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语言哲学比较
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c01b8d3a1c7aa00b52acb9e.png)
CAIXUN 财讯-143-浅析中西方哲学差异□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刘 莎 / 文自古以来,中西方哲学的探讨话题各有千秋,但作为哲学这一门学问,其定义无非是中西相通的。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那么哲学研究中,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独特性的区分特征也是中西哲学对比研究中的一个好方法。
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对比研究中,分析中西方哲学的差异特征。
形而上学 差异性 中西对比所谓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话语来体现出隐含深层的意义,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在哲学的众多分支中,形而上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地位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哲学唯一真正与其它学科相区分的特征。
和所有的比较研究一样,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要么是自我取消,要么是自我发展,而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则是自我取消的。
即,这两种形而上学之间要么不存在差异,要么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
现有的任何一种研究,如果旨在证明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为自我发展式的研究,则必将遭遇失败。
形而上学只有一种,它在中国和西方各自发展,通常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或者不是形而上学,或者是形而上学,却不够成熟。
对于不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形而上学”来讲是没有形而上学的价值的。
在有些人看来,中国是没有形而上学的。
这一派可以说是激进主义者,它最为臭名昭著的代表,大概莫过于就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
在哲学史的课堂上,黑格尔虽然以“中国哲学”为名谈到了中国的思想,但是,他的态度却几乎是反讽的。
首先,黑格尔“中国无哲学论”的说法流传甚广,他认为,“东方哲学是宗教哲学。
”针对看似最没有哲学味的孔子,黑格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
黑格尔对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的正面态度鲜少有人提及。
如果黑格尔并不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那么主张中国无形而上学的学者试图以黑格尔的相关论述来作理据,就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西方的哲学或形而上学为范本。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d0642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f.png)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一、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寻找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推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他的“十类”理论。
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式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分析,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细观世界、观察现象和对其规律的总结。
中国哲学常采用对自然观察的方法,如道家的“观天下之道”和儒家“观察法”。
这两种方法在寻求智慧和真理上有所不同。
二、观点差异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推理和争论。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和个体的思考,注重逻辑和规范性的论证。
例如,康德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谷底”,认为道德规范应该通过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倾向确定。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的是整体和宇宙的思考。
他们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
中国哲学在道德和伦理思考中也更加强调的是集体和社会群体的规范。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的道德理念,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哲学还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权利和博爱。
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而中国哲学更加强调的是和谐、忍让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角色,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体的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
总结起来,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观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分析,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意志和权利。
而中国哲学注重细观数天地之间的和谐和整体,关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哲学在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d4a35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2.png)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1.历史与发展: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关注人类行为、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等问题。
而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主要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探讨真理、知识和存在等问题。
2.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感知,强调“道”与“理”的悟性。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证明和分析,采用严谨的推理和辩证思维。
3.价值观与人性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价值观和人性观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并将人的本性视为本善。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将人的本性视为自私和自利。
4.社会与政治:中西方哲学在社会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提倡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
西方哲学则更加倡导个人自由和民主,追求法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
5.影响与传播:中西方哲学在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主要由儒家学派在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哲学通过古希腊哲学传入欧洲,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而传播到全世界。
对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从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关注人类存在、真理追求和伦理观念等共同问题。
而差异之处在于其起源、方法论、价值观和人性观、社会与政治观念以及影响与传播等方面。
通过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不同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自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并丰富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方法。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68ce3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7.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中西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传统,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根本思想、方法和观点上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人类观念、知识观、道德观和宇宙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中西哲学在人类观念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哲学都关注人类的存在和意义,但在细
节上存在差异。
中西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对人类自身的理解方式。
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
体性和自由意志,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自由。
而中哲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意识,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中西哲学在人类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知识观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寻
求真理,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而中哲倾向于通过体验和直觉,注重心灵的觉知和直
观的认识。
西方哲学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追求客观和普遍的知识,而中哲更强调整体和
综合的知识,注重个体的感知和主观的体验。
中西哲学在知识观上的差异表现得比较明
显。
中西哲学在人类观念、知识观、道德观和宇宙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
重个体的自由和客观的知识,而中哲注重社会角色和主观体验。
虽然存在差异,但中西哲
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自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通过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想和文化。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d6b29b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0.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哲学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石,是一种探究人生、世界和宇宙本质的学科。
中西方哲学思想积淀深厚,其中包含着转变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方式的根本思维模式。
虽然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话交流,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视角。
一、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传统背景、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关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传统背景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起源具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石,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
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分野则可以追溯到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儒家、道家、墨家的优越性。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西方哲学倾向于通过逻辑思维、理性推理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重视因果关系、证明和辩论。
而中国哲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更加强调对整体的把握与感悟。
在问题关注上,中西方哲学思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在20世纪以来更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中国哲学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对话尽管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差异,但对话可以为思想的碰撞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首先是在认识论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
通过对话,可以为彼此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双方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本质。
例如,西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理顺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则可以提醒西方哲学思想的合宜与和谐。
其次是在伦理学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伦理学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例如西方哲学强调自由与权利,而中国哲学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双方对伦理问题的全面思考,提供更加多元的伦理观和价值判断,进而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伦理指导。
最后是在宇宙观方面的对话。
浅谈中西方哲学之对比
![浅谈中西方哲学之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b12626dcaaedd3383c4d3a1.png)
浅谈中西方哲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参考西方先进的经济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由此可见,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腾飞,就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成分,形成中国自己的东西。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
此外,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不等于面包,但是哲学相当于吃面包时涂的蜂蜜。
哲学的任务是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有人说,一个苹果,东方思想在于领会整体,而西方则一层层剖析...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作为西方哲学初始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也不例外。
我列了一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但是却适合种植果树,其尤为盛产的是葡萄和橄榄,其生产的葡萄酒多数用于对外出口,因此从根本上说,古希腊还是农本经济,而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商品经济。
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自然因素这一条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为中国与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同,首先,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而不必也难以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
浅谈中西方语言哲学比较
![浅谈中西方语言哲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d717508227916888486d7bc.png)
浅谈中西方语言哲学比较08汉语言文学马星20081010273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其二: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最后,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452b50bccbff121dc368326.png)
浅谈中西方语言、思维与文化差异的现代思考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 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 如是, 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
由此,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 换言之,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 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 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 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 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 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
“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 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 也同时影响认知。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
一直以来, 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 批评之声尤甚。
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 自然难有定论。
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 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 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1) 文字起源的差异。
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
因此, 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 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
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 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 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语言结构的差异。
英语隶属印欧语系, 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
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 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 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 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
由此可见, 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 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 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1) 复合句语序的差异。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8c08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b.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中西哲学是对于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中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有着相当的不同,随着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种哲学传统在许多领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哲学在视野上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思维方式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强调通过理性思考来获取真理。
而中华传统哲学则更注重整体观念、对立的辩证思维,更强调观察事物的变化、内在联系和平衡。
二、方法论西方哲学更加注重理论的建立和推演,重视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
而中华传统哲学则更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尤其重视智慧的获得和价值的实践。
三、宇宙观西方哲学遵循着希腊哲学传统,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追求普遍真理和自然法则,以科学为先导。
而中华传统哲学则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标准。
四、人性观在人性观念上,西方哲学更重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
而中华传统哲学更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五、价值体系西方哲学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念,注重个体的权利和幸福追求。
而中华传统哲学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修养,追求内在的和谐和平衡。
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宇宙观、人性观和价值体系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不同所造成的。
中西哲学在东西方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都为人类思维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哲学传统的思想和智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西方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对比
![西方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3f471dd33d4b14e85246889.png)
西方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对比中西文化比较,特别是中西哲学比较,是当代中国学术的重要课题,也是将来至少一百年内不可回避的话题。
然而,至今为止,仍然有不少人把握不住中西比较的宗旨,不明白比较的目的不在于争意气,而在于通过比较促使中华文化开拓视野、认清形势、制定切实的发展规划。
中西比较不是要比出双方的优劣,而是要在比较中找出自己文化的欠缺,以求改进。
我认为,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有进步,文化无优劣。
然而,文化虽然无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之分,但在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一种文化总会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而必须承认有优势文化和劣势文化之别,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此时劣势文化如果不吸收优势文化的长处,努力赶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越来越落后,乃至被淘汰。
所以,劣势文化不等于劣等文化。
那些灭亡了的文明,如埃及、玛雅文明,以及那些至今还处于绝对劣势的文明,如澳洲或非洲土著的文明,也不是劣等文明,更不用说今天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华文明了。
[1]但在一个文化竞争的时代,如果不看清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劣势文化不努力向优势文化学习,那么历史不会因为你的文明仍然具有多种优良素质而手下留情,让你侥幸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深层次的秘密可以从这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寻求答案。
在这里,我想从哲学上阐明,西方文化近一百多年来成为了全球强势文化,其根源何在?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就必须在对比中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即西方哲学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模式。
一、爱智慧论“哲学”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在古希腊,它意味着“爱智慧”(Philosophy),也就是对智慧本身的追求和热爱,将智慧本身视为高于一切其他目的的神圣目的。
所以当年日本人最初译这个词为“爱知”,后来才从古汉语中拈出一个“哲”字,改译作“哲学”,意思是“智慧之学”,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国人习惯上所用的译名。
虽然后来日本又有人把这个译名改了回去,但中国人一直没有跟着改过来,我们觉得“哲学”这个词用得很顺手,也很容易理解。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121cd4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6e.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中西哲学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传统。
考虑到英汉语言比较的视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
一、逻辑与语言西方哲学的传统强调逻辑思考,这反映在英语的语言特点中。
英语是一种以逻辑性为基础的语言,对于逻辑概念的表达和处理比较敏感,如“客观”的概念在英语中有非常明确的定义。
相比之下,汉语更加注重感觉和形象的描绘,更注重隐喻和比喻的表达。
二、形而上学与玄学西方哲学强调形而上学,即关注于宇宙本质的研究,这类问题在英语中得到更加细粒度的探讨。
相比之下,中文语境中玄学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则更为普遍和深入。
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自然和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关系。
三、实证主义与唯情论西方哲学强调实证主义,即基于经验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英语语境中对这类科学理论和现象的研究更为通行。
相对而言,汉语语境下更注重唯情论,即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建立在直觉和主观感受的基础之上。
例如《老子》中强调天地之道,而它意在好似万物之中的道理。
四、人本主义与天命观西方哲学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人类是一切哲学思考的中心。
这一理念在英语语境下被广泛接受,并在多样性和平等性的基础上不断演进。
相比之下,中文语境下仍然存在天命观,即命运和宿命的影响因素,它与相信命运和宿命的东亚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论语》中父子关系和社会策略的描述,这涉及到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总之,中西哲学虽然在同样的思考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它们在思考方式、传统和语言体系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异。
在英汉语言比较的视野下,更深入地了解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更加细致地研究和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8ff222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b.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重要的桥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不同文化中思想的表达方式,探寻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与哲学特质。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的比较视角出发,对比中西方哲学思想,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1. 词汇的多样性中文和英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典故、成语等词汇,它们既为语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也表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语言倾向于使用抽象的词汇来表达思想,如英文中的“liberty”(自由)、“equality”(平等)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区别。
中文的思考方式往往是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考虑问题,而英文则更注重逻辑分析和概括。
2. 语法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差异。
中文语法复杂,一段话中经常会出现重叠的句子和语义,这种方式体现了中文讲述故事的方式。
而英文则更注重语句结构的整齐和逻辑思考的清晰。
在文章的表达上,华语为主的作家往往会使用比喻、象征和直接表达等方式,而英语的作家则更侧重于说明和分析。
3. 文化的影响4. 思考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哲学思想在思考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思想的根源体现在对存在的认识上。
中文中对于存在本身的研究更加深入,思考的重点在于内化和自我,如“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英文中对于存在的研究更加注重外化和他者,如“自然法则”的思想。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哲学和语言之间深刻而微妙的联系凸显出人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与哲学,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丰富人类价值观和思想的宝贵机遇,更是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谈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认知差异
![谈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认知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7d9423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4.png)
谈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认知差异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人们谈起“哲学”,往往自然联想到西方那种极致调用人类理性,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递进式追问事物本源的方式。
但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本质与重点,并非在于寻找知晓事物本源的方式,而在于本源本身。
之所以现在的人们“谈哲即西”,否认中国哲学,正是因为人们对理性思维的盲目迷信。
比如人们绞尽脑汁也无法在黑格尔的逻辑中找到任何漏洞,这种逻辑的极致严谨性误使人们认为这便是真理。
但严谨的逻辑最终可以运用于数学,发展出科学,但对于探索事物的终极原因以及本源问题,至少直到现在它已表现出无能为力。
甚至哲学今日进步缓慢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因逻辑思路而带来的追问循环,这显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可人们并不愿承认自我理性的局限性,依然选择继续借用科学的手段,妄图以认知的增加来寻找逻辑的突破点。
但人们忽略了科学本就是逻辑的产物,科学严格遵守着逻辑的规则。
所以试图运用科学研究来突破哲学问题注定会陷入逻辑的“鬼打墙”中。
最终人们为了终结这种“鬼打墙”便只会走上两条路,第一条便是引入武断,可一旦武断,便等于向哲学追问投了降。
而另一条路便是走向神学,当逻辑的递进式追问走到一定程度,便势必不能够再进行下去了,这个时候便唯有引入神的存在了。
例如哲学经典论题,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也就是蛋孵鸡,鸡生蛋。
而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追问到底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那么无论这个逻辑推演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有结论。
所以想要让这个逻辑循环终止,无非就只有直接断定先有鸡或是先有蛋,这就叫武断。
或是相信有一种存统摄这个逻辑的力量,是这种力量开启了这个逻辑,这种力量人们称之为“神”、“造物主”或是“上帝”,如此这个命题也可以终止。
历史上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晚年都遇到了他们穷尽自己身为人类的最高智商却依然感到无能为力的问题,但他们又不愿向逻辑低头,于是便只能走向了神学。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5f2db7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7.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
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二、世界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汇编]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
![[汇编]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1ca2cf7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a.png)
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语言与文学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语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历史、哲学。
尤其是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语言的功能以及如何促进语言的发展。
中西方由于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决定了二者的语言观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下面,文章就将对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展开阐述。
一、中西方语言观的共同点中西方语言观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道”这个概念。
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道”都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那就是思想和语言。
道一方面对应思想的对象和思想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表达思想的方法和手段。
相较而言,这个手段有时甚至比目的更重要,那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手段,那么任何思想就不会存在了。
与此同时,思想虽然涉及到日常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但却是以道作为最高追求目标,道构成了思想的最重要对象。
道根源于人的心理需要,是思的结果,又由于思总是需要传达沟通的,因而语言在道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以老子为代表的言语观是他的本体论和人生论结合的产物,以他的“无为”的宇宙观和“无名”的认识论为基础。
老子的宇宙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间先有道,之后有土地或阴阳,然后形成万物。
而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 (语言 )产生在天地和人类的同时或之前”。
这说明有指称功能的语言属于“有”的范畴,它可能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或同时,是生成万物之母。
宇宙间的万物凭借语言之力得以创造,语言通过其生成万物之力彰显它存在的重要。
二、中西方语言的不同点(一)言说的目的如果从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来看,应该说中西方的言说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因为思想自身的最终指向性使得二者的目的出现了不同,这是由双方对“道”的不同理解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道”与古代希腊的“Logos”基本对应。
但对应不意味这等同,相反,二者有着明显的却别。
就中国的“道”而言,它不是一个最高实体,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西方的“道”要么是一个最高实体,要么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然元素,要么是人格化的神,而很少被理解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2f62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a.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中西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体系,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中西哲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比较的视野下来探讨中西哲学的异同,分析两种哲学体系的特点。
一、语言的不同1. 词汇表达的差异英语是一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词汇丰富,表达方式直接,简洁明了。
而汉语则是一种以象形、指事和会意文字为主的语言,词汇量较大,表达方式抽象、复杂。
这种语言文字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哲学在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上的区别。
2. 句法结构的差异英语的句法结构较为灵活,强调主谓宾的表达方式。
而汉语则更注重在句子中使用修饰成分和补语,句子的结构更加复杂。
这导致了中西哲学在逻辑推理上的差异,英语更加直接,汉语更加抽象。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1. 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哲学在逻辑推理上存在着差异。
西方哲学在逻辑思维上较为直接,讲究因果关系和逻辑的严谨性。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整体性和抽象性,在逻辑推理上更富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中西哲学的风格和方式上。
2. 观念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哲学在观念上存在着不同。
西方哲学更加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这种观念的差异也在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上得到了体现。
三、哲学思想的比较1. 价值观念的差异2. 哲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中西哲学在传播与交流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国际性的哲学体系。
而中国哲学则更多地局限于东亚地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较小。
这种差异在全球化时代尤为突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成为了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四、译文表达的差异1. 语言表达的难度由于中西哲学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将中西哲学的思想译成对方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西方哲学的翻译涉及到对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而中国哲学的翻译也需要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把握。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a02d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c.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中西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中西哲学的比较视野下,可以发现它们在思想
方法、研究领域、哲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共同点。
在思想方法上,中西哲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哲更注重于道德修养、人的内在精神和
超生命力,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西哲则更重视理性思辨、科学方法和追求真理,注重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探讨问题。
在研究领域上,中西哲学也有一些不同。
中哲主要关注人的关系、社会和政治,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西哲则更侧重于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领域,探讨人类
思维、存在与行为的本质。
在哲学观念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对人的本质和存在的思考。
中哲强调人
的本体性和与自然的融合,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西哲则探讨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关注人作为唯一具有思考能力的生物的特殊性。
中西哲学在伦理学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人类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追求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中西哲学在思想方法、研究领域、哲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共同点。
中哲注重
道德修养和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而西哲更重视理性思辨和科学方法,关注人
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权利。
无论是中哲还是西哲,都追求人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的和谐。
通
过中西哲学的对比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我们的视野,为人类思考和探索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d09d2c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d.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哲学领域,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哲学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思维和沟通的工具。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调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英汉文化和思维方式之间的不同。
因此,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研究中西哲学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语言思维模式的影响语言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对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
英语是一种比较形式化的语言,语法结构严谨,词汇量丰富,逻辑性强,思维方式较为直线化,注重逻辑与推理。
而汉语则更多地强调整体感知和联想性思维,因此也更富有诗意和隐喻性。
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中西哲学中的差异上。
以哲学史上的两个著名思考者,柏拉图和庄子为例,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重视理性和观念,提倡从理性和理念中寻求真理。
而庄子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在著作中强调“大道至简”,对人的感觉和天然的直觉赋予了极高的重视,主张通过感性经验来体验人生的真谛。
二、思维方式与哲学观点的差异语言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进而影响哲学观点的形成。
在哲学史上,西方哲学以“存在论”和“意识论”为主要特征,注重理性思考和系统建构。
而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和谐论”和“道德观念”,更注重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西方哲学中,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强调思维本体的存在性,而庄子则认为“无我无物,以守一为常”,主张感应天地万物的涵义。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观念,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中对于自我和社会的不同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西哲学的差异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而文化差异也进一步影响了哲学的差异。
三、语言在哲学翻译中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哲学翻译中的核心问题。
在中西哲学比较中,语言的不同对于哲学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宜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对于人们对于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a9297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d.png)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一、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1.词法结构:西方语言通常采用屈折语言,即词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复数形式;而中文属于属于瑞雪语,词形多不变化。
2.语法结构:中文语法注重修饰关系和成分顺序,英文则注重时态、语态和主谓宾等语法结构的表达。
二、沟通方式方面的差异1.隐晦与直接:中文通常表达时较为委婉和间接,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
2.礼貌称呼:中文文化注重尊重和礼貌,因此在称呼上使用较多的尊称,如“先生”、“女士”,而英语文化在社交场合使用较少的尊称。
三、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亚洲文化则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团队、亲属和社会的利益。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效率和准时性,而东方文化则较为灵活和注重人际关系。
四、礼仪方面的差异1.礼节:中文礼仪注重面子和尊重,需要注意如何适当地表现尊敬和婉拒;而西方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强调独立和直接的交流。
2.身体语言:中文文化注重非语言交流,如点头、微笑等;而西方文化注重语言交流,身体语言较少使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语言哲学比较08汉语言文学马星20081010273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其二: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最后,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但是自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用,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及人类存在的理解。
为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他认为,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误把前者当后者。
他所谓“存在者”指具体事物,“存在”指具体事物的基础。
书桌是存在者,书桌的世界才是它的存在。
存在是存在者的基础,书桌的世界是书桌的基础。
只有在书桌的世界中(在教室、图书馆、书房、大讲堂中),书桌才是真正的书桌。
孤零零的一张书桌没有真实性,只能是哲学家的抽象。
传统哲学没有追问存在者的存在。
海德格尔要为传统哲学提供存在论的基础,所以他称自己的哲学为基础存在论。
他认为,事物是存在的显现。
艺术作品、科学技术、道德准则等,都是存在的显现。
语言与存在——对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理解一、语言与存在的关系“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是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的第一句话。
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的研究和探讨,就在于回答“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最根本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这一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它所揭示的,是人对存在的发问。
海德格尔认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进入研究存在的正确途径。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此在这一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说:“不过,唯有一种在者,即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总是不断在这一追问中引人注目”。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在这句话中,还包含着对存在的认识。
存在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最空洞和抽象的词。
存在这个词最终只是一个空洞的词。
它意指非现实的,不可把握的,非真实的。
“它的含义是一种非现实的迷雾。
当尼采称象在这样的最高概念为气化实在的最后一道青烟时,他最终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就是无。
当然这无指的并不是不存在,它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说的。
再次,语言同存在有什么关系,海德格尔认为关系非常密切。
在这里海德格尔最想了解的就是在存在变成了气这一过程中,语言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他的这段话最有代表意义。
“在我们看来,询问在的问题与询问语言的问题在最中心处相互交织在一起。
因此,可以看出,当我们现在要着手在其作用上摊出在变成了气这一所谓事实时,我们不得不从对语言的思考开始,这决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偶然事件”。
二、语言与存在的遮蔽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自古希腊以后,实际上就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
反映在对语言与存在的把握上,就是对在变成了气这种事实的误解。
在他们看来,既然在是飘忽不定的、空洞的概念。
那就最好不要谈存在。
而应关注特殊的在者。
这样一来,存在这一空洞的概念就填满了。
然而问题解决了吗?海德格尔认为没有,“撇开在而归附特殊的在者,这条指示却表现出:这条指示嘲弄了它自己还不晓得在是怎么回事。
因为,只有当我们而且要看我们怎样已经辟头就从在的本质领会着在的时候,那个多方提到的特殊在者才能作为这样一个在者敞开在我们面前。
”另外,海德格尔认为,在对在变成了气这一事实的误解过程中,语言当然指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也起了遮蔽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对语言的错误的认识和把握上。
传统的语言学的观点在谈到语言时,只把它看作工具,其功能就在于使用和被使用。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和存在最原始的关系被遮蔽了。
海德格尔认为,现在“仅还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看穿当今的此在对语言的这种错误关联和无所关联的全部意义。
”三、语言与存在的显现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认识就是对在变成气这一过程的正确认识。
他认为对存在的发问和领悟是一种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存在得以显现,反映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上,就是存在借助于语言得以显现。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没有存在这个词,“那就根本没有任何语言了”。
如何把握在变成气这一过程,海德格尔认为,按传统的思路肯定行不通。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对事物的反映,但用这种观点解释存在变成气这一事实肯定不行。
因为,“在这个词在其每一变异形中对其所指说的在本身发生的关系根本不同于语言中其他一切名词和动词对其所指说的在者发生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在变成气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在的领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气指的是一种对存在领会、发问的状态。
“这股气把对在的领会指向一个确定的视野,这一番理解都是从这个视野来满足心愿的”。
“在”的意义就是以当今与在场、坚持与持久、停留与出现这个圈子来划出自己的界限。
而这个过程是要借助语言来完成的。
中国哲学在其初始阶段———先秦,语言就成为了各家关注的焦点和哲学探讨的中心话语。
在这场围绕着语言的聚讼纷争中,名言问题就如同一个多棱镜,将中国哲学中有关语言与本体、语言与认知、语言与价值等问题聚集、离析,折射出各家学说的要义,就言意关系展开的哲学探讨在先秦达到了一个高峰。
20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语言与意义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多学科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之一,使得这一传统命题又焕发出新的学术生命力。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作为欧陆人文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中的重要代表,对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示范和影响效力。
海德格尔从前期的“基础存在论”对“存在”的考察转向后期的“超存在论”对“语言”的思考,尽管其哲学之思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深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从早期他对器具的分析到中、后期对作品的分析、物的分析和词语的分析一路串联下来,伴随着他的词源学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现象学思考道路。
如他在早期的《存在与时间》中,尽管是致力于其生存论存在论的建构,语言问题尚没有纳入到他关注的中心,但在谈到“世界之为世界”的现象和结构分析的时候,他特别指出世内存在者的拼合并不能引导出“世界现象”,倒是人在操劳中通过与“上手事物”也就是“用具”打交道,世界之为世界才向人次第展开。
“上手事物之为用具,其存在结构是由指引来规定的。
” 而“一切指引都是关系。
” 正是经由“器具”的“指引”,世界“构成意义整体”的神秘关联得以显现。
而“物”正是在作为中介的广泛指引和关联中,它的合世界性得以显现出来。
海德格尔将这种由物所显示的关联整体称为“意蕴”,它就是构成世界的结构的东西。
正是人在世内不断操劳、实践的过程中,与上到手头来照面的东西相遇,从而获得对世界的领会,而且领会“将上述关联保持在自己面前”。
这即是说在获得此种领会之时,实际上人已经先行与世界融合为一,正是世界万物的种种关联构成了我们世界源始的整体。
这表明由此获得的对世界的领会,绝不是主客体关系式中的对象式的认知,而是以具体器具为中介通过实践交往而生成的生存的真理。
自我、他者在世的意义,甚至于世界整体的意蕴都缘于以具体器具为中介的实践交往而生成,这使得对意义的理解与领悟具有一种强烈的世界性和实践性特征。
在《什么是哲学?》中,海德格尔的兴趣已经转向了语言,他再次溯源到希腊语的源始经验中去分析Logos。
海德格尔发现,Logos 兼具“话语”和“集合”的意思,在希腊人的源始经验中,语言事实上与存在是一回事。
在稍晚些的《形而上学导论》中“, 语言与存在”这个主题无疑在其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诠释:就是经常的采集,就是在者之内在的集中,也就是在。
” 这也就是说,存在的本质与语言的本质是相合的,实际上二者就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在希腊人心目中,“在”和“逻各斯”是原始地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以至于二者尽管有着亲密的区分,但又始终能够合而为一。
语言作为“无蔽” ,就是存在借以开启出来的“真理之发生。
如果说在早期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需要通过“此在”先行到“死”,也就是嵌入“无”这一必然的可能性中去发现存在的话,那么,Logos 则是海德格尔从肯定性方面去思考存在本身,并且将这一思考具体就落实到了“物”、“词语”和“作品”上面,它们是Logos 的基本“聚集”方式。
在其晚期的代表作《走向语言之途》开篇的《语言》一文中,海德格尔借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冬夜》进一步来解说他关于语言的本性及其与物、世界之间的关系。
认为正是在诗之“命名”的召唤中“令”物和世界到来,它令存在“既澄明又遮蔽的到来”,这才是物之整体(世界) 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