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合集下载

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

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



问和重建 , 在于人精神世界的“ 绿化” 生态美学从人 与 自然共生 。 共存 的关系出发来 探究美 的本质 和确认美 的价值 ,其宗 旨是对 重建人与 自然和社会 的亲 和关 系。 17 9 2年联合国发表《 环境 宣言》 宣称人类跨人 了生态文 明 生态环境问题予以审美 观照 , , 生态美学以一种崭新 的眼光看待生命 , 不是从个体生存 的角度 , 时代 , 从此环境问题成 为全人类共 同的问题 。整个 2 0世纪工业 而是超越 了个体 和物种 的局 限狭 隘,将人视为整个 自然的一部 化和科技革命 的浪潮使 人类 社会 以前所未有 的高速度发展 , 同 更加贴近生命 的本源。美无疑是肯定 生命 的 , 但生态美学说 时也造成环境质量在短时间内的不断恶化 ,生态危机愈发成为 分 , 的生命不只是人 的生命 ,而且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整个世界 影响人类生存 的重大问题之一 。 环境问题的严 峻性有 目共睹 , 许
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辅以生态关 怀 , 从而在物质社会发展的 古老的文明之花曾灿烂开放过的最后印痕。而精神家园。 创造出绚烂文 明的楼兰古国也早已成 为传说 , 消失 在黄沙之 中。
美学所谓终极关怀 , 是对人的 自身的存在和命运的关切 。 人 与 自然的和谐共 生 , 人与人 、 与社会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 人 过, 难道我们真的要在未来的某一天 , 面临着 与我们的家园 、 故 乡, 甚至整个人类文 明的诀别么? 当然 随着人类生态意识 的觉醒 全面发展和人类幸福 的前提和保 障。 和 可 持续 发 展 政 策 的 逐 步 落实 , 自然 环 境 的 破坏 已经 在 减 缓 。 对 面对这些文 明的消逝与被遗忘 ,我们 怎能不对往昔既惋惜又难
CANGSANG
关于生 美 学的思考

专题六 资源环境2020-3-28 备战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简答题答题攻略

专题六 资源环境2020-3-28  备战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简答题答题攻略

专题六资源环境-备战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简答题答题攻略专题06 资源环境一、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关键词】资源紧缺、形势严峻、生态关系文明、生态关系生产力、生态关系人民幸福、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民族复兴【答案分列】(2019·山东聊城)2019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

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

请你结合九年级所学相关知识,写出“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这一论断的理由。

【答案】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1)感受大自然之美。

①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带给我们快乐。

②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示,启迪我们的智慧。

③对美丽自然风光的眷恋,会扩展为我们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

(2)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①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

人类来自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人依赖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

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④惟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欣赏到丰富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做大自然的朋友。

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②尊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要求,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③人类尊重自然,自然也会尊重人类。

一切物种都有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④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由其自身规律,人类活动同样要受自然规律支配,要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解析】此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运用所学教材内容,立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生命共同体的知识点,从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做大自然的朋友三个角度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及其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大自然在以其宽广胸怀哺育人类的同时,也在用铁的规律给人们以无情的惩罚。

历史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

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在公元前曾经是森林葱郁、沃野千里,其"空中花园"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是两千年前生态恶化带来的漫漫黄沙残酷地使其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尼罗河流域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古埃及漫长而辉煌的文明,由于森林不断遭到砍伐,过度放牧、垦荒,逐渐沦为世界上的贫困地区,只留下雄伟的金字塔默默地追忆着昔日繁华。

同样的沧桑,也发生在世界东方。

在相当长历史的时期内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植被良好,繁荣富庶,"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了中华文明的摇篮。

而唐末以后,由于战乱不断,灾害频繁,加之人口压力增大,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繁华的都市衰败了,黄河文明渐趋衰落,导致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渐移向长江流域。

一、我国的资源状况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

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

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大自然警钟长鸣1、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地球气温已经上升了0.7℃,人类已经经历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等全球变暖导致的后果。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探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然而,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会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反,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会破坏物种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二、1. 环境评估和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前,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可以确定适当的保护措施,并规划项目的合理布局。

环境评估和规划的目的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补偿和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会破坏生态系统,破坏物种的栖息地和破坏生态功能。

为了弥补这种损失,生态补偿和修复措施应该得到重视。

生态补偿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等方式实施,以确保破坏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恢复和重建。

3. 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是对环境的一种负面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生态环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则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我们的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比如,雾霾天气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多,水质污染会引发各种疾病的传播。

人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活,身心都会感到疲惫和不适。

同时,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许多地区原本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但由于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资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比如一些曾经依靠矿产资源繁荣的地区,在资源开采殆尽后,由于生态破坏严重,无法发展其他产业,经济急剧下滑。

相反,那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人类不能盲目地去打破它。

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捕杀野生动物。

这些行为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比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问题;捕杀野生动物可能会破坏食物链,引发物种灭绝,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在消费方面,我们要倡导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购买环保产品。

在出行方面,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在能源使用方面,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政府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张秋蕾中国环境报

张秋蕾中国环境报

张秋蕾中国环境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工作上,都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来把握、定位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在含义从纵向看,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及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更高形态的文明,是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明。

从横向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文明体系。

相比较而言,生态文明更具基础性,也更具普遍性。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环境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

靠牺牲环境来实现发展,先发展后治理,这是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我们必须摒弃。

另一种是重环境保护轻经济发展。

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环境保护这也不行,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样做,既不符合当前的发展形势,也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从根本上说,环境保护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不能有偏向,否则,就寸步难行,许多环保政策就会难以落实。

我们强调环境保护,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力,充分考虑到给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充分考虑到老百姓接受的程度。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环境是指我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和幸福。

因此,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人责任等方面来论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的保护不仅是人类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所在。

首先,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例如,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其次,环境的破坏还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洪灾、风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活上的损失。

再次,环境的破坏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这对我们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环境质量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优美的自然景观、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资源,都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

其次,环境条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洁的能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土地条件,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最后,环境对于文化传承和人类精神追求也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都依赖于良好的环境条件,并且在此基础上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

三、个人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个人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的保护尽一份力量。

首先,减少污染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分类垃圾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推动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旨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最后,教育和宣传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普及环境知识和提高环境意识,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综上所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本质?基本理论观点?自然辩证法是关于研究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

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论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基本理论观点: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劳动创造人;劳动产生科学技术;科技革命推动工业社会的发展。

基本观点的发展: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

自然界中的辩证运动:1、所谓自然界包括,无人的世界即天然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即人化自然,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即人工自然,被产业所生产的自然即社会自然;所谓辩证运动即。

2、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辩证运动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更全面理解科学技术,开拓思维;与自然和谐发展。

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指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根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空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种要素。

当我们谈到生态环境保护时,实际上是在努力减少人类活动对这些要素的破坏和污染。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这不仅会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还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等手段来保护环境,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再比如,森林的乱砍滥伐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调节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们需要采取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管理、打击非法采伐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它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经济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

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

在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环保行为,追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减少个人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迈进。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它们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于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所依赖的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肥沃土地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生态环境给予我们的恩赐。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森林被砍伐,草原退化,河流湖泊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当前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旨在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经济增长不是唯一的目标,而是要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

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我们不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将逐渐枯竭,生态系统崩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难以为继。

例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短缺,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水污染会影响农业灌溉和饮用水安全,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医疗成本,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拥有稳定的资源供应,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用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公平,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又促进了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例子。

比如,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了环境,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生态环境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管 和治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 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 排放。
改善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推 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 术,降低化石能源消费 比例。
推进循环经济 发展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 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 无害化处理,降低环境 污染负荷。
加强环境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推广先进的治理技术,加大对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 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05
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取得的成绩与未来 展望
成绩展示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不断 提高,PM2.5等污染物浓度持续 下降。
加强生态文明 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质 ,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方 式和消费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和气候变化合作,推动 全球绿色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特征
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功能性,它是一个 复杂而有序的系统,同时又具有自组织和自适应的能力。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提供食物、水和 空气等基本生存条件,同时也承载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它是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同时,推动建立完善的环保督察制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 得到有效执行。各级政府也积极推进环保工作,严格控制 新增污染源,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资金支持、技术推广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

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态环境保护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两者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1. 资源配置是解决资源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关键环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需求不断上升,而资源供给有限,资源配置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任务。

资源配置需要基于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方法,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分配。

同时,资源配置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

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发展。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空间不受到破坏,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3. 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形成良性循环。

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如果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度消耗和不合理利用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又会影响资源的产出和质量。

相反,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增加资源的产出和质量,进而为资源配置提供更多的供给。

因此,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和调控作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与规划,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公众也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共同推动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

关于生态方面的建言献策 -回复

关于生态方面的建言献策 -回复

关于生态方面的建言献策-回复【关于生态方面的建言献策】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保存珍稀物种和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

二、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环保意识的提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

我们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引导人们珍爱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环保宣传教育的投入,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环保知识。

其次,学校应将环保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教育,鼓励大家形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三、加强生态保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用水技术。

此外,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大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更新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

四、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提升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要支持和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让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五、加大治理力度治理环境污染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惩违法排污行为,推动企业治理污染,向清洁生产转型。

同时,要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低碳绿色产业的比重。

另外,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措施,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六、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生态环境作为无价又有价值作文

生态环境作为无价又有价值作文

生态环境作为无价又有价值作文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它虽然无价,但却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前提。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生态环境赐予我们的宝贵馈赠。

没有了这些,人类将无法生存。

可以说,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命的根基,是维系生命的命脉。

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能源、原材料等,都是自然界的馈赠。

生态环境犹如一个巨大的仓库,为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宝库。

再者,生态环境还孕育着绚丽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数不尽的生物种类,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而又美妙绝伦的生命系统。

生物多样性不仅使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生态环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瑰丽,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无穷创作灵感。

生态环境是人类精神家园,是心灵的栖息地。

可以说,生态环境虽然无价,但却拥有生存价值、资源价值、多样性价值和文化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毁坏生态环境,就是自毁长城。

让我们携手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珍惜生
态环境这无价之宝,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的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

中国的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

13
食物生产
基本总生产中的食品部分
通过捕猎、采集、耕作和捕捞生 产鱼、猎物、庄稼和果实
14
原材料Biblioteka 基本总生产中的原材料部分木材、燃料、饲料的生产
药品、材料科学的产品、抵御植
独特的生物材料和生物产品的来 物病原体或庄稼害虫的基因、装
15
遗传资源

饰物种(宠物和园艺学种类的植
物)
16
娱乐
提供娱乐活动的机会
由森林地带的水集中区、水库、 地下蓄水层供水
土壤流失控
防止因风化、雨水冲刷或其他过
6
制 和 沉 积 物 将土壤滞留于某个生态系统中
程引起土壤流失;湖泊和湿地的
保持
淤泥储存
7
土壤形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岩石的分化和有机物的积累
营养物的储存、内部循环、加工和 固氮作用;氮、磷和其他营养物
8
营养物循环
获得
的循环
温室气体调节、影响云层发生的
2
气候调节
球性或局部性生物介质的气候过
DMS 的产生

暴雨的防护、洪水的控制、干旱
生态系统对环境波动反应的启动、
3
扰动调节
的恢复以及其它由植被结构控制
衰减和整合
的生态区对环境多样性的反应
4
水调节
调节水流动
为农业过程(如灌溉)或工业过 程(如水力)或运输提供水
5
水供应
水储存和水滞留
区域稳定水平
气候变化指数、水土流失 指数、土地荒漠化指数
生 态
区域缓冲水—平————————————————— 排放密度指数、人均承载 指数、三废容纳指数

物理降解指数,化学降解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生态保护优先原则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生态环境则是维系自然资源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贯彻。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如何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实施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一、理解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自然资源管理中,优先考虑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任何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中,应首先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这一原则源于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二、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的重要性1. 生态保护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如果无视生态保护,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将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资源枯竭,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生态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3. 生态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责任。

作为地球的居民,人类有责任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以确保后代子孙的生存环境。

三、实施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的策略1. 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的贯彻落实。

2.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

3. 加强生态保护科研和技术支持。

加大对生态环境资源调查和评估的投入,提升科研技术水平,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4. 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对于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和监督执行。

5. 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产品和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四、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的成功案例1. 北美黄石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

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保意识的提高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在我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正确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应该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要正确地学习生态环境保护,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保护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的事,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的。

我们要认识到,环保工作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且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参与负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从自身做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对环境负责。

二、增强环保意识其次,我们需要增强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行为改变的前提,只有增强了环保意识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环保行动。

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比如,注重垃圾分类,少用一次性餐具,尽量多走路或骑车,少开车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用电等等。

三、从自身做起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实际行动更为重要。

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

比如,从我们学生的身份和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动态,参与环保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发起一些生态环保的志愿者服务,或者是体验式的绿色活动来调动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还可以参加各类环保竞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创新环保理念和技术。

四、学习借鉴成功案例在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期间,我们还需要多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

比如,在日本,人们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倡导低碳出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以此减少污染和节省能源。

在北欧国家,人们致力于节约能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行动。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成功案例,借鉴和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以此提升自己的环保水平。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策探析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策探析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策探析摘要: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在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盅应加强生态保护与改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1.资源总量减少,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生态。

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使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2.自然灾难频繁发生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

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

可以说,如果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我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3.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环境的污染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论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

论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

论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发布时间:2021-07-29T08:55:25.19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作者:王利超陈飞陈尚华[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进步迅速,2018年“两会”,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2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进步迅速,2018年“两会”,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后,学者对于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的呼声时有出现。

有的地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规范进行了前期探索,先后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

从各地的规定来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定位都比较高,既包含了生态环境保护,也包含了生态项目建设,同时还包含了资源的分配利用等内容。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政府、市场、公众三方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取得实效,而从当前各地的规定来看,各有侧重,但均没有很好地协调政府行政、市场调节、公众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干快上、资源浪费、区域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内涵不相契合。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地协调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关系,合理利用资源,并通过补偿制度给资源输出方以合理补偿,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的问题,也是颁布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在当前不同专家起草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专家建议稿)》中,对于该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对于具体制度构建却涉及较少,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详细论述。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优势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群众文化的构建在不断地拓展更新其领域空间,并逐步打破界限越来越多地与其他文化样态融合发展。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影响群众的生态观念,从生态认知、生态审美、生态伦理等层面提高群众的生态知识、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态审美情感、构建群众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达到对群众潜移默化地生态意识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及其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大自然在以其宽广胸怀哺育人类的同时,也在用铁的规律给人们以无情的惩罚。

历史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

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在公元前曾经是森林葱郁、沃野千里,其"空中花园"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是两千年前生态恶化带来的漫漫黄沙残酷地使其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尼罗河流域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古埃及漫长而辉煌的文明,由于森林不断遭到砍伐,过度放牧、垦荒,逐渐沦为世界上的贫困地区,只留下雄伟的金字塔默默地追忆着昔日繁华。

同样的沧桑,也发生在世界东方。

在相当长历史的时期内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植被良好,繁荣富庶,"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了中华文明的摇篮。

而唐末以后,由于战乱不断,灾害频繁,加之人口压力增大,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繁华的都市衰败了,黄河文明渐趋衰落,导致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渐移向长江流域。

一、我国的资源状况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

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

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大自然警钟长鸣1、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地球气温已经上升了0.7℃,人类已经经历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等全球变暖导致的后果。

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行动,人类将难以承受气温进一步大幅升高的后果。

相当于南极洲1/5面积的整个南极西部冰盖面临消融风险,这个冰盖一旦融化,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六米。

我们人类是暖化的元凶。

每天都会发现新证据,例如,绿色和平运动关于珠穆朗玛峰冰川退缩的最新报告和关于南冰洋已无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发现。

请注意:世界最大的碳阱已经填满。

2、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孤岛(新)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孤岛。

日前拍摄的卫星照片显示,由于冰块的融化,著名的西北和东北通道已畅通,这使船只在北极冰帽附近域航行成为可能。

航运公司一直在急切地等待西北和东北通道的畅通,他们希望这将使航线距离减少数千海里。

但对于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来说,这是全球变暖对地球造成破坏的又一个迹象研究海洋冰块的科学家马克。

塞雷泽称,这些图像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些图像加深了人们对北极冰帽正“加速消失”的担心。

由美国宇航航局提供卫星图片首次表明,两条连接大西洋的近道即西北和东北通道首次同时没有冰块的存在,这一情况在125000年内还是首次出现。

2005年,俄罗斯附近的东北通道畅通,但是位于加拿大北部地区的西北通道仍被冰块堵塞。

2006年的情况则刚好相反。

科学家认为,在5年后,北极的7月中旬和9月中旬将是无冰期,北极目前终年封冻。

然而,就在几周之前,由于融化的冰山引了了洪水,加拿大奥育图克国家公园内的游客不得不被疏散,这个国家公园名字的意思是“永不解冻的土地”。

分析: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成为孤岛,这不是一次值得称赞的奇观,而是给人类的警示:保护环境,否则一些原始的自然资源会逐渐消逝。

适用话题:环境保护、热爱地球、热爱家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变与不变、行走在消逝中、责任。

“卡特里娜”飓风对新奥尔良造成的破坏与全球暖化或许有关,或许无关,但该飓风仍然不失为有用的警示。

3、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

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

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

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

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4、物种迅速灭绝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

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

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5、蜜蜂死亡谁之过研究人员发现,英国乃至全球范围,蜜蜂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

美国原有250万个蜜蜂群落,如今1/4的蜜蜂群落由于“群体崩溃紊乱”现象而消失。

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发电站和汽车排放污染物会破坏鲜花产生的香气分子,鲜花不香,进而扰乱昆虫闻香识花,寻找食物的能力,并阻挠它们为农作物传花授粉。

食物不足更导致蜜蜂等传粉昆虫数量大幅下降。

在19世纪污染程度低的环境里,鲜花产生的香气分子传播距离能达到1000米至1200米。

现在,香气分子在受到污染的大城市,即使顺风,传播距离也只有200米至300米。

这就严重影响到蜜蜂的觅食和授粉。

分析:如果人类行为导致的污染持续下去,不久的未来,蜜蜂可能消失。

而蜜蜂的消失和减少并非只是蜜蜂自己的事,也事关人类。

因为没有蜜蜂的传花授予粉,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粮食供给,不可谓关系不大。

污染的最终受害者,是人类自己。

适用话题:环境污染与保护、普遍联系、现象与本质、因与果、过错。

6、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

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

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

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

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

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

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

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我们身边的水污染: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2007年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得无锡市自来水发出臭味,全市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直接引发了一场影响全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危机。

都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但发生在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前夕的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警钟。

2007年7月江苏沭阳县城区生活污染。

2009年江苏盐城水污染。

江苏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长丁月生主使员工将30吨危险液体废物高浓度含酚钾盐废水排入厂区外河沟,造成盐城市自来水污染事件。

因为事发突然,停水很快影响到了近30万居民的生活用水,部分宾馆、酒店和企事业单位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各地水污染危机的接连爆发,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说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分析: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但向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还使我们面临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挑战。

6、环境问题的全球性7、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

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

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南冰洋已无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发现。

请注意:世界最大的碳阱已经填满。

8、认识沙尘暴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

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

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

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

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

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

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

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

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