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合集下载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规律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例如: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滥竽充数文言文停顿划分

滥竽充数文言文停顿划分

1. 滥竽充数怎么断句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断句是为了弄懂原文的意思。

全文大意:齐宣王让艺人给他吹一种叫竽的乐器,每次听音乐,一定得有三百人一起为他吹奏(将排场嘛)。

然后就有一个叫南国的人来自请为齐宣王吹奏,加入这个三百人乐团,齐宣王很高兴地同意了,还用有国库的粮食奉养这些艺人们。

等到齐宣王死后,齐闵王即位,他喜欢听艺人一个一个为他演奏,这个南郭先生听说这样就马上逃走了(本来也没真本事嘛,一个一个表演,自己不是露馅了?)
2. 文言文——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狼断句停顿

狼断句停顿

狼断句停顿1. 古文《狼》的朗读是怎么停顿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 文言文《狼》蒲松龄全篇断句屠杀后的一个晚上,只剩下肉和骨头。

途中,两只狼向远方行进,屠杀恐惧。

往一只狼的骨头上扔一根骨头去拦住一只狼,但是前一只狼已经去了骨头,两只狼像以前一样在一起赶。

屠尴尬得怕被谷野前后的仇人抓住,还有个麦场主的俸禄,其中屠乃跑到一个土堆里,靠在上面。

带刀的狼,不敢彼此期待。

他小的时候,一只狼去他家狗走的路,他坐过去很久,一副瞎子的样子。

屠突然开始用刀砍狼的头。

被杀了几刀的一方,发了工资后想转狼洞,就意味着他会隧道进去攻击它,然后他就半露了,尾巴也半露了。

就是实现了前狼打瞌睡引诱敌狼入陷阱,瞬间两个死动物骗人的几何会让他笑不出来。

3. 古文《狼》划分朗读节奏《狼》朗读节奏如下: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课外文言文断句 方法7

课外文言文断句   方法7
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连动句:辍耕/之垄上 (在第二个动词前停顿)
蔽林间/窥之 双宾语句:尝/贻余/核舟一(在第一个宾语后停顿)
3、句中连词之前
如(1)人不知/而不愠 (2)濯清涟/而不妖 (3)潭西南/而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至/则无可用 (6)学而不思/则罔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跪而拾之/以归
5、补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介词之前)
如(1)战/于长勺
(2)投/以骨
(3)告之/于帝
(4)受任/于败军之际
四句停顿后的补语,分别补充说明了“战”的地点,“投”的 物品,“告”的对象,“受任”的处境。
再如
(5)贻/以金钗 (7)叫嚣/乎东西
(6)咨臣/以当世之事
6、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
如(1)今/天下三分
文言文 朗读停顿
紫石中学
1、主谓之间停顿
如:(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佳木/秀而繁阴 (4)普/性深沉有岸谷
关键是要把主语找准,如⑸所以然者/何 ⑹前人之述/备矣 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动宾之间停顿
如(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注意几种特殊句式: 兼语句:见二虫/斗草间(在充当兼语部分后停顿)
(3)其/实味不同 (4)今/天下三分
(5)是/非木杮(fèi)
8、“也”在句中表停顿
如(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回也/不改其乐
9、否定词与其中心语之间不能停顿
如:(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城/非不高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出”分别是“在国内” ,“在国外”的意思,均作 “无”的状语

愚公移山文言文断句

愚公移山文言文断句

《愚公移山》这首段古文的停顿如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抄,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袭,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百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度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知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道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匡衡文言文断句

匡衡文言文断句

匡衡文言文断句
《凿壁偷光》的停顿划分如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
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
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文言文断句及停顿-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

文言文断句及停顿-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

是对的;D项“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 解 析 】 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
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 解 析 】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 停顿,所以这项 正 确 ;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 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 这项错了。
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 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划好之后要考虑意义
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关于“而”的停顿
1.表转折关系的“而”用在一个分句的句首,“而”字后应该停顿。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 山不加增。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 解 析 】 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
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
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
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
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
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文言文节奏停顿划分

文言文节奏停顿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规律断句、标点的具体方法1、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找出文中反映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或宾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女通汝)。

第三人称:之、其、彼。

(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它)“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见”xiàn常指“我”。

(2)疑问代词文言文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局”“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文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夫”等,另“之”“其”“被”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例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矣。

【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北京卷)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答紫】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几点:(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结构,诵读时要停顿。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禽兽之变诈”是主语部分,“几何哉”是谓语部分,中间要停顿。

又如:可爱者/甚蕃(通繁)《爱莲说》值得喜爱的非常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文言文节奏划分

文言文节奏划分
,表方位。
•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 ①山肴/野蔌。(《醉翁亭记》) • ②沿/溯阻绝。(《三峡》)
• 六、根据古代知识划分朗读节奏。
•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
• 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 准确把握,正确停顿不能肢解。①句中“虞山” 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②句中“会稽”是郡名 ,“山阴”是县名。
型。”。
2、例题解析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指点迷津
• 一、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 发表议论或提示原因或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 全段等,如“盖、夫、且夫、若夫、至若、岂若 ”等,诵读应稍加停顿。
• 例如:①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 ②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 二、句中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 “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起舒缓 语气的作用,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 ①余闻之也/久矣。(《伤仲永》)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三、句中关联词语之后要停顿。
• 句首或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 是故、然则”等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 往往在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如:①故 /君子有不战。(《孟子二章》)
名词作主语,和谓语之间都要停顿。
• 2、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③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 ①中“古仁人之心”作“求”的宾语,②中“唐 贤今人诗赋”作“刻”的宾语,③中“张怀民” 作“寻”的宾语。一般来说,宾语独立性较强, 与谓语中心词之间要作停顿。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

文言文断句详细版文言文断句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技能之一。

它就像是为一篇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停顿和标点符号,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要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断句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正确断句,就可能误解文言文的意思,甚至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想象一下,把一句话断错了地方,原本的意思可能就面目全非啦。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断句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的方法。

其一,要了解古代的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的语法和现代汉语有不少差异。

比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的句式。

熟悉这些语法结构,就能帮助我们判断句子的成分和停顿。

其二,关注虚词。

像“之”“乎”“者”“也”“矣”“焉”等等,这些虚词往往在断句时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比如,“者”字,在句中多表示停顿;“也”字,常用于句末,表示判断或陈述。

其三,留意对称结构。

古人行文常常讲究对仗工整,比如一些排比句、对偶句。

通过发现这些对称的结构,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断句。

其四,理解文意是关键。

要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把握。

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何处应该断句。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看看怎么运用这些方法。

比如这一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里的“夫”是发语词,通常在句首,所以应该在“夫”后断句。

“也”字表判断,在其后断句。

再根据文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三个依次递进的表述,中间也应该断句。

所以正确的断句是:“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看这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矣”在句末,表陈述,应在此断句。

“不如”是一个常用的转折词,前面应该断句。

所以断句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有时候,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作用可能不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看到“之”就盲目断句,得结合上下文判断。

而且,断句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反复推敲和琢磨。

吴起守信文言文停顿划分

吴起守信文言文停顿划分

吴起守信文言文停顿划分
《吴起守信》
明代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老朋友说:“好。

约定回来就(一起)吃饭。

”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狼文言文断句

狼文言文断句

《狼》的文言文断句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狼》的文言文短句停顿为: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简介:
《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

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

鲁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2016年新审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

2019年版定为七年级上册第18课。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正确地断句、标点,不仅可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更能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展开,从文言文基础知识、常见断句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要正确断句,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语法结构。

文言文词汇主要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中又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虚词以副词、介词、连词为主。

语法结构方面,文言文以单句为主,常见的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同时,文言文的固定用法、特殊句式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二、常见断句方法1. 根据固定结构断句文言文中有很多固定结构,如“……者,……也”、“乃曰……”等,可以根据这些结构进行断句。

2. 根据虚词断句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往往可以用来断句。

常见的如“夫”、“盖"、"故"等词语后需要停顿。

3.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在文言文中,单复句的结合使用,使行文更加丰富。

可以根据语法结构进行断句,例如,如果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用逗号,就用冒号来隔开。

4. 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句一些标志性词语常常出现在文言文的开头或结尾,如“曰”、“云”、“乎”等,根据这些词语可以帮助断句。

5. 根据固定格式断句文言文中有很多固定格式,如“是以”、“是以知之”等,掌握了这些格式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断句。

三、实践应用1. 读懂全文,把握大意在断句前,首先要读懂全文的意思,了解文章的大意。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何处应该停顿。

2. 逐段分析,找出特点将全文分成若干小段,逐段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每个小段中的语法结构、虚词用法等,找出其中的特点,从而确定断句的位置。

3. 前后参照,逐步断句在确定了大致的断句位置后,可以参照前后词语的搭配和语法结构,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确定准确的断句位置。

4. 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在断句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词和语法结构,从而更好地进行断句。

守株待兔文言文停顿划分

守株待兔文言文停顿划分

《守株待兔》文言文停顿划分如下: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守株待兔》成语寓意
野兔撞在树桩上死去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着,别的野兔也一定会撞死在这个树桩上。

可是,这个农夫竟然以偶然当作必然,不惜放下农具,任其耕田荒芜,专等偶然的收获。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

人们也经常用这个寓言讽刺那种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不肯积极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获的人们,因此,我们也不应死守教条规矩,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而能否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
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
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

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
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

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

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

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

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
1.什么是文言停顿
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

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
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如:
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受蒙蔽)是动词谓语,“甚”(严重)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②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
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b就与例三的C句一样,a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②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组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③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若、夫、乃、若夫、至若等)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④表示完整语意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⑤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虽千里不敢易也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这里a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虽千里”(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b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断句和停顿的基本知识,我们要在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在学习和应试中灵活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遇见考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必须要明确区分,是要求断句(划分句读)还是要求停顿(句内朗读停顿)。

如果一个句子还没有加过标点,基本上就是要求去划分句读;如果句子已经加好了标点,那么基本上是要求划分句内朗读时的停顿。

如:例十一、(2009年浙江绍兴市中考)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很明显,这个句子还没有划分句读,并且题目要求也说得很明白——断句,因此,对这个句子是要划分句读,根据句意应该这样断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例十二、(2007江西省)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秦王坚自河东还
这个句子就是要划分句内朗读停顿的,主语是“秦王坚”(秦世祖苻坚),谓语是“自河东还”,因此应该这样停顿,“秦王坚/自河东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