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
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
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佛教与__、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那么你知道佛教的起源是什么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佛教起源的故事吧!佛教的起源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王子所创。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
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
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
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
为了达到解脱人生之苦的目的,悉达多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
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
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7天只进一餐。
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
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
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
这一年他35岁。
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9年说法。
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
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佛教意为佛陀的教法。
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良好的影响。
最初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但当初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由释迦牟尼创立,迅速传播到亚洲各地,并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及其在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 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他是一位王子,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
- 在他二十九岁时,他离开了王宫,开始了他的苦行修行生涯,他希翼找到解决人类苦难的方法。
- 在苦行修行的过程中,他达到了觉醒的境界,并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1.2 佛教的核心教义-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解释了人类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消除苦难。
- 八正道是指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1.3 佛教的传播- 佛教最初传播到印度的其他地区,然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僧侣和商人的交流,以及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传播,如佛教建造、雕塑和绘画。
二、佛教在印度的发展2.1 佛教的兴旺时期- 佛教在印度的兴旺时期是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当时佛教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 许多王朝和统治者都支持佛教,建立了许多佛教寺庙和大型佛塔。
2.2 佛教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始于公元5世纪,当时印度的宗教氛围发生了变化,印度教重新崛起。
- 佛教遭受了来自印度教的压力和迫害,许多佛教寺庙被摧毁,僧侣被迫离开。
2.3 佛教在印度的现状- 尽管佛教在印度已经衰落,但仍然有一些佛教寺庙和修道院在那里存在。
- 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虽然不如以前,但仍然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佛教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发展3.1 佛教在中国- 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得到了汉朝皇帝的支持和推广。
- 佛教在中国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等。
佛教起源
佛教文化
佛教(Buddhism):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东汉时传入我国。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
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
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
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十五年。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创立。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尼泊尔边境的一个王族家庭中。
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痛苦和死亡的观察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意义和解脱的思考。
在他的求索过程中,他离开了家庭和财富,成为了一个苦行僧。
最终,他在菩提树下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发展佛教最初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佛陀的教诲被他的弟子们传播开来。
这些教诲被整理成为《三藏经》(Tripitaka),成为佛教的重要经典。
佛教的传播开始于印度,之后逐渐扩展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斯里兰卡、中国、日本和泰国等。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解释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和解脱的路径。
八正道则是指导信徒实践解脱的道路,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佛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教派。
在印度,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萨道,小乘佛教则注重个人的解脱和成佛。
在中国,佛教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和天台宗等。
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修行方法和教义。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在印度,佛教曾经是主要的宗教之一,但在公元7世纪,印度的佛教遭到了来自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压迫。
这导致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但它在其他亚洲国家的传播却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朝代的支持和压制,但它一直在中国保持着重要地位。
总结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
中国四大宗教——起源、发展与主要教义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一、佛教1.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他被认为是佛教的创始人,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2.发展历程: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传播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宗派和思想家,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这些宗派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主要教义: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以及中观派和瑜伽派的哲学思想。
这些教义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在修养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4.二、道教5.起源: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
它是在汉代时期形成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体系。
6.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之规律。
道教主张通过修炼身心来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7.三、基督教8.起源: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并在公元1世纪时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后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主要分支。
9.发展历程:基督教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主流宗教之一。
同时,基督教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10.主要教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原罪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救赎和拯救。
11.四、伊斯兰教12.起源: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是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体系。
13.发展历程: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东地区的主流宗教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伊斯兰教也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14.主要教义: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真主的存在、前定学说等基本教义。
这些教义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对真主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发展和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传说中,佛教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的印度王子。
他在25岁时离开了宫殿,开始寻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
经过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他于30岁时觉悟成佛,成为“佛陀”(Buddha),意为“觉者”或“觉悟者”。
二、佛教的主要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1. 四圣谛:a. 苦谛:生老病死、痛苦和不满足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
b. 集谛:欲望和执着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c. 灭谛:通过摆脱欲望和执着,可以达到解脱和解脱。
d. 道谛:通过修行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的道路。
2. 八正道:a. 正见:正确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b. 正思:培养正向的思维和意识。
c. 正语:避免说谎、诽谤和恶语。
d. 正业:从事诚实和有益的工作。
e. 正命:遵守道德和伦理准则。
f. 正精进:努力修行和追求真理。
g. 正念:保持专注和正念。
h. 正定: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在佛陀去世后迅速发展,并分为不同的教派和宗派。
1. 小乘佛教(Theravada Buddhism):也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追求成为阿罗汉(Arhat)。
2.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教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尼泊尔等地。
大乘佛教强调利他和普度众生,追求成为菩萨(Bodhisattva)以帮助他人实现解脱。
3. 金刚乘佛教(Vajrayana Buddhism):金刚乘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和蒙古地区。
它强调密续(Tantra)和修行上师的重要性,追求快速实现解脱和成佛。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 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 .创始人释迦牟尼, 本名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吉样和成功"的意思.乔达摩为母姓 (瞿昙) .悉达多成道后, 弟子們尊称他"佛陀", 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中的圣人"的意思.相传他是净饭王之子, 29 岁出家, 35 岁成道, 创立了佛教.他在恒河流域布教传法, 反对当时印度社会中"婆罗门第一"的种姓制度, 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 得到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的支持, 佛教迅速发展起來.释迦牟尼80 岁涅槃.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经历了"原始佛教阶段"、"部派佛教阶段"、"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阶段"、"密教阶段".后來, 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进入印度以后, 佛教急剧地衰落, 至公元13 世纪初期, 佛教在印度已濒於绝灭.印度近代佛教的复兴, 是在公元19 世纪后半期, 是重新由锡兰 (今斯里兰卡) 传入的.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痛苦的主要原因;灭谛讲灭尽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讲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十二因缘的核心内容是三世两重因果, 讲的是因果报应, 劝导人們"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佛教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开始传播到其他国家.一般分为三大支: (一) 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 以大乘佛教为为主, 其经典主要属於汉文系统的北传佛教;
(二) 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以及我国南方的傣族、崩龙族、布朗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以小乘佛教为主, 经典为巴利文系统的南传佛教; (三) 传入中国西藏地区, 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 形成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藏传佛教.主要流传於我国藏族、蒙古族、纳西族和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有一位王子,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他在出生时被预言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伟大的精神导师。
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君主,因此为了不让他接触到世间的苦难,他被关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
然而,当释迦牟尼年满29岁时,他偷偷离开了宫殿,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希望通过观察世间的苦难和人类的痛苦来寻找解脱之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并学习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最终,他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而道谛指的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核心教义还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人们的生命不止一次,而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不断重生。
轮回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实现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
此外,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恶果。
三、佛教的发展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直到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才开始迅速发展。
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教导,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寺庙和修道院。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印度的一些王朝统治下,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但在其他王朝统治下,佛教遭受了迫害和压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得到了许多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佛 教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 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 为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所以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 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属于“沙 门思朝”中的一支。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 乘佛教时期和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 展阶段。
佛教
七、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
1、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是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 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 中国汉传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忏法、 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放焰口、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 2、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和盂 兰盆节。
八、佛教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保存佛经、 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 住的场所。寺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 种: (一) 汉传佛教寺院 (二) 藏传佛教寺院 (三) 南传佛教寺院 (四) 汉藏混合型寺院
佛教
九、中国著名佛寺
(一) 白马寺 (二) 灵隐寺 (三) 少林寺 (四) 法门寺凿的 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 故事的壁画。敦煌莫高窟、麦 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 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 敦煌莫高窟 (二) 麦积山石窟 (三) 云冈石窟 (四) 龙门石窟
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四) 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和伽蓝神关羽等。
六、佛教徒的称谓
佛教徒的称谓大致可分为身份性称 谓和礼节性称谓两种。 (一) 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 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 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 摩那尼。 2、职务性身份称谓 早期佛寺的 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 负责。 (二) 礼节性称谓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初三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关于佛教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学习的佛教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佛教的起源和创始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也被称为佛陀。
佛陀出生在尼泊尔现境内的兰菲尓地区,他的成佛经历是一个寻求解脱的过程,最终他在菩提树下达到了觉悟,并传授了佛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1. 四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分别是生老病死、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终结和通向终止痛苦的道路。
四谛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类存在的认知和对于解脱的追求。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在《大论》中提出的修行方法。
它包括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计、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集念。
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人们可以走向解脱和成就涅槃。
三、佛教的佛教经典佛教经典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学习和研究佛教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三学习的佛教经典:1. 罗马尼林是初四课程中介绍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记载了佛陀的教诲和经验。
2. 《心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3.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内容涵盖了诸多佛教教理和修行方法。
四、佛教的流派和寺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了多个流派和教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以下是初三学习的一些佛教流派和寺庙:1. 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上座部派。
2. 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禅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等。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其中一些寺庙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例如中国的少林寺和泰国的大皇宫。
五、佛教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传说他是一个王子,于二十九岁修行,七年成“佛”。
成佛后,游说四方四十年,八十岁“涅般”。
悉达多死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在悉达多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东方的一大宗教。
因他属于释迦部落,也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在印度产生佛教产生的同一个时期,出现了耆那教,相传教主是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公元前528——468年),同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当时的贵族阶层)。
三十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或“尼犍多”,“耆那”是“战胜情欲者”的意思,“尼犍多”是“超脱红尘”的意思。
佛教和耆那教的很多思想是相同的,有不同的地方也通过相互柔和,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入佛教,成为佛教领域的思想基础。
佛教在接受原来的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能为更多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接受,“佛”主张废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杀戮。
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的瓦尔那人入教。
佛教提出了“四谛”,也就是佛教认为的四个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告统治阶级善待被统治阶级,也劝告被统治阶级消除欲望,放弃斗争,忍受痛苦,寻求真道。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追求真理的旅程中达到了觉悟的境地。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尼泊尔的兰伽巴德地区。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在年轻时离开了尘世的奢华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成为了佛陀。
1.2 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解释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苦难。
八正道是指正确的信念、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这些是实现解脱和觉悟的指导原则。
1.3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在公元前3世纪,它开始向外扩展到其他亚洲国家。
印度的国王阿育王是佛教的积极支持者,他派遣僧侣到不同的国家传播佛教。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传统。
二、佛教的早期发展2.1 尼卦王朝的兴起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尼卦王朝兴起,国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庇护者。
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佛教寺庙和僧院,并制定了保护佛教的法律。
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
2.2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佛教的早期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教义。
主要的学派包括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强调个人的解脱和觉悟,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这些学派的出现促进了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3 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繁荣。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佛教经典的装饰为主要表现形式。
佛教艺术作品传播到不同的国家,成为了亚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的中世纪发展3.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也被尊称为佛陀。
佛教以解脱苦难、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为核心教义,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觉悟。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宗教腐败现象,人们普遍感到苦难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释迦牟尼佛浮现了。
他是一位印度王子,名叫悉达多·高达摩(Siddhartha Gautama)。
在年轻时,他离开王宫,进入丛林中苦行,寻求对人生苦难的真正解答。
经过长期的修行和冥想,悉达多·高达摩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者“觉醒者”。
他认为人类的苦难源于欲望和无明,惟独通过修行和觉悟,才干解脱苦难,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陀传授了一系列的教导,被整理成为佛教经典,称为《三藏》。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逝世后,他的弟子们组织起来传承和宏扬佛教教义。
最初的佛教传播范围局限于印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和文化产生了不同的佛教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Theravada)和大乘佛教(Mahayana)。
上座部派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利益他人。
佛教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教义和实践方式。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在日本,佛教与本土信仰结合,形成为了日本佛教的特色。
佛教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强调慈悲、善行和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在教育、艺术、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许多佛教寺庙和佛塔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觉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了多个教派和学派,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出生并成长。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创始时期的传统佛教到后来的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苦难。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高达玛(Siddhartha Gautama),是一位王子,他在年轻时对人类的苦难感到痛心,并决定寻找解脱之道。
他离开了皇宫,放弃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经过多年的苦行和冥想,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觉悟,成为佛陀(即“觉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描述了人类存在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解脱的方法和达到解脱的道路。
八正道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修行的指南,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佛教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统进行的,佛陀的教诲被传给了他的弟子们,他们成为佛教的第一批僧侣。
这些弟子们在印度和周边地区传播佛教的教义和实践。
佛教在印度迅速扩展,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大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保护者和赞助人。
他在印度各地建造了佛塔和佛教寺庙,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佛教在印度的繁荣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印度主要的宗教之一。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印度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佛教遭受到了来自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压力。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受到了批评和争议,导致一些佛教寺庙被摧毁,僧侣们被迫离开。
然而,佛教并没有在印度完全消失,它继续在其他亚洲国家传播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并在那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也传入了日本、韩国、越南和其他东亚国家。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大乘佛教强调普遍悲悯和菩萨的理念,提倡众生的利益和大乘菩提的追求。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它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被尊奉为佛陀(佛教中的“觉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地区)。
他在年轻时经历了富贵、贫困和苦难,对人类的痛苦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量。
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他离开了王宫,抛却了世俗的生活,成为一位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通过冥想和内观,最终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
他的觉悟认为,人类的痛苦和苦难是由欲望和执着所引起的。
他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以匡助人们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幸福的境界。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传播,没有正式的经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形成为了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是佛陀的原始教义的主要传承,它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实践。
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被称为《巴利三藏》,包括了佛陀的教导和他的弟子们的评论和解释。
上座部佛教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乘佛教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普及化和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的经典被称为《般若经典》,强调智慧和菩萨道的修行。
大乘佛教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宗派和教义体系。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传统和风格。
例如,中国佛教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日本佛教则与本土的神道教和禅宗哲学相结合,形成为了日本独特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它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主要时期。
佛教的教义强调解脱和幸福,通过内观和修行来摆脱痛苦和欲望。
佛教文化常识
(十一)生:既有今生之业的存在(“有”) ,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是为“有缘生 ” 。
(十二)老死:既有来世之生,必将老病而死 亡,是为“生纪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 )。 是“老”和“死”的合称,代表一切苦恼,也指人 生的终结。
(三)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 论和宗教的特征。佛教依照这三条基本原则为印 鉴,凡符合者就是佛说的法,凡不符合者一律判 为“外道”,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也有些经典中称为“四法印”, 即在此三条之基础上加“有漏皆苦” 。
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毗舍离国僧团中有
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
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 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 这是第二次结集。
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
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
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
分为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
佛教即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汉语 系佛教及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
(二)三藏的形成
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由佛弟子 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经、律、论,这 是佛典的总称,故称“三藏”。精通“三 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
藏,意谓容器、谷仓、含摄等。 经藏,音译修多罗、素怛缆藏,有关佛陀教 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毗尼、毗奈耶藏,有关佛所制定 教团之生活规则,佛为弟子所制的戒律皆属于 “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毗昙、毗昙或阿毗达摩藏,又 名对法。后人对“经”或“律”以殊胜之智慧加 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皆属于“论”部 类。此即通称“经、律、论”三藏。
佛教简介
佛教的经典
•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 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 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 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 得的心得。 • 重要经典:《金刚经》、《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其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教
佛教的起源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 人是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 译过来的,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是佛 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释迦摩尼有 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病、死等诸多 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创立 佛教。35岁时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 直到80岁去世。他在45年的时间,在恒 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 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 南传佛教:
• 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 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 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佛教的教义
• 四谛说: • 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 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 苦谛主要指陈世界是苦。集谛阐述人生痛苦的原因。灭谛 宣说涅槃的幸福。道谛是叙述修持的方法。 • 讲求转世轮回,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世间一切 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生活。
佛教名胜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佛像
麦积山石窟
佛教的戒律
戒律是佛教为信徒们制定的行动规范, 内容包括衣、食、住、行、药、日常修 与律。 戒是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所制定的 戒条规范。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止戒与 持戒。止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 足戒等,主要功能是止非防恶;另一种 持戒的功能为修习善行;如二十犍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6年11月)
佛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佛教之在东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无论在一般的历史演变上,在社会生活上以及人类的精神上,都曾起过巨大的作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一直到现在,它还或多或少地支配着或影响着我们东方千百万人的生活和灵魂。缅甸人和暹罗人至今还视佛教为唯一的国教,其虔诚崇奉几与中世纪欧洲人之崇信基督教无异。就是我国和日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农民们,其中大多数的信仰(假如他们有信仰的话)也还没有脱离佛教的影响。消极的精神与因果报应之说,还深深地潜伏于无数人们的血管之中。由此便证明佛教还是一种潜在的势力,即令在现在来重新对它加以检讨,还不能算是已经失掉现实的意义了。
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的雅利安族(Arya——原为白种,与欧洲希腊人,罗马人等出于同一祖先)社会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由原始的氏族共产制度进到封建王国的边界上了。大约在纪元前千五百年顷,雅利安人以游牧民族由波斯侵入印度的五河流域(即今般遮布一带),征服原有的土著民族(Dravida和Kalaria族等),才开始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随后更逐渐向东方的恒河流域进展。到佛陀降生时已经占领整个的恒河流域,而开始向德干高原及南印度开拓了。自雅利安族开始进展五河流域至佛生,这一千年间,史家通称之为“吠陀时代”。因为反映这一整个时期的史实遗留有最古的典籍四吠陀(Veda,为赞美神祗的颂歌)及其后来附加之《梵书》(Brahmana)和《奥义书》(Upanisad)等。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Rgveda)为最古,其代表的时代约与雅利安族停居五河流域的时期相当(约在纪元前1500——1000年)。《梵书》和《奥义书》则约可代表开拓恒河流域的时期(约当纪元前1000——500年)。《梵书》又可代表这时期中的前半期,《奥义书》可代表后半期。《沙磨吠陀》(Samaveda)。《夜尤吠陀》(Yajurveda)和《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等大约为从五河到恒河之过渡期间的产品,故可代表着过渡的时代。
新的阶级的产生,自然要威胁到旧特权阶级的地位和利益。首先感觉到这种威胁的是聪明的婆罗门——垄断当时一切指挥的知识分子。因此婆罗门便想尽种种方法,利用当时人民对于神的迷信,把自己高高地举起在一切人民的头上,攫取了一切特权。它擅自将人民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Vaisya,包括工商农等)和首陀罗四姓(即四个等级)。它并援引《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Purusa Sukta,此歌定非《梨俱吠陀》所原有,大概为婆罗门得势后所伪造附加于其上者),谓由原人之头生婆罗门,由其肩生刹帝利,由其腿生吠舍,而首陀罗则由其足所生。企图以此证明“四姓间有先天的差异”,为神所命定,绝对不能更改。依据这种伪造的原理,于是婆罗门便将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权利都重新加以分配。它说(又是一种伪造)婆罗门的保护神为祈祷主(Brhaspati——所谓梵神宇宙之主宰神中之王),刹帝利的保护神为恩陀罗瓦奴那(Indra-Varuna),吠舍的为一切神(Visvedeveh),至于首陀罗则连保护神都没有(见Pancavimsa《梵书》)。其次,它声称自己是“人神”,应当受人民的“布施”(婆罗门所收受的布施,等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所受之“什一税”),就是说,它如天神一样,应当领受人民的供物。这种为婆罗门至上主义。它按四姓的阶位规定各自的终身职务。它把自己放在神与人的中间地位,一方面代表神对人民表示神的意志,另方面又替人民向神求福免祸。所以祭神便成为它唯一的职务,也就是它唯一的能够操纵人民生死祸福的特权;因为人民只有经过它这个经纪人才能接近神,向神办交涉。正因为这点,它把祭神的颂歌书《吠陀》经抬高到与神同等的地位,凡《吠陀》中所言者均认为是神的意见,是神圣的法律,绝对不能移易,人民只有遵守的义务(谁要是违反了《吠陀》的教言,就是表示对于神的反叛)。这叫做《吠陀》神圣主义。因此,婆罗门后来又制造了各种《梵书》、《奥义书》(有一部分《奥义书》为刹帝利所作)和《经书》(Sutra)等,依照自己的意见以解释和发挥《吠陀》,使《吠陀》中的教言更能有利于它这个阶级的地位。婆罗门不仅垄断了祭神的特权,而且垄断了一切知识,它视自己为《吠陀》或其他传说的唯一保有者。不论是刹帝利或吠舍,要想学习《吠陀》或其他知识,都必须从师于它。它给刹帝利规定的任务是:执干戈以御外敌,保护宗教(即婆罗门教),保护有情的(婆罗门和吠舍的)财产,维持境内的安宁秩序。并规定刹帝利必须以婆罗门为帝师,不但不得向婆罗门收租税,还必须纳款于婆罗门,名之为“布施”。刹帝利向人民所收之租税数额,每由它代表确定(以上这些规定,均见载于Baudhayana和Apastambiya法典之中)。吠舍(农工商等)的任务是:终生经营各自的职业,虔祭神灵,供奉婆罗门,献纳租税于刹帝利等。至于首陀罗,既沦为奴隶,除以劳动服事上面所叙之三姓外,当然不能有任何权利。不许经营独立的生活,不许祈祷神灵。因此婆罗门称自己与刹帝利和吠舍为再生族(Dvija意即除父母所生之第一生外,尚能从宗教方面获得第二生命),称首陀罗为一生族(Ekojati)为宗教所不屑救之贱民。甚至连听唱《吠陀》赞歌也不许,而加以恐吓说:“如果首陀罗故意听闻《吠陀》之诵声,则其耳聋,口诵《吠陀》则舌烂,心念《吠陀》则心坏等等”(Kautbuma法典)。由此可见婆罗门代表当时上层阶级对于首陀罗之压迫和键视达到何等的程度了!此外,婆罗门更进而严厉地规定着四姓不得互通婚姻,企图以此种人为的方法去永远隔离四姓,使不致混乱血统,因而得以保持那种“神圣”的等级制度(关于四姓的权利义务备载于《梵书》和《法经》Dharma Sutra中)。
————————————————————
※ 黑尔茨费德(Herzfeld)在其所著《古代犹太贸易史》(Commercial History Of Jews In Antiquity)中叙述纪元前六七世纪以前从东方到西方的商业道路时,曾有这样的一段说:“……还有别的一条路线,从波斯到格尔拉(Gerrha)收集巴比仑及印度的货物,横贯阿拉伯而达到彼德拉(Petra)。再由彼德拉分为三条路线:一条到埃及。”这便显然证明古代的印度已经加入古代中亚细亚,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诸国的国际贸易圈中了。
但我国向来研究佛教的人们,殊少站在科学的批评的观点上,他们不是为了专门宣扬教义,就是把佛学当作闲余消遣的玩意儿。这样,自然不能产生什么有价值的结果。近年来的“佛学家”中更发生两种新的倾向:一是否认佛教的宗教性(见欧阳竟无所著《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南京支那内学院刊印),一是使佛教科学化(见商务印书馆出版《唯实研究》王季同“序言”),这在表面上似乎是进步的现象。但实际上,前者不过是企图抹去佛教中那些原有的粗野的宗教迷信(这是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的所在),替它再披上一件单纯的玄学外衣,后者则企图将本质上原与科学正相矛盾的佛教施以现代科学的洗礼而已。日本与西方的佛教研究家,在方法上要比较进步些,但他们亦不能超越他们的形式逻辑所允许的范围。就他们的方法所能产生的结果,至多亦只能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材料,却不能给我们以理解佛教奥秘之钥匙。
我们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佛教,不但必须抛弃一切迷信、成见、玄谈以及种种牵强附会的玩意(如以佛教言附会现代科学),而且还必须脱离形式逻辑的束缚。必须运用现代的历史研究法从客观上去探求佛教的起源,从它在印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显露它的真面目。
————————————————————
※ 原刊于《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36年冬季号),发表时用“欧伯”笔名。
另一方面,商品和货币乃至高利贷资本跟着商业的触须伸入农பைடு நூலகம்,刺激了私有制度的发展,同时又因有奴隶大农场的设立,于是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度发生动摇,土地变成可买卖的商品了。这样,在乡村中又产生了无土地的农民和拥有大宗土地的地主,这恰同城市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互相对立——这便是在古代印度氏族共产社会的废墟上所展开来的一副新的阶级画图。
————————————————————
教陀时代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佛教的创立者大家都公认是佛陀(Buddho)。佛陀的生存年代虽至今尚无一致的确定见解,但东西学者,大概都认定他是纪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间人(纪元前565——486年)。这恰当古代印度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
当婆罗门这一姓的人口日见增加,日趋于奢侈纵欲的时候,它便巧妙地想出了开辟财源的方法,那就是增立各种各样的祭祀名目,或将久已废弃的祭祀重新提出加以确定,迫令其他等级的人们按期举行。这种倾向在《梵书》中已很明显地表示出来了。迄到后来的《天启经》(Srauta Sutra)和《家庭经》(Grhya Sutra)中更有详细的规定。在《家庭经》中所规定的祭典有二类,其名目繁多,难以尽举。即家庭中定期的主要祭祀必须举行者亦有七种之多。甚至一个人由托胎出胎以至结婚期间所必须举行的重要祭祀亦有十二次(如受胎礼,成男礼,分发礼,出胎礼,命名礼……)。《天启经》中所规定之祭典名目亦是同样地不可胜数。其中有所谓供养祭(Haviryajna)一类,包括最重要的祭典有七种。有苏摩祭(Somayjna)一类,亦包括有必须举行的八种祭祀。以上这两类祭典都必须敦请婆罗门代为举行。不用说,每举行一次必须有一定的报酬(所谓“供物”)。并且连报酬的物品数额亦有明确的规定呢(如在国王举行的“力饮祭”中,便规定国王须布施婆罗门牛百七十头,衣服十七,车十七,黄金十七,即是一例)。所以祭祀举行得愈多,婆罗门的收入也就愈富。正因为如此,婆罗门也就愈加多多地规定祭祀的数目,愈加提高祭典的尊严与重要,愈加注重祭祀的仪式制度。这叫做祭祀万能主义与上叙的《吠陀》神圣主义和婆罗门至上主义,统称为婆罗门教的三大纲,其被重视,恰等于后来佛教中的所谓三宝——佛法僧。
————————————————————
新的经济的发展自然要形成新的阶级,促进新的阶级的对立。我们前面说过,在五河流域时代,只有征服民族(雅利安族)与被征服民族(首陀罗)的区分,尚无阶级的存在。但在这时,阶级的对立便已十分明显而且很尖锐化了。自然这种形势是经过长期间的逐渐发展所形成的。最初是由那些氏族的族长队伍中发生两种拥有专门技能的分子:即祈祷神灵的祭司和指导战争的军事领袖。但在起初,这两种分子除分任祭神和指挥战争外,尚无何种特权。随后因占领的土地日广,经济日见发达,财富日见增加,于是祭司们和军事领袖们便逐渐攫取了各种剩余产品归为己有,并替自己规定种种特权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废除原有公社选举制(原来的祭司和军事领袖均由公社全体会议选举和罢免),把他们的职位改为终身制和世袭制。这样,便产生了婆罗门(Brahman——祭司)和刹帝利(Ksatriya——贵族)两个特权等级。当时商业发达,新的商业城市兴起时,又产生了商人,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的新阶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