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乌篷船》阅读练习及答案
国开作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一48参考(含答案)
题目:《月下老人祠下》所写是俞平伯从大洋彼岸归国,即将北上回京期间,在故乡逗留短短三天里与妻子、妹妹共游西湖的经历。
表达的作者的心境是()选项A:快乐与欣慰选项B:愉快与浪漫选项C:欣喜与惆怅选项D:兴奋与激动答案:欣喜与惆怅题目:鲁迅先生“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是()选项A:《腊叶》选项B:《女吊》选项C:《死火》选项D:《影的告别》答案:《腊叶》题目:周作人采用引起很多争议的“文抄公体”写的散文是()选项A:《鬼的生长》选项B:《苦雨》选项C:《水里的东西》选项D:《金鱼》答案:《鬼的生长》题目:朱自清在《儿女》里写到的“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
”这个‘呆瓜’指的是()选项A:润儿选项B:阿九选项C:阿菜选项D:阿毛答案:润儿题目:《女吊》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选项A:侠义选项B:复仇选项C:慷慨选项D:报恩答案:复仇题目:“你的醒来,使我欢喜。
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冻结,永得燃烧。
”这段描写出自哪位作家的笔下()选项A:胡适选项B:鲁迅选项C:巴金选项D:废名答案:鲁迅题目:描写“河水鬼”的文章是()选项A:《苦雨》选项B:《鬼的生长》选项C:《水里的东西》选项D:《女吊》答案:《水里的东西》题目:朱自清在《儿女》里写到的“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的孩子是()选项A:阿九。
周作人《乌篷船
周作人《乌篷船《乌篷船》一、周作人及其散文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学系主任。
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他留在北平。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及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
沦陷时期著作结集有《药堂语录》、《甘口苦口》、《立春以前》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有期徒刑10年。
1949年1月保释出狱。
“周氏兄弟”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周树人(鲁迅)与周作人。
这里“周氏兄弟”这一概念,涵盖了二人在思想、才具和文学活动上的某些共性。
虽然他们实际上各有所长,鲁迅之于小说创作,周作人之于文学翻译、文学理论、新诗创作和散文创作,分别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周作人的散文中令人感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感不到有不可遏抑的憎爱激流。
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周作人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似名士清淡,娓娓到来,无所拘束。
乍读,似构思不那么精到,结构不那么严谨,细细品味又觉其实作者是有1着精巧用心的:虽飘逸而自有定格,虽洒脱而不得枝蔓。
因而,读他的散文,有和与老朋友无拘无束闲谈的感觉。
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周作人的散文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无论记叙性的文字、议论性的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得不板滞,有趣味。
文中有时庄中有谐,有时谐中有庄,有时又在不经意中涉笔成趣。
乌 篷 船
乌篷船周作人【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寿,又名遐寿,自号起孟、启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语丝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
周作人的散文功绩斐然。
它取材广泛,体式多样,文字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素朴清涩,形成了平和恬淡,空疏幽然为主的风格,达到了知识哲理与趣味统一。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文学各门类与民俗学、文化学诸方面,尤以散文创作成就为主。
20年代初,胡适即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予以评价:“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意味。
”当斯诺夫人访问鲁迅,询问中国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时,鲁迅所列名单中第一位就是周作人。
可惜这件事周作人生前并不知道。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追求知识性、哲理性与幽默闲适情趣的统一,并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借鉴英国随笔,明末公安派小品与日本俳句等,形成了独特的“平和冲淡”的散文艺术风格。
其行文平易从容,如老友促膝,如名士清淡,评说时政、纵论文史、描摹风物、探究人事,虽无锐利的锋芒和绚烂的色彩,却自有蕴藉通达的风致,透露出淡泊雅致而略带清涩的韵味。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局限: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社会相悖,显得空泛无边。
1940年底,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一步步走向落水附逆的深渊,堕落为汉奸,这是周作人的人生悲剧。
【写作背景】《乌篷船》写于1926年1月18日,收入散文集《泽泻集》。
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是一位名叫“子荣”的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去,请作者给予指点,这是他写这篇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层次结构】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写这篇书信体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乌篷船的特点。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阅读答案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阅读答案①乌篷船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
②乌篷船配上毡帽,更兼双脚划桨,手中甚至还擎着一只酒碗。
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这种特色的,大概谁都会立即想到绍兴。
③乌篷船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也是古鉴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乌篷船一丈余长,用材轻薄,必要时两个人头尾一扛,就可以让它在岸上行走。
其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着竹叶,再涂以黑油,与船体的黑漆浑然一体。
⑤乌篷船虽小,但不易翻覆。
舱中搁板成平底,铺草席,备枕头,甚至还有毛毯。
无论捕鱼还是用于交通,或泊,或行,烈日也好,下雨也罢,总归是一派闲雅。
⑥就最原始的使用功能而言,乌篷船已经算不得如何的重要。
但在它的物质层面被削弱的同时,精神层面却变得丰厚起来。
它已渐渐衍化为一种摆设,一种风情,一种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特征。
作为交通工具,它仍在敷衍着履行自己的使命,然而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散淡所弥漫出来的况味,才堪称乌篷船当下的神韵所在。
⑦到了古鉴湖就总少不了乌篷船。
乌篷船可以放在西湖,可以放在太湖,可以放在玄武湖,可以放在大明湖,然而终不及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上来得安详。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了的本土意识。
古鉴湖的野逸与静谧,喜欢乌篷船不事喧哗的品性;乌篷船的清净孤高,也需要古鉴湖拙朴的雅量。
⑧一叶扁舟,数扇乌篷,荡漾在古鉴湖如镜的水面上是何等地轻松。
那船帮,那坐板,极具有平民意识,伸手便可掬起一捧水来,这就是与大自然的亲近。
⑨乌篷船轻盈灵巧,却偏要用浑黑来打扮自己;乌篷船固然一副老气横秋,骨子里却是十二分精巧。
这是朴貌与慧心的统一,也如旧棉袄轻裹着一个灵气外溢的俏女子,在反差上就能令人会心一笑。
⑩乌篷船出现于数千年前,数千年后还继续存在着,相信西方古老的船只极少有这样的幸运。
其在世界舟船史上所占据的分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其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对其自身生命挽留与延续的坚忍,却是不能不令人敬佩的。
⑾乌篷船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参与中国曾经拥有过的远洋船队出海,更没有出没过大西洋或太平洋的荣耀。
绍兴的乌篷船阅读练习及答案
绍兴的乌篷船阅读练习及答案绍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乌篷船便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早期的乌篷船有三种,大的叫明瓦,小的是脚划船,但最适用的是不大不小的“三道”,又叫三明瓦。
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箬ruò,上面涂着黑油,所以叫乌篷船。
在前后两扇固定的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头做的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直径约一寸,有点透明,所以叫明瓦。
乌篷船的船尾有两支橹,船首有竹篙用来定船。
三道篷大约有一人高,舱内可以放下一张方桌,四个人坐着打牌。
现在的乌篷船一般比较小,可容四至六名乘客,它是靠船夫用脚躅zhú桨前进的,要调整航向则要划桨,或把桨夹在腋下当舵使用。
船夫手脚并用,船就在湖面轻盈地游行。
小船真是一叶扁舟,坐在船底,篷顶离你的头只有两三寸,你的手可以放在外边玩水,仿佛是坐在水面上,所谓“人在乌篷船中,乌篷却在水中”,所以有人说:到绍兴,不坐乌篷船,等于没有到过绍兴。
要真正了解绍兴,你就得闯进窄小的横街小巷,这些地方汽车是进不去的,只能坐乌篷船。
坐在乌篷船上游览,你可以看到历代名人留下的足迹,还有市民生活的情景,小桥流水的市容……这些都一一展露在你眼前。
你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家道衰落时常去光顾的那家当铺,看到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戒珠寺、题扇桥,可以看到因王羲之在这里为躲避一个拿着扇子索要题名的老太婆而得名的躲婆弄……游到东湖则更有诗情画意,因为东湖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再加上这里有名人郭沫若题的诗,有为纪念绍兴革命先烈陶成章的陶社,就更令人神往了。
zhù míng zhē yáng chuán cāng tiáo zhěng shī qíng huà yì2.用自己的话说说早期的乌篷船的样子。
3.绍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与绍兴有关的文化名人和故事?4.为什么说“到绍兴,不坐乌篷船,等于没有到过绍兴”呢?1.著名;遮阳;船舱;调整;诗情画意2.“略”3.当年鲁迅家道衰落时常去光顾的那家当铺;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戒珠寺、题扇桥;因王羲之在这里为躲避一个拿着扇子索要题名的老太婆而得名的躲婆弄;东湖名人郭沫若题的诗;为纪念绍兴革命先烈陶成章的陶社。
《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乌篷船①周作人子荣②君: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
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苦雨(周作人)阅读答案
苦雨(有删改)周作人伏园兄:①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
雨中旅行不一定是很愉快的,我以前在杭沪车上时常遇雨,每感困难,所以我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倘若更大胆一点,仰卧在脚划小船内,冒雨夜行,更显出水乡住民的风趣,虽然较为危险,一不小心,拙劣地转一个身,便要使船底朝天。
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
你往“陕半天”去似乎要走好两天的准沙漠路,在那时候倘若遇见风雨,大约是很舒服的,遥想你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悠然进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
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未可知,这须等你回京后问你再说了。
②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
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
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实垛砖墙,大抵只用泥墙抹灰敷衍了事。
近来天气转变,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两方面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
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前夜的雨却又将门口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
③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
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的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它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
还有一层,前天晚间据小孩们报告,前面院子里的积水已经离台阶不及一寸,夜里听着雨声,心里胡里胡涂地总是想水已上了台阶,浸入西边的书房里了。
好容易到了早上五点钟,赤脚撑伞,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满了全屋,约有一寸深浅,这才叹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倘若这样兴高采烈地跑去,一看却没有水,恐怕那时反觉得失望,没有现在那样的满足也说不定。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赏析作者:来源:《青少年日记》2013年第09期《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
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
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
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风趣”于“他”已开始隔膜。
可见,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了的“自我”。
而写信人“岂明”就是在内心深处顽强抵抗着的“自我”,在周作人看来,这也是更值得保存、更真实、更本色的“自我”。
“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讲了大船,再讲小船;介绍乌篷船时,单是“三明瓦”就费了一百三四十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的篇幅;这还不够,还要讲船尾怎样,船头如何,船篷又有多高,多宽,4个人坐着都可以打麻将(深恐你没有实感);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仿佛这不是那位平日沉默寡言、写起文章来惜墨如金的周作人,而是一位热心得有点过分的导游者。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专科选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专科选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 分,共42 分)1.鲁迅在哪篇文中文章中曾经说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B)A.《阿Q正传》B.《灯下漫笔》C.《秋夜》D.《伤逝》2.这是一段关于坐船的描写:“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请问其出处。
(B )。
A. 鲁迅《灯下漫笔》B. 周作人《乌蓬船》C. 张爱玲《更衣记》D. 冰心《寄小读者》3.《凤凰涅槃》收入在郭沫若的哪部诗歌集中?(C)A.《呐喊》B.《朝花夕拾》C.《女神》D.《死水》4.在《背影》中,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仅仅是为了给儿子做什么事情?(D)A. 补办车票B. 找回遗忘的行李C. 托付朋友照顾D. 买几个桔子5.你认为《乌蓬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C)A. 慷慨激昂B. 痛苦悲伤C. 闲适平和D. 愤怒不平6.散文《荷塘月色》的作者是谁。
(B)A. 废名B. 茅盾C. 朱自清D. 徐自摩7.周作人《乌蓬船》用“书信体”假拟的信是写给谁的?(B)A. 子君B. 子荣C. 子虚D. 乌荣8.《寄小读者》表达的创作主题是关于:(D)A.生命的可贵B.友情的高尚C.童心的纯真D.母爱的伟大9.“她从最初已知道我,认识我,喜爱我。
在我不知道不承认世界上有个我的时候,她已爱了我了。
”此处的“她”是作者的什么人?(C)A.妻子B.老师C.母亲D.女友10.诗歌《老马》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B)A. 拟人B.象征C. 夸张D.写实11. 下列诗篇中哪首是郭沫若的作品?(C )A.《我是一条小河》B.《死水》C.《凤凰涅槃》D.《大堰河-—我的保姆》12. 周作人的《乌蓬船》采用了怎样的一种文体?(B)A.议论文B.书信体C. 说明体D.诗歌体13.亲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充满真挚的情感。
国开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河北)形成一至四答案
本课程题目随机请使用Ctrl+F搜索题目
1.“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这段表述出自()
A. 《金鱼》
B. 《放猖》
C. 《女吊》
D. 《苦雨》
【答案】:《苦雨》
2.“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这段描述出自作品()
A. 《影的告别》
B. 《腊叶》
C. 《死火》
D. 《灯下漫笔》
【答案】:《影的告别》
3.周作人在《金鱼》中,开首议论“三不喜”,第一不喜欢的动物是()
A. 鹦鹉
B. 叭儿狗
C. 猫
D. 金鱼
【答案】:叭儿狗
4.《雁荡山的秋月》的总体风格是()
A. 比较清朗
B. 比较潇洒
C. 比较浓郁。
周作人:乌篷船
周作人:乌篷船周做人:黑篷舟子枯君:接得手书模板,知叙您要到尔的故土来,鸣尔给您一点甚么领导。
诚恳说,尔的故土,实邪感觉否怀恋之处,其实不是这面,然而果为正在这面成长,住过十多年,终究知叙一点情景,以是写那一启疑通知您。
尔所要通知您的,其实不是这面的风俗世情,这是写没有尽的,然而您到这面一看也便会大白的,没必要哆唆天多讲。
尔要说的是一种颇有趣的工具,那即是舟。
您正在野城平时总立黄包车,电车,或是汽车,但正在尔的故土这面那些皆出有,除了了正在乡内或山上是用肩舆之外,普通代步皆是用舟,舟有二种,普通立的皆是“黑篷舟”,皂篷的大致做航舟用,立夜航舟到西陵来也有出格的幽默,然而您总未便立,以是尔也便能够没有说了。
黑篷舟年夜的为“四亮瓦”(Sy 一menngoa),小的为手荡舟(划读如uoa)亦称划子。
然而最合用的借是正在那外间的“三叙”,亦即三亮瓦。
篷是半方形的,用竹片编成,外央竹箬,上涂乌油;正在二扇“定篷”之间搁着一扇遮阴,也是半方的,木做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很有点通明,略似玻璃而脆韧耐用,那便称为亮瓦。
三亮瓦者,谓此中舱有二叙,后舱有一叙亮瓦也。
舟首用橹,大致二收,舟尾有竹篙,用以定舟。
舟头着眉日,状如山君,但似正在浅笑,颇滑稽而不成怕,唯皂篷舟则无之。
三叙舟篷之高峻约能够使您曲坐,舱严否搁高一顶圆桌,四小我私家立着挨马将──那个恐怕您也未教会了吧?划子则实是一叶扁船,您立正在舟底席上,篷顶离您的头有二三寸,您的二脚能够放正在摆布的舷上,借把脚皆含没正在中边。
正在那种舟面好像是正在火里上立,挨近田岸来时泥上就战您的眼鼻濒临,并且逢着风波,或是立失长没有小口,便会舟底晨地,领熟惊险,然而也很有兴趣,是火城的一种特征。
不外您总能够没必要来立,最佳借是立这三叙舟吧。
您如立舟进来,否是不克不及象立电车的这样性慢,立即巴望走至。
假使没乡,走三四十面路(咱们这面的面程是很欠,一面才及英面三分之一),去日总要豫备一地。
乌篷船》
周作人的选材极平凡琐碎,一 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 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 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 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 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 谈风格。 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 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 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 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又 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 是“苦中作乐”,忧患中有洒 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 人的悲哀”。
《乌篷船》 乌篷船》
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1885-1967), 慌不忙,娓娓道来的从容心境,用 轻描淡写掩盖思乡感情。记叙中的琐细,微微 沁出一种人情味的温暖。 2、表现作家内心情绪的闲适、自如,完全放 松的态度。是用一种洒脱的笔调、平淡的语言, 渲染出一种物我两相会的情境。 3、明显地表现出一种闲适的人生态度。作者 笔下的那些山、水、树、桥,都是要用这样慢 悠悠的态度才能欣赏的,重要的不是田园景致, 而是抱着闲适,心平气和,悠闲自在,不惊不 乍,随遇而安——这似乎就是《乌篷船》 乍,随遇而安——这似乎就是《乌篷船》作者 偏嗜的处世态度。
周作人《乌蓬船》及赏析
原文:乌篷船一条曲曲折折,蜿蜿蜒蜒的西江在粤中大地上延伸,流淌。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哺育着江两岸的普通人家。
我是一个普通人家里的孩子,那汪清莹,碧绿的江水,自我能记事的那天起便是那么迅速的,静静的走进了我的记忆,流入我的生命,使我的一生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和许多沿江居住的普通一样,我家的日子并不宽裕,父亲读的书不多,且无一技之长,到城里打工,不久便发觉呆不下去,只好返回家,秉承祖辈打鱼的旧业,去勉强完成一个男人养家糊口的责任与义务。
为了使家里人能生活的好,父亲总是很勤劳的捕鱼。
每天清晨,他便拿着鱼网,带着鱼筐,步向那汪西江水,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撒网,收网,然后把捕获的鱼倒入筐中,就这样,折腾一天,父亲总能得到好的收获,那进我和小妹都很小,帮不上忙,只能呆呆地趴在窗台上,看父亲在江上捕鱼的背影。
见父亲满载而归时,我们便从屋里跑出,企图以我们微弱的力量帮父亲提鱼,每到这时,父亲那被江风和岁月不断雕塑而布满苍桑的面孔会浮起一丝丝欣慰的笑容,但又略带紧张的说:小心,不要把鱼筐弄翻了。
此时,母亲已把鱼网晒开走了回来,微笑着从我们手里拿过鱼筐,并说:儍孩子,别添乱。
晚上,我们一家便围在一起,把大小不同的鱼分开,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拿着鱼到集市卖,挣得家用,而父亲便又拿起那鱼网,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在那段年月里,我们一家虽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但我们的生活却时时刻刻都洋溢着令人心醉的温馨亲情和知足常乐。
日子就这样,如西江水般静静流淌,后来,我和小妹都上学了,面对徒然增加的教育开支,父亲只好咬咬牙,更加起早摸黑的捕鱼,而此刻,长年的劳苦,终于将母亲本来很健硕的身体拖跨,更糟糕的是,父亲最近捕的鱼也越来越少,原来他一向只在岸边捕鱼,范围有限,多年来,近似无休止的捕获,在岸边生活的鱼基本上都捞上岸了,村里人一直在劝父亲要有一只船,但由于家里积蓄不多,父亲都拒绝了,而这一下子,我和小妹的学费、母亲体弱我多病的医疗及家庭的日常开支,一切与钱挂上钩的问题接踵而来,冲击着这个本来就已经脆弱的家庭,而我们一家原来幸福的生活也掀起了波澜,变得难以平静此刻,父亲一语不说,呆坐在一边,默默的吸着他的旱烟,以前他并无这一习惯,也许生活的太多无奈,使他只能靠在阵阵烟圈中寻求安慰和解脱,就这样,沉默了许久,父亲最后还是站起来,大声说:我要有一只船,我要有一只船——。
散文评论:周作人《乌篷船》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看云集》等。
郁达夫在评说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时曾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为最丰富、最伟大”。
周作人自己也曾经颇有点自负地说过他的头脑是散文的。
他的散文以小品散文居多,而且也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
他创作的小品散文是典型的茶余饭后的闲话散文,读来让人感到平等、亲切、自然,有一种悠然、平和、恬淡的氛围,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舒徐自在、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1926年写的《乌篷船》,是一篇体现作者冲淡风格的佳作。
它以书信的方式展开,款款道来,自有一种亲切感。
作者徐舒自在、从容不迫地信笔写出,甚至给人感觉仿佛是从笔端缓缓流出,毫无雕琢斧凿、刻意求工的痕迹,而在这率意写出的文字中,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风神和韵味。
整篇文章仿佛一幅冲淡的水墨画,在静态的描摹之后,增添动态景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得知友人要去绍兴,他并没有像向导一样对故乡的风景一一进行介绍,因为在作者心中“那是写不尽的”,而是以最具水乡特色的乌篷船为中心来描述故乡的风土人情。
而正是在这平淡的闲叙中,逐渐显示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情趣。
整篇文章在叙述上舒缓大方不显空洞,质朴平宜却处处可见灵性。
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如写四周景物,寥寥几笔,绝少藻饰,却给人留下想象、体验的空间;又如写乌篷船,则细说其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等,乌篷船之形象读之真如体察。
周作人以乌篷船为中心,随着乌篷船的移动历数沿河的景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画,仿佛把读者带入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境界之中。
《乌篷船》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于此,表面上作者是在告诉我们他的家乡到底有着哪些诱人的景致和风物,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去领略这些景致风物。
表面上,周作人以闲适的态度,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谈论乡间的风土人情,实际上在字里行间都流入出对家乡古朴闲适生活的眷恋。
乌篷船
乌篷船上的春秋, 是那支古老橹里童 话; 荡起的岁月里,蕴 育了 春江月夜那一朵奇 葩。 额头上沟与壕, 是风霜雨雪的刻划; 渔网里的世界, 翻腾着生活的浪花。
阎唐菱 少温叶 府庭秋篷 乞筠传声 钓 镜夜 轮【水滴 子寄风松 】湘。江 阴 雨 ,
——
历史起源
绍兴乌篷船并非仅指这种脚划的小船。在过去,绍兴的乌 篷船恃指那些用摇橹的“梭飞”和“三明瓦”之类的船只。这 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在船头上,雕刻有似虎头形象的动物 “鹢”,其神态似在微笑,又有些可怖。民间传说,古越本是 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鸽”居海内,性嗜 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 不敢作祟,行船可获安全;船头两侧,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 墩,最考究的还用白铜制作。前舱下船要走几级扶梯,两边各 有一块搁板,可放东西。这里铺上板,就可搭成看戏台;在前 舱和中舱之间,设有书画小屏门,写有“寒雨连江夜入吴”、 “月落乌啼霜满天”一类的诗句,画有梅、兰、竹、菊之类的 图案;靠中舱的两侧有“十景窗”,可摆书籍或糕点;后舱设 有睡铺和炉灶。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 舱内可放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船尾至少备有两支橹, 航速较快。
其实绍兴乌篷船,并不只有这脚划船,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 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一种水鸟),它们似乎在 微笑,颇为滑稽。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这种乌篷船的船 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 较快。《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 的船,就是这种乌篷船。这种大船中有一种名叫“明瓦船”。其中的三明瓦 是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 片片一寸见方的藻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这就叫明瓦。鲁迅小时候就是 坐这种有“三道瓦窗的大船”到东关去看猖会的。鲁迅笔下还提到“文人的 酒船”,这酒船俗名“梭飞”,有两个“石墩磉”放在船头,用以压船,以 免行船时船头上翘影响速度。船中可摆竹椅长凳,乘客可坐可卧。这些大乌 篷船从前多是少数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多少 有点竞奢斗富的味道。周作人先生笔下的乌篷船描写的非常仔细:篷是半圆 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 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 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乌篷船①
周作人
子荣②君:
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
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
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
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
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
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岂明
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注解】①本文原载《语丝》第107期,1926年11月27日出版,署名岂明,后收入《泽泻集》。
②子荣,周作人笔名,始用于1923年8月26日《晨报副刊》。
12. 试简要概括“子荣”的形象。
13. “我”差不多每介绍到一处,都要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等字眼,试概括乘船游览中各种活动蕴含的的情趣?
14. 第③节中对“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的叙写有何作用?
15. 试探究文中“子荣”和“岂明”的关系。
【答案】12.久居现代都市,为名利(生计)奔走且已经渐渐适应了都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的知识分子。
13.①亲近自然的情感;②慢节奏的生活方式;③悠闲的人生态度(心态);④传统文化的底蕴;⑤民间艺术的谐趣。
14.①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②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的美的形成对比。
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的丧失所感到的忧虑、困惑和惆怅。
15.①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已经适应了都市生活);②“岂明”:写信人“岂明”是曾经的我,沉醉于古朴宁静的乡野生活;③本文收信人与写信人是同一人,“岂明”对“子荣”的倾诉可以看作是作者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④“岂明”向“子荣”就曾经的乡野生活进行描绘,表明了作者深处都市,却充满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对清淡闲适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对艺术情趣的追怀。
⑤“岂明”对“子荣”就“乌篷船”进行详细介绍,实则是对的已经远去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召唤,是对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自我重新回归的呼唤。
【解析】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
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
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此题注意根据文意概括“子荣”是知识分子,其特征是“久居现代都市”“为名利(生计)奔走”“已经渐渐适应了都市快节奏生活方式”。
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乘船游览中各种活动蕴含的的情趣,注意根据文中的“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概括第一点;根据“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概括第二点;根据“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概括第三点;根据“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概括第三点。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首先根据文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
”可见作者的反对心情,再结合前文的内容写的是“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其作用是“形成对比”,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作者对这种美的丧失所感到的忧虑、困惑和惆怅。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探究文中“子荣”和“岂明”的关系,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要明确二者是一个人,一个是“现代”的我,一个是“曾经”的我,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写信人“岂明”是曾经的我,沉醉于古朴宁静的乡野生活。
走着写信的目的是对的已经远去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的召唤,是对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自我重新回归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