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人

合集下载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数学教育的关键。

因为只有对数学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才会更容易把知识吸收进去。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灌输给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个人的宝贵财富,只有学生真正学会了数学知识,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数学知识和感受数学知识的美妙。

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吸收、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们还要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发现、探索和享受的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乐趣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我们还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数学知识是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只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和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的综合性工程。

只有在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拥有独立学习、探索数学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共同努力,为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努力。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我们值得追求的成功之路。

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学生们能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提高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论文

提高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论文

提高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为世人所瞩目,如朱经武教授主持的美国超导实验60%的研究人员为大陆中国人。

然而20世纪的100项发明,大到航天飞机,计算机,小到易拉罐、圆珠笔,没有一项属于我们。

究其因,我们的教学往往是目中无人(学生)的过程,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学方式单一。

对此我有同感。

比如,这学期开学后的一个多月,我听了将近30节课。

这30节数学课给我的感觉仍是以“说数学”为主,即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种“说数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窄,特别是面对我们60人的大班,其危害之大显而易见,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有限,同时以个别人的正确回答代替多数学生的情况,对于学困生思维的发展极为不利,表面上秩序井然,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的活力,学生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理念,改革教学的过程中,认为,如果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会迥然不同,就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做数学”呢?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索、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不难看出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习;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一、要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从而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觉活动有非常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他们的知觉活动能比较自觉、顺利的开展,从而形成相应清晰的知识结构。

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命力论文

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命力论文

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命力论文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命力论文本文关键词:更强,生命力,赋予,课堂,数学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命力摒弃论文本文简介:《中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都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因此,如何并使数学知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传递,并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便成更为重要了一大极其重要课题。

结合个人的教学研究实践,以七年级学生为商业性,谈几点粗浅的看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机论文本文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讲授环境,使学生家长在获得若要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都能得到发展。

”因此,如何使数学知识在轻松、愉快的现状中传递,并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便成了一大重要课题。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以七年级学生为主体,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用小故事传达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有新的生命数学是一门塑造科学,它固有的抽象性主观性常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觉。

想要使这些纯真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那就要让数学课堂韵味多一些生活习惯的内容和气息。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我结合教材切实做好课件(带动画演示)并编了这么一个故事(故事名为“好一只蜗牛”):“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间一片混沌,忽然一道光从天而降,杀出一只蜗牛。

这蜗牛可神了,它所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后由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蜗牛总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运动,而且左右运动。

”此时引入教材中的新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为区分时间,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并开始利用蜗牛模拟运动(分四种),每模拟一种便让学生利用数学式子表示运动的过程及结果,他们很游刃有余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种:蜗牛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所在的位置(+2)×(+3)=+6.第二种:蜗牛以每分钟2公尺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所在的位置(-2)×(+3)=-6.第三种:蜗牛以每分钟2公尺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在所在的位置(+2)×(-3)=-6.第四种:蜗牛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所在的所在位置(-2)×(-3)=+6.此时查觉学生反映很热烈,让学生观测以上四个式子,先仔细观察式子中的符号,及绝对值的关系,学生家长很轻松地得出结论,即乘法法则。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是讲堂,是学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

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让学生学的更快、更轻松!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我们教师如何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改变以往单一地讲解、演练,而组成许多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完成学习。

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是常教常新,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我的做法是: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前进不了。

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

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样以情境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老师造就的。

我俩曾细细看过许多比赛获奖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他们多数采用多层并进,快乐交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

同时在教学形式方面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快乐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

乍看上去,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

把宝贵的经验总结成几个原则的条目,在课堂上按步就班地实施,几个条目清晰可见,让人感到很生硬。

你不能不说它好,因为那些原则都很好,而且每一条都做到了;但是,总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因为它不自然,是从外面套上去的,强加给课堂、强加给教学、强加给学生的。

直到今天,多少人还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

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研究课,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教案,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讲完课堂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

总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我们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小步子乒乓式问答,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

而传统的的学习方式则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乐学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在数学学习中,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

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数学概念和法则时,都必须借助实物、教具、学具或事实事例,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正确含义或法则的来源及其理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位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在6~7岁儿童中作过试验,发现当向他们提出问题,让其去解决时,如果桌上有实物,允许儿童行动,则解题的正确率达到96.8%;如果不允许儿童实际行动,只看一些有关物体的图片,则解题的正确率可达72%;如果实物、图片都没有,只要求用言语思考,则解题的正确率只有22%。

实验说明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最好办法之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和实践,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熟悉实践的内容,训练操作学具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将一个长方形硬纸剪掉一个三角形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它还剩几个角?这种情况若没有实践操作,学生一时无法完全理解,更多的答案是唯一和错误的(如有的答三角形,有的答梯形),如果我们让学生都拿起一张长方形硬纸用剪刀剪一剪,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答案不是唯一的,而且会记忆深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能以此类推;又如:我们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预先用硬纸片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然后准备些沙子让学生倒一倒、量一量、测一测。

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赋予“生命态”知识论文

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赋予“生命态”知识论文

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赋予“生命态”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遭遇的知识更多是理性的、抽象的、固定化的法则和定理,缺乏”人气”的知识,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与语文科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相比,数学教材存在着育人资源原始贫乏的”先天不足”。

为弥补这个”先天不足”,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力求从”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彰显,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体现生命化课堂的应有之义呢?叶澜教授曾指出:……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

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我们要在课堂上努力生成生活化的情境,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发展。

目前,许多一线教师也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这其中也不乏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生活化情境教学例子,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许多机械化、教条化的教学现象,“为生活而生活”,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流于一种形式。

如有的老师为了体现数学的“生活味”,在课始,引入一个生活故事或进行一个生活游戏,然后话锋一转:“下面我们就来学一学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果一上课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课快结束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硬地扯在一起。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生成生活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思维中来,同时又要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数学”与“生活”是水乳交融,互相生成的综合教学体。

二、营造生命态的绿色数学课堂氛围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展示生命活力的绿洲,那么在这块绿洲上最为靓丽的风景就在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活力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活力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活力人教版新课标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学习质量影响到学生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正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不但要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学科的科学美,使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和创造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

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走进圆的世界》,张老师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生长的愉悦、发展的快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在场的同行拍案叫绝。

案例片断一。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圆形?生1:车轮是圆形的。

生2:硬币是圆形的。

••••••师: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圆。

媒体演示:平静的水面投进一颗石子激起圆形波纹、盛开的向日葵、五颜六色的鲜花、美妙的光环、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所以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试着画一个圆。

学生借助圆规动手操作。

师:有的同学画的不够理想,他可能在哪里出问题了?生1:他可能拿圆规不规范,没有捏住圆规的把柄。

生2:可能带针尖的一端移动了。

生3:可能圆规的两脚叉开的大小变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谈的正是我们画圆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还想再画一个吗?生齐:想。

师:别着急,能不能想个办法,使我们全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生:只要每个同学将圆规的针尖和笔尖对着直尺上的刻度,距离定的一样大,画出的圆就一样大。

师:那好,请同学们将圆规的针尖和笔尖的距离定为3厘米,把这个圆画下来。

让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论文

让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论文

让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再以热闹的教学活动贯穿整节课,造成很多老师认为有生命力的课堂就看老师情境设计的如何精彩,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并且各大观摩课无不用其法,使得这一教学方式成为时下的新宠。

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这就告诉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也就是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呢?一、学生的思考让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思考才是数学学习的“根”。

但是怎样的思考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是为了“思考”而思考,还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主动去想呢?在一节《圆的认识》课中,当老师告诉学生“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点的点的轨迹叫做圆”后,就组织学生思考后讨论,看给这个定点取个什么名字?于是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应叫“指定点”,有的说应叫“原点”,有的说应叫“顶点”……课堂上出现了小高潮,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这节课的精彩的“点睛之处”,我认为这是“花棒”,概念的名称实质上就是一个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能因为学生热闹的讨论就把国际上通用了几千年的“圆心”改名的,因此这是无效的思考。

而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课中,在学生知道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后,我设计了一道题:“学校篮球队要挑选一名高个儿篮球队员,a球员身高约2米,b球员身高约2.0米,你认为哪位球员更符合教练的要求?”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同学彼此间的意见,才得出答案,这样,既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课堂闪耀人文的光芒,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

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情智的发展,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有利于課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记得班上有一名女孩子,视力先天不好,连看书上的字都很费劲,全凭听来学习,她内心很自卑,课堂上不回答问题,课下不与同学交流,我就把基本的知识点题目让她来回答,当她准确地小声回答之后,我总是拍拍她肩膀及时给予鼓励“你回答的很好,如果声音大一点儿,全班同学都会为你鼓掌”。

每次她回答问题时,全班总是鸦雀无声,慢慢地,她的声音大了,掌声也一次次地响起,她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在同学的帮助下大有起色。

让数学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数学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这是因为学生往往觉得数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无关。

数学课堂也可以充满活力并且充满生命力。

本文将讨论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享受学习过程。

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事情来展示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比如购物、理财、交通规划等等。

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种课堂上的概念,而是有实际应用的。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数学更加感兴趣。

要增加课堂互动和合作。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解知识,学生做练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进来。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接下来,要引入一些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利用实验、观察和测量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去实践。

实践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力的学科,而且数学的解法往往不止一个。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解法,更好地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增加趣味性的内容。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游戏等方式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数学谜题或者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有趣。

让数学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通过加入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并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希望未来的数学课堂能够因为这些方法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也能够享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让我们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论文

让我们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论文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摘要】新课程呼唤课堂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

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那么,怎样使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怎样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力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定位。

提出了在教学行为上,数学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教师要从课堂的权威者、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在学习行为上,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和体验的场所,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实践活动。

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作如下的探究。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

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其实是指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使学生喜欢数学,作为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彻底放松的心理氛围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展开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和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感。

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教学过于死板,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放下权威的架子,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学生创设一种没有精神压抑、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开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数学教学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论文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论文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端坐静听”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但有时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很可能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终的感受是热闹了一节课。

在这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数学学习积极性兴趣课堂活力正如“环境往往改变一个人”一样,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是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动脑筋思考问题机会最多的时候;是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最佳时候;是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时候,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思维自然而然会得到锻炼,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习铺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也并非是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在班里开了一个小超市,每件物品上都标好了价格,一部分学生当营业员,一部分当顾客,进行了买卖活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全班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最后让学生交流各自在买卖过程中的收付款情况。

通过把学生熟悉的事例引进课堂,创设教学情景,自然的学习和巩固了人民币的兑换,清楚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使生活常识数学化。

学生从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数学课堂论文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数学课堂论文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摘要: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和开发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是焕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学生并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每个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发言。

结合几则教学案例,从顺势拓展法、集体讨论法、设置悬念法三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生的意外发言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权往往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因此,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很难反映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堂教学则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上出现了令教师意外的学生发言应是常有的事,教师若能引导得当,师生间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学生的“意外发言”呢?本文结合几则教学案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顺势拓展法顺势拓展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发言,迅速做出反应,机智地采取措施,准确应对瞬息发生的变局,临时改变教学常规走向,借题发挥,顺水推舟,以追求意想之外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案例1.在一次数学公开课《合并同类项》上,教师已讲完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进行了一定量的训练,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这一法则,老师也打算进行课堂小结了,这时冷不丁地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意外发言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呢?”学生一片哗然,听课老师也大吃一惊,都为这位老师捏了一把汗。

只见这位老师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这个问题提得好,对呀,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啊?你们想想看。

”然后背起手在讲台前不慌不忙地反思起来,忽然灵感来了。

师:还是这位同学,你站起来,我问你,你有没有买过大饼和油条呢?生:有啊。

师:如果你想买2跟油条、3块大饼,你是说:我要一根油条、一根油条、一块大饼、一块大饼、一块大饼呢?还是把数字合并后再说呢?生:老师我明白了。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人论文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人论文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摘要】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呢?【关键词】数学教学主人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

因此,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积极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呢?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把“爱”带入课堂教师面带微笑出现在课堂上,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增强活跃的气氛。

教学中以和谐、愉快的合作为主,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的场所。

在这场情感战中,教师带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领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相反,如果教师总是板着一副面无表情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会给课堂蒙上阴影,造成紧张气氛,学生会感到压抑、恐惧,无法沟通、没有求知欲,更谈不上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和谐、民主、平等之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正确多样的解答方法,哪怕是一点点闪光之处,都要捕捉,及时表扬、鼓励,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错了,也要对他的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加以肯定,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看到学习的希望,树立信心。

小学数学论文: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论文: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论证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但目前教学中,教师讲和问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的读、思、议、练在时间上却很难得到保证,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结果劳而无殊功。

为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就要把课堂这片天地归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做好善问精讲,其它由学生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发展创新意识,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一、创设互动情境,激起“我想学”学生在课堂上有求知权,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

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

我们应当保护好他们天生的好奇心,给他们创新的空间,给他们求知的权利,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添信心。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当我列举一些地点间的距离是几千米时,有学生就向我要求:一千米有多长,你能带我们走一走吗?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课中我即刻带着他们跑了一千米。

之后,在惊叹之余,仍有众多问题向我挑战:我家离学校有1千米吗?学校到近处什么地方才有1千米?1千米远的地方我们用眼睛能看到吗?……有问必答,是一个教师的义务,也是在学生中确立威信的一条准则,学生有提问的权利,有求知的权利,我们要爱护好,发扬好他们的权利,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的“胆”。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高效数学课堂论文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高效数学课堂论文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背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落脚于课堂,才能取得成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真正实施数学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叶澜教授曾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指出:“必须突破‘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的认识课堂教学,构建课堂教学观。

”对此,我理解为:只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实现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实现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发现、探究、研究等实践和创造的过程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

案例: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双曲线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几个教学问题,目的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研讨的学习方式,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交流、共享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

问题:请指出下列双曲线的渐近线,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双曲线的草图:(1);(2);(3);(4)探究1:对比方程与,你有何结论?探究2: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有哪些性质和特征?探究3:改变渐近线的夹角,何时最特殊?此时的方程如何?若将双曲线旋转45°,又有何结论?教学中,问题提出的起点较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指出双曲线的渐近线,并绘制出大致的图形。

绘图活动中,我让大家比一比谁的图最美,学生们很兴奋,尽力追求完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当学生完成绘图并沉浸在自己作品欣赏之中时,我突然抛出探究问题1:对比(1)与(2)、(3)与(4),你有何发现?学生非常兴奋,重新观赏自己的绘图作品,很快发现了规律,独立的完成了方程与表示的双曲线具有的共渐近线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民主化教学思想是最闪光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促进学生有特色的、个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探究新知,不断进取,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才能促进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做学习的主人。

几年来,我通过教学,有了点滴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教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我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生活在同一把尺子上。

可是有一天,厘米看看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厘米很不服气地冲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派不上用场,你算老几?竟
然跟我平起平坐!“这时,我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不高兴)”那你们这么说?“学生情绪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

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进行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地激发出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比如鼓励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采用新颖的思路;独特的思维方式、准确快速的分析推理;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增强了,将促使他们进一步创新思维,学习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道例题:小明和小红赛跑,小明用了一(1时)到达目的地,小红却用了(60分)到达目的地,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小明和小红跑得一样快。

”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明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

“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

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

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
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现代教学论也认为: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做,而还要用耳朵听。

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

第一次,我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我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我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

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

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
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如我教《求平均数》教学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这种方法。

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出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0cm进行比较。

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无处不存在数学,数学学习与个人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