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法的归书法,绘画的归绘画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书画相得益彰,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书法与绘画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
重要地位。
书法是通过笔墨的运用,用意境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
术表现形式,而绘画则是“以形传神”的方式,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
艺术家的情感与思维。
尽管书法与绘画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在文化背
景和内涵上却是息息相关的。
祖先们将字体设计成艺术的形式,书法
因此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并成为艺术界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而
绘画也与书法一样,在绘制过程中,艺术家会以诗句、文言文等文化
内涵为创作文化背景,创造性地将文化内涵和自己的理念化为图像化
的艺术品,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和继承文化和价值观。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也在渐
渐发生变化。
现代书法和绘画之间的联系已经越来越深入,艺术家们
在创作当中不再只看重传统手法,也开始创新性地将两者结合。
同时,很多艺术家还将书画艺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和传承。
不仅如此,很多文化机构也将书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放在
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倡导创新思维,培养更多的有才华的艺术人才。
总之,书画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华文化内涵紧密
关联。
书法与绘画的相互融合,不仅创造了更多的艺术形式,也为我
们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平台。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
以从中收到启发,让中华文化走得更远更广,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研究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研究作者:郝靖靖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2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決決大国,纵观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同源,而且同流,书法和绘画始终是珠联璧合的。
我国古代许多书画家,也对书法和绘画有着“书画同源”一说。
但此“源”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书画同源”,作一浅谈。
关键词:中国书法;绘画;渊源;笔法;意趣一、载体相同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
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
“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只有通过那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
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
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
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
其次,不能离开宣纸。
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
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好的宣纸,而用其他纸张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师,也不可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书法同样道理,如果写楷书时,却选用渗透力极强的生宣纸,就不可能写出理想的字。
墨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
在国画中墨色运用非常讲究墨分五色,通过那焦、浓、重、淡、清之间的相互转换与结合,干湿明暗对比来达到画面中骨肉相益,血脉相通,但书法就非也。
有人认为书法作品墨色基本单一,整幅作品只有黑、白两种全概括。
二、笔法相通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特色精华、物化载体与精神折射。
不同的行笔、和墨色的千变万化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有情有趣、有气有韵。
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笔墨,就难言成为传统的中国书画。
两者在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简直如同出一辙。
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作者:王大凯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5期摘要中国书法和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相通之处。
它不仅体现在共同的创作理念上,同时在诸多表现技法等方面,将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强化中国画的笔墨与精神性、加强艺术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积淀,是书画创作者学识、修养、情感、喜好的集中展现。
关键词书画结合笔墨精神传统文化中国的书法与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书法和国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书画结合,可以把两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特别是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书画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
一、书画结合的缘起与发展书画结合如从源头来看,中国的文字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
在当今被认知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早,因而它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同时,也就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书法形体。
如果追寻甲骨文的源头,那就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先民们在彩陶器皿上刻画的许多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相比,就可知道三千年后出现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进步及成熟的文字,并且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文字。
它为汉字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了先河。
在创造文字的开始阶段,其主要的手段是象形,也就是模拟事物的外形轮廓,而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多处的摩崖图画都是相通的,由此可见,“书画同源”是从艺术的起源来说明书与画之间关系的。
国画与书法从其源头开始发展到今天,其使用的工具也都是相通的。
最初使用的都是雕刻工具,从石头(石斧、石凿)逐步发展到金属(雕刀),及至到书法和国画发展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使用的工具仍然相同,主要是毛笔、墨汁、宣纸。
由于使用工具相同,就决定了书法与国画这两门艺术在创作理论方面也有众多相通之处。
书法与绘画的区别
书法与绘画的区别
书法和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呈现载体的不同。
书法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字加以呈现,更多的是对字体样式、字体线条粗细的调整完善。
绘画则是通过各种美妙的图形或者是风景组合而成,更多的是对色彩搭配、图形、风景等多种事物的巧妙的组合,从而生成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书法和绘画的区别还在于作品内涵的表达及表现方式有所区别。
书法包含复杂多样的字体和笔法,注重字体的结构和比划书写的顺序,通过文字的表达可以看出写作者的写作力度和字体选择。
绘画包含各种风景、动物、人物及多种类型的内容,注重绘画的色彩和内容的搭配程度,通过绘画作品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技巧。
书法与绘画也存在立体表达层面的差异,书法更多的是对平面美感的追求,绘画则是对三维立体空间美感的感知,相对而言,绘画追求的立体表达层面相对更高。
综合来看,书法更多采用的是黑色的造型,表达方式较为单一纯粹,而绘画则是以黑色的造型为主干,添加其他的色彩进行创作,形成对受种者的视觉冲击。
对比绘画而言,书法是相对较为纯净的艺术,绘画则是更为复杂难以规范的艺术,书法更多的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抽象立体思维,绘画则是对创作者真实情感的直观呈现,书法相对简单,绘画则相对完整。
形容书法绘画
形容书法绘画
书法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
书法是指以书写笔划组成的文字,而绘画则是指把主题用绘画和图片表现出来。
书法绘画是一种两者的结合,利用笔划和图案来表现某一主题。
书法绘画的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9世纪,就有记载书法绘画的作品。
当时,它们大多是以描绘山水、花鸟、建筑为主,也有一些以神话故事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比如“山
海经”。
自那以后,书法绘画的技艺就一直发展壮大,出现了
各种风格。
书法绘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表现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精神。
书法绘画的审美思维更是独特,它的笔划更像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手段,而不只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
书法绘画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单线书法到多线书法,从抽象书法到具象书法,从抒情书法到写意书法,都丰富了中国书法绘画的艺术形式。
书法绘画的创作也是一个技术活动,它涉及到绘图技术、线条技术、构图技术和构思技术等。
艺术家创作书法绘画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技术要素,才能将其艺术审美融入书法绘画中。
书法绘画作品也有一定的规范,例如线条的粗细、图案的细节等,这些都是艺术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书法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精神。
书法绘画的创作也是一个技术活动,必须考虑到技术要素,才能将其艺术审美融入书法绘画中。
书法绘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是一种融合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
“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中国书画,自古以来被誉为“丹青妙手,华夏魂宝”。
其中,书画同源和以书入画更是体现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概念入手,深入分析它们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书画同源,意指书法与绘画源于同一个源头。
在遥远的古代,文字刚刚诞生之际,就已蕴含了后世书法与绘画的萌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与绘画各自发展,但在审美意趣、表现手法等方面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
书画同源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起源时期。
早期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通过线条与结构的巧妙组合,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汉字的形态逐渐规范化,但也保留了绘画的笔意和韵味。
与此同时,中国绘画也在不断追求着“写意”与“传神”。
在诸多古代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将书法技巧融入绘画创作中,如以书法的笔法描绘山水、花鸟,使画作充满了生动的气韵和蓬勃的力量。
正是这种书画交融,使得中国书画艺术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以书入画,即将书法的笔意和韵味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这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具体实践中,画家往往借鉴书法中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将其融入到绘画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以书入画的创作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用笔,画家借鉴书法中的笔法,如提、按、顿、挫等,使绘画线条更加富有变化和生命力;其次是结构,画家在绘画中借鉴书法的结体和章法,注重虚实、疏密、轻重等元素的组合,使得画面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最后是意境,画家通过以书入画的方式,将书法的神韵融入画中,从而传递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以元代画家赵孟頫为例,他的书画作品都极富韵味。
在画作中,他运用了大量的书法技巧,如以书法的笔法描绘山石、树木等自然元素,使得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也深受画意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写意性和抒情性。
书画同源与以书入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两大基石。
从历史背景来看,书法与绘画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审美和表现手法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摘要:中华民族的书画有几千年的历史,“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独有的精神与艺术载体,自从书与画相结合,中国画就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画作的意味变得更加抽象与厚重。
在对中国书法与绘画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的形与意是一脉相承、珠联璧合的。
但“源”其何处?“源”又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此学说作一浅谈。
关键词:书画同源技法形与意“书画同源”这一说法古今相传,意为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一说法也成了中国艺术的基础理论,中国自古就有类似的论述。
“源”不仅仅只是指起源,即中书法与绘画与有着相同的起源,还包括书法与绘画笔墨表现形式的相近规律。
考古出土的战国帛书《楚帛书》中,已经出现了书与画相结合的形式。
早在唐代时期,画家张彦远,在其著录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一段表述“书画同源”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在其著作中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等说法。
但最早明确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名为《枯木竹石图》的画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成为了提出“书画同源”这一口号的始祖。
以书法诗词入画,是中国画在形式美中的重要开拓,是中国画笔墨技巧的显著特征。
在近现代一些知名的画家,有许多都是由书入画,最后在绘画中的造诣超越于书法,使这一说法的根据更加充分,更有不少知名画家支持此学说。
关于产生“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汉字与绘画的起源具有相同之处图画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绘制了几何纹饰、人物与动物的形象。
这些图像富有丰富的变化节奏,具有生动的趣味和天然质朴的美感,并与彩陶的器形和实际的需要完美结合。
浅谈书法艺术融入现代美术教育
一、书法教育的现状与美术教育的关联性1.书法教育的现状书法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书法中的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较高的文化价值。
以往,在固有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书法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不足。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基于此,中小学书法教育逐渐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从2013年春季开始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1]。
由此可见,书法教育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于书法课程的重视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是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书法课程教学往往由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师负责,而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书法的实际体验。
部分教师的书法教学模式和内容单一,过于追求学生书法技能水平的提升,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学习、掌握书法[2],这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
如果教师将书法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悟书法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传达的情感态度,则更有益于学生书法能力的提升。
2.书法与美术教育的关联性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这段文字从艺术表现上谈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
其实中国古代的汉字就极具艺术性,如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字形就像图画一样,包含美的元素。
由此可见,书法和绘画在很早之前就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书法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美术形式。
创作者运用特定的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等)创造性地书写汉字,可以表达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趣。
创作者运用不同的书写技法、墨法和章法,会产生不同的形式美感。
书法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同时体现创造性、实践性,这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特征相似。
“前书写”概念的厘清与运用——始于绘画,终于书写
“前书写”概念的厘清与运用前书写是指“儿童在未接受正式的书写教育之前,根据环境中习得的书面语言知识,通过涂鸦、图画、像字非字的符号、接近正确的字等形式进行的书写”1。
同时,书画同源,前书写是“书(写)、(绘)画融于一体的活动,而且是以绘画和涂画为主、以文字书写为辅为特征的书写游戏(学习)”2,即,前书写与绘画在儿童的活动体系中相互交错,有众多类似甚至相似的特征,但其形式、目的等又有所不同。
厘清两者概念的异同,能够在前书写与绘画行为逐渐分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一、前书写与绘画的概念比较Gillan Dowley(1991)3的对一名名为Jose的男孩绘画人像与诠释的研究证明,前书写行为与绘画行为在早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早期的书写就是一种绘画。
这集中表现为两者具备相同的活动特征,但在活动目的、活动形式上逐渐分离。
(一)前书写与绘画的共同活动特征由于前书写与绘画两活动同源、并且紧密结合,因此,前书写与绘画在活动特征上都具备了游戏性、表现性、过程性、经验性的特征,具体如下。
1.游戏性,前书写即是学习活动,又是游戏活动,而且首先是游戏活动2。
同样,无论是绘画的游戏起源说,还是绘画的游戏本质论,均认为绘画是游戏的一类。
因此,前书写和绘画都具备了游戏的诸多特征,均由内部动机引发、受内部动力支持、无外在功利目的、不受外在规则的强加。
2.表现性,前书写要求儿童表达一定的“意思”,并积极调动已有经验、处1周競,主编.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285.2王纬虹,申毅,庞青.幼儿前书写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4(5):40-42.3Joan Brooks Mclane , Gillan Dowley 著,贾立双译.Early Literac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辽海出版社,2000:57-59.理较为复杂的情境,试图理解他人的意思4。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1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画独特的透视。
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教学过程:教室里响着古琴曲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
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
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
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
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
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
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术语,“书画”⼆字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中国绘 书画同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书画同源?画和中国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者的发展和⽣产是都是相辅相成的。
书画同源的出处是哪⾥?“书画同源”最早较系统地⽂献资料来⾃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第⼀卷叙画之源流》。
张彦远 书画同源的出处是哪⾥?从传说中来推断远古时代的‘书’和‘画’同为⼀体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汉字的起源就是象形⽂字。
这是最早的“原初”之说,但是这个结论中的“书”指的是汉字并不是书法,只是对汉字和绘画关系的判断,并⾮书法和绘画关系的判断。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第⼀卷叙画之源流》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册。
庖牺⽒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
轩辕⽒得于温洛中,史皇仓颉状焉。
奎有芒⾓,下主辞章;颉有四⽬,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未分,象制肇始⽽犹略。
⽆以传其意,故有书;⽆以见其形,故有画。
⽶友仁(宋)《题新昌戏笔图》 ⼦云以字为⼼画,⾮穷理者,其语不能⾄是。
画之为说,亦⼼画也。
上古莫⾮⼀世之英,乃悉为此,岂市井庸⼯所能晓? 宋代⽂⼈画的兴起,对“书画同源”更加强调。
⼏千年的发展,宋元时期出现的⽂⼈画成为了中国绘画历史中成就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代赵孟頫《秀⽯疏林图纸本》中所⾃题诗历来都被看作“书画同源”的代表。
⽯如飞⽩⽊如籀, 写⽵还应⼋法通。
若也有⼈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杨维桢(元)《图绘宝鉴·序》 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
⼠⼤夫⼯画者必⼯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
何良俊(明)《四友斋画论》 夫书画本出⼀源,盖画即六书之⼀,所谓象形者是也。
陈继儒(明)《妮古录》 画者,六书象形之⼀。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辩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大多数人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书画同源” 。
正因为影响深远,所以启功先生在《谈诗书画的关系》一文中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一个“大马蜂窝”,不可随便乱捅。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论者津津乐道于“书画同源”,以为只此四字便可道尽书画关系的精髓。
可是,书画真的同源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点不仅盛行于古代而且流行于当前?等等。
为回答这诸多问题,不妨先追溯一下“书画同源”说的历史。
研究中国书画理论的人,都认为“书画同源”说的创始人是唐代张彦远。
其实,真是冤枉了古人。
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两处提到书画关系。
一为:“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先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1)另一则是说:“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其后陆探微亦做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2)(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两则丝毫不谈同源。
前一则中,图识和象形,确实是对具体物象的高度概括。
可“六书”中还有指事、会意,尤其是指事字,与绘画无关。
颜光禄以八卦、文字、绘画皆出于“图载”,尤如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范围过大。
又言“异名同体”,体与名相对,源与流相应,张彦远称异名同体,而不言异流同源,是从哲学的高度谈书法与绘画在本质上的相同。
这不仅是治学严谨的表现,也明示张彦远并没有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观点。
其二仅言“用笔同法”。
己是具体分析书法和绘画的相近性。
在书法、绘画艺术中,相同的用笔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法”与“源”,字既不同,意思也不相同。
虽然如此,张彦远把书法和绘画放在一起从哲学的高度上做深入的比较,己为后来书画同源论者开了一个头。
宋代时,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书画同源”的赞成者多了起来,郑樵在《通志》中说:“书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反思
科 10日
序号
题目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本课教学采用“情景引入、发现探讨、深入研究、实践提高、归纳小结”的教学策略。本课中,设计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题材、技法作品对比,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寻找中国画多种艺术元素与绘画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
缺点:1.这节课专业术语较多,应该根据学生特点降低难度。
2.导入时间有点长,应删繁就简。
3.口语化较多,要改
4.幻灯片之间联系不够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上学期对中国画相关知识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
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中国画的多种绘画语言和艺术元素的理解还力不从心。
所以,通过引导和自主探究,对中国画和西方绘画进行对比分析,欣赏评述。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分析1、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中西对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等方法,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2、在学生学习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他们知其所以然,通过画家与作品的背景的展示,让学生对画家和作品都有了形象化的理解。
3、在学生对作品的详细鉴赏过程中,处理的比较仓促,缺乏学生的探究交流。
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三、突破难点方案:1.了解教材编写意图。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它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味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境、形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德,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
2.注重过程与方法。
中国画必须从了解绘画、诗词、落款、书法、印章等知识开始。
在教学中,建议采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对比东方和西方绘画的题材、形式等,引导学生“发现探讨”。
在学生有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典型作品,“深入研究”,再通过小训练,或者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提高。
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国画作品,探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书画的笔墨、意境,感受画家的精神世界。
高中美术_生活蕴美 书画寄情——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_生活蕴美书画寄情——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关系_美术_高中_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关系。
(二)主要知识点1、中过书法的发展历程。
2、甲骨文与图画的关系。
3、书法用笔,书画同源。
4、书画在意境营造上相通之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书法用笔,书画同源。
难点:中国书画的意境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图片,思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种艺术形式?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二)教学过程1、艺术源于生活,书法是提炼概括的抽象线条艺术,可见,汉字与图画有着天然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这些甲骨文,你能认出他们是什么字吗?小组讨论。
[重磅悬赏]认出一个甲骨文,奖励100000元!认出一个字给你10万元,意不意外?心不心动?近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做出新的释读,宁静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研究研究。
2、书法是具有绘画特征的抽象线条艺术,线又是中国画的依托,“以书入画”“书法用笔”,下面我们从用笔的角度来分析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联系。
3、毛笔运笔过程的提按顿挫,形成丰富的笔法,会写出形态各异的点画,看大屏幕上这张图片,从线的形状看,你能联想到什么?4、依靠运笔的轻重提按、缓急、枯润等变化,写出非常具有表现力的线条。
从线条的质感上看(书法与国画作品),找出线条质感相似的作品。
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书法用笔画枝干,在用笔上,书画是相通的。
5、书法跟国画作品,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产生节奏感,使作品更有韵律,产生美感。
书画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我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些作品,找出哪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创作时内心的平静?哪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创作时内心的激动?6、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
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我们看这几幅画,留白都表现了哪些内容?7、我们再来看,书法作品中有哪些留白?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把书法绘画融为一幅画的作文
把书法绘画融为一幅画的作文《书画交融之妙》咱中华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书法和绘画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想聊聊要是把书法和绘画融为一幅画,那得多有趣啊。
就说我上次去美术馆的经历吧,那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作品。
正走着呢,就看到一幅很奇特的画。
画的是一条幽静的山间小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树叶的颜色从深绿到浅绿变化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像是地上铺满了金色的碎钻。
但是这画神奇就神奇在,树干上居然有着书法的字迹。
那字迹像是用一种特制的颜料写上去的,色彩并不突兀,与周围的颜色相得益彰。
仔细一看,写的是一些描写山间景色的诗句。
书法的笔法很是飘逸,就像山间轻舞的风。
画家巧妙地把书法融入了绘画之中,这书法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成了画面的一部分,仿佛是大自然对自己景色的一种注释。
比如有一行字顺着树干蜿蜒而下,那一行字我记得是“曲径通幽处”,你看那字的走向,真的就像小径一样蜿蜒曲折,带着人在树林里穿梭的感觉。
再看那写在树叶背后若隐若现的字,像是和观看的人捉迷藏,仿佛树叶也有了文化的底蕴。
当时我就在想,这作者脑洞可真够大的。
有些人画画就是单纯画画,写字也只在纸上规规矩矩写字。
可这个作者就不一样,他像个魔术师,把本是两个种类的艺术结合在了一起,给人全新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让我在美术馆里流连了好久,就好像我不是在看一幅画,而是走进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在这里,书法不仅仅是书法,绘画也不仅仅是绘画,它们相互交融,互相成全,一起讲述着一个属于艺术的故事。
从那以后啊,我就对这种把书法绘画融为一幅画的作品特别感兴趣,每次碰到类似的作品,都能想起那次在美术馆的新奇体验。
《当书法钻进绘画里》在艺术的世界里,有很多神奇的组合,书法和绘画要是凑一块儿,那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事儿。
记得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个搞艺术创作的朋友。
一进他家,就看到他正在捣鼓一幅作品。
当时画的大概是一幅水乡的画,那画里面水乡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河道两边。
河道里水波纹清晰可见,还有小船晃晃悠悠的。
书画的概念
书画的概念一、引言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书画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文字和绘画艺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
二、书法的概念书法是指用毛笔或硬笔在纸上或其他材料上写字的艺术。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美学表达方式。
书法具有“意境高远、造型优美、技巧独特”的特点,它通过线条、墨色等元素的运用,表现出文字内在的气韵和情感。
三、绘画的概念绘画是指用各种颜料在纸面或其他基材上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等多种类型。
绘画具有“意象丰富、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特点,它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的运用,表现出作者对事物形态和内在精神的理解。
四、书画融合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书法创作中常常融入绘画元素,如山水、花鸟等;绘画创作中也常常运用书法技巧,如用笔墨表现出文字的气韵和情感。
书画融合既体现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也深化了艺术表达的内涵。
五、书画的价值1.文化价值: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
2.审美价值:书画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它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的运用,让人产生美感和享受。
3.历史价值:许多优秀的书画作品记录了历史上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们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4.精神价值:书画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情感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强精神力量等方面的价值。
六、结语总之,书画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文化、审美、历史和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重视书画的传承和发展,让这种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
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
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
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
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
“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
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
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例如: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书画本来同名词解释
书画本来同名词解释书画本来同,这是一个超级有趣又很有内涵的概念呢。
从字面意思来看,书画本来同说的就是书法和绘画在根源上是相同的东西。
咱先聊聊书法吧,书法呢,就是用毛笔蘸着墨汁在宣纸上或者其他书写材料上写出好看的字。
它可不仅仅是把字写出来就完事儿了,这里面可有很多的讲究。
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有节奏、有韵律。
而且书法字体多样,像楷书规规矩矩,就像一个穿着正装的绅士,站得笔直;行书呢,就灵动一些,像是一个穿着休闲装轻快走路的人;草书可就更奔放啦,像是在旷野里撒欢奔跑的骏马。
再说说绘画。
绘画是用画笔在画布或者纸张上描绘出各种形象,有山水呀、人物呀、花鸟鱼虫啥的。
画家通过色彩、线条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比如说画一幅山水画,画家要表现出山川的雄伟、河流的灵动,这就需要很巧妙地运用线条来勾勒山的轮廓,用色彩来表现水的清澈或者浑浊。
那为啥说书画本来同呢?这就很有意思啦。
你看啊,书法和绘画都用毛笔这个工具。
毛笔可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软软的,全靠书法家或者画家手上的功夫来控制。
在书法里,毛笔写出的线条粗细变化、曲直变化,这在绘画里也是一样的。
画家在勾勒线条的时候,也要像书法家那样讲究用笔的轻重缓急。
比如说画一个人物的衣服褶皱,就和写书法里的一撇一捺有相似之处,都需要有节奏感。
而且啊,书画在审美上也是相同的。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绘画一样,要有美感。
书法作品里字的布局,就像是绘画里画面的构图。
书法里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就像绘画里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
比如说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字不能写得太散,要有一种团聚的感觉,这就和绘画里各个部分要协调统一是一个道理。
还有哦,书画在表达情感方面也是相通的。
书法家写一幅字的时候,可能是高兴,那字里行间就会流露出欢快的感觉,笔画可能就比较轻快;要是悲伤呢,笔画可能就比较沉重、迟缓。
画家也是这样啊,画一幅画的时候,高兴就用明亮的色彩,悲伤就用暗淡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笔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至少有三种含义:艺术材料、 艺术媒介、艺术境界。张仃和吴冠中的笔墨之争,问题在于没有厘清 笔墨的概念。中国画的笔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历史的产物。 强调笔墨,推崇笔墨,使笔墨从工具上升到目的,有一个历史过程, “书画同源” 这一过程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在明清文人画中趋于完成。 并非事实性命题,而是规范性命题。 因此,笔墨是中国画家在某个历 史时期的自主的选择,而不是中国画的无可逃避的命运。 那种把笔墨 视为中国画的“底线”、“内核”的观念,强调的只是文人画的特征,而 不是一切中国画的特征。 考虑到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必须主张 笔墨的终结,将中国画与书法割裂开来,让书法的归书法,绘画的 归绘画。 这不只是一种理论的构想和逻辑的推演,笔墨在事实上已经 终结了。 中【关键词】 中国画;笔墨;书法;书画同源 本文主标题的句式,模仿了耶稣的那句名言:“凯撒的物当归给凯 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路加福音 20:25)在内容上,本文谈 论中国画的笔墨问题,跟圣经、福音、耶稣都无关系,但耶稣的这个 句式,却颇有简洁明快之功效,不妨借用。“让书法的归书法,绘画 的归绘画”这一标题表明,本文着眼于未来,主张为了中国画的发展, 应使中国画摆脱与书法纠缠不清的状况,获得解放与独立。 但展望未 来需要回顾过去。 在中国画的过去,它与书法结合长达一千余年,其 主要观念是“书画同源”,其主要产物便是“笔墨”。尽管如此,笔墨和 中国画之间,只有历史性、 阶段性、 习惯性的关系,而无本质、 必然的 联系,笔墨并不是中国画的“底线”或“内核”。因此我们可以为中国画 松绑,使之挣脱书法的束缚。 本文的副标题,也有似曾相似之感,比 如让人想起吴冠中的短文 《笔墨等于零》 (1992)。 但吴冠中的“笔墨 等于零”只是基于创作经验的片段感想,对于笔墨的本质及其与中国 画的关系并不曾展开思索,且“笔墨等于零”本身也是文学性的表述, 意义并不清晰。 本文则试图在学理上阐明“中国画笔墨的终结”,使之 成为一个学术主张。 因而本文并非吴冠中观点的旧话重提,而是在另 一维度探讨中国画与笔墨的关系,进而探索中国画的发展前景。 一、笔墨的概念 1.材料、媒介、境界 在中国画的艺术系统中,“笔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多层含 义。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 具――笔墨的重要。 中国的笔发达很早,殷代已有了笔,仰韶文化的 陶器上已经有用笔画的鱼,在楚国墓中也发现了笔。 中国的笔有极大 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 了一种艺术境界。”[1]49 在这段话里,宗白华区分了两种笔墨,即作 为工具的笔墨和作为艺术境界的笔墨。 但是,笔墨的含义还要更复杂
笔墨的“浑厚华滋”,其实已可视为一种艺术境界了。 在中国艺术 评价系统中,境界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尤以清末王国维《人间词 话》 中的境界说最为影响深远。 境界总是主体的境界、 人的境界;人的 心性、 气质、 修养,必会呈现为相应的境界。 中国人又相信人品即艺品 因此,艺术家的境界与艺术作品的境界是同一的,如郭若虚所说,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可视为艺 《图画见闻志》 )。 术境界的一种表现,正如“笔墨”也是艺术境界的体现。 如果说气韵源 于先天禀赋,那么笔墨则侧重于后天修养。 作为艺术境界的笔墨,主 要由艺术家长期修养而成,所以有“笔墨功夫”、“笔墨修养”之说。笔 墨功夫、笔墨修养越高,则境界越高。境界有高低,因此,境界往往 被视为艺术评判的标准。 词学家叶嘉莹就指出,王国维的“境界”概念 “带有衡定及批评的色彩”[3]190。 诗如此,书、 画亦然。 笔墨的三 重意义,大致已如上述。我们不妨再参照文学,以增进理解。文学作 品由印刷在书上的文字构成,但文学并非文字,因为纵然读懂了全 部文字,我们也未必能够领悟文学作品。 文字只是文学借以存在的一 种工具,换言之,文字是文学的艺术材料。 语言才是文学的艺术媒介 语言和文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甚至有时可以互换,比如“推敲语 言”被称作“炼字”,但文字毕竟不同于语言。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 因此,语言有声音和意义两大要素,文字则有形、 声、 义三大要素。 作 为艺术材料,文字并不参与构成审美客体,例如一部小说无论是用 黑体、 宋体、 楷体印刷,都对它作为审美客体毫无影响。 但任何审美客 体都是由艺术媒介的特质创作而成,文学也不例外。文学作品虽非 “文字的艺术作品”(此乃书法或抽象画),却是“语言的艺术作品”, 因此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文学也有“境界”,且境界的构 建也基于语言媒介的“特质”。 王国维 《人间词话》 第七则云:“‘红杏枝 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一“闹”字,是艺术媒介, 诗人恰到好处地使用艺术媒介,也便构成了艺术境界。 2.关于“张吴之争” 将笔墨区分为艺术材料、艺术媒介、艺术境界三个层面,是很有 必要的,比如我们可以借这一区分衡量若干年前的“张吴之争”。 吴冠 中说,笔墨等于零;张仃说,应当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而笔为艺术材料的笔墨;⑵作为艺 术媒介的笔墨;⑶作为艺术境界的笔墨。 “笔墨”一词,其字面意义或第一层意义就是毛笔和墨水,因此 “笔墨”首先意味着中国画的材料,中国画是以毛笔蘸墨水来创作的 一种绘画形式,与油画和水彩画有所不同。美国艺术哲学家 V・C・ 奥尔德里奇说:“当我们的探究接触到艺术的‘器具’――在这个词的 简单而通俗的意义上――例如乐器中的小提琴、 钢琴、 长笛、 单簧管时 我们就接触到了艺术的基本材料。这些东西是生产或制造出来的。画 笔、 颜料、 彩色蜡笔和油画布同样如此。 石料和青铜块亦复如此。 所有 这些都是作为器具的艺术材料。”[2]5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 ”作画之“事”,亦有其“器”。 利其器。 中国画的“器具”包括笔、 墨、 纸、 砚 等,它们都是工匠制造或生产出来的。 譬如毛笔,它的关键在于笔毫 部分,好的毛笔笔毫具有“尖、 齐、 圆、 健”的所谓“四德”,而这四德是 制作毛笔的工匠的成就。 画家和书家使用那些具有四德的毛笔来创作 显然,奥尔德里奇所说的“器具”,也就是宗白华所说的“中国画的工 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的艺术材料是一样的,它 们都使用毛笔。 艺术媒介则不同于艺术材料。奥尔德里奇说: 艺术家首先是领悟每种材料要素――颜色、声音、结构――的特 质,然后使这些材料和谐地结合起来,以构成一种合成的调子。 这就 是艺术作品的成形的媒介,艺术家用这种媒介向领悟展示作品的内 容。 严格地说,艺术家没有制作媒介,而只是用媒介或者说用基本材 料要素的调子的特质来创作,在这个基本意义上,这些特质就是艺 ……它们(而不是材料)是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的 术家的媒介。 固有的基本组成部分。 而材料则是仅仅作为物质性事物的艺术作品的 组成部分。[2]58 在以上说法中,奥尔德里奇对艺术媒介与艺术材料两个概念的 区分,建立在一个更基础性的理论区分之上:“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 作品”和“作为物质性事物的艺术作品”。 这是一种现象学美学的观点。 波兰的英加登和法国的杜夫海纳这两位现象学美学的巨擘,都将“审 美客体”与“艺术作品”区分开来。审美客体是诉诸知觉的、为知觉所 “领悟”的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是潜在的、可能的审美客体。范宽的 《溪山行旅图》 、 王羲之的 《丧乱帖》 ,都是艺术作品,但它们可能是审 美客体,也可能不是审美客体,是或不是,取决于知觉的领悟。 总之 媒介参与构成审美客体、 内在于审美客体,而材料则外在于审美客体 因此,大部分谈论中国画笔墨的文字,并不涉及“笔墨纸砚”中的“笔 墨”,即作为器具的“笔墨”。 如上所述,毛笔有尖、 圆、 齐、 健四德,但 毛笔作为艺术材料并不进入书画之审美客体的领域,笔好不等于书 好或画好。 事实上,中国还有“善书者不择笔”的说法,这正是由于艺 术材料与艺术媒介是两个概念、两种存在。就中国画而言,当我们把 笔墨理解为艺术媒介时,它就不再是作为器具(工具)的毛笔和墨 汁了,而是呈现在画面上的某种效果,例如备受美术史家赞誉的黄 宾虹山水画笔墨的“浑厚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