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浅论白居易长恨歌【论文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风情感伤【论文摘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持爱情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肯定白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谈《诗经》中的婚嫁诗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论《诗经》的“思无邪”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月亮等)(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论屈原的人格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曹操与诗文革新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论曹操的散文创作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论曹丕的文学成就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论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生命与酒谢灵运与山水诗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某代唐诗选集研究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李白与民歌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论李白的自由精神论李白的情感世界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杜甫绝句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李贺诗的格调论李贺诗的怪诞李贺诗与屈原赋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论咏物诗杜牧七绝风格试议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论王维的“诗中有画”王维诗歌的情、景、理论唐代的边塞诗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唐诗的精神风貌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拟题 )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杜牧的史论诗论韩愈散文的“气”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唐传奇与佛教唐传奇与道教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唐传奇的审美风格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唐传奇的叙事特征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唐传奇的抒情特征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唐代小说专书研究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唐代各体散文研究唐代散文家研究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近二十年……研究综述二十世纪裴度研究述评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需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论白居易的新乐府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论王安石的咏史诗论杜牧的咏史诗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苏轼各体词研究苏词的风格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苏词自行拟题 )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苏洵散文研究论苏轼的“超然”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苏、辛词风异同辨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苏东坡诗中的四川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三言》思想倾向研究《三言》创作技巧研究《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明代散曲与民歌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花间集》风格论《花间集》题材论《花间集》与唐宋词史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西厢记》《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沈自徵之剧作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论《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红楼梦》中的众丫鬟《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聊斋志异》中的鬼狐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以上论文选题有些题目可变通,如“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可变化成“三言二拍中的穷秀才形象”“三言二拍中的娼妓形象”“三言二拍中的侠盗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说明:以下选题仅供参考,学生选题不能雷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第一类:汉语言文字类1、某地(如安顺市、普定县等)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报告;2、也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3、××(地点)方言的亲属称谓词4、汉字的发展与未来5、虚词和汉语的语法形式6、汉字简化问题的探讨(汉字回到繁体,还是坚持简化)7、网络语言研究(就某一方面进行探讨)8、广告语言与传统文化9、同音词在语言交际中作用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11、先秦某一专书的状语研究;12、《说文解字》的某一部首(如“木"部)的语义场研究1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4、某一部专书的语言现象研究15、×××县×××地的方言(词汇、语义、语法)研究16、初中(高中)语文中古文教学研究--以《×××》为例17、《×××》(某一部专书)的注释商榷18、“×"(某个虚词)的语法化过程探析19、(某一部首、某个)汉字和汉文化20、诗经中的特殊语法。
21、古书中的偏义复词22、古书中特殊的句式现象研究1、简述语言的社会性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体现2、新词初探3、从诗词欣赏看汉字的韵律美4、浅论修辞手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5、古今汉语语法比较6、简论繁体字的存在价值7、音位――汉语语音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8、浅说语境9、浅论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10、试论语言的间接表达11、屯堡方言调查12、复句简说13、成语中的大学问14、《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15、浅论汉语中的岐义现象16、怎样学习多义词17、汉语语法中两种析句方法的比较18、简论汉语学习与写作的关系19、汉语学习方法简论20、浅论标点符号于语言表达的关系21、网络语言特征初探22、浅论语句重音在朗读中的作用23、新闻流行词语的特点及其规范24、浅析手机短信的特征25、成语活用浅析26、标点符号的特殊功用浅析27、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8、浅谈文章标题的语言艺术29、谈浅广告用语的含蓄30、口语停顿的修辞功能31、汉语错别字浅析32、歇后语漫谈33、×××作家(作品)语言风格初探34、校园流行语浅析35、网络语言流行的利与弊36、人名、地名与修辞37、新辞格初探38、浅谈对偶的基础39、汉语幽默表达艺术40、汉语姓氏(姓名)表达的社会意义41、浅论语序与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作用42、浅谈语音(文字、词语)推敲的艺术43、简述数量词语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44、张爱玲小说比喻艺术之研究45、浅论汉语表达的委婉艺术46、浅论文章修改的修辞意义47、手机短信中修辞手法的运用48、汉语问候语及其社会意义49、猜谜――汉语字词的另类作用50、略论修辞的交际效果51、xxx方言调查52、社会用字调查53、汉语语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54、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病句修改55、多音字浅谈56、浅谈双关修辞格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7、公益广告的间接表达艺术58、简论汉语幽默的表达艺术59、中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语言和思维的作用60、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语言的影响61、汉语语词意义的转变和发展62、汉字简繁问题的探讨-—汉字应该回到繁体63、排比句初探64 坚持汉字的简化第二类:文学类(一)古代文学方向1、民间运用对联的习俗2、屯堡村民的祭祀风俗3、安顺的石头文化艺术4、苗族蜡染图纹的特征5、布依族的铜鼓文化6、安顺民间说唱艺术7、《氓》与《谷风》中的女性形象8、《离骚》中的屈原形象9、富于传奇美的冯谖10、阴险伪孝的郑伯11、苏秦与鲁钟连的形象比较12、《史记》中的项羽与刘邦13、刘兰芝的悲剧性美14、宋江的两面性格15、《左传》中的委婉语16、《战国策》的故事化手法17、原始神话的夸张与写实18、古神话在《九歌》中的作用19、《战国策》的外交技巧20、文辞清美的抒情小赋21、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22、柳永词的语言特征23、汉大赋的成就与不足24、《史记》、《汉书》之比较25、《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26、《史记》的记人叙事艺术27、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28、《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2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30、《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31、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2、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33、曹操与诗文革新34、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5、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6、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37、比较曹丕、曹植文学观的异同38、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39、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0、曹植诗风的衍变41、论“魏晋风度”42、论鲍照的七言乐府43、初唐四杰的地位44、论李白的山水诗45、论李白的自由精神4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47、论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48、论王维与孟浩然诗歌的异同49、论李贺诗的怪诞50、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51、论白居易的新乐府52、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3、杜牧的史论诗54、论韩愈散文的特点55、唐传奇的审美风格56、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57、唐传奇的叙事特征58、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59、唐传奇的抒情特征60、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1、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62、唐代散文家研究63、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64、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65、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66、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67、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68、论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69、元代散曲的情感趋向70、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71、《三国演义》:悲剧意识/战争描写艺术/叙事特征/人物论72、《水浒传》:作者与成书/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人物论73、《西游记》: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学意蕴/戏剧色彩与幽默风格74、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5、“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经商题材与文人心态/冯梦龙的俗文学观76、论公案小说的价值定位77、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78、明代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文成就79、《聊斋志异》:痴情女性/书生形象/花妖狐媚与人物塑造80、从《聊斋》看中国民间信仰81、《儒林外史》:戏剧形式与悲剧内涵/讽刺艺术82、《红楼梦》:悲剧意义与文化内涵/妇女观/梦幻与色空/叙事方式/语言艺术/宝玉论/钗黛比较/续书与改编得失论83、《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谈84、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85、论某一地方戏86、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二)现当代文学方向1、论张恨水《啼笑因缘》中的爱情模式2、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3、《孔乙己》的叙事艺术4、试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5、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6、论艾青诗歌的忧郁色彩7、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8、戴望舒诗歌的情感倾向9、胡适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10、论郭沫若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11、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2、论林徽因的小说创作13、论丰子恺散文的宗教思想14、沙汀小说的语言特点15、论夏衍的戏剧创作16、试析丁玲小说中的心理描写17、解放区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18、早期的封建复古派19、郁达夫身边小说的特征20、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1、从《论语》看孔夫子的悲情2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乐观23、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4、从孟子的书生气看中国的“士”及“知识分子”25、禅在中国艺术中的体位26、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27、论杨绛的小说28、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29、论汪曾祺的小说30、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31、革命样板戏重评32、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33、论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34、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35、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36、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7、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8、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39、评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现象40、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41、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42、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43、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44、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45、评迟子建的小说46、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47、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48、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49、论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50、网络文学的当代发展初探(三)外国文学方向1、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2、希腊悲剧研究3、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研究4、论福斯塔夫形象的审美意义5、海明威研究.6、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摘要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
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价值情感价值高峰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一)景物抒情(二)现实主义(三)平实语言(四)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谈《诗经》中的婚嫁诗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论《诗经》的“思无邪"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月亮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物的行为异端先秦汉魏晋六朝诗中“柳”的意象分析庾信诗赋中的乡关之思及其意义《史记》刺客形象与深层心理探析浅析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宋人形象及其产生原因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的分析从《史记》中看中国的游侠文化《论语》的文学价值唐德宗朝阳城的文学成就研究唐德宗朝顾少连的文学成就研究唐德宗朝“新春秋学”的理论与实践柳宗元研究(具体题目待定) 河东吕湮墓志铭的史料价值唐(宋、元、明、清)人咏物(史、怀)诗研究(可选择某一时期某一群体或某一作家进行研究)《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先秦史传寓言研究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吕氏春秋》与杂家《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论《左传》的妇女形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战国策》名篇研究老子的思想《老子》的艺术特色《庄子》的艺术特色《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史记》所描写的游侠《史记》所描写的刺客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 《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论屈原的人格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曹操与诗文革新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论曹操的散文创作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论曹丕的文学成就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论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生命与酒谢灵运与山水诗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某代唐诗选集研究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李白与民歌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论李白的自由精神论李白的情感世界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杜甫绝句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李贺诗的格调论李贺诗的怪诞李贺诗与屈原赋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论咏物诗杜牧七绝风格试议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论王维的“诗中有画”王维诗歌的情、景、理论唐代的边塞诗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唐诗的精神风貌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拟题 )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杜牧的史论诗论韩愈散文的“气”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唐传奇与佛教唐传奇与道教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唐传奇的审美风格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唐传奇的叙事特征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唐传奇的抒情特征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唐代小说专书研究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唐代各体散文研究唐代散文家研究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近二十年……研究综述二十世纪裴度研究述评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需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人生的苦痛和离别的悲伤之情。
本研究报告将探讨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主题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其诗歌语言和写作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以及唐代诗歌的发展。
1. 引言白居易以其感伤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常常描述离别、孤独和失意等主题,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报告将细致研究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和意义,为读者提供对唐代诗歌以及白居易个人创作风格的更深入的了解。
2. 白居易的感伤诗特点白居易的感伤诗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2.1 深切的情感白居易的感伤诗流露出他深沉的情感,宛如漫长的夜晚。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人生的苦难。
2.2 对离别的描写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离别是一种常见的主题。
他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将离别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句使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和悲伤,进一步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对的离别困扰。
2.3 对生活的热爱与失望尽管白居易的感伤诗常常聚焦于人生的苦痛,然而,他的诗歌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以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对大自然、花草树木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然而,白居易的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人生的失望,对社会不正义的愤怒。
3. 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多种多样,其中一些重要的主题包括:3.1 离别之痛离别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
他描述了亲人、朋友以及爱人之间的离别,通过细腻而感人的诗句,描绘出离别的痛苦感受。
3.2 孤独和失意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常常表达出对孤独和失意的感受。
他描绘了自己在官场上的辛酸经历,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感。
这些诗句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心灵世界的悲伤和困惑。
3.3 生活的美好与失望白居易的感伤诗中也包含了对生活的美好和对现实的失望。
他用细腻的诗句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愉悦,同时也表现出对人们不公正行为的不满。
古代文学小论文(白居易感伤诗)
论白居易感伤诗体现的精神内涵摘要与带有现实功利色彩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反映了白居易的真正人生体验。
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流露了白居易的恻隐之心、慈爱之怀、友义之情、故园之思。
从总体上评价,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感伤诗精神内涵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因此,感伤诗是感物道情的诗作,如:由眼前境遇引发的伤春、对故乡的思念、对亲友的追忆惦念,由身世凄凉的歌女与自己遭遇相似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等等。
与反映现实、带有功利性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是表现人生境况、生命体验的诗,诗歌表现领域由现实世界转向内心情感世界,脱离了中唐尚俗务尽的功利化主流诗风。
多样化的主题使感伤诗成为人生体验的史诗,嗟老忧生、离愁别恨、悼亡之悲、羁旅之苦、仕途坎坷、故园之思等种种人生遭遇和感受都在诗中有所反映。
白居易笔下的审美客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嘘唏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
精神内涵感伤诗的产生受到由白居易的世界观、人生道路、中唐社会特点、文人传统所影响。
封建时代正直的下层知识分子虽然有爱国、爱民的情怀,但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们在人生前期以积极的进取心介入社会,可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容易遭受排斥和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以清醒的头脑反思现实社会。
一些文人在对理想失望后,希望通过钻心佛道两家义理寻求精神寄托,把文学表现领域转向对人生悲怨的抒写、对命运的观照上。
感伤诗流露出诗人对生死、衰老、贫困的烦忧,因仕任远方有家难归的苦愁,对命途蹭蹬的喟叹,白居易力图从佛教义理中寻求解脱,但无法完全以旷达的胸怀对待人生,感伤诗体现了中唐社会衰落时期穷愁落寞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感悟,是封建时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作者:周科良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摘要白居易现存215首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触物伤怀,感伤情绪渗透方方面面。
诗缘情而绮靡。
215首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这一份情和意,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渗透着诗人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品格修养。
本文力图从白居易的感伤诗为考察对象,从情、景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探究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成就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感中的情1、伤时之情2、亲友之情3、思乡之情4、情爱之情二、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景1、四季主景伤时叹老2、以月为景寄托悉思三、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1、以物喻声,出神入化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3、言浅意深,情致曲尽4、感伤弱者,提升思想价值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
在《与元九书》书中,白居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
《与元九书》云:“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
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又有事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
1按此分类,白居易诗作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
从思想内容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价格最高。
“救济人病,禆补时阙”,(《与元九书》)2很好地体现了他诗论的精神。
但就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而言,感伤诗则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情”白居易生于官僚之家,但迫于时事,四处漂泊;聪慧异常,早年入仕,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宦海失意;晚年忠于三教,生活虽依然漂泊不定。
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构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情感的主旋律。
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在感伤诗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身体痛苦、仕途重创和爱而不得的感慨,呈现了自己“独善”和“兼济”的繁杂心情。
诗文不仅描写了妇女的不幸遭遇,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渗透着作者高尚的品格修养与思想情操。
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首先分析了白居易感伤情怀的类型,然后解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两种抒情模式,最后选取白居易典型的感伤诗代表《长恨歌》《夜闻歌者》《琵琶行》展开分析。
[关 键 词] 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张林琳现存白居易感伤类诗共有215首,内容比较广泛,不仅有触物感怀和悼亡亲友,还有伤时叹老和思友念远,这些感伤情绪渗入生活的各方面。
和唐代一些感伤诗人不同,白居易的感伤诗没有浓厚的悲伤,有很多自我安慰的理性分析。
白居易的创作特色与外部的文化环境相关,当时流传佛教并形成禅宗,另外,和作者在仕途中寻求禅理排解苦闷也有关系[1]。
一、白居易诗歌感伤情怀的类型白居易诗歌感伤情怀的类型分别为伤物感怀、悼念亲友、伤时叹老和念远惜别。
我们翻阅《白居易文集》可以了解到,现存的白居易感伤诗一共有215首,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白居易感伤诗的选题范围是自身的实际生活,通过关照和描写周边环境与自身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伤时叹老因白居易一生都仕途不顺且被病痛折磨,导致他对时光流逝和老之将至比较敏感,所以,他的感伤诗以感叹老之将至和感伤时光流逝的内容为主。
据统计,在白居易感伤诗中总计有40多首描写感叹老之将至和感伤时光流逝。
针对伤时叹老作品,作者一般采用白发意象、利用镜子或者年龄数字的方法很好地抒发了该主题。
(二)悼亲哀友在白居易感伤诗中共有12首悼亡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极具感伤特征且内容真实,值得我们去考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悼亡诗不仅具有深沉、真挚的感情,并且对象范围比较宽泛,描写的对象主要有友人、亲人与他人。
(三)念远惜别在古代,通信条件和交通条件不够发达,一旦亲人或者友人别离,就很难再次见面,有的甚至直至死亡的那一刻都无法再次相见,所以,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有很多描述亲友别离的内容。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3神州文学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周科良辽宁职业学院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白居易是晚唐伟大诗人,长久以来他的诗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研究与追溯。
在他的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当
属他的感伤诗。
下面列出了白居易的三首最具代表性的感伤诗:
一、《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感伤诗,它是一首叙事性质的
歌辞诗,写出了燕子、女郎、狗儿三人在北固山脚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一个燕子去东京管乐,女郎也去,狗儿跟着,当他们经过白河时,女郎流下了眼泪。
渐渐地,燕子游向西山,却不知道其中的爱情故事,只剩下两人在湖边猜忌,然而深爱已然阻隔,发出的仅是“长恨歌一曲”。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白居易一首充满哀思抒情的感伤诗,他在诗中
把赤壁之战当作一段高潮奏出,写出了这段史实中深刻的黄河回声,
令人有股历史裂痕的悲凉之感。
此诗让人想到那“气吞万里如虎,八荒
六合唯谁”的英勇壮志,另外,更让人不禁回想起前一个月“苏武牧羊、贤良淑德”的壮丽景象。
要说感伤,当属此诗其淋漓尽致。
三、《琵琶行》
《琵琶行》是中国经典感伤诗的代表作,白居易以芦笛来抒发他的思念之情,写出芦笛声送遥意。
芦笛的声音,勾起了一段离别之情,背后却是一段两情相悦的浪漫。
“惜玉怜香俱不见,泪眼问花花不语”,这些深情的句子提醒着人们,爱情的离别总有一丝别离的哀伤之色。
总之,白居易的感伤诗情节悲壮,富有感染力,句句打动人心,从古至今他的感伤诗作至今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
最具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分别为:《长恨歌》、《念奴娇·赤壁怀古》、《琵琶行》,当属白居易伟大的诗歌代表作。
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次阶段考试
古代文学第二次阶段考试(简明中国文学史作者:骆玉明)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1.曹植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抒情小赋是(《洛神赋》)。
2.南朝出现的诗体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3.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4.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5.江淹赋今存二十八篇,而最为世人所传诵者,是《别赋》和《恨赋》。
6.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7.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8.《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9.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的两首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10.左思作《咏史》八首,他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11.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孔稚珪《北山移文》13.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4.《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诗。
15.晚唐词人温庭筠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任氏传》标志了唐传奇小说艺术的成熟.16.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沈氏声律论又被简称为“四声八病”说。
17.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好宏大的文学批评著作。
18.吴均的《有宋元思书》是南朝最杰出的写景小品之一。
19.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冯延巳“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评论李煜的词为“伶人之词”,评论周邦彦为“诗中老杜”。
20.词是合乐而歌的新体诗。
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1、目前认为曹丕的(《()》)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A.燕歌行B.陌上桑 C.白马篇 D.短歌行2、“建安七子”中以()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A.陈琳 B.刘桢 C.曹植D.王粲3、东晋时期流行的诗歌是()。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及文献综述要求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一、内容要求: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
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做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
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
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
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
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
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论白居易的唯美感伤
论文题目:论白居易的感伤诗学生姓名 王xx学 号类 型 网 络 教 育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层 次 专升本 指导教师 xxxxxxxx日 期 2017年9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目录摘要 (1)一、绪论 (2)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分类 (2)三、白居易感伤诗的主题 (3)(一)、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3)(二)、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3)(三)、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3)四、白居易诗感伤情怀的审美特质 (4)(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含蓄蕴藉 (4)(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4)(三)通过刻意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而有敏婉纤柔的内心体验,表现能引起普遍共鸣,又能触及到别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五、白居易感伤诗的意义与影响 (6)(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6)(二)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7)六、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摘要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八个皇帝,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痛苦、动乱的年代。
他一生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他的丰富而优秀的诗歌创作,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极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并加以学习和继承。
她的诗歌的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而他二百多首感伤诗中唯美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其诗所具有的更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许多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感伤诗的分类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
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目录一、现代汉语部分二、写作部分三、文学理论部分四、美学部分五、现代文学部分六、古代文学部分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八、语言学概论部分九、外国文学部分十、民间文学部分十一、古代汉语部分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四、美学部分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六、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 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八、语言学概论部分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民间文学部分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21.论×地的人物传说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23.论×地的英雄传说24.论×地的历史传说25.论×地的地方传说26.论×地的风俗传说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28.论×地的劳动故事29.论×地的家庭故事30.论×地的愛情故事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32.论×地的嘲讽笑话33.论×地的幽默笑话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42.论×地的民谣43.论×地的民歌44.论×地的山歌45.论×地的民间小调46.论×族民歌47.论×地的劳动歌48.论×地的农民苦歌49.论×地的长工歌谣50.论×地的工人苦歌51.论×地的妇女苦歌52.论×地的讽刺歌谣53.论×地的情歌54.论×地的仪式歌55.论×地的儿歌、童谣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57.论×地的政治谚语58.论×地的劳动谚语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60.论谜语的历史61.论×地的谜语内容62.论×地的谜语分类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64.论×地歇后语分类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66.论×地相声67.论×地快书、快板十一、古代汉语部分1.论汉字的性质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许慎六书说论评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35.主谓间“之”字探源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白居易的感伤诗
白居易的感伤诗
1、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别》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行 / 琵琶引》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街前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消不得。
——《长安春》
5、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6、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
7、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8、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寄远》
9、莫说伤心事,春翁易酒悲。
——《残春咏怀赠杨慕巢侍郎》
10、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到贵人心。
——《早入皇城赠王留守仆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
感伤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
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始终贯注着他的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不是理智、客观、冷静的俯视自己,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身心。
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具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明白晓畅;情景交融;淡雅清婉On BAI Ju-yi's sentimental Poems(College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wu,730070)[Abstract]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s by Bai Ju-yi quite a lot, which with its more than 200 sentimental poem best, sentimental poetry classif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but the sentimental poetry, in fact, can be summed up as " things hold outside" and " reason to " two categories, as " of encounter in shape with chants of " sentimental poems, Bai Ju-yi's true feelings and the attitude of many by this kind of poetry to show readers. The theme of writing and some offici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sense of loss, some write lif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and sense of impermanence, some write alone sickly profound experience, some writing on natural personnel law awareness and contradictory mentality, reflect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hree one is Bai Ju-yi true journey. As in BaiJu-yi's poems are more poetic flavor poetic sentimental poet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content selec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emotions, are close to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nner world. The Bai Ju-yi's theory of poetry in his sentimental poetry always give his one's real feelings, so most is " I view things " "me state ", is not rational, objective, calmdown myself, but perceptual, emotional into my body and mind. Because of this, his poetry has an infection of human strength.[Key words]:Bai Ju-yi;sentimental poetry;lucid elegant;scenes对于白居易的感伤诗,前代学者的研究总括起来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其置身于源远流长的感伤文学的长河中去考察,自宋玉的《九辩》到潘岳、江淹、庾信再到白居易、李商隐最后到纳兰性德、黄仲则等都纳入了“感伤—言情”这一传统,是人们一贯的探讨方向;另一种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传统分类于现在的西方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存在争议。
但就白居易感伤诗独立出来而与其他诗人或其他诗类比较研究的相对较少,其实白居易的感伤诗除此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与他的讽谕诗的“意在言外”的特点有着明显区别,其感伤诗已经摆脱了自初唐以来功利化的倾向,开始转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身世的感叹和对短暂生命的无奈,表现领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抒发。
这些诗或格调凄迷,或思绪辗转反侧,诗句质朴通俗,简易精致,有些长诗凄美的风格更是无往不收,呈现出了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诗调。
白居易的感伤诗无论从字到句,从用韵到章法的巧妙运用都相当娴熟,为当时及后来诗歌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毋庸置疑的。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分类及主题(一)感伤诗的分类白居易感伤诗的命名来源于他的《与元九书》“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
”由此可将其感伤诗题材分为“牵于外”的感伤诗和“动于内”的感伤诗两类,前者意在感物道情,又可分为“牵于事”和“牵于物”两类,后者旨在人生感慨,又分为“动于情”和“动于理”两类。
在白居易所创作的二百零一首感伤诗中,数量最多的是“动于情”的题材,这也正说明了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的诗人气质,同时也说明感伤诗是偏重抒发内心感情的诗。
这种感伤情绪始终充溢于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生涯当中,几乎覆盖了其诗作大半。
其它如讽谕诗、闲适诗及杂律诗虽是白居易的重要诗作,但还不能说是其代表作品。
在当时及后世,使他享受盛名的流行作品是以《长恨歌》、《琵琶行》等为代表的感伤诗。
(二)感伤诗的主题1、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白居易的仕宦生涯中的拘束和失落感,即“承家”与“事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都是不能如愿的,这使白居易充满了失落和无奈。
最典型的如《五古·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写出了他在宦海变幻无常的命运下抱负难以实现,失落的情绪和无奈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的被动状态。
再如“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
”“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
”“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等诗句,都流露出了宦海沉浮下的失落感。
还有许多诗篇如《杂曲歌辞悲哉行》、《自问》、《食饱》等诗中显现出的往往是追求自由、向往退隐,在现实中处处感到受压抑、受拘束的心情。
2、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白居易自幼孤苦多病,使得他对人生苦短有着深刻体会,感伤诗中有一大部分写自己的孤苦人生,如“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
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
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等诗句看见白居易体弱多病,再加远离家园亲人的贬地岁月,失亲离友更促成了他感伤诗中孤独和无常感。
比如《五律·唤笙歌》:“露坠委花槿,风吹败叶荷。
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
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
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
”诗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用“老心”、“秋眼”和“衰翁”三个词对衰老的无奈和感伤,种种景象都散发出孤凄的氛围,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
3、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白居易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
比如《寄黔州马常侍》“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
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
”再如“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
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
”“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
”等诗句中的“无奈”、“醒”、“屈”、“可惜”和“志”的字词,最能看出作者清醒后的理性思考,但是自己清醒的认识面对眼前的一切都只能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天命难违的哲理思考。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唐宋诗醇》评:“香山居士,古体多以铺叙畅达见长,短篇间以含蓄蕴藉生姿。
”。
白居易的感伤诗有的是长篇歌行,有的是短篇。
部分短篇通过有限的语言营造意境,以简约的笔墨勾勒景物并熔铸主观的意绪,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效果。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人间词话》),真景物,即目之所触、心之所及的景象,要求绘景逼肖自然,真感情,即对人生真切体验的情感。
感伤诗的意境是通过秋天萧索之景与孤苦心境的遇合而产生的,将真切的人生体验圆融在眼前的兴象之中,创造出凄清空明的诗境。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四溟诗话》),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白居易对诗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物我同一,浑然融成一片,诗人巧妙的让世界万物具有了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例如《秋江送客》: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
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
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诗中通过秋鸿、哀猿、孤舟、蒙蒙细雨、漠漠浮云汇聚成一幅悲凉的画面,令人愁绝,情调悲切。
全诗皆为景语,情寓景中,无一字写愁情,然愁情尽露,才赡思新,得意处辄题,妙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明代江进之《雪涛小书》中说:“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
”白居易善于使用多种化境技巧,如拟人、用典、比喻、练句、白描等,开掘出更为新颖的诗境,写得含蓄蕴藉,韵味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