。
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受体,这一系统在糖尿病肾病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肾脏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肾脏是一个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其血管的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肾脏的功能状态。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ac2b2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a.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
早期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以及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高血糖有关。
高血糖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高血糖还通过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过程。
糖基化终产物和非酶糖化终产物的堆积,也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动脉硬化等结构改变。
早期防治研究的核心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
研究表明,达到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对于保护肾脏功能也非常重要。
降低血压可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和尿蛋白的泌尿,降低血脂水平可以减少肾脏的脂质沉积和纤维化。
除了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外,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也受到了关注。
抗炎治疗是一种颇具潜力的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策略。
研究发现,炎症在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可以减轻肾脏损伤。
在这方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被广泛研究。
抗氧化和抗凋亡治疗也是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方向。
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过程可以减轻肾脏损伤。
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及凋亡抑制剂如半胱氨酸等,已被证实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层面,早期防治研究的核心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
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等新的研究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da232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8.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功能异常,使血液中的蛋白质过量滤入尿液中。
这些滤过的蛋白质会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引起细胞损伤和纤维化。
高血糖还会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肾脏组织的氧化损伤,进一步加速肾功能的恶化。
高血压也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高血压会造成肾脏的血管病变,增加肾小球滤过压,进一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
高血压还会加重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促进蛋白尿的发生和进展。
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病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炎症反应可以通过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和促纤维化因子,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和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最终导致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控制血糖和血压是糖尿病肾病防治的基本策略。
针对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的药物也逐渐被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也被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肾脏损伤。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肾脏细胞,并修复受损的肾脏组织。
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和预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肾脏组织的损伤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肾功能的恶化。
早期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针对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的治疗也逐渐得到应用。
目前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仍面临很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c780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a.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糖尿病会引发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和通路相互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学者们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研究了许多对症治疗的方法,但目前还没有针对DN的特效治疗药物。
本文首先分析了DN的发病机制,其次探讨了DN的治疗,以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治疗引言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为临床常见代谢性病变,是因胰岛素缺陷所致,而机体多器官于高血糖慢性进展过程遭受持续干扰,随血糖升高,组织细胞耐受高血糖达阈值后,由于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凝血机制等导致神经损伤、微血管病变,随病情进展,各器官受损程度加剧,最终导致产生多个并发症。
对于以上状况,多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干预,而药物疗效至关重要。
对DM并发症治疗已成为研究重点方向之一。
1DN的发病机制1.1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ARN可能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确切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徐航等报道,该病的直接发病机制可能为华法林等抗凝过度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造成肾小球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红细胞管型阻塞肾小管,致ARN。
Bhm等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下降,且治疗30个月时GFR下降程度较治疗18个月时更加明显,剂量为150mg组降低程度高于110mg组,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低程度更加明显。
1.2代谢机制糖脂代谢异常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大血管并发症。
一方面,持续高糖会使机体生成大量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从而诱导肾小球内皮功能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另一方面,持续高血脂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凝血,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肾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低密度脂蛋白与肾小球内膜下基质结合发生脂质沉积,若聚集在肾小球表面,则加速肾小球硬化,若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则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最终导致肾损伤。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4d4f3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8.png)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肾脏功能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
该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因素,如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病理生理机制角度,对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机制进行简要阐述。
一、高血糖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
在高血糖的状态下,肾小球内出现了显著的滤过扩张,从而导致了滤过膜的损伤和细胞的凋亡。
随着时间推移,肾小球内的细胞失去了其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降低了肾小球的滤过能力和调节能力。
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作用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肾小球内滤过膜的损伤和肾小管壁的变化。
当炎症细胞感染肾小球时,肾小球内滤过膜的变性和细胞凋亡将会发生。
此外,炎症细胞的存在还能够诱导其他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死亡。
三、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也是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肾小球的滤过结构由滤过膜、血管和肾小球中的细胞组成,如果肾小球中的任意结构受到破坏,滤过能力都会减少。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受到损害后会进行重建,这个过程中滤过膜的胶原含量增加,使得肾小球硬化。
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则是因为组织的细胞增生和基质合成增加所导致的。
总的来说,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认为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作用以及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三方面因素所导致。
了解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79222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c.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作用在肾脏细胞上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病理生理反应而导
致的肾脏损伤的综合症。
其病程长、进展难以逆转,因此早期防治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高血糖、高血压、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等因素均可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
程中产生重要作用。
其中,高血糖是最主要的成因。
在高血糖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吸收率下降,导致肾小球滤液的蛋白、葡萄糖等物质的滞留,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和
细胞凋亡。
此外,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也与异常的代谢产物有关,如高分子代谢产物、糖
化终产物、脂质代谢产物等,它们在高血糖的作用下积聚并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引起炎症
反应和细胞损伤。
同时,由于肾脏受到损伤,自身修复机制也会被抑制,从而加剧了肾脏
损伤的程度。
早期预防和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来控制糖尿病肾病。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采用药物治疗和营养干预等多种手段。
同时,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正在
研究中,如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等,这些方法在未来可能成为糖尿病肾病治
疗的重要手段。
总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涉及到多个生理、代谢方面的因素,因此早
期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一旦病情恶化,治疗难度就会增加,甚至无法治愈。
因此,严格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因素,同时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
病肾病的发生率和病情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637991580eb6294dd886ce9.png)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为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历上表现为肾小球基底增厚,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及蛋白尿,也称为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
目前对于DN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可能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DN的治疗比一般肾衰更为复杂,部分患者在血糖得到控制后仍发生DN,全面深入了解DN机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防治。
本文就近年来DN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1.1 代谢异常在DN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超过糖原合成及葡萄糖氧化能力,多元醇通路激活,葡萄糖转化为果糖和山梨醇,而山梨醇的扩散及转化发生障碍而大量堆积,造成细胞肿胀和破坏而变性。
另外高血糖可使醛糖还原酶(AR)活性增高,细胞外胶原成分的非酶促糖化作用增强,胶原增加,细胞肌醇的降低使肌醇二磷酸转化为三磷酸肌醇不足,NA+-K+-ATP酶的活性下降,进一步加重细胞代谢及功能损伤。
高糖时蛋白质、核糖等大分子物质发生非酶性糖基化,形成不可逆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而AGEs的积聚可促进肾小球系膜增殖及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AGEs与AGE受体结合后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激活核转录因子KB(NF-KB),大量炎性介质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生长因子(GF)、黏附分子(AM)等,促进生长病变的加重[1]。
研究发现AGEs还能刺激脂质过氧化形成过多的脂质过氧化物,使生物膜的之类不可逆损伤及前列腺素生成减少,PGI2和TXA2平衡受破坏,TXA2作用增强,导致血管收缩及微血栓的形成。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蛋白激酶C(PKC)可通过多种途径造成DN的损害,如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Ang-Ⅱ或其他激素细胞信号传递、增高肾小球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增加肾小球内Ⅳ型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进展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原因。
而在我国,dn导致esrd发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1]。
因此,明确dn的发病机制,防止dn的发生以及延缓dn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下列因素参与了dn的发生与发展。
遗传因素
dn为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醛糖还原酶(ar)基因与dn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另外,葡萄糖转运体—1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及载脂蛋白e基因的多态性亦与dn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
因此,遗传因素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与发展。
糖代谢紊乱因素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持续高血糖状态使ages
产生增多,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并可促进反应性氧簇(ros)产生增多,后者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加速dn进展[3]。
多元醇通路活跃: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代谢途径的限速酶,与dn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高血糖可激活ar,后者可使葡萄糖转换为山梨醇和果糖增加,二者积聚可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增加,细胞肿胀和受损,直接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4]。
蛋白激酶c(pkc)激活:高血糖使二酯酰甘油生成增加,激活
pkc诱导ros合成增加,从而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可直接刺激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ecm)增多,并通过上调tgf—β1的表达,进而促进ecm 合成增加,还可上调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加速肾小球损伤[5]。
研究发现,抑制pkc的活性可以延缓或阻止dn的发生、发展[6]。
氧化应激:高血糖诱导ros产生过多,造成肾组织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从而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h)氧化生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具有细胞毒性,可加速泡沫细胞的形成并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ox—ldl还具有抗原性,可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7]。
dn患者肾间质中ox—ldl受体(lox21)表达与肾间质损伤程度和蛋白尿水平明显相关,提示肾间质lox21表达可能参与dn的进展[8]。
血液动力学改变
高血糖状态时,血浆渗透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近年研究结果显示[9],dn早期高滤过状态可导致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起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入球小动脉扩张、出球小动脉相对收缩,从而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高灌注和囊内压升高、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导致肾小球局灶性硬化的产生。
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正常的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加,从而促进dn的发生、发展。
炎性反应
目前,dn也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10]。
研究发现,dn患者
体内急性时相蛋白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tr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等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这些炎性蛋白水平随着蛋白尿的增加而增加[11]。
足细胞的参与
足细胞形态结构及相关分子量表达的改变,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促使蛋白尿形成和(或)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目前认为,代谢因素和血液动力学因素是dn足细胞损伤的始动因素,高血糖、ages、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都可以引起足细胞内信号转导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细胞内炎性反应因子(mcp—1、tnf—α)及ages的产生增加,造成足细胞结构及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形成蛋白尿[12]。
蛋白尿的出现又进一步加重足细胞损伤,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microrna
microrna能识别体内特定mrna,并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
zhang等研究发现[13],在dn大鼠中microrna—21的过量表达可以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减少24小时尿蛋白,延缓dn 的发展。
缓激肽
最近研究发现,缓激肽参与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arb)对肾脏的调节作用,肾组织中缓激肽—2受体的激活可以保护肾脏,延缓dn发展。
敲除缓激肽—2受体基因的糖尿病大鼠在6个月后可出现严重的肾小球硬化[14],但是其作用
的具体信号转导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综上所述,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仍缺乏系统性,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探讨dn的发病机制,从而更好、更有效地控制dn的发病及进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志宏.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2):184.
2余敏.糖尿病肾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11):19.
3舒毅,钟历勇.氧化应激与糖尿病[j].东南大学学报,2005,24(1):64.
4蒋伟,刘丽秋.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10):107.
5geraides p.activ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 isofoms and its impact on diabeticom plication[j].circ res,2010,30(4):1319.
6ochi s,harigai m,mizoguchi f,et al.leflunom ide—related 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 in two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utopsy findings with a mosaic patem of acute and organizing difuse alveolar damage[j].mod
rheumatol,2006,16(5):316.
7lee hs,song cy.oxidized iow—density liporote i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omerule
sclerosis[j].am j nephrol,2009,29:62.
8yam amoto n,toyoda m,abc m,et al.lectin—like oxidized ldl receptor21(lox21)expression in the tubulointerstitial area like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diabetic nephropathy[j].intern med,2009,4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