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模式显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创新,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著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征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这条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自主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是民主发展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民主。
党带领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为己任,领导人民为争取民主、反抗压迫和剥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彻底走出了百年屈辱的阴霾,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党带领人民巩固民主。
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国民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使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坚实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得以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带领人民推动民主持续发展。
党倡导民主、推行民主,在党内实行民主,有力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健全群众工作机制,持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将长期占据优势,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它信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首先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的产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
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90多年的伟大社会革命、进行70年的新中国建设、进行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因为它已经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决定》主要从13个方面梳理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二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四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五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六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七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九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十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引起代表们的热烈讨论。
代表们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
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
“各国国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模式也是多样化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对历史和人民的尊重,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
”全国人大代表于沛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探索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
”全国人大代表马瑞文的话道出了代表们的心声。
韩长安代表说,我们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选择的,是经过数代人的实践检验,不断完善稳定下来的。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就说明这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代表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能够反映人民群众中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呼声,又能够从全局出发将人民群众的各种意见集中综合起来,使国家的法律与政策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协调人民内部的局部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在合理性,进入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
一、民主集中、协同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凸显优越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它使我们党具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汇集全党优秀执政骨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它能保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国家统一高效推进各项事业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
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
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它体现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自我革新,确保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它体现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光明的未来。
三、执政为民、扶贫济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受群众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这些年中国人民有了越来越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后我们还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群众增强了“四个自信”,更加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和平发展、天下为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的中国价值激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的观念,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
当前,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中国作为当今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激发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
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的身份将越来越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将展现强大生命力省委政研室朱卫平保持初心持续做好民族出版工作青海民族出版社李伟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奇迹来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奇迹来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作者:李君如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0期文_ 李君如【摘要】评价制度好坏不是看模式而是看实效。
新中国70年是在风雨兼程中创造辉煌的70年,主要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体系生命力优越性【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2019年9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一位外国外交官以切身体会说道:“比起经济上的成就,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中国有一套先进的制度。
”(《文汇报》2019年9月11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
这些奇迹,不是谁恩赐的,是勤劳聪明的中国人民创造的,是中国人民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下创造的。
一、评价制度好坏不是看模式而是看实效我们说中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涉及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判断。
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判断,从来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这里先讨论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怎么样评价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好坏。
长期以来,有些人总是以美国或欧洲(包括德国、北欧)的制度为“样本”“标杆”,来评价中国的制度甚至设计中国的制度改革。
听起来,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十分唬人。
但是,历史证明,这种制度研究和设计的思路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古人早就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毫无疑问,我们在体制改革中需要研究和借鉴国外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实际和历史文化照抄照搬外国的制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时候,曾经深刻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深刻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深刻原因作者:杜芹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知向何处则方向不惑,明所从来则动力充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源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阐发了有关未来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简单地运用现成的国家机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机构来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不仅符合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直接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活学活用,坚持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应当怎样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不同特点
应当怎样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不同特点?【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都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都由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但二者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下面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问题解析】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建国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实行一院制,而不是西方国家实行的两院制。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在中国,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国家的重大事项由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行政机关负责执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决议、决定。
法院、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中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年来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占18周岁以上公民人数的99%以上,参选率在90%左右。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过间接选举产生,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无论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依法实行差额选举。
选民和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或者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
目前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280多万人。
各级人大代表来自各民族、各行业、各阶层、各党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代表。
谈谈如何理解16大以来取得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谈谈如何理解16大以来取得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了民族平等团结,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经受了各种风险考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特征、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政治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其他国家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16大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富活力的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是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的时期,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的时期中国政治模式的权力在民、民主集中、中共领导、多党合作、一院两会、自治制度,涉及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民主集中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涵盖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组织制度、政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既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也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深刻原因
772020年01月(下)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咨政论坛收稿日期:2019-12-16杜芹(中共山东薛城区委党校 山东枣庄 277000)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知向何处则方向不惑,明所从来则动力充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源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阐发了有关未来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简单地运用现成的国家机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机构来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3 4-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练习
第三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考查清单】1.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目前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
①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②有利于保证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③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④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⑤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解析②的说法错误,应选B项。
答案 B2.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市民旁听制度”的透明度继续升级——首次向社会公布34位旁听市民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真实身份,老百姓可以随时给旁听市民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反映情况,再由他们转达给人大机构。
这体现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C.人大代表对选民代表负责D.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材料充分反映了人大自觉地接受人民的民主监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故选B。
A与题意无关;C应是对人民负责;材料没有反映专政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3.判断一种政体的优劣,主要是看其()。
A.是否符合广大公民的意愿B.为什么国体服务,是否与国体相适应C.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D.是否能够体现民主解析本题考查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一种政体的优劣,主要看其为什么国体服务,是否与国体相适应,促进国体的巩固和发展,故选B。
A 错误,应是“人民”;D不符合题意要求;C不如B恰当。
答案 B4.“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从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B.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优越性C.社会主义集中高于一切D.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解析这句话是结合民主集中制与西方的政体分权制衡相比较而言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优越性。
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1945年7月4日,黄炎培等到延安考察,他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
毛泽东主席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场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就是党史国史上著名的“延安窑洞对话”。
以制度治党治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
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壮大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在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70年并将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靠的就是理论和信仰的坚定性,靠的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创新、开拓前行,不断迈向“中国之治”更高境界。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党的治国理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初步确立到逐步完善、从探索前进到更加成熟定型。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些优势不仅在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还在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借鉴和启示。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的显著优势。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充分结合了本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高效运转。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政府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稳定性和高效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种高效性和稳定性的优势使得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优势。
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政府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政府积极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
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不断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积极听取民意,反映民意,确保政策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
这种包容性和公平性的优势使得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具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优势。
我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事务中,我国秉持着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建立和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
在国际贸易、人才流动、文化交流等领域,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优势让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
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2011年11月重庆)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对人类政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在中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
所谓政党政治,是指政党成为国家政治舞台的主角,政党领导国家,是国家政治的核心。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
政党政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政党政治表现形式和运作机制的政党制度也是纷繁迥异的。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确立和实行适合国情的政党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语)。
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独裁制、世袭制于一身的君主专制统治,根本没有民主和政党政治可言。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政党及政党政治是从西方引进的,是外来物。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打开了中国通向民主政治、实行政党政治的大门。
政党在中国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封建皇权的否定。
孙中山当年发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呼声,就是要求民主政治的呼声,要求实现政党政治的呼声。
自19世纪末政党在中国出现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苦苦摸索,试图寻找一条通向民主光明和国富民强的政党政治的道路,无数志士仁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都表演过,各种政党制度也在中国都试验过,但是都失败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李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专门召开一次全会 来研究制度建设,这在我们党的 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次全会是 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历史交汇点上,研究如何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好、巩 固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其更加 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指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 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 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 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 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 越性。
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和国 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有充分的信心和充足的底气。
一、制度的优越性是比较出 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其他国家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 性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 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之间最根 本的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 要从政治上、大的方向去评判和 把握。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 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 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 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 才。
”“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 好不好,完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
”实践是 最好的教材,也是衡量制度优劣 的试金石。
一是在经济建设上, 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 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 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
我 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 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 率高达30%,是世界第一制造业 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 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 资目的地国和来源国。
近年来,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超越 了多数西方国家,特别是机场、码 头、港口、火车站和商业设施。
2018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达3万 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 以上,高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靓 丽名片。
加快建设什么的社会司法制度
加快建设什么的社会司法制度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就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优越性充分体现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核心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先进政治制度”。
这个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既肯定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最终选择、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实践确立的,又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鲜明特征。
只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好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实践要求,才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脉相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属性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我国政治制度之所以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因为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之所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意愿,也是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党凝聚力量、带领人民前进,而且可以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1 -。
“中国政治体制展现出巨大优势”等5则
“中国政治体制展现出巨大优势”等5则时间:2011年04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马振岗等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马振岗:中国政治体制展现出巨大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国政治体制拥有巨大优势。
一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基础是人民,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理念。
这使中国人民对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热情,又能竭力释放推动发展的积极能量。
二是中国政治体制能够统一规划、全面协调、有序推进中国的发展。
发展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宏伟综合工程,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总体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更需全国一盘棋,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掌握层次、分清主次、持续贯彻。
这些只有像中国这样的政治体制才能真正做到。
三是中国政治体制能够调动各种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中国许多重大事项和发展项目,都是凭借体制优势实现的。
在面对严重的自然灾难时,中国政治体制能够组织全国力量,调动各种因素,及时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战胜一切困难。
四是中国政治体制不静止僵硬,不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创新开拓,与时俱进。
出了问题,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彻底调整和改善。
中国发展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中国政治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论坛》2011年2月)叶小文:中国发展民主成功的关键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美国实行的西方式民主制度是一种“横向民主”。
中国则与其文化传统和国情相适应,实行一种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政治模式,是与西方“横向民主”不同的“纵向民主”。
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
这一模式显然是中国30多年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奈斯比特看到了中国国情对于政治体制选择的基础性作用,看到了“纵向民主”的特点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模式显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
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加强了民族平等团结,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经受了各种风险考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特征、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政治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其他国家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政治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所呈现的标准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结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
中国政治模式具有以下六个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政治改革、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有机统一;坚持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自治民主的有机统一;坚持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坚持主体一元性和形式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根据政治权力的运作机制,可以把中国政治模式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六个关键词和核心价值观,显示中国政治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一、权力在民。
这是中国政治模式的本质内容。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十分清楚地表明,人民是我国的主人,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
权力在民是中国政治模式最根本最大的优越性。
资本主义国家标榜的所谓“主权在民”,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国家权力属于资产阶级的本质。
二、民主集中。
这是中国政治模式的组织内容。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我国的根本组织制度。
它主要表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
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它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
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
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
三、中共领导。
这是中国政治模式的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胡锦涛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实践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
邓小平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
四、多党合作。
这是中国政治模式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五、一院两会。
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年度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两会制,这是中国政治模式的根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体,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邓小平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人大召开年度会议前夕都要召开各级政协会议,我国已经形成两会制的政治惯例。
江泽民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这是西方民主无可比拟的,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
两种形式比一种形式好,更能真实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
六、自治制度。
在一个单一制中国里,实行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在内的多种自治,这是中国政治模式的特色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基层群
众自治组织,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保持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人治台,实行高度自治,同作为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实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港澳台同胞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人治台、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
”
中国政治模式的权力在民、民主集中、中共领导、多党合作、一院两会、自治制度,涉及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民主集中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涵盖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组织制度、政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既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也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模式,充分发挥其巨大优越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作者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