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第三章商品的国际价值与价格

合集下载

O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O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导论1、国际贸易的特点是什么?(1)困难大。

由于各国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和贸易法规不同,世界市场上贸易障碍多,交易技术困难多,交易接洽不方便,贸易对手资信调查和市场调查不易,所以国际贸易的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2)复杂。

国际贸易在内容、程序等方面均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多,货币与度量衡制度、商业习惯、海关制度,以及国际汇兑、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也均比国内贸易复杂。

(3)风险多。

经营国际贸易可能发生的风险多,包括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及政治风险等。

2、国际贸易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哪些?(一)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运进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进口;对运出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是出口。

(二)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做贸易差额。

(三)贸易额与贸易量:贸易额又叫贸易值,是一个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

贸易量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应贸易规模的指标。

(四)贸易条件:贸易条件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五)贸易的地理方向: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来说,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六)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理论篇第一章国际分工(上)1、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占什么地位?(1)生产力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对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在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因素:主要指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生产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海关估价制度1

第三章海关估价制度1

扣除项目
一、实付或应付的价格
• (一)实付或应付的价格的定义 • 是指买方为购买进口货物而直接或者间接 支付的价款总额,即作为卖方销售进口货 物 的条件,由买方向卖方或者为履行专访 义务向第三方已经.是买方为购买货物而支付的价款 • 除外:境内外技术培训及境外考察费用 • 买方为购买进口货物而融资所产生的 利息 • 2.是进口货物的交易价格:商业发票的价格 • 3.买方为购买进口货物直接支付和间接支付 的价款总额 • 直接支付:发票金额 • 间接支付:货款支付给第三方或冲抵买卖 双方之间的其他资金往来的付款方式。
• 8.根据我国关税法规,减免进出口关税的权限属 于( )。 • A.中央 B.地方 • C.省 D.市 • 2. 按照关税的计征方式,可以将关税分为 ( )。 • A.从量关税 B.从价关税 • C.复合关税 D.选择性关税 • 3.下列各项中,( )属于优惠关税。 • A.互惠关税 B.特惠关税 • C.最惠国待遇关税 D.普遍优惠制关税 • 4.关税政策可以分为( )。 • A.财政关税 B.特惠关税 • C.保护关税 D.普遍关税
5.海关与进口商的权利、义务
• 第十条 • 所有按其性质说明机密性的资料,或者为 了海关估价而在保密基础上提供的资料, 有关当局均应作为严格保密的资料对待。 未经提供资料的政府或个人的许可,有关 当局不得泄露,但进行法律诉讼时,要求 泄露者除外。
5.海关与进口商的权利、义务
• 第十一条 • 1.各当事方的立法在确定海关估价方面,应规定 进口商或其它缴纳关税的人有权起诉,而不受处罚。 • 2.不受处罚而进行的初次起诉向可以是海关系统 内的某一当局或某一独立的机构提起,但各当事方 的方法应规定有向司法当局起诉而不受处罚的权利。 • 3.对起诉作出的决定应通知起诉人,并且此项决 定的理由应以书面形式提供。同时,应通知起诉人, 他有进一步提出起诉的权利。

第三章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第三章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特征
(一)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 1.国家构成 2.订约人构成 3.商品构成 4.商品市场构成(分类见下页) 5.运输网络的构成 6.信息网络的构成
世界商品分类
按交易进行的形式,世界商品市场可分为有固定 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无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1)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指在固定 场所,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原则、规章和程序进行 商品交易活动的市场。这种市场主要包括:商品 交易所、国际拍卖、国际博览会和展销会等。
(2)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 1.世界市场的规模空前扩大 2.世界市场垄断与竞争进一步加剧 3.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调与管理作用不断加强
第二节 世界市场价格
一、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 世界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
形成的市场价格,即以世界货币或国际货币表现 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 世界市场价格按形成的条件和变动特征可分为封 闭市场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
短期信贷(短期) 3)货币流通:外汇市场
2、世界市场的结构
国际商品市场。
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 的市场。
国际资贷市场。
外汇市场。
它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 活动。
第一节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标志 世界市场:又称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
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 总体。
(一)世界市场的萌芽与发展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1.多边贸易、多变支付体系的形成 2.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 3.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
展 4.健全固定销售渠道的形成 5.国际价值规律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整理课件
31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 认为两个国家在同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别的 原因是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如果假定各国之 间劳动生产要素的效率都一样,那么,产生比较成本 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便由生产要素理论 (或资源禀赋理论)来解释。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 在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 主要根据生产条件较劣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 的价值来确定。
整理课件
10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大部分是在 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生产,则其国际价值主要 依据生产条件较佳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 来确定。
例如:天然橡胶的国际价值的确定主要以印 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为依据
整理课件
27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该理论阐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 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 益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 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较成本理论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 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 之内,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 念
整理课件
2
在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分工的理 论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 理论,它一直是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的经 典理论,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起点, 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从亚当·斯密 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因此, 要研究比较成本理论,必须先学习亚 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整理课件
3
第三章 主要内容
整理课件

2014年自考_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习题集(附答案)

2014年自考_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习题集(附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资料填空题&选择题第一章导论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 货物)的:)活动,是各国之间( 服务)的表现形式。

2.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依据,专门贸易体系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3.对外贸易按商品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4.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进出口)总额。

5.由于通常各国按(离岸价FOB)计算进口总额,按(到岸价CIF)计算出口总额,所以世界总出口额总是小于世界总进口额。

6.(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7( )用以表明各洲、各国、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二、单项选择题1.国际贸易额是由(B)组成。

B.各国出口总额2.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对于第三国来说称(B)。

B.转口贸易3.一国一定时期内某商品的进口量小于出口量称为(B)。

B.净出口4.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A)。

A.对外贸易量5.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通过(C)反映出来。

C.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多项选择题1.国际贸易是(ABCE)。

A.世界各国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活动B.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C.是国际分工的基础E.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2.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直受(ABCD)等因素的影响。

A.经济发展水平B.自然资源拥有状况C.对外经济贸易政策D.国内市场容量3.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和发展与(ABCDE)有直接关系。

A.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C.国家的出现D.世界市场的形成E.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4.两国相比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甲国比乙国(ACDE)则甲国比乙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大。

A.经济发展水平高C.资源贫乏D.人口规模小E.经济规模小5.某国1992年贸易规模为,出口380亿美元,进口312亿美元,这一年该国的贸易状况为(AE)。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章商品的价格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章商品的价格
价格术语
在合同中明确商品的价格术语,如FOB、CIபைடு நூலகம்等,以 界定双方责任和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CFR
总结词
成本加运费
详细描述
CFR(Cost and Freight)是指卖方负责装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并负责装船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买方 负责装船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DDP
总结词
完税后交货
详细描述
DDP(Delivered Duty Paid)是指 卖方负责将货物运至目的地,并承担 一切进口税费和风险,买方只需在目 的地接收货物。
以产品成本为基础,加上预期利润来确定产 品价格。
价值定价
根据产品提供的价值来制定价格,力求使价 格与价值相符。
市场导向定价
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制定产品价格。
心理定价
利用消费者心理因素来制定价格,如奇数定 价、习惯定价等。
谈判技巧
建立良好关系
在谈判中建立信任和友 好关系,有助于推动谈
判进程。
掌握信息
佣金是中间商介绍生意或代买代卖而向其支付的报酬,是奖励代理人为其推销商品或介绍业务的一种方式。在国际贸 易中,佣金通常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约定,根据商品价值、成交量或按一定比例计算。
折扣
折扣是卖方为了鼓励买方大量购买或提前付款等行为而给予其一定的减免。折扣可以分为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和数量 折扣等。在国际贸易中,折扣通常根据商品数量、付款方式和交货期限等因素确定。
VS
报价
报价是卖方根据成本核算和市场需求等因 素确定的商品销售价格。在国际贸易中, 报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竞争对手的价 格、市场需求、客户的购买习惯等。企业 需要制定合理的报价策略,以确保最终的 销售收入最大化。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 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报价策略。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共40张PPT)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共40张PPT)
本章结构
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1
第一节 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1、定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的经济形式。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 应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 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素 •收入预期
•租税政策
22
需求与供给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
需求
大于
卖方
价格
供给
需求
供给
市场
上升
增加
减少
供给 大于 需求
买方
价格
市场
下降
供给 减少
需求 增加
23
竞争机制
是买卖双方围绕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相互 冲突的经济联系。
卖方竞争
竞 争 类
流通 市场 领域 竞争
部门内
买方竞争 买卖双方竞争
争夺市场
2
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① 自给 ② 封闭 ③ 简单
④手工工具
交换 开放 扩大
机器
3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分工 ②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
4
3、商品经济的特征
①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②平等性:等价交换
③竞争性:商品生产者为了各自利益展开竞争 ④开放性:生产过程中分工、协作
5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8

计划(经济)

--看得见的手




市场(经济)

--场手段比较
特点
计划手段: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 市场经济: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第五节 服务外包理论
一、外包的概念
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 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并利用企业外部的 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服务。 在讲究专 业分工的二十世纪末,企业为维持组织竞争核 心能力,摆脱组织人力不足的困境,将组织的 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 运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提高顾客 满意度。外包业是新近兴起的一个行业,它给 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第三节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 的服务贸易理论
一、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
背景:科技进步便服务生产成本趋于下降,服 务价格变得越来越低廉,这一变化导致了服务 生产的分散化、迂回性。将生产过程分散在不 同地点,增加了生产方式的组合,从而导致对 服务链更为强烈的需求。由此,国际服务链得 到了更为频繁和大量的使用而成为生产过程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凯茨考斯基:寡头垄断模型
与马库森观点相反,基氏运用寡头垄断模
型,解释了取消国内服务贸易管制的国际
影响。 认为取消国内管制可以促进厂商为获取规 模经济效益而进行国际竞争,因此政府最 好的政策是创造自由的国内市场。
四、垄断竞争模型
马库森借助于垄断竞争理论,对熟练劳动力的服 务贸易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结论是:即使单纯发挥要素禀赋的作用也能从贸 易中获利;由于多种熟练劳动投入能够提高该部 门的最终产出,小国比大国获利更多;由于一些 专业化受到限制,仅有货物贸易并不能实现生产 的帕累托最优,而引入服务贸易可以导致最大程 度的专业化和帕累托最优;即使存在垄断的力量, 关税也不能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而且可能因削 弱全球的专业化潜力而使福利水平降低。
2.要素密集度不同的服务类型也具有不同 的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总论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一国(全部)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贸易依存度:一国对外贸易额同其GNP或GDP的比率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表现为直接出口和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商品通过第三国销售到消费国,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对外贸易分类1。

按交易内容和标的物形态:货物贸易(有形贸易)服务贸易(含技术贸易)2.按货物和服务移动方向(商品流向):出口、进口复出口、复进口过境贸易3。

按交易参与国(地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4。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5.按贸易方式.:包销、代理、寄售、招标、拍卖、商品交易所交易、加工贸易、对等贸易、租赁贸易等6.按国境和关境划分:总贸易专门贸易第一章国际分工上绝对利益理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比较利益理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国际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家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发展和贸易效果,揭示其特点、运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2.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何关系?答: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有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属一类活动,只是从全世界范围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

3.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答: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当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或入超.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不过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

4。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答: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的贸易活动.直接贸易的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签约,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全球化内涵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全球化产业的市场往往由若干个全球化公司所主导。

4.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二、全球化与管理者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1)全球化的一般环境①政治与法律环境世界上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并且这些制度还在不断地变化。

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充分理解不同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内涵与运作方式。

a.国家政治体制。

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如国家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部门结构以及选举制度、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b.政治的稳定性。

指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如国家领导人的更换、政府的更迭可能导致国家政体的变化以及政治主张的改变。

c.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

这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

d.法律环境。

指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种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②经济和技术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

2.《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

2.《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

《国际金融学》考试重点——师说教育集团考试教学团队编录——第一章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1、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2、国际收支账户分为两大类:经常账户(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资本与金融账户(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金融账户包括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分为直接投资、证劵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四类项目。

)其中,储备资产包括货币当局可随时动用并控制在手的外部资产。

它可分为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包括货币、存款和有价证券)和其他债权。

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

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统计表,它以特定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收支的详细情况。

4、国际收支的记账规则:运用的是复式记账法,即每笔交易都是由两笔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账目表示。

根据复式记账的惯例,不论是对于实际资源还是金融资产,借方表示该经济体资产(资源)持有量的增加,贷方表示资产(资源)持有量的减少。

详细参见p11。

5、国际收支账户分析:●贸易账户余额是指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进出口之间的差额。

●经常账户是指对实际资源国际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国际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综合账户差额使之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将储备资产账户剔除后的余额。

综合账户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错误与遗漏余额-储备资产账户差额如果综合账户差额为逆差,其外汇的收入将小于外汇的支出,汇率会变。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槪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岀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髙,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左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2017年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

2017年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4.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5.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6.商品供给: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7.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8.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9.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10.自愿让渡: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11.货币流通:指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1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13.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第二章1.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的和市场中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2.市场主体: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市场主体在交换活动中所形成的地位,市场主体结构又可以分为市场买者结构和市场卖者结果3.市场空间结构:是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即不同空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可划分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4.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态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商品流通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

商品流通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

第二章市场一、知识点:1.市场是历史的范畴:(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二)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场所;(四)市场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

2.场所式市场有一下基本特点:时间性、地点性、聚散性、服务性3.市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1)按市场竞争就够划分:①完全竞争②完全垄断③垄断竞争④寡头垄断(2)按市场供求局势划分:买方市场、买方市场4.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是适度的买房市场,期主要有点:(1)由于竞争激烈,可以促使卖方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质量,实现更多的进击和社会小李,促使社会进步。

(2)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社会劳动。

(3)有利于生产经营者按需生产,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5.市场体系: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和市场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特征是: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6.市场体系的结构:是指市场总体内部各个分类市场之间或市场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构成。

7.市场总体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构成:(1)按市场身份要素来划分:市场主体、市场客体结构(2)按市场时空要素来划分:市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3)按市场存在形式来划分:有形市场、无形市场8.市场主体结构: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的相互关系9.市场空间结构: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10.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式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11.按市场时间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现货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借贷交易市场12.市场分类:是对市场结构进行某种分析。

按照交易内容划分市场:(1)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2)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13.消费品市场的特点:普遍性、广泛性;多层次、多环节;经常性、复杂性;随意性、选择性。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_(含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_(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20)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2、国际价值、规模经济、人力技能说;国际价值是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量,其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人力技能学说是从里昂惕夫的劳动熟练说发展来的。

所谓人力技能是指人的劳动技术熟练程度,是通过储蓄和投资形成的,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资。

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投资以提高人力技能,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4、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

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

5、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原则非歧视性原则(Non-discriminatory):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缔约国在实行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不得对其他缔约国实施歧视待遇。

如果缔约国一方对另一方不用对其他任何国家所同样不适用的限制或禁止,即为非歧视性原则。

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商品学知识重点总结版

商品学知识重点总结版

商品学复习讲义商品学复习讲义第一章1、商品的概念及特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以自身自然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效用或物的效用,即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商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②供他人消费既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③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到达他人手中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构成?商品由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方面构成。

核心部分,即商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利益。

或者说是指商品的功能和效用,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所在。

延伸部分,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

形式部分,即商品的具体形态,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可以接触到,感觉到的有形部分。

3、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一门科学。

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因此商品学就是围绕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这两个中心内容来进行研究。

4、商品学的具体研究内容?(1)指导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2)研究商品的科学系统分类(3)为评价商品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4)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5)分析商品质量的变化规律,防止商品使用价值的降低第二章一、商品分类方法——线分类法&面分类法 1.线分类法(1)线分类体系:线分类法所建立起来的体系即为线分类体系。

(2)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是指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类目,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3)特点:“在这种分类体系中,同位类的类目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上位类与下位类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

”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目等,将分类对象一层一层地进行具体划分,各层级所选用的分类标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面分类法(1)面分类体系:平行分类法按面分类法所建立起来的分类体系即为面分类体系。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第三章一二节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第三章一二节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三、货币的职能04 06 06 05 05 04 04 04 04 03 03 03 02 0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是基本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够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受供求关系影响)练习:1.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价格标准(由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如(白银)两,元、角、分等(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货币→铸币→纸币(三)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存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银条块)(四)支付手段(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五)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的疆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充当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执行三方面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二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三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如对外贷款、援助和支付战争赔款等。

强调一点: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课本P50,P51有相关阐述)练习:2.商品的价目表说明A、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B、货币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C、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D、商品价格的高低四、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点

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点

第一章市场营销:指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利润,而进行的与市场有关的活动。

由定义可知:(1)最终目标是:满足需求和欲望。

(2)营销的核心:交换。

(3)交换是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和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

顾客让渡价值, 是指企业转移的、顾客感受得到的实际价值。

它的一般表现为顾客购买总价值与顾客购买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企业营销观念的演进: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是指导销售者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

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

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已有足够选择,要开拓市场和维持盈利,企业必须研制和创造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

推销观念是用于产品需求不强烈和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

4.市场营销观念▪这种观念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

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Social Marketing Concept )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修改和补充。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6.全球营销观念▪全球营销观念认为:跨国经营企业必须认清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市场整体,整个经营、计划、组织和营销活动要从全球角度出发,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以满足国际市场顾客需求为中心,从而获取最大收益。

国际贸易概论2.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概论2.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
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 为 KA/LA和KB/LB, 而且有KB/LB > KA/LA,就可以认为 相对于A国而言,B国 是资本丰裕型国家, 相对于B国而言,A国 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 ,即A国劳动力丰裕而 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 裕而劳动稀缺。
要素丰裕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贸易商品价格的决定与贸易均衡
国II的提供曲线位于国 内均衡价格PA′之下,国I的 Y PA′
国 P I E
曲线位于PA之上,如果将两 条曲线置于一个坐标轴内, 则两国的提供曲线位于两国 的国内相对商品价格(即均 衡价格)之间。这就是互惠 贸易的范围。
要素价格
成本 土地 4 日元 4 日元 1 澳元 1 澳元 21 日元 14 日元 7 澳元 21 澳元
5.要素丰裕度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Y B国
A国 X A国和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A国是劳动丰裕 的国家,而X是劳动 密集型的商品,A国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偏 向度量商品X的横轴 。B国是资本丰裕的 国家,且商品Y是资 本密集型的,B国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 度量商品Y的纵轴。
进口 PPF
S1
P0=0.5
P1=1 大米
0
30
50
大米
0
40
60
1
P*0=1.5
美国 钢铁 CI 50 E
C1
C1
A
A 进口
E 出口 PPF
CIC1 CIC0 S1
40 进口 PPF
P1*=1
CIC0
30
P0=0.5
P1=1 大米
0
30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商品的国际价值与价格*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还分析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并对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作了一定说明。

要求学生弄懂决定国际市场价格的国际价值原理,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不等价交换的原因,为后面学习国际贸易实务打下扎实的价格理论基础。

第一节商品的国际价值一、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基础。

在一国范围内,商品的价值量是由该国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不同的国家在资源、技术和劳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别,各国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里就有不同的国内价值量,但它却不能成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基础。

在国际贸易中,世界性的商品交换使社会劳动具有国际性质。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

所以,真正的价值性质,是由国外贸易才发展的,因为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发展。

因此,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是使国内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价格的最重要条件。

在本质上,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

在量上,二者却是不同的。

国别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商品价值量则是由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劳动单位决定的,这个平均劳动单位是在世界经济的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多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者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商品的过别价值以该国货币表示,而国际价值是哦以世界货币,即黄金表示的。

二、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一)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量随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后者是随世界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假如,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扩大了,则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随之扩大,反之,则缩短;而劳动生产率又决定了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装备水平、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状况、科技发展和应用程度、原材料优劣,以及各种自然条件等。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

因为,如果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二)各国商品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所占比重某种商品的国际价值总量还取决于各国出口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在世界总出口量中所占的比重。

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各国的商品出口量在该商品总出口量中所占份额相等,则单个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由各国商品的国内价值量的平均值决定。

2.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其出口的商品量同老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出口的商品量在总出口量中所占的份额相近的情况下,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主要由出口国中具有中等生产条件的国内价值量决定。

3.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其出口商品量在该商品的世界市场交易总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占有较少的份额,则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主要受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出口商品数量及其国内价值所调节,且高于中等生产条件国家的商品的国内价值量。

4.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其出口的商品量在该商品的是世界市场交易总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占有较少的份额,则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主要受劳动生产铝较高的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及其归内价值量所调节,且低于中等生产条件国家的商品的国内价值量。

第二节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与在国内市场上一样,价值规律也是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波动程度受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影响。

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起的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调节国际分工和各过出口商品生产首先,价值规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即通过各种方法,发达国家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纳入其国际分工。

在历史上,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廉价的工业品摧垮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民族工业,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分工。

在资本主义初期,特别是那些采用了机器技术和蒸汽发动机的工业国家,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其工业品的价值显著低于不发达国家手工劳动制造的手工业品的价值。

这样,发达国家就迫使经济不发达国家打开国门,使这些国家的手工业这和农民破产,被迫从事工业国家所需要的农业生产、矿业生产,仅生产几种或一两种原料、是皮或矿产,形成单一经济。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过程的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方式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利用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发展那些高精尖、用料少、污染轻的资本集约工业,而把用料多、污染重的工业放到第三世界国家。

其重要原因是所创造的国际价值量前者远远高于后者,从两者交换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这就刺激了新型国际分工的形成。

其次,价值规律也调节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中的产业资本家总是面对界市场,把自己的成本价格同国内和全世界的市场价格相比较。

当他的成本价格低于世界市场价格时,无疑会继续生产该种商品;当他的成本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成本等于或低于世界市场价格。

另外,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生产那些“资本密集”或“知识密集”的产品;资源丰富的国家生产各种“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样,发达国家相互分工和协作,得以从事项目巨大的研究和发展,将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向各个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取得规模经济的效果。

二、促进贸易各国改进出口和销售技术既然商品的国际价值取决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少,即商品的国别价值较低的国家,按照国际价值出售其商品,便可以获得较多的利益,他们甚至可以在国际价值以下来出售商品,不仅可以获利,而且还可以打击竞争对手。

反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国别劳动消费较多,从而商品国别价值较高的国家,按国际价值出售产品,便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甚至不能弥补自己的支出。

因此,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在竞争中争取主动,贸易各国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加强专业化协作;大量采用新型材料和能源;使交通运输高速化;尽快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生产的序列自动化;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使之标准化、现代化;提高文化教育质量,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等。

以日本为例,日本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大大降低了商品成本冒使其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此外,竞争还迫使各贸易国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在商品的质量、装潢、外形、包装、消费者的现代化需求和趣味、销售条件、交货条件、信贷的提供上下功夫,其结果是改进了国际的交换手段,使之更为现代化。

三、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首先,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极分化。

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劳动生产率低下,工业成品和半成品的生产劳动耗费巨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影响了资金积累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其产品的劳动耗费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经济发展得更快。

其次,加深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由于各自的生产状况、原材料供应、流通和需求的核算和对外贸易政策不同,使他们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不同,竞争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后发达国家贸易地位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了一些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任何一个国家有史以来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除去政治因素,都要考虑其出口商品价格的竞争能力。

商品竞争能力强的国家艘主张或执行自由贸易政策,一旦其商品竞争能力减弱时,转而拥护保护贸易政策。

商品竞争能力弱的国家基本上都拥护或执行保护贸易政策,而在其出口商品竞争能力提高后,它们又转向鼓吹“自由贸易”政策。

价值规律的作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和改变贸易政策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一、不等价交换的含义国际贸易中的等价交换是按照生产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量而进行的,是等值交换,即交换双方用以交换和由交换所得到的物化劳动量相当。

不等价交换则是不等值交换,如果不按照国际社会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因而交换双方用以交换和由交换所得到的物化劳动量则不相等。

但就交换双方来说,总价格与总价值仍然一致,价值自身和剩余价值自身的限界仍然不变。

在世界市场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不等价交换体现出来的。

二、不等价交换的形式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国际间等价交换的基础,从总的趋势看,商品世界价格的变动同国际价值量的变动是趋向一致的。

从历史上看,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在政治上通过军事暴力、“军援”、“经援”强迫被占领国家和接受“援助”的国家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这是不等价交换形成的政治原因。

在经济上,由于国际垄断力量的控制,某些商品的世界价格长期偏离国际价值量,使交易双方从交易中所获得收益同所花劳动量不相适应。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同弱小国家进行贸易时,以抬高本国出口制成品的价格,压低进口初级产品价格的办法进行不等价交换,剥削弱小国家,无偿地占有弱小国家的一部分劳动。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经济高度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实行垄断价格,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不等价交换中民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支持了本国经济的增长。

这种不等价交换同时又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垄断势力展开斗争,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大国对弱小国家的不等价交换和经济掠夺。

它们已先后成立了石油、咖啡、铜、天然橡胶等9个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以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夺回石油定价权,提高了石油的价格。

这一斗争极其沉重地打击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势力,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不等价交换的内容与计算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应包括如下内容:(1)又价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依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变化;(2)由价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计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大宗出口商品(初级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价变化;(3)发达国家垄断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内以垄断低价收购出口物资和高价出售物资而进行的中间剥削;(4)由航运和保险费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

由于收集统计资料困难,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一般把进出口比价,即贸易条件作为计算不等价交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