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2)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面向全国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自此,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实践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加。透过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耐人寻味的种种现象,反思相关研究业已指出的问题,不难发现,我国研学旅行正遭遇着一些困境,相应的破解之道亟待讨论。
破解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的策略
▲▲▲
研学旅行实施困境的破解之道可从三个方面思考:回归研学旅行的本真追求,有机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以及统筹规划研学旅行现场。
1
回归研学旅行的本真追求
《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开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公益性原则,其中以教育性原则为根本,明确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这也是研学旅行与春游秋游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相关研究认为,研学旅行具有自然性、体验性和课程性,其根本宗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研学旅行需要注意防止应试教育的浸染,避免变成课堂搬家式的学习,造成学生兴趣的缺失。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需要明晰研学旅行的本真追求,明确其教育目标。泰勒在其课程编制原理中把目标的确立作为第一步,并提出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即学生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同时指出应运用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作为筛子来选择目标。据此,研学旅行课程建构,必先综合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基础、社会生活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等,进而明确课程目标,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及经验的系统评估。研学旅行的初衷即在旅行中体验、在体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整个活动过程设计要回归以生为本,增加学生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机会,丰富活动形式和环境,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学生研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情境。学校作为一个简化的环境,所发生的教育容易导致学生与生活的割裂,而研学旅行却能让学生接触到比学校更加真实自然的教育,然而,能否回归教育的初心,更加准确地把握研学旅行中学与游、师与生、知与行、情与理、理与境等关系,依然是决定研究旅行能否成功的关键。
2
有机整合各方教育资源
破解研学旅行实施困境,需要重新审视研学旅行背后的学理依据,运用“关系思维”理解和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有机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建构U-S-I研学旅行专业指导共同体。
1.运用“关系思维”理解和实施研学旅行课程
在主客二分的传统哲学视域里,学生的学习被给予了既定的知识,并且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其背后的哲学思维为实体思维。而研学旅行强调的是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和实践过程,体现的是过程哲学中的关系思维。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中三个重要的组成,即场域、惯习和实践。其中,场域就是“关系群”。惯习“在理论上把实践作为实践来看待,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被建构出来的”。实践关系理论体现了关系思维。按照布迪厄的观点,关系思维“与实体论思维方式决裂,导致任何一个成分的特征将通过把该成分同其他成分结合为系统的各种关系来显示,是这类关系给出了该成分的意义和功能”,注重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系统整体地理解事物,破除二元对立。学生进入研学旅行活动现场,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主客特性,而是主体间性;所发生的研学活动也不是对既定的客观事实的机械认知,而是充满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具有主动权、选择权和决定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入到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中,生长经验并建构认知。
2.建设U-S-I专业指导共同体
活动团队的指导作用应该贯穿于研学旅行的整个活动过程。《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一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这表明其设计和实施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而需要多方参与协作,仅仅聚焦于一个领导主体,将无法实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初衷。研学旅行活动中各方协作,对话共生。
高校(university)为行业机构(industry body)培养人才,行业为高校提供成果转化的可能;高校为中小学(school)提供研学旅行理论指导,中小学则成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从事研学旅行研究的实践平台;社会行业机构为中小学提供丰富的研学资源,而中小学则通过研学旅行成为行业机构影响力提升的关键现场。U-S-I彼此联动,形成指导共同体,使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成为一个互动、开放的生态系统,将研学旅行的实施阻力降至最小。在研学旅行专业指导共同体中,尽管高校可以在教育理论指引、课程建构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更具专业化的建议,行业机构可为学校提供更多研学旅行资源,但学校依然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阵地,学生是学校、行业机构和高校共同服务的对象,学生发展是根本目的。在学校层面,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不能仅靠校长的行政指导,还应发挥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一方面可统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过程,另一方面可作为高校、行业机构与一线教师的连接中介,共享资源与交流问题,推动教师专业社群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实现效率最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励行业机构和高校参与研学旅行指导共同体,一方面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将研学旅行指导与服务作为一种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可由政府出面,对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行业机构和高校予以奖励和政策扶持,以提高参与机构和高校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方能联动各方资源,齐心协力,共赢互促,开创研学旅行新局面。
3
统筹规划研学旅行现场
教育需要现场,但现场并非原本就有教育功能。因此,研学旅行现场必须从教育角度进行谋划与建设。
1、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现场,统筹规划
对现场的统筹规划可以运用SWOT分析框架,从现场的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四个维度考察现场。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厘清一系列问题,诸如:
(1)现场可为学生提供哪些知识?
(2)可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
(3)适用于何种研究方法?
(4)可激发学生的何种精神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